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賢法師:嚴持戒律勤修普賢願行

惟賢法師:嚴持戒律勤修普賢願行

2012年12月11日 10:16  新浪佛學

  文/惟賢法師

  這次峨眉山傳戒,因緣很殊勝,在全省來說,是四川省佛協第十次傳戒,在峨眉山來說,是解放後幾十年來的第一次,因緣很殊勝。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舉行傳戒法會意義更有不同,你們有機緣在這裡受戒,這是你們過去生中有福根、現在有福緣,才有這麼個機會!所以,要認真學戒、受戒、持戒。這裡是四緣具足,這麼好的條件,應該安安心心,好好修學,不要空過光陰,要遵循師承的教誡教授,好好守規矩,好好鍛煉。

  我今天給你們講的題目是:《嚴持戒律勤修普賢願行》。這是結合峨眉普賢聖地情況來講的。

  一、嚴持戒律

  (一)戒的重要

  戒,印度語有三種名稱:1.屍羅;2.波羅提木叉;3.毗奈耶。三個名稱內容不同,各有作用。屍羅譯為清涼,我們持戒可以熄滅煩惱火。三界猶如火宅,我們在火宅中,特別是內部的煩惱火為一切災難的根本。持戒就能得到清涼、熄滅煩惱火,很重要的!

  波羅提木叉譯為別解脫,分為身、口、意。我們眾生的身,業障很重;語,也是罪惡重重;意,貪、嗔、痴煩惱很重;持戒就可以使身、口、意三業清凈,進一步證得身解脫、心解脫、慧解脫。身解脫不被業障所累;心解脫不被煩惱所障;慧解脫不為無明所蔽。所以持戒能使三業清凈,得到身解脫、心解脫、慧解脫。所謂別解脫,是根據程度分別得到解脫,使三業清凈,消除煩惱,消除業障,消除無明。

  毗奈耶,譯為調伏。我們的生活、行動根據戒律行事,以戒律為生活準則,就可以使煩惱調伏,罪障消滅,身心清凈。

  大家學戒要懂這個內容。什麼叫戒?我們從這個名詞就可以了解戒的重要性。所以戒的含義就有得清涼、得安穩、得安靜的作用。

  清涼就是除熱惱;安穩就是除災禍;安靜就是除干擾(煩惱的干擾、魔的干擾)。還有寂滅,寂滅就是解脫的意思,解脫生死,除滅煩惱。所以總體來說,戒就有這些功用。

  《華嚴經》講:「戒是無上菩提本。」你要證得無上菩提,持戒是根本。等於修高樓大廈,根基不穩固就修不起來。持戒就是地基,有鞏固的地基就可以修高樓大廈,不管你修百層高樓還是更高的高樓都修得起。

  《佛遺教經》講:「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佛的悲心很重,在滅度以前還再三囑咐。佛的大慈悲了不起!我滅度以後,你們應該以戒為師(波羅提木叉就是戒),你們能夠以戒為師,就好像一個人在黑暗中見到燈光,獲得光明,不會走彎路,不會跌岩坑;又像貧人無衣無食很痛苦,得了寶就不愁衣食。這個譬喻很明顯。

  《大智度論》(龍樹菩薩寫的,就是解釋《般若經》的《大智度論》,有一百卷)卷十三有這麼幾句話:「大惡病中,戒為良藥;大恐怖中,戒為守護;死暗冥中,戒為明燈;於惡道中,戒為橋樑;死海水中,戒為大船。」把戒的功德、戒的作用說得很清楚。

  「大惡病中,戒為良藥」,你得了惡病,不得了了,不治之病,戒就可以作良藥。

  「大恐怖中,戒為守護」,你在恐怖之中,遇到什麼恐怖?恐怖很多的,世間上的天災人禍很多的呀。你能夠持戒就可得到守護。受了戒的人真正得到戒體,有善神守護,可以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死暗冥中,戒為明燈」,死暗冥中,戒為明燈。在沉沉的黑夜之中、幽冥之中很寒冷、很黑暗、很恐怖的情況下,戒是明燈、是光明,能得到溫暖。

