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順軍與清軍對比 李自成為何敗得如此徹底? 阿凡達

        1644年是大明朝崇禎十七年,大清朝順治元年和大順朝永昌元年。

  在這一年,中國有三個皇帝,同時又有三股勢力在角逐中央政權。而歷史最後的贏家是看上去似乎最不可能的一方。檢討這一段歷史,對於我們對財政制度和軍事運動的理解很有幫助。我們先看看浮雲對當時力量對比的一些描述:

  在明清史研究中,對1644年大清入關、明朝覆亡、李自成為代表的農民起義力量徹底失敗這段歷史的結局,肯定沒有什麼異議。對於明朝滅亡的「歷史必然性」,亦無異議。但令人奇怪的是,學術界幾乎約定俗成的認為,李自成滅亡、大清入關建立中央政權,同樣是「歷史必然性」。如果把1664年李自成與大清的力量進行認真的對比,很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李自成一敗塗地這個必然的結果。

  首腦對比

  1644年3月,李自成攻取北京,明帝國滅亡。自1629年參加流民起義隊伍,四十歲的李自成已經有十五年戰鬥歷程,受到過各種形式的挫折,積累了從十幾個人的小隊伍游擊到幾十萬人會戰的全方位戰鬥經驗。在他的控制區域和隊伍中,李自成的威信是無可置疑的。

  1643年8月,皇太極卒,福臨(順治)即位,多爾袞攝政。時年三十一歲的多爾袞戰鬥時間不低於李自成,但大清全局,此前應該一直由皇太極操縱。多爾袞缺少全局經驗,雖然他確為一名傑出將領。儘管他很快控制了政局,大清事實上脫離了主幼政疑的境地,但多爾袞終其一生,始終全力戒備反對派的存在。他的權威,完全是靠他本人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在保證。從比較可信的史料看,多爾袞處於一種想直接登基為大清皇帝,又一直患得患失不能下最後決心的狀態。

  在首腦對比方面,浮雲認為李自成軍事方面不弱於大清,但政治經驗稍差。

  地理資源

  李自成控制了今天陝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北和北京的大部分地區,對西安、開封、北京等大城市的控制是非常牢固的。這些地方雖然飽經戰亂,但仍然是人口和財富比較集中的地區。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除了北京周邊以外,上述地區是李自成多年活動的地方。山海關之敗後,李自成一直是在「本土」做戰。

  大清牢固的控制了山海關以東以北地區,獲得東蒙古和朝鮮的協助。但入關以後,大清屬於境外作戰,特別是在山西陝西河南湖北一帶,大清面臨地形不熟,水土不服,語言不通的情況。在黃河以南,北方鐵騎對氣候感到非常痛苦。李自成被視為流寇的地區,滿清更被視為侵略者。那種認為李自成在長江流域因語言不通地理不熟而情報失靈,是慘敗重要原因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入關的大清,在地理民俗方面遇到的困難更大。

  與地理有關的是氣候。這方面問題不是太多,有關山海關之戰,一陣自東北吹向西南的怪風助清軍勝利的說法,不值一駁。這股風即使在一片石起了決定作用,但肯定沒有刮到真定、潼關、武**九宮山。

  在地理資源對比方面,浮雲認為雙方相差不多,李自成略勝一籌。

  人力資源

  李自成確實死於鄉勇之手,他的隊伍,也受到各地民眾的歧視與打擊。但不可否認的是,李自成多年來在陝西河南一帶受到當地民眾歡迎,有很好的群眾基礎。即使在湖北,李自成仍然有當地人組成的部隊。

  大清方面,除了得到明朝關寧部隊支援以外,在河北山西陝西山東湖北湖南等地,沒有任何群眾基礎,更談不上吸納兵源。新佔領地區始終有起義活動,西山起義使煤炭兩月不能入京。河北南部起義者甚至建立政權。魯西南滿家洞的地道戰,居然堅持兩年之久。

  在招撫明朝降兵降官方面,除吳三桂為代表的關寧部隊以外,李自成和大清方面的情況基本一樣。對雙方來說,明朝降兵降將,基本上是戰鬥力很差,勢強則附,勢弱財潰的局面。2 n6 `+ m$ n! {; N

  人力資源方面,浮雲認為李自成勝於入關的清軍。

  政權結構

  1636年高迎祥死亡後,李自成就全面繼承了闖字旗資源。他的基本力量是多年穩固的。1642年,李自成在湖北襄陽稱「新順王」,建立政權。內閣由上相、左輔、右弼組成,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府。地方設府州縣三級行政長官,重鎮駐有防禦使、觀察使、統制使、提督等。1644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國。政府機構更趨完善。李自成的行政體系,在控制地區初步建立,文官集團已經出現。雖然這支以明降官為主的隊伍,隨著李自成失敗迅速潰散,但這支隊伍是客觀存的。現有證據表明,這支隊伍至少沒有起反作用.

