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開悟者眼中的生活

克里希那穆提智慧語錄

不執著??

一位婆羅門問佛陀,﹕?你如何達到最高境界?仰賴什麼訓誡?什麼修煉??;佛陀說﹕?不仰賴訓誡、修煉,但也不是完全不仰賴它。?

少了修煉,生活就沒有價值,一開始修煉是必要的 ,但是心智不能?習慣?於修煉,要避免成為修煉的奴隸,這正是禪宗的精神所在;在?禪?裡,修煉被視為執著,但是,卻又沒有一個佛教法門如此強調修煉。

<不執著>就是<執著>,我試著不執著,我就執著於這個<不執著>;你不能刻意放下執著,如果你說我將放下執著,那麼你就仍然侷限在框框之中。

當你說﹕?我要控制它、除掉它、解脫它時,你實在是想逃避它﹗?,如果能了解【成見】產生的過程,就會了解執著的整個過程,因為一旦產生成見,<執著>就走入生命中。

克里希那穆提智慧語錄

萬世巨星

有時候你奉獻給你的上師、神祇和理想,只是另一種自我崇拜的方式,因為他滿足了你、給你舒適的感覺,所以你真正奉獻的對象是自己;這和對名人的崇拜、尊敬一樣,背後都藏著貪婪和恐懼,這種信仰的態度,就是另一種慾望的形式。【這還是貪,什麼是「貪」? 它意味著更偉大、想要更多。】

因此,我們真正感興趣的不是宗教、神,而是滿足,把自己擺在第一位,成為萬世巨星;它是建立在階級原理,建立在「成為人物」之上,建立在「我懂你不懂、我有你沒有」之上,無論在團體、家庭,甚至上帝的座位旁,世人都想要有一席之地。

「宗教」避難所

當我們迷失了,才需要發明「神」來膜拜,所有的神都是思想發明的,都是神經質的行為,是一種意念拼湊而成的慾望,是心理物質化的一種過程;你不妨從自己院子裡撿一塊木頭回來,供在壁爐上,每天焚香獻花,供奉一個月之後,一天不獻花或香,你的罪惡感就會升起。

宗教已經變成一種概念、理想、一種原則和價值觀,而不再是真相了;宗教把你塑造成信徒,你再也不是研究者、探索者,不是發現事物的人,它成了膽怯者的庇護所,哀傷者的麻醉劑;它變成是生活中的餘興節目,一種宗教娛樂,純粹是一種嗜好而已;在所有儀式和偶像的崇拜中,都有恐懼和依賴的成分存在,這也就是大多數人信仰宗教的主要動機,所以釐清出你為什麼要信仰特定宗教的背後原因,這才是根本的解脫之道。

▲上師▲

一個人信不信宗教,一樣都是迷信,已經有既定的結論、成見,就是迷信;不必改變信仰,因為那只是監牢內的改革而已,真正的宗教家和教育家是教你「如何」思考,而不是教你思考「什麼」?

要了解自己是不需要上師的,如果不了解自己,找上師又有何用,因為當我們去選擇上師時,只能依照我們的困惑而選擇他,他也就是我們的困惑,因此那選擇出來的上師也是困惑、不完整的;所以你必須成為自己的上師,也就是對萬事萬物敏感,時時活在當下。

輪迴

一個人如果內心真正地相信輪迴,那麼現在所做的一切行為,就會有重大改變,這個「輪迴」的觀念裡蘊含了一個意思,那就是^你每日、每時的所作所為都事關重要。

其實,我們並沒有如想像中的那般相信,只是在玩味這個想法,從想法中尋找安全感;由於害怕死亡的結束,才會依賴輪迴的理論,因為它能帶給我們安慰,紓解那徬徨無助的感覺。

◢ 敏感 ◣

敏感 無法藉著強制行為而被喚醒,你不能只有對美敏感,你還要對污穢、骯髒敏感;敏感表示對全方位的敏感,而不是只有對一個方向的敏感;並不是因為它屬於你的,而是你對萬事萬物的美感已經覺醒,這就是<宗教情懷>。

敏感 就是能體會別人的感覺,體會鳥兒、體會花朵、樹木的感覺,因為敏銳所以你無限的關懷他人;然後,你就會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因為你很快樂,所以你不必祈禱,也不必尋找上帝,因為快樂本身就是上帝。

▁▁▂▃生活的藝術▃▂▁▁

我們不活動時,精神上就會感到憂慮,我們會覺得自己好像不是活著,所以必須一直動得不停,我們大部分的人都很沒有耐性,總是想馬上解決問題、馬上逃避或馬上處理;因為被關再自己的念頭和回憶裡面,關在自己自得意滿和悲傷裡面,所以我們總是沒有耐性去聽人講話,也無法深入地了解問題,沒有耐性,就無法享受生活的悠閒,如果我們有耐性去觀察問題、注視問題,讓它發展、成長,我們就會開始發現問題的深度。

生活的藝術必須享受悠閒,悠閒就是沒有緊張的時刻,生活是很生動、活潑的,是動態的、是活躍的,你根本無法把它放在一個框架中,清風是求不來的,你必須打開窗子,自然就會有一陣清風吹進來。

悠閒就是安靜地坐著而沒有壓力,優雅地吃飯而不倉促,閒適而又準確,思惟清晰又博大精深,我們的困難在於既要精確清晰、博大精深,又要像花朵一般,不費力地盡情奔放,如同玫瑰開花、茉莉放香、鳥兒飛翔,就像一座噴泉,源源不絕流出清澈的水。

