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式太極拳宗師王茂齋先生逝世七十周年祭 2011年 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
尊師道 重傳承——吳式太極拳宗師王茂齋先生逝世七十周年祭 |
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 2011-07-28 17:57:40 作者:關振軍 來源:《吳式太極拳》2011-1 文字大小:[大][中][小] |
2010年是吳式太極拳第二代宗師王茂齋先生逝世70周年。王茂齋,名有林(1862-1940),山東掖縣(今萊州市)大武官村人。少年到北京學徒,有幸被吳式太極拳創始人全佑收為弟子。他是吳式太極拳定型者之一,系北方吳式太極拳掌門人。與全佑之子吳鑒泉共同傳播吳式太極拳,史稱「南吳北王」。祭奠先輩,不能不重溫歷史,認清我們的傳承。太極拳興起的年代並無門派之分,統稱之為太極功。解放之後,直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家挖掘傳統武術,太極拳才明確分出陳、楊、吳、武、孫五大流派。 吳式太極拳是從楊式太極拳所傳的拳式發展創新的。楊式太極拳原有老架、小架、大架之分,吳式太極拳是在楊式老架和小架拳式的基礎上逐步修訂、演化而成的。吳式太極拳創始於滿人全佑(1834-1902),後又經其徒王有林(字茂齋,1862-1940)與其子吳鑒泉(從漢姓,1870-1942)加以改進修潤而形成一個流派,而今傳遍全國,傳遍世界。其風格是拳架縝密大方,動作細膩輕柔,體態松靜自然,推手以柔化為主,變化無窮。以「君子拳」、「長壽拳」聞名於世。於健身、技擊都有奇特的功效。 吳式太極拳發祥於北京,創始人是滿人全佑。清同治年間永年楊露禪受聘於端王(載漪)府教拳,並任旗營武術教練。從學者甚多,其中時貝勒之子時紹南和武狀元出身的將軍岳柱臣等人得太極真傳,並正式拜楊露禪為師。旗營護衛中凌山、萬春、全佑三人得太極真傳。三人各得所長,凌山善發、萬春得剛、全佑善柔化。因礙於封建等級觀念,三人不能與貝勒子和將軍稱兄道弟。故楊露禪命三人拜其子楊班侯(1837-1892)為師。楊班侯在家鄉時曾從師武禹襄學文學武,善小架,精技擊。所以全佑除得楊露禪真傳外,又得班侯之真傳,從而也得知武式太極之精髓。全佑兼得楊氏父子之所長,其太極功夫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名噪京城。脫離旗營後,先在提督衙門當差,後來設館於北京東城水磨衚衕惠宅前院,名望大盛,人稱全三爺。全佑所傳的拳架,源於楊露禪所傳老架和班侯所傳的小架,稱太極拳快架。演練時有快有慢,有跳躍發勁,所謂靈有四相,剛柔相濟、頓挫相間、快慢相和、前後相連。
古人云:習武之人貴在志剛而性柔。有智有仁有勇方為剛柔相濟,如此乃能進德修業矣。人之性情各有不同,大抵可分剛柔兩種。學太極拳者,以性情不同,而所得結果亦異。雖同一師承,其拳之姿勢與理論之解釋各異。性情屬柔者,其性格和順,其上者心中和而篤敬。故學拳時多務於柔,以其性喜和平多涵養也。 全佑先生學太極拳之經歷,與上述理論完全相符。全佑為人善良,天生性格溫和,性情屬柔。他對人恭敬,和藹可親,生平不輕與人較技,即較技亦必讓人三招。全佑能得楊氏太極最精華之柔,正是其天性使然。全佑在教拳過程中,不斷發揚其優,逐漸形成了以柔化為主的獨特風格。到十九世紀末清光緒中期,全佑的拳路已脫離楊氏拳風,創新出吳式太極拳的雛形。全佑的傳人有弟子王有林(茂齋)、郭芬(松林)、夏公甫、常遠亭、齊閣臣、英傑臣,及其子愛紳(吳鑒泉)等人。 王茂齋是全佑選中的第一位入門弟子。王茂齋少時由老家山東到北京謀生,在某磚瓦灰鋪學徒。他天性忠厚善良,為人古道熱腸,年齡雖小而身材魁梧,常到全佑任教的大宅門送貨服務。