  自1619年努爾哈赤統一海西女真,大清一直在從事自己的政權建設,從創立文字開始。皇太極時期,新滿文通行,吸收大量漢儒,1625年,後金統治中心遷至瀋陽。大清很快又獲陽了范文程、洪承疇這樣的漢族文官,這些職業官僚也是當時最好的管理人材。

  如果說李自成是個農民,那麼漢化初期的滿族也文明不了多少。在政權結構對比方面,雙方半斤八兩。在運用明朝官僚方面,李自成可能還條件優於大清。

  軍事力量

  李自成的基本隊伍多年野戰出身,步騎兵都經受過鍛煉。1642年之後經歷過多次大規模攻堅。高級將領有十年以上作戰經驗。做為剛剛建國並奪取北京的勝利之師,這支隊伍士氣正旺。李自成帶到北京的隊伍大約二十萬。

  大清軍隊成軍三十年左右,騎兵較強,有一定攻堅經驗。做為常勝之師,士氣高昴。中級以上將領,都是職業武士。多爾袞帶入山海關的部隊,約有十四萬。

  軍事力量,史學界傳統上認為大清力量極強。但現在證據,不能支持這種說法。如果非得稱農民軍為流寇,那麼清軍在戰場上的搶劫也是慣例。八旗組織形式確實很先進,但李自成的久戰之師並非烏合之眾。* 在軍事力量方面,浮雲認為雙方相差不多。

  戰略水平

  李自成要當皇帝。雖然他在崇偵的遺體面前說出了:「我來和你分享天下,你死個什麼。」他當時有攻下華北,佔據北京,傳檄江南的整體思路。李自成放棄了經營河南,截斷漕運,緩圖北京的高明戰略。他對大清入關既無分析,更無預案。但不能說,李自成完全是個流寇,毫無遠見。

  大清到1644年,對於是否征服整個中國,沒有任何規劃。完全是時勢使然,多爾袞進軍山海關,但下一步怎麼辦,並無定策。入關之後的窮追,也是走一步說一步。

  戰略方面,雙方依然半斤八兩。

  李自成與大清的力量對比,惟一反差極大之處,是山海關的吳三桂降清而不是「降賊」。關寧部隊,是當年漢民族第一雄師勁旅。但如果說李敗清勝,完全來自吳三桂,不會有人同意

  那麼,李自成為何敗的如此順利?

  我個人認為對李潰敗的原因,從表面上看是看不出來清軍有何優勢的。但是,李自成縱橫天下15年(1629起事-1644進入北京)。1644年3月進入北京,其勢力達到最高點。但僅僅過了一年。1645年5,6月間,就兵敗死於湖北九宮山。1644年4月一片石戰役起,一路慘敗,丟失了華北,西北,湖北的廣大地區。從北京推到武漢,只用了不到一年時間。而且不是每天都在戰鬥。如此潰敗的原因在以上比較中確實看不出來。

下載 (77.97 KB)

昨天 21:55

  大順軍進軍和潰敗路線

  可是,以上比較忘記了兩個關鍵因素。就是沒有比較兩方面的政治綱領和為實現政治綱領所設計的財政制度,這使得上面的比較成為一個顯然的本末倒置的比較。

  就好象搞競選,一個候選人臭名昭著沒藥救了,另一個候選人是初出茅廬,大家還根本不摸底,但看起來還行..

