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門遁甲式盤的立式原理探微--黑白齋主

常秉義先生在《周易與曆法》一書中論述說:「易學是一門同天文、曆數、氣象、物候等科學相結合的綜合性實證科學。《周易》是占筮書。筮,數也,筮法源於古曆法,而曆法本身就是一種準確的預測。」當代學者郭揚先生在《易經求正解》一書中也認為:日、月、五星、二十八宿為易學的淵源。基於易經而生的何種佔法,如奇門、六壬、太乙等等,都與天文曆數密切相關,皆離不開河洛理數、九宮八卦及節氣律歷星宿度數。一言以蔽之,離不開天文曆法的時空背景。因此,我們就從古天文和曆法來探究奇門遁甲式盤的立式原理根源。一、古代天文的立足點和方法我們的國學源泉是仰觀天文、俯察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的結果。中國古代天文學,是古人通過「仰觀」的觀察方法得出的成果。正因如此,古人觀察得到的天文知識就具有了一定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表現在立足點和方法上。古人因為是用肉眼來「仰觀天文」,所以,就是以地球為觀察中心,而不是以太陽為太陽系的中心來觀察。古人眼中的天球,是視天球。古人眼中的日月星辰,都在視天球內壁的同一層面掛著並運行著。這就是古人的局限所在。而我們研究奇門,必須要明白這個局限,否則就會墜入無底的「迷惘深淵」。《淮南子·原道訓》註:「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以喻天地」。宇宙,一般當作天地萬物的總稱。宇宙學就是從整體的角度來研究宇宙的結構和演化。因為古人觀察角度和方法的局限性,所以在中國古代,關於宇宙的結構,主要有三派學說,即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此外還有昕天論、穹天論、安天論等。渾天說:天地具有蛋狀結構,地在中心,天在周圍。渾天說到底是何時由何人首次提出,現在已不得而知。但作為一種宇宙學說,它的產生和發展卻與一種實用的測天儀器──渾天儀有著密切的關係,史籍所載明確的渾天說直到東漢張衡造渾天儀並作《渾天儀注》時才提出來。張衡的宇宙學說被後世天學家多次引用和發展,並成為中國古代絕大多數天學家公認和遵用的宇宙學說。中國古代天學家就是以《渾天儀注》中所描述宇宙模型,進行天文觀測和曆法推算的。以後歷代曆法推算方法上常有改進,但基本模型仍是少有變化。蓋天說:是比渾天說出現更早的一種宇宙說,可將其起源、發展的過程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原始的形象化比喻的「天圓地方說」,沒有進一步關於天地結構的定量描述;第二階段以《周比算經》為基本綱領性文獻,提出了自成體系的定量化天地結構,基本假定是天地平行,其間相距八萬里。蓋天說家以此解釋天地結構和天體運行,並進行定量描述和計算。宣夜說:認為天是無限而空虛的,星辰就懸浮在空虛之中,自由自在地運行著。史籍中關於宣夜說的記載現在只找到兩條,其中一條還是斥責它「絕無師法」的。這種說法與現代宇宙論頗有形似之處,所以往往被作適當發揮之後,成為中國古代最先進的宇宙學說。然而,宣夜說認為日月星辰自由自在地運行,所以對它們的運行規律也就無從談起。這種對天體自由運行的誇大,使得宣夜說無隻字片言談到對天地結構的定量化描述,所以嚴格地講,宣夜說還不能稱作為一種宇宙學說。從以上學說可以看出,古人認為滿天星辰包括太陽、月亮和北斗七星等都是在一個層面上的——即大氣層里。所以,古人認為不僅年、月、四季、十二月、白天黑夜、十二時辰和生命問題有關,而且滿天星辰都與人類有著莫大的關係,都在時時刻刻地影響著人類的生命軌跡。二、古天文學中與奇門遁甲有關的主要範疇古天文學也是一個龐大的信息庫,內容豐富,但是直接與奇門遁甲立式有直接關係的是二十八宿和北斗七星。(一)古天文之——二十八宿古人很早就在實踐中醒悟到,季節的變化和太陽所處的位置有關,星象在四季中出沒早晚的變化,反映著太陽在天空上的運動。但直接測定太陽的位置又難於辦到。於是古人想出了間接辦法,即由月球和五大行星所處的星象位置去推算太陽所處的位置。古人發現月球圍繞地球運轉一周是27日多(恆星月),恰好一天經過一宿。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變化又與日月的位置變化有關。古人最初為比較太陽、太陰、金、木、水、火、土星的視運動而選擇了二十八個星官作為觀測時的標記。於是古人創設了天象的「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是太陽以黃道及赤道的兩側,繞天一周所取的觀象坐標。二十八宿的「宿」的意思和黃道十二宮的「宮」類似,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二十八宿是中國古代所創星區劃分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古人把沿黃道、赤道附近的星象,劃分成二十八個大小不等的部分,每一部分叫做一宿,合稱二十八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它把南中天的恆星分為二十八群,且其沿黃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星宿分為四組,又稱為四象、四獸、四維、四方神,每組各有七個星宿。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為二十八個天區的主體,這些天區仍以二十八宿為名稱。和三垣的情況不同,作為天區,二十八宿主要是為了區劃星官的歸屬。二十八宿從角宿開始,自西向東排列,與日、月視運動的方向相同:東方稱青龍:角木蛟 亢金龍 氐土貉房日兔 心月狐 尾火虎 箕水豹;南方稱朱雀:井木犴 鬼金羊 柳土獐星日馬 張月鹿 翼火蛇 軫水蚓;西方稱白虎:奎木狼 婁金狗 胃土雉昴日雞 畢月烏 觜火猴 參水猿;北方稱玄武:斗木獬牛金牛 女土蝠虛日鼠 危月燕 室火豬 壁水獝。《淮南子·天文訓》將二十八宿分成九野:中央鈞天 角宿 亢宿氐宿東方蒼天 房宿 心宿尾宿東北變天 箕宿 斗宿牛宿北方玄天 女宿 虛宿 危宿室宿西北幽天 壁宿 奎宿婁宿西方顥天 胃宿 昴宿畢宿西南朱天 觜宿 參宿井宿南方炎天 鬼宿 柳宿星宿東南陽天 張宿 翼宿軫宿「二十八宿」細解這裡不在展開敘述。此外還有貼近這些星官與它們關係密切的一些星官,如墳墓、離宮、附耳、伐、鉞、積屍、右轄、左轄、長沙、神宮等,分別附屬於房、危、室、畢、參、井、鬼、軫、尾等宿內,稱為輔官或輔座。唐代的二十八宿包括輔官或輔座星在內總共有星183顆。二十八宿創設之後,隨著天文學的發展,它的作用亦不斷擴大,它不僅在觀象授時,制訂曆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現代天體測量學形成之前,在推算、測定太陽、月亮、五大行星以及流星、彗星、新星乃至滿天星辰的位置等,無不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推算方法是,古人在每一宿中選取一顆星作為定標星,古人稱它做「距星」。某一宿的距星與下鄰宿距星的赤經差,稱做某一宿的赤道距度(簡稱距度),中國古代表述天體位置的兩個量叫去極度和八宿度。「去極度」是指被測星辰與北天極的角距離;「八宿度」是指該天體與它西側相鄰一宿距星的赤經差,這個度量體系就是中國天文學家們建立的赤道坐標系統。古人將全天二十八星宿按東、北、西、南四個方位劃分為四部分,每一部分包含七個星宿,並根據各部分中的七個星宿組成的形狀,用四種與之相象的動物命名這四個部分,對應關係如下:東方七宿如同飛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龍,故稱為東官蒼龍;北方七宿似夏末秋初夜空的蛇、龜,故稱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猶猛虎越出深秋初冬,稱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寒冬早春出現在天空中的朱雀,故稱南官朱雀。蒼龍、玄武、白虎、朱雀、統稱為「四象」。對於四象,中國的不少典籍多有敘述,如《考工記》、《御龍子》、張衡《靈憲》、孔穎達《尚書疏》等,其中以《靈憲》中的敘述最生動,張衡寫道:「蒼龍連蜷於左,白虎猛據於右,朱雀奮翼於前,靈龜圈首於後。」中國典籍中有的稱「四象」為「四維」,如《史記·天官書》、《石氏星經》、魏人張揖的《博雅》、元黃鎮成的《尚書通考》等。《史記·天官書》的記載與《靈憲》所載基本相同,即:蒼龍、朱雀、白虎、玄武分別代表著四季星象。中國天文學家高魯以《史記·天官書》為依據,設計了二十八宿與四象的關係圖。就現代國際通用的88星象而言,東方蒼龍大約是占室女、長蛇、半人馬、牧夫、天秤、天蠍、豺狼、蛇夫等座。北方玄武大約佔人馬、摩揭、寶瓶、飛馬、天鵝、仙女、雙角、鯨魚等座。西方白虎大約佔仙后、白羊、黃仙、金牛、波江、獵戶、天兔等座。南方朱雀大約佔雙子、御夫、巨蟹、大犬、南船、獅子、長蛇等座。王大有著的《天人合一養生》一書闡明:「當立春之時,地球正當位於柳、星諸宿——所謂黃道,實則是地球繞太陽公轉軌道與"天球』相交的軌跡,立春時地球運行到柳星諸宿宿位——在此時的夜半,柳、星二宿位於天空正中(中天),而角、亢諸宿位於東方,觜、參諸宿位於西方,牛、女諸宿在下(背向地球)為北方,井、鬼諸宿在上為南方。所以,角、亢諸宿定為東方,觜、參諸宿定為西方,牛、女諸宿定為北方,井、鬼諸宿定為南方。以此布列,東春木,南夏火,西秋金,北冬水,中長夏土。於是有東方木星、南方火星、西方金星、北方水星、中央土星。土星又名鎮星、填星。填者,直方大,填中空;鎮者,居中攝臨四方。以一年中四時天之陽生於子、盛於午中、盡於子相生之序,由此而五星定位、定序、定性、定時。」二十八宿系統的建立,為日、月五星以及若干天象發生位置的確定,提供了一個統一的和定量化的背景依據,是古代天文觀測定量化和系統化的重要標誌。英國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評論道:「現在無疑已經證實,中國古代的天文學雖然在邏輯性和實用性方面決不遜於埃及、希臘以及較晚的歐洲天文學,然而它卻是以大不相同的思想體系為基礎的。」他又說:「二十八宿的界限一經劃定,不論星群離開赤道的遠近如何,中國人都能夠知道它們的準確位置。甚至當星群在地平線以下時,只要觀測和它們聯繫在一起的正在頭頂的拱極星,就可知道了。」先哲在觀測日月五星運行周期的漫長過程中,是以二十八宿在天空中的位置作為參照標誌的。二十八宿為北極天頂周圍的星組,合為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成額定度數。古代名醫張景岳指出:「東方七宿,位應蒼龍,共七十五度;北方七宿,位應玄武,共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西方七宿,位應白虎,共八十度;南方七宿,位應朱雀,共一百一十二度。」其周天二十四方位坐標由干支、八卦及洛書九宮結合而產生,五方配天干: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內經·靈樞·衛氣行》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昂為緯,虛張為經。是故房至畢為陽,昂至心為陰,陽主晝,陰主夜。」大抵是沿天赤道從東向西將周天等分為十二個部分,用地平方位中的十二地支名稱與二十八宿相對應來表示,即:子為正北,午為正南,卯為正東,酉為正西;以子午為經,卯酉為緯;辰、戌、丑、未、寅、申、巳、亥居乾、坤、艮、巽的後天八卦方位的四維之地,分別列於西北(後天乾卦)、東北(後天艮卦)、西南(後天坤卦)、東南(後天巽卦)四方。在伏羲六十四卦方圖中,乾位在西北、坤位在東南,以乾坤為天門地戶。正如《易傳》所云:「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辟一闔謂之變。」而六十四卦圓圖中的乾坤之位則是宇宙萬物陰陽消長進退規律的體現,也是奇門遁甲陰陽遁排局布式的依據。因此說,二十八宿既是天區劃分的標誌,也是陰陽消長的象徵。正如《遁甲經》云:「六戊為天門,六己為地戶」,即以戊己分天門地戶。作為天門(入陽)地戶(入陰)的劃分,亦如《素問·五運行大論》所說:「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夫奎壁臨乾,當戊土之位;角軫臨巽,當己土之位。即從奎壁往南,曰行陽道,故曰開天門,自角軫而北,曰就陰道,故曰入地戶,奎壁的位置在西北角,角軫的位置在東南角,與伏羲六十四卦方位的乾位西北、坤位東南相吻合,故乾、坤二位為開天門地戶的方位。奇門遁甲的陰陽遁的劃分雖然不是以乾坤方位而是以坎離方位為準,但其陰陽進退的原理是一樣的。」(二)古天文之——北斗七星古人將天空中位置相對不變的星體稱之為恆星,並以此為參照,藉以觀察天體運行的基本規律。古人在「仰觀天文」過程中發現,滿天星斗都排列有序地由東向西運行,只有北極星不動,似乎其他星辰都在圍繞著它旋轉。於是,古人視北極星為上帝的象徵,而北斗則是上帝出巡天下所駕的御輦。此正如《論語》中孔子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對北斗七星的觀察早有記錄,但七星之名最完整的記載,始見於漢代緯書。最初有兩種名稱,一為《春秋運斗樞》所記。曰:「第一天樞,第二旋,第三璣,第四權,第五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第一至第四為魁,第五至第七為標,合而為斗。」二為《洛書》所記。它除記上述七名外,又記有另外七個名稱,曰:「開陽重寶,故置輔翼,易斗中曰北斗:第一曰司命,第二曰司祿,第三曰祿存,第四曰延壽,第五曰益算,第六曰度厄,第七曰上生。」北斗是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組成的。古人把這七星聯繫起來想像成為古代舀酒的斗形。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組成為斗身,古曰魁;玉衡、開陽、搖光組成為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屬大熊星座的一部分,從圖形上看,北斗七星位於大熊的尾巴。這七顆星通過鬥口的兩顆星連線,朝鬥口方向延長約5倍遠,就找到了北極星。認星歌有:「認星先從北斗來,由北往西再展開。」初學認星者可以從北斗七星依次來找其它星座。古人很重視北斗,因為可以利用它來辨方向,定季節。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四星為魁,組成北斗七星的「斗」,柄狀三星分別是——玉衡、開陽、搖光。杓柄中央的星名叫「開陽」,相距11分處有一顆4等伴星,名「輔」,開陽星和輔星組成視雙星,肉眼即能識辨。開陽本身也是一顆雙星。北斗七星始終在天空中作緩慢的相對運動。其中五顆星以大致相同的速度朝著一個方向運動,而「天樞」和「搖光」則朝著相反的方向運動。因此,在漫長的宇宙變遷中,北斗星的形狀會發生較大的變化,10萬年後,我們就看不到這種柄杓形狀了。《易經·彖傳》言:「觀乎天文,以察時變」。季節不同,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國古代人民就根據它的位置變化來確定季節。古代視北極星為上帝的象徵,而北斗則是上帝出巡天下所駕的御輦。對此,《甘石星經》云:「北斗星謂之七政,天之諸侯,亦為帝車。」意即上帝坐著北斗七星視察四方,定四時,分寒暑。《史記·天官書》也說:「北斗七星,所謂"旋、璣、玉衡、以齊七政』。……斗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斗。」所謂「七政」,據《索隱》引《尚書大傳》,指: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即是說,自然界天地的運轉、四時的變化、五行的分布,以及人間世事吉凶否泰皆由北斗七星所決定。對此,古籍《鶡冠子》明確記載:「斗杓東指,天下皆春;斗杓南指,天下皆夏;斗杓西指,天下皆秋;斗杓北指,天下皆冬。」意即一年由春開始,而此時北斗在東,所以上帝從東方開始巡視,故《易傳》:「帝出乎震」,震卦在東。除了辨四時、定節氣之外,在古代北斗還是正綱紀所參照之星辰,當斗柄在天空中划上一個圓圈時,便完成了一個周年視運動。古人將一年中斗綱旋指十二辰的變化稱之為斗綱建月。明張景岳在《類經圖翼》中云:「一歲四時之候,皆統於十二辰。十二辰者,以斗綱所指之地,即節氣所在之處也。正月指寅,二月指卯,三月指辰,四月指巳,五月指午,六月指未,七月指申,八月指酉,九月指戌,十月指亥,十一月指子,十二月指丑,謂之月建。天之元氣,無形可觀,觀斗建之辰,即可知矣。」故《淮南子·天文訓》中說:「十五日為一節,以生二十四之變,斗指子則冬至,加十五日指癸則小寒,……」這正與奇門定局和九星落宮相對應。古人以北斗七星視運動為坐標指針,將四時、八方、二十四節氣一周年完成,並由此而年復一年,往複循環。下面對北斗七星按照古代天文名稱、黃老經註解、道教稱呼的順序予以介紹:《黃老經》曰:北斗第一天樞星,則陽明星之魂神也。第二天璇星,則陰精星之魂神也。第三天機星,則真人星之魄精也。第四天權星,則玄冥星之魄精也。第五玉衡星,則丹元星之魄靈也。第六闓陽星,則北極星之魄靈也。第七搖光星,則天關星之魂大明也。第八洞明星,則輔星之魂精陽明也。第九隱元星,則弼星之魂明空靈也。具體可以排列如下:1、天樞星。《黃老經》說它是「陽明星之魂神」,道教人士又叫它「貪狼星」;2、天璇星。陰精星之魂神,巨門星;3、天璣(機)星。真人星之魄精,祿存星;4、天權星。玄冥星之魄精,文曲星;5、玉衡星。丹元星之魄靈,廉貞星;6、開(闓)陽星。北極星之魄靈,武曲星;7、搖光星。天關星之魂明,破軍星。宋代道教天書"雲笈七籤』24卷「日月星辰部」曾提及北斗七星還有輔星、弼星的存在,時稱北斗九星。後來兩顆漸漸隱失,成為「七現二隱」,故今有北斗七星之說。這九星在《雲笈七籤》24卷「北斗九星職位總主」的別名分別是:第1陽明星、第2陰精星、第3真人星、第4玄冥星、第5丹元星、第6北極星、第7天關星、第8洞明星(輔星)、第9隱元星(弼星),由九位大帝各主其星,攝理二十八個星辰。在中國文化中,對包括北斗七星在內的星辰的崇拜信仰由來已久。古人認為北斗主死,南斗主生。遠在道教形成之前,儒教禮制也強調對漫天星辰的祭祀。另外,歷代學子崇拜的魁星,即北斗七星的第一星(或前四星)即文曲星。《星經》云:「北斗七星,主天子壽命,也主宰相爵祿之位。」道教形成後,吸收上述說法後將北斗七星神格化為重要的天神加以崇拜,並對之作種種神學解釋,成為司命主壽的七位星君。《雲笈七籤》卷二十四《總說星》曰:七星第一星「名曰天樞,魂神斗次;第二星名曰天璇,魂神斗次行;第三星名曰天機,魄精斗次行;第四星名曰天權,魄精斗次行;第五星名曰玉衡,魄靈斗次行;第六星名曰闓陽,魄靈斗次行;第七星名曰搖光」。同時又稱北斗有九星,為九皇之神,謂「北斗九星,七見(現)二隱」。《玉清無上靈寶自然北斗本生真經》《太上玄靈斗姆大聖元君本命延生心經》等,亦稱「司命」、「司祿」等為北斗七星之名,並有紫光夫人感蓮花化生北斗七星的故事流布民間。略云:龍漢時有一國王名周御,其妃名紫光夫人。某日,夫人於池秀逶,忽感蓮花九朵化生九子。長為天皇大帝,次子為紫微大帝,其餘七子為司命、司祿、祿存、延壽、益算、度厄、上生七星。《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及《上清靈寶大法》卷三十九等,即據此稱北斗七星為:北斗陽明司命星君,北斗陰精司祿星君,北斗真人祿存星君,北斗玄冥延壽星君,北斗丹元益算星君,北斗北極度厄星君,北斗天關上生星君。再加八、九二星,為九皇星君。道書承此說,除繼續論述其對自然界和社會的影響外,著重強調其對個人生命的決定作用。《太上玄靈北斗本命長生妙經》云:「北斗司生司殺,養物濟人之都會也。凡諸有情之人,既稟天地之氣,陰陽之令,為男為女,可壽可夭,皆出其北斗之政命也。」《上清經》云:北斗七星,第一天樞宮,為司命星君;第二天璇宮,為司祿星君;第三天璣宮,為祿存星君;第四天權宮,為延壽星君;第五玉衡宮,為益算星君;第六開陽宮,為度厄星君;第七搖光宮,為慈母星君,總稱七司星君。專門奉祀北斗星君的廟宇稱北斗星君廟。因北斗專掌生存,故民間又稱為「延壽司」。三、古代「仰觀天文」的目的古人觀「天」的目的是什麼?古代深入人心的天學思想是「天人合一」。這裡的「天」是被用來指整個自然界,它在古代中國人心目中,並非象近代科學的「客觀性假定」中那樣是無意志、無情感、可認識的客體,而是一個有意志、有感情、無法徹底認識、只能順應其道、與之和睦共處的龐大而神秘的活物。它表現為兩個不同的層次:天地相通和天地對應。所謂「天人合一」,就是人保持天然、純真,人要和自然一致。我們的國學,仰觀天文、俯察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我們的國學始終都關注人,天人合一是主要命題。因此,人是宇宙中的人,人的陰陽和宇宙的陰陽息息相通,把人和環境割裂開來是不對的。古人認為日月星辰對人的一生都有影響。所以,古人談人必須談天地,必須談環境,必須談天文,必須談地理,必須談氣候。總之,人的體鍾必須與天一致。也就是說,古人「談天道」是為了「論人道」。正如《易經·彖傳》中所言:「觀乎天文,以察時變」。人的體鍾如何與天一致呢?就是要遵循天的季節性變化。古人切身感受到春夏秋冬四季的季節性變化和白天黑夜的晝夜變化對地球上萬事萬物的直接影響。為了能把握季節和晝夜的變化規律,古人仰觀天象,俯察地理,探索宇宙,審視八方。根據日月往來、寒暑相推的四時變化和陰陽消長原理,確定星宿位置而定天時、推曆法。用曆法來指導人們的各種實踐活動。古人很早就在實踐中醒悟到,季節的變化和太陽所處的位置有關,星象在四季中出沒早晚的變化,反映著太陽在天空上的運動。但直接測定太陽的位置又難於辦到。於是古人想出了間接辦法,為比較太陽、太陰、金、木、水、火、土星的運動而選擇了二十八個星官作為觀測時的標記。於是古人創設了天象的「二十八宿」。二十八宿表面是天區劃分的標誌,本質則是陰陽消長的象徵。季節不同,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國古代人民就根據它的位置變化來確定季節。《甘石星經》:「北斗星謂之七政,天之諸侯,亦為帝車。」皇帝坐著北斗七星視察四方,定四時,分寒暑。所以,古人觀天的首要目的是「觀象授時」,用來指導人類的生活實踐。授時就是制定曆法。至於後來道家神話星辰的作用則不足道哉!如果說,天文學是人類第一學,那麼曆法就是人類第一法。這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背景、不同政治背景的學者能夠共同認可、共同接受的歷史事實。世界的各種曆法均從天文中來,曆法是天文與人文轉換的第一成果。所謂曆法,簡單說就是根據天象變化的自然規律,計量較長的時間間隔,判斷氣候的變化,預示季節來臨的法則。中國古代天文學史,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就是一部曆法改革史。時間長河是無限的,只有確定每一日在其中的確切位置,我們才能記錄歷史、安排生活。我們日常使用的日曆,對每一天的「日期」都有極為詳細的規定,這實際上就是曆法在生活中最直觀的表達形式。年、月、日是曆法的三大要素。曆法中的年、月、日,在理論上應當近似等於天然的時間單位——回歸年、朔望月、真太陽日,稱為曆日、歷月、歷年。曆法是天文學的分支學科。它是一種推算年、月、日的時間長度和它們之間關係,制定時間的序列的方法。簡單說來,就是為人們為了社會生產時間的需要而創立的長時間的記時系統。曆法能使人類確定每一日再無限的時間中的確切位置並記錄歷史。曆法以使用方便為目的,按一定法則,科學地安排年月日。日以上的時間系統計量與安排屬於曆法範疇。曆法是在人類生產與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年、月、日都直接與天體運行周期相關。很早以來,人們就把四季更迭的周期定為年,把月亮盈虧變化的周期定為月。一回歸年365.2422日,一朔望月為29.5306日,它們既不是月的整數倍,也不是日的整數倍,使用起來很不方便。因此在人為規定曆法中的年和月都是整數日,這種整數日的年和月,稱為歷年和歷月。曆法是關於時間的計算方法的科學。比如今天是2004年7月2日,那位清末學者是光緒三十三年三月初九日出生的,唐朝從公元618年到907年共統治了290年等等,這些就是時間。這些時間的計算單位和數字是怎麼來的?是從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三個天體——太陽、地球、月亮的運轉周期的比例計算出來的。計算時間的三個基本單位,年指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月指月亮繞地球公轉一周,日指地球自轉一周。這些本來是小學生都懂的常識,為什麼說是一種專門學問?其實並不那麼簡單。準確地計算時間是一件十分複雜的事,複雜的原因在於太陽、地球、月亮這三個天體運轉周期的比例都不是整數,誰對誰都無法除盡。我們通常說一年12個月,360日,這只是一個概數。假如真的一個月是30整日,一年是12整月或360整日,那麼曆法就不成其為一門學問了。實際情況卻是:地球繞太陽一周是地球自轉一周的365倍多一點,相當於月亮繞地球一周的12次再加11日多一點;月亮繞地球一周是地球自轉一周的29倍多一點。它們相互間的比例都有一個除不盡的尾數,這就需要進行很複雜的計算,使年、月、日的周期能夠相互配合起來,並且都能用整數進位,便於人們計算、使用,這就是曆法。所以又可以說曆法是計算太陽、地球、月亮運轉周期的比例的學問,是以這三個天體的運轉比例為研究對象的。用不同的方法來計算這種比例關係,就是不同的曆法。人們想盡辦法來安排日月年的關係。在歷史上,在世界各地,存在過千差萬別的曆法,但就其基本原理來講,不外乎三種:即太陰曆(陰曆)、太陽曆(陽曆)和陰陽曆。三種曆法各自有各自的優缺點,目前世界上通行的「公曆」實際上是一種太陽曆。關於各種曆法的內容,這裡就不再展開了。曆法也是判斷氣候變化、預示季節來臨的法則。我國的曆法中根據十二消息卦的機理而制定的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補充曆法就是曆法用於判斷氣候變化,預示季節來臨的法則。這一方面會在以後具體講解。四、古代曆法簡歷——河圖洛書、八卦的源頭中華文化不是始於文字,更不是始於儒家與道家,而是始於文字之前的天文曆法。以天文論天氣,是天文曆法背後的思路。以太陽為第一坐標論天氣變化,是天文曆法背後的方法。文字出現之後,曆法在文字中;文字出現之前,曆法在「圖書」中,曆法在「卦象」中。遠古中華先賢以太陽為坐標創建了太陽曆,以月亮為坐標創建了太陰曆,以北斗星為坐標創建了北斗歷,最後將三種曆法「合三為一」創建了陰陽合曆。文字之前的天文曆法是用抽象符號表達的,抽象符號就是河圖洛書、太極八卦。天文曆法一有永恆坐標,二有嚴密的數字,三有萬古長青的哲理。陰陽五行的哲理是從最初的太陽曆出發的。天文曆法中的陰陽五行第一特徵就是嚴格的規定性,與迷信與玄學毫無關係。(一)文字所記載的歷(1)《史記》所記載的黃帝歷。《史記·曆書》:「蓋黃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余,於是有天地神祗物類之官,是謂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亂也。」按照《史記》的記載,歷是在黃帝時代出現的。從天文到人文的轉換,首先出現的是歷。最初的歷,是用五行表達的。(2)《管子》所記載的五行歷。《管子·五行》:「昔者黃帝得蚩尤而明於天道……立五行以正天時,五官以正人位。人與天調,然後天地之美生。」《管子》告訴後人,五行的第一作用是正天時;正天時的五行歷是黃帝在蚩尤的輔助下創立起來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一行72天,五行360天。五行首尾相連,周而復始。五行歷,顯然有十月太陽曆的特徵。從《管子》這裡,一是知道了五行可以論歷,二是知道了蚩尤與黃帝的另一種關係——輔佐關係。(3)《尚書》中的陰陽合曆。《尚書·堯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純太陽曆閏日,四年閏一日。陰陽合曆閏月,三年一閏,五年再閏。366日、閏、四時,這幾個特徵間接說明,《堯典》中的歷,應該是陰陽合曆。(4)《周髀算經》中的陰陽合曆。《周髀算經》以太陽回歸年的時間長度論歲,以朔望月的時間長度論月,一歲的數據是365.25天,一月的數據是29天。《周髀算經》具有里程碑意義。十月太陽曆失傳於中原大地,應該在《周髀算經》之後。在漢代的《淮南子·天文訓》中,還有「一行72天」的太陽曆的影子。(5)《漢書》記載的六種歷。《漢書·律曆志》記載了六種歷:黃帝歷、顓項歷、夏曆、殷歷、周曆、魯歷。《漢書·律曆志》:「箕子言大法九章,而五紀明曆法。」這一說法,將《尚書·洪範》中的「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解釋為五紀曆。五紀曆,實際上也就是五行歷。(6)元朝郭守敬調歷。公元1281年,郭守敬將太陽回歸年長度由365.25精確為365.2425。三百年後的1582年,羅馬教皇格里高利組織天文學家修正儒略曆,所修正出的數據也是365.2425。這個數據,就是今天公元紀年所使用的數據。人類上下五千年,如若從曆法上論,進步僅僅體現在小數點後的第二位之後的小數上。(二)「圖書」與「卦象」中的歷「圖書」是指河圖洛書;「卦象」是指先後天八卦。河圖、洛書,一直被認為是易學的起源,中華文明的源頭。河圖和洛書的來歷,也被賦予種種神秘的色彩。幾千年來,河圖、洛書問題像謎一樣吸引著一代代的研究者,也困惑著一代代的研究者。因為根本性依據的缺失,所以,對「圖書」的解釋,一直存在著「說服力」問題。根據傳說,上古伏羲氏時,在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黃河中浮出龍馬,背上的毛髮旋成一副圖形,因為是從黃河中所出,所以這個圖形被稱為「河圖」,伏羲依據此圖而演成八卦,成為《周易》的起源。又相傳,大禹治水時,從洛陽西洛寧縣的洛河中浮出神龜,背上的龜甲也有一副圖形,因為出自洛水,所以這個圖形被稱為「洛書」,大禹依此圖劃天下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治理社會,名《洪範》。《周易繫辭》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就是指這兩件事。關於河圖和洛書的來源,目前就是所謂的「龍馬」、「神龜」傳說。目前,奇門界的很多書籍也是不厭其煩地引用該傳說。這種神話傳說不僅使河洛文化成了河洛濫觴,同時也使易經象數預測學在數千年來始終背著封建迷信的外衣!「馬出河圖龜負疇,自古怪說何悠悠。」河圖洛書到底是如何來的,二者到底揭示了什麼易理呢?其實,「河洛、八卦」就是曆法!!首先,通過前面的古天文學的論述,我們已經知道故天文學都是圍繞著地球,確切地說是指我國黃河流域一代的氣候變化來說的,不再重複。其次,從現有的文獻也可以說明這一點。(1)《屍子》說卦中有歷。《漢書·藝文志》中,有關於《屍子》二十篇的記載。《屍子》:「伏羲始畫八卦,別八節而化天下。」在《屍子》的記載里,八卦是表達四時八節的。(2)《帛書周易》說卦中有歷。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周易》中有幾篇流行本《周易》所沒有的文章,有一篇題目《要》的文章,其中談到八卦是表達四時變化的。原話是:「又四時之變焉,不可以萬物盡稱也,故為之以八卦。」四時變化,可以歸納為八卦。在《帛書周易》的記載里,八卦是表達四時八節的。(3)《周髀算經》中的一個數據。《周髀算經·日月曆法》中出現383又940分之847(即383.9)這個數字。這是閏年13個月的天數。一看到這個數字,馬上就可以聯想到六十四卦的384爻的爻數。一卦六爻,6×64=384(爻)。閏年13個月的天數,六十四卦的爻數,融合在了384這一數字。384÷13=29.53,這個數字幾近於朔望月的天數。384這一數字,對人們的啟示是:六十四卦,卦中有歷。(4)《周易》中的一個名詞與二句話。《周易·繫辭上》出現「大衍之數」這一名詞,相隨相伴又出現了「五歲再閏」和《易經·彖傳》中所言:「觀乎天文,以察時變」。「大衍之數」是談天地之數的。《周易》里的天地之數,與彝族文化里的天地之數一模一樣。彝族文化里的天地之數組成了圖書,圖書可以表達東西南北四方,可以表達春夏秋冬四季。「大衍之數」是不是關乎曆法?《漢書·律曆志》明確以「大衍之數」論歷,唐一行和尚改歷,名之以「大衍曆」;參照彝族文化,參照《漢書·律曆志》,參照一行和尚的「大衍曆」,完全可以將「大衍之數」視為是曆法的表達。「五歲再閏」是調配陰曆陽曆融合的一種方法。太陽回歸年的時間長度是365.25,十二個朔望月構成的一年時間長度是354。陰曆陽曆融合,必須置閏,閏余才能成歲。365.25-354=11.25(天),這裡的11.25是餘數。11.25×3=33.75,三年的餘數大於一個月。11.25×5=56.25,五年的餘數接近兩個月。調配陰曆陽曆的一致,必須置閏。沒有閏,四時之序就會錯亂。「五歲再閏」的陰陽合曆調配法沿用至今。「五歲再閏」這句話,在《周易》中出現在卦的演算中。卦表達的是歷,算卦的本義實際上是推演曆法的。擺地攤的算命先生所算的卦,與算卦的本義南轅北轍。至於《易經·彖傳》中所言:「觀乎天文,以察時變」。前面已經論述的非常明確了。(5)彝族文化里的「圖書」,從根本上說是表達宇宙發生論的,從具體上說首先表達天文曆法——兩種太陽曆。彝族文化在歷史上是口口相傳的文化,唐代、清代形成了典籍。近20年來,雲貴川三地的彝族同胞將先賢傳下來的典籍集結出版,《西南彝志》、《宇宙源流》、《土魯竇吉》、《宇宙人文》等一批典籍,出現在了世人面前。彝族文化里有洛書,也有河圖,更重要的是,這裡還有圖書與兩種太陽曆、先後天八卦的相關解釋。藉助彝族同胞的文化,可以有助於重新認識源頭的中華文化。在彝族傳說中,漢族出於伏羲氏這一支,彝族出於伏羲氏母親那一支,所以在文化本源上有著一致性。按照這個說法稍加推理,馬上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彝族與漢族或舅甥關係或表兄弟關係。彝漢兩個民族在遠古時期原本就是親戚,源頭文化之相通相似的「所以然」,此處出現了合理的答案。在《土魯竇吉》一書中,出現了圖書之形與圖書之數。書先而圖後,洛書的彝族名稱為「魯素」,譯為「龍書」;河圖的彝族名稱為「付託」,譯為「聯姻」。龍書表達的是十月太陽曆;河圖表達的是十二月太陽曆。關於圖書與八卦的關係,彝族文化的解釋是:彝族文化中的洛書,表達的是十月太陽曆,河圖表達的是十二月曆。洛書演化出了先天八卦,河圖演化出了後天八卦。彝族文化稱八卦為宇宙八角,八角可以表達空間中的八方,可以表達時間中的八節(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與冬至夏至)。陰陽五行學說源於天文,奠定於曆法,首先是由十月太陽曆奠定的。實際上,《周易》中八卦的本義就是八節歷。《帛書周易》:「四時之變焉,不可以萬物盡稱也,故為之以八卦。」《屍子》:「伏羲始畫八卦,別八節而化天下。」在這兩個論斷中,八卦就是八節歷。天文學是中華大地上的第一學,曆法是中華大地上的第一法。陰陽五行太極八卦,是從第一學、第一法這裡出發的。陰陽五行太極八卦之所以被誤解誤讀,根本原因在於源頭天文曆法的失傳,尤其是十月太陽曆的失傳。(6)今天天文學家對早期曆法的解讀。今天的天文學家解讀圖書與卦,解讀出的仍然是歷。其一,中國科學院研究員陳久金先生在《彝族天文史》一書中寫下了卦中有歷的話,他說:「八卦與歷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它所使用的數當與曆法的周期有關。具體地說,無論是先天八卦還是後天八卦,它的十個數就是我國古代十月太陽曆的十月曆。所謂宇宙和自然的變化規律,就是指四季變化。原本是用它推算月的,後來又將它推廣。用來推算日和年。」——天文學家指出,最初的曆法是用八卦表達的。其二,還是這位陳久金先生,他在1986年第2期《自然科學史研究》發表了《陰陽五行八卦起源新說》一文,文中有這樣一段話:「所謂伏羲受河圖,禹受河圖或洛書,是說天授他們治理國家的大法,其中自然包括象徵王權的曆法。」——天文學家指出,最初的曆法是用圖書表達的。其三,雲南天文台高級實驗師李維寶先生在《雲南少數民族天文曆法研究》一書中介紹了雲南彝族、傣族、佤族、怒族、基諾族、獨龍族等少數民族所採用的多種曆法——太陽曆、陰陽合曆、物候歷,以及遠古時期先民所採用的「山頭歷」。書中多次出現太極圖:介紹傈僳族曆法時,出現了太極圖;介紹彝族曆法時,出現了太極圖、河圖、洛書與八卦。傈僳族的曆法,太極圖位於中央,圍繞太極的是四面八方,四面八方之外是十二屬相組成的大圓。這個圖是傈僳族先哲所繪。(傈僳族的曆法圖與藏族曆法圖大同小異。在藏族《天文歷算》一書中發現了內外三層的天文曆法圖:中間圓分九宮,九宮外環繞的是八卦,八卦圓之外,也是最外層的圓是十二種動物組成的大圓。) 彝族的十月曆,一年分陰半年、陽半年。冬至到夏至,太陽視運動由南回歸線向北,這半年為陽;夏至到冬至,太陽視運動由北回歸線向南,這半年為陰。一年的陰陽各半,彝族先賢是用太極圖表達的。春夏秋冬四季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這八節,彝族先賢是用八卦(史稱八角、八方)表達的。其四,李維寶先生在「彝族十月曆溯源」中的「十月曆演變脈絡」中關於河圖洛書的新觀點。李維寶先生將陰陽、五行、圖書之數合理地解釋到了十月曆中。他說:「"陰陽五行歷』,即以五行為月名,依次為水、木、火、金、土,上半年和下半年各出現一次。按《易》的表述叫做五行生成說,上半年作物生長象徵陽,下半年作物成熟收藏象徵陰。五行紀月在一年中出現兩次,都兼有陰陽,即以水月代表一月時為陽,代表六月時為陰;火月代表二月時為陰,代表七月時為陽;木月在三月時為陽,代表八月為陰;金月是四月時為陰月,是九月時為陽月;土月代表五月時為陽月,輪到十月時又為陰月。概括地說,五行在上半年若為陽,下半年再出現時必定為陰,反之亦然。」上半年為陽,下半年為陰,陰陽在這裡順利地進入了曆法。金木水火土紀月,五行在這裡順利地進入了曆法。以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這十個奇偶之數記陰月陽月,河圖之數順利進入曆法。其五,解釋五行的新觀點。《洪範》中的九條治國大法,第一條所出現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成,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被李維寶先生解釋為五行歷。他在第六章第三節中說:「《洪範》五行不可能是什麼哲學概念,而是……1年分5個時節的曆法……這種歷史傳統早在周朝就有記載。如《春秋》記魯桓公"四不正朔』,《論語》中有"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等,都是被當作大事來記錄,說明那個時代各諸侯國都把曆法視為國家的大政,《洪範》把五行作為9條大政中第一條,必屬曆法無疑了。