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最新譯本:下(免費結緣)
第三篇 積善之方
《易經》上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以前,孔子的外祖父顏老先生將女兒嫁給叔梁紇,他曆數了叔梁紇祖宗所積功德之多,因此預測他的子孫必定有興盛之輩,果然生育了至聖先師孔夫子。孔子也稱頌舜帝的大孝之德,說舜的功德必使其享有世代祭祀,宗廟供養,且子孫也必興旺不衰,以保住他的福德不致敗落(春秋時代的陳國,就是舜傳下來的子孫,足以證明舜的後代興盛得相當長久)。這些都是非常真實確切的說法啊。我們以過去發生的真實事迹,來證明積善德功德。
少師(太子的老師)楊榮,福建建寧人,他家世代以擺渡為生,有一回,多日暴雨導致河川泛濫成災,洪流沖毀民居,淹死者隨水流而下,其他人都駕船撈取值錢的物件,只有楊榮的曾祖和祖父在全力救人,貨物一件都不撈取,鄉里的人都笑話他們的愚蠢。待到楊榮的父親出世,其家中漸漸寬裕,有位神人化妝成道士,跟楊父說:「你的祖宗有陰德,子孫應該富貴顯揚,可以將你父親葬在某個地方。」楊父即依其所說,把祖父和父親都葬在道士所指之地,這個地方就是有名的白兔墳。後來楊榮出世,二十有餘即中進士,位至三公,他的曾祖、祖父和父親,都被追封為與其一樣的官位。而且楊榮子孫發達興盛,到現在依然人才輩出。
浙江寧波人楊自懲,起初在縣衙擔任管辦文書的屬吏,為人心地仁厚,執法公平,做事公正。當時的縣官執法嚴厲,有一次打了一個囚犯,一直打到血流滿地,縣官仍不息怒,楊自懲就跪下替囚犯向縣官求情,請縣官寬諒那個囚犯。縣官說:「本來你替他求情是可以放寬的,但他違背法理,非常過分,讓人無法不生氣啊!」
楊自懲邊叩頭邊說:「現在朝廷中已無公道可言,政治黑暗腐敗,人心散失已久,審辦案件若是審出實情,尚且應該同情他們,不可得理不饒人。審理清楚案件心存歡喜都不可,何況還要發怒打他呢?」那縣官聽了楊自懲的話,非常感動,面容和緩下來,寬恕了犯人。
自懲家境貧窮,又廉潔自持,從不收受別人財物,如果見到犯人缺糧時,也經常想法設法救濟。有一天,新來的幾名囚犯飢餓待食,家中又僅剩少量大米,如果給了囚犯則家人挨餓,如果顧自己吃,則囚犯更可憐,於是自懲與妻子商議。
妻子問:「囚犯從哪裡來的?」
自懲答:「從杭州過來,一路挨餓,臉上毫無血色,像黃菜一般,幾乎能只手捧起。」
夫妻兩人因而拿出自己僅剩的大米,煮成粥餵給囚犯吃。後來他們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名守陳,次子名守址,官至南北吏部侍郎。大孫子則官至刑部侍郎,小孫子也官至四川按察使。兩個兒子,兩個孫子,都是名臣,當今有兩個名人楚亭和德政,都是楊自懲的後代。
以前正統年間(明朝,公元1436年-1449年),鄧茂七在福建倡亂造反,官兵百姓跟隨鄧的人非常多。朝廷起用曾經擔任都御使的鄞縣(現浙江寧波市鄞州區)人張楷去搜剿他們,張楷用計策把鄧茂七捉住了。後來,張楷又委任福建布政司的謝都事,去搜查捉拿剩下來的土匪,捉到格殺勿論,但是謝都事為防止濫殺無辜,便向各處尋找依附賊黨的名冊,查出來凡是沒有依附賊黨的人,就暗中給他們一面白布小旗,跟他們約定,搜查賊黨的官兵到的那一天,把這面白布小旗插在自己家門口,表示是清白的民家,並且禁止官兵不準亂殺。因為有這種措施而避免被殺的人,大約有一萬人之多。後來謝都事的兒子謝遷中了狀元,官做到宰相,他的孫子謝丕,也中了探花(第三名的進士)。
福建省莆田縣林氏人家,他們的上輩中,有一位老太太樂善布施,時常做粉團給窮人吃,只要有人向她要,她都有求必應,從不厭煩。有一位仙人變作道士,每天早晨向她討六、七個粉團,老太太每天都給他,一連三年從不間斷,仙人因此知道她做善事的誠心,跟她說:「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團,要怎樣報答你呢?這樣吧,你家後面有一塊地,若是你過世之後能葬在這塊地上,將來加官進爵的子孫,就會像一升麻子那麼多。」