偽善者

偽善者?以心照不宣、圖謀和哲理化的方式,來得到他們想要的,他們也偷,但不稱之為偷,因為?偷?已經換成令人尊敬的字眼了;每一個人都在追求權利、頭銜、地位、、等等,可是全都用好聽的字眼來掩飾,?聖人?想要以德高望眾來獲得社會地位,這種侵略的手段,和院子裡到處啄食的小雞有什麼不同?<自我>以各種方式隱匿在許多地方,隱藏在祈禱者的後面,自我是個難以捉摸又狡猾的東西,它可以裝飾在每個非常細膩的行動下,使自己看起來是高貴且尊榮的。

當你覺得空虛寂寞的時候,你就會對<成就>產生渴望,然後你藉由無數的形式、不同的關係來追求成就,這種自我有許多的假面具,讓你產生?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假象;有時候,因為揚棄外在的東西,反而更加野心勃勃,內心越是衝突和緊張,矛盾越強烈,活動就越擴大,從寫書到離群索居的隱士都有,這和喝酒、麻醉自己沒有什麼不同,只會更加抓住自己的?理想?,因而投射、造就出不同層面的自我,自我的「人生價值」便是根源於此。?

◣◥學習◣◥

一個智慧的心,是不會流於解釋和結論,它也不是一顆盲信的心,因為盲信也是另一種結論,當處在沒有結論的情況下,經常就會有領悟,心靈便具有創造力,不會衝突;不要先有結論,因為先結論再思考,就等於完全不思考,如果你想要知道「神」是什麼?一開始就不能假設有神,你必須放下這一切,然後才進行觀照。

能夠自我覺察的心,是一顆不斷學習和掏空的心,學習乃是不斷地進展,永無過去的行動,學習決不是累積,它是認識的活動,沒有開始和結束,它是當下的,學習是沒有止境的,如果你的心是好奇的、機敏的,你就能夠從萬事萬物中學習,學習就在<做>的過程當中。

腦子為什麼會一成不變?因為它在其中得到安全感,它很怕發生新的事情,因為在舊有的模式中,它已經找到安全的避難所;學習裡面就有穩定,穩定發生於「我在學」,而不發生在「我懂了」裡面,這才是真正的安全之源,學習的行為就是明智,裡面有很強的穩定性和安全感,擁有巨大且充沛的能量,這也就是學習之美。?

看清事實,我們不過是平凡中的一員,感覺到你的五臟六腑、血液、整個心理活動,都和每個人一樣,我們從來不曾為自己發掘過什麼東西,沒有什麼東西是原創的、清新的、明徹的,我們總是滿足於他人的描繪,是個二手的假貨;「個人」是幾千年來文化、宣傳、食物、穿著、氣候、語言、傳統和風俗習慣、、、、這林林總總的一切,都製造了你這個人,所以你是環境的產物。

「我」是許多言詞串成的,許多其他人的構想串成的,我沒有能力自己想出東西來,我總是引用別人說過的話,我依賴環境和壓力,依賴這、依賴那,我們不正是許多模仿的產物嗎?這個意識,其實是人類的意識,我們大家共同擁有這個意識,這個心與之合一的意識,並不是我的,就像太陽一樣,陽光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我們共同擁有它。

我們腦子裡都是理論、語言、知識,但那都是別人說的,我們對自己一無所知,不知道如何過真正的生活,人有時候很傻,別人拿一個胡蘿蔔在他面前,他就跟著走了;生命因為不確定,所以非常豐富,但我們的心永遠在追求安全感,所以願意遵守、模仿,這一切都是造成心智萎縮的原因,人心渴望安全感,不願意受到干擾,而生活的「安全」通常代表著模仿,模仿是另一種偷竊的形式,所以生活會陷入恐懼之中,因為你發現自己是空虛的、是沒有自主性的,只是「二手貨」的人類。?

新生活之道?▁▂▃▄▅▆▇███████

生命無論如何總是會製造問題,每一分、每一刻,生命總是會給我們挑戰,對我們要求,如果我們反應不足,就會產生挫折感;目前我們只是留聲機,也許偶爾在壓力下換換唱片,可是幾乎每一個場合都唱同一首曲調,因為沒有完整、整體性的反應,所以思想和知識總是伴隨著無知。

我們頭腦被訓練成一個解決問題的頭腦,卻從來沒有擺脫掉問題的困擾,人類在生命的急流之外,挖了一個小池子,停滯在裡面,這種「停滯」就是每個人緊抓不放的安全,在人類還沒有組成群居社會之前,他和大自然是非常親近的,因此不可能過著例行性的生活,於是就變的很活潑,因為生活沒有保障,所以不至於神經過敏。

和醜惡的東西同在,又不讓它敗壞你,和美麗的事物同在而不上癮,都是一樣需要極大的能量,這你必須奔赴的孤獨,就有這種清淨的力量,當你真正了解必須完全獨自行走的事實時,你才能開始這段旅程,接受孤獨、享受孤獨、安適於孤獨的覺察領悟之中,只有當心智解脫了既有的成見,免於慾望的牽引,這份孤獨才會出現。

發現新生活之道,並不是那些志得意滿的人,而那些愛冒險,喜愛拿生活及生存來實驗的人,真正的革新者是一個能擺脫所有的誘導和成見,並且不被社會的集體意識所纏縛的人,把過去的一切拋棄,面對不可思議的空無,沒有心理上的「明天」,這才是健康的生活之道。