由於鯀不重視曆法,"汩陳其五行』而失敗了,禹把治歷當作9條大政之一,所以才成功了。」《管子》以五行論歷,《淮南子》以五行論歷,以此而論,李維寶先生的認識是完全有歷史依據的。他對圖書與歷、八卦與歷的解釋,絕大部分都是能接受的。綜上所述,從《河圖》《洛書》和八卦、干支、五行等實際的性質看,它並不是什麼「超自然」的產物,也不是迷信東西,而是一門關於測量太陽,推算天文氣候曆法的技術,屬自然科學範疇。河圖、洛書、八卦、干支、陰陽、五行均是古代天文曆法的內容,均是自然科學而非玄學和迷信。五、如何理解易學預測技術中的滿天星斗易學中有大量的天文現象,作為構成易學的基礎而存在。比如說二十八宿和北斗七星等。而在實際預測之中,也總是有星象名詞參與到預測的過程中。在一些批判易學的人眼中,這就成為預測是迷信的一個「有力證據」。他們認為除了太陽系中的日、月以及幾大行星之外,那些遙遠的天體,對地球上生物的影響幾乎為零。用這些星體的位置變動來預測命運,根本就沒有道理,不是迷信是什麼?天文學家討論星象和命運的關係就認為,古人之所以把星象變化和人們的命運聯繫起來,是由於古人知識的局限性,他們不知道滿天的星斗都是和地球相距非常遙遠的天體,往往以光年為單位來計算的,所以除了太陽、月亮和幾大行星之外,星象的變化不可能對地球的人類命運產生關鍵性的影響。這種觀點看來有正確的地方,就是古人知識的局限性。在前面我們已經經討論過這個問題,古人是把地球的大氣層作為「天」的,他們認為地球的大氣層就是整個宇宙,而日月星辰都是大氣層中的天體。這一點最直接的證據,就是「渾天說」這種宇宙學說。「渾天說」的代表作《張衡渾儀注》中說:「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這句話的大體意思是天地如一個雞蛋,天如蛋清,地如蛋黃,天把地包裹在中間。這種理解正是地球被地球大氣層包裹的形象比喻,所以古人心中「天」的概念,並不是我們現在理解的宇宙,而是指地球的大氣層,這一點是首先要確定的基本原則。以此為基礎,才有可能真正的理解古人各種預測體系的內涵。從現代天文學的成果來看,對我們影響最大的天體,無疑是太陽和月亮,其中太陽是絕對的主宰,季節、晝夜等時間節律,都是依靠太陽的光和熱形成的,所以太陽是地球環境氣候的決定因素,它對萬物命運的主宰是毫無疑問的。除了太陽之外,月亮也是影響地球環境的重要天體,雖然月亮並不是很大的天體,但是它離我們太近了。根據科學的研究,地球的潮汐節律直接來自太陽和月球的引力。除此之外,地球的洋流、地震等自然現象的形成也是和月亮有直接的關係。所以月亮也是決定地球環境氣候的重要因素。日、月、地這三個天體的複合運動,就形成了我們地球的基本節律——年、月、日、時。這些時間節律,毫無疑問對萬物的命運有重大的影響。除了日月之外,太陽系中的大行星對於地球的環境氣候也有很大的影響。奕巨慶的《行星與長期天氣預報》中介紹,特大暴風雨多發生在月亮的朔望前後,這和潮汐的原理是一致的,但是朔望的影響一天就過去了,而異常的旱澇卻有可能持續數月,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最大的可能就是五星的朔望也同樣對地球氣候有影響,在行星朔望和月亮朔望發生重疊的時候,被影響的地區就形成特大的暴雨洪水,而不被影響的地區就形成特大幹旱。《內經》中說:「泉涌河衍,涸澤生魚,風雨大至,上應歲星」,就是說的這個道理。也就是說,太陽系的其它大行星,因為距離地球太遠,所以它們對地球的影響力要比日、月小很多,對於地球的基本節律,即年月日等時間節律的形成,基本上沒有什麼影響。但是,這些大行星的影響還是存在的,當它們和日、月、地處在一些特定角度位置的時候,比如天文學中所說的「合」「沖」之類的位置,就可以對日月形成的節律產生增幅、減幅的作用,從而使日月節律的影響程度出現異常,於是在對應的年份中形成自然災害。劉傑的《中國運氣學》中介紹,我國500年來的兩個乾旱期,就發生在九大行星的會合附近。所以行星雖然不能決定地球的年、月、日這些基本節律,但是對於地球的超年節律卻是決定的因素,它們是誘發超年節律中自然災害、異常氣候的因素,從這個角度來說,年月日這些基本節律是地球的恆量,那麼行星的影響就是一種變數。不過這些的變數也不是無規律的,行星也有自己的固定運行軌道和公轉周期,也有自己的朔望周期,只是相對於地球的基本節律來說它們是一種變數而已。綜合起來看,能夠直接影響地球上萬物的天體就是太陽和月亮,它們是地球基本節律周期(年以內的周期)的主導因素,而太陽系的其它行星也能影響地球上的生物,它們是超年節律的主導因素,但是行星的影響是間接的,它們本身不能單獨產生重大的影響,但是當它們和日月的影響疊加或者抵消的時候,就有可能讓基本節律的強度出現變化。這也是超年節律的意義所在。這些天體對生物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易學中所用的星象主要就是日月和五星,意義就是如此。當然大家也許會說,易學中的星象並不是只有這些,還包括三桓、四象、二十八宿、北斗七星等概念,可以說是把滿天的星斗都算在內的,這些可都是距離地球非常遙遠的恆星,根本不可能對地球有什麼影響,這又如何解釋呢?其實,中國星象中的四象二十八宿、北斗七星、五大行星等,都不是用星象本身來預測命運的,而是以星象為坐標,以星象的變化來確定地球上環境氣候的變化,「天體虛空而不可見,唯以日月星辰見之」。古人觀察星象的變化,其實是為了確定「天氣」的變化。什麼是「天氣」的變化?就是五行運氣的變化,也就是地球大氣層內環境氣候的變化。我們現在說氣候現象的時候,還是沿用「天氣」這個詞,就是這個意思。因此星象只是作為一個背景、一個坐標、一個參照點,用來標示地球上環境氣候的變化情況。比如說古諺:「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就是最好的證明。所以古人所說的星象與命運的關係,並不是用的星體本身的影響,而是其所標示出的五行運氣對命運的影響。而代表環境氣候變化的陰陽消長和五行運氣,則毫無疑問是地球上萬物的主宰因素。星象,包括日月五星其實都是「其象在天,其用在地」。這也是易學中的天文體系和現代科學中天文體系的區別。科學中的天文只是天文學而已,而易學中的天文是和地球的時空環境結合起來的。這樣天文現象就有了標示環境氣候變化的作用,也就有了預測命運的意義。不但天文學體系是這樣,數學體系也是這樣,易學中的數,同樣是和環境氣候的變化結合的。因此數的規律才具有了預測命運的作用。「千里來龍,此處結穴」。地球環境氣候的差異和變化模式,就是易學的本源,是貫通一切易學原理的「根」。而這一切成立的基礎,是建立在環境(陰陽五行的變化)對命運具有的主宰作用基礎之上。六、奇門遁甲的核心真義——陰陽五行奇門遁甲以日、月、地球以及五大行星的運轉規律為基礎,以二十八宿為參照背景,以北斗七星為運轉樞機,以河圖洛書、八卦、六十甲子為生成模式,實際則是以曆法為參照模式,模擬地球宇宙世界的物質運動規律。而地球宇宙世界的物質運動規律的核心是陰陽五行。因此,奇門遁甲的核心真義是陰陽五行。正因如此,《御定奇門寶鑒》之「釋八卦分八節」云:八節者;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也。冬至一陽生,生於陰之極也。夏至一陰生,生於陽之極也。故冬至起於坤,夏至起於乾。以先天卦之接應也。是以立春起于震,春分起於離,立夏起於兌,行東蔀之生氣而隸於北。立秋起於巽,秋分起於坎,立冬起於艮,行西蔀之殺氣而隸於南。又引漢陰居士曰:天地之理,陰陽生殺而已矣。含兩間而吐四時者,理中氣也。氣無理不畜,理無氣不舒。陰陽生殺者,所以畜其氣而舒其理者也。故庖羲氏俯仰以畫卦、軒轅氏即卦以分節,亦各緣陰陽生殺,發其含吐舒畜而已矣。八節之義,冬者陰也,其音翕、陰之理也。夏者陽也、其音張,陽之理也。春者陽之生氣也,故其音張而發。秋者陰之殺氣也,故其翕而斂。此陰陽理氣自然之翕張斂發,故運行四時而生成百物也。至者拯也、分者中也、立者止也。先天坤以純陰居北,陰至於純而陰極矣,故曰冬至陰極則陽生。陽生則陰止,故震一陽生於東北曰立春。離以陽含陰而居東,陽之生氣得乎中,是以二陽含一陰而中分之,故曰春分。陽過其中而氣漸盛,若不知其所止,則必至於極。故兌以一陰止二陽於東南曰:立夏。干以純陽居南,陽至於純而陽極矣,故曰:夏至。陽極則陰生,陰生則陽止,故巽一陰生於西南曰:立秋。坎以陰含陽而居西,陰之殺氣得乎中,是以二陰含一陽而中分之故曰:秋分。陰過其中而氣漸盛,若不知其所止,則必至於極,故艮以一陽止二陰於西北曰:立冬,此羲皇二聖,卦節一揆之旨也。後天卦位雖易,而八方八節不能易。其所能易者,則陰陽升降之氣。而所不能易者,則陰陽配合之理也。故曰天地之理,陰陽生殺而已矣。《御定奇門寶鑒》之「釋星」又曰:「蓬任沖輔英芮柱心禽,其立義皆本於甲。而其取義則因於節氣。蓋甲既遁而星乃顯其用,謂之星者,必晦而後現。猶夫甲之必遁而後顯也。冬至之木、陽意已動。蓬者逢也,言能復逢其陽也,故一宮曰蓬。立春乃可以任其性矣,故八宮曰任。春分則其氣益暢,故三宮曰沖,沖者動也。至於立夏。扶蘇四蔭,附之者益眾,故四宮曰輔。夏至而英華盡露矣,故九宮曰英。立秋而斂,故二宮曰芮,芮之為言內也。秋分黃落,厥干獨存,故七宮曰柱。立冬則體竭內含,中藏仁德,故六宮曰心。惟土則四時相依於木,有禽之象焉。故中五曰禽。」《奇門遁甲鳴法》序云:「術數之學,唯奇門一家,非他技可比。征之於數,實出於河圖洛書、九宮八卦;征之於理,實繫於天地人文、陰陽消息。」釋「陰陽秘旨極玄微,二至分途順逆飛。」時又云:「沖和之氣,無過乎陰陽;統攝陰陽之理,無過乎節氣。故冬至陽生,夏至陰生。陽生則陰消,則萬物隨之所以生,乃知來之候,故奇門家用之於順也。陰始則陽息,萬物隨之所以死,乃數往之候,奇門家用之於逆也。順逆異途,其星神門儀分而布之,則玄微之旨明矣。」《奇門遁甲總訣》篇首即云:「陰陽順逆妙難窮。二至還歸一九宮。若能了達陰陽理。天地都來一掌中。」篇末又進一步強調云:「陰陽逆順妙無窮,節氣推移時候應,二至還歸一九宮,三元超遁用六甲,八卦周流遍九宮。」李開元在《李氏奇門占斷總訣》開篇也云:「天地之道,陰陽而已;陰陽之道,五行而已。《黃帝陰符經》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兩句話,十六字,便道盡了奇門遁甲的核心。」所以說,得陰陽五行之理,奇門遁甲的真義盡矣!!!奇門遁甲式盤的立式原理探微之二——易的物質運動變化規律之陰陽學易者當明易道即天道,天道即是人道。聖人作易與天地准,在於明陰陽,識盛衰,以盡人事。學習奇門遁甲者必須明陰陽。一、易的物質運動變化規律研習易經預測的人都知道,五行、先後天八卦、河洛,干支,這幾套體系,是易學最根本、最基礎的理論體系,是一切理論易學和應用易學的源頭。而通過上一篇博文我們已經明確:河洛和八卦的本質來源於曆法,是模擬地球上氣候變化的象意表達方式。「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根據以上這段話,我們不難發現,在周易成書之前,我們的祖先已經通過「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認識和掌握了自然規律!「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即一年四季、寒往署來,日出日落,晝夜交替,萬物的生髮消亡。陰消陽長,陽長陰消,周而復始,循環無窮。「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伴隨著宇宙星體(主要指日、月、地球)的運動變化,所形成的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而生成萬物;世間萬物也和宇宙星體一樣不停地運動變化著,這種運動變化是物質內部的運動變化,人們的肉眼是不能看到的,但是只要掌握了陰陽消長(宇宙星體運動變化)規律,也就知道了物質內部的運動變化規律,因為物質內部的運動變化與宇宙的運動變化是相似的,都可以用陰陽消長來表示。「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人類的生命運動規律也和其它萬物一樣遵循著陰陽消長(宇宙運動變化)規律不停地運動著、變化著。只有掌握了這個規律,才能知進退變化之機。然而世間所有物質的存在,只不過是宇宙星體運動變化的結果而已,是古人通過觀察宇宙星體的運轉形成春夏秋冬四季及晝夜交替而總結出的自然規律(陰陽消長律),具體的神是不存在的,易經也並非指某一具體事物,是指宇宙星體以及萬物的運動變化規律!易經太極圖以明快圖素的模型,勾畫《易經》陰陽互動易流的科學內涵:精與氣也,聚則合一,散則分二,二氣陰陽;一體分二,陰陽二性,二氣量比,比例恆變,漸升量大,漸降量小,大不及一,小不為零;量變性變,量大性顯,量小性隱;性顯明現,性隱暗藏;現則物明,藏則物暗。故,精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升漸大者,升浮漸散,散漸布寓,終極勢消;降漸小者,降沉漸聚,聚漸蓄根,終極勢盛。然,物極必反!根盛勢極,根勢漸長,長漸升散,散升布寓;寓衰勢極,寓勢漸消,消漸降聚,聚降蓄根。一體之內,陰顯陽隱,互根互寓,顯隱性易,互易互化,恆運無休。故精氣互動,陰消陽長,陰進陽退,陽殺陰藏,和諧平衡。綜上,我們可以明確:《易經》中的陰陽概念屬於理性認識範疇的概念。《系詞》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我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經》的總體哲學思想,是《易經》內涵的核心所在。陰陽學說重要解釋事物對峙雙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消長和相互轉化的關係。在這個確定的認識層面簡單地說,陰陽就是一種定性的矛盾分類方法。如天為陽、地為陰,男為陽、女為陰,氣為陽、血為陰等等就屬於對陰陽的具體定性表達(即理性具體認識範疇的哪方為陽,哪方為陰的具體表達,且在具體運用中雙方的屬性不能任意的顛倒或混淆。否則就將帶來認識的失誤)。所以,理性認識範疇的陰陽概念與矛盾概念一樣,自身沒有具體的含義,只有利用它分析和認識具體事物時,它的意義才有可能隨著我們對事物在實踐中的認識而彰顯出來-----這個過程也就是理論又回到實踐的過程。二、易經的太極宇宙時空觀空間、時間和宇宙觀念是力學、物理學、天文學、數學和哲學的重要基本觀念。「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不僅道出古代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的概念,也道出空間、時間就是宇宙的本質。20世紀,空間、時間和宇宙觀念又經歷了幾次革命性變革。從牛頓理論和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經過愛因斯坦狹義和廣義相對論的變革,發展到現代宇宙論,改變了整個空間、時間和宇宙理論,這是一條線索。從經典理論,經過量子力學和量子場論的變革,到追求量子引力、超弦和M理論,這是另一條線索。還存在一條線索:從各種簡單力學和物理系統利用熱力學、統計物理等現代方法,到探索複雜系統對空間、時間和宇宙理論的影響。這些線索彼此交織,各有發展又彼此聯繫。相對論體系的建立和發展,無疑起著革命性和主導性作用。目前的理論認為,時間與空間是物質世界存在的構架,一切物質皆不能離開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而能夠超脫就可以獨立存在的。空間是指由多維度物體及其物質所組成的呈容器狀的物質世界。這個多維性就表明了空間是以一個立體的並多層次的方式表現存在著。時間是指物質世界(即空間)的連續性延伸狀態。時間具有永不停歇的一慣性、延續性及單向性等特點。從物體存在形式來看,宇宙的存在是空間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宇宙的運動及變化則是時間的一種表現形式。宇宙是由諸多個類似於銀河系物體組成的空間,而時間則是由過去、現在及未來等三點為一直線狀組成的事件之流。一維為平面世界,三維為立體世界,四維則尚不為我們目前科技所知的一個未知世界(有一說為靈魂存在的維度空間)。我們地球上的人類是生活於一個三維空間之中。時間寄存於空間之中,沒有空間也就無所謂有時間存在了。時間是空間(物體及事件)存在延續的單向計量器。沒有時間,空間也無法進行自我表現的存在。所以,空間與時間是緊密結合著並相互聯繫作用著的一對互向關係,從這一意義上說,我們往往要把時間與空間並稱為「時空」就是這個意思了。奇門遁甲的根本主旨來源於易理,易來源於八卦,八卦來源於河圖洛書。因此,我們研究奇門遁甲的時空觀,就不能不研究河圖、洛書以及八卦、易經的時空觀。「宇宙」一詞,最早出自《莊子》這本書。《淮南子·原道訓》註:「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以喻天地」。宇宙,一般當作天地萬物的總稱。宇宙學就是從整體的角度來研究宇宙的結構和演化。宇宙是由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所構成的統一體。是一切空間和時間的綜合。一般理解的宇宙指我們所存在的一個時空連續系統,包括其間的所有物質、能量和事件。在多元化的漢語中,「宇」代表上下四方,即所有的空間,包括東,南,西,北等一切地點,是無邊無際的;「宙」代表古往今來,即所有的時間。包括過去,現在等,是無始無終的。所以「宇宙」這個詞有「所有的時間和空間」的意思。把「宇宙」的概念與時間和空間聯繫在一起,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關於河圖洛書的時空觀。對此,孫國中先生闡明:「《河圖》《洛書》是宇宙發展運動的圖式,其小無內,其大無外:用之言天,則天在其中;用之言地,則地在其內;用之言人,則人不出其外。故左之右之無不逢源,諸門諸術皆可援以為說。所以闡發河洛的關鍵,在於揭示其潛藏著的宇宙發展運動的規律」(《河圖洛書解析》致讀者)。常秉義先生則說:「河圖、洛書實質上是講運動功能結構的。……而河、洛學說則認為時間坐標與空間坐標是不可分割的"血肉』關係,宇宙世界並沒有超空間的時間,也沒有超時間的空間或物質,時空永遠是相結合的。時間產生於天體運動,天體運動的結果則體現在時間坐標上,時空之間既密合無間又彼此對應。我國古代先民正是在時空結合的基礎上對宇宙及其萬物進行研究的,河洛就是這種思潮的產物。由此可見,河洛之學無愧為現代物理學、天文學的濫觴」。而「河圖洛書是伏羲時代的產物。那麼,中國文明史再不能以文字時代來劃定了,而應以河洛數理為標誌上溯新的文明史。這就是說,早在七千年至一萬多年以前(河洛誕生的時代),華夏土地上就有了高度發達的文明」(常秉義著《周易與曆法》118——119頁,中國華僑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從學者研究成果看就是如此。而在前一篇博文中,我們已經就河圖和洛書的問題已經闡述明確了,這裡簡略不談了。那麼,《易經》中又是持什麼樣的宇宙時空觀呢?「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易·繫辭上》)這是《周易》關於宇宙時空的太極存在模式,是對我們這一宇宙圖景簡明精當而又形象蘊深的描摹和解讀,也是對時間與空間運轉機制的生動表述。這一宇宙時空的存在模式可分為五個層級。第一層級是太極,第二層級是兩儀,第三層級是四象,第四層級是八卦,第五層級是吉凶大業(即盛衰興亡的物類事象)。《易傳·繫辭》講:「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此段文辭告訴我們關於易的產生製作和易的功用:第一,遠古包犧氏上下遠近地對天宇地球、自然物類、人身情狀,進行深入的觀察分析。第二,以天象地形為效仿對象和遵循法則,以生物土地為文理表徵和適宜質基,以人身物類為取樣實體,據此而製作了涵容宇宙時空的八卦。第三,運用八卦這一時空模型和機理,可以通達明曉天地機理正道,可以分類象徵喻比宇宙萬物,揭示物象世界共有和不同的特性情狀。《繫辭》又說:「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它告訴我們,易的存在和出現,是因為宇空自然的運化中原本就演生著機妙物理,聖人以此作為法則。天地的不斷變化運轉,聖人將其作為範式加以仿效運用。天宇垂降物象,以此顯明事物內部吉凶利弊的發展態勢,聖人對之進行摸仿趨避。「圖書」是聖人據此作為認識宇宙時空、循用物理機制的象數圖景和基本法式。《繫辭》還說:「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天地排布設置了萬物的方位,易所涵容的時空規律就運行在天地之中。乾坤以天地陰陽剛柔變化的原理、組構成八卦六十四卦時空系列,而易的太極運化模式和機制,就在以乾坤為父母的易象卦爻系統中建立起來了。這就是存在和產生易的時空基礎、根本原理與創製情狀。因此,我們可以說:易是宇宙時空模式和運化機制;易是對天地萬物人類進行深入的觀察分析後構建的卦爻時空系列;易是對宇宙時空中的天地自然物類人事等對象的效仿;易的模型系統和遵循法則是時空萬物演化運行的象數圖景和原理機制;易涵容了時空規律原理,揭示了天地物人的演化態勢和吉凶利弊;易的機理大道運行在天地之中,易的象數模型建構在乾坤為首的爻卦系統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曲成萬物而不遺」,「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易道簡要明白,卻能夠包容獲得天下的機理;得到了天下的機理,萬物的方位性狀就確立在易道之中了。易能周備婉成萬物,不會遺失漏掉一個。易能顯明過去的事物、洞察未來的趨勢,使微妙的機理得以明示,深藏的隱秘得到闡揚。於是以易象顯示天地萬物,以文辭明告解說,確定事物性象的吉凶利弊,據以作出正確判斷,這是易的簡明性、涵備性、洞察性(預測性)及其功能。「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樞機之發,榮辱之主」,「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道極其深奧而且能研求時空事物的機理。因為易道極其深邃,所以能夠貫通天下的人心志向;因為研究了時空事物的機理,所以能夠成就天下的物情事業。樞紐機制一旦發動,就會成為榮辱興衰的主宰。時空的機理,是事物變動演化的微妙信息,事物發展的吉凶利弊首先通過它顯現出來,因此,要及時抓住天地易道的機理,果斷行動,不要整日等待而貽誤良機。這是易的時空機變性。因此,我們可以認識到:易是對天、地、人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透析研究,揭示時空規律、洞徹物性人心,運用象類原理、明察往來幽微,涵容應對機變、成就天地事業。即:從宏觀到微觀,從微觀到宏觀;從天宇到地球,從自然到人類;從過去到未來,從遠方到近處;從個體到全面,從原起到返終;從時地到空宇,從心物到宇宙;可謂無一不包容,無處不析人。「易」之宏大精微的本質性含義是——太極宇宙時空機理。即:「易」是宇宙時空運化的原理機制。它涵容了「太極兩儀四象八卦大業」體現的層級周寰、運演分合模式的全過程。其特性功能是:開創成就、象類洞察、簡明涵備和普適機變。《易》的太極宇宙時空寰演模式的衍化是層級化的。太極是時空寰演模式的第一層級。這一太極混元之氣內部矛盾衝突、對抗運轉,就引起演化,於是宇宙周寰初程起動,時間與空間運行流轉。混元態的「氤氳」之氣,衍展分化,「對轉分合互生消長的陰陽兩態」演生出第二層級「兩儀——乾元和坤元。繫辭大傳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可見,乾元就是陽,坤元就是陰,陰陽交感化合、對抗運轉、變換分衍,資生出宇宙初期的雲狀瀰漫物和凝聚物。這就是《周易》時空的太極存在初起模式,也就是現存宇宙時空的早期衍出過程。陽可理解為向外的螺旋寰張力,陰可理解為向內的渦旋迴縮力,在張與縮的對抗中,產生第三層級「四象」——「老陰、少陰、少陽、老陽」四種圖象,可理解為現今天文學上已觀察到的各種宇宙天象,比如總星系、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等。有可比喻春夏秋冬先天四象和寒暑燥濕後天四象等。接著又由四象衍生第四層級「八卦」,即宇宙中的各類星象星體及星際物,比如恆星行星一類的太陽地球及其共衍物象。周易用「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等八象(八卦)表示。再由八卦產生第五層級「吉凶大業」,即衍出星球上生息榮衰的萬象萬物,比如地球上的生物與非生物,包括人類的興起繁盛。《周易》爻卦系統都是由陰陽爻象組成。《易傳》說:「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這一易卦系統的建立基礎和性理是:時空陰陽、天地數理、剛柔特性、萬象變化、吉凶趨勢;圖象系統的符號組成是:陰陽爻畫、柔剛重迭、繫辭說明、易卦成立。即:觀察分析時空中陰陽的變化,以陰陽兩種性類分別萬物,以數理闡發天地運行的機制,發揮剛柔變化、相互推動的特性,以陰柔陽剛的重迭運用而產生爻象,用陰陽爻象組成三畫卦與六畫卦,由此衍成八卦和六十四卦,從而建構為層疊方寰的易卦網路系統。「八卦成列,象在其中」。「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宇宙演化過程的時空萬物態式,就涵容映對在爻卦網路系統之中,以多維全息的《周易》太極寰演模式,揭示了宇宙時空的運轉規律和性質特徵。《周易》爻卦多維網路系統所涵映的萬物生生不息、孕成消長的物態象類,使我們能總體全面地認識把握時空宇宙的變換態式、內容層級和物象特性,從宏觀、中觀與微觀方面把握萬象物事的源起聯繫、相輔相成、互約互制的機理。宇宙時空的太極寰演,是一周返開新的運轉流程,按照宇宙全息律,易卦蘊涵著太極宇宙的寰演信息,《周易》每卦的六爻之象,也應是宇宙太極寰運規律演化圖景的一種涵對映照。「一爻一太極,太極一爻象」,即由初爻(第一爻)到上爻(第六爻)的六爻可分別映對宇宙時空的演化過程。《周易》講「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易者,象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六者三才之道也」。「六爻相雜,唯其時物」。「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數往知來,「六位而成章」。說明易卦之六爻涵映宇宙全息,蘊含天地人三極的時空信息,當易道中行、六爻發動之際,時變空換,物交性移、生髮張揚,廣通象類、順逆情狀。初爻可表示我們這一輪宇宙的開始,即混沌的「太極元點發動」;二爻可表示陰陽氣態的對分轉合;三爻可表示各類天象(總星系、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等)的衍布動恆;四爻可表示各種星球(恆星、行星、如太陽、地球等)的聚裂成散;五爻可表示星球上的萬物繁榮;上爻即第六爻表示萬物盛極而衰,物極必反而原始趨終,歸於寂滅,走向新一輪宇宙的最初「太極元點」。綜上所述,《周易》時空物態的存在模式是太極寰演開新,即:周寰返演、溯原開新,運轉不窮,時空無盡;「易」是經典的宇宙時空機理圖景,描摹揭示了時空輪轉的規律原理、本質特性和功能機制;太極發動運化,衍出時空萬象。宇宙寰轉前行、自強厚載,物性榮枯消長、生生不息;《周易》爻卦網路系統是宇宙物象的建構模型,是觀察、分析、研究時空運程的途徑方式,是全息涵映天地物人演化態勢、寰轉層級、吉凶利弊的手段器具。三、易的時空網路系統《伏羲六十四卦方圓圖》是用古代數學六十四卦符畫成,其最早的來源當為《伏羲女媧手執矩規圖》。因為先有圖畫,後有卦符,這是從右腦思維到左腦思維的必然。關於伏羲和女媧的畫像資料,考古學發現甚多,大體包括石刻和絹畫兩類。石刻類的代表作品有:山東嘉祥縣漢武梁祠畫像石「伏羲手執規,女媧手執矩」圖,山東沂南漢墓石柱上「伏羲手執矩,女媧手執規」的石刻,漢規矩磚圖等。絹畫類的代表作品有:新疆高昌故址阿斯塔那古墓彩色絹畫所繪伏羲女媧手持矩規圖。據1963年4月出土於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高昌國首都)墓葬考古報告中所示,同期出土的共有數十件伏羲、女媧絹畫,畫面形式大致相似:人首蛇身,交尾相擁,伏羲持矩,女媧持規。絹畫上方有日,下方有月,周圍布滿絲縷相連的星辰(北斗七星,還有彗星)。伏羲所執矩象徵地,女媧所執規象徵天,用以配合畫面上的日月星辰,為墓室營造一個小宇宙。另有相似的圖中,在伏羲與女媧頭部,二人用食指指著兩副星圖,一個圓形和一個方形的星圖,圓形內有個太陽,代表天,方形代表地。從山東到新疆,《伏羲女媧手執矩規圖》分布十分廣泛,中國古代存在著盤古、三皇五帝的崇拜,唯獨在伏羲女媧圖上把規、矩兩個幾何繪圖測量工具畫上去,這證明伏羲女媧是規矩的最早發明人。目前考古已經發掘了很多六千年以前的陶器,上面刻有精美的幾何圖案,有方形、圓形。這是伏羲女媧時期使用規、矩的物證。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有「規」「矩」二字:「規」字字形,像手執規畫圓;「矩」寫作「匚」,像曲尺形,有的寫成兩個直角三角形形狀。這說明在殷商時期,規矩作為社會的存在,已成為當時的工程技術與作圖放線中普遍使用的工具。兩足規畫圓,直角矩畫方。規矩作圖,其源甚遠。甲骨文中「工」字的形象與金文「工」字形近,學者們多釋為工。《說文》雲:「工,巧飾也。象人有規矩也,與巫同意。」而「巫」字甲骨文字形是兩個「工」字相交,正好是規、矩的複合體,所以伏羲女媧是最早的巫,巫是最早的科學家。規矩衍生的成語片語:「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 「規規矩矩」、「循規蹈矩」、「規行矩步」。規矩原為自然科學工具,後來在漢語中演化為道德辭彙,這是「天人合一」理念的反映,也是《易經》的一貫法則。為何女媧循規掌天?伏羲為何蹈矩掌地?在所有《伏羲女媧手執矩規圖》中,都是女媧循規掌天,伏羲為何蹈矩掌地。這透露了上古時期女人掌權的母系社會特徵。女人掌權,必然由女人觀天授時。《山海經》里的記載就是女人主管天文曆法:《山海經.大荒南經》:「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經.大荒西經》:「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羲和生十日,常羲生十二月」,即為一種古老的天文曆法。羲和主管太陽曆,把一年365天分成十個月,以十天干命名;常羲主管太陰曆,把一年分成十二個月。到了黃帝堯舜時期,「天文台台長」就用羲和、常羲命名:《世本》:「黃帝使羲和作占日。常羲作占月」。《尚書.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夏朝后羿政變,廢除十天干太陽曆,這就是「天有十日,后羿射日」的由來,政變後改用十二月太陰曆,因為太陰曆為常羲發明,所以衍化為「嫦娥奔月」。(政權變,即是天變,所以新政權都要啟用新的天文曆法。中華民國成立時也是廢除農曆,改用公元紀年。)男人掌地,有字為證。「男」字從田,田者地也。九宮洛書的發明是男人掌地的結果。女人掌規,日晷又稱日規,這是女人觀天而發明的。從山東到新疆,《伏羲女媧手執矩規圖》分布十分廣泛,中國古代存在著盤古、三皇五帝的崇拜,唯獨在伏羲女媧圖上把規、矩兩個幾何繪圖測量工具畫上去,這證明伏羲女媧是規矩的最早發明人。目前考古已經發掘了很多六千年以前的陶器,上面刻有精美的幾何圖案,有方形、圓形。這是伏羲女媧時期使用規、矩的物證。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有「規」「矩」二字:「規」字字形,像手執規畫圓;「矩」寫作「匚」,像曲尺形,有的寫成兩個直角三角形形狀。這說明在殷商時期,規矩作為社會的存在,已成為當時的工程技術與作圖放線中普遍使用的工具。兩足規畫圓,直角矩畫方。規矩作圖,其源甚遠。甲骨文中「工」字的形象與金文「工」字形近,學者們多釋為工。《說文》雲:「工,巧飾也。象人有規矩也,與巫同意。」而「巫」字甲骨文字形是兩個「工」字相交,正好是規、矩的複合體,所以伏羲女媧是最早的巫,巫是最早的科學家。規矩衍生的成語片語:「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 「規規矩矩」、「循規蹈矩」、「規行矩步」。規矩原為自然科學工具,後來在漢語中演化為道德辭彙,這是「天人合一」理念的反映,也是《易經》的一貫法則。為何女媧循規掌天?伏羲為何蹈矩掌地?在所有《伏羲女媧手執矩規圖》中,都是女媧循規掌天,伏羲為何蹈矩掌地。這透露了上古時期女人掌權的母系社會特徵。女人掌權,必然由女人觀天授時。《山海經》里的記載就是女人主管天文曆法:《山海經.大荒南經》:「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經.大荒西經》:「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羲和生十日,常羲生十二月」,即為一種古老的天文曆法。羲和主管太陽曆,把一年365天分成十個月,以十天干命名;常羲主管太陰曆,把一年分成十二個月。到了黃帝堯舜時期,「天文台台長」就用羲和、常羲命名:《世本》:「黃帝使羲和作占日。常羲作占月」。《尚書.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夏朝后羿政變,廢除十天干太陽曆,這就是「天有十日,后羿射日」的由來,政變後改用十二月太陰曆,因為太陰曆為常羲發明,所以衍化為「嫦娥奔月」。(政權變,即是天變,所以新政權都要啟用新的天文曆法。中華民國成立時也是廢除農曆,改用公元紀年。)男人掌地,有字為證。「男」字從田,田者地也。九宮洛書的發明是男人掌地的結果。女人掌規,日晷又稱日規,這是女人觀天而發明的。「女媧補天」的傳說足以證明女媧是上古人類的領袖,女媧地位高於伏羲。女媧持規開天,伏羲掌矩闢地,以規畫圓,以矩測地,天圓地方,以圓形蒼璧禮天,以方形黃琮禮地。女媧「化生萬物」、「鍊石補天」、「摶土造人」的傳說,也說明上古人類是母系社會,女媧是掌權者。伏羲女媧執矩握規圖的大量出現,體現了中國文化所具有的科學理性與人文道德的統一。日晷(日規)圓形以測天時,乾卦用九「群龍無首」即是指天體運行和日晷鐘錶的運行如環無端。黃琮的立方體結構說明古人的空間概念成熟。坤卦六二「直方大」在這裡得到體現。琮外方而內圓,是坤卦「順承天」的體現。乾為時間,坤為空間。從日晷到渾天儀,都取乾卦的圓形。從大禹治水按九宮洛書化分九州到帝王宮殿明堂之規劃,都按坤卦的方形。整個中國文化連續六千多年都一以貫之效法乾坤二卦的法則,而用來測量天地的規矩又成為中國人的道德規範。「伏羲六十四卦方點陣圖」,就是周易爻卦組成的時空網路系統的具體模型。上面的方圓圖,圓圖是管宇宙的時間,代表宇宙的運行法則,亦可說代表太陽系統時間運行的法則或原理,圓圖中的方圖管空間,代表方位方向,這就是前人的秘訣了。先說方圖,右邊第一行最下為乾卦,我們由下向上看,為什麼先從下看?八卦的卦爻是自下向上畫的,所以這方圖亦是自下向上看,因此,乾卦上邊的第二卦是天澤履,第三卦是天火同人,第四卦是天雷無妄,第五卦是天風姤,第六卦是天水訟,第七卦是天山遁,第八卦是天地否。這裡就舉一個例子,其他的讀者可以自己按照此規律觀察。伏羲六十四卦的先天卦的數字是:乾一、兌二、離三、震四、龔五、坎六、艮七、坤八。這個數字的排列我們可以從方圖的右下角「乾一」沿對角線向左上「坤八」看去,就一目了然了。那麼我們從方圖的第一行由下往上看,全部八個卦,每卦的上卦,亦即是外卦,都是天亦即乾卦,而每卦的下卦,亦即是內卦,都是依照先天卦的次序乾、兌、離、震、巽、坎、民、坤配合的,所以成了乾、履、同人、無妄、姤、訟、遁、否等八個重卦。我們再從乾卦起,從右向左看橫列的卦,重卦的次序是乾、夬、大有、大壯、小畜、需、大畜、泰等八個卦,再仔細分析這八個重卦的內外卦,又可以發現,內卦都是乾卦,而外卦從右到左,則是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又是先天卦的次序。如果以數字來代表,直行的乾(1,1) 履(1,2) 同人(1,3) 無妄(1,4) 姤(1,5) 訟(1,6) 遁(1,7) 否(1,8)。橫列乾(1,1) 夬(2,1) 大有(3,1) 大壯(4,1) 小畜(5,1) 需(6,1) 大畜(7,1) 泰(8,1)。這個六十四卦的方圖,變化無窮。應了解這個圖。以前的讀書人學了八卦,就能未卜先知,做事遇到困擾,如有人被重兵包圍了,在沒有辦法的時候,就用這個方圖來算卦,找到最有利的方位,安全地衝出重圍。像這一類的故事,歷史上很多,只是大家不肯講出理由在哪裡來。例如在目前所處的房間內,亦可以劃分成六十四卦,而算出在某一時間,自己處在某一方位最有利。每個地方,都有一個太極,乃至一個錄音機、一本書,都有一個太極。如這本書,從什麼時候、什麼部位壞起,都可以知道。這只是依據一個數字,一種現象的道理,加上時間與空間的因素,就可求出答案來。因此中國古代文化的未卜先知,能知道未來的事情,只是一種非常精密的計算方法,但是如要算得正確,還是要靠人的。這個方圖的數字,則是這樣一縱一橫,慢慢向上走的,構成如此錯綜複雜的關係。可是亦同時告訴我們,宇宙間的萬事萬物,看來是非常複雜,但懂了《易經》以後,從《易經》的觀點,任何亂七八糟的事物,都有它的法則。換句話說,懂了《易經》原理以後,去待人,去做事,遇到最複雜的問題,也不會看成複雜了,而是能找得到它的關鍵,在關鍵上輕輕一點,問題就解決了。不懂這個原理,越做就越糊塗,就像這方圓圈一樣,覺得很亂。圍繞在這個方圖外的圓圖,亦是六十四卦,要從哪裡開始看起?這更麻煩了,等於我們的羅盤,到處都是八卦,不知道上面有些什麼名堂。其實這也是一個法則問題,圓圈是代表時間和代表空間的方圖配起來,某一空間在某一時間會起作用。譬如一家工廠,一天出品一萬隻杯子,其中的某一隻賣到某一地方,在某一天剛好斟茶給某一來訪的元首喝,那麼這隻杯子很神氣,而另外的杯子,賣到另外的地方,也許用來放髒的東西了。這個「說不定」的當中,實際有固定的法則,就在這方圓圖中轉。那麼這個圓圈的六十四卦,是用什麼方法排列起來的呢?我們看圓圖上面頂端左邊的第一個卦是乾卦,再看最下面右邊第一個卦是坤卦,在這乾、坤之間有一條線,代表夜間天空中的銀河,亦代表地球南極、北極的磁場,然後再來排列圓圖。首先用方圖最下面的第一橫列的乾、夬、大有、大壯、小畜、需、大畜、泰等八個卦,依次序放到圓圈的頂端,左邊開始,順原次序向左排列。第二步,又將第二橫列的履、兌、睽、歸妹、中孚、節、損、臨等八個卦的履卦緊接在泰卦之後,依原次序排列下去,然後將第三、第四橫列的每個卦,都照這個方法排列,最後復卦緊靠了中線下端的左邊為止,這是第一步驟,排列成了左邊的半個圓圈。然後第二個步驟,排列右邊半個圓圈,排列的次序又不同了,是怎樣地排列呢?現在不是從第五橫列開始,而從第八橫列排起,將否、革、晉、豫、觀、比、剝、坤等八個卦,以逆次序接在復卦的後面,亦就是仍以反鐘面的方向,排成復、坤、剝、比、觀、豫、晉、革、否的次序。但要特別注意的,如果是畫卦,還是要內卦畫在內圈,外卦畫在外圈,切不可錯。