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古詩中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

鑒賞古詩中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

 

第一講

如何鑒賞詩歌中的形象

1.人物形象:包括詩人的形象(或稱為抒情主人公)和詩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前者如《春夜洛城聞笛》中抒情主人公———李白的形象,後者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中李凝的隱者形象。從把握形象方面分析,設題時為人物形象的見聞、言行、心情、品質、追求等,後者會再加上人物的身份類別判斷;和其他考點交叉,會設題為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語言特點以及對該形象的評價等。

2.蘊含某種品質或思想的物象:如虞世南《蟬》中「蟬」的形象,韋應物的《聞雁》和趙嘏的《寒塘》中「雁」的形象。出題的方面為:物象的特點,蘊含的品質或寄託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評價、塑造的方法、語言特點等。

3.詩歌中常見的塑造形象的方法

(1)細節刻畫:人物形象多著重人物的語言、動作等細節。如李清照《點絳唇》「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縴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人來,襪劃金釵溜。和著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利用「嗅青梅」這一細節掩飾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闖進來的翩翩少年這一動作,把一個少女驚詫、惶遽、含羞、好奇以及愛戀的心情活動,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來,在我們心中立起了一個天真純潔、感情豐富卻又帶著幾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2)烘托:如柳宗元《江雪》中為塑造老漁翁的不怕嚴寒、不怕孤獨的高傲品性而進行的環境氣氛的烘托。

(3)對比襯托:如李商隱《柳》「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本是借秋日之柳自傷遲暮、傾訴隱衷的,但詩人卻先寫它春日的情景。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襯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華得意,愈顯出秋日的零落憔悴。

(4)比興手法:如白居易的《長相思》巧妙沿襲了《詩經》的比興手法,上片以流水和高山比喻思婦懷遠之情的深長和凝重。下片直達念遠恨別的情懷,並點明思婦懷遠的時間(月明)、情狀和地點(倚樓)。

(5)抒情方式:抒情主人公可以直接抒發胸臆,情景交融,寓事於情。如《長相思》。

高考對詩歌中形象的考查一般可涉以下幾個方面:

(1)關鍵詞句的理解,包括內容含義,在全詩中的作用及特點等。

(2)人物性格的理解和把握。

(3)景物特徵及其作用的理解和把握。

(4)詩中物象、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5)全詩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6)所用典故的含義和作用。

第二講

古代詩歌語言鑒賞

詩歌語言具有精鍊、含蓄、跳躍性等特點。詩歌語言從內容的角度可分為意象語言、情感語言、象徵語言、特定稱謂語言。

意象語言:諸如松、竹、梅、菊一類事物被人們賦予特定象徵意義,象徵人高潔的品質,詩人常藉助它們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

情感語言:如「悲」「孤」等詞語能直接表露感情。

象徵語言:有些是某些詩句本身含有象徵意義,有些是全詩常通過具體事物來說理,即說理詩。如「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後游》杜甫)寫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們去欣賞,用來說明大自然是無私的道理。

特定稱謂語言:如「秋水」指眼睛,「盜泉」舊時常喻不義之財,「鴻雁」指書信等。它們大多源於典故或前人詩文。

從語法角度分析,有以下一些詞需要關註: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數量詞等。

了解風格特點,是鑒賞詩歌語言應該注意的。了解詩歌的風格有助於把握詩歌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技巧。依據晚唐司空圖所列的二十四品,下面幾種常見的風格特點應把握住。

①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如王維的詩。

②平淡。又叫質樸。特點是選用貼切的字眼,直接敘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平淡,平易近人。如陶淵明的詩。

③絢麗。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隱的詩。

④明快。特點是語言直接、明朗、爽快、潑辣,往往斬釘截鐵,一語破的。如白居易的詩。

⑤含蓄。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傾訴,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如杜牧的詩,李清照後期的詞。

⑥自然。即不加雕飾的率真樸素的語言。多用口語,讀來平白如話,自然生動,韻味無窮,如李白的語言被譽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在古詩文中,有一些特殊結構形式的詞,常能表現特殊的表達效果,鑒賞語言時也應注意。