  「於惡道中,戒為橋樑」,三惡道,有人間的三惡道、冥間的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人間種了上品十惡就是地獄;中品十惡,餓鬼;下品十惡,畜生。這種起心動念都在三惡道中,很可怕的。你能夠懂戒,能夠學戒,能夠持戒,這個戒就像金橋,你走上了金橋就可以脫離恐怖,脫離惡道,所以於惡道中戒為橋樑。

  「於死水中,戒為大船」,死水呀,波浪不興,落下去只有被淹死,持戒就如得了大船,能由此岸到彼岸。

  (二)戒與律的差別

  戒與律的意義不能含糊不清,戒與律是有差別的。戒律的定義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在戒裡面,分止持和作持。就止持來講,諸惡莫作。戒律裡面明明白白講:殺、盜、淫、妄等根本戒與輕戒都不要違犯,即諸惡莫作嘛。眾善奉行——凡是有利於別人的,有利於集體的,那就要作。止惡、行善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止惡,什麼是惡?凡是以損人為前提,以害人為前提,而利益自己的,叫做惡。什麼叫做善?凡是以利人為前提,而不計較個人利益的叫做善。

  不害人,必定會利人;要害人,決定不會利人,這是連帶關係。止惡就能行善,不止惡就不能行善。止惡,只是防止過失方面;行善就廣泛了,那是集體性的、眾人性的。你們這次受戒,在登壇、個人白四羯磨以後,可以得到戒體。那麼,這個戒體,就是你本身的了,你要依戒修行。但是呢,你是僧人,就必須服從僧團的制度。要學戒、要誦戒、要羯磨、要安居。進一步把僧團制度建設好,保持和合僧團,使這個僧團影響社會。凡清凈的僧團影響社會是很深的,在這中間也起到弘法利生的作用。

  弘法利生、廣利人天、有利四生,這是大善。這就是作持。這是律的範圍的了。所以戒律兩個字,律可以包括戒,戒不可以包括律,但是兩者是相通的。這點大家要注意!自己受了戒,要保持戒體。同時,過集體生活要遵守寺院的規矩,養好道風。凡是寺院規定的一切,如朝暮課誦、過堂、坐禪、念佛、念經都不能違反,那就是持律了,能夠持戒進一步持律。這麼一個清凈僧團,有利於社會、有利於人民,那就可以弘法利生,使正法久住,起到這麼大的作用。

  (三)以正信、正見為持戒的先導

  1.正信

  學佛不是迷信,不是盲從,不是神秘,不是玄妙,不是空洞,而是講實際。正信就是首先要有正見,有正見才能有正信。在正信、正見的基礎上持戒才很鞏固。要發心持戒,認識戒的重要。持戒就是修正行。

  正信是什麼?正確的信仰。我們信仰什麼?根據定義,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凈為性。什麼是實德能呢?德,應該是三寶的功德;實,就是因果的真實,即四諦因果的真實;能,就是修持的功用。我們學佛首先要皈依三寶,對三寶的功德堅信不疑;對因果的真義、對四諦(佛最初說法就是說的苦、集、滅、道四諦,說的是世出世間的因果,這個因果貫通於三世,貫通於世出世間)這個真理,我們應該堅信不疑;對於修持的功德,修一分善,集一分功德,堅信不疑,所謂修證不二,你頂個禮、作個揖、插柱香、供杯水,功德不落虛空。

  所以信,就是這麼三種:對三寶的功德、對因果的真理、對修持的功德,應該堅信不疑。假設這三種你都不信,不信三寶、不信因果、不信修持的功德,那你出什麼家?學什麼佛呀?