第八橫列排好以後,再用第七橫列,照第八橫列的排法排下去,以謙卦接在否卦的後面,成否、謙、艮、蹇、漸、小過、旅、咸、遁的反鐘面次序,第六橫列、第五橫列,都是這樣,最後第五橫列的姤卦,剛剛又接到了最起始的乾卦,就完成了這個圓圖的排列。以前的教師,都不肯把這方法說出來,或者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可是學的人,苦頭卻吃大了。現在告訴大家,就一目了然,懂了這個法則,將來除了用電視或電腦以外,對於宇宙萬象,都可運用這種《易經》的法則。而過去教《易經》的那種教法,會使人困在裡面一生也出不來,有的人學《易經》學得真好,可是不知道運用。朱熹說:「圓者動而為天。」對此易界是廣泛認同的。這是一個天體運行的規律圖,或者說是個古代的曆法圖,它精確地說明了年、月、日和四季的運行規律。此卦序就是《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則從《乾》始逆時針排列一周而成圓形。金木水火土五星依次運行,而成春夏秋冬四季,配以十二地支和二十四節氣,便是一幅完整的天體運行圖。「《坤》盡子中」,《坤》卦六爻皆陰,可謂陰極,物極則反,陽氣由「子」而生。接下來是《復》卦,一陽在下始生,至《同人》共16個卦96爻,其中陽爻48個,陰爻也是48個,陰陽各半,表明晝和夜一樣長,這就是「春分」。春分交在《離》、《革》、《同人》處,地支為「卯」,「《離》盡卯中」,方位為東。「《乾》盡午中」,從《臨》卦始至《乾》卦,陽氣漸長,至《乾》達到盛極,六爻皆陽,地支臨「午」。此區間其16卦,陽爻64個,陰爻32個,陽多陰一倍,表明晝多於夜,是一年中最炎熱時期,為「夏至」,交於《乾》,「陽生於子中,極於午中。」《姤》一陰始於下,至《師》卦僅存一陽在下卦二爻,這區間共有16卦、96爻,其中陽爻48個,陰爻也是48個,陰陽各半,晝夜一樣長,為「秋分」,交在《坎》、《震》、《師》,地支為「酉」,故說「《坎》在酉中。」從《遁》卦始至《坤》卦,亦是16卦、96爻,陰爻在下浸陽,至《坤》陰達盛極。這區間有陰爻64個,陽爻32個,陰倍於陽,表明夜多晝少,為「冬至」,地支為「子」,「陰生於午中,極於子中。」至此,一歲循環,周而復始。這是一幅多麼完美的天體運行圖呵!古人認為「天動地靜」,這是不科學的。說天體是順時針而行,這與今天我們所知道的地球自西向東逆時針自轉,方向正好相反。然而,正是因為這個「相反」,使得古人與今人的認識結果是一樣的,天體左旋,正是地球右遷。對於圓圖,易界的認識比較一致,這是一幅天圖。它是《先天八卦方位》的延伸,將八卦擴展到六十四卦,更精確地表現了天體運行的規律;同時,它又是對《河圖》的發展,將《河圖》的「天圖」更具體化、形象化,更具有可操作性。這是由八卦發展到六十四卦的產物。現在的問題是,方圖到底說的是什麼,它是怎麼表現「地」的?古代大地方位辯析遠古時,天和地的方位都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河圖》、《洛書》都是以此定位的。這是古人對天、地方位的最初、最原始的認識。傳說伏羲之妻女娃就用圭表測日,根據日影之轉移以辯別方位和計算時間。用圭測日影時,投影在東則日在西,投影在西則日在東,唯正午時投影在中,連接短影與圭根的延長方向則是南。人站在地上,只能看見東、西和南,而看不到北,所以以仰頭見到的「上」為南,見不到的「下」則為北,天和地都是同一個方向。這個方向什麼時候「正」過來的呢?《尚書·顧命》載,在成王逝世的葬禮上「太保率西方諸侯入應門左,畢公率東方諸侯入應門右。」太保即召公,為西伯,他率領西方諸候列應門左側。畢公是東伯,他率領東方諸侯列應門右側。這個方位實際就是「左西右東」,當然也就是「上北下南」了。《尚書·禹貢》所載九州山川河流方向(見上篇「大禹九州圖」)也與今天相同,如:「導淮自桐柏,東會於泗、沂,東入于海。」沂水源於今山東沂水縣西北,在今江蘇邳縣與泗水會合,然後在江都東入長江。這說明,至少在堯舜之時,大地的方位就已經「正」過來了,與今天的方位相同。古人對地方位在認識上的改變是否更早?《黃帝內經·素問》有「天不足西北,地不法東南」之說,認為西北屬陰,多高山峻岭,故天氣較冷。東南屬陽,是汪洋大海,故天氣較熱。這與我國今天的地理位置是一致的。但是,學術界一般認為,《內經》是產生於戰國時期,雖說它繼承了傳統的文化,有遠古智慧的結晶,但也融進了後人的研究成果和認識,還不足以說明這種認識都是來自黃帝時代。不過,在堯舜之時地理方位與今的視覺相同,是有史料可查的。說到這裡,讓我們再看一下方圖。這個方圖是由《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次序》(即大橫圖)摺疊而來的。朱熹說:「《乾》始於西北,《坤》盡於東南」,這還是「上南下北」的認識。可《伏羲八卦方位》是上(南)《乾》、下(北)《坤》,這二者的方位顯然是相反的,「天尊」在下而「地卑」卻在上。再看內二方圖,是《坎》在上、《離》在下,這顯然是《後天(文王)八卦方位》的倒圖,《離》為日、為火、為陽,怎麼會在下、在北呢?古人認為「天圓地方」,這是由於認識上的局限性造成的。而實際古人認識的「天」,也只是月球繞地球迴旋時的「白道」和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黃道」,確切地說,只是一個天體的「圓環」,而不是整個天體。由地上仰望天,認為天在上、在南,是對的。日的投影於地,地的方位也是「上」為南,就不對了。筆者認為,人們在繪製這個「方圓圖」時,糾正了這種認識上的錯覺,將地的方位改為「上北下南」,這就是這個方圖倒過來的原因。按原先的方位來說,方圖西北至東南這條斜線依次排列著乾、兌、離、震、巽、坎、艮、坤八個經卦,被稱為「子午線」,又稱「經線」、「太陽線」。西南至東北斜線排列著否、咸、未濟、恆、益、濟既、損、泰八個卦,這條線被稱為「卯酉線」,又叫「緯線」、「少陽線」。《內經·靈樞》說:「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為緯,虛、張為經。」這明確說明,這條經線和緯線與二十八宿有關,由「房」至「昴」 為緯線,從「虛」至「張」為經線。既然稱為「經緯線」,那麼,這張圖應該是對角擺放的,即《坤》在北,《乾》在南,《泰》在西,《否》在東,這與今天大地的方位是一致的。這個方位的確定,是由日圭測影得出來的,日在東則影在西,日在西則影在東,日在中時則短影在北,對面為南,地與天的方位正相反。這就是方圖方位的秘密所在!奇門遁甲式盤的立式原理探微之三——易的物質運動變化規律之五行黑白齋主/文研習易經預測的人都知道,由《易經》演變而來的預測技術種類繁多,比如八字、六爻、梅花易數、大小六壬、紫薇斗數、奇門遁甲等等,這些實用預測技術,形式上千變萬化不一而足,但它們都有一個唯一不變的總原則,那就是幾乎所有的預測技術,都是以五行來判斷吉凶,而且在五行運用上也基本相同,由此就可以看出五行理論的重要性!而五行的內在機理又是怎樣的呢?一、五行從何而來五行來源於陰陽。五行與陰陽的關係是形式和內容的關係。陰陽是外在形式,而五行則是內在內容。為什麼這麼說?首先,天地之間先有陰陽,然後有五行。隋·蕭吉在《五行大義》中精論:「夫五行者,蓋造化之根源,人倫之資始,萬品稟其變易,百靈因其感通。本乎陰陽,散乎精象,周竟天地,布極幽明。」清·沈孝瞻著《子平真詮》云:「天地之間,一氣而己。惟有動靜,遂分陰陽。有老少,遂分四象。老者極動靜之時,是為太陽太陰;少者初動初靜之際,是為少陰少陽。有是四象,而五行具於其中矣。水者,太陰也;火者,太陽也;木者,少陽也;金者,少陰也;土者,陰陽老少、木火金水沖氣所結也。」又云:「有是五行,何以又有十干十二支乎?蓋有陰陽,因生五行,而五行之中,各有陰陽。即以木論,甲乙者,木之陰陽也。甲者,乙之氣;乙者,甲之質。在天為生氣,而流行於萬物者,甲也;在地為萬物,而承茲生氣者,乙也。又細分之,生氣之散布者,甲之甲,而生氣之凝成者,甲之乙;萬木之所以有枝葉者,乙之甲,而萬木之枝枝葉葉者,乙之乙也。方其為甲,而乙之氣已備;及其為乙,而甲之質乃堅。有是甲乙,而木之陰陽具矣。」徐偉剛評註:「天者,生於動矣;地者,生於靜矣。一動一靜,天地生也。陰陽者,動靜之名也。動靜之機不一,則有大動、小動之別,大靜小靜之分。動主進,小動進而成大動;動極生靜,靜主退,小靜退久則大靜出矣。靜極復生動,如是一靜一動進退不已,則自然機運行不息矣。五行者,陰陽、動靜之行矣。天地動靜往來不息者,是謂五行也。」又評:「有動靜而有陰陽,動之成象在天者,干也;靜之成形在地者,支也。天地成象成形不一,則十干、十二支出矣。干復分陰陽者,成象於天流行不一也。」正如《易經》繫辭傳所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五行學說就是在「乾坤定矣」之後,本著「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的思想,把陰陽的運動方式再次劃分,而探索宇宙自然萬物的本源的。其次,「五行」不是五種物質。「五行」一辭,最早出現在《尚書》的《甘誓》與《洪範》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洪範》中則指出「鯀矱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在《洪範》中已被明確為水、火、木、金、土,而且被認為是首要之事。過去的一般論斷都認為「五行」代表木、火、土、金、水五種相生相剋的物質。其實,這一直是千百年來對「五行」真正含義的誤讀!正如陰陽一樣,木、火、土、金、水,在本來體系內都是籠統的概念,並不是指有形的五種物質。《洪範》原文:「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春秋繁露》解釋說:「行者,行也。」五行的「行」首先是動詞,然後轉化成描述「動」的名詞。「五行」是關乎自然的呈現與持續運動。所謂「行」,鄭玄《洪範注》曰:「行者,順天行氣也。」而《尚書》提到的「五行」則具有一定的象徵的意義——「行」。「行」所指稱的無非是一種自然的「運行」,是遵循著本身之為呈現所固有的一種規則而持續地運動,是一種自然的作為。因此當鯀矱洪水時,帝要震怒,因為這是違反自然規律的作為,天命之降於禹,是因為禹因勢利導以治水,水性基本上就是流,阻流以治,自然破壞水性,壞了自然之性,定會引起天怒,因而也必導致人怨,是以夏啟伐有扈氏,認為所行之討伐是「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攻於左,汝不恭命。右不攻於右,汝不恭命……」古人對木火土金水五行是基於陰陽運動方式作出的定義。五行學說並非言木火土金水五種具體物質本身。它以天人相應為指導思想,以五行為中心,以空間結構的五方,時間結構的五季,人體結構的五臟為基本間架,將自然界陰陽方式運動,按其屬性進行歸納。根據五行學說,「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走勢的運動變化,均歸屬於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溫熱、升騰等走勢的運動變化,均歸屬於火;「土爰稼穡」,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等走勢的運動變化,均歸屬於土;「金曰從革」,凡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走勢的運動變化,則歸屬於金;「水曰潤下」,凡具有寒涼、滋潤、向下等走勢的運動變化,則歸屬於水。二、五行與陰陽的關係要進一步清楚地認識五行屬性的本質,必須從陰陽的變化規律中去尋找。陰陽變化規律有一個規範性的程序化過程,共分為:陰消陽長、重陽必陰、陽消陰長、重陰必陽四個步驟。在陰陽的變化規律中,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陰陽相互消長;二是陰陽相互轉化。陰陽消長是一個量變過程,特點是雙方的量變可以引發整體的質變;重陽必陰和重陰必陽都為一個質變的過程,特點是雙方的性質轉換會引發雙方量變趨勢的改變。在陰陽的運動變化規律中,存在著幾個非常重要的具有標定作用的坐標點。分別為兩個陰陽平衡點和兩個陰陽極限點。兩個陰陽平衡點都顯示為雙方在量上的對等均衡,兩個陰陽極限點都顯示雙方在量上發展的最大極限。陰陽運動變化規律中的兩個平衡點和兩個極限點共同構成了一個可以標定陰陽運動變化全過程的坐標系統。將四個座標點用擬物化來表達,便是四象的來源。在陰陽的運動過程中,陰陽平衡點有兩個:一個在陰消陽長過程中,一個在陽消陰長過程中。在四象座標中,兩個陰陽平衡點的狀態都是相同的,平衡點在座標中的作用是界定,在五行中,兩個平衡點顯示的狀態相同,不起標定作用,只是作為一種性質狀態存在,所以兩者合併為一。因此,五行中的奇數「五」,是一個天然的定數,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和改變。從上述看,陰陽中相互作用產生的不同狀態只有五種:陰消陽長的狀態、陽消陰長的狀態、重陽極限的狀態、重陰極限的狀態和陰陽平衡狀態。這五種狀態就是五行的真實本質。四象是古代人們從陰陽運動變化規律中,找出的具有特別標定意義的點組成的可以標定陰陽運動變化全過程的座標;五行則是古代人們從陰陽運動變化規律中,對運動變化產生的不同狀態以性質為主體作出的分類。五行以本質告訴人們,五行體現的是陰陽在運動變化過程中的運動狀態,是建立在陰陽相互作用而發生變化這個基礎上的全面性擴展的細分,並且突出性地表示出五種不同狀態的各自特徵和特性。古人創造五行,只是根據陰陽變化規律中的五種不同狀態,各自作出的一個明確性的性質表達。從本質上說,五行的基本含義是指無論是事物內部或不同事物之間,都可歸納成一種「對我有害、對我有利及我對其有利、我對其有害」的矛盾利害關係的基本模式。把這個模式中的我抽提出來,並用土的物象來表達,那麼對土有害的物象就是木,對土有利的物象就是火,土對其有利的物象就是金,土對其有害的物象就是水。不難得知,有利或有害其實就是相生相剋的同義語。在現實中與這種矛盾利害關係模式無關的利害關係都是不存在的,所以五行所表達的生克制化模式屬於萬事萬物內部及其不同事物之間矛盾利害關係的基本模式。陰陽屬於陰陽五行學說立論的基礎。陰陽與五行屬於形式與內容的關係。就是指無論陰的內部或陽的內部包括陰陽之間都具備著木火土金水五種運動方式表達的那種生克利害的基本關係。換句話來說,即陰陽的內容是通過木火土金水五種運動方式的象意反映出來的,五行屬於陰陽內容的存在形式。總之,從陰陽的運動變化規律來看,五行不是具體性的事物,而是五種特定性質的運動狀態。只能具有特定性質內容的抽象性的廣泛意義,為一種理性的性質表達。五行代表著一個行列系統的相關性質,五行其實是五個行列系統狀態的象意簡稱。人們將:陰消陽長狀態以「木」的形象來替代表示;重陽極限狀態以「火」的形象來替代表示;陽消陰長狀態以「金」的形象來替代表示;重陰極限狀態以「水」的形象來替代表示;陰陽平衡狀態以「土」的形象來替代表示。三、五行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整體環境前面我們已經闡述了易來源於曆法。所謂曆法,簡單說就是根據天象變化的自然規律,計量較長的時間間隔,判斷氣候的變化,預示季節來臨的法則。而地球上的季節變化和晝夜變化就是地球公轉和自轉所接受的太陽光和熱的變化。易的陰陽消息變化實際上是太陽、地球和月亮三個天體相互運動而形成的。由於地球的公轉形成了地球上的四季變化,由於地球的自轉形成了地球上的晝夜變化。但是,是否地球的自轉與公轉就是決定地球表面氣候的兩個絕對的因素呢?我們還是從現實看起才能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地球上的季節變化的規律可以通過世界氣候帶的變化顯示出來。具體如下: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熱帶: (1)熱帶雨林氣候。形成原因:常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分布規律:南北緯10°之間。(2)熱帶草原氣候。形成原因:受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分明顯的乾濕兩季。分布規律:南北緯10°到南北回歸線之間(3)熱帶季風氣候。形成原因: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和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候特點:全年高溫,旱雨兩季分明。分布規律:北緯10°到北回歸線之間的大陸東岸。(4)熱帶沙漠氣候。形成原因: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信風帶控制。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少雨。分布規律:南北回歸線-南北緯30°之間的大陸內部和西岸。亞熱帶:(1)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形成原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分布規律:南北緯25°-35°之間的大陸東岸。(2)地中海氣候。形成原因: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西風帶交替控制。氣候特點: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分布規律:南北緯30°-40°之間的大陸西岸。溫帶:(1)溫帶海洋性氣候。形成原因:終年受西風帶控制。氣候特點:終年溫和多雨。分布規律:南北緯40°-60°之間的大陸西岸。(2)溫帶季風氣候。形成原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分布規律:北緯35°-55°之間的大陸東岸(3)溫帶大陸性氣候。形成原因:深居大陸內部,受大陸氣團影響。氣候特點:冬季嚴寒,夏季炎熱,全年乾旱少雨。分布規律:南北緯30°-60°之間的大陸內部。這裡略去了寒帶的極地氣候不說了。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對我們理解五行的形成有如下啟示:1、太陽供給地球上某一點的熱量和光能可以視為一個變化常量。所謂常量,是說太陽供給地球的總的熱量和光能等可以視為一個不變的常量,至於太陽自身的變化造成這種熱量和光能的變化對於目前的地球來說可以忽略不計。所謂變數,是說太陽供給地球的總的熱量和光能等是隨著地球的公轉而四季變化,隨著晝夜而白天和黑夜變化。這個變化是有規律的,即體現為陰陽消息規律。2、太陽供給地球的熱量和光能並不是隨著緯度的變化而均勻形成緯度規律的一致性氣候類型,而是同一緯度的氣候卻是有區別的。這種區別是由於地球上的地理環境的差別造成的。這種區別可以通過「理想大陸的氣候分布規律說」予以說明。「理想大陸」氣候分布規律是參照世界各大陸的輪廓繪製的。這種示意圖有二個假設條件:一是大陸表面是平坦的,沒有高山和盆地;二是海岸線是平直的,沒有島嶼、半島和海灣。因此,在反映自然帶方面僅僅只能反映緯度地帶性和經度地帶性的分布規律。這是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的基本基調。但是由於海洋和大陸的對恃存在,由於大陸輪廓,地形,地表狀況的複雜性(非地帶性)的影響。而引起的各地熱量、水分的變化,因此「理想大陸」狀況下的水平自然帶分布也就發生了「變形」,如海洋的影響,如山地的影響,水平自然帶受到干擾,或被山地的垂直地帶性所代替。因此形成了世界上複雜的氣候分布現象。隨著氣候和地形的分布複雜性,也造成了自然帶和物候帶的複雜性。3、通過上述論述我們可以說,影響地球上的氣候變化的主導因素有五個,即:地球運動、地球形狀、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地勢等因素。地球運動包括地球的自傳和公轉。地球公轉形成四季變化,地球的公轉一年內太陽光線的直射點有規律地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各地正午的太陽高度也隨之發生有規律的變化,氣候發生變化,四季更替;地球自傳形成晝夜變化,造成了各地一天當中太陽高度的變化,導致氣溫的變化。地球形狀導致了各地太陽高度的不同,從而造成了緯度位置不同的地方獲得太陽輻射的不同,則氣候條件不同,不僅同一時間不同地點的氣候有差異,而且同一地點不同時間的氣候也有差異。如果地球為一平面則不然。地形地勢與氣候,一是山地的陽坡氣溫高於陰坡;二是山地迎風坡的降水多於背風坡;三是隨著地勢的增高,氣溫降低。海陸分布與氣候,一是夏季陸地比海洋氣溫高,冬季陸地比海洋氣溫低二是海洋氣溫最高月份和最低月份比陸地出現得遲。與此同時,人類活動與氣候也有關係。人類改變地面狀況,可影響局部的氣候,如市區的氣溫高於城郊的氣溫等。另外,在地球形成的地質年代中,地球上曾經發生過數百次大規模的冷與熱相交替。地球最冷時,極地的冰川可以伸延到較低緯度,在我國的亞熱帶地區也有過山谷冰川發育。地球最熱時,兩極的冰川大量熔化,在極地不僅有代表濕熱氣候的煤層,同時還有熱帶動植物化石存在。天文學家確認:「在地球生成的40多億年中,太陽從沒有發生過明顯的冷與熱變化」。既然太陽不是「暴冷暴熱」,那麼地球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大規模的冷與熱相交替?有人認為,這可能與地球和太陽的距離,或者與黃道的大波動等天文因素有關。然而,地球離太陽近,反而是冬天(寒冷);距太陽遠,反而是夏天(炎熱)。這說明,地球氣候冷熱變化與地球到太陽的距離是毫無關係的。太陽賦予地球的熱能是不會變化的,而地球接收太陽的熱能也是不會改變的。最新的新動力地質學與新動力氣象學表明:地球氣候的冷熱變化與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無關,黃道大波動的緣由也並非天文因素所致。地球氣候的冷熱變化不在於太陽或天外因素,而在於地球內部的本身變化。這就是新動力地質學與新動力氣象學基本原理。太陽給與地球的熱能不在地球的這一地區表現出來,就會在地球的另一地區體現出來。造成地球某個地區的寒冷或暴雨成災,必然伴隨著另一地區的炎熱和乾旱。因此,太陽直射區的下墊面及赤道帶上空的雲層變化,關係著全球的氣溫變化與極地冰川的前進與後退。「該學說以「地球釋能大陸極向運動說」為根基,創立了新動力地質學,並以此為依據,解釋構造運動及海陸再分布與大氣環流及地球氣候的變遷。指出地質年代中所形成的冰期與間冰期冷熱相交替,就是太陽直射區的下墊面海陸再分布所致,也是地球歷史上所發生大規模冷熱氣候變化的原因。地內能量的釋放會使海水增溫,海水溫度又反映在大氣中。地球低緯度地區主要以海洋為主,該區構造運動的強與弱關係著全球的氣候變化。赤道帶上空的雲層起到全球的恆溫作用,導致赤道帶不是最熱,太陽回歸時不是最冷(寒冷發生冬至以後),該雲層變化與全球的氣候息息相關。近代,厄爾尼諾效應的發生,就是因為低緯度構造運動增強導致了熱帶洋流變暖。此現象不僅造成當地的魚類和鳥類大量死亡,同時造成太平洋東部猛降暴雨,太平洋西部卻出現乾旱少雨現象,導致南美洲暴雨成災亦造成全球性氣候反常。1996年後,「厄爾尼諾」變成了新聞界乃至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所以,兩極冰川的融化,並非是太陽暴冷暴熱所致,而是海水增溫或赤道帶上空的雲層發生了變化。上述學說證明,地球自身的構造運動變化也在大大地影響著地球上的氣候變化。綜合上述思想判斷,我們說影響地球上的氣候變化的因素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天」(宇宙)的因素。就是地球的自轉與公轉;二是地球自身的因素。如地球形狀、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地勢、人類活動和地球自身構造運動等因素。可能還有一些其它的因素,但都沒有上述的因素主要和典型,故可暫時忽略。而我們通過前面博文的分析可知「易是惟天的」,易來源於曆法,歷根據天象變化的自然規律,計量較長的時間間隔,判斷氣候的變化,預示季節來臨的法則。因此,易所研究的陰陽消息的基本規律,主要是圍繞天的變化而進行的,並沒有充分考慮地球表面和構造運動的複雜影響因素。因此,必須把氣候和地球本身的因素綜合起來考慮才是科學合理的。換句話說,太陽賦予地球的能量(主要是熱能)不是完全依照天地旋轉規律來分布的,而是又因地球的形狀和構造運動有一個再分配的過程。(從此機理不難看出,奇門界一直爭論的轉盤與飛盤之爭的正確結論是什麼。齋主不闡明,望讀者自知吧!)  這就是五行來源的基本機理。五行就是綜合了氣候和地球本身的綜合因素來考慮地球上真實的陰陽運動規律。也就是說,天(四季和晝夜變化)加地(地球本身因素)的綜合錯綜複雜的相互影響和運動就是五行。這種複雜的氣候變化引起了地球上複雜的自然帶和物候帶的變化,形成了人類生存的複雜自然環境。於此同時,人類本身的發展又形成了複雜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綜合成了人生存的大環境。不論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都可以用五行的原理來衡量。因此,五行理論是科學的理論。五行的本質就是萬事萬物發展變化所依賴的環境因素。五行就是環境對萬事萬物的影響力。正因如此,《三命通會》論五行生剋云:「五行相生相剋,其理昭然。十干十二支、五運六氣、歲月日時皆自此立,更相為用,在天則為氣:寒、暑、燥、濕、風;在地則成形:金、木、水、火、土。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此造化生成之大紀也。原其妙用,可謂無窮矣。」故《青囊經》上捲雲:「是故陽本陰,陰育陽,天依形,地附氣,此之謂化始。」此是說天道陰陽消息。其中卷又云:「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分星宿,地列山川,氣行於地,形麗於天,因形察氣,以立人紀。」「天之所臨,地之所盛,形止氣蓄,萬物化生,氣感而應,鬼福及人,是故天有象,地有形,上下相須而成一體,此之謂化機。」此是說天與地合,五行隨分進而運氣,為人們的生活實踐提供了可以遵循的規律和法則。下卷則云:「是故順五兆,用八卦,排六甲,布八門,推五運,定六氣,明地德,立人道,因變化,原終始,此謂之化成。」下卷則是告訴人們,既然掌握了陰陽五行的規律,就可以運用奇門遁甲式盤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了。五行可以用陰陽的四象來表示。四象分為先天和後天四象。先天四象就是地球公轉而形成的四季(春夏秋冬),後天四象就是地球自身複雜因素而體現的四候(寒熱燥濕)。先天四象和後天四象分開來就叫四象,合起來就叫五行!五行運氣的根本動力是什麼?就是四季的交替與地球本身因素的相互運動。明白了此道理,我們就知道十天干中為什麼「戊、己」土位於中央,而十二地支中為什麼「辰、戌、丑、未」四個土位於四方了。同時,我們也就知道了為什麼五行中「土」為「墓、庫」了。四、五行環境細說(四和五的論述來自賈秉然老師的《易法自然》)五行在易學體系中,代表著主宰萬事萬物的絕對力量,它決定著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的吉凶成敗,決定著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的軌跡——命運。六爻預測的重要著作《黃金策》里說:「吉凶神煞之多端,何如生克制化之一理」,一語道破五行的重要性。環境是萬事萬物毋庸置疑的主宰。只要你稍微了解一下現代的動物、植物、地理學、及生物進化論,就能得到明確的答案。比如說,同樣是老虎,為什麼要分成東北虎、華南虎、美洲虎、印度虎、西伯利亞虎等種種不同呢?因為同樣是老虎,但它們所處的地域不同,其生存的環境就存在差異,所以它們的形體、行為特徵就會因此發生改變,以適應所處的環境。不但老虎如此,其它動物也是如此;不但動物如此,植物也如此;人是如此,萬事萬物莫不如此。「物以類聚」,不同的空間區域中,必定生活著已經適應了這裡自然環境的動物、植物。而同一種動物、植物,如果分別到了不同的空間區域中,就會因環境的改變,而進化出各種形體、行為的差異,去適應所生存的環境。這一法則,萬事萬物莫能逃之,正是這種力量,把恐龍變成了飛翔的鳥,把猴子變成了人,造物的神奇,全賴於此,這種力量就是環境,這種力量就是五行。確定了五行就是環境;五行對萬事萬物的主宰作用,就是在模擬環境對萬事萬物的主宰作用。五行的原理,就明顯的找到了理論依據,而五行的基本作用關係:旺相休囚、生克制化,就再也不是什麼玄之又玄的天機了,而是脈絡清晰、有理有據的自然定律。不論你所學的是那一種預測學,都應該知道,在實際預測中,都必須要對五行的因素,進行旺相休囚和生克制化這兩個方面的綜合考慮,才能最後決斷一件事物的吉凶成敗,這是為什麼呢?不為別的,因為環境對於生在其中的一個生物個體來說,是由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個部分共同組成,五行體系是對環境變化的一種完全模擬,所以必須嚴格的遵照環境的特點,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這兩個方面的因素進行綜合考察,只有這樣才能與環境的真實影響力相吻合,才能準確預測萬事萬物的運行軌跡。五行體系中對旺相休囚的考察,其實就是在考察自然環境的影響,對生克制化的考察,其實就是在考察社會環境的影響。(一)五行的旺相休囚,就是對自然環境影響的考察五行的旺相休囚,就是在模擬自然環境因素對萬事萬物的影響作用!!也就是說,在實際的預測中,考察五行的旺衰,其實際的意義是在考察自然環境對萬事萬物的影響方式和影響力度。那麼什麼是影響著萬事萬物的自然環境因素呢?如果用簡單的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氣候」。具體的說就是萬事萬物所生存的空間區域中氣候特徵的差異和不同季節的氣候變化,就是影響萬事萬物的自然環境因素。也就是五行的旺衰。在自然界中,一個固定的空間區域里氣候特徵的最終形成,是由時空兩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即時間的節律,和空間上地理位置的不同。所謂時間的節律,主要是指四季春、夏、秋、冬的交替,所謂的地理位置的不同,就是指四候寒、熱、燥、濕的差別,這兩種因素都可以稱為四象,為了便於把它們區分開,我們把四季稱為先天四象,把四候稱為後天四象。先天四象是形成氣候的時間因素,後天四象是形成氣候的空間因素,所以在實際應用中,也可以把它們稱為天時、地利。先天四象和後天四象,分開來說就是四象,一個代表著環境氣候在時間上的節律,一個代表著環境氣候在空間上的差異。但對於萬事萬物中的生物個體來說,在一個固定的時間點上,它只能處於一個固定的空間內。所以對於萬事萬物來說,時空的影響是整體性的,先天四象和後天四象是綜合在一起來起作用的。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全新的概念——五行。先天四象——氣候在時間上的變化大到宇宙本身,小到一草一木,萬事萬物莫不有著從生到長、再到衰、亡的過程。所以古人才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感嘆。這就是易學中先天四象所代表的根本含義,即事物往複循環、無休無止,卻又嚴格的遵循著一定規律的運動變化過程。對於地球上的萬事萬物來說,最能體現這種循環往複的自然現象,就是春、夏、秋、冬四季的變遷。而事實上,春夏秋冬四季的變遷,正是主宰萬事萬物形體特徵、行為模式的一種至關重要的力量。在自然界中,只要到了春天,就會出現百花齊放、草木萌芽、大雁歸來的景象,這個時候動物就會脫去冬裝,換上單衣;而到了秋天,萬物肅殺、草木凋零、燕雀南飛。億萬年來,這就象是一套精密的電腦程序,循環不息,亘古不變。那麼在四季的變遷中,到底時什麼因素在發生變化呢?是環境氣候在發生變化!當然也就是五行在發生變化。古人用金、木、水、火、土這五種象意來對其進行命名。其中:春天是生髮的季節,草木萌芽,百花齊放,生機昂然,所以古人用木來取象這種春天的生髮之氣。因此確定春天木旺,五行中唯有木是有生機的事物,其原理就在於此。實際來說,春天是雨季開始的時候,這個季節中降雨量開始增加,有了雨水的滋潤,萬物開始恢復生機,所以五行中的木,實際是指雨季這種氣候特點。夏天是炎熱的季節,給人的感覺就象是被火炙烤一樣,所以古人用火來取象夏天的炎熱之氣,確定夏天火旺。「萬物生長靠太陽」,夏天是太陽照射的強度最大的時候,所以實際上五行中的火,是指高溫暑熱這種氣候特點。秋天是肅殺的季節,草木凋零,就如被金屬利刃殺伐一樣,所以古人用金來取象秋天的肅殺之氣,因此確定金旺於秋天。實際上來說,秋天是旱季的開始,這個季節中降雨量開始減少,萬物也就隨之肅殺,所以五行中的金,實際是代表旱季這種氣候因素。冬季是寒冷的季節,天寒地凍,如水之寒涼,所以古人用水來取象冬天的寒冷之氣,因此確定水旺於冬季。實際上來說,冬天是太陽照射的強度最小的時候,所以五行中的水,實際是指低溫嚴寒這種氣候因素。五行金,木、水、火、土。其實就是指四季春夏秋冬的不同氣候特徵,五行的旺衰,就是這些氣候特徵在不同季節中表現的強弱程度而已,其中本質的變化只有兩種,溫度的高低兩極確定水火兩行,降雨量的大小兩極確定金木兩行。所以五行的本質是四象,而四象的本質又是陰陽。後天四象——五行中的「土」(氣候在空間上的差異)凡是學過預測學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無論是那種預測技術,土的作用關係都是最複雜的,也是最難以掌握的。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因為在五行的體系中,土本身就是非常複雜的一個因素。五行中木就是代表氣候中的生髮之氣,雨季的開始,火就是代表氣候中的炎熱之氣,金就是代表氣候中的肅殺之氣,旱季的開始,水就是代表氣候中的寒冷之氣,它們都是代表氣候中的一種因素而已,而土卻不同,一個「土」中包含著四種完全不同的因素,即四候寒、熱、燥、濕。五行中的「土」就是後天四象的總稱,「土」的本質,就是因為地理位置的差異,而使四季循環所形成的氣候特徵產生差異的現象。五行中金、木、水、火這四種氣候特徵的強弱程度,除了受天時變化的影響以外,地理位置的區別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那麼這種地理的因素用什麼來代表呢?就是「土」呀!!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五行中「土」的本意,就是這種「水土」的意思。先天四象金、木、水、火,會因為「土」的差異而產生差異,於是「五行」的概念最後形成了,五行者,先天四象依於「土」而成也,五行者,四象先天、後天之和也。五行者,時間和空間,天時和地理綜合作用,而形成的某個空間區域中的氣候特徵及變化的模式!!可以說,五行理論,是典型的時空結合的「四維宇宙」觀,這種「四維宇宙」的理念,在西方科技中是伴隨著偉大的「相對論」而出現的。到現在也只有100年的時間,而我們的祖先卻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有了這樣深刻的宇宙觀,真讓人產生一種「高山仰止」的感嘆!「土」就是後天四象,即氣候寒、熱、燥、濕的差別。用現代的辭彙來表達,就是地球上不同的空間區域中四種氣候特徵,寒冷、炎熱、乾燥、濕潤。現代地理學上的名詞如寒帶、溫帶、熱帶的劃分就是我們所說的寒、熱的區別,而象海洋性氣候、沙漠性氣候的劃分,就是我們所說的燥、濕的不同。先天四象春、夏、秋、冬是循環流通的氣候變化因素。是氣候在時間上的變數,而後天四象寒、熱、燥、濕是相對固定在某個地域中的氣候特徵,是氣候在空間上的變數。也就是說時間和空間上各有四象,但作為萬事萬物中的一個生物個體,它在某個時間上,只能身處一個特定的空間區域里,而不可能同時身處四方,所以對於一個生物個體來說,每時每刻它所感受的氣候因素都是時空之和,是先天四象和後天四象的綜合作用,這兩種作用之和,這就形成一個新的概念——五行!!五行的時空定位依據說到這裡,大家有沒有聯想到五行的時空定位問題,討論到這裡,五行定位於四季、四方之迷已經完全解開了!!五行四季四方定位:木旺於春天,其位在東方,東方木旺。火旺於夏天,其位在南方,南方火旺。金旺於秋天,其位在西方,西方金旺,水旺於冬天,其位在北方,北方水旺。土旺於四季,其位為中央,旺於四方。古人對五行的時空定位依據,一直以來就是一個迷,在許多人看來,這是一個玄而又玄的問題,是根本沒有辦法解釋的,然而現在大家就會明白,這其實只是一個自然定律而已。而且還是一個有缺陷的自然定律。我們來詳細分析一下這個問題,後天四象就是寒、熱、燥、濕等地理因素,其中,氣候寒冷的地域中,如兩極地區,由於一年到頭,太陽照射的角度都很小,即使是在夏季,也毫無炎熱可言,這種地域中的氣候特點,和冬季的寒冷之氣,有同樣的效果,所以都以水來取象,水在時間上是旺於冬季,而在空間上是旺於寒冷的地域。氣候炎熱的地域中,如赤道地區,由於一年到頭,太陽幾乎都是垂直照射的,所以氣候炎熱,即使是在冬季,也毫無寒冷之感,這和夏季的炎熱之氣有相同的作用效果,所以都用火來表示,火在時間上旺於夏季,在空間上旺於熱帶地區。氣候濕潤的地區,如熱帶雨林,由於氣候濕潤,雨水充沛。所以植物繁茂,因此各種動物也能大量的繁衍生息,整個地區就呈現出一種生機勃勃的景象,和春天由於雨季到來,而形成的生髮之氣,有相同的作用效果,所以都用木來取象,木在時間上旺於雨季開始的春天,在空間上旺於濕潤多降水的地域。氣候乾旱的地域中,如沙漠地區,由於降水稀少,因此很少有植物可以在這裡生長,沒有了植物,動物也就不能生存,所以整個地區就呈現出了一片荒涼的景象,和秋天因為旱季的到來,而出現的肅殺之氣有相同的作用效果,因此都可以用金來取象,金在時間上旺於旱季開始的秋天,在空間上旺於乾旱的地域。至於土位於中央,又旺於四季、四方,就更好理解了,無論人走到那裡,大地總在人的腳下,所以土在中央,但同時大地又在各個方向上延伸,所以「土」又在四方。五行中的土,其實際的意義就是四候寒、熱、燥、濕的總稱,這四種氣候因素本來就分布在不同的季節和空間地域中,所以「土」又旺於四季,又旺於四方,只不過一季一方所旺的只是其中的一、兩種「土」,而不是「土」包含的所有因素。從以上的論述,我們就可以看出五行在地理空間上的定位,是以四候寒冷、炎熱、乾旱、濕潤為準的,並不是以抽象的東、南、西、北四方為基準點,那麼古人為什麼把它們定位於四方了呢?其實道理非常簡單,我們來看看中國的環境氣候分布,也就徹底的明白了!中國的地理特徵,是南方炎熱,北方寒冷,所以古人在確定五行的時候,把南方定為火旺之地,把北方定為水旺之地,水火者,即氣候的寒冷與炎熱。中國的版圖上,東部臨海,雨水充沛,氣候濕潤,多植被,山川秀美,所以古人把木定位於東方。而中國的西部是內陸,氣候乾旱少雨,多戈壁沙漠,而山窮水惡,所以古人把西方定為金旺之地。也就是說,古人在定位五行方位的時候,其理論上的依據就是氣候的寒、熱、燥、濕,之所以最後用的是東南西北這些方位來定位,不過是因為中國的地理情況是這樣分布而已。綜合以上的內容,我們就能得出一個明確的答案,五行的旺衰 ,其實就是由時間和空間上的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個地域中的氣候特徵。