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感悟《黃帝內經》

第四章 感悟《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中的補腎法,原文是這樣一句:"緩帶披髮,大杖重履而步。"也就是要您寬鬆腰帶,披頭散髮,拄著大拐杖,穿著沉重的鞋子而散步。這不就是"墜足功"嗎?類似這樣的健身法寶,《黃帝內經》當中俯首皆是,進了黃金屋,您可一定要多加留意,鑽石都硌了腳心,卻又被我們一腳踢開,豈不太可惜了。 1.《黃帝內經》裡面的鑽石之旅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中的補腎法,原文是這樣一句:"緩帶披髮,大杖重履而步。"也就是要您寬鬆腰帶,披頭散髮,拄著大拐杖,穿著沉重的鞋子而散步。這不就是"墜足功"嗎?類似這樣的健身法寶,《黃帝內經》當中俯首皆是,進了黃金屋,您可一定要多加留意,鑽石都硌了腳心,卻又被我們一腳踢開,豈不太可惜了。 最近有網友批判我,說我提供給大家健康養生的小功法,純屬"臆想杜撰,無據無實,於中醫理論無可考證"。我讀罷啞然失笑,剛好提醒我寫一篇關於古法今用的文章,使更多的朋友在閱讀古代醫書的時候,能夠有一些全新的感悟,今天就以"取嚏法"和"墜足功"為例,探究一下《黃帝內經》中我們可以拿來一用的好東西。 先說"取嚏法",我書中告訴大家可用手紙搓成細捻或把吸管鉸成細絲,捅鼻孔取嚏,以防感冒和鼻炎,此法取自《黃帝內經?靈樞雜病篇》,原話是這樣說的:"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這是說打嗝不止,可用草來刺激鼻孔,一打噴嚏,打嗝就止住了。但是,現在打嗝不止的人畢竟不多,而經常感冒的卻大有人在,藉此古法來派上新用,不亦樂乎?《內經》上說:"諸氣憤郁,皆屬於肺。"打噴嚏,打到微汗最佳,可以宣通肺氣,調暢氣機,既解肝鬱,散心火(汗為心之液,心火隨汗而解),又御風寒(寒亦隨汗而出)。"取嚏法"豈止可治打嗝、感冒,還有很多功效等著您去摸索呢! 再說"墜足功",我書中是這樣說的:"首先,你要顯出疲憊的表情,顯出慵懶的神態,像是半夢半醒,沒精打采,餓了一天沒吃飯,腿上還綁著大沙袋..然後我們開始"跑步"。"(參見《求醫不如求己》P159) 這一段其實完全是《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中的補腎法,原文是這樣一句:"緩帶披髮,大杖重履而步。"也就是要您寬鬆腰帶,披頭散髮,拄著大拐 杖,穿著沉重的鞋子而散步。這不就是"墜足功"嗎? 看古書一定要身臨其境,感同身受,這樣才有意趣。不然您看到的是難字,想到的是生詞,記住的是古語,總覺得與現在的您毫不相干,百無一用,那誰會讀得進去呢? 類似這樣的健身法寶,《黃帝內經》當中俯首皆是。進了黃金屋,您可一定要多加留意,鑽石都硌了腳心,卻又被我們一腳踢開,豈不太可惜了。 感悟《求醫不如求己》 hadhad1:孔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顏回)孰愈?"對曰:"賜(子貢)也何敢望(顏)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非通達之士,孰能與古聖先賢會心而笑,促膝而談,雖相隔千年,亦如秉燭夜遊,曲水流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以游無窮者,以其知天心,故能通人心也! 