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文徵明小楷《醉翁亭記》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05-27
明 文徵明 醉翁亭記軸 53.5×28.6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謝在杭《五雜俎-卷七》稱讚文徵明小楷:"古無真正楷書,即鍾,王所傳《薦季直表》, 《樂毅論》皆帶行筆。洎唐《九成宮》,《多寶塔》等碑,始字畫謹嚴, 而偏肥偏瘦之病,猶然不免。(文徵明小楷)如八面觀音,色相具 足。於書苑中亦蓋代之一人也。" 文徵明晚年的作品,用筆精熟果斷,結字穩健開闊,就像其評 祝允明書法所說的那樣,"祝京兆書法,出自鍾,王,遒媚宕逸,翩有 鳳翥之態,近代書家,罕見其儔。若此書《洛神賦》,力追鍾法,波畫森嚴,結構縝密,所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超出尋常之外"。結字的變化可以說是文氏向古帖學習的最大收穫,由內緊外松到外緊內松,體現了文氏小楷書法體勢的重要轉變,這一轉變使其書法水 平驟然躍上了一個更高的台階。八十歲至九十歲這一時期的小楷 書法作品代表了文徵明小楷書法的最高境界和最大的藝術成就。明 文徵明 醉翁亭記軸 局部
文徵明小楷書法的基本特徵是:起筆露鋒,有凌利俊健之勢; 收筆輕頓,稍按重回,形成開闊的氣勢。結體取勢以方為主,略呈橫勢。對於文徵明小楷用筆和結體後人有著不同的見解,如莫雲卿云:"文太史具體《黃庭》,而起筆尖微,病在指腕,雖嚴端不廢,未見巋峨磊落之姿。"而龔賢卻認為:"文(徵明)沈(周)同時併名,而 石田(沈周)晚年筆力道勁,文競折節下之,然徵仲秀骨媚姿,又非啟南(沈周)可及。"不同的書家有著不同長處,關鍵是看這位書家 所承傳的是不是自古形成的藝術精神。 文徵明一生向古人學習, 對晉唐法書,趙孟煩的書法頂禮膜拜,奉若神明,這明顯可以看到 文徵明的書法取向皆是歷代書法藝術的菁華。當然由於自身的資 質所限,未能超越前賢,形成更高的藝術境界。從另一個角度看, 後人的諸多評價未嘗不帶著自身的主觀傾向,並非客觀公允,應該 恰當地說,文氏的弱點無法掩蓋文氏作為明代小楷第一家的榮譽, 同時領起趙孟煩後小楷發展的又一高峰的歷史事實。 文徵明對後世的影響自不待言,《明史-文苑傳》云:"徵明主風雅數十年,與之游者王寵,陳師道,陳道復,王轂祥,彭年,周天 球,錢轂之屬,亦皆以詞翰名於世。"可見其追隨者之眾。明 文徵明 醉翁亭記軸 局部
《醉翁亭記》是宋代歐陽修謫於安徽滁州期間,修建醉翁亭後,寫下的膾炙人口的名篇,歷來書家多有發揮題寫。這幅《醉翁亭記帖》是文徵明八十二歲(1551)時書寫,全文精整挺秀,鐵畫銀鉤。小楷書後有長跋,談到當時書法上的體驗與書歐陽修「醉翁亭記」的原由。歐陽修從韓愈的文章得到啟發,文徵明也希望從鑽研王羲之的書跡中,追求如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一般,冰清玉骨的質感。 文徵明(1470~1559年),即文徵明,初名壁,字征明,後更字征仲,號衡山、停雲,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祖籍衡山,故號衡山居士。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顯,父文林曾任溫州永嘉知縣。他幼習經籍詩文,喜愛書畫,文師吳寬,書法學李應禎,繪畫宗沈周。少時即享才名,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然在科舉道路上卻很坎坷,從弘治乙卯(1495年)26歲到嘉靖壬午(1522年)53歲,十次應舉均落第,直至54歲才受薦以貢生進京,待詔翰林院。四年中目睹官場腐敗,一再乞歸,57歲回歸故里,潛心詩文書畫。他通曉各科繪畫之藝,擅長各種細粗之法,其目力和控筆能力極佳,80多歲時還能十分流利地書寫蠅頭小楷竟日不倦。繪畫上與沈周共創「吳派」,又與沈周、唐寅、仇英並稱「吳門四家」。書法上與祝允明、王寵並譽為「吳中三家」。陰山箴言 閱畫千卷,不如讀透一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