老太太去世後她的兒子依照仙人的指點進行安葬,林家第一代考中進士的就有九人之多。後來世世代代做大官的人非常多(有人考察,林則徐、林彪的祖先來自莆田林氏)。因此,福建省有一句民謠,叫「無林不開榜」(此話大意是,如果沒有林氏家族的人就不用揭榜,形容林氏上榜人數非常多)。
禮部尚書馮琢庵(明朝萬曆年間進士)的父親,當年在縣學裡做秀才,某年寒冬的一個早晨赴學時,在路上見到一個人倒在雪地里,用手一摸,已經幾乎快要凍死了。馮父馬上把自己穿的皮袍脫下來替他穿上,並且把他扶到家裡,把他救醒。馮父救人後就做了一個夢,夢中見到一位天神告訴他說:「你救人一命,完全出自一片至誠的心,所以我要派韓琦(北宋宰相,文武雙全,與范仲淹齊名)投胎到你家,做你的兒子」。等到後來琢庵生了,就命名叫做馮琦。
浙江台州的應尚書(應大猷,明正德年間進士,官至刑部尚書),青壯年的時候在山中讀書(古時書院多設于山間,以求安靜)。晚上常有群鬼叫嘯,非常嚇人,應尚書並不害怕。有一天晚上,他聽到有鬼說:「某個婦女因為丈夫久出未歸,公婆逼她改嫁,但她不從,明晚將在這裡上吊而死。我終於可以找到替身了。」應尚書得知這一情況後,便悄悄回去把自己的田產賣掉,換得四兩銀子,又偽造了這個婦女丈夫的家書,把銀子寄到婦女家中,那婦女的公婆見到書信,發現筆跡不符,心生懷疑。
但轉念一想:「書信可能假,銀子總不會有假,想必兒子應該安然無恙。」於是不再強逼婦女改嫁。後來這家人的兒子回來了,夫妻得以重續舊好。
應尚書後來又聽到這隻鬼說:「我本來已經找到替身,怎奈被這個秀才破壞了我的好事。」
旁邊另外一隻鬼說:「你為什麼不找他出口氣?」
這隻鬼說:「上天因為此人的心地很好,積了陰德,所以將要他做尚書,我怎麼能害得了他。」
應尚書聽後沒有驕傲,反而更加努力勤勉,每日行善,品德日增;遇到饑荒之年,則捐糧賑災,遇到親朋有急難,則想方設法提供幫助,排憂解難;遇到有人強橫無禮,則自我反省,怡然順受,不對人求全責備。因此,至今他的子孫中科舉及第的人比比皆是。
江蘇常熟的徐栻(字鳳竹),其父向來比較富有,遇到荒災之年,就率先減免田租,為同縣的人做榜樣,同時又分糧食救濟窮困的人。在夜裡,經常聽到有鬼在門外唱到:「千不騙,萬不騙,徐家秀才快要做舉人。」呼聲此起彼伏,整夜不斷。當年,徐栻果然考中了舉人。他的父親因此更加努力地行善積德,並且孜孜不倦,修橋鋪路,施齋飯供養僧人,接濟大眾,凡是對別人有好處的事情,他都盡心儘力去做。後來,人們又聽見鬼夜裡在門口唱著:「千不騙,萬不騙,徐家舉人要一直做到都堂。」徐栻最終官至兩浙巡撫。
浙江嘉興有個屠勛(謚號康僖),他起初擔任刑部的主事,就睡在監獄裡,仔細耐心地詢問每個囚犯的犯罪情況,探問其中的曲直,因而得知有不少無辜入獄的人。查明案情後,他並不因此當作自己的功勞,而是將案情的真相,呈報給堂官。後來在朝審的時候,堂官就揀擇選取屠勛所提供的資料要點,來審訊那些囚犯,沒有一個不心悅誠服的,因此釋放了蒙冤的人有十幾個。當時,京城一帶的人們都稱讚尚書明察秋毫。
鑒於這些情況,屠勛進一步向尚書稟報:「在天子腳下的京城尚且有如此多蒙受冤枉的人,更何況天下之大,百姓之眾,山高皇帝遠,怎麼會沒有冤假錯案呢?應該每五年派遣一位減刑官,到各個地方核實情況,為有冤枉的案件予以平反昭雪。
尚書認可這個建議,就代為上奏朝廷,並得到了批准。當時屠勛也在朝廷所派遣的減刑官之列,有一天,屠勛夢見一個神仙告訴他說:「你命中本來是沒有兒子的,但你所提出的減刑建議,符合上天之意和正道人心,所以上帝就賜給你三個兒子,而且他們都將有高官厚祿。」上天有好生之德,當晚,他的夫人就有了身孕,後來他們生了應塤、應坤、應埈三個兒子,都做了大官。
浙江嘉興的包憑(字信之),他的父親是池陽的太守,生有七個兒子,包憑最小,被平湖縣的袁家招贅做女婿,和了凡先生的父親交往頻繁,交情頗深。他學問廣播,才華出眾,但每次考試都不能考中,於是就對佛、道兩家的義理學問留心研究。有一天,包憑一路向東,到泖湖遊玩,偶然到了一個村莊的寺廟中,看到觀音菩薩的塑像在露天中被風吹雨打,日晒雨淋,於是取出自己囊中的十兩銀子,交給住持,讓他維修廟宇。和尚告訴他維修廟宇工程大,銀子少,恐怕不能竣工。包憑於是又拿出四匹松布,又從行李中選去七件衣服交給住持。其中有一件夾衣是新做的,他的僕人請他不要再贈送了。
包憑說:「只要觀音菩薩的聖像安然無恙,我就是光著身子又有什麼關係呢?