  2.正見

  這個見是以理、慧為主,有慧就指導行持,所以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什麼是第一度呀?《金剛經》說得清楚嘛!就是般若。就要有正見,沒正見不能得般若。佛法重智慧,佛在經中讚揚般若,是摩訶般若波羅蜜。我們必須要靠偉大的智慧到達彼岸。正見就產生般若,沒正見不行,唯有正見才能指導行持。佛在成道以後說法,說四諦八正道,在講道諦的時候就講八正道,在八正道中首先就是正見,見解要正確。佛法之「見」最根本的是什麼?緣起性空。不管小乘大乘法門,一個是緣起,一個是性空。緣起講萬有,性空講真空,如兩大車輪。緣起性空之見就是中道之見,也是中觀之見,而不是世間那種偏見,世俗的偏見不是斷見就是邪見。

  斷見是什麼呢?只信現在,不信將來;只看物質,不看精神,所謂人死如燈滅,死了就沒有了,生命相續都否定了,這個叫斷見。邪見是什麼呢?走邪道,如印度的順世外道,他否定因果,當然進一步就毀謗三寶、毀謗佛法,這都是邪見。佛教就是緣起性空之見、中觀之見,中觀就是不落二邊、非斷非常。這就是正見。對於人生宇宙必須要以這個來作為衡量的標準。

  有正見以後才能鞏固正信,進一步就以持戒為先導,就會認真持戒。

  下面我把《佛遺教三經》之《八大人覺經》給大家簡單提一下,我覺得《佛遺教三經》都很重要,我在初讀佛學院的時候,首先就讀《佛遺教三經》。我在佛學院講課也是首先講的《佛遺教三經》。

  《八大人覺經》,什麼叫大人?大人就是學菩薩成佛,大心之士。在佛的十個名號之中,有調御丈夫,調御丈夫就是大人,他能調伏煩惱破除障礙。過去的人讚揚出家、學佛乃大丈夫事,非王侯將相所能為。出家是大丈夫乾的事情,一般王侯將相都趕不上,都做不了。為什麼呢?出了家就是佛子,佛子就必須成佛。成佛就要修菩薩行,修大慈、大智、大願、大行,所以叫大人。我們出家學佛,就要學大人、學菩薩。

  覺,就是覺悟。我們應該覺悟哪些?觀點應該清楚、應該正確。《八大人覺經》就闡明了佛教的人生宇宙觀,對人生怎麼看?對宇宙怎麼看?從而能夠認清前途,走一條解脫的道路。這條道路,在大乘經典處處都指出了的。宗喀巴大師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就分為道前基礎、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其中心是:出離心、菩提心、真空見。若是人生觀、宇宙觀不正確就不會看透世間、厭離世間,那就不會有出離心,你就永遠解脫不了,那就是長輪生死,所以出離心很重要。具出離心,才可以發菩提心,自覺以後才能覺他,才能修大悲大智,從中發真空見,這個要般若智慧。《八大人覺經》的這些觀點就是給我們指出要正確對待人生,對待宇宙,對待一切法。要有出離心,進一步發菩提心,真正做一個佛弟子,走向大人的道路,走向調御丈夫的道路!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蘊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這幾句話貫通了佛法的基礎思想。佛教的基礎思想,不管小乘大乘是共通的,就是「三法印」。衡量佛法是不是世間法,是不是外道,衡量佛經是不是真的,那就離不開這三法印。三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有的地方提到四嗢陀喃就加一個有漏皆苦。這就是佛法教義的中心。印證是不是世間法,是不是外道,就以這個為中心。

  我們學佛首先要有無常觀點,無常故苦,苦故空,空故無我,這是連帶關係。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中談到「積聚皆消散,崇高必墮落。合會當別離,有命咸歸死」。

  「積聚皆消散」,哪怕你錢再多,是百萬富翁、億萬富翁,都是靠不住的,終歸消散一場空,而且那個東西害人不淺,所以佛將金錢當毒蛇,是很危險的。

  「崇高必墮落」,你官位再高,政治地位再高,必然有一天要落下來,而且越高落得越慘,歷史上都可以證明。

  「合會當別離」,凡是因緣法,有合就有散,有生就有滅,你一家人再好再好也有別離的時候。吃點筵席,朋友在一起吃得酒酣耳熱很高興,但是一會就散了,天下無不散之筵席。生離死別,人生是難免的。

  「有命咸歸死」,有生必有死,死無定期。你說老年人該死,可不少小娃兒、青壯年還是死了,害各種怪病死,就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貴貧賤,這個是很平等的。

