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非情聖 降清不關陳圓圓事(3)
05-27
有人說,吳三桂想做「石敬瑭第二」,他要用山海關向滿清換取榮華富貴。這是不對的。吳三桂的確主動和多爾袞聯繫了,他的如意算盤是藉助清朝鐵騎來抵抗農民軍的進攻——李自成的軍力實在太強了,吳三桂必須藉助外力。清朝官方說吳三桂是「遣人東乞王師」。可見,清朝也承認吳三桂最先是來接洽「求援」的,不是投降。在信中,吳三桂坦言要復興明朝,請清朝出兵相助。他說:「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於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酧,不敢食言。」吳三桂誇口事成之後報答清朝的除了財富,更不惜割讓土地。 李自成獲悉吳三桂叛變,意識到情況嚴重,一面以吳襄的名義寫信規勸吳三桂,麻痹敵方;一面作好武力解決的準備,出兵平叛。他很快親率近五十萬大軍,撲向山海關。李自成此舉推動了吳三桂由向滿清「借兵」轉為「投降」。向山海關進發的農民軍裹脅著明朝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晉王、秦王和吳襄。在封建倫理上,依然以明臣自居的吳三桂很難抗拒這樣的陣勢。在大順軍的猛烈進攻下,吳部大敗,幾乎被壓縮在長城一條線上,局勢危如累卵。
不管吳三桂有沒有料到李自成這麼「重視」自己,他被壓製得動彈不得,接近身敗族滅的厄運。危急時刻,出使清朝的使節帶來了「救命稻草」:清朝同意出兵,但不是「借師」而是要求吳三桂先接受清朝「平西王」的封號才出兵。也就是說,清朝不把吳三桂當作對等的合作夥伴,而是要他接受收編作清朝的奴才。 將時間倒回,多爾袞意外收到昔日對手的求援書信,當即明白了吳三桂的處境。他非常清楚,現在吳三桂是站在低處求自己。「裂土酬謝?」這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條件。但多爾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還要吞併吳三桂手中的山海關明軍,佔領儘可能多的土地。多爾袞一邊在腦海中盤算:除了要山海關,還要求什麼地方呢?京城,直隸,山東?他馬上下令清軍改變進軍路線,直趨山海關,並給吳三桂回了一封信:「伯雖向守遼東,與我為敵,今亦勿因前故尚復懷疑。今伯若率眾來歸,必封以故土,晉為藩王,一則國讎得報,一則身家可保,世世子孫長享富貴,如山河之永也。」
途中,多爾袞再次接到吳三桂的告急文書。吳三桂什麼都沒說,只是請求多爾袞「速整虎旅,直入山海」。在吳三桂和大順軍之間,多爾袞喜歡吳三桂。為了避免大順軍佔領山海關而遏止清朝內侵,多爾袞下令全軍以二百里速度急行軍。當晚清軍到達距山海關外十里的地方,已經能夠看到山海關上的烽火,甚至能隱約聽到大順軍和吳三桂部的廝殺聲。 多爾袞慢悠悠地下令全軍紮營休息,並派人告訴吳三桂:本王到了。
吳三桂作為清軍前驅,南下攻城略地,成為清朝戰車的重要部分。在整個過程中,陳圓圓只是影響吳三桂情緒的一朵小浪花而已,說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實在太誇張了。 (本文來源:摘自《給歷史把脈之疑難雜案》;作者:張程)
吳三桂心理必然經歷了一番掙扎,但是歷史留給他選擇的餘地很小,時間非常有限。手中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砝碼的、在死亡線上苦撐的吳三桂慌忙帶領親信多人到多爾袞面前稱臣迎降。生的渴望壓倒了其他考慮,一個明朝名將從此定格為了清朝的平西王。
關內大順軍與吳三桂軍酣戰正急,逐漸取得了優勢。突然,清軍鐵騎馳入,萬馬奔躍,矢石如雨,大順軍慌忙迎戰。兩派三方戰成一團,大順軍漸漸不敵。觀戰李自成沒有預料到吳三桂這麼快就與清軍合兵,知道形勢不可挽救,驅馬後撤。大順軍隨之潰回北京。清軍也受到沉重打擊,追擊後縮回山海關休整。 奇怪的是北京的大順政權因山海關戰敗而頃刻間由盛轉衰。先是北京人心惶恐,再是李自成匆忙稱帝,全軍退回陝西。後來人有的說是起義軍經不起都市豪華生活的誘惑,日趨驕奢淫逸,導致軍心渙散,實力衰微;也有人說華北長期戰亂,而大順軍遊盪成性,缺乏根據地和物質儲備,支撐不起一個新的王朝;更有人考證出當時的北京城正在流行鼠疫,消耗了大順軍的實力,逼走了李自成。反正,客觀結果又幫了清朝一個大忙。與大順軍一樣,多爾袞也幾乎兵不血刃就佔領了北京。李自成沒有使用上的明朝降官,幫忙多爾袞迅速建立起了統治。www.stnn.cc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