和尚感動得落淚,說:「布施銀子、衣服和布匹,都是難事,但這一片赤誠的真心,實在是太難得了。」
後來,廟宇修繕好了,包憑就拉上了凡先生的父親,一同到這座寺中遊玩,並夜宿寺中。包憑夢見伽藍(伽藍,指擁護佛法的諸天善神)來告訴他:「你的孩子可以世世代代享受高官厚祿了。」後來,他的兒子包汴、孫子包檉芳都中了進士,做了大官。
浙江嘉善縣的支立的父親,是刑事部門的官吏。有一次,有個囚犯無辜被判了死刑,他很哀憐這個囚犯,想為其謀求生路。該囚犯知道這件事後,就告訴他的妻子說:「支公有意救我,如此好意,很慚愧無以為報。明天請他鄉下,你就以身伺候他,如果他肯念在這個情分上,那我就可以活命了。」他的妻子哭著答應了。等到支公到後,這個囚犯的妻子就出來勸酒,把丈夫的意思全部告訴了支公。支公不肯這樣做,但還是儘力平反了這個冤案。這個囚犯出獄後,夫妻一起登門叩謝支公,說:「像您這樣的厚道大德的人,世間少有,你沒有子嗣,而我有個女兒,願送給你作為侍奉左右的妾,這在情理上的行得通的。」支公聽後,就備了聘禮,把這個囚犯的女兒接納為妾。這個囚犯的女兒後來為支公生了兒子支立,剛滿二十歲就中了舉人,名列第一,職位一直做到翰林院的孔目(翰林院在明朝是正式衙門,負責史冊制誥文翰之事,類似現在的秘書處,孔目指辦事人員),支立的兒子支高,支高的兒子支祿,都被保薦為學博(指學官)。支祿的兒子支大綸則考中了進士。
以上所講的十則故事,雖然所做的事各不相同,但都歸為善心善行。如果從精細來說的話,那麼關於做善事,則有真的,有假的;有直的,有曲的;有陰的,有陽的;有對的,有錯的;有偏的,有正的;有一半的,有圓滿的;有大的,有小的;有困難的,有容易的;其中不同要仔細地深加辨別。如果只是做善事而不推究做善事的道理,就自認為自己是在行善,哪知有可能是在造孽,則白白枉費苦心,而沒有任何好處。
什麼是真善和偽善呢?從前,有幾個讀書人,他們去參見中峰和尚(元代高僧,法號明本,號幻住道人,浙江錢塘人,俗姓孫,字中峰。元仁宗賜號「佛慈圓照廣慧禪師」),問他:「佛家講善惡報應如影相隨,絲毫不差,為什麼現在有某人行善,他的子孫反而並不興旺。某人經常做惡,但他的家門卻非常隆盛。由此可見佛說的因果報應純屬無稽之談。」
中峰和尚說:「一般人的世俗情感慾望未洗滌清凈,因此還沒有打開正知、正見的眼睛,常常有將真善視為惡,將真惡認為善的情況發生。不怪自己是非顛倒,卻反過來埋怨上天的報應有差錯。」
眾人問:「善惡怎麼會被弄反了呢?」
中峰和尚讓他們試著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何為善惡。
一個人說:「罵人打人是惡,尊敬人,愛戴人是善。」
中峰和尚說:「未必都是這樣。」
另一個人說:「不擇手段地貪愛錢財是惡,廉潔守法是善。」
中峰還是說:「未必都是這樣。」
大家都紛紛都將自己的看法講出來,中峰和尚都認為不對。所以大家就向中峰和尚請教。
中峰和尚告訴大家:「做有益於別人的事,是善;損人利己,是惡。如果有益於別人,即使是打人罵人也是善。如果只是對自己有利,那麼即使恭敬人,禮敬人,也都是惡。所以,人們做善事,能利益別人的就是出於公心,出於公心就是真善。而只想自己得到利益就是私心,出於私心的就是偽善。而且,發心而為,自覺行善的是真善,模仿隨眾,形式表面的是偽善。為善而不求任何回報的真善,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求回報的都是偽善。像這些道理,都需要自己認真地分辨思考。
什麼是曲和直?現在的人,看到小心謹慎、敦厚老實的人,大家都稱他為善人而肯定他,但古時的聖賢寧願欣賞那些剛強不屈、有原則的人。至於那些看起來謹慎老實的人,雖然可能取得眾人的喜歡,但由於這種人個性柔弱,欠缺堅守道德的勇氣,聖賢反而認為他們是道德的敗壞者。所以,世人認為的善惡,明明與聖賢的看法相反,由此可見,世人面對許多事的看法和取捨,沒有一件不是有差錯的。天地鬼神庇佑善人、報應惡人,他們和聖賢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而不是與世俗的人一樣的喜好和取捨。因此,凡是要行善積德的,決不可只靠自己的眼睛所見、耳朵所聽,道聽途說,來作為行為的指南,而是應該從內心最隱蔽、最細微的地方,默默地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並加以洗滌凈化,純粹是一顆濟世救人的心,這就是端;如果有絲毫諂媚討好的心,那就是曲。純粹是愛人的心,那就是端;如果有絲毫憤世嫉俗的心,那就是曲。純粹是尊敬他人的心,那就是端;如果有絲毫玩世不恭的心,那就是曲。像這些都應當仔細地加以辨認。
