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做中興之主無奈成亡國之君——明思宗朱由檢
05-27
明思宗朱由檢像明思宗朱由檢(1610~1644)是明朝歷史上第十六位、也是最後一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之弟,天啟二年(1622年)被封為信王,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朱由校去世後,由於沒有子嗣,按照兄終弟及的說法,受遺命入繼皇位,改第二年為崇禎元年,故後世稱他為崇禎帝。朱由檢一生共在位17年,是明朝歷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即位後勤政治國,欲挽狂瀾於既倒,但是他生不逢時,終成亡國之君,很值得後人追思。
清除閹黨明思宗朱由檢出生於萬曆三十七年(1610年)十二月,比他的哥哥明熹宗朱由校小5歲,少時雖然貪玩,但受過比朱由校更好的教育,文化修養比朱由校要高得多。這一切主要歸功於朱由校,他做了一個長兄應該做的事情。天啟二年(1622年),朱由檢被朱由校封為信王,時年13歲,年齡剛好到了接受教育的時候。與朱由校相比,朱由檢少年時期的生活環境,要安定得多,在幾位進士出身的翰林院官員的悉心調教下,朱由檢長進很大,他善書法、詩文,也善於彈琴。雖然朱由檢從小失去生母,但一直在另一位李選侍)東李)的撫養下,比較健康地成長。東李人品極端正,受她的影響,朱由檢從小就養成了獨立奮鬥的剛毅性格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明熹宗朱由校當了幾年皇帝,一直無子無女,而兄弟7人中也只剩下五弟朱由檢一人,可以說朱由檢是朱由校惟一的繼承人。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十二日,病情加劇的朱由校決定讓弟弟、信王朱由檢入繼大統。10天之後,朱由校去世,朱由檢受遺命入繼皇位,開始了他17年的帝王生活。
思宗御押本來皇帝的位子是人人嚮往的,但此時的大明江山已千瘡百孔,病入膏肓,雖有明君能臣在世恐怕也難以扭轉其頹廢之勢。朱由檢繼皇位之時,正是閹黨魏忠賢等人活動最為猖獗的時期。他們不僅禍亂後宮,把持朝政,而且也將大明王朝推向了毀滅的深淵。對這一切,朱由檢瞭然於心。故即位之初,他就想清除閹黨。但畢竟自己羽翼未豐,不敢輕舉妄動,於是韜光養晦,等待時機。
正值巔峰的魏忠賢並沒有把這個小小年紀的天子放在眼裡,認為他不過是和朱由校一樣的年輕後生,不會有多大的作為,因而更加猖獗,甚至要求各地為他建立生祠,罪惡已經昭然於世。天啟七年(1627年)十月,就在朝內朝外怨聲載道之際,朱由檢抓準時機,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除掉了魏忠賢倚為左右手的崔呈秀,接著對他的爪牙痛下殺手,使他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然後一紙詔書,貶魏忠賢鳳陽守陵。魏忠賢自知罪惡深重,在途中上吊自盡,朱由檢下令磔屍於河間。此後,將閹黨二百六十餘人,或處死,或遣戍,或禁錮終身,使氣焰囂張的閹黨受到致命打擊。
朱由檢談笑間剷除了魏忠賢閹黨集團,曾一度使大明江山的中興有了一線希望,但是隨後的一系列錯誤埋葬了他實現中興的夢想。
急躁褊狹的性格朱由檢精明果斷地剷除閹黨,顯示了他敢作敢為的性格,也反映出他具有相當的謀略和耐力。由此他贏得了朝野士人的擁護,天下都希望他能帶來承平。但可惜的是當時明朝大勢已去,積重難返:外有後金連連攻逼,思宗書法明軍作戰時使用的石雷內有農民起義的烽火愈燃愈熾,而朝臣中門戶之爭不絕,疆場上則是將驕兵惰。
面對危機四伏的政局,朱由檢殷殷求治。每逢經筵,他總是悉心恭聽闡釋經典,毫無倦意,而且經常召對大臣,探求治國方策。尤其是勤於政務,事必躬親。曾有人把朱由檢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勤政的帝王,並作了一個統計,稱他平均每天只睡兩個時辰。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朱由檢求治心切,急於求成,很想有所作為。