①疊詞: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如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杜甫),「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聲聲慢》李清照)」,「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元日》王安石)

②倒裝:一般表強調,如:「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西江月》辛棄疾),正常表述為「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秋興八首》杜甫),正常表述應為「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

③意象名詞羅列:使描寫更象特寫鏡頭,能營造出特定的意境,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楊柳岸曉風殘月」「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黃庭堅的《寄黃幾復》)。

詩的語言要求精鍊、含蓄,同時又具有跳躍性。

①精鍊。即要求用盡量少的語言去表達豐富的內容,用語要準確、生動、形象。如《雨霖鈴》中「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執手」一語準確而形象地刻畫出一對戀人分別時那種依依不捨的心情,他們該有多少離別話要傾訴,但只要能「淚眼」相對, 因為那種依戀、愁苦的心情是難以用語言來。盡情表達的,因而只能是四手相執,淚眼相對,情滿心中,卻語哽咽喉,一個「竟」字準確、深刻地反映了這種心情。

②含蓄。詩的語言,不能象散文一樣直露,它要求感情不露,意在言外。但絕不是象朦朧詩一樣,使人不知所云,頗費猜測,而是事清景明情真,只不過不是赤裸裸表白而已。如《揚州慢》中「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看字面只是對橋邊芍藥發問:你年復一年為誰生長?為誰開放?但實際上是寫金兵入侵的戰火過後揚州的蕭條冷落景象。古揚州人煙稠密,市面繁榮,是經濟、文化的中心,且環境優美,河流縱橫。杜牧詩云:「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就寫出了古揚州歌舞昇平的景象。而今朝「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一派冷清沉寂的景象,橋邊芍藥也無人欣賞,自生自滅。而這一切都是外族入侵造成的。這裡不僅表達了作者對戰爭的憎惡而且也表達了對統治者的不滿。

第三講

破解詩歌的表達技巧

詩歌的表達技巧通常包括三個方面:抒情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方式。

1.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對有關人物和事件表明愛憎態度的抒情方式。如陳於昂《登幽州台歌》。全詩以慷慨悲涼的基調,通過登幽州台直接表達了詩人功業難就、空懷壯志的悲憤和失意苦悶的情懷。

(2)借景抒情。即詩人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情感、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過描寫景物予以抒發。如杜甫的《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全詩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詩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寫,透露出了思歸的感傷,以樂景寫哀情,別具韻致。又如唐朝李華的《春行即興》:「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花自落」,「鳥空啼」,強調了春山一路山花爛漫、鳥語宛轉的佳境卻「無人」來欣賞,以樂寫哀,以鬧寫寂,寫出了詩人對時代的感慨。李白的《黃鶴樓送盂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全詩沒有一字說惜別,沒有一字說傷懷,但傷懷惜別之情悠悠難盡,隨水長流。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意韻含蓄深遠。

(3)情景交融。如《琵琶行》中:「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4)托物言志。詩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徵,來表達某種志向或情感,詩中的物帶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蟬》:「垂矮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詩中三四句借蟬聲遠傳的獨特感受,道出了蘊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從而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頌和高度自信。

(5)用典抒情。借用典故來抒發自己的感情,諷刺時事。如秦觀的《踏莎行·霧失樓台》中以「驛寄梅花,魚傳尺素」來表達遠離故土,他鄉為官,前途渺茫的無重數的恨。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把歷史上的典故、跟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悠遠。

(6)借古諷今。這是詠史詩中常見的表現手法,借歷史上的事件來諷喻當朝。如劉禹錫《台城》:「台城六代竟奢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前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

全詩以台城這一六朝帝王起居臨政的地方為題,描寫了六朝縱情作樂的荒淫生活,和野草叢生的凄涼景象形成了鮮明對比,把嚴肅的歷史教訓化作了觸目驚心的具體形象,寄託了弔古傷今的無限感慨。