什麼是陰德和陽善?凡是做善事而被人所知的,則稱之為陽善;做了善事而別人不知道的,則稱之為陰德。凡是積了陰德的,老天總會給予回報;凡是行了陽善的,都會享有名譽,名譽也是一種福分。但名聲也是造物主所忌諱的,世上那些享有盛名,而實際上名不副實的人,常常遭受意外橫禍。一個人如果沒有過錯,卻無辜地背上惡名的,他的子孫往往能突然飛黃騰達,陰陽之間的關係實在是太微妙了。
什麼是是與非?春秋時,按照魯國的法律規定,魯國人如果能從別國諸侯那裡把被俘虜過去做臣妾的人贖回來,都可以得到官府的賞金。子貢(孔子的學生)把被俘虜的人贖回來後,卻沒有接受官府的賞金。孔子聽到以後,反而鄙視地說:「子貢這事做得不對,凡是聖賢的人做任何事情,目的是可以改變不良的風俗,對百姓起教化的作用,並不只是為了讓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而去行事。現在魯國富人少而窮人多,如果領了賞金就被指責為不廉潔,那麼誰還願意去贖人呢?恐怕從今以後,不會再有人向諸侯贖人了。」
子路(孔子的另一個學生)把一個快被淹死的人從水裡救出來,被救的人贈送給子路一頭牛以作酬謝,子路接受了。孔子得知後很高興,說:「從今以後,魯國有人被水淹不怕沒有人拯救了。」如果以世俗的眼光來看,子貢做了好事不接受賞金是高尚的,子路救人後接受人家的牛則是有貪圖利益之嫌,但孔子卻肯定讚賞子路,而否定、責備子貢。因此可知,人們行善不能只看他一時的效果而應該看其是否產生弊端;不能只看一時的效應,還要用長遠的目光去看待;不能只看個人的得失,還要看對天下大眾的影響。現在做的是好事,但它造成的影響卻足以貽害他人,那麼這種事看起來好像是善行,但其實並非如此;現在的行為雖然不好,但它的影響卻會為別人帶來好處,那麼雖然看起來不像是善行而其實卻是善行。當然,這些只是就一方面來討論而已,其他情況,比如看似不義的義舉,看似不合乎禮數的禮行,看似不講信用的守信,看似缺乏慈愛的慈悲行為,都應當加以辨別。
什麼是偏和正呢?從前的呂文懿(呂原,明朝正統年間進士,謚號文懿),剛辭去宰相之位,回到故鄉,因為他為官清廉、公正,所以受到人們的尊重與敬仰,有如大家心目中的泰山北斗。一位同鄉的人酒醉後辱罵他,但他不為所動,對他的僕人說:「喝醉酒的人,不必和他計較。」然後閉門不予理睬。過了一年,那個人因犯了死罪而被捕入獄。呂公才懊悔地說:「假使我當時稍微與他計較一下,送到官府懲治,可以作為懲戒,讓他有所約束,但我當時只想心存仁厚,沒想到反而縱容了他的惡習,以致到了今天這個地步。」這就是好心做了惡事的例子。
也有出於噁心但做了好事的事情。例如,有一家富人,時值荒年,窮人於光天化日之下在街市上強搶糧食。這家富人就把這件事告到縣衙,縣衙置之不理,窮人更加肆無忌憚,於是他便私下叫人把這些搶糧食的人抓起來羞辱、責罰,搶糧的民眾才安定下來。如若不然,幾乎要釀成大亂。所以,善事是正,惡事是偏,這個大家都知道。那些以善心而做了惡事的人,是正中偏;那些以惡意做了好事的,是偏中正。這些道理不可不知道。
什麼是半和滿?《易經》上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如果沒有積累善行,就不能夠成名;如果沒有積累惡行,也不會造成殺身之禍)」《尚書》上說:「商紂王罪大惡極,就像以繩穿錢穿滿了一貫,用容器來盛他的罪惡都要溢出來一樣。(同成語「惡貫滿盈」)」不管是善是惡,勤加積累,自然就會滿,懈怠而不去積累,那就不會滿。這是半善和滿善的一種說法。
從前有家女子到了寺廟裡,想要布施卻沒有錢,身上只有兩文錢,就都捐給寺里,寺里的住持親自為她誦經懺悔。後來這個女子入了皇宮,大富大貴,帶來數千兩銀子到寺裡布施,住持卻只讓他的徒弟為其做迴向儀式而已。
