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世名畫——人物卷(三)【45P】

羅漢圖宋 劉松年 絹本設色 縱117.2厘米 橫5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圖又題《猿猴獻果圖》,為《十六羅漢圖》(現僅存三幅)之一。作品雖取自佛教題材,實際上已有著明顯的世俗化傾向。畫中的羅漢雙手相交,伏在一橫斜樹枝上作沉思狀。此形象已不同於早期怪異的西域特徵,更接近現實的世俗生活。羅漢注視著眼前兩隻溫順的小鹿。樹上有兩隻活潑的猿猴在摘果子,樹下一清秀文雅的小和尚正雙袖合抱去接其中一隻猿猴扔下的果子。這種極富生活情趣的描寫,也淡化了作品的宗教氣氛。畫中羅漢與小和尚的僧袍僧衣的用色在多樣變化中求得協調和諧。

天女獻花圖宋 劉松年 淡設色 縱40厘米 橫58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劉松年,浙江杭州人。南宋淳熙畫院學生,光宗紹熙間(約1190—1194)為畫院待詔,寧宗時(1194—1224)曾畫《耕織圖》。擅山水,兼精人物。與李唐、馬遠、夏圭合稱「南宋四家」。此圖中天女手捧花籃,邊舞邊散,對面菩薩神情安逸,微笑觀看,周圍幾位羅漢則已被天女的舞姿所吸引,面露欣賞之色。圖中除了菩薩頭戴寶冠,身披瓔珞,保持了傳統的造型特點以外,其餘形象都似由凡塵中人脫胎而來,具有寫實生動的效果。

補衲圖宋 劉松年 絹本設色 縱141.9厘米 橫59.8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年因居於清波門,故有劉清波之號,清波門又有一名為「暗門」,故其俗呼為「暗門劉」。此畫風格工整細潤,人物、動物用筆細緻爽利,轉折自如,依據描寫對象的不同特點,略施水墨暈染,設色淡雅,畫一老僧坐禪榻上,手拿針線,親自補衲。旁邊的青年僧人則專註地注視老僧,目光中充滿了對其師的崇敬。

中興四將圖宋 劉松年 絹本設色 縱26厘米 橫90.6厘米 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圖繪南宋中興四將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岳飛全身立像。每像旁原有朱文榜題,已擦去。人物面部勾線勻稱而流暢,四將的頭形輪廓顯出輕重、緩疾之別,很能傳達出人物的年齡特徵。還有,衣紋處理也很老到,簡潔、明確而毫不拖泥帶水,一撇一勾都交代得很清楚,反映了劉松年深厚的繪畫功底。

博古圖宋 劉松年 絹本淡設色 縱128.3厘米 橫56.6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此畫以山水為背景,突出描繪人物,是一幅情景交融的人物畫傑作。松樹的主幹與枝條具老嫩之別,萬攢的松針更有一種茂盛感。在這種蔥鬱濃密的松林中,幾個文人墨客正在把玩古董。把玩者神態各異,表情豐富。

斗荼圖 宋 劉松年 絹本設色 縱57厘米 橫60.3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鬥茶,又稱「茗戰」,是宋代時期,上至宮廷,下至民間,普遍盛行的一種評比荼質優劣的技藝和習俗。此圖即是描繪鬥茶場景。人物結構準確,肌肉結實豐滿,面部表情刻畫細緻頗具神韻。

夜宴圖宋 佚名 絹本設色 縱26.2厘米 橫160厘米此卷取材於唐代十八學士夜宴的典故。在繁華似錦的庭院中,文人雅士們秉燭夜飲,別有幾分洒脫和飄逸。畫中的學士們有的不勝酒力,已然激情昂揚;有的酒興未盡,猶在豪飲,神態盡現風流倜儻。此畫用線細勻而流暢,人物形象顯得清俊癭弱,是典型的宋畫風格。