也就是影響萬事萬物的自然環境的因素。五行理論的先天缺陷這個道理一通,則一通百通,因為這個根本性的問題弄清楚了,我們就明白古人創立易學的依據和思維特點,有了這個前提,我們現在就能順著他們的思維方法。來探究整個易學的本源,其中的精華所在是什麼?其中的缺陷又是什麼?都可以一目了然了。這不但是還易學以清白,擺脫加在她身上的玄學、迷信等誤解的重要一步,而且最重要的是,這是發現和完善各種預測學中缺陷所在的根本前提!!我們知道了,古人把五行定位於四方的依據,只不過是依據中國四方的地理環境而已,從中很容易就能看出古人這樣定位的缺陷,古人對世界的認識是有限的,在他們看來,中國就是整個世界了。所以才會在海南島認真的標出「天涯海角」。我們在承認古人的思維方式偉大神奇的同時,對於他們知識的局限也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繼承和發揚古老的易學!!現在我們來看看古人定位五行的缺陷所在,我們已經知道了,中國只是世界的一個部分而已,並不是整個世界,所以五行的定位方法是要進行調整的,木旺於東方,但不是絕對旺於東方,木旺於地球上所有氣候濕潤的地區。火旺於南方,但不是絕對旺於南方,火旺於地球上所有的氣候炎熱的地區;水旺於北方,但不是絕對旺於北方,水旺於地球上所有氣候寒冷的地區;金旺於西方,但不是絕對旺於西方,金旺於地球上所有的氣候乾旱地區。也就是說,目前各種預測學通用的五行在四方定位的原則:東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的定位,只對中國地區適用,如果你身處另外的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地理環境是東方乾旱,西方濕潤,而這個國家又是在南半球,那麼這個國家的五行定位就應該是完全相反的,為東方金,西方木、南方水、北方火才正確,如果還是按照中國的地理情況來定位,那就完全錯了!!不管是哪種預測技術,在實際的操作中,判斷五行的旺衰都是一個重要的步驟,旺衰判斷的準確與否,直接關係到預測的準確率。然而現在看來,這個環節先天就有缺陷,千百年來,判斷五行的旺衰都是用月建為標準來判斷的,這其中的道理,現在大家一定已經看明白了,因為月建標示的正是季節的變化,十二個地支對應一年十二個月,這是五行旺衰在時間上的量化標準,但現在我們卻知道,只有時間量是不完全的,要判斷五行真正的旺衰,還要考察其在空間上的量,也就是要考察地理上的氣候因素。但這個因素在很多預測方法中,從來就沒有被考慮過,這就可以看出,這些預測方法的創立者,也未必真正的明白了五行的本質。預測學中用來決斷吉凶的總原則——五行運氣,實際上一共有兩個方面、三種因素要考慮,兩個方面是旺衰和生克,其中旺衰又是由天時和地理兩個因素共同來確定,再加入生克代表的人和因素,推算人命運的五行運氣,是用天時、地利、人和三種因素來綜合考察的。但現在的預測體系中,都缺少對地理因素的考察,只有天時與人和。也就是說,各種預測學的根本理論,五行運氣,在實際用運中是殘缺不全的,所以預測中出現誤差,根本就是無可避免的事情!!(二)五行的生克制化,就是對社會環境的考察五行體系除了旺衰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五行生剋,五行之間互為生克,五行體系是由旺衰和生克兩個部分共同組成的,旺衰和生克結合,才是一個完整的五行體系。那種金屬融化變成液體,所以金生水,水能滋養樹木,所以水生木之類的說法,肯定是謬論,這隻能算是兒童讀物的水平,絕對不可能是易學的理論依據。在古人對五行生剋的論述中,清朝易學家胡煦的論點是比較合理的一種解釋,他說「五行之辯,始於圖書,河圖左旋而順者,相生之機也,洛書右旋而逆者,相剋之機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五行的生克關係,是以河圖和洛書為依據確定的,其中河圖左旋(順時針旋轉)確定五行相生的順序,而洛書右旋(逆時針旋轉)確定五行相剋的順序。河圖左旋五行相生,也就是說河圖中沿著順時針的方向轉動,確定了五行相生的順序,東方3、8為木,生南方2、7所代表的火,南方2、7火生中央5、10所代表的土,中央5、10土生西方4、9所代表的金,西方4、9金生北方1、6所代表的水,北方1、6水又生東方3、8木,如此循環往複,生生不息。洛書右旋五行相剋,也就是說洛書中沿著逆時針的方向轉動,確定了五行相剋的順序,南方4、9所代表的金克東方3、8代表的木,東方3、8木克中央5所代表的土,中央5土克北方1、6代表的水,北方1、6水克西方2、7代表的火,而西方2、7火又克南方4、9金,這樣也形成了一個首位銜接的連續相剋的作用關係。(胡煦的這種觀點是很有道理的,是目前所知最合理的關於五行生剋關係的解釋,不過這種解釋還是存在問題的,如果往深處再追究,五行的生克關係是以河圖、洛書的結構確立的,但是河圖、洛書的結構又是依據什麼原理確立的呢?於是我們又會重新陷入迷惑之中。後面,我們會闡述這個問題。)五行就是環境,而五行的旺衰是代表自然環境的因素,因此,五行的生克只能是代表社會環境的因素。這樣,五行生剋的法理依據就找到了,下面我們要做的就是把五行的生克和社會環境的因素比較一下,看看是不是吻合。這裡說的「社會環境」,是一種廣義的含義,並不是專指人類的社會關係,而是指現代科學所說的「生態平衡」。「生態平衡」的特點,是萬事萬物之間互相依賴,又互相制約而形成的體系,這是一種動態平衡的體系,萬事萬物之間互為「社會環境」。好,我們再來看看五行生剋的特點,五行的生克,也是一種五行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也是一種動態平衡的體系,五行之間也是互為生克,二者完全吻合,所以我們就可以確定,五行的生克制化,就是代表社會環境對「我」的影響,在實際的預測中,考察五行的生克制化就是在考察社會環境對「我」的影響作用。這裡的「我」也是廣義上的「我」,不單是指每一個人自身,同時也是指萬事萬物中的每一個個體。從其自身的角度來考慮,都可以稱為「我」。社會環境對萬物的影響力是毋庸置疑的。通過《生物進化論》,我們知道,任何一個物種的進化,其根本的動力,都來源於對環境的適應,達爾文提出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理論,已經被人們廣泛接受,而影響萬事萬物進化的環境因素,除了氣候等自然環境的因素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周圍和「我」有關聯的其他事物,也就是「我」的「社會環境」。這一點喜歡看《動物世界》的朋友一定有深刻的體會,每一種動物的形體特徵和行為模式,除了適應氣候環境外,都和獲取食物以及避免成為他人的食物有關。食物、天敵,這些就是社會環境。對於萬物來說,社會環境是和自然環境同等重要的環境因素,與之相對應,五行中生克制化也是和旺相休囚同等重要的因素。目前許多動物的滅絕都和人類的行為有關,從這些動物的角度考慮,人類就是其周圍存在的一種社會環境因素,代入到五行體系中去,人類就是制約這些動物的因素,也就是「克我」的因素。反過來說,動物也是人的社會環境因素,比如牛羊是人類的食物,貓狗是人類的寵物,代入到五行體系中去,牛羊就是受「我」制約的因素,是「我克」的因素,而貓狗則是依賴「我」而生的因素,是「我生」的因素。除此以外,我們周圍的其他人,甚至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可以稱為「我」的社會環境,萬事萬物之間互為社會環境。五行中的每一行,和其它的四行都有四種基本的作用關係,即我生、我克、生我、克我、當然如果再考慮本行,還有一個同我的關係。一共是五種作用關係。以五行中的「金」為例,金生水,所以水對於金來說是「我生」的因素;金克木,所以木對於金來說是「我克」的因素;土生金,所以土對於金來說是「生我」的因素;火克金,所以火對於金來說是「克我」的因素;金同金,所以金對於金來說是「同我」的因素。其它的四行也依此類推。而真實的生態平衡,也和五行生剋一樣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體系,各種生物之間的關係極為複雜,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卻逃不出五行生剋設定的這幾種關係,即我依賴而生的的事物(生我)、依賴我而生的事物(我生)、制約我的事物(克我)、我所制約的事物(我克)、和我類似的事物(同我)。所以五行的生克制化,就是在模擬社會環境的因素,即事物之間互相依賴、又互相制約的關係,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以人來說,每個人具體的社會環境都不會完全相同,社會環境是一種非常複雜的關係,但不管如何複雜,都能用這五種關係來歸納,從六親來說,父母是「生我」的因素,子女是「我生」的因素,兄弟朋友是「同我」的因素,妻子是「我克」的因素,丈夫是「克我」的因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父母、親戚、子女,但是人都有父母,親戚,子女,所以每個人在預測的時候,都可以在「我」定位之後,依據五行生剋關係,推導出代表自己父母、兄弟、子女、配偶、上司等,這些「我」的社會環境因素,並把他們定位到預測體系中去。這就是易學預測中取萬物類象的原理,用這種生克關係,把「我」周圍的社會環境代入到易學模擬的體系中去,從而推斷這些因素對「我」的影響。那麼五行的生克關係是依據什麼來確定的呢?五行的生克關係是依據四象循環的基本模式來確立的。五行生剋本身就是四象循環在物質狀態中的顯現,四象循環,就是指四季春夏秋冬的交替變化,指一個地域中氣候環境的變化,這是亘古不變的循環模式,它是五行運氣的主宰因素,地球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在這個主旋律中繁衍生息。同時,它也是萬物之間生態平衡的支撐結構。所以自然環境是社會環境的支撐和主宰,生態平衡中的一切法則都是以自然環境的法則為基礎,生態平衡中的一切規律都是以自然環境的規律為原則,春生萬物生,秋殺萬物殺。所以模擬生態平衡的五行生剋的原則,就是來源於四象循環的原則。四象循環是一種什麼樣的原則呢?歸納起來有兩點,就是鄰位相生,隔位相剋。四象循環是四季春夏秋冬,是沒有形質的「氣」的流通循環方式,而五行生剋則是萬物之間的循環方式。四象循環,也就是「氣」的循環,是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相剋的,四象隔位相剋,實際上是對立、對峙的意思,其中水與火、木與金是兩兩對立的關係,對應的自然規律,就是時間上寒冷和炎熱、雨季和旱季的對立;以及空間上寒冷和炎熱,濕潤和乾旱的對立,它們之間有此消彼長、此強彼弱的特點,所以可以理解為相剋。而「生態平衡」作為萬事萬物的物質循環方式,就要複雜的多了,因為物質之間的關係決不是兩兩對立的,很難想像,狼吃羊的同時,羊也可以吃狼。自然界中物質的循環,是一種更為複雜的關係,但不管這種方式有多複雜,最終還是由四季循環這種簡單的模式來主宰和推動,所以它就必定會遵循四象循環中的原則(具體的原理會在天人感應章節中介紹),所以古人就把「土」這種因素加入到了四季循環的模式中,然後在遵照四象循環中「鄰位相生,隔位相剋」的原則進行作用,於是形成了一種模擬複雜生態平衡的作用關係——五行生剋制化。五行的順序是怎麼確定的,四象的本義是四季循環,而四季的循環是周而復始的,嚴格來說並沒有頭和尾,所以也就沒有固定的「中央」位置,這就是「圓」的特點,每一個點都可以看做是「中」,為什麼五行非要把火和金之間的位置確定為「中」呢?其實四季的循環雖然從「天」的角度來說,是無所謂起點和終點的「圓」,但是對於萬物來說,則是有起點的,繫辭中所說的「帝出乎震……」,就是說的這個起點,「帝」的意思是太陽,「帝出乎震」的意思就是太陽出於東方,而太陽升起的時間是寅卯時,東方和寅卯時的五行定位都是木,而太陽出來,意味著萬物也從夢鄉中醒來,所以早晨(木)對於萬物來說,是一天的開始。同理,從一年的角度來說,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所以春天(木)對於萬物來說,是一年的開始,易學中把立春節氣定為一年的起始點就是這個道理。而春天的五行屬性也是木。五行生剋就是模擬萬物之間的生態平衡,所以把代表萬物復甦的春天、早晨(木),確定為五行的起始點,是符合自然規律的劃分方法。確定了起點,中點也就隨之確定,所以火、金之間的位置就自然成為了五行的中點,也就是土所在的位置。五行的位置確定,然後再應用四象「臨位相生,隔位相剋」的原則,於是五行的生克隨之確定!從這裡我們就能看出,五行的原理,全部都是取法於自然規律的,是有嚴格理論依據的學問,不是無法解釋的玄學。五行的旺衰和五行的生克,實際上就是兩種相對獨立,但又有內在聯繫的模擬體系,它們分別模擬自然環境的變化和社會環境(生態平衡體系)特點這兩種自然規律。而這兩種自然規律,是作為一個整體存在的。所以在實際的預測中,五行的旺衰和生克也要綜合來考慮。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和其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本身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五行體系是對自然規律的一種完全模擬,當然就要嚴格的遵照自然的模式,來確定作用的原則和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和自然規律相對應。才能用來預測事物的發展變化趨勢!其中旺衰是生克的主宰和動力之源,而生克是旺衰的表現形式)。五行體系和自然界中環境變化的模式是完全對應的。如此複雜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變化模式,我們的古人,只用簡簡單單的五行符號體系,就嚴絲合縫的包羅於其中,正象繫辭中所說的「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旁行而不流」,不得不讓你感嘆祖先的偉大!!作為炎黃子孫,我們其實是絕對應該自豪的!!五、以時空為經緯——易學的基本框架先天四象圖從五行理論的原理中,我們認識到了古人構架易學的基本原則,那就是以時間為經,以空間為緯,隨著時空經緯的變化,地球上的自然環境也隨之變化,這就是五行運氣的本源,同時也是易學中一切基礎理論的本源,自然環境的變化,又會導致社會環境的變化,這兩種環境因素,最終決定了萬事萬物的生命軌跡——命運。從五行的原理中,我們又可以推導出一個重要的結論,易學中時空的內涵,和我們平常理解的時空是有區別的,易學中的時間,並不是指抽象的時間流逝,而是指隨著時間的變化,地球上出現的寒暑、晝夜、圓缺等節律。這才是真正能主宰萬事萬物命運的因素,這種循環往複的時間節律,在易學中,以先天四象來命名,分別是少陽、太陽、少陰、太陰。這種循環往複的時間節律,以來氏太極圖表現的最為透徹。該圖是破解易學理論的一把萬能鑰匙。來氏太極圖中心的圓,其實就是代表地球本身,而包裹著地球的陰陽兩儀所形成的渦旋結構,就是代表地球的大氣層。準確的說,是代表地球大氣層中,隨著時間的變化而出現的循環節律,一寒一暑交替形成四季循環,一明一昧交替而成晝夜循環,一圓一缺交替形成朔望循環,都在這個圖形的範圍之內,這個圖形是高度概括的時間循環節律總模式圖,所以此圖又稱為循環太極圖。而筆者把此圖稱為四象循環圖,或者是先天四象圖。該圖形的特點,就是這個圖形中陽儀生於北方純陰之內,長於東方,旺於南方,衰於西方。而陰儀則生於南方純陽之內,長於西方,旺於北方,衰於東方,從而形成了一種渦旋的結構,這樣的陰陽定位不是隨意畫出的,而是依據時空統一的原理確定,與五行的時空定位的原理相同,其中陽生於純陰之內,以年來說為冬至,以月來說為初一,以日來說為子時。方位為北方,而陰生於純陽之內,以年來說為夏至,以月來說為十五望日,以日來說為正午。方位在南方。所以,這個圖形可以看成是一個巨大的自然時鐘,日為秒針,月為分針,年為時針。記錄著隨時間變化而形成的自然節律。後天四象圖時間為經則空間為緯,因此易學中還有另外一個基本的結構圖。那就是空間方點陣圖,也叫後天四象圖,不過這個圖古人沒有說明,而是隱藏於易理之中。此圖外圍的圓就是指地球,不過由於古人知識的局限,他們以為中國九州的範圍就是整個天下(地球)的範圍,所以他們把中國四方的氣候情況,定位為整個地球的氣候分布情況,於是就有了後天四象的概念。後天四象就是地球上四種基本氣候特徵,寒冷、炎熱、乾旱、濕潤。中國的四方表現出來的是南方炎熱、北方寒冷、東方濕潤、西方乾旱。所以古人才把這四種氣候特徵定位到了東南西北四方。因此易學中的空間,實際並不是指抽象的東南西北這些方位,而是指隨著空間的不同,出現的氣候特徵的差異。綜合起來,易學中所用的時空,實際上是環境氣候的變化坐標,而不是時空本身,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大家一定要徹底的領會才行。先天四象和後天四象其實是一體的,是需要結合起來應用的,這種結合,就是五行概念形成的依據。而它所要表達的根本的含義,就是地球上,某個地域之中,環境氣候的特點以及環境氣候的變化。其中環境氣候的特點,就是後天四象的因素,就是五行中「土」的因素;而環境氣候的變化,就是先天四象的因素,就是五行中「木、火、金、水」的因素。先天為地球之外的因素,這個「外」大家可以理解成外來的因素,也就是太陽帶來的因素。而後天為地球之內的因素,這個「內」並不是指地球的內部的地幔、地核什麼的,而是指在地球的範圍之內,指地球上的某個局部區域的氣候特點。先天四象和後天四象結合形成了五行的概念,而五行的本質,其實就是地球的某個局部範圍內,自然環境的特點和變化模式。這也是整個易學的本質,它完全是一種「科學」的模式,是東方物理學。奠定西方物理學體系的基石是牛頓的力學定律,可以說現代物理學的大廈就是在此定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而奠定易學這一東方物理學體系的基石毫無疑問就是五行定律,所有的預測學都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力學定律和五行定律都是在闡述萬事萬物反展變化之理,所以稱為物理,牛頓力學定律闡述的是影響萬事萬物機械運動的各種因素,而五行定律闡述的是影響萬事萬物生命運動的各種因素。有了牛頓定律,就可以通過考察作用在某一事物上的各種力的情況,來推斷其機械運動的軌跡。同理,有了五行定律,就能通過考察作用在事物上的各種「行」的情況,來推算出事物的生命軌跡!!也就是說,如果五行定律中的各種缺陷能夠補充完整的話,用五行定律來推算人的命運趨勢,應該和用牛頓定律來推算天體運行一樣的精密、準確!!當然,要想達到這樣的程度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許多的問題還需要解決,比如說,用一種什麼樣的參數來對五行的旺衰進行具體的量化,還要對世界不同經緯度的地區進行四候寒熱燥濕的確定,還有同一地區,不同的海拔高度也要進行四候劃分,有的山區,從山腳到山頂,雖然經緯度沒有多少變化,但卻可以跨幾個氣候帶,這些都需要我們進行具體的量化!!另外,目前確定一個人命運的基點都是以八字作為標準,但是八字只能算是一個替代品,是在古人的科技水平下最適合的一種方式,但這種方法的局限性很大,現在隨著科學的發展,「基因」技術的不斷完善,DNA序列才是未來易學中,確定一個人命運基點的最佳方法。這就需要科學界的支持和合作,才有可能完成了。五行本質的認識不僅在於明確預測吉凶的判斷標準的科學性,而且在以後的奇門立式機理中也將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奇門遁甲式盤的立式原理探微之四——奇門遁甲式盤預測的核心之三才之道《奇門遁甲》是中華民族的精典著作,也是奇門、六壬、太乙三大秘寶中的第一大秘術,是易經最高層次的預測學,號稱帝王之學,又為奪天地造化之學,也是論天體、人和地球運動規律的科學巨著。《奇門遁甲》的長處,在於剖析事理透徹,運用適中的方法統籌一切。這種適中的方法就是奇門預測體系,源於天地運化之理,基於三才之道而設,故時時處處體現著三才的辨證關係。「三才」一詞,首見於《易傳》,在《繫辭》《說卦》中有多處論述。欲精奇門之道,須識奇門三才之理。三才之道,乃奇門遁甲預測體系之靈魂。那麼,什麼是三才之道呢?一、《易經》中的三才之道對於《易經》中的三才之道,闡述的最充分的是宋代易學家郭雍。他是程頤再傳弟子,承義理解易之風,為程門支流。著有《郭氏傳家易說》,該書指出「《易》為三才之書,其言者三才之道也。」他認為,三才產生的順序是先有天地,而後有萬物,人居於萬物之中,天、地、人之間的關係是並列平等的。在《周易》的起源上,郭雍堅持四聖同揆說,認為四聖之旨一貫於三才之道。在本體論層面,郭雍提出「道兼統三才」的觀點,將太極、大衍視為和「道」等同的概念。在「卦」與「三才」的關係方面,郭雍作了多層面的解析:①就全《易》而言,乾盡天道,坤盡地道,余卦共為人道;②從「理」及「象」的角度說,一卦皆備三才之象;③從卦爻象而言,卦具天地而爻具人位;④從「爻之動」而言,六爻也具備三才。《宋史.郭雍傳》述前人評價郭氏易學的主旨是:「《易》貫通三才,包括萬理。」(一)「三才」的內部結構郭雍認為,三才產生的順序是先有天地,而後有萬物,人居於萬物之中。。《釋序卦》曰:「三才之序,先天地而後萬物,萬物盈天地之間,人居萬物之中。聖人之道,周萬物而濟天下,則萬物復附於聖人,與天地相似,是以萬物盈天地,聖人之道,亦盈天地。物盡則聖人之道盡,孟子所謂塞乎天地之間者也。」郭雍還指出,天、地、人三者的關係是平等的。《總論》云:「天道不以天高而大於地,地道不以地廣而大於人,人道不以人微而小於天地,故三畫皆無差殊。要其至也,混而為一,復於太極。」三才沒有大小高下之分,天、地、人三者混融而歸於「太極」本體。在文王重卦之後,三才各具陰陽之位。《釋說卦》云:「陰陽者,天之二道也;柔剛者,地之二道也;仁義者,人之二道也。天地人之道各二,所謂"三才而兩之』也。《易》能兼三才,則皆兼其兩之之道,此易之畫所以六而後成卦也。」在這裡,三才是並列的關係,和於陰陽而成六位。(二)四聖之旨一貫於三才自漢唐以來,經班固、孔穎達等人的考訂,包羲畫卦、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孔子作《易傳》的四聖作《易》說,幾成定論。但四聖作《易》之旨是否同揆,宋易諸家各有見解。郭雍認為,四聖之旨一貫於三才之道。在《郭氏傳家易說.總論》中,其言道:「包羲肇三才之微,獨畫天卦,方知三才為一道。故必文王重卦之後,天地上下二卦即具,而後九六可生焉。九六既生,而後大衍之法立,此聖人作《易》之序也。何謂"人道成而著六位』,一卦之象,雖備三才,而六畫之後,聖人道在成能,欲用於天下萬事,故舍天地而獨明人道,是以六爻皆人位,其辭皆人事。故文王之治,同天之載。而周公之禮樂法度,粲然具備者,盡人道也。此聖人著六爻之義也。繫辭曰:"二多譽,四多懼,三多凶,五多功』,此後世聖人以人道明六爻之說也。是則畫而後可重,重而後有九六,有九六而後有六位,有六位而後可《繫辭》《彖》《象》《文言》。故方畫重九六之際,皆統明三才及六位,《繫辭》《彖》《象》之後,一以人道為主,人道至此而後明矣,此四聖成始成終之道也。然前乎周公畫卦之時,爻具於畫,不復重見也。至周公列之於下,而系以辭焉,《易》於是始備矣!而明其道,傳其教者,孔子也。故必一聖人畫之,一聖人重之,一聖人列於爻,一聖人垂其教,則道無餘蘊矣!使包羲重之,非包羲也,三王之道也;使文王爻之,非文王也,周公之道也;聖人隨時之義,蓋不然矣!故自太極之始,包羲象三才之道,文王盡三才之義,周公列三才之事,孔子著三才之教,皆隨時之義也。然孔子之於文王,猶文王之於包羲也,周公特終文王之一事耳。故古人尤稱三聖者,以此。」郭雍認為,四聖作《易》,一脈相承。由包羲到孔子,《易》之理越來越複雜的原因是人類社會越來越複雜。他指出,只有天地是萬古不易之定體,而人則生生無窮,自簡至繁是人事必然之理。四聖人作《易》都是因「時」明道,非其私意杜撰。四聖隨時之義在於變易以從道,而其變化的軸心則是「三才之道」。從橫向來看,四聖之說都含有「三才之道」。郭雍認為,包羲、文王、周公、孔子分別象三才之道、盡三才之義、列三才之事、著三才之教。就包羲八卦而言,其本身包含有三才。《總論》雲:「故包羲氏始畫八卦,其意若曰:是道之一,列而有三,如是而天,如是而地,如是而人。天道主覆,故畫於上;地道主載,故畫於下;人道財成輔相,故畫於中。於是自任以財成輔相之道,而配天地焉者,包羲畫卦之道也。」八卦中的上中下三畫,分別代表了天、人、地。包羲八卦雖具三才,但其處於三畫相混、三才未分之際,卦之天地尚未判明。在文王將八卦相重,「然後天地判而有九六。」(《總論》)這就是《繫辭下傳》所說的 「兼三才而兩之」。對於九、六,郭雍的解釋是天之生數一、三、五之和為九,地之生數二、四之和為六,天地本於乾坤,故乾稱九、坤稱六。而孔子首先對「三才之道」進行歸納總結,《釋說卦》云:「孔子言立天、立地、立人,言包羲之道也;言陰陽、剛柔、仁義,言文王之道也。包羲立其始,文王成其終,孔子明其終始,三聖人實出於一心,是為同道,故其書同。一聖人不作,則斯道不明,後世不復有聞矣!」從歷史發生的過程看,包羲畫卦明天道;文王明地道、人道,周公、孔子皆發明人道,但天地人三才又互相包涵。(三)道兼統三才郭雍抓住《周易》「貫通三才之道」這一釋《易》主旨,將 「太極」、「大衍」解釋為與「道」同一層次的概念,都為宇宙的根本,它們全都統於「三才之道」。他以「三才」為樞紐,提出「道兼統三才」的本體衍化觀。《釋繫辭上》云:「蓋惟道兼統三才,三才不過二象,陰陽是也。天地人皆具陰陽,故六,是之謂一陰一陽之道也。」郭雍認為,「易」 是聖人明道載道之書,不具備本體論上的意義。 「易」有變通可用之意,「易者用也,用之之書也。」(《總論》)道亘古長存,而書產生於聖人明道之時,《總論》云:「論其道,則未始繫於聖人及書之有無;惟聖人憂患之深,恐不復聞也,故明其道而載之於此。」在文王重卦之後,「易」之名及書方出現,到此時才稱「道」為「《易》之道」。郭雍還以「三才之道」為標準,區分了「大全之道」和「非大全之道」。他認為,只有一陰一陽之道、三才之道才能表達「大全之道」,《釋繫辭上》云:「《易》之道,三才之道也;三才之道,一陰一陽之道也;一陰一陽之道,道之大全也。道之大全,天得之而天,地得之而地,人得之而人。又成於性者,有仁知聖賢之異,道盡於斯矣!」  而「非大全之道」,是道在具體的「器」「物」的層次的體現,《釋繫辭上》云:「道無形,故言形而上;器有形,故言形而下。形而上者,杳然而難知;形而下者,炳然而易見。」(四)「卦」與「三才」的關係「卦」與「三才」的關係是《郭氏傳家易說》論述的重點,貫穿於全書的始終,兩者的關係具有很多個層面。其一,就全《易》而言,乾盡天道,坤盡地道,余卦共為人道。郭雍認為,《周易》六十四卦之中,乾盡天道,坤盡地道,其餘六十二卦共為人道。在《釋屯卦》中,其指出:「《易》為三才之書,其言者三才之道也。天地人雖均為三才,獨人道雜而多端,無天地之純全。故純剛為乾,而盡天道;純柔為坤,而盡地道,至於人事不齊,一卦不足以盡之,故自屯至未濟,共為人道,以配乾坤。」 在《釋序卦》中又言:「乾坤為天地,惟人事不齊,故自屯以往,皆為人道,然後可配乾坤,以見乾坤之大,非諸卦比也。」其二,從「理」及「象」的角度說,一卦皆備三才之象。在《總論》中,郭雍指出:「《易》之為書,其道其辭,皆由象出。」郭雍從「象」入手,從理、象兩個角度說明乾坤盡天地之道,但不止於天地;六十二卦明人道,但也含有天地人三才。《釋繫辭上》云:「是以一卦之中,皆備三才之象。」《釋乾卦》曰:「說卦曰:"乾為天。』故世之說乾者止於天,不得其道,又以天為體,乾為用。夫以乾止於天,則乾象當一畫,不當有人道地道而備三才也。」 既然乾卦也有六位,就必然包含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中屬「陽」的物都為「乾」之象。對此,郭氏作了進一步的論述,「孔子曰:"乾,陽物也。』自道言之,乾坤天地人,無非一物。是以三才陽物,皆乾之道。故《說卦》曰:"乾為天』,在天之乾也;"為圓』,在象之乾也;"為君、為父』,在人之乾也;"為玉、為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馬、為木果』,在地在物之乾也。以乾能備三才萬物之象,而三才萬物之一物不能兼乾之象,故不得獨名曰天,而必名曰乾也。」(《釋乾卦》)乾、坤之外的六十二卦,雖說是明人道,但各卦之理亦通於天地之道。郭雍提出「聖人明人道本於天地」,《釋節卦》云:「《易》卦雖以人事為主,亦未有不本於天地而來者。蓋上下二體三才,亦皆具天地之象。聖人明人道本於天地,故《彖》之所言,或取變、或取二體三才,其稱天地,亦非一道也。」文王、周、孔作《易》,都是以人道為主。但聖人隨時取義,皆本於天地。《易》貫通三才,每一卦並非天道、地道、人道一方面所能囊括。其三才本為一理,天地人三才是相互交融的,天道含天、地、人,地道含天、地、人,人道亦含天、地、人。《郭氏傳家易說》在解釋同人、豫等卦之中,詳細論述了一卦之中皆備三才的思想。《釋同人卦》云:「同人名卦,不曰同者,同大同也,大同則三才無不同。聖人明人道得失,必有所指,故名曰同人,不曰同也。然聖人雖行人道,而其道未嘗不同天者,蓋有同人則同天矣,人道以同人為大故也。」《釋豫卦》云:「貫通三才,非止人事,故論其時,則建侯行師,論其義,則天地如之。不亦大乎!」 在《釋節卦》之中也有相似的論述,「人知過盛之可節,而不知天地非節亦不能有成,是非獨人事而已。故聖人因明天地節而四時成,為君者必法之以制度,故不傷財、不害民也。天地節者,剛之節柔,柔之節剛也。剛節柔,猶冬之有春;柔節剛,猶夏之有秋。不然,則大冬大夏而已,安能成四時乎?」在注釋《雜卦》「否泰反其類也」一句時,郭雍從對「類」字的解釋引發一卦三才的思想。「否泰反類,而相馴致之道。故休否之道,復反其類。類謂陰陽之類,如君子小人是也。否反其類,得君子則傾也;泰反其類,得小人則亂也,在人道言之,則曰君子小人治亂而已;合三才言之,故云"類』也。」其三、從卦爻象而言,卦具天地而爻具人位就卦象而言,一卦之中亦具有天地人三才,卦具天地而爻具人位。《釋繫辭上》云:「三才之天地,天地也;卦中之天地,上下二卦,又三才之象也。」在同章中,又言道:「文王之《易》,於卦具天地而爻具人位,是人由天地精氣而生,雖有參天地之道,而無同天地之體也。」郭氏指出,文王六十四卦由八卦相重而成,上體代表「天」,下體代表「地」,而「人」是由天地精氣而產生的,於卦中無體,具人位者為「爻」。在《釋繫辭下》中,郭氏又突出了「聖人」在三才中的地位,「天地設位於上下而已,不能自成其能,惟聖人成其能,以備三才之道。此所以參天地而贊化育也。」其意指天地雖然在卦中有體,但只有聖人才能夠成其用,由此具備三才之道。關於「爻具人位」,《總論》云:「一卦之象,雖備三才,而六畫之後,聖人道在成能,欲用於天下萬事,故舍天地而獨明人道,是以六爻皆人位,其辭皆人事。」 在《釋噬嗑卦》中,郭雍從分析王弼、程頤的初、上之位的觀點入手,闡述了自己的六爻皆位的觀點,「伊川曰:"初,最下;上,過尊位,皆無位也。…王弼謂無陰陽之位,非也。』雍曰:觀輔嗣《傳》文曰"無位』而已,伊川謂無陰陽之位者,以《略例》言,初、上無陰陽定位故也。《易》之於爻,以二、三、四、五為人道之著,初、上雖為始終,然亦居六畫之內,安得謂之無陰陽之位?若謂非有用事之象,則可也。」郭雍認為二、三、四、五爻為人道之著,初、上兩爻也是「人位」 ,只是未必有用事之象。其四、從「爻之動」而言,六爻也具備三才《繫辭》有言:「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郭氏釋云:「六爻之動,動則變,所以象三極變化之道也。既象退進,又象三極者,進退特人事而,由卦全體而言,天地人之道皆具,豈獨人事而已哉?」在《釋繫辭下》中,郭雍又論述道:「六畫非他也,兼三才而兩之之道也。一卦之道,各有變動,因其變動而別言之,故為爻,此言六位之辨也。」 《釋說卦》云:「陰陽者,天之二道也;柔剛者,地之二道也;仁義者,人之二道也。」郭氏認為,六爻之動,不僅僅表示人事,也具備天地人三才之道。從一卦而言,六爻皆為人事,但六爻的變動,也象徵著三才之道,代表天、地、人三才的陰陽、剛柔、仁義都通過爻的變動得以體現。二、古人的三才思想概論奇門界在探討奇門遁甲的機理時常常用「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來概括。其實,在中國古代的「天人關係」論中,更能反映人與自然的合理關係而可供當今借鑒者,是「三才」理論而不是「天人合一、天人感應」;而「三才」思想才真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實踐獲得的天人關係的精髓思想。「三才」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一種宇宙模式,它把天、地、人看成是宇宙組成的三大要素,並作為一種分析框架應用到各個領域。這三大要素的功能和本質,人們習慣用天時、地利、人和這種通俗的語言來表述它。讓我們看看天時、地利、人和概念的形成和發展是如何的。《說文》:「時,四時也。」即春夏秋冬的季節變遷。又說:「旹,古文時,從之日。」正是從之從日,意指「日之行」,即太陽的運行 。這表明人們很早就直觀地感覺到太陽運行引起季節的變遷,而稱之為「時」。黃河流域地處北溫帶,植物的生長發育與氣候的季節變遷的節律高度一致,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們必須關注和順應氣候變化的這種節律,《尚書堯典》說「食哉唯時」,充分說明了「時」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故有「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的傳說。不過,當時人們還沒有把「天」和「時」聯繫起來。西周的「天」仍指人頭頂上的蒼天。西周末年「氣」介入到「天」的概念中,春秋時代人們開始把「氣」視為「天」的本質,把「時」視為「氣」運行的秩序。如《左傳》昭公元年載:「天有六氣……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災……」在這以後,人們逐步把「天」和「時」聯繫起來,形成「天時」的概念 。這一概念實際上是把「時」,即氣候變化的時序性作為「天」最重要的內容和特徵。而在以農業為基礎的中國古代社會,「觀天授時」成為歷代統治者的首要政務。古人把「地」看成是「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管子水地》),它是農業生產的基本生產資料自不待言。「利」字可泛指土地之所出。正如《管子宙合》說:「山陵岑岩,淵泉閎流,泉逾瀷而不盡,薄承瀷而不滿。高下肥磽,物有所宜,故曰地不一利。」所以「地利」也可以稱為「地財」、「地材」、「地生」或「地用」。與「地利」密切相關的還有「地宜」或「土宜」的概念。《左傳》成公二年:「先王疆理天下,物(視也)土之宜而布其利。」講「土宜」正是為了盡「地利」,因為只有用其宜,才能得其利。 「三才」理論把天地人作為宇宙間並列的三大要素,又把它們聯結為一個整體,它突出地體現了中國傳統的「有機統一的自然觀」,代表了中國古代人民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所達到的水平。由於古代「天」的多義性,中國古代「天人關係」論雖然包含了人與自然關係的論述在內,但並不等同於人與自然的關係。尤其是「天人合一」不能等同於「人與自然的統一」。但「三才」理論中,與生養萬物的載體——「地」相對的「天」,則確定無疑是自然之天,而不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或某種理念。「天」和「地」既分別指大自然中的天體和大地,又共同構成萬物存在和活動的宇宙空間。《荀子儒效》:「至高謂之天,至下謂之地。」《管子形勢解》:「天覆萬物而制之,地載萬物而養之。」所以古書中往往「天地」「萬物」並提,單言「天地」,也包括了天地之間的萬物,相當於或近似於現在所說的自然界。所以,「三才」中的天地人,最接近於我們現在所說的人與自然的關係。「三才」理論把人們的生存環境看作各種因素相互聯繫的、動的整體,它所包含的整體觀、普遍聯繫觀、動態觀,貫穿於我國古代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按照「三才」理論,農業生產的第一要求是「順時」、「趨時」、「不違農時」,農業生產以至整個社會生活都要與自然界氣候變化的節律保持一致。人們對天時的掌握不是採取單一的手段,而是綜合運用天象、氣象、物候、節氣等多種手段,形成一個指時的體系,尤以二十四節氣和物候的結合為重要特色。二十四節氣制定以標準時體系為核心,已經考慮和包含了多方面的因素。而物候指時本身即以對天上、地下、人間萬事萬物相互聯繫的認識為前提。從《夏小正》到《禮記月令》,都列出每月的物候、星象、氣象和農事,把天上的日月星辰的運行和氣象變化,地上的草木鳥獸的動態和人間的生產生活活動,以季節變化為軸,聯結為一個整體。中國傳統土壤學的顯著特點,是從整個生態系統中去考察土壤及其變化,把土壤看成是與天上的「陰陽」變幻、地上的草木榮枯相互聯繫的活的機體。「土宜論」和「土脈論」正是這種土壤學理論的精粹。中國傳統生物學這一特點也至為明顯:它把生物體視為由各個相互聯繫的部分組成的整體,注意由表及裡、由此及彼、抑此促彼的觀察與利用;它把生物群落視為由同類或不同類的生物組成的相互聯繫的整體,注意它們之間的群體結構、彼此關係和物質循環,並運用於農業生產中;它把生物與其周圍環境視為相互聯繫的整體,注意生物與氣候、土壤的關係,後者導致生物學與土壤學的交融,以至形成極有特色的風土論和生態地植物學。在「三才」理論體系中,「人」與「天」「地」並列,既非大自然(「天」、「地」)的奴隸,又非大自然的主宰,他是以自然過程的參與者的身份出現的。《荀子天論》:「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是之謂能參。」最能反映「三才」理論中人與自然的關係。在這個天地人的統一體里,人和自然是相互協調的,而不是相互對抗的。進一步說,天地萬物都是和諧統一的,「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正是在這個基礎上,中國很早就出現了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思想。人們從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中認識到「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孟子告子上》)的道理。《荀子天論》說:「財非其類以養其類,夫是之謂天養。」這裡的所謂「養」已包含了自然界各種生物之間互養共生的意義在內。人們要注意不去打斷天地萬物互養共生的這種自然再生產過程,進而採取適當的措施去輔助它和促進它,並有節制地加以利用,以期達到和諧發展、永續利用的目的。「三才」理論指導下的中國古代人們的生活,一方面順應自然,尊重自然界的客觀規律,集中表現在強調因時、因地、因物制宜,即所謂「三宜」,把這看作是一切生產實踐的舉措必須遵守的原則;另一方面又十分注意發揮人的作用。古人認識到,農業生物的生長離不開自然環境,更離不開作為農業生產主導者的人。