她不禁問住持:「我以前布施兩文錢,師父親自為我懺悔,現在我布施了幾千兩銀子,而師父反而不為我迴向,這是為什麼呢?」
住持說:「上次你布施的財物雖少,但你施捨的心意卻十分虔誠,如果不是老衲親自為你懺悔,便不足報答你的功德;這次你布施的財物雖然豐厚,但布施的心意不如上次懇切了,所以我叫人代為懺悔就足夠了。」這是千金為半善,而二文為滿善。善心的滿半並不在於金錢的多少,而要看心意的虔誠與否。
鍾離權(唐五代道士,道教全真派的北五祖之一,後演為八仙之一的漢鍾離)向呂洞賓傳授煉丹的方法,點鐵成金,可以用來行善濟世。(點鐵成金也就是黃白朮,是古代煉丹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企圖通過藥物的點化,將金屬變為金黃色或銀白色的假金銀,屬於偽假之物)
呂洞賓問:「點鐵成金後還會變回原形嗎?」
鍾離權說:「五百年後會變回原形。」
呂洞賓說:「這樣將貽害五百年後的後人了,我不願做這樣的事。」
鍾離權說:「修鍊成仙要先積滿三千件功德,你的這一句話,三千件功德就已經圓滿了。」
這是關於半善和滿善的又一種說法。
另外,行善而心裡不想著這是善行,那麼隨便做什麼善事,都會很圓滿。如果心裡總想著自己是在行善,雖然終生都很勤勉地做善事,也只能算半善而已。譬如以財物來幫助別人,內部見自己,外不見所幫助的人,中不見所布施的財物,這叫做「三輪體空」、「一心清凈」,那麼一斗米就可以種出無限的福澤,一文錢都可以消弭一千劫所造的罪孽。如果心裡不能忘記所做的善事,那麼哪怕黃金萬兩,還是不能得到圓滿的福報。這又是關於半善和滿善的一種說法。
什麼是大和小?從前有位叫衛仲達的人在翰林院任職。有一次他的魂魄被抓到陰曹地府,在那裡接受審判。閻王命令鬼吏把衛仲達的善惡記錄呈上來,關於他的惡事的記錄堆滿了整個審判廳,而善行的記錄只有一小捲軸,僅如筷子般大小。拿來稱子一稱,充滿審判廳的記錄反而較輕,而筷子般的記錄反而較重。
衛仲達說:「我今年尚未四十歲,為什麼惡行如此之多?」
閻王說:「只要起心動念不正,就是罪過,不一定要等你犯了才算。」
衛仲達又問小捲軸所記何事?
閻王說:「朝廷曾經大興土木,準備建造三山石橋,你覺得這件事勞民傷財,便上疏阻止這件事 ,這捲軸中是你的奏疏草稿。」
衛仲達說:「我雖然有這個建議,但朝廷不予採納,於事無補,還能有這樣大的功德?」
閻王答:「 朝廷雖然沒有聽從你的建議,但你的這個念頭是為萬民著想,所以依然有功德;倘若朝廷採納了你的建議,那功德將會更大。」
所以說心存利國利民,則善行善念雖小,但功德大;若只考慮某一個人的利益得失,做得再多功德也有限。
什麼是難行和易行的善?儒家的先聖說,要剋制自己的惡習和私慾,必須從最難克服的地方入手並改正。孔子在談到如何「為仁」,也說要從最難的地方去實行。一定要像江西的舒老先生,捨棄兩年僅有的教書酬金收入,替人償還了欠官府的天賦,從而使別人夫婦不被拆散;河北邯鄲的張老先生,捨棄自己十年的積蓄,代人交還贖金,救了別人的妻兒,這些都是將自己難以割捨的東西施予別人的例子。還有,比如江蘇鎮江的靳老先生,雖然年老沒有兒子,但不忍心把鄰居的幼女納為妾,而將其歸還,這也屬於克制自己難以忍耐之處,因此上天必將降以豐厚的福報。凡是有財有勢的人,要行善立德都是很容易的,容易而不去做,那是自暴自棄。貧賤的人要行善修福報是很難的,艱難而能去做,就十分可貴了。
隨應緣分,順其自然地去濟助別人,並不是刻意去做善事,這種事情種類繁多,大概歸納起來有十種: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什麼叫做與人為善?從前,舜在雷澤(地名,在今山東菏澤東北)時,看見打魚的人都選深潭魚多的地方,而年老體弱的漁夫只能在水流湍急的淺灘上捉魚,舜看到後很憫惻哀憐他們。於是他自己也去打魚,看見有人爭搶捕魚有利位置時,對於他們的行為不加評判,而看見有人彼此謙讓的,他就加以讚賞宣揚,並效法他們。第二年,這個地方捕魚的人都懂得把深潭厚澤魚多的地方互相謙讓出來。當時以舜的聰明睿智,難道不懂得說幾句話來教導眾人嗎?
