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被稱為「歷史上最大的盜墓賊」實為誣陷
05-27
【導讀】清代何焯認為,後世有關「曹操盜墓」的傳聞,即是以陳琳的這篇檄文為根據。由於一篇檄文而坐實曹操「盜墓」,顯然有失公允。張舜徽主編《後漢書辭典》「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 條也認為,這兩個「官職」是「袁紹攻訐曹操時所云官名」,實無其事。 本文摘自:《學習時報》2012年4月23日第09版,作者:欒貴川,原題:《討逆檄文能作為評價人物的依據嗎》 在我國古代典籍中,有兩篇著名的戰前檄文,分別涉及兩個飽受爭議的歷史人物:殷紂王和曹操。殷紂王是商朝的亡國之君,曹操則是曹魏王朝的實際締造者。在古代社會的主流輿論里,這兩個人物全都是負面形象,但是,自古及今,也有不少人在為他們鳴不平。
《論語語子張篇》記載子貢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子貢是說,殷紂王的罪惡,根本沒有現在人們所說的這麼嚴重,如此看來,人不能處在社會主流輿論的對立面,否則,天下所有的罪惡全都會加到自己頭上。這表明,到了春秋末年,人們就對殷紂王添加了不少罪狀,只是子貢沒有說出當時已經具體累積了多少條而已。
那麼,殷紂王到底犯有哪些罪過?究竟有沒有一個比較接近事實真相的歷史記載呢?《尚書牧誓》記載的是周武王率領西南諸侯聯軍開赴牧野,對商朝軍隊展開決戰之前召開誓師大會的史實,姑且可視作一篇戰前檄文。據《牧誓》記載,在這個誓師大會上,周武王為了激勵聯軍的鬥志,一口氣羅列了殷紂王幾大罪狀,他說:「今殷王紂,唯婦人言是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