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養生--經絡常識
能量養生--經絡常識 (2010-08-27 16:15:54) 現代人的亞健康從中醫角度來講,有兩大主要原因:能量不足和經絡不通。身體需要運動,經絡更需要鍛煉。經絡是修復身體器官損傷的無形觸手和忠實保鏢。我們人體的器官就像天天運作的機器,是很容易磨損的,但是只要我們經常保養它,時時除垢潤滑,那麼我們仍然能夠日久彌新,甚至脫胎換骨。因為我們改變了遺傳留給我們身體發展的慣性軌道,激發了每個人身心固有的巨大潛能。大自然賜與了我們每個人強大的自愈能力,就看我們有沒有這個機緣去挖掘、去把握了。 人的後天之本——足陽明胃經
胃經有兩條主線和四條分支,是人體經絡中分支最多的一條經絡。主要分布在頭面、胸部和腹部以及腿的外側靠前的部分。 足陽明胃經有毛病(氣血運行出現異常情況)人經常會出現以下癥狀: 發高燒、出汗、頭痛、脖子腫、牙齒痛,或口角歪斜,流濁鼻涕或流鼻血;精神方面容易受驚、狂躁;吃得多而且容易餓,胃脹、腹脹;膝蓋腫痛,胸乳部、腹部和大腿部、下肢外側、足背、足中趾等多處疼痛,足中趾活動受限。 重點穴位: 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位於膝關節髕骨下,髕骨韌帶外側凹陷中,即外膝眼直下四橫指,然後在往外一橫拇指的地方。 足三里號稱人體保健第一穴位,從古至今一直為人們所重視,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腸蠕動有力而規律,並能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增進食慾,幫助消化;可以改善新張功能,調節心律,增加紅細胞、白細胞、血色素和血糖量;在內分泌系統方面,對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有雙向良性調節作用,並提高機體防禦疾病的能力,所以民間才有「肚腹三里留」這種說法。 天樞 天樞在肚臍旁開兩寸,也就是前正中線和乳頭連線的中點線上與肚臍平的那一點。在肚臍眼兩邊各有一穴。 天樞是大腸的「募穴」。「募穴」就是五臟六腑之氣集中在胸腹部的穴位。天樞穴所在的位置從解剖上來講,剛好對應的是腸道,所以點揉天樞可以增加腸道的良性蠕動,對便秘、消化不良、臍周疼痛、噁心嘔吐有很好的作用。
足太陰脾經主要循環在胸腹部肌下肢內側,即從足走頭。 與脾經關係密切的內臟有脾、胃和心。中醫的脾有與運化的作用,指脾能吸收食物中的精華物質,轉化為氣血精液,通過心肺輸送至全身各臟腑組織,以供人體生命活動之需。 與脾經有關的五官包括舌和咽。「脾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在液為涎」,飲食從口入,如脾的功能正常,則口味食慾才能正常。 脾主運化:生成氣血,運送氣血,脾運送「津液」,調控人體水液的代謝。 脾主一身的肌肉:脾的功能很好的話,肌肉就會很發達。 脾在志為思:如果思慮過分,就會傷脾,傷「意」,人就會消瘦。
重點穴位: 隱白(脾之井穴,五行屬木) 功用:調經統血,健脾回陽。 定位位置:足大趾末節內側,趾甲角外展0.1寸。 主治:腹脹,暴泄,善嘔,煩心善悲,夢魘,胸痛,心痛,胸滿,咳吐,喘息,慢驚風,昏厥,月經過時不止,崩漏,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癲狂,多夢,屍厥。為十三鬼穴之一,統治一切癲狂病,臨床上治血崩較好。 太白(脾之原穴,五行屬土) 功用:健脾和胃,清熱化濕。 定位:足內側緣,足大趾本節(第1跖趾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主治:胃痛,腹脹,腹痛,腸鳴,嘔吐,泄瀉,痢疾,便秘,痔漏,腳氣,飢不欲食,善噫,食不化,心痛脈緩,胸、脅脹痛,體重節痛,痿症。 三陰交(足太陰脾、厥陰肝、少陰腎之交會穴) 功用:健脾胃,益肝腎,調經帶。