▓▓▓恐懼▓▓▓

你曾經擁抱恐懼嗎?細心觀察它的深度和細緻,不要壓抑、逃避,「逃避」這個動作,不是正好會滋長恐懼嗎?重要的在於了解恐懼的過程,如果你只想擺脫它,就會尋找逃避的方法和藉口,只會導致進一步的混亂和恐懼,因此擺脫不了恐懼的束縛;我們事事追求確定,就一定會害怕不確定的狀況,意志力無法解決恐懼,恐懼只能被了解,只有體驗事事無常,才能夠去除恐懼。

恐懼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不想面對真實的自己,所以必須檢視自己發展出的逃避網路,它讓人撒謊,用各種方式幫助自己逃避、淪落,使心靈空虛、膚淺,恐懼是由比較而來的,自己不是什麼卻假裝是,這就是欺騙,「欺騙」實在是人類的一大基因,它源自於漠視和拒絕面對事實的恐懼。

生理一有危險,我們立刻就有反應,這種反應是真切實際的,那根本不是恐懼;我們大部分的恐懼是由文字和記憶所引起的,思想藉著聯想、認同、記憶、社會環境、經濟的制約將恐懼合理化;如果你不再製造心念的圖像,不再活在想像裡,你還會有恐懼嗎?因為恐懼存在於逃離真實的活動中;想要了解恐懼,就必須了解快樂,因為他們是一體兩面的;沒有恐懼就有美,要發現這種美,你必須通過完全的寂寞,只有在那個孤單裡,才會沒有假象的人、事、物。

◢◤◢◤◢◤◢◤◢◤藝術家◢◤◢◤◢◤◢◤◢◤

如果你直接觀察小鳥翅膀的運動,看天空一動一靜的美,看山影、看人、看美麗的臉,你還會想去博物館嗎?如果這麼簡單的「看」,都無法知覺到,那麼所有的討論和閱讀又有何用?我們大多數人對自己的身體都不夠敏感,因此身心變的粗糙而遲鈍,如果這個有機體本身就如此僵硬、沉重,心智又怎麼能夠保持清澈、敏銳呢?

「藝術」是指把每件事情放在適當的位置,所以「見」才是最偉大的藝術,藝術的創作必須是完全清醒的,因此整個生活都行動得法,這就是藝術的美 ;「美」存在於沒有自我的地方,妄念一旦消失,美就出現了,感受到美而不加入意見和名稱,是唯一真正對美的了悟。

真正的藝術家活的很完整、很和諧,不會把藝術和生活分開,他的生活就是他的藝術表現,當代人們面對最大的問題的就是缺乏創造力,怎樣創造而使個人解脫,如何才能引導個人豐沛的能量;那種能量是自然流露的、是不可抗拒的,也沒有累積的過程,也就是沒有「我」,沒有自我做為背景,這才是創造力的真正能量。

慾望是什麼 ?《》?《》?《》?《》?《》?《》?《》?《》?

慾望是什麼?它是一種「活力」。

當你扼殺自己的活力時,就會使自己變的乏味,而沒有生命力;所以,重點不在於禁慾,而是去了解活力,把活力用在正確的方向上。

慾望本身沒有錯,這種反應很正常,任何能使你愉快的事情,如果能夠不滲入快感,也就是不期望重覆這種經驗,那麼痛苦和恐懼便無從生起,只剩下無可言喻的喜樂。

喜悅不是想出來的,而是當下直接的感受,你一去想它,它立刻就轉為「快感」,你想的越多,思想賦予快樂的力量就越大,所以思想把慾望對美的自然反應顛倒了,把它變成機械式的記憶,而記憶又因不斷地想而更加牢固,記憶不可能產生永恆的喜悅,永恆的喜悅源於流暢不斷的敏感性。

喜悅是自然產生的,如果你認為「我很快樂」,那麼你就不再快樂了,你無法邀引喜悅,如果你邀引它,它就變成歡愉,而不是喜悅,歡愉是思想的產品,而思想不可能產生喜悅,所謂「活在當下」,就是剎那間領會其中的美及喜悅,而不思想它所帶來的快感。

真愛

「愛」像香水,你不能解剖香水或分析香水,你分析它的時候,它就消散了 ;

愛是沒有原因的,也不能培養,愛是修行不來的,愛就是自我完全消失,當所有存在的問題(恐懼、貪婪、羨妒、絕望、、、、)都得到了解和體會,不再只想到自己的時候,心自然會以憐憫和慈悲的面貌出現。

當你心中有愛的時候,你一點也不會感到孤獨的,愛就是不執著,執著就有恐懼,有恐懼就一定會害怕失去,而產生佔有慾,「佔有」不是真愛,那是另一種財產或權利義務的觀念。當我們想像愛應該是什麼,或加些某些動機在愛之上,我們就逐漸限定了愛,因為某種動機才去愛,就會創造出愛的模式,但這不是真愛,它只是我們對愛的形式之定義,是我們認為愛應該是什麼的慾望。

你愛一個人時,你們之間就毫無阻礙,自然就有和人相處的智慧,否則,就會使你對方想怎樣,你就會怎樣順應回應,唯有愛才能觸發對他人的了解,有了愛才會和別人在同一個層次、同一時間,有即時的溝通 ; 如果一位音樂家熱愛歌唱,他全心全意都在其中,這份感覺難道不會傳達到聽眾心裡?你甚至覺得自己都想學唱歌了。

要了解,就要有愛,沒有愛就沒有了解 ; 假如愛孩子,便會觀察孩子,研究孩子的傾向、性情、特性,唯有不愛孩子,才會把某個理想強加在孩子身上,和其他孩子作比較,當作競爭超越的對象。「愛」才是世界上最實際的東西,愛有一個奇妙的現象,就是有愛的時候,無論做什麼都是對的,愛就是溫柔,對萬事萬物都以溫柔相待,愛是每天都是全新的,因此它是它自己的永恆,愛是自由、是美、是藝術。

