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與陳圓圓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煤山(今景山)自縊。明朝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只為陳圓圓被劉宗敏掠去,就怒髮衝冠,拒降李自成,引清兵入關。結果清廷入主中原,奴役中華民族長達260餘年,吳三桂也成為千古罪人。這就是「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

  要了解吳三桂與陳圓圓的關係,還得從頭說起。

  二

  吳三桂,原籍安徽徽州,祖父經商,明朝末年遷至遼東,定居遼東中後所(今遼寧綏中)。父親吳襄,天啟二年(1621年)武進士,京城的低級軍官。吳三桂幼年時,父親教他騎馬射箭。他從小手不離箭,人不離鞍,練得一身好武功。他能百步穿楊,彎弓射飛雁,雙手舉起石磙,舞大刀滴水不漏,常去山林打獵,從未空手而歸,被譽為神箭手。吳三桂身材高大,相貌端莊,智勇雙全,是遠近聞名的美男子。

  有一年,吳三桂隨祖父到蘇州採購綢緞,閑暇時與蘇州好友周仝遊覽太湖。二人正在茶館品茶,忽見隔岸遊艇上有一位妙齡女子翩翩起舞,歌聲優美動聽,吳三桂不覺怦然心動。他問周仝:「這是何方女子,聲色超群,令人傾倒?」周仝道:「你有所不知,她叫陳圓圓,是蘇州藝美戲班子的當紅歌妓,名震江南。」

  吳三桂與周仝分別後,心神不定,腦海里總浮現陳圓圓的身影。他無心經商,常借故「與同窗好友相會」,實則跟隨藝美班觀看演出,以目睹陳圓圓的芳容。陳圓圓每次出場演出,總看見前排座位上有一位英俊青年,目不轉睛地盯著自己,使她六神無主。她偷偷觀看這位青年,儀錶堂堂,文質彬彬,從他的衣著打扮看來不像普通人家子弟。後來聽老闆說,這青年姓吳,叫吳三桂,是將門子弟。陳圓圓每次演出,只要看見吳三桂,便心不由己地暗送秋波。

  一日,陳圓圓缷妝後回家,忽聽背後人叫,回頭看時卻是吳三桂,她喜出望外,於是放慢了腳步。吳三桂緊走幾步,趕上陳圓圓,約她「春來茶館」敘話。二人來到茶館就坐,先客套了一番,要了壺茉莉花茶,邊品茶邊聊天,互訴愛慕之情。二人難分難捨,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吳三桂說:「我一定要把你贖出來,娶你為妻,永不分離。」陳圓圓說:「我出身貧賤,不配當你的妻子,只要你對我好,能在身邊伺候你我就心滿意足了。」於是二人海誓山盟,私定終生,只等吳三桂父親應允,再明媒正娶,接陳圓圓進入吳家大門。

  誰知風雲突變。正當吳三桂與陳圓圓「情切切,意綿綿」之時,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從北京給他發來急書,讓他立即動身來北京參加武舉考試。吳三桂父命難違,只好忍痛與陳圓圓分別,留下無限遺憾。

  三

  吳三桂赴京應試那年,只有16、7歲,他英俊瀟洒,武功高強,一舉考中武舉人。

  吳三桂中舉後,除習武練功外,常閱讀《孫子兵法》和諸子百家著作,對史書也是愛不釋手。《漢記》中的「仕官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是他的座右銘。立誓要做朝廷身邊的大官,娶陰麗華那樣的大美人為妻。

  吳三桂文武雙全,仕途一帆風順,很快當上了寧遠總兵,擁有精兵2萬、吳家軍3千,成為東北的勁旅。吳三桂當了總兵後,實現了第一個願望,可是嬌妻在那裡?他日夜思念陳圓圓。自從蘇州一別,陳圓圓杳無音信。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知圓圓仍在蘇州當歌妓,生活非常凄苦,於是他派親信吳勇攜黃金500兩,去蘇州贖陳圓圓。

  吳勇到達蘇州後,找到藝美戲班。李老闆對他說:「自從吳將軍離開蘇州後,陳圓圓茶飯不思,大病一場。病癒後她無心演出,每日在家吟詩作畫,彈琴歌舞,專等吳將軍前來迎娶她。」李老闆停了一會接著說:「有一天,田妃之父母田畹到蘇州巡視,他得知陳圓圓的下落,用重金將陳圓圓買走。田畹,什麼人物?我們惹不起呀!唉,吳將軍要是早來一步就好了!」李老闆兩手一攤,擺出一副無可奈何的樣子。

  原來事情是這樣的,崇禎最寵愛的田妃暴病身亡後,田畹失去了依靠,他早就有心買個美女獻給崇禎皇帝,以鞏固自己在後宮的地位。他聽說蘇州的陳圓圓歌舞超群,貌美無比,便專程來蘇州用千兩黃金買下陳圓圓,將她送給崇禎。當時崇禎皇帝內外交困,無意女色,便將陳圓圓退回田府,田畹就把陳圓圓藏於府中,從此她與外界斷絕來往。