在努力勤政的同時,朱由檢也曾採取一系列措施竭力改變神宗怠政、熹宗昏聵的狀況,如平反冤獄,給楊漣、左光斗等大批遭受閹黨迫害的人平反昭雪,起用天啟年間許多被罷黜的官員;全面考核官員,禁止朋黨,力戒廷臣結交宦官;整飭邊政,任用被百姓稱為「袁長城」的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賜尚方寶劍,託付其收復全遼的重任。這些做法,使崇禎朝朝政與前兩朝相比有了明顯改觀,令朝野士民刮目相看,朱由檢也被人視為「明主」。
儘管朱由檢的勤政取得了一定的實效,但當時的大明帝國還是矛盾叢集、積弊深重,政局無法在短期內根本好轉。再加上朱由檢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完全沒有享受到常人能有的父母之愛,兄弟之情,反倒是目睹和親歷了「紅丸案」和「移宮案」等駭人聽聞的政治陰謀,使他養成了急躁褊狹、敏感多疑、剛愎自用的性格,這些在施政過程中產生了嚴重的消極作用,使他在朝政中屢鑄大錯。
當時明朝最大的敵人還是東北的後金,即後來的滿清政權。但在與後金戰爭的緊要關頭,朱由檢心急、多疑的致命弱點,使他中了多謀善斷的皇太極的反間計,冤殺一代名將袁崇煥,使遼東防衛幾近崩潰。後來雖又增加賦稅,增調重兵,全力防範,但已經無濟於事。明朝失去了唯一的東北屏障,八旗軍隊得以馳騁東北大地,如入無人之境。同時,由於對朝中大臣不信任、不滿意,敏感多疑的朱由檢更是頻繁地更換官員,其更換官員之繁也是前所未有。據統計,朱由檢當了17年皇帝,先後任用了50位宰相,17位刑部尚書。
除此之外,在清除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後,剛愎自用的朱由檢也走上了明代皇帝寵信宦官的老路,又重用另一批宦官,並給予宦官行使監軍和提督京營大權。於是,大批宦官被派往地方重鎮,凌駕於地方督撫之上。後來甚至讓宦官總理戶、工二部,將戶、工二部尚書擱置一旁,致使宦官權力日益膨脹,統治集團矛盾日益加劇。無奈之中,朱由檢不斷反省,四下罪己詔,減膳撤樂,又在宮中設壇,祈求上天降福消災。在對天帝及各類神仙失望之餘,他也曾一度對天主教產生興趣,召外國傳教士入宮講解教義。但這一切已經無法挽救大明王朝的危亡。
事實上,崇禎為人極其好名,怕人議論,如此他生在太平盛世,他肯定能做一個從善如流的好君主,但在需要君王有決斷的亂世,這就成了崇禎致命的弱點。崇禎也明白當時的明軍無法兩線作戰,對於起義軍,招了又叛,叛了再招,對之進行招撫根本毫無用處,只能加以剿滅。如今之計,只有先和滿清議和,攘外必先安內,徹底解決內亂,才能一致對外。因此崇禎暗中叫兵部尚書陳新甲秘密主持與滿清議和一事,也偷偷派了郎中馬紹愉出關和皇太極談判。馬紹愉回來後,把和議情形密報陳新甲,陳新甲看完後,隨手放在桌上,被家僮以為是塘報,發了抄,和滿清議和的事也因此敗露。
本來和滿清議和在當前如此困難的情況下,沒有什麼不對,很多大臣看出了這一點。但是當時黨爭正烈,誰也不想給對手一個攻擊的口實,大家也都只說一些冠冕堂皇的大話。消息傳出後,滿朝大嘩,紛紛說不可議和。崇禎極為好名,在群臣的輿論壓力下,崇禎並不能堅持自己的主張,而是極力遮掩,把議和之事全部歸罪於兵部尚書陳新甲,陳新甲最後被處死。而周皇后所提南遷之事,結果與議和這件事大同小異。崇禎和廷臣們在討論南遷之事時,崇禎都是作出不允南遷的姿態,朝臣既然不知道皇帝的心思,害怕自己貿然提出南遷,皇帝會加以怪罪。即使皇帝同意南遷,但如果因此委派自己留守京師呢?京師是無法守得住的,失陷京城的大罪也不是自己所能擔當的。君臣各有各的心思,南遷之事一拖再拖。當時有朝臣提出折中的辦法,皇帝既然不肯南遷,那就讓太子先到南京,以防萬一。這也不失為一個辦法。我們知道,後來北京失陷後,崇禎的幾個兒子都沒有逃出來,因此,幾個南明小王朝,把不多的力量都用在了對皇位繼承權的爭奪上,不但不能一致對外,反而內鬥加劇。如果太子先到南京,自然可以名正言順繼承皇位,少了內鬥,明朝或許還可以暫時偏安於南方。但是崇禎說:「朕經營天下十幾年尚不能濟事,哥兒們孩子家,做得甚事?」崇禎自己不南遷,也不讓太子先行,最終的結果大家一起死守著北京城,坐待滅亡。