有幸得遇全佑,全佑喜其品格,選中他為傳人,主動收他為徒,十六七歲時便成為全佑的入門弟子,跟隨全佑學拳二十多年。 在眾弟子中,王茂齋年齡最長,比全佑之子吳鑒泉大八九歲。入門後王茂齋用功最甚,人一己十,練得功夫紮實、身手非凡。傳說有一次,一個拳腳功夫不錯的地痞混混,滋事生非,見王茂齋和善能欺,話不投機,不容分說,提腿就照王茂齋心窩一腳,在場的眾人以為要出大事了,這腳踢中,王茂齋不死亦傷,都嚇得愣了神。哪知王茂齋穩穩站在原地,那潑皮飛出一丈多遠,仰面摔在地上,爬不起來。他惡人先告狀,讓同夥叫來警察,說王茂齋把他打壞了。眾人作證是潑皮踢了王的胸口。警察一看,王茂齋身穿的白綢子小褂前襟上清清楚楚地留下了那潑皮的鞋印,最後訓了那幫潑皮一頓了事。人們這才知道王茂齋太極功夫了得,已到了應物自然的境界。某習武者云:「有人說『太極拳渾身是手』、『全身無處不太極』,我不大相信。今日見王先生功夫,方知此說決非空談,乃實實在在確有其事,真是大開眼界。」民國時人鍾鵬年評價王茂齋:「王君茂齋者,今之振奇人也,精斯技,得廣平楊班侯之高足全君保亭之真傳。先生固直造張三丰之室者也。王君天性醇篤,重然諾,有古俠士風。年越六十精神煥發,少年多不及,是不惟擅技擊之長,而深合延年養生之道也。」 又云:「王茂齋老先生,性質樸實,造藝精純,更能博通內外諸家,其太極功夫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凡有志願就學者,不吝珠玉,傾心教而授之。得其傳者有彭廣義等數十人。」 1902年全佑逝世。此後,王茂齋在北京執掌門庭三十八年之久。他對吳式太極拳的發展有十大功績。 1、開設「同盛福」磚瓦店,以商養武,做為發展吳式太極拳的經濟支柱。王茂齋不僅練武有成,經營商業也獲得成功。他離開學徒的店鋪,自己在北京東四北錢糧衚衕開設一座「同盛福」建材商店,誠信經營大獲成功,以所得資金支持太極拳的發展。 辛亥革命成功,原來在清庭擔任大內衛士的吳鑒泉失去生活來源,王茂齋給吳鑒泉辦摺子(類似今天的信用卡),供應他全家生活,使他有精力繼續研習太極拳。同門之中,不論哪個生活有了困難,他都無條件幫助,只要說一聲「師大爺,我有點過不去」,他立即慷慨解囊。當時人們說他是京師的大俠。而「同盛福」成為吳式太極拳教學的重要場所。2、與吳鑒泉一起,共同定型吳式太極拳。全佑逝世後,王茂齋同師弟吳鑒泉、郭松亭三人,花費十餘年功夫,同心合力,刻苦切磋,研究技藝,整理拳理,對全佑快架加以改造修潤,去掉跳躍發勁等高難動作,使之成為架式小巧細緻,在舒展中求緊湊,在緊湊中又舒展大方,柔和規矩的拳架。民國之後,許禹生在北平開辦武術教學機構——北平體育研究社(後改名北平體育研究所),吳鑒泉、楊少侯、楊澄甫等人應聘教太極拳。為適應時代之需要,楊澄甫教學進行改革,對楊露禪、楊健侯所傳的拳架子改編成現代流行的楊式太極拳,也稱新架或楊式大架。原來的拳架稱「老架」。而楊少侯堅持班侯所傳的小架不改,只教小架。吳鑒泉教授改造後之拳架,當時大家稱吳鑒泉先生所教的拳架為吳式小架或太極拳中架。至此吳式太極拳基本定型。 3、竭力推薦吳鑒泉南下,把吳式太極拳傳到大江之南。1928年,國府南遷,太極拳名家楊澄甫等相繼南下。上海各界民眾推舉商會會長王曉籟等人為代表,到北平商會邀請王茂齋南下傳授太極拳,王茂齋以生意不能脫身為由,竭力推薦師弟吳鑒泉代為南行,到上海執教。自此,吳式太極拳在南方衍盛,上海、杭州、長沙,吳式太極拳盛行。 4、1929年,中華民國在杭州舉行全國遊藝大會,王茂齋應聘擔任評判委員會委員。這是武術界極高的榮譽,顯示了王茂齋在武林的地位。 5、1929年主持編寫了《太極功同門錄》,為太極拳界留下了珍貴的歷史文獻。 6、1933年支持弟子彭仁軒編著《太極拳詳解》一書出版發行。這是北方吳式太極拳第一本專著,為研究太極拳留下了文字、圖畫的歷史資料。7、1933年參與推動成立北平太廟太極拳研究會,應邀主持教學,使這一組織成為北平太極拳愛好者之家,高手雲集,使吳式太極拳廣泛傳播,得到極大發展。 