真理

實相不可說,可說,即非實相;非心所造的未知,也是非心所能衡量的。

你可以欣賞美麗的事物,欣賞樹木、雲彩、光影,等到思想一進來說:「這是最美的」,這些東西也就跟著完了,因為我們會開始執著它;讓一切止於當時,而不要想去延續它,延續的事物絕對無法創造,因為延續的東西都是機械化的,實相是不會延續的,它是一刻一刻存在著,永遠清新。

「真理」沒有市場價值可以加以使用及交易,實相是個奇怪的東西,你不看的時候它才存在,只要你帶著野心看,就只能捕捉到自己野心的殘渣,而不是實相;真理表示行動,因為行動,所以你可以發現其中沒有永遠不變的東西,這樣你就不再依戀、不再執著於自我的記憶、經驗和觀念。

探求的智慧一直在動,所以沒有固定的點可以駐足,當心被一個「錨」所固定,永恆的運動也就停止了,只要心不再用「永存」的觀點來思考,那不可知者就會自然顯現;真理是無路可循的道路,而這正是他的美,因為它是活生生的,一個死的東西才有路可循,因為它是禁止不動的。

自由

自由的首要條件,就是心中沒有恐懼,「喜愛」本身就是自由,心不再追求安全感就有自由,沒有求取安全感的衝動,認清事實的真相,遠離先入為主的偏見,這就是自由。

<了解自己>就是自由的開始,真正的自由起於自我認識,超越渴望自我安全所製造的種種障礙時;自由在於起點,它並非到達終點才獲得的東西,自由只能自然到來,它不可能來自於你的期待,人們所接受的「自由」,實際上是另一個形式的「監獄」。

我們都是用「滿足」和「掙脫」的字眼來看自由,這種追求自由的努力,都是來自於自我的矛盾,這種努力滋長了許多逃避之道,使我們永遠遭受奴隸般的輾壓。

我們所知道的「自由」,一向都是免於某種東西的自由,免除焦慮、恐懼,免除一大堆事情的自由,這一切都是為了尋找出路和符合社會的模式,而我們卻認為那就是「自由」;免除什麼東西只是「反應」,而不是發現真相,自由不是一種反應,而是一種狀態,是了解反應以後才存在的。

到底有沒有一種自由,不是免除什麼東西的自由,只是自由的自由,當你不再刻意祈求的時候,這個美妙、超凡的自由就出現了。

死亡

我們從來沒有充實過今天 ,如果有人告訴你今天就要死,你會不會好好地過今天 ? 活著就必須死,消化就必須排泄,這是個不折不扣的事實,每一天讓所有的事情都死去,使心智每天都新鮮、有生氣、活力,那麼生活和死亡就沒有什麼差別。

我們害怕的是死亡的事實,還是死亡的觀念,我們害怕的是事物本來的樣子,還是我們認為的樣子,沒有經歷過的事情為什麼會害怕;所以真正害怕的,不是未知,不是死亡,而是已知事物的喪失。

「生」就是每天都活在新鮮的狀態,每天清明而純真;「死」表示完全的更新,切斷所知的一切,這時的死亡是最完美的秩序,因為它是失序的結束;死於一切已知之物,然後死亡就能帶給人赤子之心,只有赤子之心,才可能熱情奔放,內心深處死於你一向珍惜,以及深惡痛絕的東西,毫不勉強、也毫不討價還價地死於任何令你快慰的東西,這就是死亡的真義。

一個人如果活的平安和諧,充滿美和愛,就必然不會恐懼死亡,一個不累積的心,他每天、每分鐘,都從舊有的習性中重生,這種心是不會死的,它擁有無限的空間及能量;要找到真理,你必須是赤裸裸的,生命的富足就存在於這種直接的單純中,你才會看到那非凡的空、非凡的美。

樂在工作

如果人能以他喜歡的工作過活,他就會懂得生活的整體性,不要從謀生的角度來從事一項工作,如果你發現自己愛做的事,你自然就會得到謀生的工具;大部分的人並不是想找正當的謀生方式,都只想安定的工作,長久地做下去,等待薪水慢慢增加,要的是平安,保持著永遠的地位,所以不會有徹底的心靈革命,正確的職業來自「重生」,來自心的改變,謀生方法的錯誤造成了禍害和痛苦,那種千篇一律令人厭倦,而且是和死亡打交道。

我們從來不問自己為什麼必須遊玩?必須吃飯?必須欣賞美景?也不問自己為什麼殘酷、貪婪?因為只有當你不想做某件事時,你才會反抗,並且質疑為什麼要做這一件事;人的一切行為和動機,都是為了享樂,只有當享樂變的無趣或麻煩時,才會對享樂生厭。

使心靈遲鈍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抗拒工作,就好比一邊開著引擎,卻又一直踩煞車,所以,重要的不在於工作,而是對工作的覺醒;適合人的職業只有一種,那就是「追尋真實」,在追尋真實中就不會彼此競爭,不會鬥來鬥去,因為你可以用自己的方法來表現真實,如果你和社會的關係只是需要,而非貪婪的關係,那麼不論你在哪裡,都可以找到正當的謀生方法。

愛你所做的事,從這種「愛」中會產生驚人的創造力,當我們不愛自己所做的事,就會用各種方式來滿足自己,希望享有一些名聲和掌聲,努力成為有名的作家、詩人、畫家、音樂家、政治家,或其他願望和頭銜;真正愛一件事,必須完全沒有野心,和搏得社會肯定的慾望,如果你愛一件事,你永遠不會感覺到疲倦,你做它不是為了滿足自我,所以其中沒有失望、只有喜悅。