這是因為他不用言語教導,而是以身作則來引導別人的思想和行為,這真是用心良苦啊。
我們處在社會風氣敗壞的年代,不可以以自己的長處來掩蓋別人的長處,不可以以自己的善行來與別人相比較,不可以以自己的才能來為難別人。要收斂才智,虛懷若谷,看到別人有過失,就要多多包涵,為他掩蓋。一方面讓他有改過自新的機會,一方面也讓他感到有所顧忌而不敢放縱。看到別人有一點點長處可以學習,有小小的善心善值得借鑒,就應該捨棄自己的成見,學習他的長處。而且應該為他們讚歎和宣揚。凡是日常生活中,說一句話,做一件事,都不是出於為自己考慮,而是為社會樹立典範,這才是君子以天下為公的胸懷氣度。
什麼叫做愛敬存心?君子與小人,從表象看來,常常容易相混淆,只有行事存心動念的不同,則善惡相差懸殊,如同黑白那樣截然相反。所以說:君子之所以不同於常人,只是因為他們的存心。君子所存的心,只有愛人敬人的心。儘管人有親疏貴賤,有智愚賢或不肖,千差萬別,參差不齊,但都是我們的同胞,和我們是一體的,難道不應當值得敬愛嗎?愛敬眾人,就是愛敬聖賢;能夠與眾人心心相通,也就是與聖賢心心相通。為什麼呢?聖賢的志向,本來就是希望世上的人能夠安居樂業,各得其所。我們愛敬眾生,使世人安泰,也就是替聖賢使他們安泰。
什麼叫做成人之美?玉本來是在石頭裡面,拋棄不顧也就與瓦礫無異,如果精心雕琢就成了貴重的圭璋;所以凡是見到別人做一件好事,或者這個人的志向有可取的地方,很有前途,都要引導和扶助而極力成就他。或是稱讚鼓勵,或是協助扶持,或是為他辯白誣陷,辨分誹謗,一定要使他有所成就為止。
大概一般人都厭惡異己或是和自己不同類的人,鄉里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所以善人在世俗的環境里,很難立得住腳。而且豪傑剛正不阿,不形之於色,多容易被批評指責。所以,做善事常容易失敗,善人也常常被毀謗。只有靠仁人長者來端正人們的行為,並輔佐善人善行,匡扶正義,才能有所改變,並且這樣做的功德也最為宏大。
什麼叫勸人為善?人生在世,誰能沒有良心?而人在塵世中庸庸碌碌,最容易沉迷墮落。凡與人相處,應當設法指點提醒對方,不令其迷惑。譬如長久地沉陷於煩惱之中,而把他拔出來,使他清涼自在,這樣做的恩惠最為廣博。韓愈說:「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用嘴勸化別人有一時的效果,用著書立說的方法教化別人才能有世世代代的影響)。這種勸人為善和與人為善相比較,雖然形跡顯露於外,但是對症下藥,時常有奇特的效驗,所以不可以廢除。如果不能經常失言失人(《論語·衛靈公》:「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那就應該反省自己的智慧。
什麼叫作救人於危急?艱難困苦的情況,人們時常會遇到。如果偶然遇到出於困境中的人,就要感同身受(原文中的「痌瘝」比如疾苦),趕快替他解救。或者說句話為他申辯冤屈,或者想法設法救濟他的困苦。崔子說:「恩惠不在大,只要能夠救人於危急就可以了。」這真是仁德之人所說的話啊。
什麼叫興建大利?小到一鄉之中,大到一縣之內,凡是對大家有利的事,最應該去做。或者開渠導水,或者築堤防患;或者修建橋樑,以方便交通;或者施捨茶飯,以解除饑渴;一有機會就勸導大家,齊心協力興建公益,不必避免嫌疑,不要害怕辛勞。
什麼叫做舍財作福?佛門奉行的諸多善舉中,以布施最為重要。所謂布施就只是一個舍字而已。明白通達的人內可以捨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外可以舍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就先從布施財物做起。世人靠衣食維持生存,所以將財物看得最重。我卻將財物舍掉,內可以破除我的慳吝之心,外可以救人於危急。一開始可能會有些勉為其難,最終則會泰然處之。這樣最有助於洗滌乾淨自己的私心,祛除執著貪吝的念頭。