  吳勇回到山海關,把陳圓圓的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吳三桂。吳三桂聽了,搥胸跺腳地說「都怪我,只顧打仗,把接圓圓的事放在腦後,現在說啥也晚了!」吳勇安慰他說:「將軍也用不著著急,既然知道了陳圓圓的下落,就不愁找到她,那時再想法把她接回吳府好了。」吳三桂只好作罷。

  吳三桂一時無了牽掛,作戰更加勇敢,屢建功勛。清兵擄掠京畿時,吳三桂堵截,戰功卓著,受到皇帝賜宴,並賞上方寶劍。吳三桂在北京逗留期間,千方百計地想見陳圓圓,只是沒有機會。

  田畹將陳圓圓藏在田府,百般呵斥,給她穿金戴銀,珍饈美味,由8名侍女伺候,所須之物應有盡有,可是陳圓圓總是鬱悶不樂。後來田畹得知陳圓圓與吳三桂有染,至今二人仍相互愛慕。為了找靠山,田畹決定忍痛割愛,把陳圓圓送給吳三桂。田畹得知吳三桂在京接受御宴,便藉機宴請吳三桂。酒席間田畹請陳圓圓獻舞陪酒。吳三桂見到陳圓圓,百感交集,淚流滿面。陳圓圓見了吳三桂,恍恍惚惚以為在夢中,當場暈倒,侍女趕緊將她扶起,送她到室內休息。這時田畹看在眼裡,喜在心頭,他當場將陳圓圓贈予吳三桂,並選擇良辰吉日令二人完婚。正當吳三桂與陳圓圓如糖似蜜,如膠似漆難分難捨之時,忽然傳來信息,清兵入侵寧遠邊關吃緊,崇禎皇帝急催吳三桂回山海關禦敵。吳三桂只好將陳圓圓送往吳府,然後再一次忍痛與陳圓圓離別。

  四

  李自成農民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攻陷北京,崇禎帝在煤山自縊。李自成隨即派要員攜白銀萬兩、黃金千兩、錦緞千匹前往山海關招降吳三桂,並封吳三桂為侯。

  吳三桂見了來使,深思良久。降清即漢奸,必落萬世罵名;歸順李自成,雖說對皇帝不忠,但明朝已亡,還是歸降李自成,共御外辱為上策。正在這時,吳三桂派往北京的密探回來了。他把探子叫到密室,詢問北京城裡的情況。密探說:「吳府被劉宗敏抄了!」吳三桂說:「這不要緊,我回去後,他們自然會歸還我。」吳三桂又問:「老太爺如何?」探子說:「老太爺被劉宗敏抓起來了!」吳三桂說:「這也不要緊,我回去後,他一定會放出來的。」接著他又追問了一句:「夫人陳圓圓怎麼樣?」密探哭喪著臉半天才說出:「大事不好,陳夫人被劉宗敏霸佔了!」

  吳三桂一聽,二目圓睜,怒髮衝冠,拔劍斬去案角,仰天大叫:「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見人耶!不滅李賊,不殺劉宗敏,我誓不為人!」吳三桂咬牙切齒,一不做二不休,立斬來使,投降清廷,引清兵入關,很快攻下北京,將李自成農民軍趕出北京城。

  吳三桂率兵追殺李自成至降州,忽聽部將在北京找到陳圓圓,並護送她來降州。吳三桂派兵列隊30里,自己騎著高頭大馬披紅戴花,親自前去迎接。降州大街上旌旗招展,鑼鼓喧天,嗩吶歡唱,鞭炮噼里啪啦地響,整個降州沉浸在歡樂之中。當吳三桂見到陳圓圓,只見她髮鬢不整,面容憔悴,不覺潸然淚下。吳三桂拉著陳圓圓的手,泣不成聲地說:「圓圓,不是做夢吧?想不到今生今世我還能見到你。」陳圓圓看見吳三桂已經削髮,知他降清,已不是大明將軍,心中百感交集,她說:「你現在已不是大明山海關總兵,而是滿清的平西王了!」吳三桂一臉無奈,低聲說:「我這也是沒辦法,為了你才出此下策呀!」隨後,吳三桂將陳圓圓護送到吳府。

  五

  吳三桂把陳圓圓接到家,大擺宴席,為陳圓圓接風洗塵。他把陳圓圓安頓停當後對她說:「我軍務在身,不能在家久留,我要繼續追擊李自成。」陳圓圓對吳三桂說:「李自成待我彬彬有禮,照顧周全,望將軍手下留情。」於是,陳圓圓一五一十地道出李自成對她的禮遇。