故《管子八觀》說;「谷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動,民非用力毋以致財。天下之所生,生於用力。」人既有其自身的獨立性,又是天地人大系統中的一部分;既要遵循自然界的規律,又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三才」理論中「人」的這種定位,使它十分重視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卻完全否定人的能動作用。「三才」理論雖然也重視人與自然的協調,但不否定人的地位和作用,它的要旨是在「天人相分」基礎上的「天人相參」或「天人和協」。「三才」理論中「人」的這種定位也不同於近代西方的「主客對立」和「征服自然」的思想。在這裡,需要談一談中國歷史上「人定勝天」的思想。《荀子天論》有「制天命而用之」的話。《說文》訓「制」為「裁」。根據《天論》整篇的思想觀點看,我認為,這裡的「制」可閑視之作「裁量」、「裁度」解。「制天命而用之」是在掌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加以利用,它和《易泰象傳》「財(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基本上是同一意義,不能同西方近代哲學的「征服自然」等同起來。英國著名的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認為中國的科學技術觀是一種有機統一的自然觀。他說:中國思想家基本上不相信有一個專一管理宇宙的神,而寧可從非人力(天)方面進行思索。非人力實際上意味著「天」或許多「天」,然而這裡最好譯成「宇宙的秩序」。與此相似,道(或天道)是「自然的秩序」。因此在中國古代的世界觀中,人並不被看成是造物主為其享用而準備的宇宙的主人。從早期起,就有一種自然階梯的觀念,在這個階梯中,人被看成是生命的最高形式,但從未給他們對其餘的「創造物」為所欲為的任何特權。宇宙並非專為滿足人的需要而存在的。人在宇宙中的作用是「幫助天和地的轉變與養育過程」,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說人與天、地形成三位一體(人、天、地)。對人來說,他不應探究天的方式或與天競爭,而是要在符合其基本必然規律時,與它保持一致。這就象有三個各有自己組織的層次,如那著名的敘述「天時、地利、人和」。因此,關鍵的字眼始終是「和諧」。古代中國人在整個自然界尋求秩序與和諧,並將此視為一切人類關係的理想。李約瑟所表述的中國的有機統一自然觀集中體現在「三才」理論中。「三才」理論首先是在農業生產中孕育出來的。「三才」理論是在農業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又反過來成為中國傳統農業和傳統農學的指導思想。「三才」理論是中國傳統農學思想的核心,中國傳統農書都無不以「三才」理論為其立論的依據。《管子形勢解》說:「天生四時,地生萬財,以養萬物而無取焉。明主配天地者也,教民以時,勸之以耕織,以厚民養,而不伐其功,不私其利。」這是說,明智的統治者的施政,要以與民生攸關的農業為基礎,以與農業攸關的「三才」為指導。《管子小問》:「力地而動於時,則國必富矣。」尹注謂「勤力於地利,其所動作,必合於時」。這正是對農業生產中天地人關係的恰當表述,而被認為是富國之途。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戰國中期作品《黃帝四書》說:「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時,時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節。」這種對農業生產中天時、地利、人力關係的概括,比《管子小問》又進了一步。因此,在經濟工作的指導上,就要「知地宜,須時而動,節民以使,則財生」(《經法君正》);反過來,「動靜不時,種樹失地之宜」[則天]地之道失」(《經法論》)。由此出發,「三才」被尊為治國的「前道」(《十大經前道》)。這方面的有關論述已經很多,無需再費筆墨。「三才」理論作為一種分析框架,它又被推廣到農業以外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領域。例如,它被運用來指導手工業生產。成書於春秋晚年的《考工記總敘》說:「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工。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則不時,不得地氣也。桔踰淮而北為枳,鸜鵒不踰濟,貉踰汶則死,此地氣然也。鄭之刀,魯之削,吳粵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地氣然也。燕之角,荊之干,妢胡之笴,吳粵之金錫,此材之美者也。天有時以生,有時以殺,草木有時以生,有時以死,石有時以泐,水有時以凝,有時以澤,此天時也。」 「時」又是商業活動的指導性觀念之一。古書中對春秋戰國之際以來商賈「趨時」、「觀時」、「逐時」、「守時」的記載不勝枚舉。例如春秋末年仕越的計倪,提出「時斷則循,智斷則備」的論斷,認為「凡舉百事,必順天地四時,參以陰陽」。」「凡舉百事」者為「人」,這就是說,要以「三才」理論作為包括商業在內的一切活動的指針。他根據「太陰」(木星)運行周期中在天穹中的不同位置判斷年成的水旱豐歉,並進而進行商業預測,作為一切商業活動的基礎。所謂「太陰三歲處金則穰,三歲處水則毀,三歲處木則康,三歲處火則旱。故散有時積,糴有時領,則決萬物不過三歲而發矣。」(《越絕書計倪內經第五》)他把這套理論運用於國家對糧食流通的管理,創造了著名的「平糴齊物」法(《史記貨殖列傳》)。「三才」理論推廣到政治、軍事和文化等領域。「三才」理論運用于軍事上,可以范蠡的言論為例。《國語越語》載范蠡分析伐吳時機,提出「夫人事必與天地相參,然後乃可以成功」的論點。後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成為言兵者膾炙人口的名言。又如人們用「三才」闡釋作為行為規範的「禮」。「禮」被稱為「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禮記禮器》說:「禮也者,合於天時,設於地財,順乎鬼神,合於人心,理萬物者也。是故天時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故天不生,地不養,君子不以為禮。」《禮記禮運》指出,「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左傳》成公十六年申叔時則說「禮以順時」,「時順而物成」;在順時、成物、厚生的意義上使用「禮」這個概念。「三才」理論對中國古代思想界的各個學派發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它滲透到各個學派的學說之中。儒家大師荀子的天人觀基本上是以「三才」理論為基礎的,他的「天人相分」基礎上的「天人相參」,正是「三才」理論的主旨。儒家的另一大師孟子在他的「盡心知天」、「天人相通」的天人觀之外,也談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他也有不少關於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係,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論述,其基礎正是「三才」理論。總之,儒家各派受「三才」理論的影響是很深的,以致揚雄說「通天地人之謂儒」。道家在發展中吸收了「三才」理論的成分,戰國中期以後出現了黃老之學。例如《黃帝四經》屬於這一學派,其中就有關於天地人關係的精彩論述,把「三才」作為「王天下之道」或治國的「前道」。所以,它在論述天人關係時提出,既不能「逆天」,又要重視「人」的作用:「逆則失天,暴則失人」,「失天則幾(飢),失人則疾」(《經法四度》)。在東漢時代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中,可以明顯地看到「三才」理論的影響。《太平經》把「天地人」稱作「三統」,認為它們是「相須而立,相形而成」的。「三統論」強調「陰陽相與合」的「中和」的作用,又認為「中和」是由人來主持和掌握的。可以說深得「三才」論的精髓。法家大師韓非的「天人關係」論,人們注意到他接受了老莊「道」的觀念和「因自然」的思想,而往往忽視「三才」理論對他的影響。其實,《韓非子》中有不少關於「三才」理論的精彩論述。《韓非子八經》提出了「四徵」(「揆之以地,謀之以天,驗之以物,參之以人」)作為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除了「天、地、人」外,還注意到「物」的因素。「三才」理論與陰陽五行學說也有密切關係。例如《管子》中有《四時》、《五行》兩篇,屬於陰陽五行學派,其中也談到天地人的關係。如說「人與天調,然後天地之美生」(《五行》)。《四時》、《五行》把四時與五行、五方等相配,形成一個時空混一、天人混一的世界圖式。這種圖式把世界視為天上人間各種因素相互聯繫的整體,是「三才」理論的整體觀。《四時》、《五行》與「三才」理論一樣,以陰陽二氣的消長來解釋氣候的變化,但又提出「刑德者,四時之合也。刑德合於時則生福,詭則生禍」,要求「聖王務時而寄政」,即嚴格按照「四時」、「五行」的不同次序安排相應的政務(包括以自然再生產為基礎的農事活動和與此無關的事務),如若次序相錯亂,就會導致各種各樣的災害。不少學者把中國傳統的自然觀歸結為「天人合一」,其實這是不全面、不確切的。在這種情況下,「天人合一」已經逐漸變成一種語言符號,一定程度上背離了它實際的歷史內容。實際上,「三才」理論更加接近我們現在所說的人與自然的關係,更能體現中國傳統有機統一的自然觀的特點。這種理論在農業生產實踐的基礎上產生,又反過來成為農業生產和其他經濟活動的指導思想,並被推廣到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滲透到各種學派的學說中,以至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斑爛的色譜中的一種「原色」。總之,在農業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三才」理論,不但成為中國傳統農業和傳統農學的指導思想,而且作為一種理論框架,推廣應用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廣泛領域,並影響和滲透到中國古代思想界的各個學派之中,在他們的學說中留下深深的印記。不妨說,它已經構成為獨具一格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原色」之一。三、《陰符經》三才相盜思想——奇門遁甲應用的玄機所在從老子、莊子道法自然、齊同萬物的觀念,發展到三才相盜的思想,這是道家、道教關於人天關係認識上的一個飛躍,也是作為宗教的道教在思考人類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與作用時最重要的理論成果。它客觀地反映了道教在認識客觀世界、精神世界及人與自然的關係方面,已達到了相當深刻的思想高度。正是出於這種背景,才產生了《黃帝陰符經》這種 「鑿天之奧,拽神之謀」的驚世之作,從而與老子《道德經》並列,成為道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正如張伯端《悟真篇》所說:「《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止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於此處達真詮」。關於《黃帝陰符經》的來歷,歷史上曾有過各種各樣的說法,上自軒轅黃帝,下至唐代李筌;或言為戰國著作,或指為北朝文獻,一時難以確定。但於唐初公開問世,並立即為道教重視,這是可以肯定的。全經正文僅三四百字,文辭簡樸,風格峻烈。所談的生殺、機時、盜賊、生克,伏藏皆為觸目驚心的名相,一反中國傳統的溫熙平和的文風,故世人對之評價曰:「備識天地意,獻詞犯乾坤。」「口銜造化斧,鑿破機關門。」「不測似陰陽,難名若神鬼。得之升高天,失之沉厚地」。在這部頗具奇異文採的經中,提出了一個以「三才相盜」為核心的天人理論。所謂「盜」,即盜竊、危害,也有利用的含義。「三盜」,是指天地、萬物、人互相盜取,彼此利用。此三者如協調、適宜,則三才皆要安好,天下即大吉太平。首先,經中的「天地,萬物之盜。」是說天地為萬物所盜取,亦即萬物盜取天地陰陽之氣而生。唐李筌解釋說:天是陰陽的總名。陽氣輕清上浮為天,陰氣重濁下沉為地,天地相連而不相離。……陰陽二氣之中又有兒子,名曰五行,五行為天地陰陽之功用,萬物以五行而生,故萬物又為五行之子。如人能夠了解天地陰陽之道,掌握五行真氣運化之秩,則可以知曉天地社會的興廢,明察萬物人身的生死。在古人看來,人與萬物,都是由元氣所生;天陽地陰,天賦予氣,而地賦予形質,萬物都是由氣、形、質所構成。對此《莊子秋水》說:我自知是自然的產物,由天地給予我形貌,並且稟受陰陽之氣。在《列子天瑞篇》中對氣、形、質的形成,有更詳細的論述。萬物既是盜取天地精華而生成,所以說「天地,萬物之盜。」此為三盜之第一義。「萬物,人之盜。」是說萬物為人所盜取,利用,以生養自己。如取五穀以為食,取絲綿以為衣飾,取木石以為宮室,取金屬為刀兵,取牛馬為座騎等,萬物為我利用,所以說「萬物,人之盜。」《列子天瑞篇》中有一個故事,講述了人盜萬物發展的訣竅。在齊國有一位姓國的大富豪,當有人問他致富的原因時,他說是善於「盜竊」。所謂「盜竊」,就是善於利用天時、地利,借雲雨之滂潤,依山澤之產育,去種莊稼,收五穀,築房屋、置產業;在陸地上,盜竊歸天地所有的禽獸;在河流中,盜竊歸自然所有的魚鱉。這就是他致富的秘決。窮其根本,人的生命本出自天地,其生存亦必須依賴天地,故盜萬物為己用亦為必要。此為三盜之第二義。「人,萬物之盜。」則說是人亦反被萬物所盜取。人雖利用天地,盜取萬物以養活自己,但如沉淪於聲色犬馬之欲,為外物所役使,甚而殉身喪命,則人反而為萬物所盜。又如水火,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東西,故人盜水火以自用,這是有利之處。但如失去控制,水火成災,賊害於人,亦為萬物所盜,此外,人為了使所須之物取之不盡,而繁衍、改良了它,即如此則是萬物反盜取人類的智慧,靠人的維護而生之不竭。實際上,人與萬物的關係不僅表現在外部的互相利用方面,即使在人體的內部也仍然存在,正如元代王道淵所說:萬物的生成與人同時,人身之內生有八萬四千小蟲。簡略而言,體內五臟被蟯蟲、蛔蟲盜食,體外皮膚被跳蚤、蚊蟲叮咬,這些都是萬物盜人的例子。這是三盜之第三義。萬物盜天地,人盜萬物,萬物盜人,這是三才相生相剋的基本狀況。亦是大自然運行的客觀規律。元人胥元一注說:萬物盜天地而生,人盜萬物而養,萬物盜人力而成,此為三才相生、相養、相成的正理。即為自然的正理,理應遵行道的法則。對此,李筌說:凡彼此的相盜,皆須遵循大道。人的所作所為,宜令其盡合其宜。只有這樣,三才可以無損,各安其任,皆使不過度越分以傷本性,這樣便可免除天下的禍患。這種符合自然之道的「有道」之「盜」就叫做「盜機」,《陰符經》說:這個盜機,普天下沒人看不見,但卻沒有人能認識。如君子掌握了它,身安事成;小人得到了它,輕生玩命。也就是說,盜機所產生的現象容易為一般人發見,但其深層的本質卻難以了解,正如李筌所說:盜機深奧玄妙,容易看到,難以把握。例如國氏盜取天時地利而獲富,人皆見種植收益,而不知其中的深理。那麼究竟什麼是盜機?這是指在未見到之前,當預先知道將來的結果,暗設計謀,運用智慧,抓住時機,於常人不知不覺之中,盜竊利益於將來,以生養自己,這就叫做盜機。所謂「盜」,亦悄然難曉的意思。天地運作,無聲無息;萬物生息,不知不覺;人之存亡,潛生暗息。於不經意之中,天荒地老,物毀人去,其發展的過程尤如一個高明的大盜竊應物而不張揚。所謂「機」,是指時機,機宜,指天道運化之初萌,人事變動之徵兆,因皆隱蔽難察,故謂之機。《陰符經》中說:「食其時,而骸理。動其機,萬化安。」宋人蹇昌辰解釋說:機者,得失變化之關鍵時刻,其天地、萬物、人都處在否泰、興亡、損益、盛衰的兩極發展之中。朱熹亦說:人能利用天地之時則百骸安好,人能掌握運化之機則天下太平,這就是盜的原則。《天機經》也指出:聖人觀時而用,應機而制,故能運生殺於掌內,成功業於天下。在這個三才相盜的天人結構中,唯有人是具備道德的主體性。故其動機的善惡與價值的取捨,往往決定了盜機所產生的結果。宋人劉海蟾說:君子知大道包含萬善,故所作追求的是和諧與完善,舉凡所有的活動皆有美好的動機,以之與大道合契。乃至於精思守一,取天地之微妙,以資養其性;或盜萬物之精華,神水金液,以致神仙,故曰君子得之以身安事成。小人得知其機,平常一貫惡行,心懷投機取巧之意,不務正業,但求金帛,不願艱辛勞作;或者飾情巧智,追求浮華奢淫。這樣一來,煩兵毒武則軍旅敗亡,望上高攀則榮消辱至,或因貪婪而損傷自己,或因財色而禍害終身,雖然可以榮貴一時,但終難免咎患,蓋因並不知大道的真旨妙機,以至於此,故曰小人得之卻輕生玩命。⑽這就是明白指出,人類道德水準的高低,在利用萬物,改造自然的過程,有著至關緊要的作用。在面對自然、三才互盜的環境中,人並非無所作為,而可以主動地駕馭自然,積極地參與萬物的運化。《陰符經》說:「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對此李筌解釋說:人與禽獸、草木一樣,都是由陰陽的運化而生,但人又為萬物之靈,位處天地的中心,心懷智慧權謀,能夠反照自性。窮達事物的本始,盜取陰陽五行之氣而用之。換言之,人是具有自我意識的主體,他既然能認識自我本性,又能知曉自然規律,取萬物為己用。而其盜取天地萬物的過程,亦是人對自然的認識過程,是人掌握自然客觀規律、因勢利導加以利用的發展歷史。當然世界內在奧秘十分微妙,難知難測,所以說「天下莫能知」。正因為難見難知,所以愚人才會把大自然所展現的一切變化神秘化,把天地萬物奉為神明,而不去探窮其中的奧理。《陰符經》說:愚蠢的人,驚嘆天文地理的偉大神聖。我卻憑藉天地萬物之時機,變得聰明理智。所謂的「天文地理」,是指天上的日月、星辰、風雨雷電,以及所呈現的景象與變化;是指地上的山川海河、金石礦物、草木動物等,以及所呈現的形態與變化。人往往把天文地理所呈現的一切現象,都認為神妙難測,將其當作神物來崇拜。《黃帝陰符經集》引張子房注說:愚人看見景星、祥雲、清風、甘露、醴泉、嘉穀、麒麟、鳳鳥、芝蘭皆以為是神物而喜悅;或看見日月溥蝕、四時失序、慧星耀空、水旱蝗災、驟雨狂風、天昏地震,皆認為是天神發怒,心懷畏懼,害怕禍患及身。又引許真人注曰:聖人觀視天文玄象,但常以善道,隨時應物,即使有天災怪異出現,亦不會造成禍害。也就是說,愚人們將大自然的各種變化都看作為不可知曉的神聖靈跡,而智者則認為日月星辰,山川鳥獸等等景物的變遷,只是天文地理等自然界的變化而已,並非神物而不可知。愚智之分,在於能否解知天地之變,自然之理。能知天地之變,乘機因時,如此則功業可建,國家可富,人民大安。而在乘機用時之際,能隱密無跡,悄然結果,則眾人自然會奉之為神,稱之為聖。這就是區別愚人和智者的要點。聖人在盜萬物、取天機的過程中,在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同時,應尊重客觀世界的規律.效法天道自然之理,因為無論什麼時候,人的生存與社會的發展,都必須在大自然這個先天決定的環境中,別無選擇。《陰符經》說:自然之道寂寥寧靜,天地萬物不斷生生。天地之道不知覺地運作,一會兒陰勝陽,一會兒陽勝陰,陽陰交替推移,變化有條有理,所以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背,順勢利導而利用之。也就是說,作為宇宙本源的道體是無聲無息,寂靜不變的。由道體所生的天地萬物,則是在逐漸地生滅變化之中,並以陰陽交替的形式在動作。這種交替是緩緩的,慢慢的,像水的浸潤,不知不覺,你進我退,此勝彼負,萬物就是這樣生存在一個有序的空間環境。天地間陰陽的交替推移,即是自然之道。聖人的所作所為便應效法自然之道,順從陰陽消息的規律,制定生殺克勝的法則,此即經中所說的順勢利導而用之。蹇昌辰注云:自然之道有其固有的規律,故聖人知其不可違背,而順勢利用。所以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換而言之,在道教看來,人類與天、萬物的關係並非僅限於互相盜取,互相利用,其中尚隱藏著一個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大自然與萬物還是人類最好的老師,是啟諦人類智慧,促進社會發展的無窮動力。《老子》說: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關尹子》說:天下之物多達億萬。但天地並不據為己功,故聖人管理國家,應效法江海,甘居下流,含塵忍垢,這樣便萬邦歸流,天下擁戴。這是引天道來說明人所應有的謙德,是人向天地學習無私的品質,《關尹子》說:天下萬物各適其生成,無一物而窒塞不通。故聖人效法大道而無為,以德應變而致用。這是用自然無為、生養萬物的事實,教育人們順應客觀的規律,在永恆變化的世界去求得發展。不僅天地為人道之師,萬物亦給人類以啟示。《關尹子》說:聖人向蜜蜂學習而設立君臣制度,向蜘蛛學習而紡織、結網,向拱立的老鼠學習而制定禮儀,向爭戰的螞蟻學習而設陣打仗。聖人就是這樣善於向萬物學習。再去教育賢人,幫助一般人。但唯有聖人能使自己與自然萬物合一同理,所以心無先人為主的偏見,能行使種種方便,普利天下。總結《陰符經》的盜機學說:其核心仍然是在尊重自然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把握住事物的關鍵,以追求萬物昌盛,天人共安的理想社會,對此,《關尹子》中所說的「四不違」原則便是這種學說最好的註解。《關尹子》說:天不能使蓮花冬天開放,菊花春天開放,因此聖人不違天之四季,不逆時之通塞,這是「不違時」。地不能使河南生產橘柑,使江南生養狐貉,因此聖人不違地之風俗,不逆氣之變化,這是「不違俗」。聖人不能使手走路,使足握物,當各盡其能,這是「不違我所長」。聖人不能使魚在空中飛翔,鳥在水中游馳,當任魚游水中,鳥騰高空,這是「不違物所長」。這樣一來,天地萬物可變動,可靜止,可晦藏,可明顯,唯不可以拘泥,當隨時達變,運化生養萬物,這就是道。也就是說,只要遵循這四條基本原則,不違拒造物之變化,不拘守人間之死法,便可以應變無窮而為妙道。從三才互盜的生存空間,到強調人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主觀能動性,強調人在大自然中的重要作用與地位,最後仍歸根於道法自然,這是《陰符經》中的三才相盜學說的基本結構。顯然,《陰符經》中的這種理論框架,仍然是建立在道家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之上。與老莊所說的不同之處,是在於《陰符經》更加鮮明地突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反覆強調了人在天人關係中的主導地位,這樣一來,使道家傳統的天人合一觀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變化,從而消除了其中原有的消極因素,高揚了人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中客觀價值,成為道教思想中的一枝奇葩。這枝奇葩具有以下特色:1、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實現自然主體性。這與西方哲學講主體性是不完全相同的。從古希臘的智者普羅塔哥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命題,以人作為中心,到近代康德建立起完整的主體性哲學,西方哲學尤其是近代哲學主要是在人與自然的相分離相鬥爭中講主客關係,主張人對自然環境的征服與控制。與其相反,《陰符經》的盜機哲學則以人和自然的認同與和諧為大前提,在此前提下講人對自然法則的能動認識和利用,即人對天地萬物的合理取捨。天與人儘管存在相互盜取的矛盾關係,但二者的對立是次要的,終窮是統一的,天人之間通過互盜建立起反饋系統,而信息的反饋使二者達於統一,即所謂天機與人機的「暗合」。故在《陰符經》中,看不到人與天的根本分離和對立。也正是此點,使它既有別於道家傳統的天人合一觀,亦與儒家天人感應的學說異趣,從而獨具風采。2、在《陰符經》中,順從天道和改造自然達到了有機的結合。順從天道是前提,而天道的基本內容是五行生剋,懂得了五行生剋就可隨心所欲的利用自然。這樣,順從天道的本身包含著對自然的積極改造,而改造自然又是遵循著天道,二者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統一的,而不是分開的。同時,它也不只是對某些局部情況的說明,而是人和自然關係的普遍原則。《陰符經》的這些思想,體現了人在自然界面前的一種積極的態度,使人類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要求獲得了理論上的認可。所以在它問世以後,人們常常援引,把它作為改造自然,自主人生命運的思想根據。在道門中人看來,《陰符經》和《老子》所言,乃是古今往來一切神仙得道的必由之路。張伯端《悟真篇》曰:「三才相盜食其時,此是神仙道德機。萬物既安諸慮息,百骸俱理證無為。」王重陽祖師說:「理透《陰符》三百字,搜通《道德》五千言。」尹志平說「道雖未能廣學,《陰符》、《道德》、《清靜》三經,又不可不學。」3、在三才相盜的交換中,即人利用、改造大自然的過程中,強調作為主體的人在道德自律方面的重要性,所謂「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明確地指出了人類的道德取向,在利用自然的同一進程,卻可能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用《列子天端篇》所說國氏致富的例子來講,國氏的致富是為了整個社會的福利,而去取用自然的財富,這是合理合法,順應天道。相反,那些封建諸侯只是為私利掠奪積聚財富,這是反社會的不道德的,因此必然造成社會大亂,天人共憤。元末明初,劉伯溫作《郁離子》,其《天地之盜篇》講:人,是天地之盜。但只有聖人才真正懂得盜,盜,不是「發藏取物」,主要是「執其權,用其力」。如春種秋收,高處建房,低地鑿池,水上行舟,因風作帆。而一般人不懂得盜,以至於「遏其機,逆其氣」,甚至只知道無限制地盜取自然界的物質,這就必然造成「物盡而藏竭」。以上的這些相當深刻的思想,對於現代工業文明的各種蔽病,不也是一種尖銳的批判嗎?在人類利用現代高科技,向大自然展開更大規模的征服的今天,在人類文明面臨全面危機的時候,古老的道家智慧與道教思想,是否能夠啟諦我們的心靈,重新確定人在大自然中的作用與地位呢?這將有待更多的智士哲人去思索,但不管如何,道教的這些充滿智慧的思想結晶,必將成為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四、三才之道在奇門遁甲中的應用三才者,天地人也。天動地靜,人稟天地之氣始生。三才具而萬物興榮,天地始現生機。奇門預測體系,源於天地運化之理,正是基於三才之道而設,故時時處處體現著三才的辨證關係。欲精奇門之道,須識奇門三才之理。三才之道,乃奇門遁甲預測體系之靈魂。奇門起局,以一氣統三元,此奇門三才之由始也。立盤天地人,以應天地間萬物,此奇門三才之根基。三才之道,變化無窮,以定天地人事之狀態,以應是非善惡之高下。明三才之道,方能明辨局中玄機。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大道積三則轉,故能成九宮之妙,能宣造化之微也。此奇門三才之本體也。奇門預測,應隨時注意把握三才之道,其入手則須先明天地奇門之理。奇門體系須首先區分大的三才:天盤者,正時之盤局也,乃古之賢士治理國家及用兵之秘本。因其過於概括和抽象,故其用於人事預測而時有含糊難明之處。地盤者,靜應也,為周圍具體環境,為大的狀態,為不動之應也。人盤為天地盤信息的放大和細化,為動應(或可依法變通正時之盤,仿六壬之移神換將)。故奇門預測人事,由天而地,由地而人。以地盤大的環境、外應為主,以地為根基,主六親關係,隨問隨答。作為開放型的預測體系,奇門預測中凡所見人物均可為應,遠應遠來近應近。此為奇門預測體系中大的三才之道。以奇門正時盤式預測,自古就首宗三才之道。《奇門遁甲秘笈大全奇門占事》云:「凡占吉凶者,首重九星,以九星為天盤,吉凶由天故也。」「凡出行趨避者,首重八門,以八門為人盤,吉凶由自取故也。」「凡造葬遷移者,首重九宮,以九宮為地盤,遷移等事皆由地而起也。」由是知奇門判斷,從天地人三才也。奇門中,星高門中宮低,對應天人地,而神遊於三才之際。凡測天地之事,觀天地之盤可也。而人事則為天地之末,各為一小天地,故繁雜多姿。同一時辰,百人百事,千人千態,鮮有完全雷同者也。故在人事預測時,須辨人事之細微,方能不失謬誤。奇門在預測人事時,門隨人動,一門動則八門均動,此為後天人盤之微妙也。欲為人指點迷津,不可不知三才之道。奇門八神,即是協調三才的玄機點。數學中,三點決定一個平面。在奇門預測中,凡一件事物,須從三個不同角度去分析、把握,方能客觀而全面地認識它。故奇門判斷,宜先查三宮之休咎:值符象天,主動而遷;值使法地,被動而移;時干象人,隨天地而移也。此三宮,如同人之三丹田,分主天地人三才之性,成人事之初、中、末之狀態。奇門古籍中,多以值符、值使及天乙而斷,道理即在於此處。奇門預測三才之道,至精至博。篇幅所限,具體應用不做細論。初習奇門者可多參研張松老師的《三才奇門心法精要》,可入得門檻,之後多加體悟,後觸類旁通可也!!!奇門遁甲式盤的立式原理探微之五——奇門遁甲式盤中三奇六儀排布奧秘的破譯《奇門遁甲鳴法序》云:「術數之學,唯奇門一家,非他技可比。征之於數,實出於河圖洛書、九宮八卦;征之於理,實繫於天地人文、陰陽消息。但歷年悠遠,真經久佚,猶兼古昔聖王,只傳其心,未明發其口;繼世賢哲,止著其粗,未筆明其精。言傳風后神章,子房秘旨,亦只耳聆其音,未面觀其色也。況又杜撰由唐呂,罹火自秦皇,則應前代之成規,蕩然絕滅,後世之偽篇,倏忽施張,至業是學者,尊偽說如準繩,習是數者,法謬言似紀綱,以妄導妄,以盲引盲,所以則偽本隨時而日興,真旨隨時而淹沒矣。」其中,奇門遁甲式盤的三奇六儀排布問題就是一個突出的體現。本文就奇門遁甲式盤三奇六儀飛布的相關機理進行探討,以求廣為交流,互動研習。一、當前關於奇門遁甲三奇六儀排布問題的爭論當前,關於奇門遁甲式盤三奇六儀的排布共有兩種:一是道家隱蹤奇門的排法。龍隱居士註:本派所應用的陽遁順儀奇逆布,陰遁逆儀奇順行。即戊己庚辛壬癸(甲)乙丙丁,並非俗傳的戊己庚辛壬癸(甲)丁丙乙。道家說:第一,其實道家隱蹤奇門三奇六儀的排布也宗陽遁逆排三奇丁、丙、乙,順布六儀戊、己、庚、辛、壬、癸;陰遁順排三奇丁、丙、乙,逆布六儀戊、己、庚、辛、壬、癸。只是不同於世傳奇門陽遁「戊1、己2、庚3、辛4、壬5、癸6、丁7、丙8、乙9」;陰遁「戊1、己9、庚8、辛7、壬6、癸5、丁4、丙3、乙2」這一在洛數九宮中的連續排列順序。第二,以「甲乙丙丁戊為陽,己庚辛壬癸為陰」,在顯世奇門典籍中確有此說。道家南宗紫陽真人張伯端祖師在其《悟真篇》就曾明言:「饒他聰慧過顏回,不遇真師莫強猜」。至於有人以三奇六儀的排布是按「陽則逆行,陰則順行」之論點,如果此說成立,大家也都贊成的話,那麼「甲」遁「戊」下,「戊」本身即為陽,「陽則逆行」,則一定會有「己庚辛壬癸丁丙乙戊」之格局,又怎麼會有「戊己庚辛壬癸丁丙乙」的格局!很明顯,這種排列本身已打破了「陽則逆行,陰則順行」的規律。因為這種排列中的「戊」歸根結底還是在「順」!若按「陽則逆行」,「戊為陽,當逆行」。應該是:「己庚辛壬癸戊丁丙乙」才對!如果按照:「己庚辛壬癸戊丁丙乙戊」這種排布的話,必會導致奇門「三奇六儀」在九宮中的排列變為(以陽一局為例):己2、庚3、辛4、壬5、癸6、戊1、丁9、丙8、乙7。根據道家的觀點,應當根據陰陽遁的不同將十天干飛佈於洛書的各個宮中。這種飛布是嚴格按照「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十干順序飛布的,且甲癸同宮。既然奇門遁甲以十天干來代表空間體系,即十大行星(陰陽五星);以十二地支來代表二至節氣變化的相關時間係數,即十二節。而且要將十天干隨河洛九宮數順序按陰陽逆順的規律分布,進而以達到與地道氣運和相關的時間契合,融為一體。那麼將十天干分布到九位宮中,則會出現有兩乾重宮的問題。須隱藏其一,才能分配均勻,而且要在不違背宇宙時空的自然原則下,合理的將天地人三才有機結合,相互對應匹配。由於我國古代在「時間」的分配運用上,是以六十甲子為單位來進行應用的。就是用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相配伍,以表天地合一,時空成象。十干配十二支,以甲乾和子支為起始相配伍,按自然順序分別搭配,即甲子、乙丑、丙寅………。以甲至癸十天干配全為一組,稱為「一甲」,從而形成六甲系統單位的格局,這就是「混天六十花甲子」。如果把所謂的時間係數全部體現在九位宮中,就須將混天六十甲子統統分布九宮。但是在九宮裡排布十天干以後,無論順逆飛布,都會出現一個在九宮裡排列的天干癸均與甲同宮的現象。這樣就必需要考慮到在每一旬中(即一甲系統單元),在九宮裡的重干甲和癸,須有一干潛藏的問題。那麼隱藏哪一干,這一干又隱遁在其它九干中的哪一干中,才能合應天道,又不違地道陰陽消長的氣運變化規律呢?在洛書九宮裡,以中宮為立極點,名曰「皇極天心」。位鎮中央,臨制八方。道家謂之「中黃」。實為天地萬物運化之樞紐,亦為宇宙萬有變化之指歸。將混天六十甲子從洛書九宮之中開始逐宮分布。須依據二至氣運變化的自然規律而施行陰陽順逆飛布的方法,這樣才能達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時混天六十花甲子之首(即甲子)應按八卦納甲之法,以冬至地雷一陽來複,陽遁用坎納戊,從一宮起甲子,按九宮數順布六甲;夏至天風一陰臨生,陰遁用離納己,從九宮起甲子,按九宮數逆布六甲。這是以中宮戊己雙土和合,同納混天之首甲子。此為坎離相盪,水火既濟之大易功用是也。《參同契》有云:終坤始復,如循連環。康節邵公有詩讚曰:乾遇巽時觀月窟,地逢雷處看天根,天根月窟閑往來,三十六宮都是春。故《周易參同契》又云:「易統天心」。陰陽二遁按甲子隨一、九二宮,以二至氣運順逆飛布九宮。戊土俱歸皇極天心。甲為十天干之首,甲子又為六甲之首,至尊至貴。故以混天六甲之首,即甲子遁於戊土之中而以為範式耳!陰陽十八遁之中,唯陰陽五局戊土入天心,中宮皇極至尊之位,甲子可隨之遁進,坐鎮中宮,從而臨制八方,又合河洛書九宮縱橫十五之數,不偏不倚。故以甲子隱遁六戊之中,才能符合天地之理數。此亦即二至還鄉一九宮之遁甲子之法,潛隱中宮之妙用也。混天六十花甲子無論在哪一宮裡起甲子,六甲旬頭所在之宮均含七位干支數,其餘三宮均含六位干支數。而且六甲旬頭宮中的第七位干支,與其宮內之六甲旬頭始終同宮不易。這就是「遁甲法」創立的第二個原因。古代奇門先哲為了平衡九宮干支之數,同時又能解訣十天干兩乾重宮的現象,便將各宮的六甲旬頭隱遁到同宮的最後一位干支之中,亦即第七位干支。這樣每宮內均備六位干支,全局方能不偏不依。六數為至陰之數,以象地數;九宮為至陽之數,以象天數。天地和合,陰陽平衡,至此遁甲之法成矣!二是俗法遵循的排法。即:以固定的「戊己庚辛壬癸丁丙乙」順序,陽遁順行飛布,陰遁逆行飛布。對於這兩種飛布方法,各有觀點說明:俗法飛布觀點的論證:首先,李開元先生闡述云:關於「戊己庚辛壬癸乙丙丁」的排列順序,近來有人提出此觀點,也不是完全的無根之木,早在清代的著名學者、術數家紀大奎先生,就持此論,認為儀奇順則俱順,逆則俱逆,並且加以論證,以為獨得之秘,而大力推廣之。其實都是未得遁甲真機,殆不可從。三奇六儀的排布順序,從古至今,都是「戊己庚辛壬癸丁丙乙」,在這裡可以肯定的告訴大家,這個順序是沒有錯的,只是大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才有了「戊己庚辛壬癸乙丙丁」的疑問,這就是犯了一個經驗上的錯誤,因為大家在最初學習排局的過程中,都是按照「戊己庚辛壬癸丁丙乙」的順序來排列三奇六儀的,而沒有將三奇、六儀分開對待。在奇門遁甲中,三奇、六儀,既是統一的,也是各自獨立的一套系統。這並不是什麼秘密,其實都是按照十乾的本身順序來排列的,「甲乙丙丁」是一部分,「戊己庚辛壬癸」又是一部分,是各自為政地運行在洛書九宮裡。因為甲戊同宮,布局時,第一步由甲開始,按「乙丙丁」順序陽逆陰順飛布三奇。第二步逢戊還元,回到起點,從戊開始,按「戊己庚辛壬癸」順序,陽順陰逆飛布六儀。如《遁甲演義》云:「凡布局,冬至後為陽遁,順布六儀,逆布三奇;夏至後為陰遁,逆布六儀,順布三奇。其法自甲至癸十干,常以序行,如局逆順。前人俱先布三奇,後布六儀,今皆反之。因指六甲為六儀而布局,及布三奇並以丁丙乙為序,皆捷法也。如陽遁二局,坤宮起甲子,逆布三奇,順布六儀。甲子坤,乙坎,丙離,丁艮,逢戊還元,甲子戊在坤,甲戌己在震,甲申庚在巽,甲午辛中寄坤,甲辰壬在乾,甲寅癸在兌……」其次,是薛鄧林先生的觀點。他認為:十天干對應九宮方點陣圖:丙巳丁午庚申乙卯戊己辛酉甲寅癸子壬亥再看一下先天八卦的順序圖:兌2乾1巽5離3坎6震4坤8艮7註:上面十干對應九宮方點陣圖中,辰戌丑未通於中宮之土,乃天地人鬼所司之門,為了大家視覺上的方面,就未將辰戌丑未標出。天氣環列八方,地氣遁替九宮;剛柔相摩,八卦相盪;天光下臨,地德上載,是故天地交合,交合則有摩盪。天地本無順逆之分,乃因天地之交,而有順逆之別。一剛一柔,一順一逆之中,則天氣行乎地中。天氣入於地,必從中宮始入臨制八方,陽氣左旋,陰氣右旋,這是天地交合之道。天之氣,在天環布八方,入地則隨九宮遁替。必從中宮開始,亦即始於戊己之玄關。遵循先天八卦的順序,陽遁順行,則先從先天八卦5678位順步庚辛壬癸,復從先天1234對應的位置逆步三奇六儀,陰遁反之。如陽遁一局,乃是中宮之氣通竅於坎(此為奇門遁甲的一大機密),故玄關開竅於此,戊由此順步六儀,復逆步三奇。此乃因戊己為天中,天地相交,由此中央通竅於九宮八卦也。道家曰「順則成人,逆則成道」,故而「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則無不為」,道家正是深明此理,認識到天地之順逆,一順一逆間陰陽交感,二氣沖和,萬物(亦即中宮)負陰抱陽,故而「逆」之,導引吐納,乃成大道,此逆,乃是順乎於天道也!————三奇六儀之法以深蘊此理!對於上述觀點,到底該遵循那一種觀點呢?齋主根據自己的研究,認為道家的排法是符合易理和科學的,應為正法。但是,道家自身並沒有將道理說清楚。這種沒有說清楚的原因,可能是雖然用了正法,但是真的不知其理;更有可能如道家自己所說「饒他聰慧過顏回,不遇真師莫強猜」,奇門遁甲式盤的立式原理探微之五——奇門遁甲式盤中三奇六儀排布奧秘的破譯關於現世奇門遁甲三奇六儀排布方法分歧焦點的分析道家與俗法均持「陽遁順儀奇逆布,陰遁逆儀奇順行」的一致奇儀排布口訣,而分歧之處主要是:(一)十天干在洛書與先天八卦的配置時的方法不同道家的排布方法是: 陽遁十天干九宮洛數順布圖丁巽宮壬離宮乙坤宮丙震宮戊中宮庚兌宮辛艮宮甲(癸)坎宮己乾宮陰遁十天干九宮洛書數逆布圖己乾宮甲(癸)坎宮辛艮宮庚兌宮戊中宮丙震宮乙坤宮壬離宮丁巽宮俗法的排法依各自的理解有不同:一是李開元先生的觀點是甲戊同宮,布局時,第一步由甲開始,按「乙丙丁」順序陽逆陰順飛布三奇。