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靈性成長箴言錄【18】

靛藍心光/整理

 

1.水晶是礦物界中最進化的彰顯物,立足於有機與無機創造物間的那一點,有些科學家認為水晶握有有機生命起源的秘密,因為他們有生物的某些特徵,它們能自行形成有機體,可以自行繁殖,他們承載著資訊也會接收持有擴大並傳送能量,全是因為它們那高度有機化的結構,因此依據人體七輪對應的顏色,利用各種顏色的水晶可以治療疾病,促進健康。

 

 

2.你外在的經驗中沒有一件不是源於你自己。與別人的互動都是由於你的思想,感覺,態度和情感吸引來的。

 

 

3.我們是居住在許多領域永遠生存的多為存在,不斷發展成為更加富有創造性和更完滿的個體。

 

 

4.事實上,有的高靈不希望你提升。當你吸收了那些燦爛甜美的文章後,你感到心滿意足然後喝杯水吃片餅乾接著去睡覺,日子就會這樣子重複,其實什麽都沒發生。

 

 

5.想要改變別人時,先問問自己,這是否是你的控制欲在驅使。

再者,觀察一下你想「提醒」別人的動機,是否覺得「我才是最正確的。」

無需多言,善者不辨。

 

 

6.我們能夠做的,只是點亮自性之光,照亮,而非強行點亮他人。

然後,給予其最深的祝福。

 

 

7.觀想不清楚的人也不要緊,修法最重要的是發心,只要修法之前,好好的,專心幾秒鐘好好的為眾生髮一下心,然後再開始修,這就是最好的辦法了。

 

 

8.靈性除了為人性帶來極大的好處,也可能在宗教組織中造成許多身心的痛苦。從佛洛伊德開始,心理學一直對宗教及其對心靈的破壞做出令人氣餒的批評。這種批評雖然會打破許多人的宗教信仰,但最終其實非常有助於靈性,因為歷史上許多宗教的破壞性都是以靈性掩飾心理扭曲的結果。

 

 

9.   大部分宗教向來反對性慾,現在已證明抑制性慾的痛苦後果會擴及性慾以外的部分,限制感受和溫情的表達。天主教迫害「女巫」就是最明顯的破壞實例,據估計,有數十萬女性被壓抑性慾的神父所折磨及殺害,只因為神父把自己的性慾投射到「女巫」身上,她們因為「性感迷人」而被控勾結魔鬼。西方社會到現在仍受到數世紀性壓抑的牽連

 

 

 

 10.大部分宗教一向反對身體,想以身體和世俗生活為代價來得到靈性的解放;貶抑身體和否定塵世的宗教已經面臨肯定身體感官的生活和地球生態學的大量反彈。

 

 

11. 大部分宗教都反對感受,最多只是讚揚愛和慈悲,卻試圖貶抑所有其它的感受;我們現在知道,壓抑憤怒和其它負面感受時,潛意識會以更具破壞力的方式表現這些感受。

 

 

12. 許多宗教反對理智,西方的黑暗時代是最明顯的例子。大部份宗教甚至會反對靈性,宣揚獨一的真理,壓制其它形式的靈性。宗教雖然提供充滿希望及樂觀的世界觀,高舉愛和真理的理想,同時卻傷害了心靈生活的每一個面向:理智、感受、身體,甚至靈性本身。

 

 

 

13.靈性的物化 (spiritual materialism) 是邱揚˙創巴採用的術語,指的是自我以靈性的外衣包裝自己,但自我本身卻一直沒有改變

 

 

14.寬恕在靈性和心理上當然都是健康的,但努力或強迫寬恕,卻沒有真的處理痛苦、傷害、憤怒犯哀傷,就好像把護創膠帶貼在感染的傷口上,傷口仍然會化膿潰爛。

 

15.靈性的理想是不執著於世界、超越人類關係的需要,這種理想對許多早年受到創傷的人有很大的吸引力,使他們找到理由逃避親密和自己對他人的需要。

 

 

16.有一種較根深蒂固的靈性逃避方式,通常見於宗教的基本教義派人士。基本教義派可能是僵化的性格結構用僵化的信念來掩飾自己的一種方式

 

 

17.普世大愛和慈悲服務的陰影面就是相互依賴 (codependence),把重心放在別人身上,很容易喪失自我,不再注意自我和自己的需要。當愛與慈悲服務的價值被用來否定自己的需求時,很容易產生怨恨和耗竭。

 

 

18. 太急於追求靈性功課,也可能產生靈性逃避。從超個人觀點來看,整個人生確實具有意義和更大的目標,而追尋更大的意義也是值得讚賞的,但過於急切地把所有目標集中在靈性功課的探索,也可能成為逃避眼前痛苦的方法。真正的靈性功課不在遠方,通常就在痛苦、黑暗及困惑之中,往往只有在回顧時才能認清這些功課的真相,而且可能在數年或數十年之後,整個故事才有機會展現出來。

 

 

19.剛剛改變信仰的人和最近體驗到靈性開啟的人,恐怕是最容易出現靈性逃避的實例。當人試圖把新的靈性世界觀放入生活時,甚至可以把他們的全心投入和靈性逃避視為一種發展階段,他們在這個階段試圖學習自己「應該」和想要成為甚麼樣的人,而不是了解自己的原貌。

 

 

20. 在靈性逃避中,我們會選擇一種符合自身心理狀態的靈性道路,利用靈性內容來達到心理目標,結果會助長神經質的衝突。由於靈性逃避和整個心理結構糾結在一起,所以很難視之為單一的要素。

 

 

21.  自問以下的問題,必然會有益處;靈性信仰和靈修是否能擴大我們的世界、拓展我們的可能性、增加自我價值感、支持我們、幫助我們與他人及大自然連結,並滋養我們?或是剛好相反,使我們的世界變小、減損自我感和價值感、限制我們與他人及世界的接觸?當信仰使一個人的世界變小,就表示可能有靈性逃避的傾向。但也不能以過於僵化的規則來判斷。

 

 

22.所有靈性傳統都認為美好的生活不只是慾望的追逐和滿足,這些傳統提醒我們,不論慾望的追逐多麼符合心理健康,都不可能滋養我們的靈性。慾望的滿足或壓抑如果阻礙了微細的知覺,就不太可能有靈性經驗。

 

 

23. 分辨某件事在心理上是健康還是壓抑、對靈性成長有益或有害、二選一或兩者皆是,都需要高度的自我覺察。靈性逃避的概念最有價值之處,可能就在了解靈性道路上的大多數人雖然看見了細微之處,卻又不夠微細。 

 


推薦閱讀:

《心經》修習感悟與曼陀羅
史詩級「直男癌」煮肘(徐波)
美國國家衛生署(NIH)研討霎哈嘉瑜珈冥想與醫療關係
雙生火焰之逃方特徵
動物的靈性

TAG:成長 | 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