關係

生命就是一直在人我關係中的活動過程,自己一個人躲起來不可能追尋真理、實相、上帝,只有在關係中,只有在與人建立關係以後,才可能追尋到真理;河流的源頭很小,小到沒有人會注意,所以要從切身的關係開始,允許不曾期待的人、事、物進來。

「關係」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之一,它是發現自我的鏡子,只要我們願意,關係就會成為自我顯示的過程,否則就會成為滿足自己的活動,也就成為一種逃避的手段;當你和別人的關係出現了問題,問題再經過延伸,就成了這個世界的問題。

愛人才是實相之道;但是一味培養慈悲、寬恕,卻不了解人我關係,只會造成孤僻,使我們耽溺於掩飾得很好的驕傲中,因而陷入種種習性、神經官能症;如果逃避日常生活及非凡的互動關係,那麼所謂的證悟、解脫,便成為虛偽和幻覺,只會使你更加孤立,產生孤僻的偏執。

孤獨地活著需要相當的戒慎恐懼,才能不建立起自為是的圍牆;智慧是孤獨的,但孤獨之路並不走向智慧,孤獨的生活會造成停滯的氣息,養成這種習慣便很難破除,傳統派老愛說:「不要執著」,他們說要捨,然後遺世獨立,這根本是極大的錯誤,他們否定一切關係,解決不了關係的問題;真實的關係是一種活動,它不是一個靜態的點,一旦建立起模式,你便與人失去真正的關係了,因為關係是不斷移動、不斷改變,充滿著生命力及活力。

覺悟

「了悟」就是行動?如果你即將被火燒到,或者逐漸接近懸崖邊的地方?難道你不會馬上採取行動嗎??答案是你根本沒有看出來?只有你視自己的受限,如切身危機時,你才會付諸行動?行動真實的意涵不是「已經做的」或「將要做的」,而是「現在正在做的」?行動必然屬於現在,他不屬於過去,也不屬於將來?要滅火,你需要的不是對這場火的觀念、誰放的火、火的性質怎樣等等--?你需要的就是<立即的行動>?處在危機中的能量會非常強,因為沒有妄想的干預,所以那股能量就不會消耗?了悟的覺察好比與一條毒蛇同居?你自然會注意牠的每一個動作,牠所發出的輕微聲響,都會讓你心生警覺?這種專注的行動就是所有的能量,自我的整體就在剎那間顯現出來?這就是「無為而為」的真意 !

<反射現象>

挑戰總是新的?但我們總是用過去的制約來應付它?舊的反應制約新的,於是遭受扭曲而產生偏差?同時新的經驗,又納入舊的認知方式?因此更加強化舊的模式?過去的記憶認定貪婪是有罪的,因此強化了貪婪?如果貪婪是全新的當下,就不會定義它有罪?新舊一旦相遇,必然會用過去的經驗來解釋新的,因此才會造成分裂

當你擺脫特定的依賴?其實你已經又引入另一種依賴?所以你的生活是矛盾的?一方面想要藉著修煉來達到忘我?另一方面,卻從這過程中進一步培育和更加壯大了自我

守戒?

我制約我的心,將其關在籠子裡?然後說:「多麼奇妙 ! 我那麼安靜」?此時的邏輯和思想都很危險?如果心的寧靜是被迫、守戒出來的?那麼這種寧靜本身就是一種侷限?不過是自我催眠罷了?這種心靈無法化解矛盾?因為他本身就是矛盾

有毒的是念頭?宗教人士壓抑各種形式的快樂,因此他們普遍感覺起來都很無趣?這樣的心靈是乾枯的、無聊的、麻木的、沒有活力能量的、與事實是有距離的?強制下的禁慾好比閉上自己的眼睛,割去自己的舌頭?讓自己的心意處在飢餓的狀態,是脫了水的人類?宗教把慾望妖魔話,卻把「痛苦」理想化?它暗示著除非你經過那扇特殊的「門」,否則就永遠擺脫不了痛苦?那些禁慾者、印度的托缽僧、歐洲的修道士、和衛道人士都說:?「不要有慾望、不要有性、不要看美麗的女人;?如果你看了,就把他當作是你的母親、姊妹,或者把心思轉移到其它的冥想。」?實際上,他們心中慾火難耐,他們向外界否認但慾火中燒?這就是他們所謂的修持,也就是矛盾和掙扎的寂涼生活?就是那份刻意隔離的界份感,使得很多人感受不到修行生活的喜悅?「性」可以像無雲的藍天一般貞潔,但是念頭一出現,烏雲便使藍天暗了下來?念頭會說:「這是貞潔的、那是耽溺的行為、這必須加以控制的、、、、、」?因此有毒的是念頭,不是愛、守貞或性

性」

人類為什麼會賦予「性」這項事實如此巨大的重要性??「性」是我們唯一非二手的行為,在性行為中我們得以暫時忘記自己的恐懼和困擾?那時我們的自我感完全消失了,我們所追尋的其實就是這份忘我的感受?「性」為何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項主宰力量?只要原因是我們沒有創造力?不管以個人之名或以宗教團體之名,只要有自我膨脹的活動就會有性方面的渴慾?大部分的人若不是在否定中浪費能量?如若不然,就是一直在重覆地回想中浪費能量?性行為不是問題,就像吃對你不是問題一樣?但是如果你沒有別的事可想,而整天考慮「吃」的話它就是問題了?所以性行為是問題嗎?還是看待事情的想法是問題呢??用禁慾做為集中能量的方法,這種是一種貪婪的能量?它是排外的,只是在抗拒、排除?真正的能量是了解自己而產生的能量,在沒有原因的熱情下可以免除所有的依戀?當熱情有了原因就有貪慾,而貪慾是痛苦的開始?一顆專注且充滿能量的心是能夠集中而不排外的