  李自成進京後,得知劉宗敏從吳府中搶走陳圓圓,心中非常憤怒,又感到不安。他怕此事惹惱了吳三桂,「招降」會毀於一旦。他立即派高夫人去見劉宗敏,望他不要胡來。高夫人見過劉宗敏,婉轉地對他說:「自成聽說陳圓圓聲色藝冠絕天下,欲請她宮中表演歌舞,不知將軍意下如何?」劉宗敏就是一百個不願意,他也不敢得罪李自成,駁高夫人的面子,於是答應道:「請陳圓圓進宮。」就這樣,陳圓圓來到李自成身邊。

  李自成見了陳圓圓非常驚愕,心想:「天下竟有這樣的美人!」但他不敢有非分之想,先用好言好語安撫陳圓圓,並答應吳將軍進京時定使他們團圓,然後挑選10名宮女照顧陳圓圓的起居飲食,從此把陳圓圓保護起來。

  一日,李自成去後宮看望陳圓圓,見面後他對陳圓圓說:「聽說你的歌聲優美動聽,能否為朕唱一曲?」

  陳圓圓清了清嗓子,唱了一首崑曲。李自成聽了,大呼「不好!」原來他是陝西米脂人,聽不懂江南話,於是他讓陳圓圓改唱秦腔。陳圓圓唱的秦腔,字正腔圓,聲音嘹亮,李自成

  聽了眉開眼笑,拍案叫絕。李自成又叫宮中歌女改唱西調,自己也鼓掌隨唱,陳圓圓聞聲翩翩起舞。李自成陶醉在歌舞聲色之中,面帶微笑,親切地問陳圓圓說:「這個曲調好不好聽?」陳圓圓為討李自成歡心,隨口答道:「此曲只應天上有,非南鄙之人所能及。」李自成聽了哈哈大笑,他拉著陳圓圓的手說:「你真會說話!」從此陳圓圓被奉為上賓。

  不久,李自成得知吳三桂在山海關「殺來使,降清廷,引清兵入關」,頓時氣憤填膺,怒不可遏,他欲殺陳圓圓,以解心頭之恨。陳圓圓不動聲色,大義凜然地說:「妾聽說吳將軍只所以拒降大王而歸順清廷,完全是因妾身被劉宗敏所辱,以致叛國投敵。大王殺我,我命不足惜,只怕吳將軍誓與大王血戰到底,對大王反而不利,還望大王三思而後行。」

  李自成聽了陳圓圓的話覺得有理,便將陳圓圓留在皇宮,派人保護,自己與劉宗敏率兵40餘萬攻打山海關。

  李自成敗退到北京後,欲帶陳圓圓一同撤退。陳圓圓非常機敏,她對李自成說:「妾身既事大王,豈敢再有三心二意。妾若同大王一塊西行,吳將軍必然窮追不捨。大王若將妾留在京城,我將大王對我的知遇之恩告訴吳將軍,勸他不要追趕,大王也可以安全西撤。大王對我的大恩大德,妾將永生不忘。

  李自成聽了陳圓圓的話,凝思良久,覺得她的話全是肺腑之言,於是將陳圓圓留在京城。

  吳三桂聽了陳圓圓的一番話,心有所動,不想再去追殺李自成,與陳圓圓一起共享榮華富貴。可是轉念一想,覺得有所不妥。他對陳圓圓說:「我也想給李自成留一條生路,不過清廷聖旨難違,服從命令乃是軍人的天職,望夫人諒解。」第二天,吳三桂率兵繼續追殺李自成的農民軍。

  六

  吳三桂擊敗李自成,有功於大清王朝,被順治皇帝封為親王。其妻張氏被封為福晉,令其子吳應熊赴京供職,還把清太宗(皇太極)的十四女和碩公主許配他為妻,命吳三桂鎮守雲南。此時吳三桂權傾朝野,富甲天下。

  當了雲南王的吳三桂非常寵愛陳圓圓,欲廢掉張氏,立陳圓圓為「正妃」。陳圓圓深知自己由歌妓而貴為藩王姬非常滿足,再也沒有非分之想。她婉言謝絕吳三桂的美意,並語重心長地說:「妾以章台陋質,謬污瓊寢。始於一顧之恩,繼以千金之聘。流離契闊,幸得殘驅。獲與奉匜之役,珠服玉饌,依享殊榮,分已過矣。今我王析珪祚上,威鎮南天,正宜續鸞戚里,諧鳳侯門,上則立體朝廷,下則重型裨屬,稽之大典,斯曰德齊。若欲蒂弱絮於綉。培輕塵於玉幾,既蹈非耦之嫌,必貽無儀之刺,是重妾之罪也!其何敢承命。」

  陳圓圓深諳貴極而險,盛極必衰的道理,不願捲入是非之旋渦,力勸吳三桂晉封張氏為王妃,這使張氏對陳圓圓刮目相看,她雖霸道卻不敢加害於陳圓圓。

  吳三桂見陳圓圓不願接受封號,便在昆明建金殿,他像吳王夫差對待美女西施那樣,日夜與陳圓圓飲酒作樂,將陳圓圓奉為藩王府中的陳娘娘。吳三桂荒淫無恥,他不但寵愛陳圓圓,還寵愛「八面觀音」和「四面觀音」,將她們藏於麗宮,王府中美女不下千人,過著窮奢極欲皇帝般的生活。

