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能聽懂皇后這句話,崇禎皇帝不會上吊,明朝不會滅亡

(圖)明朝皇帝出行

中國有個成語,叫做未雨綢繆。看到烏雲滿天,不提前準備好傘,或不提前找個地方避雨,一旦暴風雨襲來,就會遭罪。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一個王朝,一個帝國。大明帝國就毀在一場雷電交加的暴風雨中。

朱元璋開國以來,大明帝國經過二百七十多年的風雨洗禮,從興起到強盛到衰敗,到崇禎皇帝朱由檢時已是千瘡百孔。不可否認,崇禎皇帝是個勵精圖治之人,但面對一個破敗不堪的爛攤子,未免回天無力。烏煙瘴氣的內訌,永無休止的黨爭,愈演愈烈的民變,虎視眈眈的外寇,作為一國之君,崇禎皇帝焦頭爛額。

內部的事還好說,崇禎自有殺伐決斷的手段,但陝西李自成的大順軍和關外多爾袞的八旗兵就不好對付了。凌厲的攻勢,頻繁的侵擾,兩股勢力同時開炮,崇禎皇帝顧了這頭顧不了那頭,往往是拆東牆補西牆,艱難地支撐著。

到了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月,兵部尚書、陝西總督並督河南、四川、山西、湖廣、貴州及江南、江北七省軍務的孫傳庭在潼關兵敗身死,李自成乘勝佔領整個陝西,氣焰更烈,而明廷再無可與李自成相抗衡的悍將勁旅了。對此,《明史》中有一句很沉重但很現實的話,「傳庭死,而明亡矣」。

此時,崇禎皇帝手中那把庇護京師、臣民的破傘已經不起任何風雨了,便暗暗有了一絲遷都的想法。當然,這只是他的一個閃念,一閃而過。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年號永昌,國號大順,正式與崇禎皇帝分庭抗禮。隨即,李自成兵發西安,矛頭直至北京。正月初三,左中允李明睿勸崇禎皇帝南遷,崇禎皇帝這才定下決心。然而,在南遷問題上,崇禎皇帝一反平日雷厲風行的常態,藏著掖著,欲說還羞,朱由檢變成了朱猶豫。

(圖)明思宗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 ),漢族,大明第十七位皇帝 ,亦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

現實很殘酷!朝臣的反對,自身的掙扎,崇禎皇帝在猶豫了兩個月後仍沒作出南遷的決斷,最終決定「國君死於社稷」。此時,大順軍已兵臨城下,崇禎皇帝想走也走不了了。三月十九日凌晨,大順軍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明朝滅亡。不久,吳三桂叛變,清兵入關,趕跑了李自成,清廷算是在北京站住了腳。

事實上,李明睿提出「南遷圖存」的建議時,大明帝國已經失去了最佳南遷時機。如果崇禎皇帝趕在孫傳庭兵敗之前南遷,明朝完全可以像東晉、南宋那樣,憑藉長江天險和江南雄厚的實力,跟北方的強硬對手糾纏百八十年不成問題,復國也未必沒有可能。歷史都是一次性的,沒有如果,但又不能不說如果。如果,崇禎皇帝早先能聽懂周皇后的那一句話,並付諸行動,明朝將會是另一種結局。

皇后周氏是崇禎皇帝原配,比崇禎皇帝小一歲。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崇禎皇帝即位,同年立周氏為皇后。周皇后是個對自己、對家人都很約束的女人,她非常端莊漂亮,也非常聰明睿智,謹守婦道,從不干預政治,以免引起朝野非議。但是,周皇后對丈夫崇禎皇帝的命運,對大明帝國的安危,是非常上心的。

崇禎十六年(1643年)是大明帝國江河日下、大廈將傾的一年。這一年惡訊不斷,正月,李自成在襄陽建立政權;二月,京師瘟疫流行;三月,左良玉部嘩變;四月,清軍進犯出塞;五月,張獻忠攻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權。在內憂外患下,六月,崇禎皇帝第四次頒布《罪己詔》。這種空頭支票,又有什麼用呢?這時,周皇后對崇禎皇帝說了一句話,「吾南中尚有一家居」。可惜,崇禎皇帝沒有聽懂。

周皇后祖籍蘇州,在南方有房子,這很正常。周皇后此言絕非炫耀家產,而是有所隱意,即「蓋意在南遷也」。不過,此刻崇禎皇帝痛心疾首、心亂如麻,愣是沒聽出弦外之音來,便問周皇后什麼意思?周皇后一語未能點醒夢中人,便閉口不再說話,這事也就過去了。周皇后跟了崇禎皇帝十八年,就說了這一句涉及政治問題的話,偏偏遇到了一個不開竅的榆木疙瘩,天亡大明!

*作者:劉秉光,魚羊秘史原創專欄作家。歷史學者,今日頭條簽約作家。已出版《歷史上那些帝王們》《你所不知道的帝王》《笑談囧聞趣史》等。

推薦閱讀:

上吊的體驗是怎樣的?
崇禎上吊,只有一個太監願意跟他死

TAG:明朝 | 皇帝 | 上吊 | 崇禎 | 這句話 | 皇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