什麼叫做護持正法?法是萬世生靈的眼目。沒有正法,怎麼去明了和參與天地的造化?怎麼去使天地萬物化育生長?怎麼可以掙脫塵世的束縛?怎麼可以經營世務,超脫虛幻的世間束縛?所以凡是看到聖賢的廟宇,經書典籍,都應當敬重,而加以修繕整理。至於弘揚正法,報答佛祖教化的恩德,尤其應當發揚鼓勵。
什麼叫做敬重尊長?家庭中的父兄,國家的君長,以及凡是年事高、德行高、職位高、見識高的人,都應當注意敬重奉侍。在家服侍父母,要和顏悅色,柔聲下氣,養成習慣,以成本性,這就是和氣感通上天。在外事奉君王,每做一件事情,不要以為君王不知道就恣意妄為。每刑訊一個人,不要以為君王不知道就作威作福。事奉君王就像事奉上天一樣,這方面與人的陰德關聯最為密切。試看忠孝的人家,子孫沒有不連綿不斷而且興隆昌盛的。所以,一定要格外謹慎小心。
什麼叫做愛惜物命?人之所以算作是人,只是因為人有惻隱之心。追求仁義就是追求惻隱之心,積德也是積惻隱之心。《周禮》上說:「早春時節,祭祀用的牲畜不要用母的。」孟子說,君子應當遠離廚房。這就是為了要保全我們的惻隱之心。所以前輩就有四不食的禁忌,說的是聽到宰殺聲音的肉不食,看到宰殺場面的肉不食,自己餵養的肉不食,專門為我而宰殺的肉不食。有意修行的人無法斷絕吃肉的,不妨先從這幾條開始禁戒做起。
循序漸進,日積月累,慈悲心不斷增長。不只是應當禁戒殺生,包括低等生物等一切眾生都是有生命的,都應當愛惜。抽取蠶絲時要煮繭,鋤草耕地時要殺死蟲子,想想我們衣食的由來,都是以殺害別的生命來存活自己。所以糟踏毀壞衣食的罪孽,實在是與殺生相等同。至於手下誤傷的,腳下誤踩的,不知道有多少,都應該想法設法地仔細提防。古詩說:「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這是多麼仁慈啊!
善行無窮無盡,不能一一詳述,從這十個方面推衍開來,那麼各種德行則可以完備了。
第四篇 謙德之效《易經》說:「天道的規律是虧損盈滿而增益謙虛的;地道的規律是改變盈滿而流向謙下的;鬼神是損害盈滿而福佑謙讓的;人的心理是厭惡盈滿而愛好謙卑的。」所以八卦中只有謙卦的六爻(構成卦符的基本符號,六爻為一卦)都是吉利的。《尚書》中說:「盈滿必定招來虧損,謙虛謹慎就會獲益」。我屢次和大夥一起參加科舉考試,每次見到那些貧寒學子將要發達,必定有謙虛的光彩流露出來。
辛未年(公元1571年)舉人赴京會試(按照明代科舉制度,會試每三年一次在京城舉行,各省鄉試中式的舉人都可以參加),我與來自嘉善的同學一共十人一同應試,其中一位名叫丁賓(字敬宇),年紀最輕,為人非常謙虛。
我對同行的費錦坡說:「這位仁兄今年一定能夠考中。」
費錦坡問:「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我回答:「只有謙虛的人才有福氣。你看我們這十人中,有誰能像丁敬宇那樣溫和恭順,誠懇忠實,不為人先的?有誰像丁敬宇那樣畢恭畢敬,謙虛謹慎的?有誰像丁敬宇那樣受到侮辱不應答,聽到誹謗不辯解的?一個人能夠做到這樣,就是天地鬼神也都要保佑他,哪有不飛黃騰達的道理?」
等到發榜,丁敬宇果然考中進士。
丁丑年(公元1577年)在京城,我與馮開之住在一起,看到他虛懷若谷,行為收斂莊重,完全改變了幼年時的習性。李霽岩是一位心直口快的益友,經常當面指摘他的過失,但馮開之卻心平氣和地虛心接受,不曾有一句報復。我跟他說:「福有福的根源,禍有禍的先兆。心中如果真正謙虛,上天一定會相助,兄台今年一定會考中及第。」後來他果然考中。
趙裕峰,字光遠,山東冠縣人,還不滿二十歲就考中舉人,之後卻多年未考中進士。他的父親任職為嘉善縣的主簿(明朝編製,知縣稱大尹,縣丞稱二尹,主簿稱三尹,大概相當於縣的第三把手),他跟隨父親到任。到了嘉善,他很仰慕當地飽學之士錢明吳的才學,便帶上自己的文章前去請教,錢明吾把他的文章一一予以否定,他不但不生氣,而且心悅誠服地接受,並予馬上改正了自己的文章。第二年,趙裕峰便進士及第。
壬辰年(公元1592年),我到京城覲見皇帝,遇見了夏建所,見他神情謙遜,謙光逼人。回來後,我便跟友人講:「凡是上天將要使某個人發達的時候,在降福給他之前,必先開啟他的智慧,這種智慧一旦開啟,則浮躁的人會變得沉穩踏實,肆意妄為的人自然會有所收斂。夏建所這樣的溫和善良,一定是上天啟發了他。」等到開榜,夏建所果然中了進士。