  那當然是投票投給後者。

  李在短短42天就把自己搞得政治破產,就是一個典型的臭名昭著的流寇不能成為王朝締造者的例子

  李的失敗原因在政治上,尤其是財政制度上,這已經是有定論的東西. 顧誠的《南明史》持基本一致的觀點。他認為大順政權所以未能在北京站住腳,絕非領導變質,失去了群眾支持。恰恰相反,大順軍政權的失敗在於它未完成質變,繼續執行打擊官紳地主的政策,引起縉紳的強烈不滿。這個因素可以很好地解釋李自成為什麼會最終失敗

  很多人看不到這兩個問題的重要性,認為政治綱領和財政問題不能完全解釋李自成為什麼被如此迅速地擊敗。有人認為李自成如果真得像姚雪垠所描述的那麼不明智、猶疑甚至有些嗜賭,明知要虧本還要去賭。他早就已經被自然淘汰了,怎麼還混得到那個地步。還是傾向於認為李自成在山海關戰敗,最直接的原因是由於清軍形成了優勢兵力並達成了戰術突然性。再者,比較李自成的政策,必須與同時代的其他人比較,而政策可分為設計和執行,他在這兩方面,設計絕對優於獻忠,綜合看不劣於殘明。亦不劣於清。李自成的問題在於在其軟實力尚未發揮作用時,硬實力就已經衰竭,或者說沒有在關鍵的時刻運用好軍事力量。他是優秀的將領,但還不能說是偉大的統帥,這是他失敗的直接原因。

  可是我們在檢討歷史事實時,卻很難同意是軍事原因導致李自成的失敗的。李是氣勇之人,攻開封時身先士卒,眼睛都快射瞎了,可是到了這,從軍事上看尚可一戰時,卻立刻選擇了逃跑主義。他自己在和清軍交戰前就知道這些情況,所以在交戰之前就知道自己會輸,這一點有大量的文獻支持。這才有韃子兵一出現,他撥馬就走,根本就不打了。

  原因何在?政治上已經破產了!

  就好象我們比較共軍和國軍在解放戰爭中的表現一樣。數量,質量,經驗,將領,財力,哪一樣國軍佔劣勢?

  三年就完蛋了,比毛預計的還快.所以,純軍事觀點要不得!

  軍事行動是有偶然性,比如說偷襲珍珠港。但是軍事後面的政治經濟原因,是最終決定整個戰爭成敗的關鍵。

  李自成本來也有宋獻策李信等人,他能進北京,此二人無疑是頭號功臣。可是農民出身的李自成缺乏開國君主的胸襟和遠見,恐怕對知識分子也缺乏足夠的信任,進了皇宮就以為天下已然在握,開始清洗功臣,首當其衝的就是知識分子。性格決定命運,李的個性就是農民,一直沒轉化過來顯示了政治上的不成熟,比朱元璋差得太多.

  但是關鍵是為何他對知識分子缺乏足夠的信任?

  這具體表現在對李岩(又名李信)的態度上.李岩的最終被殺是路線鬥爭的結果.其實,李岩就是提出政治綱領「迎闖王,不納糧」,「三年不征,一民不殺」的人.

  李自成的成功就成功在這,就象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解放黑奴"一樣.可是這種無賦稅或耕者有其田的政治綱領都是造反者用來吸引老百姓的,政局穩定後該用什麼稅收制度是由當時的經濟和技術條件來決定的,不是政治理想.就象每當美國大選,候選人就用中國說事,上台後立刻改善與中國的關係.所以,政治綱領要隨情況變化而變化.

  在拒絕李岩經營河南,緩圖天下的良策後,李自成又拒絕了重整稅賦穩定京襄,長治久安的根本大計,仍然使用"打土豪,分田地"的暫時性財政政策。大順軍的軍費幾乎全部來自於對京師四品以上的官員的敲詐勒索上,通過嚴刑拷打來取得收入。到了後期連4品以下的官員也不放過。這叫「助餉」,而且明碼標價:「中堂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或五萬三萬,道科吏部五萬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屬而下則各以千計。」掏不出那麼多銀子,就往死里折磨。劉宗敏趕製了五千套夾棍,夾棍號稱「刑具之祖」,這玩意兒,看一眼都叫人渾身發抖,何況受刑呢?「凡拷夾百官……夾打炮烙,備極慘毒,不死不休。」《棗林雜俎》里非常肯定地說,被迫害致死者有1600餘人。《明史》里說:明朝舊臣根本沒有機會在大順朝廷安身立命,他們絕大多數淪為了被鎮壓的對象。八百多名明朝官員,被押進劉宗敏的軍營,這些人「拷掠責賕賂,至灼肉折脛,備諸慘毒。」饒是勒索了錢財,還不留人家活命,「征諸勛戚大臣金,金足輒殺之。」到最後連一般的京城的老百姓也不放過,在敗退的過程中趁火打劫了,所謂「殺人無虛日,大抵兵丁掠搶民財者也」。劫掠還不算,又規定了新政策:「令五家養一賊,大縱淫掠,民不勝毒,縊死相望。」

