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抗菌藥物使用情況調查分析

【摘要】 

      目的:了解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及存在問題,為促進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據。方法:隨機抽取2008年10月~2009年2月門診處方2 000張,對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結果:門診抗菌藥物的使用率為59.6%,頭孢菌素類使用率最高,占處方總數的31.3%;其次為青黴素類,占處方總數的20.65%;再次為大環內酯類,占處方總數的6.8%。使用一種抗菌藥物的處方占抗菌藥物處方總數的68.37%,二聯使用率為31.63%,無三聯使用抗菌藥物者。結論:抗菌藥物使用率較高,還存在不合理聯用、用藥起點高等現象,需加強臨床用藥指導和監督。

         

【關鍵詞】  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合理用藥

 

近幾年來,隨著抗菌藥物在臨床的廣泛應用,抗菌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和細菌耐葯率也不斷上升,新葯上市幾年就開始耐葯,多年不見的疾病又捲土重來。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已迫在眉睫。為促進我院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筆者對我院門診處方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隨機抽取我院2008年10月~2009年2月門診處方2 000張。

  1.2 方法:記錄患兒年齡、診斷、使用抗菌藥物的通用名、用法用量、配伍使用等情況,並進行統計分析。根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抗菌藥物兒科臨床合理應用指導意見》[1]等評價抗菌藥物使用的合理性。

  2 結果

  2.1 抗菌藥物使用基本情況:抽查的2 000張處方中,使用抗菌藥物處方1 192張,占處方總數的59.6%;使用頻率最高的是頭孢菌素類626張,占處方總數的31.3%;其次是青黴素類412張,占處方總數的20.65%;再次是大環內酯類137張,占處方總數的6.8%;其他類17張,占處方總數的0.85%。

  2.2 各科室抗菌藥物使用情況:見表1。表1 各科室抗菌藥物使用情況(

  2.3 不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的情況:在1 192張使用抗菌藥物的處方中,有523張屬於不合理使用,占抗菌藥物處方的43.9%。不合理使用情況見表2。表2 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情況

  2.4 抗菌藥物聯用情況:在1 192張使用抗菌藥物的處方中,有1 103張使用一種抗菌藥物,佔92.53%,其餘的89張處方為二聯使用,佔7.47%,無三聯及以上使用抗菌藥物的處方。但同一患兒口服和注射分別開藥方,所用抗菌物搭配不合理者仍占很大比例。另外,抗菌藥物與抗病毒藥物聯用處方有561張,占抗菌藥物處方的47.06%。

  3 討論

  3.1 抗菌藥物使用率高: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我院門診抗菌藥物使用率為59.6%,高於《醫院感染管理規範(試行)》規定的<50%的標準,更高於世界衛生組織(WHO)30%的標準。兒童抵抗力弱,病情發展快,家長和醫生都希望儘快控制病情發展,門診患者靜脈滴注率高於成人,抗菌藥物使用率也高。表1示臨床各科室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各有不同,急診和內科使用率偏高(64.20%、66.12%),尤以靜脈滴注為主,應加強管理,進一步明確適應證;兒童女科、口腔科使用率低(33.33%、36.00%),相對合理。

  3.2 抗菌藥物品種選擇基本合理:調查結果顯示頭孢菌素類使用率最高(31.30%),這是因為頭孢菌素類抗菌譜廣,不良反應小,品種多,選擇範圍廣,適合口服,尤其適於門診輕症患者。由此可見,我院門診用藥品種選擇大部分是合理的。青黴素口服品種少,使用受到一定限制,但因其低毒、價廉,在臨床應用中仍佔據重要位置。

  3.3 對不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的幾點分析

  3.3.1 聯合用藥情況:單一抗菌藥物使用率為92.53%,二聯使用率為7.47%,無三聯使用抗菌藥物。門診患兒多為輕症,無三聯用藥指征,這一點符合《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但是二聯用藥有許多不合理之處,如注射用氨苄青黴素與阿莫西林顆粒聯用,療效並不一定增加,因為二者競爭作用靶位而產生藥理拮抗,使毒性增加;又如,口服克拉黴素,靜脈滴注青黴素,因青黴素為殺菌劑,在細菌的繁殖期起作用,而克拉黴素是抑菌劑,抑制了細菌的繁殖,青黴素起不到殺菌作用,從而影響了療效,還易引起細菌耐葯。

  3.3.2 無指征或指征不明而濫用抗菌藥物:診斷「發熱待查」或「上呼吸道感染」,使用抗菌藥物預防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大多由病毒所致,未作病原診斷而用抗菌藥物治療,只能增加不良反應,促使細菌耐葯,同時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

  3.3.3 選葯不當:門診患者大多為輕、中度疾病,療程短,多數根據經驗選葯,而個別醫生直接選用了三代頭孢菌素、加β-內醯胺酶抑製劑的抗菌藥物,用藥起點過高,抗菌譜過寬,影響了患兒的正常菌群平衡,容易造成二重感染。

  3.3.4 給葯次數不合理:青黴素、頭孢菌素等β-內醯胺類屬時間依賴性抗菌藥物,殺菌效果主要取決於其血葯濃度超過最低抑菌濃度的時間。由於β-內醯胺類抗菌藥物半衰期短,使用原則上應採用少量多次,即3~4個半衰期給葯1次,日用總劑量分3~4次/d[2]。我院門診應用此類藥物通常為靜脈滴注1次/d,口服1次/d,單次劑量加大,毒性增加,間隔時間長,有效抑菌濃度維持時間短,達不到應有的治療效果,有待進一步改進。

  3.3.5 抗菌藥物配伍不合理:抗菌藥物與微生態製劑聯用。微生態製劑對多種抗生素敏感,合用易滅活[3],二者應間隔2~3h使用。如青黴素鈉與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靜脈滴注,青黴素遇到酸性的葡萄糖注射液易分解降效,應該用0.9%氯化鈉注射液為溶媒。

  綜上所述,我院門診抗菌藥物的使用率偏高,還存在一些不合理聯用、用藥起點高等現象。為防止抗菌藥物濫用所導致的不良反應和耐葯菌的產生,治療中要嚴格遵循《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和《抗菌藥物兒科臨床合理應用指導意見》,制定安全、有效、合理、經濟的給藥方案,同時,要充分發揮臨床藥師的作用,開展處方點評和不合理用藥干預,指導、監督臨床合理用藥。

         

【參考文獻】

    [1] 中國藥學會醫院藥學專業委員會兒科藥學專業組.抗菌藥物兒科臨床合理應用指導意見[J].兒科藥學雜誌,2005,11(6):42.

  [2] 戴自英,劉裕昆,汪 復.實用抗菌藥物學[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59.

  [3] 王君耀,趙 峰.3種微生態製劑與常用抗菌藥物的相互作用[J].中國醫院藥學雜誌,2003,23(7):419.


推薦閱讀:

深度調查訪談類節目凋零現狀
弗林承認在"通俄門"調查中作偽證?
調查顯示:上海逾9成「剩男剩女」心態良好
你不能不知道的神秘顧客知識--小白篇
還記得我嗎?

TAG:藥物 | 調查 | 門診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