  陳圓圓不願與吳三桂同流合污,便借口自己體弱年邁,到昆明三聖庵出家為尼,終日焚香誦經,頤養天年。

  康熙十六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稱帝,不久病逝。孫子吳世瑤繼位,1681年9月,吳世瑤在昆明自殺,部下棄城投降,吳家男女老幼盡遭殺戮,唯陳圓圓下落不明。據說,3年後她在昆明三聖庵圓寂。

吳三桂

  

[編輯本段]坎坷生平

  吳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長伯。明末清初遼東人,祖籍江蘇高郵,身高約合現今1.73米,武舉出身,錦州總兵吳襄子,以戰功及父蔭授都指揮。明天啟末年曾帶二十餘名家丁救其父於四萬滿洲人之中,孝勇之舉遍聞天下,有「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美譽。曾在北京短暫逗留,遍識名公巨卿及文人雅士,吳偉業稱其為「白皙通候最少年」。崇禎四年(1631)八月,皇太極發動「大凌河之役」,吳襄在赴援時逃亡,導致全軍覆滅,祖大壽降清,孫承宗罷去,吳襄下獄,乃擢吳三桂為遼東總兵官,鎮守山海關。史載吳三桂部「膽勇倍奮,士氣益鼓」,是明末最後一支有戰力的鐵騎部隊。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 ,崇禎帝飛檄加封他為平西伯,令其放棄寧遠(今遼寧興城)入衛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吳三桂奉旨入援京師,十六日抵山海關,一路上「遷延不急行,簡閱步騎」,二十日抵達河北豐潤時,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已進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吳三桂撤兵退保山海關。李自成後曾多次招他歸降,吳三桂再三猶豫,因其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將掠去,其父也被拘押「拷掠甚酷」,大怒。遂上書清睿親王多爾袞 ,請清兵入關滅賊。李自成聞知此訊,4月13日,親率大軍十萬號稱二十萬,奔赴山海關攻討吳三桂。22日山海關之戰,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於清攝政王多爾袞,清兵入關。吳三桂與清軍在一片石戰役中聯合大敗李自成,受清封平西王。

  不久,吳三桂又為清軍先鋒,追擊李自成,並平滅陝西等地的流寇余部,並滅四川軍閥張獻忠,結束了其在四川建立的暴虐政權。清順治十四年(1657),會同清軍多尼等進攻南明雲貴等地區。十六年,清廷命他鎮守雲南,引兵入緬,迫緬王交出南明永曆帝。康熙元年(1662),吳三桂殺南明永曆帝於昆明。同年,清廷晉封吳三桂為平西親王,兼轄貴州省,永鎮雲貴。與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應,成為擁兵自重的三藩。

  順治十七年,朝廷以賦稅不足,令吳三桂裁減兵員。吳三桂將綠營及投誠兵從六萬人減至二萬四千人,汰弱存強,留下的全是精銳之師。清廷於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聞訊後叛清。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布檄文,,聯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廣西將軍孫延齡、陝西提督王輔臣等以反清復明為號召起兵反清,揮軍入桂、川、湘、閩、粵諸省,戰亂波及贛、陝、甘等省,史稱三藩之亂。清政府調重兵全力鎮壓叛亂,逐漸扭轉了戰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建元昭武。其本人也開始蓄髮,改穿明朝衣冠。同年秋在長沙病死 。其孫吳世璠 繼位 ,退據云南 。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圍,吳世璠自殺,餘眾出降。吳三桂的子孫後代被徹底殺光。包括襁褓中的嬰兒。《清史稿》有吳三桂本傳。

  本是大周皇帝的天子命,卻為大清朝打下半壁江山的人,敢為愛情失去江山的人,使一代梟雄李自成命喪其手的人。諸多的悲劇與無奈造就了他色彩鮮明、複雜多變的人生性格:既有「衝冠一怒為紅顏」的真情實感;又有愛江山甚於愛美人的殘暴與貪婪;他反覆無常,言而無信,仕明叛明,聯闖破闖,降清反清……人生之善與惡,無一不在他身上迸發……然而,作為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之一,吳三桂在明末清初的歷史舞台上卻又是最最關鍵的籌碼。曾左右了當時的歷史走向。因此,後人對其評價多是毀譽參半、亦揚亦抑的。很難勾勒出他本身的性格及其演繹出的那些光怪陸離、令人目不暇接的人生變故。

[編輯本段]衝冠—怒為紅顏

  《圓圓曲》

  清 吳偉業

  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 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怒為紅顏。

  紅顏流落非吾戀,逆賊夭亡自荒宴。 電掃黃巾定黑山,哭罷君親再相見。

  相見初經田竇家,侯門歌舞出如花。 許將戚里箜篌伎,等取將軍油壁車。

  家本姑蘇浣花里,圓圓小字嬌羅綺。 夢向夫差苑裡游,宮娥擁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採蓮人,門前一片橫塘水。 橫塘雙槳去如飛,何處豪家強載歸。

  此際豈知非薄命,此時唯有淚沾衣。 薰天意氣連宮掖,明眸皓齒無人惜。

  奪歸永巷閉良家,教就新聲傾坐客。 坐客飛觴紅日暮,一曲哀弦向誰訴?