(7)敘事抒情。在古風作品中比較常見。如杜甫的《兵車行》,自居易的《賣炭翁》等。

2.表現手法

(1)渲染。本是一種國畫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為突出。用於藝術創作,就是從正面著意描寫。如漢樂府民歌《江南可採蓮》:「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詩中「魚戲蓮葉東」四句的渲染描寫,使得全詩生動活潑,音調優美,把水上採蓮的畫面和人們採蓮時歡愉的情緒活靈活現地展示在讀者面前。

(2)烘托。本是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藝術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烘托包括兩種,一是正襯,二是反襯。正襯是用相同的東西來襯托,如李白《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三四句形象鮮明地烘托出了汪倫對詩人的真摯純潔的深厚感情。反襯是用相反的東西襯托,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詩中寫到了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的景物,既使詩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了春澗的寂靜。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里「僧敲月下門」句以響襯靜,與名句「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

(3)白描。本是國畫的一種技法,純用線條勾畫,不加渲染烘托的寫作手法。如聶夷中《田家》:「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全詩以小見大,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勞作、官家修築糧倉的畫面,表現了封建統治者殘酷剝削、壓榨農民的深刻主題。

(4)動和靜。藝術創作中離不開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或以動襯靜,或以靜襯動,或一動一靜,相輔相成。前者屬於烘托手法;後者如戴叔倫《蘭溪棹歌》:「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詩中前兩句寫了山水的明麗動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潔,是靜景;後兩句寫了魚搶新水、湧上溪頭淺灘的調皮,是動景。全詩動靜結合,寫出了蘭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機。

(5)虛和實。文藝作品在寫到較為複雜的事情時,往往採用虛實結合的寫法,使作品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在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中,虛,是指圖畫中筆畫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給人以想像的空間,讓人回味無窮。詩歌中的「虛」,是指直覺中看不見、摸不清,卻又能從字裡行間體味出的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在中國畫中,實是指圖畫細緻豐富的地方。而在詩歌中,「實」是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如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中前兩句泛說西湖六月的風光自有特色,是虛寫;後兩句描寫滿湖蓮葉荷花在朝陽的輝映下,無邊無際的碧綠和艷紅和諧地搭配著,是實寫。全詩虛實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3.修辭方式

(1)誇張。我國古典詩歌中,有用誇張手法單獨描寫自然景物的,也有用誇張手法單獨描寫社會生活的,更多的情況則是把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如陸遊《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詩中的「三萬里」「五千仞」「上摩天」「淚盡」都是誇張,正是這些誇張描寫,把詩人對祖國的熱愛,對苟且偷安、不去收復失地的求和派的憤懣,以及對遺民遭受的苦難的深切同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搗岳陽城。」「氣蒸」、「波撼」是誇張的寫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偉氣勢。

(2)擬人。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繪生動形象;表意更加豐富。如劉頒《新晴》:「青苔滿地初晴後,綠樹無人晝夢余。唯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詩中將「南風」人格化,通過一系列動作描寫,表現了久雨初睛後作者寧靜恬適的心情,以及對南風「惡作劇」的親切喜愛之情。

(3)對比。運用對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現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區別得更加鮮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堯臣《陶者》:「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全詩通過陶者和富家的強烈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的極端不合理,表達了詩人對勞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4)比興。從古典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出,比興能用具體的常見的事物表達那些不很常見的事物,從而使讀者易於理解;能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徵,使其形象鮮明;還能避免敘事或說理的質直,使之委婉含蓄。如李白《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詩中三四句運用比興手法,前句暗指晁衡遇難,明月象徵晁衡高潔的品德;後句寄興深微,連天宇也好似愁容滿面,表達了自己對朋友的無限懷念之情。

4.鍊字

詩聖杜甫的「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不同時代的詩人都追求的一面藝術旗幟。「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含意是豐富的,「鍊字」與「煉意」即其中之一。我國古代詩人為了鍊字,有的「新詩改罷自長吟」(杜甫);有的「夜學曉不休,苦吟鬼神愁」(孟郊);有的自詡為「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窮人」(杜荀鶴);有的則感嘆「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盧延讓);「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方干)。