慾望創造了「我」希望達到無慾的境界,只是心智的詭計而已?慾望創造「我」,沒有這些慾望「我」是不存在的?重點是了解慾望,而不是解決慾望?只有在不譴責慾望的時候才可能達到這種境地?因為當你壓抑某件事時,事實上就是你已經迷上它了?一個人如果抗拒慾望,認為自己消除了慾望,實際上是已經麻痺、死亡了?所以,重點不在於怎樣才能夠停止慾望,而是什麼東西使你想要去追逐慾望?對我們而言生活是掙扎、壓抑、是無數背道而馳的慾望?這是許多不同方向的拉力與張力,所有的一切在我們心中造成了衝突?我們真正想要的是脫離慾望所引起的擔憂、焦灼、痛苦?如果你能把那些都擺脫了,只剩下慾望所帶來的快樂,你還會想要擺脫慾望嗎??快樂和痛苦都是慾望的結果,但我們只想保有快樂、揚棄痛苦?可是慾望卻讓我們同時產生這兩種感覺?所以只要陷在快樂和痛苦的情緒中,就不可能有清明的覺察力?因為強迫我們行動的不是智慧,而是慾望的壓迫和牽引?掙扎著想要快樂、延續快樂、永遠快樂,所以快樂變成是一種痛苦的折磨?這也就是為什麼慾望會導致痛苦的成因~

喜悅

你拿針刺我,除非麻痺,否則一定會有反應?可是有了愉快的反應,思想就會走進來回味愉快,因而將其轉變為快感?思想就會一直想要重覆這種經驗,但是愈重覆思想就會愈機械化?在看到大自然的美景那一刻,並沒有快樂的思想,只有愉悅的感受?但是頭腦會記憶住這種情景,然後產生回想,快樂的感覺就是那個回想?於是就會從記憶中產生想要重覆那個快樂的需求?這個需求的動機,就是慾望形成的模式?如果你按照昨天的快樂來認識今天的快樂?就無法真正體驗當下快樂的動態,因為昨天的記憶遮蓋了當下?當你說快樂時,快樂就結束了?只有當你放下自我以及過往殘留下來的記憶,快樂才會來臨?這種喜悅的品質和慾望是截然不同的

美的欣賞

沉醉在真正美的事物是一大享樂?當你拒絕快樂,就是拒絕對美的欣賞及知覺?「無慾」有一種美!?這種美是一種對不凡、高貴、清明和可愛事物的欣賞?無慾不是三餐不食、不是拒絕性關係、不是排斥財富…….?無慾的心靈是一種沒有影像的心靈,沒有殘留過往的印象才會永遠純真?無慾不是為了尋求一種解脫的境界,而是每一刻都能夠了解實然?完全了解就是智慧,需要持之以恆、戒慎的觀察,以及一種柔和的力量?如果能了解思想產生恐懼和快樂的本質,就會感受到幸福和喜悅?所以,德行、秩序才是無慾的表現。

無常

「無常」每天都和你並肩而行?可是你能徹底面對它,而不把它變成一個惱人的問題嗎??「死亡」意謂著另一個新的開始,是一種全新的挑戰?然而我們給它名稱、標籤,它就舊了,而變成一種僵硬的思想概念?我們認為已知的範疇是安全的、肯定的、永久的?其實只要真實地看這個領域,你就會發現裡面有的只是無常,只是完全的不確定?只要有追求什麼結果的行為,就會有追尋延續的念頭?任何一種延續和累積最後都會有潰散的過程?所以,只要執著於延續,就會害怕死亡?只有不追求延續的心才懂得不朽

毒蛇

在我們的心靈領域,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害怕的東西?我們都害怕死亡、失敗、受人歧視、、這些都是最根本的恐懼?這些恐懼從來沒有睡過?為什麼生理有危險時所產生的智力和行動力,到了心理領域卻施展不開來??其實我們不需要任何挑戰來使我們清醒?因為它就好像屋子裡的一條毒蛇,永遠都在伺機而動?如果你房間裡有一條毒蛇?你就不會問:「我要怎樣才能保持清醒?」?你問這個問題完全是你不知道房間裡有一條毒蛇?恐懼只要喝酒、跪拜、禱告、念經、奉獻、、、時就可以暫時忘記。所以,重點不在於有克服恐懼的勇氣,而在於清楚地發覺到恐懼的起因

自由

很多人在世界上是獨立的,但很少人是自由的?你的心一定得先遠離先入為主的偏見,不能被問題、煩惱、臆測所佔據?然後你的心才能知真正地觀察,才能對美好的事物敏感?或許這樣就能找出和自由相關的線索了?當你看得很清楚時就必然有自由?自由就是免於不悅、免於敵對,因而也免於「看」的記憶?單純地覺察習慣的全部結構,就會發現一種免於習慣的自由?自由的美在於不留痕跡?只有自由的人才能和別人合作?自由並不表示沒有紀律,「追尋自由」這個行動自有它的紀律?所以,自由也就是一種秩序