第二步逢戊還元,回到起點,從戊開始,按「戊己庚辛壬癸」順序,陽順陰逆飛布六儀。薛鄧林先生的觀點是十天干對應九宮方點陣圖:丙巳丁午庚申乙卯戊己辛酉甲寅癸子壬亥再看一下先天八卦的順序圖:兌2乾1巽5離3坎6震4坤8艮7通過上述分歧我們可以看出以下問題:一是十天干與洛書和先天八卦相配時,到底以何種方式匹配排布。二是甲到底隱於癸下,還是隱於戊下。(二)三奇的排隊順序不同道家三奇的排隊順序為:丁、丙、乙,而俗法的三奇排隊順序為乙、丙、丁。這一點的分歧也是基於上述十天干與洛書和先天八卦的匹配方式不同而誘發的又一個重大分歧。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明白的看出:導致十天干在洛書的排布分歧的根本原因是十天干到底遵循怎樣的原理來與洛書九宮和先天八卦相匹配?這種遵循的原理不同,就導致了十天乾的不同排布法,也就最終導致了三奇六儀的排布順序的不同。李氏排法只是按照陽逆行、陰順行,甲隱於戊下的簡單思想來排布的,其根源可能是依據的先天八卦的陽逆陰順的原理來考慮的。而薛氏排法雖然將十個天干佈於洛書九宮,並將十天干與地支匹配,且與先天八卦進行了比較,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是卻大有問題。一是在十天干對應九宮方點陣圖中,雖然用的是九宮格,但是實質卻是河圖的本質,而非洛書本質。二是這種排法以地支為準,其本質又是後天八卦。這說明其依據混亂,不成章法。齋主的觀點:十天干於洛書九宮和先天八卦的匹配排布,既要遵循先天八卦的規律,也要遵循洛書九宮的規律,兩者都要兼顧。道家的方法雖然做到了,但是沒有闡述清楚。而俗法則既沒有正確的遵循先天八卦和十天乾的對應關係,更嚴重忽視了洛書九宮格數序性排布原則,因而導致了徹底的錯誤而不自知。三、理清先天八卦與洛書的關係以及二者結合的內在機理是正確分析三奇六儀排布原理的關鍵因素(一)洛書與先天八卦匹配的易理更正。當下很多人都一直堅持認為河圖配先天八卦,表述的是先天之理;洛書配後天八卦,表述的是後天之理。但這是一個驚天的大錯覺。正確的表述應當是:洛書與伏羲八卦,表述的是天之道,是陽。洛書乃伏羲八卦之圖書,伏羲八卦乃洛書之卦象;河圖與文王八卦,表述的是地之道,是陰。河圖乃文王八卦之圖書,文王八卦乃河圖之卦象。洛書與河圖是易之陰陽的不可分割的兩個對立統一的方面,缺一不可。分析奇門遁甲三奇六儀的排布原理,必須依這樣的觀點原理才能闡述清楚。因為,先天八卦與洛書是否正配,決定著十天干於洛書的排布是否依據洛書數排布,以及這種排布體現了怎樣的天之道的分析問題。1、洛書與河圖的乘法眾數和定理說明,洛書為陽為天,河圖為陰為地首先說洛書。洛書用圈、點及其數目表示九個數。這九個數依次排列起來,就得到一個數字方陣,用阿拉伯數字表示:492357816這是著名的九宮圖,即世界上最早的幻方。幻方是由n平方(n是自然數)個自然數按照規律排列成n行,n列方陣中每一行三個數相加之和皆為15,不論縱、橫、對角之和都等於15。得出計算任意階數幻方的各行、各列、各條對角線上所有數的和的公式。假如幻方的階級為n,所求的數為Nn,那麼Nn=1/2n(n平方+1)我們可以把這個公式用於上面的三階幻方,不難推出:N3=1/2n(n平方+1) =1/2·3·(3平方+1) =1/2·3·10=15。我們將幻方圖中第一排中3個數字的任意兩個組合進行相乘,如:492 X 294=144648。求出「144648」的「眾數和」:1+4+4+6+4+8=27,2+7=9。這樣的話,數字144648的眾數和為9。從任意兩行相加為15的數字中抽出兩組3位數的數字進行相乘,然後求結果的眾數和:564 X 528=297792,2+9+7+7+9+2=36,3+6=9,數字297792的眾數和亦為9。在洛書圖中,任意一組數字的隨機組合數字互相相乘,其結果的眾數和都為9。例如,429 X 528 X 618=139984416,1+3+9+9+8+4+4+1+6=45,4+5=9,則139984416的眾數和亦為9。洛書還有另外一個秘密,就是任意兩組數字的隨機組合數字互相相加,其結果的眾數和都為3,例如 537+825=1362,1+3+6+2=12,1+2=3;825+951=1776,1+7+7+6=21,2+1=3;915+735=1650,1+6+5=12;951+735=1686,1+6+8+6=21,2+1=3。我們試試將任意三組數字的隨機組合數字互相相加,看一看其結果。951+159+735=1845,1+8+4+5=18,1+8=9;618+492+627=1737,1+7+3+7=18,1+8=9;573+985+564=2122,2+1+2+2=9;438+951+528=1917=18=9。這裡亦有一個規律,任意三組數字的隨機組合數字互相相加,其結果的眾數和也為9。當將任意四組數字的隨機組合數字互相相加,其結果則沒有這種規律了。原來洛書中任意一排數字之和為15,而15的眾數和為6。這樣的話,洛書的任意一排數字相互相乘,其結果的眾數和必為9。洛書的任意一組數字相互相加,其結果的眾數和必為6,其任意二排數字相加,其結果的眾數和必為3,任意三組數字相加,其結果的眾數和必為9。故此,洛書中的任意一組數字的隨機組合數字相互相乘,其結果的眾數和必為9。這個規律非常明顯,但是若將洛書中的任意幾組數字的隨機組合數字相互相加,結果的眾數和只有在任意3組之內,其結果的眾數和才有規律。任何眾數和為9的數字跟任意一個數字相乘,其結果的眾數和必為9。另外還有一個規律:任何眾數和為9的數字跟任何眾數和亦為9的數字相加,其結果的眾數和必為9。其次,河圖亦有秘密。以下為河圖的一個數字表:728 3  5 0 4  916河圖的數字分成二排,每排的數字由5位數組成(10歸於0)。將這兩排中5個數字的隨機組合抽出兩個進行相乘,如: 16527*38594=637843038,6+3+7+8+4+3+3+8=42,4+2=6。河圖中任意幾個隨機組合而成的數字互相相乘,其結果的眾數和都為6。河圖與洛書的乘法眾數和定理告訴我們:洛書代表了數字9而河圖則代表了數字6。9和6更加代表了事物的陽和陰這個對立面。事物的陽和陰是相互對立和統一的,因此河圖和洛書亦意味著對立和統一。洛書為陽、為乾、為天、為動,河圖為陰、為坤、為地、為靜。洛書、河圖是謂太極兩儀。水為太陰,火為太陽,木為少陽,金為少陰,是謂太極四象。四象生八荒,八八六十四卦,衍生三百八十六爻無限延伸,是謂《太極八卦》。因此,洛書、河圖二者為互相對立統一的陰陽兩個方面,缺一不可。根本不存在河圖為先天,洛書為後天的問題,河圖為體,洛書為用更是歪說,不論風水還是預測趨避都必須同時參透洛書與河圖。應當說洛書、河圖為體,八卦為用,尚有通理的地方。2、洛書與河圖之象也表明洛書為天為陽,河圖為地為陰洛書之數,自一至九布列九宮。五為中數居於中宮。一三七九為奇數為陽數,位居四正,一在北方,三在東方,九在南方,七在西方;二四六八為偶數為陰數,位居四隅,八在東北,四在東南,二在西南,六在西北。《黃帝九宮經》:「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宮,兌御得失。」九數相合共四十五。一至九乃自然之數。河圖有「十」之數,「十」乃一至九自然之數互相匹配加和而得,數分陰陽兩儀,為地之五行之象,故為天地之成數。洛書缺10,陰陽、生成數不齊,乃陰陽未生之象;河圖有10,陰陽、生成數齊全,乃陰陽已化之象。洛書之中有5無10,乃一而不二的陽之象;河圖之中5、10俱全,乃二而不一的陰之象。 洛書之數相合共45,45=9 x 5,9在奇偶數中為純陽之數;河圖之數相合共55,55=11 x 5,11之根數為1,1在生成數中為純陰之數。天以奇偶數定陰陽,地以生成數定陰陽。洛書陽數25,陰數20,天有餘而地不足,陽之象也;河圖陽數25,陰數30,地有餘而天不足,陰之象也。河圖9合4,7合2,3合8,1合6,相合非5之倍數,陰陽相合亦非0,離中生化之象。河圖五行之數即是依此方式相合,故其為地。洛書太陽與太陰、少陰與少陽相對,相合為0,乃生化未生之象;河圖少陰與太陽、少陽與太陰相對,相合非0,乃生化已成之象。天之四象中,少陰、太陽為陽,少陽與太陰為陰,洛書法之,故少陰、太陽居左居上,少陽、太陰居右居下;地之四季中,少陰春木、少陽夏火為陽,太陽秋金、太陰冬水為陰,河圖法之,故少陰、少陽居左居上,太陽、太陰居右居下。洛書陰陽二數之走向呈交叉的返中之象,河圖陰陽二數之走向則呈不交叉的離中之象,返中無生化,離中方有生化。河圖有生有克,洛書僅克無生。河圖生克之理本於五行之數。河圖以生成數定陰陽,陽象天,陰象地,故取生數陰陽數觀其生克。洛書陰陽、生成數相合僅四對,乃五行不全、形質未成之象,劉牧所謂「陳四象而不言五行」,乃形上之道;河圖陰陽、生成數相合有五對,乃五行已生、形質已成之象,劉牧所謂「演五行而不述四象」,乃形下之道。洛書的陰陽、生成數相鄰而不相合,乃陰陽未交之象;河圖的陰陽、生成數相合,乃陰陽交互之象。洛書從橫斜相加均為15,對宮數相加均為10,皆5之倍數,合中之象也,故為天。洛書除中宮五數,四周八數對沖和為十。對沖數加中宮數為十五。四邊數互相加和亦為十五。「四周八數對沖和為十」,表示事物的發展極限為「十」,越「九」到「十」而歸於「一」。「1」和「10」實質為一個數「1」,即「太一」。「十五」乃事物發展變化的轉折點。宇宙物質運動以「十五」數為層次和性質變化的轉折點。表示的是:1+9,2+8,3+7,4+6,5+5=10的先天宇宙能量作用於地球,與地球本身的能量運動5相結合而互相影響和作用的性質轉變極限點。所以,在河圖中1、2、3、4、5為生數,加5後變為6、7、8、9、10成數。而在洛書中是以「對沖」加的形式表現的。「10」和「15」在洛書中隱而不現,是表達的一種隱含的極限和邊界。同時,洛書主天,以克為主;河圖主地,以生為主。洛書天道右旋而克,河圖地道左旋而生。符合「生生之為大德」的易理。言河圖先天主生,洛書後天主克,顯然與易理相悖。3、洛書與先天八卦相配完美無缺由洛書推導先天八卦。方法一:(1)8、3、4、9,為陽氣漸盛;2、7、6、1為陰氣漸盛。(2)8、3、4、9為陽,故初爻為陽。(3)陽中有陽,9、4居陽盛之位故二爻為陽;陽中有陰,3、8居陽衰之位故二爻為陰。(4)陽中有陽,9居陽盛之位故三爻為陽,4居陽衰之位故三爻為陰;陰中有陽,3居陽盛之位故三爻為陽,8居陽衰之位故三爻為陰。(5)2、7、6、1為陰,故初爻為陰。(6)陰中有陽,2、7居陰衰之位故二爻為陽;陰中有陰,6、1居陰盛之位故二爻為陰。(7)陽中有陽,2居陰衰之位故三爻為陽,7居陰盛之位故三爻為陰;陰中有陽,6居陰衰之位故三爻為陽,1居陰盛之位故三爻為陰,即得伏羲八卦。方法二:(1)平列1至10數。(2)5、10數中數,去而不用。現欲配以八卦以示後天陰陽交感之理。(3)先天卦序流行乃陽消陰盛,後天反之,故1配以坤而9配以乾。(4)坤交乾於2、3、4而得巽、離、兌,乾交坤於6、7、8而得艮、坎、震。(5)《周易·說卦》記載了乾坤交感而生六子之理:「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6)以後天之數合洛書之數,將卦代入,以示由後天回歸先天,即得伏羲八卦。(7)1至5為生數屬陰,6至10數成數屬陽;1為老陰之數,9為老陽之數,與本法所得恰同,可相印證。由伏羲八卦推演洛書。(1)乾兌為太陽之卦,其數為1,離震為少陰之卦,其數為2,巽坎為少陽之卦,其數為3,艮坤為太陰之卦,其數為4。(2)依據上圖方法二即可得洛書。4、歷史依據綜合上述兩個方面的闡述,我們說洛書與先天八卦為正配,表述的是先天之理。這個推斷不僅是齋主的個人的一己之見,更有歷史的依據:一是據朱震《漢上易傳》所載,第一個把河圖洛書圖式公諸於世的是北宋的劉牧。朱震謂河洛的傳承,乃「劉牧傳於范諤昌,諤昌傳於許堅,堅傳於李溉,溉傳於种放,放傳於希夷。」陳摶(希夷)從哪裡傳來沒再往下講。依據太極圖的傳承,大概要上推到魏伯陽,再上推到河上公。黃宗炎《圖學辨惑》:「太極圖者,始於河上公,傳自陳圖南。」而據考證,劉牧的河圖就是洛書,而洛書就是河圖。至於河圖與洛書的顛倒是從朱熹開始的。同時,關於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的問題也是朱熹的曲解造成的。邵雍對「先天之學」和「後天之學」的界定是:「先天之學,心也;後天之學,跡也。」凡有文字卦畫之「跡」者,皆當屬於「後天之學」範疇,而不應該劃入心易思維之學的範疇。「乾坤縱而六子橫,易之本」,是「天地定位一節,明伏羲八卦」之圖; 「震兌橫而六卦縱,易之用」,是「起震終艮一節,明文王八卦」之圖。「易之本」 和「易之用」,皆為文字《易傳·說卦》所有,所以,有跡的兩幅八卦方點陣圖,本無 「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之名。之所以有此稱名,則源於朱熹對邵雍先天之學的曲解。「蓋自初未有畫時說到六畫滿處者,邵子所謂先天之學也;卦成之後,各因一義推說,邵子所謂後天之學也。」邵雍主「八卦相錯」說,本不以一畫為儀、兩畫為象。其說以太極(一氣)為一,兩儀(天地)為二,四象、八卦(天之四象日月星辰,地之四象水火土石)為三,六十四卦為萬(萬物)。所謂邵子的「加一倍法」,本是接「八卦相錯,然後萬物生焉」之後,說以乾為祖變得六十四卦。何來「自初未有畫時說到六畫滿處」的爻畫「加一倍法」?又何時說此即為「先天之學」?「先天八卦」不先,「後天八卦」不後,所以應該慎用「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這樣的易圖推演概念。二是傳說與圖書象意符合。根據目前公認尺度,大多認為鄒學熹的觀點較為可靠。鄒學熹在《易學精要》一書中指出:「洛書數字本太一下九宮而來,以45數演星斗之象。洛書的實際天象,可參看古代遺傳下來的《洛書九星圖》。《洛書九星圖》是據北鬥鬥柄所指,從天體中找出九個方位上最明亮的星為標誌,便於斗柄在天上辨方定位。從圖中發現九星的方位和數目,即洛書的方位和數目。中宮五星稱"五帝座』乃北極帝星之座,為五行之首,居中央而臨御四方;"五帝座』下方為"北極』一星,恆居北方,以此定位;北極對宮南方是"天紀』九星;正東方是"河北』三星;正西面是"七公』七星;"天紀』之左是"四輔』四星;"天紀』之右是"虎賁』二星;北極之左是"華蓋』八星;"北極』之右是"天廚』六星。「洛書九宮之數,以一、三、七、九為奇數,亦稱陽數;二、四、六、八為偶數,亦稱陰數。陽數為主,位居四正,代表天氣;陰數為輔,位居四隅,代表地氣;五居中,屬土氣,為五行之祖,位居中宮,寄旺四隅。醫家以土居中央而布四旁,各寄旺十八日;術數家以中宮為虛數,作零,乃觀測和計算四時八節之基點。洛書數字的多寡,標誌著氣候寒溫的變化,晝夜辰昏光熱的強弱。」「河圖乃五星出沒而畫成,以55數演五星之象。五星古稱五緯,是天上五顆行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水曰辰星。五星運行,以二十八宿為區劃,由於它的軌道距日道不遠,古人故用以紀日。五星運行各有出沒時節,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順序,相繼出現於北極天空,每星各行72 天,五星運行合周天360度。木、火、土三星軌道大而在外,恰合乾策216之數;金、水二星軌道小而在內,恰合坤策144之數。因五星定時出沒有如下規律,故構成了河圖的上述圖式:「水星於每天一時(子時)和六時(巳時)出現於北方;每月一、六(初一、初六、十一、十六、二十一、二十六),日日月會水星於北方;每年十一月、六月,黃昏時見於北方,故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火星於每天二時(丑時)和七時(午時)出現於南方;每月二、七,日月會火星於南方;每年二月、七月,黃昏時見於南方。故曰"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木星於每天三時(寅時)和八時(未時)出現於東方;每月三、八,日月會木星於東方;每年三月、八月,黃昏時見於方。故曰"天三生木,地八成之。』「金星每天四時(卯時)和九時(申時)出現於西方;每月四、九,日月會金星於西方;每年四月、九月,黃昏時見於西方。故曰"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土星每天五時(辰時)和十時(酉時)出現於中央;每月五、十,日月會土星於中央;每年五月、十月,黃昏時見於天中。故曰"天五生土,地十成之。』」鄒先生認為,五行的概念亦是由此而來。根據鄒學熹的《易學精要》闡述,我們滿可以這樣描述河圖與洛書:河圖是根據天象的時間和空間而以數記,為人的主觀能動的總結,而洛書的數是天象畫面的直接描述。從這個角度來看,河圖以數的內容說理,洛書以天象的直接象意說理。因此,洛書才是真正的「圖」,以圖之象會意,而河圖才是真正的「書」,以記載的數字會意。這與上述的神話相符合。河出圖,河裡出的是龜才符合自然道理,而龜身上的是洛書,即真正的河圖。洛出書,洛不是指洛水,而是指馬背上的脈絡。此推斷更符合常理。三是彝族的古太陽曆的挖掘給予了有力的證實。據彝族的古十月太陽曆和十二月太陽曆表述的是:洛書配先天八卦表達的是十月太陽曆,而河圖與後天八卦相配表達的是十二月太陽曆。先有洛書,後有河圖;洛書配先天八卦,河圖配後天八卦是正法。四是現有研究的證實。目前,已經有很多深入研究河圖、洛書與八卦的學者指出了河圖與先天八卦、洛書與後天八卦相配的矛盾,而已經意識到了洛書與先天八卦、河圖與後天八卦相配才是正確的,合乎易理的。這個方面就不再展開說了。(二)河圖洛書的數字規律問題河圖洛書所表達的是一種數學易理思想,即用數學的思維方法來闡述《易》的自然道理。只要細加分析便知,數字性和數學規律是「圖書」最直接、最基本的特點。因此,看待洛書與河圖必須用數學方法結合易理來證明或推導相關問題。目前的奇門界只知圖書有數,但是卻不明這些數字規律的本質屬性;只知用古人的大量命理來死板套用奇門遁甲,而不知用數理來正確研究和應用奇門遁甲。不知有數,是智慧之竅未開;見數而不知其理,則是經驗未到,這是當前奇門遁甲界的通病,包括一些所謂的奇門遁甲高人都是如此,否則就不會有上述的爭論。為什麼要用數學的理論來證明奇門遁甲的原理呢?一是古人已經告訴了我們,奇門遁甲的原理離不開「數」。《易經》雲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易經》說卦傳又云:「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這充分說明,《易》來源於「數」,「倚數」而成,「是故《易》逆數也」。數的來源又是什麼呢?《易經》又告訴我們:「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則」就是遵循而不能違背的意思。圖書是什麼?本質就是「數」。奇門遁甲的本源是河圖洛書,又怎能離開「數」呢?又怎能不依據「數」呢?二是數學科學更告訴了我們,奇門遁甲離不開「數」。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以及空間模型等概念的一門學科。透過抽象化和邏輯推理的使用,由計數、計算、量度和對物體形狀及運動的觀察中產生。數學家們拓展這些概念,是為了公式化新的猜想以及從選定合適的公理及定義中建立並推導出嚴謹的真理。對此,馬克思曾說過:「一門科學,只有當它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能達到真正完善的地步。」祖沖之說:「次序之數,非出神怪,有形可檢,有數可推。」劉徽說:「事類相推,各有攸歸,故枝條雖分而同本干知,發其一端而已。又所析理以辭,解體用圖,數亦約而能周,通而不黷,覽之者思過半矣。」陳省身說:「科學需要實驗。但實驗不能絕對精確。如有數學理論,則全靠推論,就完全正確了。這是科學不能離開數學的原因。許多科學的基本觀念,往往需要數學觀念來表示。」「數學是人類知識活動留下來最具威力的知識工具,是一些現象的根源。數學是不變的,是客觀存在的,上帝必以數學法則建造宇宙。」河圖和洛書是數學先驗性的體現,它可以擺脫古人知識的缺陷,也可以讓我們揭開古人隱晦的諸多奧秘,更可以驗證哪個理論是正確的。從「數」的規律這一點來說,洛書的價值比河圖還要大。它為易學的完善指明方向。奇門遁甲是古人先賢用數(洛書和河圖)建立起來的宇宙物質運動的模型,用數來論證正相符合!正因如此,古先賢才苦口婆心的告誡我們:「以道言之則玄,以數言之則明」。關於洛書的數字規律這裡不展開論述了。因為實在很複雜的。總而言之,洛書的數存在著璇璣與全息、璇璣與轉盤、璇璣與黃金數列、璇璣與勾股定理等等數的關係。與三奇六儀有關的,讓大家忽略的是洛書中卍字元與三奇六儀的關係。下面的圖隱含著斐波那契數列,即:令F[1]=a, F[2]=b,F[n]=F[n-1]+F[n-2],這裡n為從3開始的自然數。  一般來說,有F[n]=xa+yb,這裡的係數x,y可以計算出來且只與n有關。接著,我們將x,y換成各自除以10的餘數,所得記作f[n]。  則有f[1]=a, f[2]=b,f[n]≡f[n-1]+f[n-2](mod10)。我們取六十個數據,從新排列成四列十五行的形式。後面將看到,這樣排列是有特殊意義的。f[01]=1a+0b,f[16]=7a+0b,f[31]=9a+0b,f[46]=3a+0b,f[02]=0a+1b,f[17]=0a+7b,f[32]=0a+9b,f[47]=0a+3b,f[03]=1a+1b,f[18]=7a+7b,f[33]=9a+9b,f[48]=3a+3b,f[04]=1a+2b,f[19]=7a+4b,f[34]=9a+8b,f[49]=3a+6b,f[05]=2a+3b,f[20]=4a+1b,f[35]=8a+7b,f[50]=6a+9b,f[06]=3a+5b,f[21]=1a+5b,f[36]=7a+5b,f[51]=9a+5b,f[07]=5a+8b,f[22]=5a+6b,f[37]=5a+2b,f[52]=5a+4b,f[08]=8a+3b,f[23]=6a+1b,f[38]=2a+7b,f[53]=4a+9b,f[09]=3a+1b,f[24]=1a+7b,f[39]=7a+9b,f[54]=9a+3b,f[10]=1a+4b,f[25]=7a+8b,f[40]=9a+6b,f[55]=3a+2b,f[11]=4a+5b,f[26]=8a+5b,f[41]=6a+5b,f[56]=2a+5b,f[12]=5a+9b,f[27]=5a+3b,f[42]=5a+1b,f[57]=5a+7b,f[13]=9a+4b,f[28]=3a+8b,f[43]=1a+6b,f[58]=7a+2b,f[14]=4a+3b,f[29]=8a+1b,f[44]=6a+7b,f[59]=2a+9b,f[15]=3a+7b,f[30]=1a+9b,f[45]=7a+3b,f[60]=9a+1b。我們注意到,上面的數表中,有非常整齊的一組數據:f[03]=1a+1b,f[18]=7a+7b,f[33]=9a+9b,f[48]=3a+3b。仔細觀察前面的計算結果,我們會發現不變的是甲子循環模式。這裡的係數十分有規律,「一→七→九→三」正好是洛書中的數字旋轉順序。經由仔細演算,我們發現這個規律是普遍存在的,可以寫成一組同餘方程式。f[n+15] ≡ 7f[n] (mod10);f[n+30] ≡ 9f[n] (mod10);f[n+45] ≡ 3f[n] (mod10);f[n+60] ≡ 1f[n] (mod10)。洛書卍字 數字排列沿卍字螺旋向內f[08]=8a+3b,f[23]=6a+1b,f[38]=2a+7b,f[53]=4a+9b;洛書卍字數字排列沿卍字螺旋向外f[13]=9a+4b,f[28]=3a+8b,f[43]=1a+6b,f[58]=7a+2b。這裡排列的兩組數據,是從前面的六十周期中仔細選擇出來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08→23→38→53,13→28→43→58,這兩個序列都是依次增加15。 這裡出現的係數正好遵循洛書的數字排列。看了這個計算結果,我們很自然的想起了河圖的象: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為朋,四九為友。 這裡只點到為止,更多的會在六十甲子的運動規律中詳細論述。另外,根據「太一」下行九宮的原理,洛書的數字規律要求我們將十天干佈於洛書必須循宮飛布,而不能隨隨便便地瞎布。十天干表示的是宇宙物質能量對地球的影響,應當根據洛書與先天八卦的相配情況來飛布九宮。具體的就是陽干配陽卦,陰乾配陰卦。並且要符合洛書的數字變化規律才行。只有如此,才能充分表示出宇宙能量對地球的作用關係,並得到嚴格、和諧的易理支撐。奇門遁甲式盤的立式原理探微之五——奇門遁甲式盤中三奇六儀排布奧秘的破譯四、十天干於洛書和先天八卦的正確排布(一)十個天干如何配洛書和先天八卦的問題根據《洪範》謂:「中宮者,黃極也,以君王之道通於地輿之道也。君以皇為極,地以中五為極。中宮即陰陽相交之處,亦即能量來源、盛衰之門。而皇極位鎮中央、臨制八方,皇極動,而八卦移動,元運因此而生,氣因此而易傳。」對此,我們可以充分地肯定洛書的中宮為皇極天心之位,三奇之來源、六儀遁甲法之定位,皆因九宮易位換宮,飛游中宮演繹而遁成。「甲」乃十天干之首,統領其餘九干,有帝王龍首之尊。程頤《易傳》稱:「甲,數之首,事之始也。」同時,「甲子」為六甲之首。中宮為皇極天心又為臨制八方之位,故「甲」和「甲子」的在洛書九宮的本源之位均須遁居中五宮,「天根」歸中,以統陰陽遁十二節渾天之氣,臨制八宮。故此,十個天干應當首先從中宮布「甲」,其餘九干隨洛書九宮飛布,並且是陽干配陽卦,陰乾配陰卦,如圖:4  兌  壬9  乾  戊2  巽  庚3  離  辛5  甲  癸7  坎  丙8  震  丁1  坤  己6  艮  乙這樣的飛布體現了以下機理:(1)甲、癸同宮位於皇極天心,體現了太一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大業的太極環演生成變化模式。甲為天干之首,癸為天干之末,癸陰水生甲陽木,體現了:「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復相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四時復相輔也,是以成滄熱。滄熱復相輔也,是以成濕燥。濕燥復相輔也,成歲而止。故歲者濕燥之所生也。濕燥者滄熱之所生也。滄熱者四時之所生也。四時者陰陽之所生也。陰陽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於水,行於時。周而復始,……此天之所不能殺,地之所不能厘,陰陽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謂道也。」(2)先天八卦與十個天干體現了陽卦配陽干、陰卦配陰乾的規律,並且均是逆配的規律,符合易理。《易經》說卦傳云:「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這是關於先天八卦圖的論述。對於「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很多人都是明白無誤的,但對於「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很多人認識不同。其主要分歧在於什麼是「數」?什麼是 「順、逆」認識不一致。有人認為,「數」是指推算,這三句話是說依據陰陽八卦變化之道,可順推往事,逆推來事。而《易》之功主於「知來」,故謂《易》逆數也。另《周易集解》引虞翻曰:「謂坤消從午至亥,上下故順也;謂乾息從子至巳,下上故逆也。」「易謂乾,故逆數也。」尚先生以為「數往者順」謂四陽卦,「知來者逆」謂四陰卦。陽性強健順行,陰性斂薔逆行,逆猶迎,陰陽相遇相交,《易》道乃成,故曰「易」逆數也(《尚氏學》)。邵雍以八卦從三陽三陰卦追數至一陰一陽卦為「順」,從一陰一陽卦漸推至三陰三陽為「逆」。以上三說,以尚先生和邵先生之說有理致,但卻無法讓人明白無誤。其實,這樣的很多爭論是因為沒有將先天八卦配於洛書上來看和推斷的結果造成的。我們從先天八卦的各個卦與洛書數一一對應就很明了。即:陽干乾9戊——震8丁——坎7丙——艮6乙——歸於皇極天心5甲;陰乾坤1己——巽2庚——離3辛——兌4壬——歸於皇極天心5癸。卦有八而天干有十,甲癸不配卦,於皇極天心相生再發,形成太極循環運動。此配備充分體現出:陽卦與陽干為洛書數的逆配;陰卦與陰乾也為洛書數的逆配。陰陽順逆之說,其理出《洛書》,流行之用,不過陽主聚,以進為退,陰主散,以退為進。這就是「《易》逆數也」的真正含義。不是只有陽逆或陰逆,而是均是逆的。而這種「逆數」只有將先天八卦與所「則」的洛書相疊時才會真正體現出來。這一規律也就充分告訴我們:一是奇門遁甲的奇儀飛布洛書九宮,必須也根據這一規律來飛布,即陽遁逆布陽干,順布陰乾;陰遁順布陽干,逆布陰乾。陽乾的排布順序為戊、丁、丙、乙、甲;陰乾的排布順序為己、庚、辛、壬、癸。二是奇儀的順逆是根據奇儀本身數序與洛書數序的順序相比較來體現的。這種排布充分體現了乾為父,坤為母,其餘六卦皆乾坤所生的易理。《易》八卦中的震、巽、坎、離、艮、兌。此六卦皆由構成乾卦的陽爻和構成坤卦的陰爻組成,故稱乾坤六子。《易·說卦》:「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漢書·郊祀志下》:「《易》有八卦,乾坤六子,水火不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顏師古註:「乾為父,坤為母,震為長男,巽為長女,坎為中男,離為中女,艮為少男,兌為少女,故云六子也。」 三國·魏·嵇康《答釋難宅無吉凶攝生論》:「乾坤有六子,支幹有剛柔,統以陰陽,錯以五行,故吉凶可得,而時日是其所由,故古人順之。」 宋·李綱《雷陽與吳元中書》:「散《易》之體,則乾得其健,坤得其順,六子得其動止。」卦雖以父母子女為比喻,但卻內寓天地陰陽為萬物之母,陰陽交合乃生萬物,從無形到有形,萬物之體形於外而炁行於中的奧理。(3)此配置同時還符合了戊為老陽,為天門配乾;己為老陰,為地戶配坤的規律。古人最初為比較太陽、太陰、金、木、水、火、土星的視運動而選擇了二十八個星官作為觀測時的標記。於是古人創設了天象的「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是太陽以黃道及赤道的兩側,繞天一周所取的觀象坐標。二十八宿的「宿」的意思和黃道十二宮的「宮」類似,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二十八宿從角宿開始,自西向東排列,與日、月視運動的方向相同。二十八宿東方稱青龍,南方稱朱雀,西方稱白虎,北方稱玄武,分別代表著四季星象。王大有著的《天人合一養生》一書闡明:「當立春之時,地球正當位於柳、星諸宿——所謂黃道,實則是地球繞太陽公轉軌道與"天球』相交的軌跡,立春時地球運行到柳星諸宿宿位——在此時的夜半,柳、星二宿位於天空正中(中天),而角、亢諸宿位於東方,觜、參諸宿位於西方,牛、女諸宿在下(背向地球)為北方,井、鬼諸宿在上為南方。所以,角、亢諸宿定為東方,觜、參諸宿定為西方,牛、女諸宿定為北方,井、鬼諸宿定為南方。以此布列,東春木,南夏火,西秋金,北冬水,中長夏土。於是有東方木星、南方火星、西方金星、北方水星、中央土星。土星又名鎮星、填星。填者,直方大,填中空;鎮者,居中攝臨四方。以一年中四時天之陽生於子、盛於午中、盡於子相生之序,由此而五星定位、定序、定性、定時。」二十八宿為北極天頂周圍的星組,合為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成額定度數。古代名醫張景岳指出:「東方七宿,位應蒼龍,共七十五度;北方七宿,位應玄武,共九十八度四分度之一;西方七宿,位應白虎,共八十度;南方七宿,位應朱雀,共一百一十二度。」其周天二十四方位坐標由干支、八卦及洛書九宮結合而產生,五方配天干: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內經·靈樞·衛氣行》曰:「子午為經,卯酉為緯。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昂為緯,虛張為經。是故房至畢為陽,昂至心為陰,陽主晝,陰主夜。」大抵是沿天赤道從東向西將周天等分為十二個部分,用地平方位中的十二地支名稱與二十八宿相對應來表示,即:子為正北,午為正南,卯為正東,酉為正西;以子午為經,卯酉為緯;辰、戌、丑、未、寅、申、巳、亥居乾、坤、艮、巽的後天八卦方位的四維之地,分別列於西北(後天乾卦)、東北(後天艮卦)、西南(後天坤卦)、東南(後天巽卦)四方。在伏羲六十四卦方圖中,乾位在西北、坤位在東南,以乾坤為天門地戶。正如《易傳》所云:「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辟一闔謂之變。」而六十四卦圓圖中的乾坤之位則是宇宙萬物陰陽消長進退規律的體現,也是奇門遁甲陰陽遁排局布式的依據。因此說,二十八宿既是天區劃分的標誌,也是陰陽消長的象徵。正如《遁甲經》云:「六戊為天門,六己為地戶」,即以戊己分天門地戶。作為天門(入陽)地戶(入陰)的劃分,亦如《素問·五運行大論》所說:「所謂戊己分者,奎壁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夫奎壁臨乾,當戊土之位;角軫臨巽,當己土之位。即從奎壁往南,曰行陽道,故曰開天門,自角軫而北,曰就陰道,故曰入地戶,奎壁的位置在西北角,角軫的位置在東南角,與伏羲六十四卦方位的乾位西北、坤位東南相吻合,故乾、坤二位為開天門地戶的方位。(4)這樣的天干排布體現了天氣能量的原始排布,其化合和相衝體現如下:天干化合圖4  兌  壬9  乾  戊2  巽  庚3  離  辛5  甲  癸7  坎  丙8  震  丁1  坤  己6  艮  乙天干相衝圖:4  兌  壬9  乾  戊2  巽  庚3  離  辛5  甲  癸7  坎  丙8  震  丁1  坤  己6  艮  乙此兩圖表現出先天未合而沖的規律。(二)三奇六儀的來源和布法的問題天干有十個,而洛書只有九個宮位,甲與癸始終同宮,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對此,薛鄧林先生的闡述是有一定道理的。他闡述說:「十干分布九宮,必然有一干分配不下,怎麼辦呢?古人因此想到了「遁」。須隱藏其一,才能分配均勻。那應該隱藏那一干呢?並且要合理的將「時」與「空」相對應。在「時」的分配上,是以60甲子來紀時的。在「空」的分配上,地球五日一候,十干對應八卦九宮,必須相應五日一變。而五日正好是60個時辰,六十甲子循環一周。而天干有十,每隔十個時辰天體循環一周。故將時空協調起來,將5天的60個時辰,天干每循環一周定為一旬。在5天里,將每一旬(天干循環一周)的時段對應到八卦九宮中,由此宮的天干統領,亦即輪值之意。再把十干中多的一干分配隱遁到各旬對應的九宮中之天干之下,這樣不就解決問題了嗎?由於每旬的開頭都是甲,甲又為十干之首,恰好與各旬統領之乾的意義相同,故非遁「甲」莫屬了。這樣十干分配九宮的問題就解決了。」這樣,由於「甲」隱去了,原先的十天干配洛書和先天八卦的圖就變成了:4  兌  壬9  乾  戊2  巽  庚3  離  辛5  (甲)  癸7  坎  丙8  震  丁1  坤  己6  艮  乙然而,這樣就又產生了以下的問題:一是「甲」隱去了,甲的使用問題如何解決;二是「甲」隱去之後,陽干由誰帶領飛布九宮;陰乾有誰帶領飛布九宮。對於第一個問題,古人是這樣解決的:既然在「時」的分配上,是以60甲子來紀時的,而且60甲子要實際飛布到九宮中去,那麼,就有六甲存在,即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而且這六甲必然固定地遁於一定的天干之下,那麼就把六甲所遁的天干作為「儀」,來代表「甲」使用,既「六儀遁六甲者,六甲統六儀,儀用而甲不用也」。也就是「以甲統其儀,用儀之用以為用,而甲不自用也」。今人以為,甲是遁於戊下,是錯誤的,實際「甲」始終與「癸」同宮,切不自用,而以「六儀」為用,非獨遁於戊下。對於第二個問題,古人解決的辦法是:在「甲」遁去不自用,而以「儀」為用的情況下,考慮到戊為老陽,為天門(入陽)對應乾卦;己為老陰,為地戶(入陰),對應坤卦。同時,結合河圖戊己位於中宮的機理,故以戊、己為陽乾和陰乾的頭領進行飛布九宮。為此,陽乾的順序是戊、丁、丙、乙,陰乾的順序是己、庚、辛、壬、癸,並且由戊代替甲仍於中宮飛布九宮。且仍然是先逆布陽干,後順布陰乾。一是陽乾的逆布順序遵從陽干配先天陽卦的順序,如圖:4  丁92  乙3  丙5  戊7816二是陰乾的順布遵從陰乾配先天陰卦的順序,如圖:49  壬235  戊(作為己的布局參照系)7  庚8  辛1  癸6  己把二圖合一,則成:4  丁9  壬2  乙3  丙5  戊7  庚8  辛1  癸(甲)6  己在此飛布基礎上,將60甲子從中宮戊開始飛布九宮,就形成了:甲子常遁戊下,故曰「甲子戊」;甲戌常遁己下,故曰「甲戌己」甲申常遁庚下,故曰「甲申庚」;甲午常遁辛下,故曰「甲午辛」;甲辰常遁壬下,故曰「甲辰壬」;甲寅常遁癸下,故曰「甲寅癸」。因此,就有了「戊己庚辛壬癸」六儀,而「丁丙乙」因無甲可遁,而古人賦予了它們「三奇」稱號。因「戊」有了六儀之一的稱號,並「戊、己、庚、辛、壬、癸」常相連,而順序不變,更不會影響陽乾的飛布規律,故古人將「戊」歸為「己、庚、辛、壬、癸」的飛布隊伍中,成為「六儀」頭領。這裡的「六儀」與陰陽屬性沒有關係,不要把陰陽的問題扯到這裡瞎摻乎! 「六儀」是因「甲」以「戊、己、庚、辛、壬、癸」所代表的六甲為用,是「甲」的儀仗,故稱「六儀」。因此,而剩下的「三奇」 丁、丙、乙則以「丁」為頭,繼續飛布。這樣,形成了:1、(甲)、乙、丙、丁、戊和己、庚、辛、壬、癸的以戊、己和甲、癸為兩極的環形布局結構,其中因甲、癸同宮,甲隱而不自用,而以六儀為用。如《遁甲演義》云:「凡布局,冬至後為陽遁,逆布三奇,順布六儀;夏至後為陰遁,順布三奇,逆布六儀。其法自甲至癸十干,常以洛書數序行,如局逆順。陽遁三奇六儀按洛數九宮皆順布,陰遁三奇六儀按洛數九宮皆逆排。如圖:陽遁一局圖:4辛9丁2己3庚5壬7乙8丙1戊6癸(甲)陰遁九局圖:4癸(甲)9戊2 丙3 乙5壬7庚8 己1 丁6辛從陽遁和陰遁的十天干排布,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陽遁天干都是順飛的,如陽一局,甲在6宮,乙在7宮…直至癸重新回到6宮,皆是順飛著;而陰遁天干都是逆飛的,如陰九局,甲在4宮,乙在3宮…直至癸重新回到4宮,皆是逆飛著。十天干形成了一個圓環,按照洛書九宮在環演,這種圓環的環演並不是向有些人想像的,把十天干圍成一個圓環,往洛書上一放就成了,那是最膚淺的理解。這種環演要循洛書九宮的數來運行才行,即如《遁甲演義》所云:「其法自甲至癸十干,常以序行,如局逆順」。太一下行九宮,是洛書最基本的規則,使用洛書必須遵循洛書數的規律,否則就是錯誤的。戊  己丁           庚丙                辛乙          壬(甲)  癸2、十天乾的這種飛布方法在符合與洛書和先天八卦的相配機理的同時,也符合河圖的理致:一是甲1(與癸同宮,隱而不露)、丙3、戊5、庚7、壬9五陽干代表先天本機,乙2、丁4、己6、辛8、癸1五陰乾代表後天本機,暗合十干以戊己各自兩璇。甲癸同宮相交相生,陰陽交合,一陰一陽生生之謂易。二是描述了虛界之五行(甲木丙火戊土庚金壬水)與實界之五行(乙木丁火己土辛金癸水)的合化作用。