2.破解穴位的不傳之秘 怎麼知道一個穴位有神奇的功效?其實,古人在穴位的名稱中早已標明了它的地位和用途,那穴名可不是隨便起的,裡面大有學問,有很多東西可挖呢!那裡蘊藏著祖先們的智慧與厚愛,我們怎可不心懷感恩呢! 幾位朋友一起吃飯,談起了我新寫的博客文章《〈黃帝內經〉裡面的鑽石之旅》。一位朋友神秘地對我說:"中里,你可知"激人得秘法,抬扛長學問"?我看那個批判你"杜撰功法"的人,不過是想激你告訴他功法的秘密,故意這麼說的。" 我說:"這樣最好,他得到了他想要的,我寫出了我想寫的,互利雙贏。況且這些功法,書上寫得清清楚楚,哪是什麼秘法,只是大家看書,太過粗心,好東西就這樣當面錯過了。"另一位朋友問:"中里,俗語說"道不輕傳",這經絡穴位中想必也有許多不傳之秘吧?" 說實話,秘法我這沒有,如果有的話,也只能算做一些學習經絡知識的心得和思路,就拿出來和大家隨便聊聊吧。拿肝經來說,我一直推崇太沖,並把它叫做"消氣穴",它散肝火,補心血,安心神,利水道,功能極為強大。有人說,看古書中對每個穴位的解釋,用詞都差不多嘛,並沒有額外強調誰更加重要,你是怎麼知道這個穴位有神奇的功效?其實,古人在許多穴位的名稱中早已標明了它的地位和用途,那穴名可不是隨便起的,裡面大有學問,有很多東西可挖呢! 比如太沖穴,太,盛大的意思;沖,重要的通道。那麼人體"盛大"而"重要"的通道在什麼地方呢?那一定是在氣血聚集流動最多的地方。那就是肝臟和心臟相通的地方。肝是血庫,心是血泵,心血不足,非心臟本身造成,而是肝臟供血不足。因何供血不足?因為兩臟之間的通路瘀阻。因何瘀阻?源於肝氣不舒,氣滯則血瘀。"沖"字還有用水灌注的意思,更加形象地告訴我們,刺激太沖穴就會把肝的血液灌注到心臟中去,但一定要朝"行間"的方向去揉。行間是肝經的"火穴",肝臟屬木,心臟屬火,正是"木生火"之意。 再說個肝經的蠡溝穴,此穴在內踝尖上5寸。"蠡"的本意是指小瓢蟲在咬木頭,所以我們看到上面是"椽"字的右半邊,底下有兩隻小蟲在往上爬。"溝",指細長的水道,在這裡暗指婦女的陰道。古人對於"私處"常用這種暗語來表達。所以這個"蠡溝"在中醫院的針灸科一貫是用於治療陰道瘙癢的要穴。當然,陰道瘙癢的內因是源於肝膽濕熱,最好再加上祛濕要穴"曲泉"與"陰陵泉",平日再喝些綠豆薏米粥,以解肝毒,除濕熱,才是治本之道。 肝經還有個要穴叫章門,位於肋骨下緣。"章"的意思是"貴重的材料",什麼是人體中貴重的材料呢?那當然是五髒了,章門是五髒的"會穴"。"會"是指五髒的"精氣"都在此穴會聚。刺激這一個穴,等於把五臟功能都調節了,所以,我們敲帶脈減肥的時候,別忘了順手把這個大穴也敲一敲,此穴還是脾經的"募穴"(募是聚集的意思)。此穴清肝火而補脾,好處多多,大家慢慢去體會吧。

   有個朋友發燒後音啞失聲,我直接給她點按腎經的大鐘穴。她疼得大叫:"好痛呀!"我說:"你看,出聲了吧。"我們相視哈哈大笑。大鐘為什麼會這麼有效呢?除了要記住它是腎經的絡穴,腎經通於咽喉,所以治咽喉腫痛;更不要忘了它的名字叫"大鐘",鐘不敲不鳴。這些神奇的穴位名字中蘊藏著祖先們的智慧與厚愛,我們怎可不心懷感恩呢? 感悟《求醫不如求己》 貢嘎山:平時看穴位的名字,都沒有特別的感覺,沒有想到祖先們把它們的功效都放在我們的眼皮底下,我們卻視而不見,看來不光要學,更重要的是要去感悟啊。先輩們把這麼多的靈丹妙藥都給了我們,如果我們這些後輩們不能把它們繼承和發揚光大,甚至一些人居然要把中醫廢除掉,那就真是"自作孽,不可活"了! 3.