貨郎圖宋 李嵩 絹本水墨 縱25.3厘米 橫70.3厘米李嵩畫過許多表現下層社會生活的風俗畫及表現農民勞動生活的畫作。他特別喜歡畫走街穿巷的貨郎,有多幅優秀的貨郎圖存世。畫鄉村婦女小孩,圍繞或趨向一付貨郎擔,擔上百貨雜陳,畫得非常細緻精到。兒童形象生動活潑,神態可愛,那種遇見貨郎的驚喜和渴求的心情,表現得非常充分。連同狗兒也一起歡騰吠叫,抬起前爪,搖著尾巴,兒童的天真,母親的慈愛,均表現得親切自然,貨郎的擔上不僅各色玩意淋漓盡致,更在擔上停一隻鵲兒,別添了一番生動和趣味。此圖似繪村間陌路上的情形,一株小樹,如枯木逢春,雜草紛紛落落地叢生,彷彿有春風拂動樹枝稀草,鄉間人物的生活神態表現得準確生動。

骷髏幻戲圖宋 李嵩此圖不知原載何冊。畫是有李嵩題名。吳其貞《書畫記》云:李嵩骷髏圖,紙畫一小幅,畫在澄心堂紙上,氣色尚新。畫一墩子,上題三字,曰五里墩。墩下坐一骷髏,手提一小骷髏。旁有婦乳嬰兒於懷。又一嬰兒手指著小骷髏。(《南宋院畫錄》卷五引)陳繼儒《太平清話》云:予有李嵩骷髏圖團扇絹面,大骷髏提一小骷髏,戲一婦人。婦人抱一小兒乳之。下有貨郎擔,皆零星百物,可愛。他們敘述的都是這一幅畫。明萬曆間刻的《顧氏畫譜》也收入此圖。生與死是那麼強烈地對照著,畫家的寓意是十分深刻的。

文姬歸漢圖宋 佚名 絹本設色 縱24.4厘米 橫22.2厘米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畫中刻畫人物頗見靈動,線條氣脈貫通,有筆不到而意到之妙。歷來表現漢末蔡文姬被匈奴人擄去,後由曹派人接回中原的故事時,畫面總被一種離愁別緒所籠罩,此圖卻從文姬與丈夫的相互顧盼和微笑中,體現出一種相濡以沫的親情,雖然被擄的悲憤和屈辱使文姬莫名難忘,但舔犢之情勝過了一切。

大儺圖宋 佚名 絹本設色 縱67.4厘米 橫59.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大儺圖》描繪了民間傳統的風俗習慣——驅除厲疫。「儺」的含義是借祭神來驅鬼疫。中國少數民族沿襲了很長時間的儺戲也來源於此。每當舉行此類活動,人們帶著假面具,載歌載舞,手舞足蹈,有拿法器者,有擊鼓敲鑼的,場面氣氛非常熱烈。

鹿鳴之什圖宋 馬和之 卷 絹本設色 縱28厘米 橫864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高宗和孝宗曾書《毛詩》三百篇,命他補圖,故流傳以《詩經圖》居多,至今存世尚有16種,但風格、水平不一,其中有真跡,也有摹本,還有偽作和誤定本,此圖為真跡之一。「鹿鳴之什」為《詩·小雅》中的第一組,包括鹿嗚、四牡、皇皇者華、棠棣、伐木、天保、採薇、出車等十篇。以十篇為一卷,故名之曰「什」。此卷高宗書、和之畫十篇俱全,末高宗又書「南院」、「白華」、「華黍」三篇詩序,因為原文有序無詩,故和之未補圖。此卷一詩配一圖,按照詩文內容較細緻地描繪了主要情景,清·孫承譯《庚子銷夏記》評其《詩經圖》曰:「古人宴餐祭祀之儀,禮樂輿馬之制悉備」,此圖即為一例。作品畫法主要運用馬蝗描勾勒人物和樹石輪廓,簡勁飄逸。它脫胎於唐吳道子「行筆磊落、揮霍如蒓萊條」的蘭葉描,但線條短促,戰掣鬆動,已變縱恣為文秀。