河圖之數十,乃十天干之數也。交合之數為: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為朋,四、九為友,五、十同德。正是萬物生存之數。所以甲己合為一、六共宗,乙庚合為二、七同道,丙辛合為三、八為朋,丁壬合為四、九為友,戊癸合為五、十同德。十天干經交合之後,化為天干交合之五行,將河圖五行之體化為天干五行之用。1、6甲己化土(黃色之氣);2、7乙庚化金(白色之氣);3、8丙辛化水(黑色之氣);4、9丁壬化木(青色之氣);5、1(癸為1,即為10)戊癸化火(紅色之氣),甲癸同宮交合生成為宇宙萬物之合化五行氣場,體現了「十天干五合化行」的本源與機制原理。並體現了1、6甲己土——2、7乙庚金——3、8丙辛水——4、9丁壬木——5、1戊癸火——1、6甲己土…的循環相生之序。同時也體現了上述相合之干之間的相剋之序。4丁9壬2乙3丙5戊7庚8辛1癸(甲)6己上圖中,紅色代表相生之序,藍色代表相剋之序。從圖中可以看出,十天干相合的生克形成了兩個以中五宮為樞紐的中心對稱型的雙向璇璣和諧結構。三是十干化合充分體現了洛書的「卍」規律。十天乾的化合不僅體現了洛書「卍」規律,而且這個規律是以六十甲子為周期運轉的(這裡不展開論述了,因為那又是一個奧妙的數理問題了)。如圖:4丁9壬2乙3丙5戊7庚8辛1癸(甲)6己此與十二地支五行分布規律有一定的切合性:辰巳午未申卯酉寅丑子戌亥同時,十天干相衝的運動,也是有規律的,如圖:4丁9壬2乙3丙5戊7庚8辛1癸(甲)6己在以後研究六十甲子的運動規律中,我們會發現十天乾的相合的「卍」規律,與六十甲子的黃金比例數列的運動規律是極其一致的,充分體現了三奇六儀不僅能代表甲行使為用,而且與渾天六十甲子在時間、空間與萬物生命過程一脈相承和諧共振,十天干五運經天,十二地支六氣緯地渾然一體。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大天干及金、木、水、火、土陰陽五行的生克制化原理,在「河圖」之中,便是作為模擬宇宙大甲旋璣場量子有序化對立統一之數理參數,在「洛書」中,則是作為模擬宇宙大甲旋璣場運行的穩態均衡化對立統一之數理模型。「河洛圖」中的一、三、七、九;二、四、六、八之數,順則發散而大至無外,逆則相聚而其小無內。大則極10而不顯,大至無外;小則相聚而為1,歸為太一,其小無內。象徵蘊合道家創始人老子 「大者無外,小者無內」 的宇宙時空觀。使三奇六儀與渾天六十甲子系統的層次化、有序化、量子化、回歸化、對待流行、原始返終、孤虛空亡、場能向背、動靜變化充滿整個宇宙、社會、生態、人文等,組成了無限浩瀚的宇宙大甲時空璇璣場能形態。3、這種奇門遁甲三奇六儀的排布原理,進一步證明了只有在陽五局和陰五局時,十干全部處於和諧的化合狀態,這就是為什麼奇門遁甲要與紫白合用,只有將用局數入中,才能加以運籌的根本道理。只有入中,才能獲得十天乾的和諧化合,找到真正的吉方和時辰。也是道家大甲璇璣的根本原理所在。《玄門天罡禹步無極幻數飛宮圖》盡泄奇門遁甲九宮天心易變之玄機,乃奇門大甲璇璣場能盈虛消息循機應用之法。此種布局圓潤和諧、極合乎理致。而按照俗法的排布,我們是不會看到這樣的圓潤和諧、極合乎理致的關係的。在俗法中,十乾的化合氣場是十分混亂的,無法實現宇宙物理世界的有規律的璇璣運動。如圖:4乙9壬2丁3丙5戊(甲)7庚8辛1癸6己與上面諸圖比較,悟性強的人一眼就會看出高低、好壞,正確和錯誤了。況且,上圖中隱含的六十甲子璇璣場的奧秘要是全部揭出更能說明問題的(這個問題,齋主會在以後陸續揭開的)。如果說,古人真是如俗法三奇六儀排布方法,那麼古人錯了;如果古人是故意錯誤地流傳假的東西,而隱藏真的東西,那麼,今人還是愚昧地順從,則今人太悲哀、愚蠢了。目前,坊間提出的「戊己庚辛壬癸乙丙丁」和「戊己庚辛壬癸丁丙乙」的順序則如《遁甲演義》云:「凡布局,冬至後為陽遁,順布六儀,逆布三奇;夏至後為陰遁,逆布六儀,順布三奇。其法自甲至癸十干,常以序行,如局逆順。前人俱先布三奇,後布六儀,今皆反之。……皆捷法也。」其實,根據正規的敘述則是:凡奇門遁甲布局,冬至後為陽遁,逆布三奇,順布六儀;夏至後為陰遁,順布三奇,逆布六儀。均是先布三奇,後布六儀。而順逆則是循洛書九宮數而定,至於而古人對於三奇的正確順序則沒有言明,其實是「丁、丙、乙」,而非「乙、丙、丁」!並且,很多人都對《遁甲演義》中:「其法自甲至癸十干,常以序行,如局逆順。」這句話置之不理,因而造成了今天的爭論與混亂。奇門遁甲是道家傳出來的,道家隱蹤奇門遁甲是有理致的!不愧為道家的東西啊!奇門遁甲式盤的立式原理探微之七——關於奇門遁甲用局表的探索研習奇門遁甲的愛好者都知道奇門遁甲術數是以局來演課的。那麼,奇門遁甲局是依據什麼樣的原理來確定用局的呢?下面我們從數理方面對奇門遁甲用局表進行探索。一、奇門遁甲用局表的來歷二十四節氣用局表東南巽四宮:立夏、小滿、芒種4      5     61      2     37      8     9南方離九宮:夏至、小暑、大暑9     8     73     2     16     5     4西南坤二宮:立秋、處暑、白露2     1     95     4     38     7     6東方震三宮:春分、清明、穀雨3     4     59     1     26     7     8中五宮西方兌七宮:秋分、寒露、霜降7     6     51     9     84     3     2東北艮八宮:立春、雨水、驚蟄8     9     15     6     72     3     4北方坎一宮:冬至、小寒、大寒1     2     37     8     94     5     6西北乾六宮:立冬、小雪、大雪6     5     49     8     73     2     1這個用局表是如何制定出來的呢?(一)以地球每晝夜的十二時辰為基本用局單位。奇門遁甲是反映宇宙時空規律的術數學。因此時間因素是奇門遁甲的基本要素之一。所以,奇門遁甲以時間為基本的用局單位和依據。在奇門遁甲的時間單位中,主要是以用元、會、運、世之數,以誠天地氣運之大用;而又以年、月、日、時、刻之類,以征天地氣運之小用。這裡只談時家奇門,其他略去不談。因我國古代把每天二十四個小時分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時家奇門規定每日一個時辰一個格局,按奇門曆法,每年冬至上元到第二年冬至上元為一個循環,總共是360日。每天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一個格局,全年的局數是12*360=4320局。這4320局是奇門遁甲局的基礎課局數。(二)以陰陽消息為本,以十二辟卦為依據,定陰陽遁。《御定奇門寶鑒》引漢陽居士云:「天地之理,陰陽生殺而已矣。含兩間而吐四時者,理中之氣也。氣無理不蓄,理無氣不舒。陰陽生殺者,所以蓄其氣而舒其理者也。」故古人俯仰以畫卦,即卦以分節,亦「各緣陰陽生殺,發其含吐舒蓄而已矣」。「八節之義,冬者陰也,故其音翕,陰之理也;夏者陽也,其音張,陽之理也,分者中也,立者止也。先天坤以純陰居北,陰至於純而陰極矣,故曰"冬至陰極而陽生」。陽生則陰止,故震一陽生於東北,曰"立春』。」「乾以純陽居南,陽至於純而陽極矣,故曰"夏至』。陽極則陰生,陰生則陽止,故巽一陰生於西南,曰"立秋』。」「後天卦位雖易,而八方八節不能易。其所能易者,則陰陽升降之氣;而所不能易者,則陰陽配合之理也。」奇門遁甲以陰陽遁來體現陰陽配合之理,而這種陰陽遁是以十二辟卦為內在機理的。十二辟卦,也叫十二消息卦,是周易研究當中的重要學說。簡單的介紹是:在一個卦體中,凡陽爻去而陰爻來稱為「消」;陰爻去而陽爻來稱「息」。「十二消息卦」被視為由「乾」、「坤」二卦各爻的「消」「息」變化而來的。「辟」 是君主的意思,這裡取其主宰之義。用十二個卦配十二個月,每一卦為一月之主,是謂「十二辟卦」即十二月卦。這十二卦是:復、臨、泰、大壯、夬、乾、姤、遁、否、觀、剝、坤。配以地支排序之月份,就是:復主十一(子)月,臨主十二(丑)月,泰主正(寅)月,大壯主二(卯)月,夬主三(辰)月,乾主四(巳)月,姤主五(午)月,遯主六(未)月,否主七(申)月,觀主八(酉)月,剝主九(戌)月,坤主十(亥)月。此十二卦中,陽爻遞生的六個卦,即從子月復卦到巳月乾卦,陽爻從初爻的位置逐次上升:復卦初爻為陽爻,臨卦是初、二爻為陽爻,泰卦是初、二、三爻為陽爻,大壯卦是初、二、三、四爻皆陽爻,夬卦是初、二、三、四、五爻皆陽爻,而乾卦則全為陽爻,在此六個卦象中陽爻逐次增長,故稱為「息卦」 ,「息」即為生長之意。反之從午月姤卦到亥月坤卦,陰爻逐序上升,陽爻依序遞減,從乾卦到到姤卦,初爻為陰爻所取代,從姤卦、遯卦、否卦、觀卦、剝卦、以至坤卦,此六個卦象中陽爻逐步消失,以至全無,故稱為「消卦」。在十二辟卦中,子月(中氣冬至)為復卦,為一陽來複之像(初爻為陽爻),表示冬至過後陽氣初生,而午月(中氣夏至)為夏至過後,陽氣盛極而轉衰、陰氣初生(初爻為陰爻),寅月陰陽調和(三陽爻、三陰爻)故初春為「三陽開泰」,其義即源於十二辟卦。「十二辟卦」全部都集中在「乾」「坤」為上下卦的「乾坤區」內,也是全部集中在八宮中的「乾」「坤」二宮之中。在乾宮的辟卦是:乾(巳)、姤(午)、遯(未)、否(申)、觀(酉)、剝(戌)。在坤宮的辟卦是:坤(亥)、復(子)、臨(丑)、泰(寅)、大壯(卯)、夬(辰)。臨卦六三大寒 遁卦九三 大暑泰卦九五雨水 否卦六五 處暑大壯初九春分 觀卦初九 秋分夬卦六三穀雨 剝卦六三 霜降乾卦六五小滿 坤卦六五 小雪消息卦以「乾」卦含子、丑、寅、卯、辰、巳,「坤」卦含午、未、申、酉、戌、亥,以兩卦十二爻表示一年的十二個月(或稱為一年循環周期)。從復至乾,陽爻逐漸增加,從下往上增長,陰爻逐漸減少,表示陽氣逐漸增強,陰氣逐漸減弱。為陽息陰消過程;從姤至坤,陰爻逐漸增加,從下往上增長,陽爻逐漸減少,表示陰氣逐漸增強,陽氣逐漸減弱。為陰息陽消過程。奇門遁甲陰陽遁局以冬至子月為陽遁開始,以夏至午月為陰遁開始,正是依據了十二辟卦的基本原理建立起來的。(三)以洛書九宮數為八方八節的基本框架,以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為參照依據,定整體用局框架在十二辟卦陰陽遁劃分的基礎上,奇門遁甲又洛書九宮數為八方八節的基本框架,以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為具體參照依據,建立起了八卦分八節的奇門用局數規則。二十四節氣能完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能反映季節的變化。在古代,一年分為十二個月紀,每個月紀有兩個節氣。在前的為節歷,在後的為中氣,如立春為正月節,雨水為正月中,後人就把節歷和中氣統稱為節氣。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來反映季節的,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四立」,分別表示四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夏至、冬至——合稱「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極致。「至」意為極、最。春分、秋分——合稱「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以上「四立」、「二至」、「二分」合稱「八節」。七十二候是中國最早的結合天文、氣象、物候知識指導農事活動的曆法。源於黃河流域 ,完整記載見於公元前2 世紀的《逸周書·時訓解》。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個物候現象相應,稱候應。其中植物候應有植物的幼芽萌動、開花、結實等;動物候應有動物的始振、始鳴、交配、遷徙等;非生物候應有始凍、解凍、雷始發聲等。七十二候候應的依次變化,反映了一年中氣候變化的一般情況。在奇門遁甲中,將「八節」與先後天八卦相合,從而利用洛書九宮除中宮太極之外的八個宮位,同時,考慮到七十二候的應用,對應性地建立了「八卦八節」體系。冬至一陽生,生於陰之極也。夏至一陰生,生於陽之極也。故冬至起於坤,夏至起於乾,以先天卦之接應也。是以立春起于震,春分起於離,立夏起於兌,行東部之生氣而隸於北,立秋起於巽,秋分起於坎,立冬起於艮,行西部之殺氣而隸於南。一節繞三氣,一元統五日,一日統十二時,一時為一局,五百四十局為一卦,八卦合得四千三百二十局,以成一歲。此軒轅氏之始制也。一節分三氣,一氣立四十五局,歲得一千零八十局。此風后演軒轅氏四局為一局之制也。冬至甲子生於一。一,數之始也。夏至甲子生於九。九,數之終也。故冬至起於坎,夏至起於離,此後天卦之節應也。是以立春起於艮,春分起于震,立夏起於巽,順行陽氣而履於左;立秋起於坤,秋分起於兌,立冬起於乾,逆行陰氣而戴於右。一節統三氣,一氣統三侯,一侯為一局,九局為一卦,八卦合得七十二局,以成一歲。此太公望約十五局為一局也。八節分二至,二至分陰陽,陽統十二氣,順行九宮,為陽九局。陰統十二氣,逆行九宮,為陰九局。夏至、白露、寒露、立冬四氣,三元甲子起於九、三、六宮;小暑、立秋、霜降、小雪四氣,三元甲子起於八、二、五宮;大暑、秋分、處暑、大雪四氣,三元甲子起於七、一、四宮。每一宮統四元,每一元統六十時,四元合得二百四十時為一局,歲四千三百二十時為十八局。此留侯又約四局為一局也。以上,本著「天地之理,陰陽生殺而已矣!」之易理而十二消息生,分而用之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從軒轅氏之始制八卦合得四千三百二十局;風后演軒轅氏四局為一局之製得一千零八十局;太公望約十五局為一局得七十二局;留侯又約太公四局為一局得陰陽各九局合十八局。畢矣!(四)以六十甲子於洛書九宮的真實排布為依據,定具體用局數。奇門遁甲的陰陽九局規定好以後,又如何來定具體應用那一局呢?古人採取了以下辦法:首先,奇門遁甲用局以洛書九宮數為基準,以陰陽消息為準則。每個宮的用局起始數以宮位數為基準,按照陽順陰逆的規律排布。其次,以六十甲子在洛書九宮的真實排布為依據,具體確定每一元的用局數。每個節氣的上、中、下三元用局數的確定是依據六十甲子在九宮的飛布情況確定的,「甲子」所在的宮就是該局的用局數。從奇門二十四節氣用局表可以看出:每個宮的第一局數均為該宮的洛書九宮數。如:艮八宮的起局首數為8;坎一宮的起局首數為1,其餘仿此。坎一、艮八、震三、巽四為陽局,具體用局數為該宮數數起,順數三位做第一行;之後再順數三位做最底一行;再將最後的順數三位放於中間。離九、坤二、兌七、乾六為陰局,具體用局數為該宮數數起,逆數三位做第一行;之後再逆數三位做最底一行;再將最後的逆數三位放於中間。這就用數字直觀地體現了陰陽順逆的規律性。洛書九宮中,二至和二分分別處於四正宮的東西南北方向;四立處於四維方向的四宮。每個宮以二至、二分和四立分統三個節氣。每個節氣的縱向三位數就是該節氣的上中下三元用局數。如:冬至就為1、7、4局,其餘仿此。有心之人熟悉了此表就不用死記二十四節氣的陰陽九局的用局數了,只要記住每個宮位的節氣名稱和順序就會很快算出該用那一局了。陽遁排局:(1)冬至三元——天蓬(一) 天柱(七) 天輔(四)4、巽宮 (陽四局)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9、離宮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2、坤宮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3、震宮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5、中宮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7、兌宮 (陽七局)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8、艮宮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1、坎宮 (陽一局)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6、乾宮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2)小寒三元——天芮(二) 天任(八) 天禽(五)4、巽宮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9、離宮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2、坤宮(陽二局)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3、震宮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5、中宮(陽五局)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7、兌宮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8、艮宮(陽八局)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1、坎宮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6、乾宮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3)大寒三元——天沖(三) 天英(九) 天心(六)4、巽宮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9、離宮(陽九局)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2、坤宮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3、震宮(陽三局)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5、中宮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7、兌宮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8、艮宮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1、坎宮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6、乾宮(陽六局)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4)立春三元——天任(八) 天禽(五) 天英(二)4、巽宮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9、離宮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2、坤宮(陽二局)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3、震宮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5、中宮(陽五局)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7、兌宮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8、艮宮(陽八局)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1、坎宮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6、乾宮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5)雨水三元——天英(九) 天心(六)天沖(三)4、巽宮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9、離宮(陽九局)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2、坤宮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3、震宮(陽三局)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5、中宮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7、兌宮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8、艮宮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1、坎宮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6、乾宮(陽六局)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6)驚蟄三元——天蓬(一) 天柱(七) 天輔(四)4、巽宮(陽四局)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9、離宮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2、坤宮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3、震宮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5、中宮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7、兌宮(陽七局)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8、艮宮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1、坎宮(陽一局)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6、乾宮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7)春分三元——天沖(三) 天英(九) 天心(六)4、巽宮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9、離宮(陽九局)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2、坤宮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3、震宮(陽三局)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5、中宮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7、兌宮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8、艮宮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1、坎宮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6、乾宮(陽六局)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8)清明三元——天輔(四) 天蓬(一) 天柱(七)4、巽宮(陽四局)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9、離宮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2、坤宮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3、震宮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5、中宮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7、兌宮(陽七局)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8、艮宮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1、坎宮(陽一局)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6、乾宮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9)穀雨三元——天禽(五)天芮(二) 天任(八)4、巽宮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9、離宮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2、坤宮(陽二局)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3、震宮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5、中宮(陽五局)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7、兌宮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8、艮宮(陽八局)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1、坎宮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6、乾宮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10)立夏三元——天輔(四) 天蓬(一) 天柱(七)4、巽宮(陽四局)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9、離宮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2、坤宮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3、震宮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5、中宮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7、兌宮(陽七局)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8、艮宮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1、坎宮(陽一局)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6、乾宮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11)小滿三元——天禽(五) 天芮(二) 天任(八)4、巽宮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9、離宮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2、坤宮(陽二局)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3、震宮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5、中宮(陽五局)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7、兌宮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8、艮宮(陽八局)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1、坎宮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6、乾宮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12)芒種三元——天心(六) 天沖(三) 天芮(九)4、巽宮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9、離宮(陽九局)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2、坤宮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3、震宮(陽三局)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5、中宮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7、兌宮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8、艮宮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1、坎宮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6、乾宮(陽六局)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陰遁排局:(1)夏至三元——天英(九) 天沖(三) 天心(六)4、巽宮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9、離宮(陰九局)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2、坤宮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3、震宮(陰三局)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5、中宮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7、兌宮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8、艮宮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1、坎宮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6、乾宮(陰六局)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2)小暑三元——天任(八)  天芮(二)  天禽(五)4、巽宮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9、離宮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2、坤宮(陰二局)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3、震宮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5、中宮(陰五局)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7、兌宮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8、艮宮(陰八局)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1、坎宮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6、乾宮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3)大暑三元——天柱(七)  天蓬(一)  天輔(四)4、巽宮(陰四局)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9、離宮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2、坤宮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3、震宮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5、中宮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7、兌宮(陰七局)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8、艮宮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1、坎宮(陰一局)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6、乾宮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4)立秋三元——天芮(二)  天禽(五)  天任(八)4、巽宮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9、離宮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2、坤宮(陰二局)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3、震宮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5、中宮(陰五局)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7、兌宮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8、艮宮(陰八局)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1、坎宮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6、乾宮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5)處暑三元——天蓬(一) 天輔(四) 天柱(七)4、巽宮(陰四局)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9、離宮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2、坤宮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3、震宮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5、中宮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7、兌宮(陰七局)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8、艮宮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1、坎宮(陰一局)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6、乾宮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6)白露三元——天英(九)  天沖(三)  天心(六)4、巽宮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9、離宮(陰九局)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2、坤宮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3、震宮(陰三局)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5、中宮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7、兌宮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8、艮宮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1、坎宮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6、乾宮(陰六局)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7)秋分三元——天柱(七)  天蓬(一)  天輔(四)4、巽宮(陰四局)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9、離宮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2、坤宮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3、震宮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5、中宮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7、兌宮(陰七局)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8、艮宮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1、坎宮(陰一局)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6、乾宮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8)寒露三元——天心(五)  天英(九)  