離穴不離經--輕輕鬆鬆找穴位 古代的醫家都提倡"離穴不離經",就是說穴位可以找不準,但經絡找對就行了。按不準穴的,就用敲打法,一敲打,就把那個寶貝穴位從身體深層敲出來了。因為通常穴位要比其他的地方敏感許多。 古時的藏寶圖,都是手繪的,肯定沒有現在的經絡圖清楚,寶物也照樣會被挖走。穴位都是我們身上的寶物,仔細找一找,不會太難發現的。 很多朋友對我書中的理念很是認同,又聽我說得"有鼻子有眼",甚至有些神乎其神,於是對經絡穴位產生了強烈的好奇,摩拳擦掌,準備一試。可剛一出手,就遇到了難題:穴位找不準呀!本來躊躇滿志的情懷,一下子變得遲疑不定:如果穴位找不準,揉錯了地方,會不會產生副作用呢?於是有的人開始查查書,看看圖,或者問問專家;有的人乾脆就心生狐疑,棄之不用。可是就算查書、看圖、問專家得到的結果,也經常是不清楚、不準確和沒空回復,於是學習的熱情轉瞬即逝,剛買來的書本束之高閣,一項美好的計劃,就這樣掉進了"死穴"。 找穴難確實是很多朋友面臨的共同問題,穴位在經絡圖上密密麻麻,就像是夜晚的星星,似乎是很難找准。其實,每個穴位都有自己的路徑和軌道,那就是十二條經絡的位置。您只需找到與自己有關的那條經絡就行了。 其實,在學習經絡的過程中,找穴可以說是最不重要的一環。有人一聽,馬上就會對我翻白眼,認為我說的也太不嚴謹,太不科學了。有人說,穴位找不準,就如同沒有靶子亂放槍一樣,你說不重要也太不負責任了吧。不錯,穴位是什麼?是路標,是參照物。很多人專找路標,卻不看路,連要去哪裡都不知道,您找到路標又有什麼用呢?比如說,胃痛時應該按摩胃經的足三里,書上說足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膝眼是什麼?就是膝蓋的眼睛嘛!在膝蓋骨下凹陷處。三寸到底有多長?這裡的寸也叫同身寸,三寸是自己四指併攏的距離,那就在膝眼下7~8厘米胃經的那條線上去找,上按一下,下按一下,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循胃經去找最敏感的點就是了。如果您此時正在胃痛,最敏感的那個點就是您自己的足三里。按對了,它會回應您的。那個點會持續地疼痛或酸脹一會兒,與按其他地方的感覺迥然不同。您自己親自找到一個穴,其他的就順藤摸瓜,舉手可得了。 有人說,你熟練了,當然閉著眼睛都能找到,我們初學者卻怎麼也找不準。讓您說中了,要熟練,就要多按多找,要有探寶的興趣和細心才行。另外,閉著眼睛去找穴位的感覺,也是非常好的方法。您要記住,准與不準,沒有死標準,每個人的身長不同、胖瘦不同、氣血強弱不同、按壓的力度不同,找不準很正常。穴位都在較為深層的位置,有些人把皮膚都揉破了,也不見得真揉到那個穴位了。比如,最重要的太沖穴,位置很好找,但很多人卻沒有揉到。這個穴一定要用手指掐進足大趾與二趾的凹陷中,才會真正起效,所以要把指甲鉸平,不然腳肯定要被掐破的。以這種深度從太沖揉到行間,效果才真正顯出來呢!還有像足三里這樣在肌肉深層的穴,就要用指節來點揉。若用拇指肚輕輕地揉,像撫摸一樣,根本就沒把電路接通,經絡自然也不會傳導療效。 上了年紀或體虛無力的人,找起穴位來,的確不易,那也不用著急,您只要找對經絡就可以了。古代的醫家都提倡"離穴不離經",就是說穴位可以找不準,但經絡找對就行了。按不準穴的,就用敲打法,一敲打,就把那個寶貝穴位從身體深層敲出來了。因為通常穴位要比其他的地方敏感許多。拔罐的朋友就更不用擔心穴位的準確與否了,一個罐常常會覆蓋兩三個穴,這時,您要自己體會一下,拔在哪個位置最有感覺,就拔那個穴,那才是您所需要的。 