唐風圖(之一)宋 馬和之 絹本設色 縱28.3厘米 橫826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馬和之(12世紀),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紹興中(1131—1162年)登進士第,官至工部侍郎。擅長繪畫,承吳道子傳統,人物線條運用「馬蝗描」,飛動飄逸,有清俊閑雅之韻。此圖畫《詩經·唐風》自《蟋蟀》到《采苓》十二圖。此圖主題為《風》,不同於《雅》、《頌》,以描繪晉國民間當政者的各種反映,畫家用生動的藝術形象表達出來。畫面的構思、意境、造型尤為難得,從文學素養、歷史知識、技法創新等方面,都能體現作者之新意。

唐風圖(之二)宋 馬和之 絹本設色 縱28.3厘米 橫826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馬和之(12世紀),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紹興中(1131—1162年)登進士第,官至工部侍郎。擅長繪畫,承吳道子傳統,人物線條運用「馬蝗描」,飛動飄逸,有清俊閑雅之韻。此圖畫《詩經·唐風》自《蟋蟀》到《采苓》十二圖。此圖主題為《風》,不同於《雅》、《頌》,以描繪晉國民間當政者的各種反映,畫家用生動的藝術形象表達出來。畫面的構思、意境、造型尤為難得,從文學素養、歷史知識、技法創新等方面,都能體現作者之新意。

文姬歸漢圖宋 陳居中 工筆設色 縱147.4厘米 橫107.7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這是一個極為普遍的畫題。蔡文姬的故事中既有民族大統一的含義,又帶有濃郁的人情、人性內蘊,這一切在「歸漢」時表現得最為充分,也就成了歷代詩人、畫家都十分衷愛的題材之一。陳居中《文姬歸漢圖》是其中的優秀作品,畫面構圖為線形螺旋方式,整齊之中又有跌宕的變化。右上角是一群匈奴官吏,他們是文姬在胡時的看守也是保護者,再往下,中間偏左的是主人公文姬與匈奴左賢王分別情景,文姬處於一種矛盾狀態,左賢王則顯得有些憂心忡忡,而文姬的兩個孩子拽住她不願母親別離的場景尤為感人。再到右下方,是來迎接文姬的漢朝使者,一個個彷彿都陷在沉思中。

大士像宋 賈師古 絹本設色 縱42.2厘米 橫29.8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賈師古,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汴(今河南開封)人。擅畫道釋人物,師法李公麟。高宗紹興(1131—1162)時為畫院祗候。白描人物,頗得閑逸之狀。此圖中觀音大士取斜倚之姿,秀髮飄逸,將手中寶瓶傾斜,瓊液流溢而成一朵白蓮,似乎芳香四溢而令人稱奇。

曉雪山行圖宋 馬遠 絹本水墨 縱27.6厘米 橫42.9厘米此圖描寫大雪封山的清晨,一山民趕著兩隻身馱木炭的小毛驢在白雪皚皚的山間行走,山民肩上還用樹枝挑著一隻打來的山雞,似去趕集出賣這些東西以換取生活所需。山民衣著單薄,弓腰縮頸,使人感到雪天寒氣逼人。毛驢、竹筐、木炭及人物衣紋均用干筆鉤勒,並施以水墨渲染。作為環境的山石以帶水墨筆作斧劈皴,方硬有稜角,遠處山石用水墨大筆掃出。近處樹枝以焦墨鉤出,橫斜曲折富有變化,遠處用淡墨鉤出。近與遠的筆墨濃與淡效果,有著較強的畫面空間感。山石、樹木均露「一角」、「半邊」,是馬遠常用的構圖形式。