紀律

「覺察」是紀律的最高形式?紀律在於學習不在於服從,學習是一種紀律,要求你既不沉迷、也不否認它?最重要的是不斷地發問,從發問中看到自己的動機,進而發現事實、帶來才智?人除非是自由了,自由到不落入任何的型態、公式、概念地觀察自己?否則無從學習自己~~?其中沒有雷同、模仿、壓制、任何控制,其中有非凡的美?學習和自由是在一起的,自由有它自己的規律?這種規律不是由心加之於我們,好讓我們完成某種結果?規律的根本意義就是學習?學習是要與他人一同進行的,所以是一種關係建立的過程

恐懼

只要有自私的念頭,就一定會產生恐懼?害怕的人總是想著我必須受人尊敬?有野心和權利慾的人,其實他的內心是非常不安和恐懼的?「恐懼」已經成為教化和控制人類的必要手段?宗教家、學校老師、政府、社會均利用恐懼來當做控制人們的方法?因此,我們所接受的訊息,時常會因為內在的恐懼而轉變成一種制約?所以,恐懼有助於約束人們從事正當的行為?恐懼讓你產生「我的」的感覺,因此而失去了創造力?恐懼是智慧的障礙,恐懼敗壞了智慧,是產生自我為中心的行動的種種原因之一?而教育的真諦就是在幫助我們了解恐懼的源由?整個資訊累積的過程和對知識的崇拜就是起因於恐懼?沒有那些我們會害怕迷失方向而不知所措?所以,大部分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心靈被盤據著?如此一來,就可以避免去面對真實的自己?因為害怕空虛,於是不敢真實面對自己的恐懼?思考的過程掐頭去尾就是妄念,感覺到心靈的空虛才必須喋喋不休[?我們的心永遠都充滿著念頭?這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恐懼的顯現

學習

人心希望探索了解,因為它是好奇的?但是,這份好奇心被錯誤的教育所破壞?我們的學習都是從自己的經驗、背景出發,由記憶所指揮??如果一個人能夠屏除所有心理專家和宗教領袖的權威,否定任何的權威?那麼這個人就可以完全依賴自己了?我們都認為比較可以促進學習,其實不比較才能促進學習?「比較」會造成挫折感,只會激起忌妒而已,所謂「競爭」就是這麼一回事?當我們不比較時,我們會有偉大和渺小的感覺嗎??假如學習變成是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一旦你達到預計的目標你就會把它忘記?因此,只有在沒有任何動機和誘因的狀況下,你才會為了愛而學習?也只有這種「學習」才是真的學習

無所畏懼

心一旦了解快樂思想慾望的本質,這種了解就會帶來心靈的紀律?因此,無所謂耽溺或不耽溺的問題?那樣的觀察會帶來異乎尋常的尊貴感?那份感受超越所有的剋制、自欺、自我優越、、等等的觀念?因為那些觀念是非常幼稚的?我們沒有辦法自由地搜巡覺察?是因為我們無時無刻都想要改變,總是想要改變自己?我們總是被綁在自我改善的柱子上,但那是自己狹隘、卑劣之心的投射?只要你有足夠的智慧去觀察生命中的每一件事?也就是說觀察每個問題、每個事件、每個思路、每個情緒、每個反應、、?只有這個時候你才能無所畏懼如實地觀察?心之所以會喋喋不休地消耗能量,是因為不夠穩定?因此要關心的是「穩定」這件事,而不是妄念?當腦子半空不空時才會有妄念,當腦子全滿或全空時是沒有妄念的?所以必須檢查每個思想,不讓思想在沒有完全了解的情況下逃出去?只留經驗,沒有完完全全地了解,它就會留下標記?還有外界的干擾會使記憶一直復甦,思想的活動就無日無之?所以愈陷入思考,問題就變得愈複雜;愈是優柔寡斷,就愈不能確定事情的發展?如果一個人真正認真、誠實地面對自己,妄想就毫無立足之地了?「自我覺察」不是延續思考的一個過程,而是讓思想萎縮、終止的一個過程?對每一個思想追根究底的那一刻,將會看到思想自動消失?在那一刻只有體驗,完全不會留下標記?假如每一個意念都能如實地觀察、感知,充分的、完全的了解?那麼你就會發現記憶開始凋謝,妄想也跟著萎縮了

覺察

所謂「覺察」??就是不去命名、不去衡量、沒有動機、沒有目的、不形成任何的結論?除了視覺和知覺外,沒有任何心理和影像的反應?我們的覺察必須既是探索的,也是觀察的;既是聆聽的,也是行動的?沒有分別感、不譴責、不認同、不否定、不判斷?只是覺察自己的行為和意念,以及相關的反應?無分別的心會覺察文明的虛有其表,我們意念及關係的虛有其表?因為沒有分別,所以能夠清楚地理解?所以自我覺察不是從觀念、信仰、結論出發,否則就不是自我覺察?自我覺察是活動性的,認知實然必須先懂得「看」的藝術?而「看」的藝術不是內省、分析的藝術,而是不做選擇的全方位觀察

自知之明

如果你觀察~~!?你會發現從來不曾在沒有分裂的情況下觀察一棵樹、一隻鳥?你搬到河邊住,不銷幾天就再也聽不到流水聲?所以我們對忌妒、羨慕、焦慮、、種種的情緒反應,早已沒有覺察的能力?一個想法就像是一塊布上的一條線?我們大多無法覺察到整塊布,也就是整個心念的活動?如果觀照不滲入個人因素,便是合乎邏輯而有效率?大部分人的觀照都是一種交易而已?希望因此得到不凡的體驗,這些都是商業性的思考模式?「自知之明」才是智慧的開端!?了解錯綜複雜的自己才是智慧的開始,也是性格的一種展現?其中含藏著整個宇宙,也包含人性所有的掙扎