  白晰通侯最少年,揀取花枝屢回顧。 早攜嬌鳥出樊籠,待得銀河幾時渡?

  恨殺軍書抵死催,苦留後約將人誤。 相約恩深相見難,一朝蟻賊滿長安。

  可憐思婦樓頭柳,認作天邊粉絮看。 遍索綠珠圍內第,強呼絳樹出雕闌。

  若非壯士全師勝,爭得蛾眉匹馬還? 蛾眉馬上傳呼進,雲鬟不整驚魂定。

  蠟炬迎來在戰場,啼妝滿面殘紅印。 專征蕭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車千乘。

  斜谷雲深起畫樓,散關月落開妝鏡。 傳來消息滿江鄉,烏桕紅經十度霜。

  教曲伎師憐尚在,浣紗女伴憶同行。 舊巢共是銜泥燕,飛上枝頭變鳳凰。

  長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當時只受聲名累,貴戚名豪競延致。

  一斛明珠萬斛愁,關山漂泊腰肢細。 錯怨狂風颺落花,無邊春色來天地。

  嘗聞傾國與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代紅妝照汗青。 君不見館娃初起鴛鴦宿, 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徑塵生烏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綠。 換羽移宮萬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為君別唱吳宮曲,漢水東南日夜流!

[編輯本段]降清別論

  一、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經過之簡述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一,大同總兵姜鑲投降大順軍。京師震動。因大同乃京畿西邊門戶,大同陷落,北京危殆。此時崇禎再也顧不得駐守關寧的吳三桂部所負北防重任,急令吳三桂入衛京師。三月中旬,獲令後的吳三桂立即著寧遠地區幾十萬遼民內遷,三月十九日(一說十六日)到達山海關,繼而率兵西進京畿。二十二日吳三桂兵至玉田一帶,這時突獲京師陷落崇禎自縊的消息。同時又獲悉明居庸關總兵唐通已降大順,並奉李自成令乘虛佔領山海關。吳三桂進退失據憂心忡忡。

  就在吳三桂撤離寧遠之後的兩三天,都設瀋陽的清庭業已探知。這對於他們來說不啻一大喜訊。寧遠這座城無疑是他們輝煌事業的一個黑洞。在那裡長留著他們抹不去的恥辱。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初,他們那不可一世的、與明庭交鋒百戰百勝的大汗努爾哈赤所率的六萬大軍慘敗在寧遠城下。努爾哈赤也身負炮傷。清軍撤回瀋陽後,努爾哈赤羞憤交加終日憂忿,不久傷患(一說背癰)惡化,不治身亡。這個製造了無數災難的屠殺者終究走完了他那六十八年的罪惡人生。經過一番角逐以後,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

  天聰元年(公元1627年),皇太極在出兵朝鮮獲勝後,率凱旋之師猛撲錦州、寧遠,志在必勝以報父仇、雪國恥。不期趙率教矢志堅守錦州、袁崇煥拚死保衛寧遠。後金軍死傷枕藉,皇太極不得不飲恨撤圍。滿清又一次慘敗寧遠城下。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皇太極暴卒。幼主福臨立,多爾袞、濟爾哈朗攝政。為樹立威望,九月,濟爾哈朗就迫不及待地率軍猛攻明庭殘留在關外最後幾個軍事據點。他很快攻佔中後所、中前所、前屯衛,但當他率軍攻打寧遠時,卻遭到吳三桂的堅決抗擊。寧遠,這座城市簡直是滿清的夢魘。從1626年到1643年,清軍三次猛攻它都鎩羽而歸。然而沒想到今天它竟然垂手可得。清廷真是大喜過望。急於建功立業的多爾袞等人聞訊當即下令「修整軍器,儲糧秣馬,俟四月初大舉進討。」

  三月下旬到四月初,吳三桂盤桓躑躅在永平、玉田一帶。崇禎死、明廷亡,他和所有明廷故臣一樣都在尋找出路。而一條最簡捷的出路就是投降大順。這並不違反禮教。改朝換代,自古亦然。既然明太祖貧僧一名竟是真命天子,那麼李自成這個驛卒又為什麼不能做皇帝呢?