踏歌圖(局部)宋 馬遠 絹本淡設色 縱191.8厘米 橫111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踏歌圖》表現了勞動的場面,對勞動者的美進行了謳歌和讚美,這在文人畫中幾乎看不到。此畫主體內容是田埂上一群老少農民作歡笑踏歌狀,用筆自然舒展,與畫面氣氛搭配一致。遠處,高峰對立,宮殿隱現。從對自然物的處理方法看,是典型的馬派「一角山」的特點。畫面右下角有「馬遠」二字,沒有更多內容,沒有印章。

王羲之玩鵝圖宋 馬遠 絹本淡設色 縱115.9厘米 橫52.4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馬遠,字遙父,號欽山。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濟附近),僑寓錢塘(今杭州)。 南宋畫院待詔。父世榮,伯父公顯,兄逵,都是畫院畫家。初師李唐,卻能獨闢蹊徑,自成一家。兼畫人物、花鳥,作人物有軒昂閑雅之氣。與同時的夏圭,號稱「馬夏」,他善作平視或仰視構圖。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性愛鵝,觀鵝舞頸而妙悟書法之道,曾以寫經與山陰道士換鵝。此圖中王羲之倚松而坐,蓮渚之中,兩隻白鵝正在水中嬉戲。

秋江漁隱圖 宋 馬遠 絹本墨筆 縱37厘米 橫29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馬遠的人物畫存世作品不少,其藝術造詣甚高。在他的筆下,既有古代聖賢、文人雅士,也有農民、漁人等,題材面較廣。馬遠人物畫的鮮明特色是注重刻畫人物的神態和心理活動。此圖顯示出馬遠的富有創造性的卓越構圖技巧和特定的環境氣氛與意境的表達,畫面單純,一老漁翁懷抱木槳,蜷伏在船頭酣睡。

孔子像宋 馬遠 絹本淡設色 縱27.7厘米 橫23.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孔子像》人物衣紋用筆為釘頭鼠尾法,線長而勁利。孔子身著長袍,拱手而立,沉靜肅穆,若有所思,神情十分生動。全圖用禿筆寫衣紋,簡練概括,線條勁拔,寥寥數筆,形神畢現,設色淺淡,韻味高雅。

竹澗焚香圖宋 馬遠此圖原載《四朝選藻冊》(見《石渠寶笈續編》)。簽題馬遠作。此幅雖是紈扇面上的小景,而遠山近水,硬石疏竹,處處足以看出馬遠所特有的風格。人物有二:一焚香靜坐,神氣寧謐;一侍童立後,一手搔頭,神態絕妙。

西園雅集圖宋 馬遠 絹本淡設色 美國納爾遜·艾京斯藝術博物館藏宋代有很多繪畫世家,其中最為出名的恐怕要屬山西的馬家。自北宋後期的馬賁開始,馬家先後有五代人在皇家畫院供職。馬氏家族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畫室或作坊,在這個作坊內僱傭了助手、管理者或代理人,或許還有繪畫材料的生產者及裱畫匠。元佑元年(1086年),蘇軾兄弟、黃庭堅、李公麟、米芾、蔡肇等十六位名士,於駙馬王詵宅邸西園集會。馬遠據此所繪,長卷共分四段。此為其中一段,寫米芾揮毫作書,諸文友或立或坐,凝神圍觀。

憩寂圖宋 佚名 絹本墨筆 縱22.8厘米 橫23.1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全圖用筆簡練,人物表情含蓄端莊,刻畫生動傳神。衣紋線條流利,粗重連續,設色富麗堂皇。繪一僧袒腹、結跏趺坐於松根之上,面前雜設紙筆,狀似凝思。

靜聽松風圖宋 馬麟 絹本設色 縱226.6厘米 橫110.3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靜聽松風圖》是馬麟流傳至今的作品之一。繪有二樹高松迎風,其樹並不寫頂、腳,構圖有馬遠之風。枝幹虯勁奇趣,枝葉飄灑,一老人悠然坐於松下,似聽風冥想,有道骨仙風之氣質,神氣舒暢。其筆法雖類似其父馬遠,但卻可看出他要比馬遠秀潤一些,尤其以樹枝、山石,最為明顯,其樹雖亦氣勢縱橫,雄奇簡勁,但卻並非顯得「瘦如屈鐵」,其用水墨渲染之意更為濃重一些。