在漢魏以前可摘陶淵明的「悠然見南山」的「見」字,但「鍊字」、「鍊句」畢竟是詩歌創作到了高度繁榮的唐代的自覺的產物。蘇東坡曾說「詩賦以一字見工拙」,我國古代詩論中所說的「詩眼」、「句眼」、「一字眼」等等,就是對詩歌創作中的鍊字所作的理論概括,也流傳下「推敲」和「一字師」的佳話。鍊字不單是煉聲、鍊形,同時也是煉意,只有切合題旨,適合情境,做到語意兩工,這樣煉出來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

沈德潛曾言:「古人不廢鍊字法,然以意勝,而不以字勝。故能平宇見奇,常宇見險,陳字見新,朴字見色。」從諸多詩例來看,成功的鍊字都是和煉意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鍊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觀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現的生活具體化、生動化、縱深化與美學化,只有煉出具體生動的富於美學內容和啟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所煉之字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如:

(1)五言煉第二字:「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嶺春。」

(2)五言煉第三字:「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山勢雄三輔,關門扼九州。」

(3)五言煉第五字:「曉月臨窗近,天河入戶低。」「草生公府靜,花落訟庭閑。」

(4)五言煉第二第五宇:「溪冷泉聲苦,山空木葉干。」「潮平兩岸閑,風正一帆懸。」

(5)七言煉第二字:「山入白樓沙苑暮,潮生滄海野塘春。」「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情。」

(6)七言煉第五字:「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雲接地陰。」

(7)七言煉第七字:「青楓江上孤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8)七言煉第二第五字:「雪霽山門迎瑞日,雲開水殿侯飛龍。」「魚含月影隨雲動,鳥吐花聲寄樹閑。」

從大的範圍來說,古典詩歌的煉宇不出煉實詞與煉虛詞兩個方面。

(1)煉數量詞

例:李商隱的《錦瑟》,開篇就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廠柱思華年」,「五十弦」、「一弦」、「一柱」這些並非富於詩意的數量詞,在詩人的筆下,卻獲得了一種朦朧之美與多義之美。

(2)鍊形容詞

例1: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此二聯像一幅巨大的風景畫,形象地描繪了塞外遼闊蒼涼的景象。「直」字展現一種挺拔堅毅之美;落日之圓,襯托在萬里戈壁背景之上,給人以蒼茫之感。二字將直線之美與渾圓之美融為一體,畫面壯觀,他字確實難以代替。

例2:王維的《積雨輞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郭彥深就說「『漠漠』、『陰陰』,用疊字之法,不獨摹景之神,而音調抑揚,氣格整暇,悉在四字中」。

(3)煉動詞

例1:李白《塞下曲》第一首:「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隨」和「抱」這兩個字都煉得很好。鼓是進軍的信號,所以只有「隨」字最合適。「宵眠抱玉鞍」要比「伴玉鞍」、「傍玉鞍」等等說法好得多,因為只有「抱」字才能顯示出枕戈待旦的緊張情況。

(4)煉虛詞

在古典詩詞中,虛詞的錘鍊恰到好處時,可以獲得疏通文氣,開合呼應,悠揚委曲,活躍情韻,化板滯為流動等美學效果。如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去掉「與」、「共」二字就會大為減色。周邦彥《詠薔薇》:「長條故惹行客,似牽衣待話,別情無極。」用了一個虛詞「似」,便使薔薇處於與人似和不似之間,顯出無限情韻。陰鏗寫送行遲到,只見「泊處空餘鳥,離亭已散人」,虛詞「空」、「已」若不經意進入詩中,對於描畫詩人惘然若失的情狀卻有著畫龍點睛的妙用。

第四講

把握古代詩歌的鑒賞方法

(1)學會分解詩歌的題目,特別留心「詩眼」。詩的題目,往往就是這首詩的核心,並按照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抒情排列,閱讀時合情地代入,合理地聯想,往往容易讀懂。詩眼乃是詩詞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力最強的關鍵詞句,足以使全篇生輝、通體發亮的聚光焦點。抓住詩眼便可知曉詩歌的情感脈絡。