定位: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就是從內踝向上量四指,脛骨(小腿內側骨)後緣凹陷處,用手按時比其它部位敏感,有點脹疼的感覺。 「三陰交」是脾經、腎經、肝經三條經絡相交之處,又名「女三里」,只要是婦科病,刺激此穴位有效,它具有雙向調節的作用,也就是根據個人體質不同,產生對機體有利的作用。它能通利又能收攝,能活血又能止血,能滋陰又能利濕。主治癥狀包括:痛經、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征、過胖過瘦(增肥減肥)、腳底腫脹、手腳冰冷等多種疾病。 陰陵泉(脾之合穴屬水)功用:清利溫熱,健脾理氣,益腎調經,通經活絡。定位: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 主治:尿路感染,腎炎,腹膜炎,陰道炎,腸炎,腹脹,泄瀉,水腫,黃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血海 定位:大腿內側,屈膝,髕底內側端上展2寸,股四頭肌內側頭隆起處。 主治:月經不調,崩漏,經閉,癮疹,濕疹,皮膚瘙癢症,丹毒,膝痛。是婦科最常用穴位之一,能通治各種與血有關的疾病,如出血、瘀血、貧血及血不下行等。此穴還有一特殊功效,專能止癢,取艾條或香煙灸此穴2分鐘。
3.凡十一藏取決於膽
重要穴位:
4.護衛身體的大將軍——肝經
東方為肝,就像青龍。藏血就像升龍低頭,這樣它才能夠藏得住。 肝經和肝、膽、胃、肺、膈、眼、頭、咽喉都有聯繫,所以雖然偱行路線不長,穴位不多,但是作用一點也不小。肝經有病就會出現以下問題:腰痛得不能伸、面色晦暗、咽干、胸部感覺被東西堵住一樣、腹瀉、嘔吐、遺尿或尿不出、疝氣或腹部兩側疼痛。 人體自身的「菊花茶」——太沖
太沖穴最適合那些愛生悶氣、有淚往肚子里咽的人,還有那些鬱悶、焦慮、憂愁難解的人。
5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膀胱經 重要穴位:
後背、腰部的病痛都可以用委中穴來解決——腰背委中求。委中穴最獨特的作用是能讓鼻子通氣,有的人長年是「一竅不通」按摩「委中」穴可以有即時通氣的作用。小腿承山穴可治療痛經和痔瘡。至陰穴,最神奇之處就是它有催產的功效,只用香煙在至陰穴上灸一灸,就能使胎位轉正,真是不可思議。
6.強壯一生的經絡——腎經
重要穴位: 太溪穴 位於腳內踝後凹陷中,這個穴說白了就是一個大補穴,用穴位補腎,躲過了胃腸吸收這道關,所以不會有虛不受補的情況,而且補的直接迅速,凡是腎虛引起的各種癥狀,如腰酸、頭暈、耳鳴、脫髮、牙齒鬆動、哮喘、還有就是男人們最擔心的性功能減退,婦女們的習慣性流產,都可通過刺激這個穴看到明顯的效果。 復溜穴 湧泉穴
7.強心包經——代心受過,替心受邪 心包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叫做膻中穴,它在兩乳之間。
8.三焦經——捍衛頭腦安全
亥時是指晚上21點到23點,這段時間是三焦經當令。 「亥」字上面是一陰一陽,下面向一個男二年摟著一個女人在睡覺,而這個女人又懷孕了。這就是生命開始進入新一輪的標誌,這時亥的本意。所以在這個時候,人體就要進入到一個男女陰陽相合的時期。而睡覺和養育嬰兒其實是一回事,都是讓生命在休養生息中得到新的能量,是生命進入到下一個新生的階段。從屬相上來講,這一時段的狀態就像豬。從取象比類的角度來講,它就歸為一類的。豬是沒有鬱悶情緒的,豬要鬱悶也就長不胖。所以豬的身心處於三焦通泰的狀態,就是一個身體通暢的象。 三焦就是裝載全部臟腑的大容器,也就是整個人的體腔。古人將三焦分為三部分——上焦、中焦、下焦,上焦心肺,中焦脾胃、肝膽,下焦腎、膀胱、大小腸。 三焦是調動運化人體元氣的器官。這時它更像是一個財務總管,負責合理地分配是 用全身的氣血和能量。 三焦有兩大主要功用:通調水道,運化水谷。 《靈樞經》上說:「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 它的終止點焦絲竹空,正好我們長魚尾紋的地方,而且很多女士這個地方易長斑,所以刺激三焦經可以防止長斑和減少魚尾紋的。這條經繞著耳朵轉了大半圈,所以耳朵疾患可以通治了,耳聾、耳鳴、耳痛都可通過刺激本經穴位得到緩解。這條經從脖子側後方下行至肩膀小腸經的前面,所以和小腸經合治肩膀痛。還能治療頸部淋巴結炎、甲狀腺腫等發生在頸部的疾病。由於順肩膀而下行到臂後側,所以又可治療肩周炎,再下行通過肘臂、腕,那麼網球肘、腱鞘彥都是三焦經的適應症。 絲竹空:刺激按揉絲竹空可以防止長斑和減少魚尾紋。 陽池:刺激陽池不到5分鐘就能治好腰痛。
