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我只是愛上了一個人,剛好我們是同性而已
就像他喜歡上了一份工作,剛好是一份主持人的工作;亦如我愛上了一個地方,剛好它在你的心上。
世界華人周刊專欄作者:薺麥青青
來自美麗的科爾沁大草原。職業為師,業餘撰文。品人生百態,書世間萬象。新浪微博:@來自大草原的薺麥青青。
木心說,生活的最佳狀態是冷冷清清的風風火火。
我覺得這句話用於形容蔡康永再合適不過。
「冷冷清清」於他,是靜觀於世,即便置身最喧囂的娛樂圈,他也始終與之保持著清醒的距離;「風風火火」則為,他內心的熱誠一直都在,可以不假外物,卻兀自燃燒。
01.
10月16日下午,蔡康永發微博透露將告別自己的「大本營」——《康熙來了》:「這段奇妙旅程,我會永志於心。十二年來,有笑淚,有陰晴,相伴一場,人來人往,只是平常。我的康熙時光,再見啦。」隨後,小S也發文稱,康熙沒有康永哥就不完整了,她要與之同進同退。
作家水木丁在《那個涼薄的蔡康永》中,很奇怪他這樣一個娓娓道來的讀書人,居然會在一個插科打諢的娛樂節目中做了將近12年之久。
的確,以他妙合無痕的溝通技巧,以他胸藏丘壑的學養,以他通透達觀的智慧,完全可以走得更高更遠。自古廟小難容大佛,水淺難養真龍。但正因為見過大世面,亦慣看秋月春風,才可以如他一般,既能高仰,也能低俯,前者壯懷,後者釋懷。
蔡康永曾坦言,2006年李安憑《斷背山》拿到奧斯卡導演獎時,他用了一秒鐘的時間自嘲——「你這個懶鬼,為什麼沒有去堅持?」兩人同樣是修讀電影碩士學位的台灣人,一個始終初心未改,一個卻中途易轍。雖然還是在娛樂圈,但兩人的發展路徑顯然已是大相徑庭。但如果再給他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他也未必會放棄主持人的身份。
原因無它,我們人生中的很多抉擇,看似偶然,其實也源於性情與興趣的自然走向。
對於一個世家子來說,當他不需要一份堂皇的工作來安身立命時,「好玩」才是他的首選。
02.
1962年,他出生那年,父親已經五十歲,老來得子,讓一家人欣喜若狂。自然,他也被眾星捧月,呵護備至。可是,這份寵溺並沒有讓他從小養成驕橫跋扈的毛病,相反,豐盈的愛的濡養,讓他有充足的能量回饋他人。同時家族基因里那份樂天知命的豁達亦傳承給了他。
兒時的蔡康永
蔡康永的祖父是上海自來水公司老闆,父親蔡天鐸則是著名律師,1949年前是中國最大的輪船公司——上海中聯輪船公司的老闆,也是那一年沉沒的豪華客輪太平輪的船主。《太平輪》的故事搬上熒幕後,很多人才知道歷史上的這艘「東方泰坦尼克號」。太平輪在那年的除夕前夜撞上另一艘貨輪。船上的近千乘客,除36人生還外,全部罹難。一出事,其投保的保險公司立刻宣布倒閉,最後全部的理賠和所有船隻的扣壓,使得蔡康永的父親一夜破產。
改變蔡康永家庭命運的太平輪曾經如日中天的事業毀於一旦。老先生的選擇是接受現實,承擔後果,寵辱不驚地聊度餘生。蔡康永問他,如果輪船沒有沉沒,是不是自己就可以「坐在船上看海吃早餐」,他雲淡風輕地說:是!遂不再提。
蔡康永在《我家的鐵達尼號》中寫道:「一個時代,大火燒天的燒去了。我身邊的,是燒剩下的,東一處、西一處的,明明滅滅的餘燼。我的童年,常常籠罩在這餘燼隱隱約約的紅光里。有時候,我伸出手去借一點這餘燼的溫暖。有時候,我用眼睛見證這餘燼覆蓋的繁華。」
蔡康永的父親母親即便家道中落,蔡家仍然保留著以前的生活習慣,蔡公館的紳士做派、大家風範是一種源於血液里的承襲。蔡康永從小就被灌輸「只有清朝以前的書才是好書,若不認識文徵明,就算不上是傳統知識分子」這樣的規訓......