(2)熟練掌握常見的修辭手法古人寫詩常用比喻、比擬、對比、誇張、借代、象徵、襯托等手法。委婉地表達思想感情。熟悉這些手法,深究其表達作用,有助於悟出作者的真情實感。

(3)掌握必須的文學常識、文化常識、理解字詞義。掌握這些字詞,有助於準確理解原意。

(4)掌握各類詩歌表情達意的特點,如送別詩應注意誰送誰,表達的是依依不捨之情,或別後的思念。懷古詩一般是憑弔古代的人和事,對人,表達緬懷之情;對事,表達昔盛今衰的感嘆。戰爭詩和思鄉詩,大多表現對戰爭的厭惡或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借景抒情、詠物言志詩多表現作者與眾不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質,或表達報國無門,懷才不遇的傷感。

(5)藉助背景介紹和注釋,把握作品中的形象。

(6)學習比較閱讀和鑒賞。對於同類題材的詩作,我們可以通過比較來判定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異同,來理解詩人在藝術表現上的不同特色等。

第五講

古詩中思想內容的主要類型

一、建功報國。有的表達建功立業的渴望,如曹操的《龜雖壽》、陸遊的《書憤》;有的表達保家衛國的決心,如王昌齡的《從軍行》;有的抒寫報國無門的悲傷,如辛棄疾的《京口北固亭懷古》;有的抒寫山河淪喪的痛苦,如陸遊的《示兒》、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有的慨嘆年華易逝、壯志難酬,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有的慨嘆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如屈原的《涉江》。

二、思鄉懷人。寫羈旅愁思的,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溫庭筠《商山早行》;寫思念親友的,如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寫邊關思鄉的,如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寫閨中懷人的,如王昌齡的《閨怨》。

三、憂國傷時。有的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的《過華清官》;有的反映離亂的痛苦,如杜甫的《春望》;有的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的《賣炭翁》;有的表達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如杜甫的《登高》。

四、長亭送別。寫依依不捨留戀的,如柳永的《雨霖鈴》、王維的《渭城曲》;寫情深意長勉勵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寫坦陳心志告白的,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五、生活雜感。有的寫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閑,如王維的《山居秋暝》、孟浩然的《過故人庄》;有的寫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白石的《揚州慢》、劉禹錫的《烏衣巷》;有的寫借古諷今的情懷,如辛棄疾的《京口北固亭懷古》;有的寫青春易逝的傷感,如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有的寫仕途失意的苦悶,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有的寫告慰平生的喜悅,如杜甫的《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第六講

作者的觀點態度與表現觀點態度的題材

詩歌是表情的,作者的觀點態度,實際上就是作者表現在詩歌中的思想感情。

古代詩歌中流露的情感有:哀怨、激憤、憎惡、憂愁、欣喜、歡快、嚮往、離愁別恨、懷鄉思親、追古傷今、憂鬱沉悶等。

有人把它歸為六個方面:

①思鄉懷友;

②愛國憂民;

③歌詠山河;

④懷才不遇;

⑤建功立業;

⑥修身養性。

古代詩歌中,為表達情感常選用的題材有:

(1)邊塞:寫邊關戰事,風光和將士生活等。

(2)田園:多寫歸隱山林的生活場景、山川的秀麗。

(3)懷古:借歷史典故諷喻現實。

(4)官場:揭露官場黑暗,抒發懷才不遇的不平。

(5)戰亂:寫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或家國破敗。

第七講

評價古詩歌思想內容和作者觀點態度的方法與途徑

一、把握感情基調,任何優秀的詩歌都是作者內心獨特的意願與情感的抒發,是詩人內心深處湧出的吟唱,是真摯情愫的傾吐,是真切感受的結晶。詩人可以超越時空,超越自我,不管是山水田園,還是沙漠邊塞,不論是民間疾苦,還是官場污濁,都可以用喜怒哀樂的情感彩練。了解作者,了解詩歌的整體內容,理解詩中的詞句,特別是抓住關鍵詞,揣度景物的蘊意,是了解詩人處境,體味詩人當時的心情,感受和把握隱藏在形象和畫面深處的情感最有效的方法,即是把握感情基調的最好途徑。