古時的藏寶圖,都是手繪的,肯定沒有現在的經絡圖清楚,寶物也照樣會被挖走。穴位都是我們身上的寶物,仔細找一找,不會太難發現的。 感悟《求醫不如求己》 CORONA:重複讀《求醫不如求已》的時候,發現很多以前不理解的、記不住的,開始有些記憶了。我覺得剛開始找穴位的時候可以把身上都摸摸,哪兒痛就捏哪兒,記不住穴位名稱都不要緊。覺得這懶辦法也好用的。還有就是對照針灸小人,把痛的位置找個大概,然後按照相應比例放大,在自己身上找,也就差不多了。 雀梓:我按左腿的足三里很疼,右腿的卻不疼,這是為何呢?力度都一樣的啊! 夜晚的彩虹:這又不是天平,沒必要都疼,有問題才疼。而且經絡多是半邊半邊調整的,一邊在調整,一邊休息。不必追求疼,有問題的話,穴位自己會告訴你。 Topofsummer:我覺得不管什麼方法,都是為了疏通阻塞的地方。平常學一些經絡方面的知識,沒事的時候,在全身的各個部位經常揉揉按按,覺得有痛點,就耐心地把它揉散,就不會有什麼大病了。有毛病的時候,查看一下相關的經絡,找到痛點,按摩到不痛就行了。像我最近事務繁多,舌上生瘡的老毛病又犯了,以前沒有好辦法,只有耐心地等它們消失,什麼冰硼散之類的葯都沒有用。現在根據從鄭老師的博客上學到的知識,知道"舌乃心之苗",就在心包經、心經、小腸經這些與心臟相關的經絡部分慢慢尋找,果然在左臂心經的"少海"發現痛點,一按下去,馬上就知道了什麼叫"痛徹心肺",慢慢按摩,痛得不重了,舌上的口瘡也奇蹟般地消退了,並且折磨自己多年的左臂酸脹的感覺也輕了很多,再接再厲,慢慢地向下尋找,發現痛點又轉移到"通里"了,現在我每天想起來就按摩這兩個穴位,按摩一次,左臂酸脹的現象就好轉一下,雖然沒有根治,但我覺得只要堅持下去,這個困擾我十幾年的慢性病會好起來的。 Jnc:若能加上揉揉肝經在腿到腳上痛的地方,外加三焦經在手背上痛的地方,效果可能會更好。"舌為心之苗"這話沒錯,可心火多數是由肝膽之火引發,治療莫忘源頭,若再能按摩一下腎經,補一下腎陰更好。

 

 

  4.駐顏有奇術,養腎存大道--每人都要讀點《黃帝內經》 讀書嘛,大致有兩種,一種可用來陶冶精神,一種則是專為應用而讀。若為應用而讀,那麼讀的東西應該是可用的,若無處可用,就不用再耗費短暫的人生了。比如在非洲生活,就沒必要去學習游泳的技法。學習中醫,還是找您的興趣所在,這才是入門之徑。 昨天去一位朋友家做客,看到他太太正在專心致志地研讀《黃帝內經?素問》,書中畫滿了紅藍線條,頗感驚異。因為他太太是有名的"股迷",現在正是"牛年",怎麼有心情研究中醫了? 我是他家的常客,剛一進屋,他太太便招呼我過去,說:"小鄭來得正好,快給大姐講講這一段,我看了半天也沒看明白,鬱悶一下午了。"我走過去一看,她讀的正是《陰陽別論篇第七》,這是難度很高的"脈學篇"。若給她說明白,用3天估計差不多。我對她笑笑說:"大姐你太厲害了,總是知難而上,這個太深,我也不懂。"她用眼睛斜瞥我了一眼,嗔怪道:"跟大姐擺架子是不是?" 我坐在她對面的沙發上,轉移了話題,問道:"您學這些經典是想要做什麼呢?""我想看看有沒有防止衰老的秘方,你看大姐還不到50歲,就開始掉頭髮了,多嚇人呀,再過幾年還不都掉光了。"其實,她一點不顯老,也就像40歲的光景,但女士們總是"精益求精"。"您看了這些天,找到駐顏秘方了嗎?"我打趣道。她懊惱地說:"還沒找到,很多地方看不懂,有點學不下去了。"我說:"若只是想學駐顏術,第一篇就有,而且說得很詳細呢!" 她迷惑地說:"我怎麼沒看到呢?" 於是我讓她翻到第一篇《上古天真論》,指給她這兩句話:"..