而吳鑒泉在南方傳拳,1933年在上海成立鑒泉拳社。至此吳式太極拳南北遙相呼應,史稱「南吳北王」。 8、支持弟子楊禹廷進行教拳改革,使吳式太極拳動作規範化標準化。至今,北方吳式門人皆以楊禹廷編著《太極拳動作解說》為範本學拳。 9、打破「隔輩不教拳」的舊習,精心培養出太極拳技擊實戰家王培生。王培生為國爭光,為太極拳正名而獲得「獨步當代第一人」之美稱。 10、傳拳育人,功照千秋。王茂齋在北京教拳長達半個多世紀,跟他學過拳的越千人,弟子一百多人。比較知名的弟子有彭仁軒、劉光斗、趙鐵庵、楊禹廷、李子固、修丕勛、朱家和、王子英、王厲生、陳子和、李文傑、張繼之、文朗清、董煥堂等人,在武術、太極拳理論研究中成績突出而知名國內外。解放之後,他們中很多人都成了新中國太極拳運動的骨幹。其弟子楊禹廷、王子英、曹幼甫、王厲生、修丕勛等是全國知名的武術家。 再傳弟子幾百人,比較出名的有劉晚蒼、趙安祥、王有為、王培生(八段)、李秉慈(八段)、李經梧、柳恩久(七段)、徐裕才(七段)、王輝朴、孔慶樂(七段)等多人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武術家。 三傳弟子數千人遍布祖國各地,以及美、日、韓、歐洲、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他們廣泛傳播吳式太極拳。他們之中數十人在武術比賽,教練、裁判、科研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成績而編入《中華武典》、《中國當代武術家辭典》等大型辭書。其中張全亮、張耀忠、周世勤、王舉興、周之華獲中國武術八段;馬長勛、李樹峻、張永明、李紅東、趙浩業、徐漢元、於沛寰、張霞、陳湘陵、姜秀雲、馬金龍、馬雷、劉玉蘭、馬桂英、梁秀珍、梅墨生等十六人獲中國武術七段;另外,劉峻驤、高壯飛、關振軍、單穎等人在武術、太極拳理論研究中取得突出成績。 由於王茂齋嚴守對老師的承諾,一心要推出師弟吳鑒泉,對自己不作宣傳,造成歷史上對王茂齋記述的資料很少,以致於武術界對他不甚了解。 2009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組編的《中國武術段位制系列教程》中的《吳式太極拳》一書,第一章「吳式太極拳概述」,第一節「吳式太極拳的歷史沿革」中,竟然出現違背歷史事實的詞句,將王茂齋說成吳鑒泉的弟子。(其原文是:「吳鑒泉的弟子王有林(字茂齋)及其傳人在北京設教,……」)此書面世,吳式太極拳門人發現此錯誤,即公推北京市武協吳式太極拳研究會名譽會長李秉慈先生向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提出嚴肅交涉。《中國武術段位制系列教程》主編康戈武先生經認真核審,承認該書寫錯了,表示予以改正,並電話約定要登門致歉。2009年12月29日,高等教育出版社領導率該書的責任編輯曹京華專程到李秉慈先生家中道歉,表示負荊請罪,請求吳式太極拳門人的諒解,並商定了改正的辦法。2010年元月該書改正了錯誤,恢復正確的提法:「全佑的弟子王有林(字茂齋)及其傳人在北京設教,……為吳式太極拳在祖國南北各地的傳播,作出了積極的努力和奉獻。」 王茂齋和吳鑒泉兩位師兄弟對吳式太極拳的發展作出了絕頂的貢獻,他們都是太極宗師。他們的豐功偉績永存人間,永遠值得我們後人尊崇與敬仰,值得我們永久懷念。 今天,我以此文祭奠先輩,表明我輩尊師道重傳承之精神,我們決心繼承發揚前輩創造的優秀的文化遺產,把太極文化永久傳播下去。 2010年11月 |
最新評論 |
推薦閱讀:
※對於本兮的去世大家什麼看法?
※2017年我們告別的幻想大師
※如何看待90後女演員徐婷去世?感覺莫名心疼?
※專欄|孤獨的美食家,孤獨的漫畫家——紀念逝去的谷口治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