二、注意抒情、議論性文字,它往往是體現作品主題,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關鍵性文字。

三、一定要充分地展開想像和聯想。因為詩歌講究含蓄美,不直露,總要留下一塊空白,讓讀者馳聘想像,感受詩的內蘊力,故評價時,應憑藉詩中創設的意境展開想像,才能充分理解詩歌的內容。這實際上要求我們搞清楚「寫了些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寫」的問題。

四、抓風格和背景。

「詩言志,歌詠言」,歷來被我國詩人視為指導自己創作的一個基本原則。一切優秀的詩歌作品,都應該是時代的產物:一切優秀的詩人,都應該用自己的作品深刻地反映豐富的社會和當時的時代精神,這是「詩言志」的一個基本要求。鑒賞文學作品,就是在作品所展現的世界裡與作家進行交流;從一定意義上說,也是讀者借作家的眼光去看,借作家的耳朵去聽,借作家的心靈去感受,從而使自己獲得閱歷,獲得智慧,獲得情趣。因此,在鑒賞文學作品時要顧及詩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注意作品的風格流派和時代背景,這才較確鑿地思考作品的意旨,評價作者的思想態度,並可以進一步「深思義理」了。

五、體會詩的意境。

意境是指作品描寫某種事物所達到的境界,是作家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圖景和諧統一的結果。鑒賞古詩,正是要通過語言媒介,去感受作品中鮮明的形象,深入作品意境之中,體會詩歌的意境美。鑒賞詩歌,第一步就是要初步理解詩人是如何藉助抒情客體來表現自己鮮明的個性色彩的,表現自己愛和恨、痛苦和歡樂、希望和追求的。

六、把握常見的典故。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鮮明強烈,或含蓄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一連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宋文帝、佛狸、廉頗)。這些典故因為都是京口這地方的歷史掌故,典故的思想和這首詞的思想性是緊密聯繫的,所以,辛棄疾來到北固亭就很容易想起這些典故,並借用他們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古詩用典故能使語言精鍊,既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又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

上面說的是鑒賞古詩詞時如何評價思想內容、如何把握作者的觀點與態度的一些常用方法,要注意的是,在分析某一首詩的內容和觀點與態度時所使用的方法並不是單一的、孤立的,而往往是多方面的綜合,只有這樣才能比較完整、準確地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態度觀點。

評價作者的觀點與態度時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一首詩或詞的作者的態度與觀點是建立在語言、形象、表達技巧等外在形式上的,因此,把握詩作者的態度觀點也要注意從一首詩或詞曲的整體上去考慮,不能忽略語言、形象、表達技巧等詩歌的外在形式的賞析而去架空分析。因為只有了解了詩的形式美的內涵,才能深入地去探知作者的觀點與態度。

(2)對詩詞作品的觀點與態度的概括要準確、恰當、不誇大、不縮小、不絕對化。在這方面,我們常犯的錯誤是容易犯「拔高」的毛病,即用今天的眼光去評價古人的思想、觀點和態度。評價常常不恰當,有失分寸。

(3)要因詩論詩,因人論詩, 因事論詩,不能隨便「套用」某首詞的評價內容,尤其是要防止想當然式的搬用某些現成的詞語,使得評價出現似是而非,言不及意的現象。要防止這類錯誤,需要我們在鑒賞時認真體味,仔細分析,依據特定的詩、特定的作者、特定的時代作出特定的分析。

(4)作者在詩中的觀點,需要我們鑒賞時概括,因此,概括時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詩中作者的態度觀點所包含的幾個方面都要概括到,要防止犯以偏概全的錯誤。


推薦閱讀:

19古詩賞析簡析
八年級下冊古詩文默寫答案
清新自然|劉長卿詩的淡而有味
釵頭鳳 〔宋〕陸遊 凄美愛情故事
孩子7分鐘學會一首古詩

TAG:語言 | 形象 | 表達 | 古詩 | 技巧 | 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