從幼年起,他的過人天賦便已展露無遺,6歲開始唱京劇,11歲便幫父親拍油畫,去拍賣所好像逛商場;15年班長、學生會主席、劇團主演、全省演講第一名、作文亦常常獨佔鰲頭,這個全能型的才子在當時的校園是聲名赫赫的風雲人物。
蔡康永大學畢業到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繼續深造,1990年拿到碩士學位後,返回台灣。
大學時代的蔡康永
回到台灣後他嘗試過很多工作:電影系講師、記錄片導演、電影編劇、雜誌總編、創意總監,各有所擅。後來開始做主持,從《翻書觸電王》,到《真情指數》和《兩代電力公司》,直至2004年的《康熙來了》。這檔綜藝類訪談節目開播之後,廣受好評,其幽默、搞笑、無厘頭的模式獲得了巨大成功。在當時匠氣十足、頹靡不振的業界,《康熙來了》卻能一枝獨秀,以亮冽草莽的原生態風格迅速佔領了熒屏。
《康熙來了》與其說是成就了他與小S,不如說,是他成全了《康熙來了》。
一檔插科打諢、嬉笑怒罵的娛樂節目,因為他的存在,讓它沒有耽留在八卦、噱頭、狗血、惡趣味這樣的層級上,而是在笑聲中有回味,在戲謔中有批判,在犀利中不乏溫情。在節目中,他與小S一庄一諧,一唱一和,彼此幫襯,相輔相成,她的麻辣熱情,佐以他的舉重若輕;她的「放浪形骸」,配上他的睿智知性。迥然而異的風格,卻是最相得益彰的搭檔。
那時他每次錄製《康熙來了》時,都有兩個隱形的習慣:
一是開場很少向觀眾問好,因為覺得是場面話就不表了。
二是結束時不會說謝謝收看,因為觀眾會看節目,是求也求不到,不是感謝就可以做到。
這個很少有人注意到的細節,是他一貫的堅持。
在《康熙來了》以前,他主持《真情指數》時,訪問過的嘉賓不勝枚舉,但不管對方是什麼地位,什麼身份,他一律稱之為「先生」和「小姐」,而不會說「大師」之類,因為他想平等地看待每一個人。所以,他會自覺地淡化他們身上那些被物化和神化的標籤,還原一個人摒棄了各種「符號」後的真實世界。
這份平等與尊重的意識,是深植於他從小到的觀念里的。既不妄自菲薄,也不輕慢於人,在他看來,是生而為人的修養所在。
陳文茜稱讚蔡康永謙卑,說康熙予人的印象是肯蹲下來,但蔡康永卻並不「領情」。
他說:「我一點都沒有蹲下來的感覺」。
的確,康熙叱吒綜藝節目十二載,聲名遠播,擁躉無數,但在蔡康永分寸感十足地控場下,一切止於有趣,絕不失格。
但天下無不散的筵席。盛極而衰,物極必反,雖是常理,但在他看來,有時改變人生路徑的並非窮途末路,而是體會到有一些事情不再那麼迷人,有更迷人的事情值得追求。所以,這時的他便會急流勇退,12年的「康熙」生涯讓他不再有創造的快樂時,那麼,離開,便成了必然。
「你會長大,所以康熙來了不能陪你一輩子,去找更廣闊的世界吧。」這句話是他給觀眾的寄語,又何嘗不是他給自己的鞭策。
03.