五七,陽明脈衰,面始憔,發始墮。"什麼意思呢?我為她解釋說,女子過了35歲以後,大腸經和胃經的氣血就逐漸不足,由於這兩條經都上行於頭面髮際,一旦經氣衰退,面色就開始憔悴,頭髮就開始脫落。所以要想面色紅潤,頭髮濃密,胃腸的氣血就需充盛才行。我說:"這下您知道我為什麼建議您常吃山藥薏米芡實粥了吧,因為這粥最長腸胃氣血。記得我曾寫過一篇《預防衰老的秘方》(參見《求醫不如求己》P64~P68),提倡大家多敲胃經和大腸經,以養顏防老,就是"抄襲"《黃帝內經》的這一篇。" 聽我這麼一講,大姐來了興趣,說:"我來解釋這下一句,你看看,我說得對不對,"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憔,發始白。"是說人過了42歲,3條胳膊上陽經(也就是大腸經、小腸經、三焦經)和腿上的3條陽經(也就是胃經、膀胱經、膽經)的氣血都將逐漸衰弱,而這6條經脈又都上達於頭面,所以人就會變成了"黃臉婆",頭髮也白了,所以我們要經常敲膽經,按摩三焦經,以防衰老.." 我連忙鼓掌,說:"您講得太好了,這麼學就對了。"她先生李哥聽我們說得這麼熱鬧,也連忙從廚房跑了出來,邊用圍裙擦著油手,邊好奇地問:"那書中有沒有講怎麼補腎的,我最近吃了不少補腎的葯,也不管用。"我知道李哥指的是"性功能"的問題,這也是許多過了40歲的男性朋友即將面臨的問題。但這是一個綜合體質和心理的問題,並不是一兩副葯就能根本解決的,也不是一句話說得清的。李哥又催問了一句:"有這方面的論述嗎?"我胸有成竹地說:"當然有了,這第一篇就講得很清楚。"我於是指給夫妻倆看這一句:"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瀉。"這句話是說:五臟六腑各有精,非腎一臟獨有精,隨用而灌注於腎,所以腎虛光補腎是不行的,要根據不同虛損的情況而分補五臟才能有效。簡單地說:腎氣虛則補肺,腎陽虛則補肝,腎無火則補心,腎無血則補脾,腎陰不足直補腎。當然這只是個思路,並不是公式。氣不足則不振奮,陽不足則不剛硬,火不足則神不定,血不足則難持久,陰不足則筋易傷。 聽我這麼一講,李哥馬上捧過此書,肅然起敬,嘖嘖讚歎,說:"我也要好好讀讀《黃帝內經》。" 讀書嘛,大致有兩種,一種可用來陶冶精神,一種則是專為應用而讀。若為應用而讀,那麼讀的東西應該是可用的,若無處可用,就不用再耗費短暫的人生了。比如在非洲生活,就沒必要去學習游泳的技法。學習中醫,還是找您的興趣所在,這才是入門之徑。 5.為自己把脈--觀賞五髒的精靈之舞 把您自己左右手腕錶示的6種脈(心、肝、腎、肺、脾、命門)當做您的6個最親近,但稟性不同的孩子來照看,摸脈的時候就像是在撫摸孩子的頭頂,要有關愛而細膩的感情在其中,仔細感覺她們的跳動,也就是她們的語言,一旦您感到了她們細微的變化,再看李時珍的《瀕湖脈學》,便可一目了然。逐步實踐,自會日有新得。 很多朋友想向我學習診脈,覺得這種方法非常奇妙,居然能夠用3個手指探明身體五髒的情況,甚至有些疾病在身體上還沒有任何徵兆,但是在脈象上已經顯示得很嚴重了。診脈真有如此神奇嗎? 回答是肯定的,但是要學會診脈也並非易事,因為您要學會用"心"去看臟腑才行。診脈的時候,最好閉上眼睛,手搭在左手的寸、關、尺上,可以檢查心、肝、腎的情況,搭在右手則反映肺、脾、命門的情況。 一次朋友聚會,有個朋友執意要我教大家診脈。我請大家安靜,最好是鴉雀無聲,因為診脈一定要有一個安靜的環境;然後讓大家用右手的的食指、中指、無名指上的三個手指肚,放在左手的寸、關、尺上。