馬斯卡尼 《鄉村騎士》間奏曲【馬利斯?揚頌斯版】
//v.youku.com/v_show/id_XMTE0NjUyOA==.html誕生於1890年的獨幕歌劇《鄉村騎士》是義大利作曲家馬斯卡尼(1863-1945年)寫實主義的最初代表作,也是使他在一夜之間成為舉世聞名大作曲家的作品(堪稱歌劇史上的奇事之一),其中的間奏曲更是以其蕩氣迴腸、孤寂滄桑又惆悵百轉的特質迷住了無數人。整首曲子只有48個小節,基調悲憫,暗示著悲劇的來臨,宛如一副複雜的心情描摹畫,彷彿於夕陽的餘輝下,追憶往昔的瑰麗輝煌,又禁不住歲月流逝的無奈,一種複雜難言的情愫跳躍在每一個音符上,溢於言表,樂曲的終了更似表述在閱盡繁華後,一切都歸於寧靜的常規,讓聆聽者的心在歷經打濕、晾曬、風蝕後重生……此種聆聽感受和馬斯奈的《泰綺絲暝想曲》(即《沉思》)頗有雷同之處。這首舒緩而傷感的音樂也迷住了不少影人巨匠,常常被用作電影配樂,如佛朗西斯·科波拉的《教父》,在《教父Ⅲ》里,伴隨著二代教父邁克爾(艾爾·帕西諾飾演)在昏暗的房間里孤獨死去的正是這首間奏曲,此時的音樂語彙彷彿此情此景的精妙註解,彷彿為其度身定製一般,又將繁花散盡後一切終將歸於平凡平靜的哲思悄悄滲入。在馬丁·斯科塞斯執導的《憤怒的公牛》中,該曲也起到了點睛人物特質的作用。在開場的慢鏡頭裡,與充滿顆粒質感的黑白畫面同在的正是這首間奏曲,它彷彿延伸著身披拳擊風衣的羅伯特·德尼羅的孤獨、憧憬和難耐,那交錯的步履和向想像中的對手揮舞著的拳頭,似是對此音樂的再一種註解。據說,當年姜文就是因為聽了這首著名的間奏曲後,才萌生了開拍《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念頭。在片中,不論馬小軍(夏雨飾演)於夕陽下獨自逡巡於屋頂,還是當他被孤立後仰躺在空闊的游泳池裡,這首以弦樂為主的音樂都將青春年少的惆悵、寂寥、躁動、感傷甚至莫名等一切情緒適時帶入,令觀眾的觸覺碰及到了形體和言語所不能達到的區域……此曲還出現在其他光影之中,如《浪客劍心》、《和青春有關的日子》等,而原曲音樂的載體——這部十九世紀末的獨幕歌劇,脫胎於韋爾加的短篇小說,由塔爾焦尼-托澤蒂和梅納希合作改編,述說的是義大利西西里島鄉村的一起情殺事件,故事並不複雜,全劇只有70多分鐘,音樂卻極富聽覺美感,且充溢著濃郁的西西里風情,劇中的開場合唱、「間奏曲」、「聽我說,媽媽」、「媽媽,那些烈酒」等名曲都富麗美妙又膾炙人口。而馬斯卡尼的《鄉村騎士》和雷昂卡瓦洛的《丑角》這兩部歌劇的誕生,被認為是真實主義歌劇流派形成的標誌。遙想當年,義大利米蘭藝術學院懸賞徵求獨幕歌劇,麵包師的兒子、自由違背父命學習音樂的彼得羅·馬斯卡尼時年26歲,得知消息後,在短短8天內便完成了這出歌劇,並得到了大獎。該劇於1890年5月17日在羅馬科斯坦齊劇院首演,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連彼時的義大利皇帝也給獎賞了榮譽冠冕,這是歌劇作家中少有的榮耀。此後,馬斯卡尼又譜寫過《好友弗里茨》、《伊麗斯》、《尼祿》等15部歌劇,卻沒有一個能超越這部《鄉村騎士》。聆聽此曲,談及此處,不免為馬斯卡尼的人生軌跡感到一絲哀婉,在歷史的特殊時段里,他做了法西斯的信徒,而且很忠心,一把年紀時,還為討好墨索里尼而寫了一出歌劇《尼祿》……二戰結束後僅3個月,年老的馬斯卡尼在羅馬的一家旅館裡抑鬱而終,且死得孤寂、死得凄涼,他身前的行為使他丟失了朋友,而那首他於26歲時譜寫的《鄉村騎士》間奏曲似乎是為他彌留之際所做的懷思或追憶……命運往往就是這樣的蹊蹺,所有的過程不論對錯與否,不論貧賤富貴,不論輝煌燦爛,都不過是從終點又回到了起點,生命之旅如白駒過隙,最終將塵歸塵、土歸土,一切都會歸至周而復始的狀態,重歸自然的懷抱。【延伸閱讀】《鄉村騎士》小檔案故事背景:19世紀的西西里島鄉村舞台布景:西西里鄉村中的通衢,右邊是天主教堂,左首是露琪婭的客寓、住宅。時間:復活節。劇中人: 村女桑圖扎(Santuzza)——女高音青年軍人圖裡杜(Turiddu)——男高音圖裡杜之母露琪婭(Lucia)——女中音馬車夫阿爾菲奧(Alfio)——男中音阿爾菲奧之妻洛拉(Lola)——次女高音農夫、村民男女等《鄉村騎士》全劇曲目:1.序曲2.開場合唱3.場景和阿爾菲歐出場4.馬車夫之歌:「馬蹄聲聲碎」(阿爾菲歐)5.高聲讚美,救主沒有死(合唱)6.聽我說,媽媽(桑圖扎的浪漫曲)7.你在這兒,桑圖扎?(二重唱)8.洛拉的歌「盛開的水仙花」(洛拉)9.啊!你看(二重唱)10.阿爾菲歐和桑圖扎的二重唱11.間奏曲12.場景合唱:「回家吧」13.飲酒歌14.終場:「祝你們健康」——音樂聆聽於經典947,文轉載於網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