  大順對吳三桂的政策亦是招降。李自成遣使三桂,給予其四個月軍糧及白銀四萬兩,並聲明「俟立功日升賞」。這對於已缺餉一年多的吳軍確實是雪中送炭。吳三桂已有降意。就在這關鍵時刻,吳三桂先後接到兩種文書。一是大順使者所持其父吳襄勸其歸順李自成的書信,二是有人送給吳三桂密信,詳告其父被劉宗敏抓捕追臟,遭到嚴刑拷打。其父已湊白銀五萬兩,但離劉宗敏所索二十萬兩甚遠。此外,吳三桂愛妾陳園園亦被劉宗敏霸佔。吳三桂聞訊大怒。遂拔劍斬案、升帳演兵場,斬一名來使,將另一名割去雙耳,令其傳言李自成:「李賊自送頭來。」同時,起兵回師擊敗唐通,奪回山海關。

  吳三桂從態度模稜兩可轉變為公開對抗,這在大順朝中引起軒然大波。一派意見是立即予以征討。另一派意見是暫時放置。持後一種意見的原因有二。一是劉宗敏、李過等已沉醉在勝利的歡樂中。拷掠故明臟官、坐擁聲色美姬實在是不亦樂乎。不想立即再去冒死作戰。二是李岩、牛金星、宋獻策等基於策略的考慮,認為暫不宜大舉征伐。因為「新得京師,人心震迭」,而且吳軍以「素能戰」聞名,不可輕視。他們認為還是暫時維持現狀,繼續招降為上。但李自成力排眾議,下令親征。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兵十萬,號稱二十萬東出京師。

  大順朝決定征伐一事,吳三桂先期探知,大驚。他自忖斷無抵擋大順軍的力量。為自保計,他決定向滿清借兵。條件是不但給予滿清財帛,而且「將裂地以酬」 。滿清對關內的這些變故並不詳悉。它只知李自成陷京,崇禎身亡,應藉此中原大亂的機會與大順一爭天下。四月九日滿清大軍起程瀋陽。十五日行至翁後遇到吳三桂派來的特使。多爾袞等大喜且疑,並未加快行軍速度。二十日到達連山。吳三桂第二次使者至。言李自成軍已薄山海關,情況緊急。清軍聞訊日夜兼程二百里,於二十一日傍晚抵達關外。二十一日白天,大順軍與吳軍已有交戰。吳軍幾不支。吳三桂再度遣使到清營,急催清軍加入戰鬥。此時明了情況的多爾袞再不以吳三桂所言「不唯財帛,將裂地以酬」為滿足,他的志向是入主中原,故改而堅持吳三桂必須剃髮以降方出兵相助。此時,吳三桂已別無選擇。若明日單獨與大順軍交鋒,必將不敵,身家性命必毀於一旦。於是只得依多爾袞所示,親往清營,剃髮跪拜。次日,山海關大戰展開。狡詐的多爾袞令吳軍先與大順軍戰。待交戰雙方皆疲,而吳軍已顯不支之時,方揮師躍入陣中。毫無思想準備的大順軍在「韃子兵來了!」的驚呼中兵敗如山倒。「一時之間,戰場空虛,積屍相枕,彌滿大野。」

  至此,吳三桂所謂借清兵以伐大順,以復明室的設想已成泡影。在軍事上、政治上已完全掌握主動權的滿清,只把吳三桂視為眾多歸降故明官員中的一個,並驅之若走狗來為其征服全中國的企圖效力。

  二、另一個少為人知的吳三桂

  如果說對吳三桂降清的具體過程不少人不甚了了,那麼對吳三桂的個人經歷就更少人知曉了。實事求是地說,吳三桂本不是一塊做漢奸的料。

  作為武將,吳三桂並非身高八尺力舉千斤,而只是中等身材,但他目光如注、英俊威嚴,且勇力過人武藝超群。在戰陣上披堅執銳、左衝右突、驍勇非常,以至有次皇太極遠遠見了,不禁對麾下嘆道:「小吳總兵真好漢子!」

  1612年(萬曆四十年)吳三桂出生於關外的漢鎮中後所,祖籍江蘇高郵。其父吳襄本乃士紳,因努爾哈赤崛起後在遼境實行嚴酷的民族歧視政策,對漢民大加擄掠殺戮,遂憤而投筆從戎舉辦團練,保境安民。明庭嘉之,委以遼東團練總兵一職。他功績卓著,有「遼右巨臂」之稱。在抵抗後金的鬥爭中,吳襄與當時遼境的一些明庭武將結下友誼,並把妹妹嫁給錦州總兵、掛「討虜先鋒印」的遼東名將祖大壽。吳三桂就是出生成長於充滿戰火的地域和擁有抗金戰史的家族。這無疑從小就鍛煉了他的勇力氣魄和抗金意識。在戰場上,少年的吳三桂就驍勇非常。在一次戰鬥中,他沖入敵陣用箭射倒一名紅旗王子。在拍馬上前揮刀準備割下該王子的首級時,不料那王子突然以刀砍中他的鼻樑。吳三桂血流滿面,但毫無懼色,撕裂紅旗包紮好傷口後,立即再戰。