  要有無常觀,才曉得人生是苦,一切都是空的、都是幻化的,這是佛家對世事的觀察。一個正確的觀察,的確就這麼一回事。有為法嘛,是有變化的。

  「五蘊無我」,我們這個五蘊身,是沒有一個實有我體的,你不要執著五蘊身。你為了五蘊身,想盡辦法將之保養好,求享受,這就是造業!你看社會上的五毒:貪污、盜竊、搶劫、殺人、黃色、淫亂、吸毒、販毒,說來說去為了什麼?為了五蘊身。結果災禍臨頭!那就是執著一個五蘊身有我,有我在享受。

  「心是惡源,行為罪藪」,我們凡夫的妄心,是罪惡之源,我們這個身也是眾苦之本。

  因此,你能夠有這個觀察那就可以生厭離心,有厭離心就真正地可以舍離一切、安心行道。你看我們的大祖師,那些修行者,拋妻離子,拋棄富貴功名,粗衣蔬食,過清苦生活,是什麼原因呢?他就是看淡了這些!看得清清楚楚的,看得遠,這樣他就安心行道。這就是一種正確的人生觀、宇宙觀,我們應該具備。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痛苦從貪慾起,少欲則身心自在。這一覺,就是覺悟欲為苦本。欲就是欲愛,欲為苦本,貪心重、欲愛重、對財色名食睡不舍就是痛苦之本。眾生在生死之中受盡疲勞,就是為了這個貪慾。痛苦奔波都是從貪慾而起,必須少欲無為,就是對於六塵境界不要有所攀緣,不追求、不造業,這樣身心就自在、解脫。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就是說我們在生活中要知足,知足常樂,終身不辱。我們要安於貧窮,而樂於追求正道。要知足,生活上要勤儉、要樸素、要淡泊,不要去追求享受。出家人要特別注意這個問題。有句格言「不知足者身富而心貧;知足者身貧而心富」,不知足的人他有財富,實則他心頭很貧窮、很渺茫、很空虛;能夠知足的人呢,雖然淡泊一點、清苦一點,形式上很貧窮,實際上心胸廣大,有無窮的財富,就是智慧。這是可靠的,終身可靠的。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我們認識正道、履行正道,不能有一點懈怠。懈怠懶惰只有向下面墮,不會上進。學問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行道是一樣的,不進就退,一點懈怠不得,要常行精進。精就是專精、專一:進就是不退,破除萬難,衝破各種關都不退,叫精進。八正道里叫正勤,也叫正精進,六度裡面有精進度,這樣就可以破煩惱惡、摧伏四魔,煩惱就是魔。四魔就是:天魔、煩惱魔、五陰魔、死魔。佛陀有大雄大力,能夠摧伏四魔,靠的是精進不懈。你不精進,懶惰懈怠,這些魔就要纏繞你,就要障礙你,你破不了就不能成佛。所以出家學佛要注意這個問題。往往出家人在一生中不是遇到這樣困難就是遇到那樣阻礙,特別是這個時代,魔障很多。那麼,你就必須要堅持正見正信,堅持正行。堅持下來,那怕是魔障再重、困難再大,你都可以一重重關度過。像唐三藏西天取經一樣,《西遊記》書中說的九九八十一難,唐僧都能度過。要一難難把它克服,不然你成就不了。