法國人所繪《崇禎皇帝自縊圖》煤山自縊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明軍在與農民起義軍和清軍的兩線戰鬥中,屢戰屢敗,已完全喪失戰鬥力。三月十七日,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圍攻京城。十八日夜間,農民起義軍架飛梯攻西直、平則、德勝諸門。太監曹化淳打開彰義門,農民起義軍一擁而入。太監張殷勸朱由檢投降,被他一劍殺死。
此時,朱由檢已是精疲力竭,感情從憤恨、失望轉向了瘋狂,他把周皇后和袁妃叫來,連呼左右進酒,一口氣飲了幾十杯。他覺得,不能看著他的愛妃陷入敵手,於是揮劍將袁妃砍死。皇后急赴坤寧宮自縊。長平公主在一旁痛哭不已,朱由檢悲嘆道:「汝為何生我家!」一劍砍去,公主揮臂遮擋,被砍斷右臂,昏倒在地。接著,他又殺了幼女昭仁公主及幾個嬪妃。但他越絕望,求生的本能則越強烈。於是,他換上了便服,準備出城。他混在太監中出東華門,至朝陽門,假言王太監奉命出城,但守門的人請天亮時驗明再出。太監奪門又不成,便忙派人到負責守城的戚國公朱純臣家,朱的家人說朱赴宴未歸。朱由檢又趕到安定門,門閘實在是太沉重了,怎麼也無法打開。求生的路被徹底截斷了。
十九日,天剛破曉,太監王相堯在宣威門投降,李自成的部下劉宗敏率領軍隊浩浩蕩蕩開入城中,守衛正陽門的兵部尚書張縉彥、守衛朝陽門的朱純臣也先後開門迎降,北京內城被攻陷。朱由檢得知這個消息後,親自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可是鐘聲再響也沒召來一人。於是,他與太監王承恩登上了煤山壽皇亭,這裡是昔日檢閱內操之處,如今成了他去面見列祖列宗的地方。他卸下皇袍,在衣襟上憤然留下了這樣的話:「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然後依其所言,與王承恩相對而縊。
兩天後,人們才發現這個僵死的國君。四月初,由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派人將他與周皇后草草葬入昌平縣田貴妃的墓穴之中。清軍入關後,將他移葬思陵,謚為懷宗,後改謚庄烈帝。南明弘光朝時,又謚廟號思宗,後改為毅宗。
推薦閱讀:
清除閹黨明思宗朱由檢出生於萬曆三十七年(1610年)十二月,比他的哥哥明熹宗朱由校小5歲,少時雖然貪玩,但受過比朱由校更好的教育,文化修養比朱由校要高得多。這一切主要歸功於朱由校,他做了一個長兄應該做的事情。天啟二年(1622年),朱由檢被朱由校封為信王,時年13歲,年齡剛好到了接受教育的時候。與朱由校相比,朱由檢少年時期的生活環境,要安定得多,在幾位進士出身的翰林院官員的悉心調教下,朱由檢長進很大,他善書法、詩文,也善於彈琴。雖然朱由檢從小失去生母,但一直在另一位李選侍)東李)的撫養下,比較健康地成長。東李人品極端正,受她的影響,朱由檢從小就養成了獨立奮鬥的剛毅性格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明熹宗朱由校當了幾年皇帝,一直無子無女,而兄弟7人中也只剩下五弟朱由檢一人,可以說朱由檢是朱由校惟一的繼承人。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十二日,病情加劇的朱由校決定讓弟弟、信王朱由檢入繼大統。10天之後,朱由校去世,朱由檢受遺命入繼皇位,開始了他17年的帝王生活。
思宗御押本來皇帝的位子是人人嚮往的,但此時的大明江山已千瘡百孔,病入膏肓,雖有明君能臣在世恐怕也難以扭轉其頹廢之勢。朱由檢繼皇位之時,正是閹黨魏忠賢等人活動最為猖獗的時期。他們不僅禍亂後宮,把持朝政,而且也將大明王朝推向了毀滅的深淵。對這一切,朱由檢瞭然於心。故即位之初,他就想清除閹黨。但畢竟自己羽翼未豐,不敢輕舉妄動,於是韜光養晦,等待時機。