洞悉力

真正的冥想是從永遠到永遠?因為它奠基的基礎是在實相上面,而不是時間上面?冥想是沉寂所透露的動態?屏除掉你學到或經驗到的事物,所以免於經驗就是冥想?洞悉力是整體的觀察,言語能形容的都不是那個境界?一旦從洞悉力開始、從全新的角度出發,一種新的覺知就由此開始?反之,如果你從邏輯開始,就一定會從你已經知道的事物出發?因為那是一種陳舊的認知,所以必定是錯誤百出的?洞悉力就是實相和真理之間的聯繫?它是看清整體實相的智慧,而且不會把它和真理混淆?於是真理就經由洞悉力在實相中運作?如果你擁有洞悉力,你就擁有熱情?它不是一種小聰明,你不可能舒服地坐視這一切?因為它會促始你不停地流動、不停地給,就像洶湧的河水淹沒了堤岸一般?但是,洞悉力如果討論太多就會變成危險的抽象概念,於是洞悉力又淪為知識?要擁有洞悉力必須先嘗到空寂的滋味,洞悉力就是空寂的冥想

「悟」

「悟」來自於了解不明,要了解不明就要檢視不明?當煩惱生起時,就徹底和它共處,至上的法門是不講人情的?如果真的能和自己的本來面目共處,這就是解脫的行動?如果整個人都被這股「哀傷」的能量佔據?而又沒有絲毫想要掙脫的意圖,這股能量就會充滿著你?但若想要掙脫,這股能量就被耗損了?我們從未被這樣巨大的能量充滿過,總有一股力量在抗拒它?猶如一個漏洞,使哀傷的這股能量流失了?如果你只是聆聽而不反應,也不要說:「要怎麼做?」,只是真切地聽?如同聽一些美妙的音樂~~~所有時間都是當下的,沒有扭曲、沒有偏見?那麼專注的觀照和知覺,就會燒盡」時間的陰影」和」思想的記憶」?

「冥思」

「冥思」的意思是意識清除其內容?要清除其內容,唯有觀察自己的意識及內容,而沒有觀察者的存在?冥想的美就是永遠不知道在哪裡?要往哪裡去?結局是什麼??冥想最奇特的地方,在於每一個體驗都不變成記憶?沒有記憶能抓住它,也沒有辨識的反應?這樣的冥思,你無法從別人那裡學來?如果在冥思上做任何的練習,它就是僵死的?故意試圖冥想一定會導致欺曚、幻覺?因為慾望會使人盲目,一切的企圖都是在否定冥思?冥思一定要自然產生,不能刻意引來?冥思不是「心靈」的遊戲,也不是「慾望」和「愉悅」的遊戲?只是單純地意識到你在想什麼和做什麼如此而已?只要觀照了,負面就立刻變成正面,虛妄也立刻轉成實相?觀照是如如、聆聽也是如如?因為思想如果能看到整體,它自己必定是完整的,因此也不用努力去追求完整

掏空」

只有在一個條件下,我們才願意探索生命的價值?那就是最終要獲得一些東西,就像需要用糖果吸引小孩去做一些事情一樣?這是我們心智運作的基本動機和模式,心靈總是希望達成某種結果和有所獲得?所以,當你在聽我說話時,內心就正在期待一個令你滿意的結果?但是,要安住在寂靜之中,是不能有任何的動機?如果有一絲一毫的動機,它就是被教導的、是蓄意的,因此根本不能算是寂靜?有沒有一種生活是沒有原因的?生活如果有原因,就會變成相對的東西;沒有原因,行動就是絕對的?光就是光,光不會要求更多的光,沒有黑暗就自然光?我們無法藉由黑暗找到光明,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去除那些製造黑暗的障礙?這樣的心,自己就是自己的明燈?所以不會執著,也不需要刻意去經驗什麼東西?「掏空」是一種徹底而又簡單的謙虛境界,其中沒有攀緣的階梯?只有第一步,而這第一步實在是永恆的一步

「無為而為」的真意

「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它是一種與所觀之物合一的覺知?日常生活照舊進行,謀生形式無需改變?只是隨觀著各種因緣互動的現象,以及意識中生起的各種反應?任何一個反應都會助長習性,但這不意謂該持續某個習慣?因為無論你做什麼都還在習性的模式當中?你只是覺察它,同時也覺察到相反的抗拒力量也是一種習性?所以,我們只能做一件事,那就是認清我們所做的任何抗拒都是白費的?認清這一點並不會令人沮喪,反而像鳳凰從灰燼中重生般地美妙?誕生於灰燼中,嶄新的東西才能誕生?經歷了許多的體驗,現在已經到達必須把這一切都放棄的瓶頸?此時的心才是全新的,這就是最高智慧的顯現

無為而為

很少人知道「沒有什麼對象使我們認真,但我們自己極為認真。」是什麼感覺?安靜裡面是完全的無為,這無為就是行動?因為是完全的無為,所以只要受到要求要有所行動,就會行動?既是完全的無為,因而其中沒有任何的運動?所以裡面就有一種擴增、完全的擴增,新的事情便發生了?這新的事情不是從認識出發,所以是不可經驗的?如果我看的很清楚,那麼我的心會變得非常地安靜?進而了解到我的心絕對沒有辦法了解未知?所以非常安靜的心不是絕望,只是不再四處追尋


推薦閱讀:

防晒噴霧哪種好?
有哪些時候,覺得爸爸特別可愛呢?
王路 的 Live -- 自由職業者的日常時間安排
茶香心語|待著,喝茶
結婚不想要鑽戒,想要可以升值的珠寶,有什麼推薦的嗎?

TAG:生活 | 開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