  第五覺悟愚痴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無明不破,就在生死之中。如何破除無明?那就需要廣學多聞,多學經典,要聞思修。親近善知識,多聽開示,都很重要!要參學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樣才會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成就辯才以後就可以教化眾生,令眾生都能夠得到法身慧命、證得菩提;這是大樂,大大的快樂,安樂。現在有些人有個錯誤的講法,只是念佛參禪,不學經典。還有一種講法,只是念佛,不念經,這是錯誤的觀念,大家要注意這個問題。現在各個角落有些不好的議論,光念佛就算了嘛,何必學經呢?念佛才是專修,學經是雜修,你們要注意這個問題。那麼,你說經學不得,佛四十九年說經作什麼?智慧從哪裡得來呢?你走什麼道路,你不曉得嘛!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在六度之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以布施為主,布施是萬行之首。而行布施就是等念怨親,不要計較,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冤親平等,眾生平等。而行施以後,做到能施、所施、受施都不執著,這就是靠般若智,以般若為先導,做到三輪體空,這就是菩薩的布施。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這一覺要時常意念。五欲指財色名食睡。念到它的過患,就可以對世間上的快樂不起貪著、不受染污,自己保持清高的行為,有清凈的行為,就能夠安貧樂道,同時能慈悲眾生、救護眾生。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這是進一步發大乘菩薩心、菩提心,對一個苦難的眾生(胎、卵、濕、化等)要普行救濟。你本身應該代眾生受苦,你在生活行動之中、你在弘法過程中所受的苦難、所遇的困難,你要作為願望:是代眾生受苦,要有這麼一個大心。所以就不怕苦,而使眾生得到大樂,於是得到法身慧命,得到解脫,這是圓滿徹底的安樂。

  以上就是《八大人覺經》的內容,今天借這個機會給大家簡單講一下,我覺得很重要,希望大家能夠學一學《佛遺教三經》,這是我們佛教的基本經典。我們以《佛遺教三經》來規範自己、警惕自己、勉勵自己,這是很重要的。

  二、勤修普賢願行

  (一)菩薩三聚凈戒包括四弘誓願

  你們現在在普賢菩薩的道場參加傳戒法會,就要聯繫起來學習普賢菩薩的大願。以大願指導我們的行持,這是相當重要的。我們受菩薩三聚凈戒,四弘誓願包括在三聚凈戒中。三聚凈戒就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攝律儀戒就是斷一切惡,無惡不斷,包括五戒、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等。攝善法戒就包括一切善,人天善、解脫善、菩薩善都包括在裡面,意義很廣泛;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饒益有情戒,就是要以菩薩的大悲、大智、大願,這種心和行,救苦救難,使眾生得到饒益。這就是戒法裡面的誓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這是代表三世諸佛菩薩的願力。不要只看作是普賢菩薩的願,而是代表一切菩薩的願。十方諸佛,之所以能夠成佛都必須發這個願。

  (二)普賢聖號的定義

  普就是普遍;賢就代表德,就是普賢菩薩登了等覺位,他的德很高。這個德就是三德:般若德、法身德、解脫德。般若德了達空;法身德了達從空到有,就是證中觀、中道的妙義,這中間具足一切智慧,也就包含有一切的悲心,有悲有智;解脫德,就是大涅槃境界,不生不滅解脫自在。這就是普賢菩薩的德。賢就是代表德,這個德是普遍一切、普被一切,攝持眾生德無不遍、恩無不周,叫普賢。

  (三)修三田報四恩

  趙朴老給中國佛學院的院訓就四個字:知恩報恩。

  宗喀巴大師講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深契於悲心,悲心的生起就是知恩報恩。從知母恩到知眾生恩,從報母恩到報眾生恩,這是佛教大乘菩薩的基本精神。修三田、報四恩,這四個恩就是:三寶恩、父母恩、國家恩、眾生恩。三田就是:福田、恩田、悲田。福田:我們能夠恭敬三寶、供養三寶,就是無上的福;恩田:我們能夠孝養父母,那也能得很大的福;孝養父母、恭敬師長都包括在裡頭。悲田:就是愛國家人民、憐憫眾生,知國家恩、知眾生恩,而進行悲憫救度,都叫做悲田。

  所以要實行菩薩道,修六度萬行,結合修普賢的十大行願,首先從知恩報恩做起,這個不是凡夫的俗情,而是菩薩廣大的情感,其中有智慧、有悲心。

  三、略釋普賢十大願

  普賢菩薩十大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禮敬諸佛」,這個諸佛就是十方諸佛。我們隨時要禮敬、要禮拜恭敬,我們見到佛像,不管是雕刻的、泥塑的、畫的,我們要作為真佛,觀想為真佛,隨時恭敬禮拜,有好處!這不是一般世俗人的觀點:崇拜偶像,那是極端錯誤的說法,我們不必理會。禮佛的利益很大,可以除驕傲心、除散亂心、增長智慧、消除業障,功用很大!在修密法裡面,有些修過密法的曉得四加行,第一個就是講禮佛、禮拜,起碼十萬個大頭,這是很嚴格的!你看那些喇嘛磕長頭,從內地到拉薩,不管是高山,還是道路很困難,哪怕在雨天雪地,他都是一路長頭磕過去。禪宗虛雲大師從普陀山起香,三步一拜,歷時三年,一直磕到五台山。他後來能夠開悟,都是有基礎的。

