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抒雁:舊體詩不能摻水 新體詩要借鑒傳統

雷抒雁:舊體詩不能摻水 新體詩要借鑒傳統2011-11-14 16:18:5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字 中字 小字】 【列印預覽】 【複製鏈接】

  舊體詩不能摻水新體詩要借鑒傳統

  雷抒雁

  日前由中國作家出版集團、中華詩詞學會、中華詩詞研究院聯合主辦的首屆中國古體詩詞創作學術論壇在北京舉行。多位領導及專家出席會議並發言,就古詩詞如何在新形勢下創作出反映時代要求符合群眾需求的詩詞作品、當前詩詞發展中的問題和困難等進行了交流和討論。本文為作者的即席發言,由本報記者整理,發表時有刪節。

  ——編者

  舊體詩詞也好,新體詩詞也好,都叫中國詩。為什麼?它是語言發展的結果。所謂的舊體詩詞是文言文的詩歌形式,新詩是白話文形成的形式。白話文產生的語言的變化,是一種發展趨勢,但這種趨勢並不妨礙舊體詩的寫作。

  這些年一直有人在寫舊體詩,但舊體詩詞所引起的問題較多,有一位山西的朋友,一年到兩年時間寫了800多首詩,有個什麼紀念就寫一首——詩寫得這麼容易那就會出問題。古人說「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舊體詩推敲起來是很費事的,白話詩其實也一樣。白話詩現在也應該反思自己,所謂「口水詩」,那都是不下工夫寫的詩。所以我想,寫詩,不管寫舊體詩還是新體詩,寫得好壞,最主要是看這個詩人。

  舊體詩的生命不在於舊體詩的形式,而是在寫舊體詩的詩人。我最近重讀《詩經》,清代人說,頌不如雅,雅不如風,是很有道理的。原因是頌是朝廷里人寫的,雅則是士人寫的,而「風」是普通老百姓中創作流傳的。所以「風」的感情比較真實,因為和生活比較貼近。通過「風」看當時的人文狀況,能看到人們心理情感狀況是豐富的。

  對舊體詩的創作來說,我建議寫舊體詩的同志最好能通讀舊體詩集的經典著作,要仔細研究。舊體詩的發展從《詩經》到《漢樂府》,一直到隋唐律詩的出現,它的發展實際上在解決一些問題:一是寫作的自由;另一個是在形式上掙脫約束的追求。

  現在從事舊體詩寫作的,常聽到很多數字,創作多少多少首詩等等。這個數字是很可喜的,但是有時候也很可怕。為什麼?當一杯酒變成一瓶酒的時候,那可能是摻的水多一些。其實有些人寫的就是順口溜,沒有從象轉到思上、意上的詩意,深度的思考的東西少,語言比較表面、比較浮淺。我認為,這是現在舊詩寫作要向新詩寫作學習的地方。

  新體詩寫作的問題在於過度散漫、放縱。我認為,詩歌創作應該在自由、約束和自覺之間,一個詩人要有寫作的自覺,他對內容和形式要有一種「控制」。

  新體詩的創作該向從前的舊體詩學習。過去寫詩,一輩子寫的都是七言詩,形式固然呆板,但有很多元素是非常寶貴值得新詩借鑒的。比如用元曲的味道寫的新詩就充滿趣味。

  有一次,某地有一座橋剛修一半塌了,壓了很多人。媒體報道出很多管理上的腐敗,我就此寫了一首詩,用了元曲的語言形式:這般長大的橋樑嘩啦斷成粉塵。一群活生生的湘西漢子無知無覺成了冤魂,只說是造一所金橋通天堂,誰料知要命的橋撞開的是地獄的門,天啊,是哪個賊子下手這樣狠,硬生生扒去了龍王筋。天啊,是哪個該殺的黑了心,像把砒霜投進了和面盆。背井離鄉的打工人,田園裡苦守著你的幼子老娘親……

  我想這裡我寫的當然不是舊體詩詞,而是新詩,但我有意識地把舊體詩詞里的很多寶貴元素吸收了。

  吸收了古體詩的因素,新體詩形式上不散漫了,語言上又輕鬆自由了,同時節奏感強,這是把新體詩變得好讀的一種方式。

作者: 編輯:中江網編
推薦閱讀:

舊文一束
存存存。
納蘭經典詩句

TAG:舊體詩 | 傳統 | 借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