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道教』淺談道教拱手禮
眾所周知,道教作為現階段延續中華傳統道家文化的主體,深入認識和了解道教就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感知華夏歷史傳承的點點滴滴。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這句話不僅僅是國人提到道教後所聯想到的第一個定義式語句,更是咱們道教與中華文明深度融合的真實寫照,在習總書記強調宗教需要中國化的今天,道教無疑是從根子,從骨子裡都深深刻著中國化三個字的宗教,走進道士和道教,輕易就可以探尋到幾千年中華文明的痕迹,拱手禮正是其一。
作為中華文明史中一個關鍵而又富有內涵的禮儀手勢,拱手禮在這塊土地上流傳數千年,也常被范稱為作揖或抱拳禮,是在西方握手禮進入我國前,在相見離別或表達感謝時國人最常用的一種禮節。行禮時,雙手互握合於胸前,當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若為喪事行拱手禮,則正好相反,女子行拱手禮時候也可以相反。
據考證,拱手禮源自西周初年周公開創的「 周禮」。周代禮樂文化的主要內容都保存在到《周禮》、《儀禮》和《禮記》這三本書中, 即通常所說的「 三禮「 。其中《儀禮》一書對當時人所要遵守的日常禮儀細則記載的十分詳細,其中規定士與士之間的交際禮儀的這一部分叫做相見禮,而揖禮就是相見禮之一。
當代道教在延續著華夏文明古老傳承時,仍然保留著拱手禮這一傳統禮節,在道友間或道俗間都會使用,而仔細思考,拱手禮作為中華特有禮節,是有其合理性的。
一,拱手禮沒有身體接觸,衛生
拱手禮不需要任何身體接觸,對於一些有潔癖的人簡直是能救命的禮節,誰都有在大夏天握過一支汗津津大手的經歷,那種感覺好像手裡捏著一隻滑不溜鰍的黃鱔,還一個勁地動啊動…想想就不衛生。
特別是當初次見面的兩個陌生人,拱手禮這種不接觸身體的禮節尤為重要,誰知道站在你對面的人,有沒有傳染疾病?或者,有沒有剛剛去過廁所?甚至是不是去廁所時候剛巧沒有帶紙?
二,拱手禮能在人與人間保持一個緩衝距離,不過分親密
目前通用的握手禮只有在兩人距離足夠近時才能彼此握住對方的手,雖然可以表明彼此的態度,但我們知道在實際交往中,特別初次見面時,人與人間保持一點微妙的距離會更得體適當,拱手禮無疑可以讓彼此不尷尬,當然,神經大條的「自來熟」們是無所謂的。
三,不需要刻意區分性別,場合,先後等因素
握手作為目前國際通用禮節,由於身體接觸也是有很多約定俗成的規矩,例如和女性握手時應該先由女方伸手並需輕握輕放等等,而拱手禮由於無身體接觸,可以不用諸多忌諱,反而是先執禮更顯謙卑有禮。
同時在一些特定場合,例如洗手間等,也不好行握手禮,但此時如何表達禮節?除了微笑點頭外我們還可以拱拱手做禮。
四,具有中國特色的禮節手勢
拱手禮通常左手抱右手,在道教也可以用掐子午決的方式代替拱手禮,這些手勢都是有中華傳統文化背景的,例如左手抱右手,就是取義古代以左為尊的傳統習慣,如太上在《道德真經》三十一章所述「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而道教子午決手勢取義左為陽生氣也,右為陰殺機也,以陽抱陰,以生制殺。這裡也簡單說下如何掐子午決,以左手大拇指插入右手虎口內,掐右手子紋(即無名指根部);右手大拇指屈於左手大拇指下,掐住午紋(即中指上紋),外呈「太極圖」形,內掐「子午訣」。這種抱拳方式既可以用於日常行禮也可以用於修習靜功打坐時,其寓意為「抱元守一」。
最後,作為一個以禮儀之邦而自稱的國家,但在現實生活中卻連見面問候所用的禮節都完全照搬國際通用禮節,這不得不說是辛亥革命後德先生賽先生們的矯枉過正,在全球化發展迅速的今天,民族性和獨特性等等越來越被期待和矚目,在這塊土地上延續過幾千年的拱手禮能不能載譽正名回歸?
當然,寫作此文的目的,並不是說號召大家從此不必行握手禮,那也同樣犯了過猶不及的錯誤,只是在我們握手同時,對傳統的拱手禮多一份了解並學會在適當的場合正確使用,才不至讓古老華夏文明的點滴都在歲月長河中失去傳承和記憶。
道教一直在努力,也希望更多人參與,不盲目崇洋媚外,多一點民族自信,從彼此打個揖,行個拱手禮開始。
(借師兄圖片一用,慈悲)
推薦閱讀:
※道教與佛教如何對待別人對其的傷害?
※煉陰丹要訣
※道士的使命是什麼?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中「慈」作何解?難道是「慈愛」嗎?不與「不仁」有所背卻?
※玩GTA會有損功德嗎?
TAG: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