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嗎?」被改革開放的成果取諦了
一句「吃了嗎?」,曾幾何時是中國最常見的閏句話,它的使用之廣泛,頻率之高更首屈一指,以至於老外都感到疑惑,為什麼中國人見面之後,不說別的,都說「吃了嗎?」,當翻譯把「吃了嗎?」的意思相當的「hello 」或「how are you?」時,老外更是大大地疑惑了。別說老外疑惑,就連我們的孩子也疑惑了,「吃了嗎?」是問候語已成為過去時了。
當年,有人還聲稱,中國能養活12億人的吃飯都是問題,建國初期之至改革開放,中國人首當任務就是能否一年四季都能吃飽飯,能否保證一日三餐,吃飯確乎成了人們生活中的頭等大事,所以說,「吃了嗎?」就成了一句普遍的問候語,如此,改革開放三十年,吃飯對於中國老百姓來說早已不成問題,人們現在最關心的是說什麼好,什麼最有營養,什麼最健康,如果走在大街上,你見到一位胖胖的老熟人,最好你不要跟他打招呼「吃了嗎?」,說不定他心裡正犯病呢,看我長這麼胖,還問我「吃了嗎?」,成心跟我過不去似的,還是譏笑我肥胖;但是如果你見到一位亭亭玉立的主,打聲招呼「吃了嗎?」,也會招來嗔怒的,都落伍成什麼了,這會還說「吃了嗎?」,我正減肥呢,老土。
如今一句「吃了嗎?」,都會被別人冷嘲熱諷,確實,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的生活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人民生活的質量也空前的提高了,雖然城鄉還有一定的差距,老百姓不會象城市生活一樣,每頓三五個菜準備著,但是也是富裕有足,餘糧滿倉的。家中的弟弟經常說,大米白面從家裡拿,不用再買了,我說我們也吃不了多少,有點就夠吃的。真得如今的日子富足了,我們的胃口反而小了一樣,吃不了多少就飽了,其實不是我們的胃口小了,而且現實吃的油水大了,營養豐富了,正如鞏漢林小品說的「天天宮庭玉液酒喝著,宮庭菜吃著」,雖然沒有這麼誇漲,相對於過去也差不多了。
「吃了嗎?」就這樣被改革開放的成果取諦了,不再成為我們常見的問候語
推薦閱讀:
※中國資本市場迎大變革:資本項目開放倒逼金融改革
※再也不需要挑時間,瑞典冰酒店推出「365」品牌全年開放
※紅衣女郎意味著性更加開放?
※1800年前後兩次來華使團對開放舟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