  「稱讚如來」,我們要時常稱讚如來的功德,讚揚佛的功德。以佛的功德來默化影響自己。課誦裡面有很多歌詠佛功德的讚詞,很有意義。

  「廣修供養」,供養有財供養、法供養。財供養就是物資:香、花、燈、水、果、茶、食、寶、珠、衣。法供養就是學法、修法,如說修行。

  「懺悔業障」,也是很重要的。我們學佛法,自己身心不清凈,就不能接受善法。如何使身心清凈呢?必須洗清自己以前的罪業,消除污點,才能接受善法,所以要懺悔。

  「隨喜功德」,那就是見善隨喜,不管小善大善,凡是有功德的事情,我們要生隨喜心,不要嫉妒障礙毀謗。

  「請轉*輪」,我們希望佛法多流傳於世間,佛法多弘揚於世間,使*輪轉動,眾生得到救度,世界得到光明。

  「請佛住世」,雖然佛已經滅度,但是還要發願,請佛長住世間。佛住世間,苦海中就有渡船,人天就有眼目。

  「常隨佛學」,如佛的發願、佛的修行、佛的說法、佛的度眾生,我們都要學習,以佛為師,常隨佛學。

  「恆順眾生」,那就是要隨順眾生、滿足眾生的願、解救眾生的苦難。這一段經文里講了四點:對病苦的要醫治他,為做良醫;對失路的要給他指出正道;在暗夜中要給他發出光明,懸掛明燈;對貧窮的要解救他的生活,使他能夠得到財富。

  「普皆迴向」,這是以我所有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這就屬於法布施。

  普賢菩薩修十大願,願行結合,我們要學習。我們這次受戒,最後圓滿就是受三聚凈戒。三聚凈戒,要具體實行,必須與普賢十大願行相結合。

  四、實行人間佛教思想

  人間佛教思想最早是太虛法師提出來的「人生佛教」。20世紀80年代以後,趙朴老提出人間佛教思想,他的基本思想就是以人乘行菩薩乘。太虛大師有一首詩:「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就是說我們學佛要打好基礎,首先把人做好。人做好要遵守道德,以道德為標準。道德在儒家,就是五倫八德;在佛家來講,就是五戒十善,其中心還要明因識果。明因識果奉行五戒十善。五戒十善雖然說是人天乘所有,實際上可以說五乘共有。你不能說你受了比丘戒、菩薩戒你就不做人了!若是那樣,你就失掉了人的道德!人天乘的基礎是最為重要的。以人乘結合菩薩行,在做人的基礎上發菩薩心,修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中間就包括了要建設一個和合僧團,以和合僧團為榜樣,建設人間凈土。太虛大師有個理想:建設菩薩學處,菩薩學處就包括沙彌、比丘、居士,再廣泛一點就包括士、農、工、商、學、兵,以此達到凈化的社會,佛化社會。

  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一是避免別人說「你們佛教徒專門講死後、講鬼神,那是迷信」,避免這個譏嫌。若是那樣搞就違反佛家本意,不現實。二是避免別人說你消極、保守。你一天到晚把山門關起來,或者在深山老林里,什麼都不管,別人就說你消極、保守、沒有用處。因此,必須實行人生佛教,將人乘與菩薩乘相結合才能適應社會。