  有一次,吳襄率五百名騎兵作哨探,不期與後金大軍相遇被圍。當時在薩爾滸之戰明軍慘敗後,對於與清軍「野地浪戰」明軍心懷餘悸。從農民子弟中後天訓練出來的漢族騎兵一般來說確實不是馬背女真民族的對手。騎兵交戰即使兵力倍之,明軍都沒有勝利的把握,何況區區幾百名明軍身陷後金大陣?少年吳三桂得知父親危在旦夕後,立即趕到舅舅祖大壽的陣帳,請他發兵援救父親脫離險境。祖大壽認為這根本沒有可能,只會徒增傷亡,遂拒絕說:「吾以封疆重任,焉敢妄動!萬一失利,咎將安任?」三桂知不可強,大哭而去,並立即召集幾十名家丁,如狂風般地沖入重圍。在找到父親的隊伍後大呼:「跟我來!」並帶領五百騎殺出重圍、奔回寧遠。這次戰鬥震驚全軍。從此少年吳三桂「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英名遼境無人不知。

  少年英雄的吳三桂深受父輩重臣的器重。遼東監軍高其潛收他為義子。1639年(崇禎十二年)洪承疇薦舉他擔任遼東總兵。時年僅27歲。吳三桂練軍甚嚴。在洪承疇所部諸鎮中,以吳三桂系戰力最強。吳三桂並不以此滿足,他還專門再訓練了一支極為精銳的千人騎兵。共分二十隊,每隊五十人。「置簽二十支,書領隊姓名,插靴筒中。遇信急,受制籤呼某,某即領本騎隨之,衝突無不利」。

  1641年(崇禎十四年)松錦之戰以明軍慘敗告終。如果說二十三年前的薩爾滸之敗標誌著後金掌握了關外的主動權,那麼松錦之敗則表明明庭已在整個戰局上敗象畢露。松錦之敗使明庭喪失了大量精兵和戰將。驍將曹變蛟等被俘遭戮。洪承疇、祖大壽等投降。只剩下吳三桂在寧遠山海關一線苦撐著局勢。吳三桂在極端困難的狀況下招撫流亡,重振軍旅。不久又組織起一支數萬人的軍隊,堅守山海關和關外寧遠等城。在原遼東戰將或亡或降的情況下,吳三桂成了碩果僅存的抗清名將。次年皇太極又發動壬午之役。派遣阿巴泰、圖爾格率兵避開由吳三桂防守的山海關,由黃崖口一線入邊。燒殺擄掠,兵鋒直達山東蘇北。關內諸明將皆望風而逃。只有吳三桂仍敢率兵入關邀擊清軍,並屢有斬獲。再到1643年,如前所述,吳三桂的堅決抵抗使所向披靡的清軍在寧遠城下第三次苦嘗敗績。

  為了解決山海關這道難以越逾的屏障,清庭向吳三桂展開了強大的招降攻勢。由於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和恩師洪承疇以及眾多的兄弟、同僚如吳三鳳、祖可法、張存仁等均已降清,故皇太極除親自寫信向他招降外,還叫這些與吳三桂有種種關係的降將寫信給他勸降。但吳三桂終不為所動。當然這一方面是由於其父留在京師似為人質,另一方面當與吳三桂的抗清意識分不開。

  三、促使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客觀原因

  明季之末大量的明庭故臣變作漢奸的原因是多式多樣的。常見的是戰窮活命型和投效覓官型。前者典型為洪承疇、祖大壽等,後者典型為張存仁、馬光遠、馮銓等。吳三桂跟他們都不同。吳三桂沒有戰窮。山海關和五萬將士均在他掌握之中。他官至明庭總兵官、平西伯。若明庭得以延壽,他的陞官圖仍未有窮期。更為重要的是,從十幾歲至此他一直處在與滿清毫不妥協的交戰之中,可以說他身上並無顯著的漢奸因子。鑒此,有必要探討他終究成了大漢奸的原因。

  面對事實進行探究,應該承認客觀因素是促成吳三桂蛻變為漢奸的重要原因。這客觀因素就是李自成入京後所採取的一系列錯誤作法。

  基於農民起義軍對地主豪紳階級和故明官僚的痛恨,大順軍許多將士對明庭降臣進行拷掠追贓是可以理解的。問題在於李自成並不具備一個封建改朝換代者的眼光和胸襟。古代的農民起義並非近代、現代的民主革命。它只能是以一個新興的王朝代替原有的王朝。大順要能站穩腳跟就必須與故明官僚合作。而且這些故明官僚已拋棄朱明政權張開雙臂準備與大順朝合作了。如禮科給事中惠世揚就十分肉麻地向李自成下跪說:「天生老臣,以遺陛下。」可是李自成竟對箇中奧秘欠缺洞悉。任由大順將士去拷掠故明官員,甚至騷擾百姓,於是李自成大失京師民心。許多故明官員降後復萌叛志,有的則化裝潛逃。