江蘇江陰的張畏岩,勤學苦練,下功夫作文章,在讀書人中小有名氣。甲午年(公元1594年),他參加南京鄉試,期間借住在一個寺院中,等到揭榜,他卻榜上無名,於是怒火中燒,大罵考官有眼無珠。當時有一位道人在旁邊微笑,張畏岩馬上遷怒於這位道人。道人說:「你的文章一定寫得不好。」
張畏岩生氣道:「你沒看過我的文章,怎麼知道寫得不好?」
道人說:「聽說做文章,貴在心平氣和,現在聽你這樣罵罵咧咧,心態十分不平和,文章怎麼可能寫得好?」
張畏岩不由得心服了,於是便向這位道人請教。
道人說:「考中與否全在於命運,命里不該中的,就算文章寫得再好,也是沒有用的。必須自己先做個轉變。」
張畏岩說:「既然是命中注定的,又怎麼能夠改變呢。」
道人說:「造命在天,立命在我;只要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什麼福報求不到呢?」
張畏岩說:「我是個貧寒的讀書人,又有什麼能力可改變命運呢?」
道人說:「善事和陰德,都是由內心所決定。只要常存此善心,則功德無量,況且謙虛這一方面,並不需要花費錢財,你為什麼不自我反省而謾罵考官呢?」
張畏岩從此一改往日的作風,每日行善,品德日增。丁酉年(公元1597年),他夢見自己到了一所高大的房子里,看到一本考試錄取的名冊,中間有多行是空缺的。於是他就問旁邊的人,旁邊的人答道:「這是今年科考錄取的名單。」
張畏岩問:「為什麼缺了很多名額?」
答道:「對於科第,陰間每三年對讀書人考察一次,必須是行善積德,沒有過咎的人才能在這個冊子上列名。像冊子前面所缺少的,都是原定應該考中的,因為新近有品行輕薄的行為,所以被除名了。」
後來又指著其中一行說:「你這三年來,行事頗為謹慎,或許應當補到這裡,希望你自重自愛。」就在當科,他果然考中了一百零五名的舉人。
由此可見,舉頭三尺,必有神明,趨吉避凶完全由自己決定。我們必須管束好自己的身心言行,毫不得罪於天地鬼神,虛心謙卑,使天地鬼神時時眷顧我們,才有受福德根基。那些盛氣凌人,驕傲自滿的人,必定沒有遠大的器度,縱然發達也無法消受。稍有見識的人,必定不會使自己的心胸氣量狹窄,拒絕自己可以得到的福報,況且,謙虛的人才有機會接受到好的教誨,從而受益無窮,這些都是修習學業的人所不可缺少的。
古語說:「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人如果有了志向,就像樹木有了根基,立定了志向,必須念念不忘謙虛謹慎,處處與人方便,自然感動天地,所以造福全在自己。如今那些求取科舉功名的人,起初未必有真志向,不過是一時心血來潮而已。興緻來了,就去爭取一下,興緻散了,也就作罷了。
孟子曾對齊宣王說:「大王如果真的喜歡音樂,那麼齊國也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原句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獨樂樂」不如「與眾樂樂」,要做到與民同樂,國家才能治理好)」這對於求取科名的人來說,道理也是一樣的(了凡先生引用孟子的話作總結,強調凡是自己喜歡的,最好能把歡喜擴大,才是符合天道人心,才能達成所願)。
感恩??深圳市愛騰途科技有限公司助印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佛法| 儒學 |智慧 |積善 |厚德
了凡四訓
對不起 請原諒 謝謝你 我愛你
日行一善 改變命運
推薦閱讀:
※新思維PLUS|今天給所有人免費分享一個馬上就能掙錢的項目
※六儀擊型在奇門遁甲中的應用(轉載) - 免費算命【奇門遁甲綜合預測】 - 奇門遁甲論壇 奇門遁甲預測|奇門遁甲入門|現代奇門遁甲 - Powered by Discuz!
※4招免費傳授:甩掉2016年霉運。
※免費算命之一
※錦利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