  建立賦稅制度是國家機器得以運轉的先決條件,而組織生產則是獲得穩定的物質基礎和培植賦稅來源的可靠保證。可是,李自成在北京42天政務活動中找不到一條關於如何組織農業生產的法令,他的重要謀士顧君恩、宋獻策、牛金星、李岩等人都很少關心發展生產,可以說這支政治勢力的興起雖有正當理由,其結果卻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而代表前明勢力的第三股力量吳三桂,反大順軍反得是這一點,他已經看出李自成的政治不行。而皇太極多爾袞那真是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哪!到這時候,傻子也看出誰會得天下了。這個時候清兵會不會得民心已經不重要了。清的成功是得到了漢族大地主階級的支持.這就是他們的政治綱領:維護漢族大地主的利益。在這裡洪,范兩個汗奸起了很大的作用。洪還有吳的叛變其實是明朝最有權勢和力量的階級的背叛。這就是為何清軍後來在中原一代所向無敵,因為明的中堅力量已經投降了,已經認同了清的政治綱領,其中就有號稱明最強軍隊的吳的關寧鐵騎。

  還有的觀點以抗戰為例,說抗日戰爭中從77事變到武漢失守,用了一年3個月。抗日戰爭中無疑軍事節奏更快。也就是說清朝在對李自成的戰爭中,反而相對戰果更大。進而認為李自成的迅速失敗,軍事因素即使不是最重要的也是決定性的。或者在細節上,李自成軍隊的整體戰鬥能力,值得懷疑。其實這種類比是有很大問題的。日本在侵華戰略上的混亂和重大失誤,李宗仁先生早有論述。日本的打法一開始就錯了,後面戰術再好節奏再快,只是偏離目標越來越遠,離失敗越來越近。它幾百萬軍隊都沒打下中國,而十萬清軍就平定天下,當然是軍略不同所致,更是政治綱領和財政問題所致。清在皇太極時代就西侵蒙古,東平朝鮮,但對明始終是襲擊游擊,其吞併天下,縱深戰略迂迴的意圖是高瞻遠矚的。李自成跑得那麼快就是因為被完全斷了在北方的後路,徹底成了流寇。等到他殺李岩時,恐怕已經開始擔心被李岩反制了。內耗如此,不敗才怪。李自成的失敗是因為他的財政政策是專門針對漢族大地主階級的(如對三品官以上的追贓),關鍵的還是政治和財政上早就垮了。而清得到政權後的政策得當,才有後面的康雍乾盛世,使得中國歷史對清兵入關認為是中國的王朝更替,滿族最終成為中國的一部分。而日本人除了一個王道熱土的口號,對中國就是屠殺和掠奪。它的軍略差,政治綱領和財政更差,它對中國的侵略不敗亡是不可能的。它完全是侵略戰爭,兩者根本不能比較。

  我們討論大順軍的失敗,是說這隻軍隊所代表的政治力量沒有回到封建制的土地地租政策上(或者是法式或英式的地租制度上),沒有理順地主和農民的關係。李闖既沒有給地主階級一條活路,其實也就堵死了農民真正成為地主的活路。

  所以說對於農民革命者而言,有效地激化階級矛盾,通過「人人有其田,無賦稅,不納糧」這些小農思想或政治烏托邦的口號來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從而取得政權是一回事。調和封建社會的兩大階級使之合作發揮生產效率,並最終得到地主階級的支持成為他們的代言人,站在社會政治金字塔的頂端,又是另一回事。

  當皇帝來緩和階級矛盾才是農民革命的最終目的。

  而要得到兩大階級的認同,就要在打打殺殺以後講規矩,講道理,坐下來談判。所謂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

  用《獅子王》中的話說: NO KING!NO KING! AND I WILL BE THE KING!

  農民革命者殺王的目的是為了作王,難道是為了為人民服務?老百姓需要的是穩定的生活環境和過得去的生活,而不是一邊說沒有賦稅,一邊只能得到最低生活標準的收入。至於誰做王?管我屁事!

  綜上所述,政治綱領以及為政治綱領的實施所設計的財政制度才是整個戰爭成敗的關鍵。
推薦閱讀:

《阿凡達》都獲得過哪些獎項?

TAG:對比 | 李自成 | 阿凡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