  趙朴老適應時代,契機契理,進一步提出人間佛教。其內容為:一個思想,有利於社會主義的思想;三個傳統:一個農禪結合,一個學術研究,第三個就是增進國際友誼。這三個優良傳統就是人間佛教思想的重心。像這種思想、這種行動可以適應社會,對人民、對國家、對世界都有好處,都有實際利益。這樣,就能夠避免若干譏嫌,能夠發揚佛教的真精神,凈化人心,凈化國土,就可以做到大乘經典講的「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你們大家想一想,這個思想很偉大、很現實!所以我們今後的寺院要注意這個問題。既不要世俗化,也不要孤立化。世俗化是什麼呢?只是做生意賺錢,同世俗一樣;孤立化是什麼呢?與社會隔絕,把山門關起來,孤立在世間上,這個不行。不要世俗化,不要孤立化。我們在這個社會上生存,既要保持佛家的優良傳統,也要以佛教大乘精神適應社會、度人救世。這樣我們的正法才能久住,佛法才得以弘揚,法身慧命才得以相續!

  趙朴老提出的五個建設,我覺得非常重要。信仰建設、道風建設、人才建設、教制建設、組織建設。這五個建設之中,信仰、道風很重要。要保持信仰、保持道風;其次就是培養人才,沒有人才就不行;還有教制,我們的教制要整頓,過去那種只是講法眷、戒眷,講家庭式的那種制度要把它改變過來;組織建設,我們僧團要建成強有力的組織,須健全各種制度,包括人事、財經、安全、消防、清潔衛生、接待等。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強有力的六和僧團。以我們的力量既要鞏固自己,自給自養,過好修學生活;同時也要以財力多做社會慈善事業。

  因此,我說人間佛教就包括這幾個方面:第一自身建設,第二文化,第三個教育,第四個慈善。首先自身建設加強;第二就要搞文化,突出佛教文化、弘揚佛教真理;第三搞教育,我們要培養佛教人才,不能忽略這個事情呀!沒有人才,後繼無人,也是很危險的;第四就是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廣行救濟、救苦救難。

  重慶佛協從1993年搞希望工程,到1997年以後又搞母親工程。希望工程,救濟兒童,包括失學青年;母親工程,救濟貧困母親,包括下崗職工。搞希望工程花了二百多萬,搞母親工程也花了二百多萬。這個錢來之不易,但是我們一點一滴都完全是作了救濟。總計救了二萬多兒童、救濟了二三千母親、修了二十幾所學校。這個影響是很大的,這是我們的實際行動,大乘菩薩精神的表現。

  所以,我希望大家今後不要只是把自己的寺院維持起來就算了,應該積極以菩薩精神行菩薩道,救苦救難,做點實際工作。這也就是真正地弘法,弘法是各方面的,要有實際行動、實際表現。這個影響就是弘法,這就使社會看到佛教徒的形象,也體會到佛家的精神,這個是不可缺少的。所以自身建設加上文化、教育、慈善就是人間佛教。當然,首先要把自身建設搞好,好保持優良的傳統,不能失掉信仰、道風,要有我們的特點。自身建設搞好了我們就有力量,進一步搞好文化、教育、慈善等福利事業。

  我們學佛以後,如何建立正確的觀點,策勵自己不斷進步?如何在現實社會中修行,做到世出世間法圓融無礙?就要嚴守戒律,勤修普賢願行。這才是一條正確的道路。今天晚上講的只是一個簡單的提綱,要發揮地講一天二天都講不完。因為時間關係只能講這一點,希望和大家共勉。

在峨眉山報國寺戒堂開示

(2002年4月1日)

  (戒子正智根據錄音整理)


推薦閱讀:

對於信佛信因果的人來說,以下說的婚前性行為都算邪淫嗎,有無輕重之分?
要惜福,一個人珍惜福分才會擁有福分,乾淨的人貪慾少,想讓自己乾淨要有戒律。活在世界上要養德,一個人要有道德地講話,有道德地去付出,有道德地去幫助別人。
再過幾天我就要皈依了,皈依後我要不要放棄我的夢想?我還不想戒掉蔥、姜、蒜、辣椒、甚至豬骨湯,可以嗎?
學佛之人就一定要戒葷嗎?
和尚不吃肉是因為不殺生,那為什麼也不喝酒呢?

TAG:戒律 | 法師 | 持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