天沖(三)4、巽宮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9、離宮(陰九局)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2、坤宮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3、震宮(陰三局)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5、中宮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7、兌宮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8、艮宮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1、坎宮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6、乾宮(陰六局)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9)霜降三元——天禽(五)  天任(八)  天芮(二)4、巽宮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9、離宮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2、坤宮(陰二局)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3、震宮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5、中宮(陰五局)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7、兌宮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8、艮宮(陰八局)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1、坎宮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6、乾宮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10)立冬三元——天心(六)  天英(九)  天沖(三)4、巽宮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9、離宮(陰九局)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2、坤宮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3、震宮(陰三局)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5、中宮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7、兌宮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8、艮宮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1、坎宮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6、乾宮(陰六局)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11)小雪三元——天禽(五)  天任(八)  天芮(二)4、巽宮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9、離宮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2、坤宮(陰二局)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3、震宮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5、中宮(陰五局)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7、兌宮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8、艮宮(陰八局)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1、坎宮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6、乾宮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12)大雪三元——天輔(四)  天柱(七)  天蓬(一)4、巽宮(陰四局)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9、離宮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2、坤宮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3、震宮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5、中宮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7、兌宮(陰七局)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8、艮宮己巳、戊寅、丁亥、丙申、乙巳、甲寅、癸亥、壬申、辛巳、庚寅、己亥、戊申、丁巳、丙寅、乙亥、甲申、癸巳、壬寅、辛亥、庚申、1、坎宮(陰一局)丁卯、丙子、乙酉、甲午、癸卯、壬子、辛酉、庚午、己卯、戊子、丁酉、丙午、乙卯、甲子、癸酉、壬午、辛卯、庚子、己酉、戊午、6、乾宮辛未、庚辰、己丑、戊戌、丁未、丙辰、乙丑、甲戌、癸未、壬辰、辛丑、庚戌、己未、戊辰、丁丑、丙戌、乙未、甲辰、癸丑、壬戌、奇門遁甲式盤的立式原理探微之八黑白齋主冬至三元——天蓬(一) 天柱(七) 天輔(四)陽一局的六十時辰符使運行規律:01 甲子——符1、使1;02 乙丑——符7、使2;……09 壬申——符5、使9;  10 癸酉——符6、使1;11 甲戌——符2、使2; 12 乙亥——符7、使3;……19 壬午——符5、使6;   20 癸未——符6、使2;21 甲申——符3、使3; 22 乙酉——符7、使4;……29 壬辰——符5、使2;   30 癸巳——符6、使3;31 甲午——符4、使4;32 乙未——符7、使5;……39 壬寅——符5、使3;40 癸卯——符6、使4;41 甲辰——符5、使5;42 乙巳——符7、使6;……49 壬子——符5、使4;50 癸丑——符6、使5;51 甲寅——符6、使6;52 乙卯——符7、使7;……59 壬戌——符5、使5;60 癸亥——符6、使6;陽7局01 甲子——符7、使7;02 乙丑——符4、使8;……09 壬申——符2、使6;10 癸酉——符3、使7;11 甲戌——符8、使8;12 乙亥——符4、使9;……19 壬午——符2、使7;20 癸未——符3、使8;21 甲申——符9、使9;22 乙酉——符4、使1;……29 壬辰——符2、使8;30 癸巳——符3、使9;31 甲午——符1、使1;32 乙未——符4、使2;……39 壬寅——符2、使9;40 癸卯——符3、使1;41 甲辰——符2、使2;42 乙巳——符4、使3;……49 壬子——符2、使1;50 癸丑——符3、使2;51 甲寅——符3、使3;52 乙卯——符4、使4;……59 壬戌——符2、使2;60 癸亥——符3、使3;陽四局01 甲子——符4、使4;02 乙丑——符1、使5;……09 壬申——符8、使3;10 癸酉——符9、使4;11 甲戌——符5、使5;12 乙亥——符1、使6;……19 壬午——符8、使4;20 癸未——符9、使5;21 甲申——符6、使6;22 乙酉——符1、使7;……29 壬辰——符8、使5;30 癸巳——符9、使6;31 甲午——符7、使7;32 乙未——符1、使8;……39 壬寅——符8、使6;40 癸卯——符9、使7;41 甲辰——符8、使8;42 乙巳——符1、使9;……49 壬子——符8、使7;50 癸丑——符9、使8;51 甲寅——符9、使9;52 乙卯——符1、使1;……59 壬戌——符8、使8;60 癸亥——符9、使9;小寒三元——天芮(二) 天任(八)天禽(五)陽二局01 甲子——符2、使2;02 乙丑——符8、使3;……09 壬申——符6、使1;10 癸酉——符7、使2;11 甲戌——符3、使3;12 乙亥——符8、使4;……19 壬午——符6、使3;20 癸未——符7、使3;21 甲申——符4、使4;22 乙酉——符8、使5;……29 壬辰——符6、使3;30 癸巳——符7、使4;31 甲午——符5、使5;32 乙未——符8、使6;……39 壬寅——符7、使4;40 癸卯——符7、使5;41 甲辰——符6、使6;42 乙巳——符8、使7;……49 壬子——符6、使5;50 癸丑——符7、使6;51 甲寅——符7、使7;52 乙卯——符8、使8;……59 壬戌——符6、使6;60 癸亥——符7、使7;陽八局01 甲子——符8、使8;02 乙丑——符5、使9;……09 壬申——符3、使7;10 癸酉——符4、使8;11 甲戌——符9、使9;12 乙亥——符5、使1;19 壬午——符3、使8;20 癸未——符4、使9;……21 甲申——符1、使1;22 乙酉——符5、使2;……29 壬辰——符3、使9;30 癸巳——符4、使1;31 甲午——符2、使2;32 乙未——符5、使3;……39 壬寅——符3、使1;40 癸卯——符4、使2;41 甲辰——符3、使3;42 乙巳——符5、使4;……49 壬子——符3、使2;50 癸丑——符4、使3;51 甲寅——符4、使4;52 乙卯——符5、使5;……59 壬戌——符3、使3;60 癸亥——符4、使4;陽五局01 甲子——符5、使5;02 乙丑——符2、使6;……09 壬申——符9、使4;10 癸酉——符1、使5;11 甲戌——符6、使6;12 乙亥——符2、使7;……19 壬午——符9、使5;20 癸未——符1、使6;21 甲申——符7、使7;22 乙酉——符2、使8;……29 壬辰——符9、使6;30 癸巳——符1、使7;31 甲午——符8、使8;32 乙未——符2、使9;……39 壬寅——符9、使7;40 癸卯——符1、使8;41 甲辰——符9、使9;42 乙巳——符2、使1;……49 壬子——符9、使8;50 癸丑——符1、使9;51 甲寅——符1、使1;52 乙卯——符2、使2;……59 壬戌——符9、使9;60 癸亥——符1、使1;大寒三元——天沖(三) 天英(九)天心(六)陽三局01 甲子——符3、使3;02 乙丑——符9、使4;……09 壬申——符7、使2;10 癸酉——符8、使3;11 甲戌——符4、使4;12 乙亥——符9、使5;……19 壬午——符7、使3;20 癸未——符8、使4;21 甲申——符5、使5;22 乙酉——符9、使6;……29 壬辰——符7、使4;30 癸巳——符8、使5;31 甲午——符6、使6;32 乙未——符9、使7;……39 壬寅——符7、使5;40 癸卯——符8、使6;41 甲辰——符7、使7;42 乙巳——符9、使8;……49 壬子——符7、使6;50 癸丑——符8、使7;51 甲寅——符8、使8;52 乙卯——符9、使9;……59 壬戌——符7、使7;60 癸亥——符8、使8;陽九局01 甲子——符9、使9;02 乙丑——符6、使1;……09 壬申——符4、使8;10 癸酉——符5、使9;11 甲戌——符1、使1;12 乙亥——符6、使2;……19 壬午——符4、使9;20 癸未——符5、使1;21 甲申——符2、使2;22 乙酉——符6、使3;……29 壬辰——符4、使1;30 癸巳——符5、使2;31 甲午——符3、使3;32 乙未——符6、使4;……39 壬寅——符4、使5;40 癸卯——符5、使3;41 甲辰——符4、使4;42 乙巳——符6、使5;……49 壬子——符4、使3;50 癸丑——符5、使4;51 甲寅——符5、使5;52 乙卯——符6、使6;……59 壬戌——符4、使4;60 癸亥——符5、使5;陽六局01 甲子——符6、使6;02 乙丑——符3、使7;……09 壬申——符1、使5;10 癸酉——符2、使6;11 甲戌——符7、使7;12 乙亥——符3、使8;……19 壬午——符1、使6;20 癸未——符2、使7;21 甲申——符8、使8;22 乙酉——符3、使9;……29 壬辰——符1、使7;30 癸巳——符2、使8;31 甲午——符9、使9;32 乙未——符3、使1;……39 壬寅——符1、使8;40 癸卯——符2、使9;41 甲辰——符1、使1;42 乙巳——符3、使2;……49 壬子——符1、使9;50 癸丑——符2、使1;51 甲寅——符2、使2;52 乙卯——符3、使3;……59 壬戌——符1、使1;60 癸亥——符2、使2;以上我們分別以冬至三元、小寒三元和大寒三元為例,對奇門遁甲值符和值使的運動規律進行了梳理,其餘的於此理相同,陰遁與陽遁的運行順序相反,但數理是一致的。根據梳理的數理我們總結規律如下:1、奇門遁甲的核心要素是天干、地支和六十甲子。奇門遁甲以洛書、河圖、伏羲八卦和文王八卦的數理、氣理為立式根基,但此四項根基是以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為用的。奇門遁甲的預測原理是依據日、月、星、辰的變化為準則尺度,運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之間的對立統一關係產生的人天合一的規律,並結合水、木、火、土、金五行的相生相剋規律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溝通人體信息密碼場的智能、高效、準確的預測方式。奇門遁甲,是用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來代表宇宙天體中的十大行星(陰陽五星)。用以描述十大行星對於地球的影響和干擾場能。再用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代表時間係數和方位的參考係數。以洛書九宮來代表地球上的九個主要方位。以八門(即休死傷杜開驚生景)來代表天地之間萬事萬物開闔運化的門戶。這樣就構建了具有天、地、人三種因素的奇門遁甲整體式盤模型。古代奇門賢哲考慮到天體外星群體對地球產生的巨大影響,因此就將十天干(十大行星)分配到洛書九宮中去,與九宮和內含的地支相結合。從而來模擬地球受天體運行的影響情況。由於我國古代在「時間」的分配運用上,是以六十甲子為單位來進行應用的。就是用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相配伍,以表天地合一,時空成象。十干配十二支,以甲乾和子支為起始相配伍,按自然順序分別搭配,即甲子、乙丑、丙寅………以甲至癸十天干配全為一組,稱為「一甲」,從而形成六甲系統單位的格局,這就是「混天六十花甲子」。如果把所謂的時間係數全部體現在九位宮中,就須將混天六十甲子統統分布九宮。而六十甲子則代表著天地氣運的結合運程情況。因此,我們說八卦是陰陽變化的樞紐,干支是五行生剋的體現。不用干支去推斷五行的生克制化,那麼吉凶就不會顯示;不從八卦去窺測陰陽的消長變化,那麼生克也不會應驗,沒有八門就不能掌控氣運的開合和機竅。奇門遁甲的名稱個人理解應該稱為「遁甲奇門」。奇門遁甲首重「遁甲」,沒有「遁甲」就沒有「奇門」。「遁甲」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隱遁的六十甲子;二是指「循甲」。即以六甲循環推數。而星、門、神儀則是六十甲子基於天地氣運的分配而分出的各種象意。奇門遁甲氣運的運行規律歸根結底是天干、地支和六十甲子的運行規律。為了表達宇宙氣場對地球的影響,故以六儀和九星代表之,為了表達地球本身時間和空間對宇宙氣場的承受變化情況,故以八門代表之。九星值符和八門值使就表示了正時中發生所有事物的總體特徵和狀態。這就是九星值符要隨天干而動,而八門要隨地支而行的道理。而天干地支的陰陽五行的德合刑沖,旺克墓空等狀態則具體模擬了具體時空條件下氣場情況。2、奇門遁甲用局的八卦八節、三元換氣指引著事物的階段性變化規律二十四節氣用局表東南巽四宮:立夏、小滿、芒種4      5     61      2     37      8     9南方離九宮:夏至、小暑、大暑9     8     73     2     16     5     4西南坤二宮:立秋、處暑、白露2     1     95     4     38     7     6東方震三宮:春分、清明、穀雨3     4     59     1     26     7     8中五宮西方兌七宮:秋分、寒露、霜降7     6     51     9     84     3     2東北艮八宮:立春、雨水、驚蟄8     9     15     6     72     3     4北方坎一宮:冬至、小寒、大寒1     2     37     8     94     5     6西北乾六宮:立冬、小雪、大雪6     5     49     8     73     2     1用局的氣運、數理的變化規律:492357816奇門遁甲的八卦八節是整個九宮大的宇宙氣場的節律變化,而一氣三元則是每個具體宮位小的氣場的階段性節律變化。在大的八卦八節的氣場運動中,宇宙氣場是按照洛書九宮太一下行九宮的順逆順序排列的。而小的氣場的階段性變化總是按照本宮的宮數為首領,然後按照1-4-7,2-5-8,3-6-9的三個循環模式在順逆的環演。而每一元結束,三奇六儀都會於陽遁向前順行三個宮位(不包括本宮),陰遁象後逆行三個宮位(不包括本宮)。無論大的氣場節律,還是小的氣場節律都代表著這個節律區間的萬事萬物發展的前後變化規律。因此,可以通過這種節律來判斷事情的前後始末和吉凶狀態。3、每一局中每一旬的用事時辰、值符、值使的運動變化規律代表著該局和該旬的大的氣場能量的整體運動方向和性質。奇門遁甲以天干地支的運行規律模擬宇宙氣場的時空狀態。因而,用事時辰就是該時空氣場的切入點,沒有這個切入點,則該時辰時空無法建構。為此,用事時辰的干支就是該時空氣場的建立標誌和主宰,決定著該時空氣場的時間和空間分布規律,所以,該時辰的干支不可不查。因奇門遁甲以天干為用,故時干乃是預測的首要機竅,必查之。值符是用事時辰的天干旬首,故統領十個時辰內的生殺大權。也就是說,在值符所轄的十個時辰內,它的權力最大,無論衰旺,值符所落之宮是最有權的宮位。也就是說在起好奇門局中值符所落之宮是動態的,而其它宮(值使門除外)都是靜態。值符落之宮有權對九宮任何一宮產生生、克、制、耗、泄之作用,而其它任何一宮(包括值使門所在之宮)都不能對值符宮產生生、克、制、耗、泄的作用。即旺相宮位也不可克制休囚之值符所落宮位。值符代表該時空段里最主流的運動趨向,其來勢不可阻擋的。其它一切運動都必須建立在值符主運動前提下進行不同的運動。值使是用事時辰的地支,故是一個時辰的主宰,但須在值符的控制下行使本身權力,因符屬星使屬門之故。值使也是動態的。值使門所落之宮位可以對除值符宮之外任何宮行使生、克、制、耗、泄的權力 。其它任何一宮除值符宮都不能對值使行使宮生、克、制、耗、泄的權力。即使旺相之宮也不行。局中最喜值符宮生扶值使宮或符使比和助益。最忌值符宮克值使宮、值符宮耗泄值使宮、值使宮克值符宮。而用事時辰是決定特定時空氣場能量分配的節點,是值符值使取用的關鍵要素,所以時乾和時支也非常重要。所以,天地值符宮、值使宮和時干宮則是奇門遁甲預測的關鍵點所在。值符、值使代表著一定時間和空間的大的潮流和事物發展的方向。因而在每一局和每一旬的最終值符值使落宮情況,前一值符值使和後一值符值使的落宮情況則決定著事物的一定的走向和最終的吉凶情況,不可不查。高俊波先生和幺學聲先生的奇門遁甲預測中就有看退星、進星的斷法,同時劉文元先生也指出了要看前一值符和後一值符的技法。(1)每旬值符值使的運動規律陽一局的值符、值使運動規律一覽表陽遁一局旬首值符的運動規律值使的運動規律開始宮位結束宮位開始宮位結束宮位甲子戊一六一一甲戌己二六二二甲申庚三六三三甲午辛四六四四甲辰壬五六五五甲寅癸六六六六陽二局的值符、值使運動規律一覽表陽遁二局旬首值符的運動規律值使的運動規律開始宮位結束宮位開始宮位結束宮位甲子戊二七二二甲戌己三七三三甲申庚四七四四甲午辛五七五五甲辰壬六七六六甲寅癸七七七七陽三局的值符、值使運動規律一覽表陽遁三局旬首值符的運動規律值使的運動規律開始宮位結束宮位開始宮位結束宮位甲子戊三八三三甲戌己四八四四甲申庚五八五五甲午辛六八六六甲辰壬七八七七甲寅癸八八八八陰九局的值符、值使運動規律一覽表陰遁九局旬首值符的運動規律值使的運動規律開始宮位結束宮位開始宮位結束宮位甲子戊九四九九甲戌己八四八八甲申庚七四七七甲午辛六四六六甲辰壬五四五五甲寅癸四四四四陰八局的值符、值使運動規律一覽表陰遁八局旬首值符的運動規律值使的運動規律開始宮位結束宮位開始宮位結束宮位甲子戊八三八八甲戌己七三七七甲申庚六三六六甲午辛五三五五甲辰壬四三四四甲寅癸三三三三其他局數,以此類推。總之:①甲子戊為六甲旬首,每一旬均是按照局數的變化規律排列。陽遁是按照123456789的順序排列,陰遁是按照987654321的順序排列。其他的六甲旬首在其後按照順序排列。如陽遁一局,甲子戊在一宮,則甲戌己在二宮,甲申庚在三宮,甲午辛在四宮,甲辰壬在五宮,甲寅癸在六宮。當甲子戊移動到二宮後,其他六甲旬首也依次隨後依序排列。②每一局的每旬十個時辰結束時的最後值符落宮均是相同的。陽遁:按照一局落6宮,二局落7宮,三局落8宮,四局落9宮,五局落1宮,六局落2宮,七局落3宮,八局落4宮,九局落5宮。陰遁:按照九局落4宮,八局落3宮,七局落2宮,六局落1宮,五局落9宮,四局落8宮,三局落7宮,二局落6宮,一局落5宮。這個落宮規律是由甲子旬甲子時的落宮,陽遁向前順數5宮(不包括本數),陰遁向後逆數5宮(不包括本數)。如:陽六局甲子旬甲子時,值符、值使均在六宮,而「癸酉」時,值符在二宮,由六宮順數7、8、9、1、2至二宮正為「5」數,其餘如此。這個宮位就是地盤「癸」所在的宮位。③值使的運動規律則是按照六甲旬首的落宮規律排列,最終回歸六甲旬首本宮。如,陽遁一局,值使由1宮開始,最終回歸1宮。其運行順序則是1234567891。陰遁九局,值使由9宮開始,最終回歸9宮。其運行順序則是9876543219。其餘仿此。④由每一旬的值符值使的運動規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是每旬旬首的地盤星為事情的開始。該星帶動值使引領了整個旬的局盤的啟動,故為開始。二是天盤值符星宮位和值使門宮位為現在的狀況。天盤值符星所落的宮和值使門所落的宮是該時辰的正時星和門的狀況,二者也同時決定了整個盤局的運轉狀況。故為現在。三是該旬的值符和值使最終的落宮就是該旬事物發展的最終結局情況。因每一局和每一旬的值符的最終落宮是相同的,故該值符的最終落宮不僅決定著每一旬的過程吉凶,而且決定著整個局的最終結果吉凶。而值使則是回歸到地盤值符、值使本宮,故地盤值符宮裡的門也是該旬的最終狀況。⑤上述規律進一步表明:值符是管全局的,儘管值符也對每一旬的事情起到引領和絕對的主宰作用,但是值符管的比較宏觀,故每一旬結束則不回歸本宮,而是繼續按照奇門遁甲陰陽九局的運動規律繼續運轉著。這個運轉規律就是:值符是遵循陰陽九局的整體大局,陽遁按照678912345順序逐局變更,陰遁按照432198765的順序變更。而值使則不同,值使總是在每一局起於旬首宮後,按照洛書的九宮運轉規律運行,陽遁按照123456789順序逐局變更,陰遁按照987654321的順序變更。最終回歸到旬首宮而結束任務。值符總管整體陰陽九局的運動規律,而值使具體管每一旬的運動規律,從數上很明顯。(2)每局值符值使的運動規律陽一局的值符、值使運動規律一覽表陽遁局數值符的運動規律值使的運動規律開始宮位結束宮位開始宮位結束宮位一局一六一六二局二七二七三局三八三八四局四九四九五局五一五一六局六二六二七局七三七三八局八四八四九局九五九五陰九局的值符、值使運動規律一覽表陰遁局數值符的運動規律值使的運動規律開始宮位結束宮位開始宮位結束宮位九局九四九四八局八三八三七局七二七二六局六一六一五局五九五九四局四八四八三局三七三七二局二六二六一局一五一五其餘規律仿此。據此可以看出:①每一局的符使是由最先的同在一宮位而分途行進,最終又回歸到一個宮位。這說明了每一局結束,則該局的氣運形成了一個循環,該氣運的運行結束了,而該局的值符和值使也結束了他們的使命,將任務交給了下一個局來進行。②陰陽九局的符使運動是有規律可查的。1、4、7局的值符、值使的最後落宮總是按照陽遁4局落9宮,7局落3宮,1局落6宮;陰遁4局落8宮,7局落2宮,1局落5宮的宮位循環;2、5、8局的值符、值使的最後落宮總是按陽遁2局落7宮,5局落1宮,8局落4宮;陰遁2局落6宮,5局落9宮,8局落3宮的宮位循環;而3、6、9局的值符、值使的最後落宮總是按照陽遁3局落8宮,6局落2宮,9局落5宮;陰遁3局落7宮,6局落1,9局落4宮的宮位循環。這表明了陰陽遁的氣運場能的連續循環的整體特性與用局規律的一致性。③陰陽遁九局的值符運動規律與伏羲八卦合天乾的運動規律是一致的。如下:陽遁九局的值符運動路線:兌四宮乾九宮巽二宮離三宮中五宮坎七宮震八宮坤一宮艮六宮其中的紅線表示了陽遁1-4局的值符變化路線,藍線則表示了6到9局的值符運行路線,黃線表示的陽五局和陽九局的還中及聯繫兩條不同規律的過度運動規律。陰遁九局的值符運動路線:兌四宮乾九宮巽二宮離三宮中五宮坎七宮震八宮坤一宮艮六宮其中的紅線表示了陰遁9-6局的值符變化路線,藍線則表示了4到2局的值符運行路線,黃線表示的陰五局和陰一局的還中及聯繫兩條不同規律的過度運動規律。④陰陽九局的值使的運動規律則是嚴格按照洛書的數率規律行進的。陽遁九局值使的運動規律:兌四宮乾九宮巽二宮離三宮中五宮坎七宮震八宮坤一宮艮六宮陰遁九局值使的運動規律:兌四宮乾九宮巽二宮離三宮中五宮坎七宮震八宮坤一宮艮六宮值使的運動規律是隨每一局而起數開始飛宮排布的。如陽遁九局就是678912345,陰遁九局就是432198765。通過上述規律,我們就可通過查看值符值使的最後落宮,來看該旬時空氣場的最終結果情況了。同時,也可以很快地定位前一值符與後一值符的位置。4、六十甲子的功能不僅僅是為了起局,它代表著該時辰天地氣場的整體運行情況。從六十甲子與奇門遁甲符使的關係看,符使完全是由六十甲子於洛書九宮的飛布規律決定的。六十甲子的每個天干地支的組合均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一個天干地支的組合均代表著天地氣場組合後的氣運流動的具體變化情況,也代表著特定干支組合的特定時空位置。因此當我們將用局和用神的干支符號帶入奇門遁甲式盤時,不應當僅憑三奇六儀的符號來確定宮位,而是要以六十甲子的組合符號來定位用神的宮位。對此,薛鄧林老師指出:此暗藏的60甲子實為奇門推吉凶、斷禍福、定應期的秘法之一,為道家之秘傳,歷代知之者不多。比如丙申年生人,或丙申年月日時,因丙申屬甲午旬,甲午寄於辛,丙申為甲午後二位,則丙申隱藏於癸儀之下。觀天地二盤之癸,即可推年命,察往來年月日時之吉凶。其他的可仿此。(四)奇門遁甲九宮的數理和氣場的關聯性李氏奇門占斷總訣中談到:天地之道,陰陽而已;陰陽之道,五行而已。《黃帝陰符經》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兩句話,十六個字,便道盡了奇門遁甲的核心。因為八卦是陰陽變化的樞紐,干支是五行生剋的體現。不用干支去推斷五行的生克制化,那麼吉凶就不會顯示;不從八卦去窺測陰陽的消長變化,那麼生克也不會應驗。此論斷確有道理!!!然而,要想充分地利用干支的陰陽五行生剋制化,還必須找出與奇門遁甲判斷的立足點相聯繫的宮位才行。這些宮位如何去找?最根本是根據數理和氣運的對待流行變化情況去找。1、河洛連竅。河圖: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為朋,四、九為友,五、十同途。配於天干,則天地生成,十干交合,河圖五行之體,化為十干之用。洛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其中。陽居四正,陰歸四隅,中五居中,調停陰陽。上應北斗,下御八方。消長變化,盡在其中。河圖順生:北方一六水生東方三八木,東方三八木生南方二七火,南方二七火生中央五十土,中央五十土生西方四九金,西方四九金生北方一六水。洛書逆克:坎、乾一六水克坤、兌二七火,坤、兌二七火克巽、離四九金,巽、離四九金克震、艮三八木,震、艮三八木克中五土,中五土克乾、坎一六水。陰前陽後,陰靜陽動,靜以制動,以克為主,收斂成就之功也。收斂成就,乃金火之功,火以煉之,金以刑之,故金居火位,火居金位,金火同宮,而萬物無不藉,賴陶熔成就矣。金火陰陽俱錯,水木陽不動而陰錯者,金火克而水木生氣收斂也。克之,正所以全生;逆之,正所以成順;故外錯克而「中」綜生。錯者,錯亂也。陰陽錯亂於外而相剋也。綜者,總整也。陰陽總整於「中」而相生也。錯中有綜,借陰復陽,逆返順之道,不在是乎?天有好生之德,借神龜泄露返還之道。使人人歸家認祖,在性命根本上著腳耳。根本在於何處?即中五之中一文,所謂元牝之門者是也。這個門,生之在此,死之在此,順之在此,逆之在此,五行錯亂分散亦在此,五行總整攢簇亦在此。蓋此處有天地之根,有仁義禮智之信也。因其有仁義禮智之信,錯之能以綜,散之能以合。失此信,則五元皆傷、五物皆發,仁義禮智之性,變而為喜怒哀樂之性;守此信,則五元皆生、五物皆化,喜怒哀樂之性,變而為仁義禮智之性。洛書、河圖交媾變化之道,即返中之道,即書錯中有綜。三五合一之象,五行有陰有陽,只有二五,並無三五。所謂三五者,就中五三家之數論之也。中五共五文,北第一文為水,西第二文為火,東第三文為木,南第四文為金,中第五文為土。木生火為一家,積數二三為一五;金生水為一家,積數一四為一五;土居中央為一家,積數自為一五。三家相見,是謂三五合一。三五合一,總是一陰一陽,二五之精,妙合而一之,二五合一,總是陰中返陽,一五攢簇而一之,一五攢簇,渾渾淪淪,循環無端,無聲無臭,何有一五,何有二五,更何有三五乎?洛書與河圖交媾之道,即於陰五行中返還陽五行,復歸於一氣耳。返之之道,莫先返乎信。老子云:"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此信即先天來複之信。此信一復,戊土發現,內有主宰,萬緣皆空,諸慮俱息,則不哀而生智,信中生智,是戊土克癸水,而水返陽矣。水返陽而智本於信,智不妄用,無貪無求,心平氣和,而樂真而有禮,智中出禮,是壬水克丁火,而火返陽矣。火返陽而禮本於智,和而不同,非禮不履,燥氣悉化,則不怒而成義。禮中出義,是丙火克辛金,而金返陽矣。金返陽而義本於禮,義不過偏,通權達變,循規蹈矩,則喜善而藏仁。義中生仁,是庚金克乙木,而木返陽矣。木返陽而仁本於義,仁不過懦,至善無惡,誠一不二,則無欲而有信,仁中行信,是甲木克己土,而土返陽矣。土返陽而信本於仁,信而得正,止於其所,而不動不搖,真土現象,假土自靜,戊己相合,喜、怒、哀、樂皆歸無欲,仁、義、禮、智皆歸一信。五氣朝元,後天五物,皆聽命於五元,四象和合,五行一氣,三五合一,結成聖胎,渾然天理,人慾不生,還原返本,歸根復命,依然是生初本來面目。如書,陽五行居於正位,陰五行居於偏位,錯中有綜之象也。錯中有綜,陰中返陽,金丹有象。在儒,則謂明善復初;在釋,則謂摩河般若波羅密。摩河者,華言大也。般若者,華言智慧也。波羅密者,華言登彼岸也。以大智慧登彼岸,亦明善復初,還原返本之義。三教聖人,皆不外此逆運妙理。金丹有為之道,全以逆運,故曰七返九還金液大還丹。七為陽火之數,火居金位,火運金而入庫返真;九為陽金之數,金居火位,金遇火而生明還元。火返真而後天之氣悉化,金還元而天之之氣逆回,生生不息。仁義禮智,根於一信;金木水火,歸於中土。五行攢簇,洛書已返成河圖矣。河圖與洛書,一陰一陽,一動一靜。洛書逆天而克,河圖順天而生。若能於動靜之順逆中,把握洛書與河圖相連的機竅,則洛河交媾,奇門遁甲九宮八門連而相通,則能順天而行。2、九宮連鎖。奇門遁甲的九宮有五行屬性,而星神門儀亦具有五行屬性。彼此屬性相同,陰陽交媾則必有聯繫。三奇六儀天地遊走,動靜變化,必有進有退,動靜、沖合、損益不斷變化,循之而察必有璇璣。根據六十甲子中天地支的運行規律,十干合沖,地支合害刑衝破均有規律可循,且標誌著一定的氣運變化趨勢,不可不查。同時,奇門遁甲的星、神、門、儀等要素飛布九宮必與本宮五行屬性同屬,而與其他宮位形成各自的六親關係。上下、左右、前後等宮位必有影響,故視氣運流行而參看,亦須重視。故《遁甲演義》就云:「更合從旁加檢點,余宮不可有微疵。」除了上述位置的動靜、陰陽、五行之間的關係外,從數理方面我們也可以發現很多規律。在此,僅舉一例。在前面提到的「洛書空間同構性延伸圖」告訴我們,洛書與河圖描述的是自然的一種最完美的數學模型。這個數學模型是由1、2、3、4、5、6、7、8、9、10,十個數字構成。這些數字有陰陽的區別,有五行的屬性區別,這些數字所概括的一切事物是永遠處於變化之中的,它們的變化存在著轉化的法則,轉化的最佳結構是合成為5、10、15(15是去10餘5)。比如,3的事物與8的事物之間,是木的關係,是陰木與陽木,3+5=8,這兩種事物依靠5建立起和諧的聯繫,或者說,3與8之所以和諧是因為它們之間存在5的關係。在「洛書空間同構性延伸」圖中,紅色的線條的所有兩個數字之間,都符合5、10、15的和諧的聯通關係。藍色線條的所有兩個數字之間也都符合和諧的聯通關係。紅色線路與藍色線路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線路,紅色線路裡面的東西是無法和諧的聯通藍色線路的東西的。這就是河圖洛書的「最完美的轉化法則」。這個法則文字的描述如下:用1-10的數字表徵事物,事物之間存在最完美的轉化的手段,任何兩個表徵特定事物的數字相加或者相減,當它們等於5、10、15的時候,具有促使變化趨於和諧穩定的完美的特性。事物總是處於不斷變化的過程中,事物的10種狀態,除了5與10是本質上處於和諧平衡之中,有8種是不平衡不和諧的,這個80%的不平衡都需要用對應的策略去化解以得到完美的結果。如果,當事物呈現出7的特性的時候,需要用3的方法來中和以求得和諧,也可以用8的方法求得和諧,也可以用2的方法求得和諧。對於一個1所代表的事物出現的時候,最佳的響應策略是9或者4的應對之物,在1遇到9或者4的時候,將出現和諧的共振,得到10 或者5的效用,在這種條件下,一個和諧完美的結果將會出現。河圖有1~10,洛書為什麼沒有10呢?或者說10為什麼被隱藏?洛書中,10與5功用一樣,都是求得核心的和諧。「易」著力於闡述變化之道、歸「中」之道,因此,在洛書中隱去10是相當有必要的,隱不等於沒有,我們的觀念中需要改變,要了解10的存在,這兩個模型就能夠統一認識了。這個規律在闡述六十甲子的璇璣規律中已經涉及,有心者自會挖掘和領悟的。這裡就不再贅述了。河圖與洛書不是雞與蛋的關係,他們是一個整體。就他們兩者出現的時間順序而言,不論後人考證如何,從易的理論的角度而言,他們兩個是從不同的角度對自然規律進行描述的,這個整體不可分割。這兩個圖最終的出發點都是簡潔、準確描述事物的規律,並啟發和指導人類的活動。河圖主要體現的是數字之間的邏輯關係。1陽與6陰是一個組合,代表水的特性;2陰與7陽是一個組合,代表火的特性;3陽與8陰是一個組合,代表木的特性;4陰與9陽是一個組合,代表火的特性;5陽與10陰是一個組合,代表土的特性。這些數字組合中,明顯的它們之間存在著+5 的聯繫。同時,也表明了金木水火土這個五行之間的關係,5土和10土是處於中央的位置的。而其他五行都以中央土為核心對稱分布。水與火的力量相互抵消歸於土,金與木的力量相互抵消歸於土。如同一個鐘擺,偏左與偏右都不是和諧穩定態,和諧穩定態在於中間。河圖的這個原理,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重要的來源地。洛書則不同,洛書中,每個數字都有自己獨立的方位。站在對稱性角度而言,存在著3個數字總和為15 的特點。洛書最為重要的在於空間方位的定義。按照平面的看法,是八個平面上的方位,站在三維的角度,就是一個空間立方體。在這個空間中,洛書定義了這些數字存在的位置。在按照洛書定義的空間數字之間,這些數字之間的關聯是依照河圖原理而建立的聯繫的。比如,9代表乾卦,代表運動,1代表坤卦,代表靜止,當把這個洛書結構放在旋轉的球體來看的時候,球體中心相對靜止,球體「赤道」速度最快,站在三維立體角度,按照洛書的空間布置,那麼,9和1的空間對應關係就確定了,9就是赤道,1就是地核,現在依據河圖,就知道,9這個位置與4的那個位置直接關聯,屬性相同陰陽不同。1的位置與6那個位置屬性相同,陰陽不同。所有的關聯性就由此展開了。那麼,就出現了五行之間的生克關係、數字之間的聯動關係,就出現了「牽一髮動全身」的變化了。所以,河圖與洛書是總法則。是從不同的角度表達法則的。法則給予我們人類了,至於,我們依據這個法則去分析地球還是宇宙星球、還是自然的季節,那是人類智慧依據法則去思考的問題。河圖洛書上的五行,不單純是五行相生的概念,河圖上的這個五行,有著最為秘密的改造自然的法則。佛祖都把這個法則圖示後人了,可惜後人並沒有領悟。這個法則,就是佛祖身上的那個「卍」字圖形。很多人出於宗教的角度以為畫一個這個圖就能夠吉祥如意了,其實,光畫一個這樣的圖形有什麼用呢,要用這個法則才有用。這個「卍」圖形就是易經洛書圖上的通變大法則。用這個法則,天下和諧、萬物咸寧。請各位再回頭看我前面說的最完美法則。在這個洛書的「卍」圖結構中,五行的表述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這也是「所有的五行最終體現為水與火」的原因。所以,不可按照五行相生這麼簡單的去拆解河洛圖。4、奇門遁甲的九宮五行屬性使得用神產生了主客、動靜、進退的微妙關係。奇門遁甲式盤是兩張盤重加到一起而成的。天地二盤,一動一靜,一上一下,一來一去,也就一陰一陽,演繹著事情的規律的變化。在奇門天地盤的動靜關係中,用神有五種運動的結果:行到生處;(如用神的天地盤由1宮飛到6、7宮,為金生水。)行到泄處(由1宮飛到3、4宮);行到克處。(由1宮飛到2、8宮);行到耗處。(由1宮飛到9宮);行到比處(又3宮飛到4宮等)。生、泄、克、耗、比的結果不能忽視。同時,洛書、河圖天地二氣對待流行,代表著天時與地利,奇門最終「時」、「位」,是否得天時、地利和人和,三才氣運要論隨時不能捨棄。5、奇門遁甲的伏羲八卦與文王八卦之間貫通一氣。先天八卦主氣、運、時、數,後天八卦主方位空間。先天卦與後天卦互通相替,推占事情之來去因果。先天為因,後天為果,後天之後天為未來。如坎兌坤卦之互變。余仿此。當然還有很多數理規律。留待自己專研吧!!!其實,奇門遁甲的根基就在洛書、河圖、伏羲八卦、文王八卦、太極之中,研習奇門者,只顧搜尋所謂的秘訣、只顧命理一途很難走的更遠的。萬丈高樓平地起!一開始,不要急於涉及所謂的佔法、命中率,而專心致志地研究河洛、八卦才是正途!!!只有把這些研究透了,才能真正地理解奇門遁甲的奧妙與機竅!!!靈曦子在其博客上刊載了一幅圖,可以讓我們有所啟發!!!
推薦閱讀:

七政四餘基本原理簡介
詳細講解十二地支刑衝破害的原理
陰宅原理(9)
學習力、學習過程的本質
地藏心雪蘭醉真的有效么?原理是什麼?

TAG:原理 | 奇門遁甲 | 黑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