9.肺經----人體的總理 在《黃帝內經》中,把肺經的功能比做「相傅之官」。所謂相傅,就是皇帝的宰相或者老師。在古代社會裡,這就相當於姜子牙、劉伯溫等。從人體本身來看,位置高於心髒的就是肺。心為君主之官,肺是相傅之官,很多時候是君主的老師,所以處於君主之上。 為什麼老人容易早醒? 表現。肅降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二是推動腸道,排泄糟粕。肺的宣發和肅降的力量來自哪裡呢?來自中氣。中氣也就是脾肺之氣。肺經有個穴叫做中府,此乃中氣之府,是中氣彙集的地方,因此為調補中氣的要穴。太淵穴,是肺經的原穴,穴性屬土,土能生金,其補中氣之力最強,按摩,艾灸都有顯效。 中府(募穴;肺、脾經的交會穴) 定位:胸前外上方平第1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6寸。 主治:咳嗽,氣喘,胸中煩滿,胸痛,肩背痛,腹脹,哎逆,喉痹,浮腫。 尺澤(肺之合穴屬水) 定位: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肌腱橈側凹陷處。 主治:咳嗽,氣喘,咯血,潮熱,咽喉腫痛,舌干,胸脅脹滿,吐瀉,小兒驚風,肘臂攣痛,乳痛。最好的補腎穴,通過降肺氣而補腎,最適合上實下虛的人,高血壓患者多是這種體質。 尺澤穴是最好的補腎穴,通過降肺氣而補腎,最適合上實下虛的人,高血壓患者多是這種體質。 魚際(肺之滎穴屬火) 定位:手拇指本節(第1掌指關節)上方凹陷處,約第1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主治:咳嗽,咯血,失喑,喉痹,咽干,身熱,乳癰,肘攣,掌心熱。 少商(肺之井穴屬木) 定位:手拇指未節橈側,指甲角外展0.1寸。 主治:喉痹,咳嗽,氣喘,重舌,鼻衄,心下滿,中風昏迷,癲狂,中暑嘔吐,熱病,小兒驚風,指、腕攣急。專治咽喉腫痛的,三棱針點刺出血馬上見效。
10.大腸經——人體血液清道夫 卯時——大腸經當令 便秘與拉稀 陽溪穴。翹起拇指,拇指根與背腕之間有一凹陷,凹陷處即為穴。此穴最善緩解頭痛及眼痛酸脹,但若用按摩法,一定要閉目,掐按一分鐘。才能有效。此穴名為陽溪,是指陽氣像溪水般周流不止,所以此穴最善通經活絡。可以有效防止腦中風和高燒不退等症 合谷(大腸之原穴) 定位:手背第1掌骨與第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中點處。 主治:(主治面部一切疾病——面、口合谷收),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鼻衄,鼻淵,齒痛,耳聾,喉痛,指攣,臂痛,口、眼歪斜,咽喉腫痛,胃痛,熱病無汗,多汗,上肢病變。 手三里。曲肘取穴,在肘橫紋頭寸下2寸。提起足三里,向來聲名顯赫,而手三里卻默默無聞,其實經絡歌決中。肚腹三里留,這個三里,也包括手三里在內的。此穴也善治胃腸病,與足三里並用,效果更佳。此穴善治腰膝痛,不論是急性慢性。都可點按此穴,可即使緩解癥狀。手三里善消腫止痛,對於頭面腫、牙齦腫、肩臂腫都有療效。此外手三里還是治療鼻炎的要穴。手三里課增強體質,是人體的強壯穴,所以平日也可多揉以健身。 曲池(大腸之合穴屬土) 定位:肘橫紋外側端,屈肘,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主治:發熱,高血壓,手臂腫痛,肘痛,上肢癱瘓;熱病,咽喉腫痛,腹脹,吐瀉,齒痛,癮疹,癲狂善驚。 迎香(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交會穴) 定位:鼻翼外緣中點旁,鼻唇溝中。 主治:鼻炎,鼻塞,口、眼歪斜,鼻衄,鼻息肉。 11.心經——人體的君王
極泉 定位:腋窩頂點,腋動脈博動處。 主治:心痛,咽干煩喝,脅肋疼痛,瘰癘,肩、臂疼痛,胸悶,心悸,氣短,四肢不舉。極泉治冠心病、肺心病的名穴,極泉在自我保健中主要用於三個方面的疾病:冠心病和肺心病的預防治療及頸椎病所致的上肢麻木,此外,還可以用於心絞痛發病時的輔助治療。 這麼重要的穴位,怎麼知道通沒通呢?胳肢窩的中心位置,就是極泉穴,大拇指點按撥動這個穴位,會發現有很多小筋,就要撥動這些小筋,如果有電麻感直通到手指,說明這條經絡很暢通。如果只痛不麻,說明這條經絡有淤堵,要進行敲打。如果啥感覺都沒有,那就要非常注意了,這是心臟供血不足的兆頭,而且有心梗心絞痛的趨勢,一定要打通這條經絡。極泉穴也有救命的功效,如果一個人突然供血不足,馬上按極泉穴,血液能以極快的速度供給給心臟。 