  從整體上來看,大順的作法是丟棄了於自身政權的穩定十分重要的故明官僚的合作,從局部上來看,是逼反了吳三桂。這既是促使吳三桂降清,也是使大順朝由盛至衰最終覆滅的關鍵。對於那十幾天--歷史長河中短短的一瞬間--里的情況各種史籍中有著略有出入的記載。在劇烈的變動面前,吳三桂情緒激動舉止失措。有記載說他已接受李自成的招降。只是在還沒有完全公開之時,又陸續得到父親被關押拷掠和愛姬被霸佔的消息。有說是,他還勉強能接受父親的遭難,卻決不能接受愛姬的受辱。他明白自己是處在滿清和李自成兩大勢力的夾縫之中。無論是出於父親滯留京城的考量,還是從他與滿清拼殺了十幾年的仇恨來看,他歸降大順才是順理成章的。可是三十二歲血氣方剛的青年武將在斬了李自成的使節並口出「李賊自送頭來」的狂言後,就自斷了這條應該走,並且本來已打算走的路。可是儘管如此他對降清仍有顧慮,以至在獲悉李自成起兵後曾想自戕以了斷一切。然而當他面對現實後,只得走出向滿清搬兵的招數。而這一搬就把滿清的都城從瀋陽搬到北京,吳三桂沒有後悔葯可吃。

  設想,如果大順朝能籠絡包括吳三桂在內的故明官僚,局勢有可能是另一番景況。李自成非但不以十萬大軍討伐吳三桂,而以此軍力協助其北防滿清。在穩定局勢後揮戈統一江南。以南明弘光政權的腐朽來裁量,這應在情理之中。或由於北疆吃緊,大順朝在相當時間內無力南伐,那以李自成與吳三桂以及大量明庭降將如大同總兵姜鑲的兵力總和是也足以抵禦滿清入關。從前明庭如此艱難,系因須對滿清、農民軍兩面作戰,顧此失彼、捉襟見肘。而若情況簡單化為大順對滿清,那清騎縱橫華北、中原之況將不復見。在經過一個時期的穩定生息後,新興的大順亦必將統一南中國。至於統一的大順是否有力量復故明在關外的疆域,這確有疑問。統一的大順會不會是弱宋的翻版?會不會導致今日中國之疆域竟在長城以南?這些問題都離開了本文所題,不作贅論。

  由於明史清修,清朝基於自身是異族統治的關係,對明史多有篡改,又大興文字獄,並禁止了自周朝以來一直未曾間斷的民間史書的修撰,將明史的修撰控制在官方之手。同時借修四庫全書之名行禁毀書籍之實,四庫禁毀書目列表比四庫全書的目錄要長3倍,以至於許多史料亡秩,後世史家對明朝的評價多有誤會和不公之處。

  自04年長篇白話歷史《明朝的那些事兒》大紅大紫開始,中國興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明史熱」,為明朝正名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民間史學界多認為吳三桂並非一開始就是明朝叛臣,而是由於滿清打著「為君父報仇」的名義叩關,相對於攻佔北京逼死崇禎帝的李自成,被明朝冊封過的建州女真部(後金)反而是自己人。聯合清兵共同打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在當時看來再合理不過。明末時中國人的民族意識並不強烈,只要統治者的治國方式可以讓漢人接受,漢人對異族統治也並不排斥。這也是無論是北魏的鮮卑,抑或是西夏、遼、金直至元、清時期,異族在建國的初始階段通常並沒有遭到漢人的強烈反抗。

  然而後續的發展並不如忠直的明朝舊臣所想。滿清以大明臣屬的名義公開尋找崇禎之子,聲稱會將崇禎之子奉為正統,令其即位。卻又自食其言,將明朝舊臣和內宮老太監都認定是崇禎第三子朱慈炯的人處死,並稱此人是假冒的崇禎後裔。自此明庭失去了正統的繼承人,明室的諸親王都缺乏正統性和號召力,南明小朝廷也不得不走向了衰亡之路。此時的三大降將吳三桂、耿精忠和尚可喜三人已是騎虎難下:清廷已經坐大,只有協助清廷消滅南明,才能保他們家族的平安,並消除他們降清的道德危機。明室雖從未薄待過吳三桂,身為降將的吳三桂卻不得不積極的消滅南明,並最終手刃永曆帝以向新主子表忠心。 


推薦閱讀:

吳三桂降清原本是這麼回事兒?罪魁禍首不是陳圓圓,而是他
闖王進京,吳三桂本已準備返京歸順,為何又改變主意投降了清朝
清軍入關是必然?吳三桂為何要引清兵入關,清軍入關兵力有多少?
吳三桂降清疑點頗多
陳圓圓被稱為「紅顏禍水」,其實她才是苦命人!

TAG:吳三桂 | 陳圓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