2014年,蔡康永現身在內地綜藝首秀《奇葩說》,告別《康熙來了》之後,他在《奇葩說》里更是如魚得水。
在一片唇槍舌劍、「血雨腥風」的辯論氛圍里,他仍保持著一貫的春風化雨的氣質。即便在高曉松——這個號稱中國內地最會說話的主持人面前,蔡康永仍然有著四兩拔千斤的優勢。所以有人說,蔡康永在《奇葩說》里的表現活脫脫就是《說話之道》的視頻教學。
在一期節目中,一個女生鼓起勇氣向男生表白,現場一片起鬨,女主角滿心期待卻佯裝鎮定,而被告白的男主角沒有驚喜,卻是一臉的不知所措。其實答案已不揭自明,只是僵持在那裡的兩個人無法全身而退。這時一直在台後洞若觀火的蔡康永主動站出來,為尷尬的男女主角圓場。其實,他已經不止一次在節目中溫柔地提醒這些志在必得的年輕人,將生活暴露在台上,也許會成為今後受傷的根源。
當越來越多的人追捧「毒舌」式的話風和文風時,他仍是一貫地不疾不徐,言行得體。有規勸,有幫襯,有化解。既有洞燭幽微的澄明,也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有聰明不耍,能刻薄不使,高蹈可讓人,厚道可容人。
正如他在《說話之道》里教大家的,談話不是打仗,讓對方贏也沒什麼大不了。他不是不講真話,只是不願用讓人難堪的方式。他不是想隱藏那些刺和冷,他只是想撫慰被刺和冷傷了的人心。
說到底,最會說話的人,絕非妙語連珠;所謂高情商,亦不是八面玲瓏,而是懂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並能以慈悲心善待他人。
他曾說,「我沿路,得到七個微笑,三個白眼,我就用七成的力氣回應微笑,三成的力氣回應白眼;我吃到的食物,七次好吃,三次難吃,我就用七成的味覺享受美味,三成的味覺忍受苦澀。我無意放大世界的善意,也無意放大世界的惡意,只是依照比例,老實的接收有晴有雨的天氣。世界與我,互相而已。」
04.
儘管他對這個世界溫柔相待,但在性取向的問題上,仍遭到了不少非難和攻擊。
蔡康永與男友劉坤龍1994年開始相戀,卻在2001年公開出櫃。在公之於眾的前一年,父親去世,他才終於有勇氣選擇面對。
蔡康永與劉坤龍
那一年,他已39歲,幾近不惑之年,這個溫文爾雅的才子,並不畏懼輿論滔滔下的萬箭穿心,卻只怕成為老父眼中的「忤逆子」。然而世事無常,直至父親抱憾離世,他仍無法滿足他生時最大的心愿。
在一個未能完全開化的社會環境下,他與男友承受了太多的壓力。愛,對別人來說,是尋常物,但於他而言,卻是奢侈品。他需要跨越千山萬水,迎戰風刀霜劍,才能與愛著的那個人坦然地站在陽光下。你以為他求仁得仁,他卻曾哭著說,「我很孤獨。」
孤獨於他,不是白晝無朋,長夜無侶,而是,藍天之下,愛的真容,卻必須以世俗的面目出現。他那時心心以求的,不過是一份「不要將我們當做妖怪」的認同。
和平常人一樣,他渴望牽著伴侶的手逛街,想組個家庭,想在動手術之前能有最親近的人簽名同意,想在死掉之後能把遺產留給最在乎的人......
他說的沒錯,「我只是愛上了一個人,而我們剛好是同性而已」。
就像他喜歡上了一份工作,剛好是一份主持人的工作;
亦如我愛上了一個地方,剛好它在你的心上。
推薦閱讀:
※我們用的陰曆其實不是真正的陰曆!這個才是!
※唯美溫暖的話:我們的青春很快就過去,不要整天怕這怕那
※夜思|談戀愛的時候,我們AA制好不好?
※3月6日花城歷 | 馬爾克斯:我們為何百年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