少海(心經之合穴屬水) 定位:屈肘,肘橫紋內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中點。 主治:心痛,肘、臂痛、麻,瘰癘,頭項痛,腋脅痛。 神門(心經之原穴屬土) 定位:腕部,腕掌側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肌腱橈側凹陷處。 主治:心痛,心煩,驚悸,怔忡,健忘,失眠,癲狂,胸、脅痛,心悸,目黃,掌中熱,嘔血,便血,頭痛眩暈,痴呆,癲癇。 少府(心經之滎穴屬火) 定位: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間,握拳時,當小指尖處。 主治: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心絞痛,心律不齊;癔病,肋間神經痛,臂神經痛;遺尿,尿瀦留;陰道及陰部瘙癢症,月經過多。 是個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的要穴,另外舌頭如果起泡,按摩這個穴位有奇效,因為心開竅於舌,舌如果有什麼癥狀基本都與心臟有關。還可以治療陰道瘙癢,女性朋友可以試試這個穴位。另外對中風說不出話,要按摩這個穴位。 少沖(心經之井穴屬木) 定位:手小指末節橈側,指甲角外展0.1寸。 主治:心悸,心痛,胸、脅痛,癲狂,熱病,中風昏迷,吐血,便血。
12.小腸經——安心安神、舒筋活絡的關鍵 未時是指下午13點倒15點,這個時候是小腸經當令。西醫認為小腸是主吸收的,中醫里說小腸是「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的功能就是先吸收被脾胃腐熟後的食物的精華,然後在把它分配給各個臟器。 它從小指的外則向上走,沿著胳膊外則的後緣,到肩關節以後向脊柱方向走一段,然後向前沿著脖子向上走,到顴骨,然後到耳朵。 有的人脾氣很急,總是心煩氣燥,動則就要與人爭吵嚷嚷,中醫認為是心火亢盛,由於火氣太大,無處宣洩,就拿小腸經「撒氣」了。結果小腸經就會腫脹,硬痛。順著小腸經就會牽連到、耳朵,喉嚨、脖子、肩膀、肘臂、腕子、小手指。造成這些地方或疼痛,或麻木。 小腸經就好比一面反應心臟能力的鏡子,通過了解心臟和小腸經的表裡關係,我們不但能預測心臟的功能狀況,還能夠用調節小腸經來治療心臟方面的疾患。所以,很多時候,上臂內側鬆鬆垮垮的肉,不是靠減肥和練習啞鈴彎舉就能能夠解決問題的。好好關注你身體里心臟的晴雨表-小腸經吧! 循著小腸經按搈可以放鬆上肢肌肉,疏通經氣,不但可以用來疏解疲勞,在做治療時也經常作為剛開始的放鬆手法來應用。另外,小腸經因為它的循行跨過腕,肘,肩三個關節,所以在操作時對關節兩側俄穴位進行點按,可以對關節的屈伸不利和周圍軟組織疾病有較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後溪(小腸之俞穴屬木;八脈交會穴通督脈)功用:清心安神,通經活絡。 定位:手掌尺側,微握拳,小指本節(第5掌指關節)上,掌橫紋頭赤白肉際處。 主治:頭、項強痛,目赤,耳聾,咽喉腫痛,腰、背痛,癲癇,瘧疾,手指及肘、臂攣急,盜汗,熱病。 天宗穴能治電腦病---天宗穴在進行肩背部軟組織損傷的治療和保健中可以說是必用的穴位。點,按,揉此穴會產生強烈的酸脹感。可以放鬆整個肩部的肌肉。--隨著電腦的普及和職業的需要,長時間的伏案工作或電腦操作會讓人覺得整個身體發困。頸肩部僵硬,發緊,也就是現在經常被人提起的頸肩整合症。這時,就要天天敲小腸經了,做時要加上一分鐘的擴胸遠動,再加按一分鐘的天宗穴,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就出來了。取穴時一手下垂。另一手從肩關節上方繞過,向下順著肩骨往下走。它的位置相當於肩胛骨的中線上中點處,點按時感覺非常明顯。 聽宮(小腸、三焦、膽經交會穴) 定位:面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後方,張口呈凹陷處。 主治:耳鳴,耳聾,聤耳,齒痛,癲癇。
|
您好:歡迎您光臨銜的圖書館! |
推薦閱讀:
※1月19日養生堂 張國璽 紅薯的營養價值(2)
※潤肺止咳之無花果的功效與作用
※腦子不好,問題出在腎「不足」
※吃南瓜子有四大益處
※正確洗腳對身體好處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