我說:大家現在摸脈一分鐘,然後告訴我各自的感覺。有人說,摸不準,忽有忽無;有人說,脈跳得很有勁兒;有人說,脈跳得很快;最後一個女士的話,大概道出了所有人的感覺。她說:摸不出什麼特別的,只是感覺脈在跳:一下,二下,三下.. 其實,您若用心去體會,三個指肚下的感覺是有不同的,有的有力,有的無力,有的粗大,有的細小,有的滑利,有的滯澀,有的緊硬得像琴弦,有的鬆軟得像絲線。而古人類比得最為形象,比如說滑脈(一種表示體內有痰濕的脈)被喻為"如盤走珠";澀脈(一種表示體內有瘀血的脈)像"輕刀刮竹"、"如雨沾沙";浮脈(一種表示氣血向外發散的脈)古人說得最細:"如水中漂木,舉之有餘,按之不足",摸這個脈的時候,感覺就像是用手按著水中一塊漂浮的木頭,輕輕按,會覺得這木頭的浮力很大,可一用力,木頭就沉到水裡,反而覺得沒什麼力量了。 所以,學習診脈要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才行,您需一會兒去搖一搖盤裡的珠子,一會兒去拿小刀刮刮竹子(能想像就好,沒必要真的去刮那可憐的竹子),一會兒再去河邊用手壓一壓水中的漂木,只有在心裡有了這些真切的體會,才能感覺出脈象那細微的變化。 古語說"心中易了,指下難明",是說這些感覺您已經有了,可到了用手指去摸脈,又糊塗了,那怎麼辦呢?難道脈學我們就學不會了?非要得遇名師親授才能窺其門徑嗎?也不盡然,告訴您一個方法,您若能突破這一關,就可以摸脈入門了,想登堂入室,只是時間的問題。這個方法就是把您自己左右手腕錶示的6種脈(心、肝、腎、肺、脾、命門)當做您的6個最親近,但稟性不同的孩子來照看,摸脈的時候就像是在撫摸孩子的頭頂,要有關愛而細膩的感情在其中,仔細感覺她們的跳動,也就是她們的語言,一旦您感到了她們細微的變化,再看李時珍的《瀕湖脈學》,便可一目了然,逐步實踐,自會日有新得。不然就算是窮經皓首,把58種脈象背得爛熟,也是蠟做的大炮--擺設罷了。 有人說,關於脈學你只說了這麼一點點,讓我們如何能夠學會呢?其實我早就想告訴您,這種心法上的東西,本來就不是語言所能表達清楚的,會者心會,無需多言,不會的話,就暫時放在一邊,可能還有別的機緣,或別的方法更適合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緣分,不是您的,我給您,您也看不到,拿不走。 感悟《求醫不如求己》 hadhad1:佛家云:向上一路,千聖不傳,故有釋迦拈花,迦葉微笑的典故。我想生命的真諦是無法傳授的,只能自己去體悟吧。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無為方能無不為。老師已將心法奉上,我等觀者惟有悉心領會,徐而察之,才不算是辜負。 從容淡定:讀巴人君的書,覺得巴人君很像金庸小說中的大俠,對中醫的那份融會貫通讓人佩服,在沒有任何藥物、工具(針、罐)可以藉助的情況下,可以隨時憑周圍能取用的工具--湯勺、木板甚至樹葉,將之嘯成劍氣,直毀病灶,病人頓覺神清氣爽,真是佩服得緊。

推薦閱讀:

一本你能讀懂的好玩的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篇大論第二
[內經]怒傷肝的機制研究
立夏將至,根據《黃帝內經》分析,這是一個涼涼的初夏
以草木之心燃血肉有情之熱——艾灸
張成老師:按摩這些穴位能緩解腎虛

TAG:感悟 | 黃帝 | 黃帝內經 | 內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