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鑒丨劉邦的英雄本色:能勝強敵者 必先自勝

文/王永豪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秦末的中國,確實是一個精彩紛呈的大舞台。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資料圖圖源網路)

一念之間臨陣決斷

《史記·高祖本紀》與《漢書卷一·高帝紀第一》兩部史書都有記載「高祖傷胸」一事。

漢高祖與項羽爭雄。漢四年,羽與漢王臨廣武間而語。漢王數羽十罪,羽怒,伏弩射漢王,傷胸。漢王捫足曰:「虜中吾趾。」因痛創卧,張良強請起行勞軍,以安士心。

劉邦與項羽逐鹿中原。漢四年(前203),項羽和劉邦在廣武澗東西兩邊對陣。

劉邦一口氣列舉出項羽十條罪狀,項羽大怒,讓埋伏的弓弩手射擊劉邦,正中胸口。

劉邦卻捂著腳說:「射中我的腳趾了。」

劉邦回到營帳,因過於疼痛卧床不起。

張良堅持請求劉邦到軍營中慰勞士兵。士兵看到劉邦真的沒事,就不再人心惶惶,軍心於是安定下來。

一箭中胸,電光石火之間,身受重創的時候,劉邦想的是穩定軍心。蜷縮在地的時候,不忘把腳抱在胸前掩飾。

劉邦臨陣決斷(資料圖圖源網路)

細節決定成敗,一念之間的反應,才是整個事情成敗的關捩。

淮陰侯破齊,自立為齊王,使使言之漢王。漢王大怒而罵,陳平躡漢王。漢王亦悟,乃厚遇齊使。(《史記·陳丞相世家》)

楚漢相爭的關鍵階段,劉邦處於劣勢,敗多勝少,苦不堪言。

韓信東征攻下齊國,卻遲遲不馳兵救援。

劉邦屢次派使者相催,卻等到韓信提來的要求:「齊國地域遼闊,難以管理。您現在給我的身份僅僅是漢相國,叫齊國人看不起。不如您把我封為假齊王(即代理齊王),他們就會尊敬我,我就能騰出手來幫您了。」

劉邦氣得當著韓信使者的面破口大罵:「我被項羽困住,危在旦夕,日夜盼望你來救援,你倒好,卻想自立為王。」

這時,劉邦感到陳平在桌子下面踩自己的腳,他立刻悟到,當前項羽才是大敵,在自顧不暇的時候,處理不好韓信的關係,如果再樹一敵,會使自己處境更為兇險。

於是改口,接著罵:「大丈夫定諸侯,要當就當真王,當什麼假王?!我馬上鑄印,封韓信為齊王。」

這一招確實奏效,韓信從此死心踏地追隨劉邦,屢建奇功。

一念間的反應,決定事情成敗(資料圖圖源網路)

打破固有認知戰勝自我

人們往往津津樂道從善如流,舉賢與能。

孰不知,真正能做到這一點是一場與自我的鬥爭,需要打破自我固有的認知偏見。也即,其前提是需要戰勝自我。

保持中庸的態度,戰勝自我,從內部裂變才是最為痛苦的轉變。

「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可見改變自我固有認知是多麼不易。

沛公方踞床,使兩女子洗足。酈生不拜,長揖,曰:「足下必欲誅無道秦,不宜踞見長者。」於是沛公起,攝衣謝之。延上坐。(《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向來對儒生有偏見,當儒生求見的時候,劉邦正「踞床」由兩女子洗腳。

踞床在過去是極其無禮的姿勢,可見劉邦對儒生的成見是多少深。

但從酈食其的批評中知道他的志向和才華後,又能馬上「攝衣謝之,延上坐」。

隨時打破自我,事因難能,所以可貴,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天下英雄皆歸劉邦了。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偉業既成,回憶崢嶸歲月,劉邦感言:「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安撫百姓,管理糧餉,我不如蕭何;攻城掠地,我不如韓信。這三人,都是豪傑,我能用他們,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

劉邦總結得非常客觀,說明他對事情的整體有清醒認識,同時顯出其另一優點:不居功,不掠美。

不自伐,是劉邦勝過項羽之處(資料圖圖源網路)

「不自伐,故有功」,較之項羽「玩印不予」,這是劉邦的又一優秀品質。

劉邦出身布衣,提三尺劍取得天下,當年的小混混劉三能登九五之尊,定非浪得虛名。

沒有人可以隨隨便便成功,嘲笑一個成功人士的出身,不是無知就是無能。

前者是看不到別人的努力,後者是為自己的不努力找借口,安慰和麻醉自己,為自己心理找平衡。

老子說:「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項羽力能扛鼎又怎樣,戰勝一座鼎而已。劉邦能戰勝自己的痛苦、憤怒、面子,也就是說戰勝了自己的肉體、情緒和自我。

項羽口無遮攔,甚至能把幫助自己的曹無傷信口出賣,二者相比,判若雲泥。

一個人能克服肉體重創的痛苦,能戰勝瀕死的恐懼,成為自勝者,所謂「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沒有人能打敗你,除非你自己先認輸了!

因此,對手排擠你,部屬脅迫你,都不會影響你的成敗,你的對手只有一個,那就是你自己。

版權聲明:本文為騰訊儒學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收聽語音版文章播報請上微信搜【騰訊儒學】(ruxue_qq),關注公號,點擊菜單欄「語音播報」按鈕,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推薦閱讀:

劉邦罕見挂帥,稀少有的指戰資料證明高祖非草包
《資治通鑒》中的歷史第二卷【七】:最後的征伐
讀《史記》解劉邦及漢初人物之謎
劉邦剛剛駕崩,呂后一個計策差點讓大漢王朝滅亡
盤點漢初異姓王之死,只一人因張良計善終

TAG:英雄 | 劉邦 | 英雄本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