正值巔峰的魏忠賢並沒有把這個小小年紀的天子放在眼裡,認為他不過是和朱由校一樣的年輕後生,不會有多大的作為,因而更加猖獗,甚至要求各地為他建立生祠,罪惡已經昭然於世。天啟七年(1627年)十月,就在朝內朝外怨聲載道之際,朱由檢抓準時機,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除掉了魏忠賢倚為左右手的崔呈秀,接著對他的爪牙痛下殺手,使他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然後一紙詔書,貶魏忠賢鳳陽守陵。魏忠賢自知罪惡深重,在途中上吊自盡,朱由檢下令磔屍於河間。此後,將閹黨二百六十餘人,或處死,或遣戍,或禁錮終身,使氣焰囂張的閹黨受到致命打擊。
朱由檢談笑間剷除了魏忠賢閹黨集團,曾一度使大明江山的中興有了一線希望,但是隨後的一系列錯誤埋葬了他實現中興的夢想。
急躁褊狹的性格朱由檢精明果斷地剷除閹黨,顯示了他敢作敢為的性格,也反映出他具有相當的謀略和耐力。由此他贏得了朝野士人的擁護,天下都希望他能帶來承平。但可惜的是當時明朝大勢已去,積重難返:外有後金連連攻逼,思宗書法明軍作戰時使用的石雷內有農民起義的烽火愈燃愈熾,而朝臣中門戶之爭不絕,疆場上則是將驕兵惰。
面對危機四伏的政局,朱由檢殷殷求治。每逢經筵,他總是悉心恭聽闡釋經典,毫無倦意,而且經常召對大臣,探求治國方策。尤其是勤於政務,事必躬親。曾有人把朱由檢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勤政的帝王,並作了一個統計,稱他平均每天只睡兩個時辰。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朱由檢求治心切,急於求成,很想有所作為。
在努力勤政的同時,朱由檢也曾採取一系列措施竭力改變神宗怠政、熹宗昏聵的狀況,如平反冤獄,給楊漣、左光斗等大批遭受閹黨迫害的人平反昭雪,起用天啟年間許多被罷黜的官員;全面考核官員,禁止朋黨,力戒廷臣結交宦官;整飭邊政,任用被百姓稱為「袁長城」的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賜尚方寶劍,託付其收復全遼的重任。這些做法,使崇禎朝朝政與前兩朝相比有了明顯改觀,令朝野士民刮目相看,朱由檢也被人視為「明主」。
儘管朱由檢的勤政取得了一定的實效,但當時的大明帝國還是矛盾叢集、積弊深重,政局無法在短期內根本好轉。再加上朱由檢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完全沒有享受到常人能有的父母之愛,兄弟之情,反倒是目睹和親歷了「紅丸案」和「移宮案」等駭人聽聞的政治陰謀,使他養成了急躁褊狹、敏感多疑、剛愎自用的性格,這些在施政過程中產生了嚴重的消極作用,使他在朝政中屢鑄大錯。
當時明朝最大的敵人還是東北的後金,即後來的滿清政權。但在與後金戰爭的緊要關頭,朱由檢心急、多疑的致命弱點,使他中了多謀善斷的皇太極的反間計,冤殺一代名將袁崇煥,使遼東防衛幾近崩潰。後來雖又增加賦稅,增調重兵,全力防範,但已經無濟於事。明朝失去了唯一的東北屏障,八旗軍隊得以馳騁東北大地,如入無人之境。同時,由於對朝中大臣不信任、不滿意,敏感多疑的朱由檢更是頻繁地更換官員,其更換官員之繁也是前所未有。據統計,朱由檢當了17年皇帝,先後任用了50位宰相,17位刑部尚書。
除此之外,在清除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後,剛愎自用的朱由檢也走上了明代皇帝寵信宦官的老路,又重用另一批宦官,並給予宦官行使監軍和提督京營大權。於是,大批宦官被派往地方重鎮,凌駕於地方督撫之上。後來甚至讓宦官總理戶、工二部,將戶、工二部尚書擱置一旁,致使宦官權力日益膨脹,統治集團矛盾日益加劇。無奈之中,朱由檢不斷反省,四下罪己詔,減膳撤樂,又在宮中設壇,祈求上天降福消災。在對天帝及各類神仙失望之餘,他也曾一度對天主教產生興趣,召外國傳教士入宮講解教義。但這一切已經無法挽救大明王朝的危亡。
事實上,崇禎為人極其好名,怕人議論,如此他生在太平盛世,他肯定能做一個從善如流的好君主,但在需要君王有決斷的亂世,這就成了崇禎致命的弱點。崇禎也明白當時的明軍無法兩線作戰,對於起義軍,招了又叛,叛了再招,對之進行招撫根本毫無用處,只能加以剿滅。如今之計,只有先和滿清議和,攘外必先安內,徹底解決內亂,才能一致對外。因此崇禎暗中叫兵部尚書陳新甲秘密主持與滿清議和一事,也偷偷派了郎中馬紹愉出關和皇太極談判。馬紹愉回來後,把和議情形密報陳新甲,陳新甲看完後,隨手放在桌上,被家僮以為是塘報,發了抄,和滿清議和的事也因此敗露。
本來和滿清議和在當前如此困難的情況下,沒有什麼不對,很多大臣看出了這一點。但是當時黨爭正烈,誰也不想給對手一個攻擊的口實,大家也都只說一些冠冕堂皇的大話。消息傳出後,滿朝大嘩,紛紛說不可議和。崇禎極為好名,在群臣的輿論壓力下,崇禎並不能堅持自己的主張,而是極力遮掩,把議和之事全部歸罪於兵部尚書陳新甲,陳新甲最後被處死。而周皇后所提南遷之事,結果與議和這件事大同小異。崇禎和廷臣們在討論南遷之事時,崇禎都是作出不允南遷的姿態,朝臣既然不知道皇帝的心思,害怕自己貿然提出南遷,皇帝會加以怪罪。即使皇帝同意南遷,但如果因此委派自己留守京師呢?京師是無法守得住的,失陷京城的大罪也不是自己所能擔當的。君臣各有各的心思,南遷之事一拖再拖。當時有朝臣提出折中的辦法,皇帝既然不肯南遷,那就讓太子先到南京,以防萬一。這也不失為一個辦法。我們知道,後來北京失陷後,崇禎的幾個兒子都沒有逃出來,因此,幾個南明小王朝,把不多的力量都用在了對皇位繼承權的爭奪上,不但不能一致對外,反而內鬥加劇。如果太子先到南京,自然可以名正言順繼承皇位,少了內鬥,明朝或許還可以暫時偏安於南方。但是崇禎說:「朕經營天下十幾年尚不能濟事,哥兒們孩子家,做得甚事?」崇禎自己不南遷,也不讓太子先行,最終的結果大家一起死守著北京城,坐待滅亡。
法國人所繪《崇禎皇帝自縊圖》煤山自縊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明軍在與農民起義軍和清軍的兩線戰鬥中,屢戰屢敗,已完全喪失戰鬥力。三月十七日,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圍攻京城。十八日夜間,農民起義軍架飛梯攻西直、平則、德勝諸門。太監曹化淳打開彰義門,農民起義軍一擁而入。太監張殷勸朱由檢投降,被他一劍殺死。
此時,朱由檢已是精疲力竭,感情從憤恨、失望轉向了瘋狂,他把周皇后和袁妃叫來,連呼左右進酒,一口氣飲了幾十杯。他覺得,不能看著他的愛妃陷入敵手,於是揮劍將袁妃砍死。皇后急赴坤寧宮自縊。長平公主在一旁痛哭不已,朱由檢悲嘆道:「汝為何生我家!」一劍砍去,公主揮臂遮擋,被砍斷右臂,昏倒在地。接著,他又殺了幼女昭仁公主及幾個嬪妃。但他越絕望,求生的本能則越強烈。於是,他換上了便服,準備出城。他混在太監中出東華門,至朝陽門,假言王太監奉命出城,但守門的人請天亮時驗明再出。太監奪門又不成,便忙派人到負責守城的戚國公朱純臣家,朱的家人說朱赴宴未歸。朱由檢又趕到安定門,門閘實在是太沉重了,怎麼也無法打開。求生的路被徹底截斷了。
十九日,天剛破曉,太監王相堯在宣威門投降,李自成的部下劉宗敏率領軍隊浩浩蕩蕩開入城中,守衛正陽門的兵部尚書張縉彥、守衛朝陽門的朱純臣也先後開門迎降,北京內城被攻陷。朱由檢得知這個消息後,親自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可是鐘聲再響也沒召來一人。於是,他與太監王承恩登上了煤山壽皇亭,這裡是昔日檢閱內操之處,如今成了他去面見列祖列宗的地方。他卸下皇袍,在衣襟上憤然留下了這樣的話:「朕涼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然後依其所言,與王承恩相對而縊。
兩天後,人們才發現這個僵死的國君。四月初,由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派人將他與周皇后草草葬入昌平縣田貴妃的墓穴之中。清軍入關後,將他移葬思陵,謚為懷宗,後改謚庄烈帝。南明弘光朝時,又謚廟號思宗,後改為毅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