夏禹王像宋 馬麟 絹本設色 縱249厘米 橫113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馬麟,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濟縣附近),僑寓杭州。為南宋畫院祗候。出身於繪畫世家,馬遠之子。工書善畫,宗其父筆。長於山水、人物。兼畫花鳥,筆力遒勁,軒昂灑落。夏禹,傳說中古代夏部落的領袖,姒姓,名文命,亦稱大禹。此圖繪夏禹手持如意笏,頭戴王冠,身披龍袍,端莊地立於畫面的正中。作者充分地利用線條的造型的能力,生動地刻畫了夏禹慈祥和藹的形象和內在性格。

八高僧故事宋 梁楷 絹本設色 每段縱26.6厘米 橫約64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此圖繪古代名僧故事。一,達摩面壁;二,弘忍逢杖叟;三,白居易謁烏窠禪師;四,智間竹林擁帚;五,李源、圓澤遇汲水女子;六,灌溪索飲;七,船子拜參;八,孤蓬蘆岸,僧倚釣車。數段有梁楷款字。畫法不同於「減筆」,是比較精細工整的一種,人物生動傳神,剪裁特妙,人物有的只有半身,以前的畫中,從未見過。此圖在題材內容上有風俗畫的意義,描繪了樸素平凡的日常勞動。

布袋和尚圖 宋 梁楷 絹本設色 縱31.3厘米 橫24.5厘米此畫繪布袋和尚半身像,構圖簡明而有力,用筆簡練粗放,尤其以布袋和尚的衣袍最為突出,寥寥數筆,神態活現,有如畫山石一樣雄渾有力,又不失衣袍的柔和隨意,筆意十足,重墨渲染。如除去布袋和尚的上半身不看,其構圖彷彿是一座雄健的遠山,穩健而廣闊,而繪布袋和尚的圓顱碩軀時,轉而用工細流暢的筆法,以工筆繪眉眼唇齒,笑容可掬,其淡泊而又嘻笑於世的神態表現得淋漓盡致,雖有一股玩世的態度,卻又顯示出其寬厚、仁慈、悲天憫人的另一面,這也正是梁楷的處世態度的一種寫照。

潑墨仙人圖宋 梁楷 紙本水墨 高48.7厘米 寬27.7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梁楷既能依精妙嚴謹的圖畫, 又擅用筆極簡、洗鍊放逸的「減筆」畫。這種「減筆」法, 筆墨精練簡約之至, 似乎又是信手拈來之筆, 卻能捕捉住對象的主要特徵, 具有十分傳神的效果。梁楷在技巧上的重要創造, 開啟了元明清畫家寫意人物畫的先河。梁楷的人物畫多以佛教禪宗人物或文人雅士為題材。《潑墨仙人圖》與另一幅傳為他所作《太白行吟圖》齊名。這幅作品, 用酣暢的潑墨畫法, 繪出仙人步履蹣跚的醉態, 用簡括細筆誇張地畫出形象奇怪生動, 似有幽默感的沉醉神情, 令人叫絕。

六祖斫竹圖宋 梁楷 紙本墨筆 縱73厘米 橫31.8厘米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此兩種筆法,工細與粗放,雖看似懸殊,但卻被梁楷所協調而顯得和諧別緻,新奇又有神韻。此圖描繪六祖慧能斫竹的故事。慧能,俗姓盧,世居范陽,曾為樵夫。為禪宗的開創者。圖中的六祖在古樹襯托下,一手拿刀,一手持竹竿,正砍伐枯竹。畫面以寥寥數筆,就勾畫出六祖的生動神態,充分表現了慧能有著豐富生活閱歷的這一身世特徵。

三高游賞圖宋 梁楷此圖原載《宋人名流集藻冊》。畫上題云:御前圖畫梁楷筆。這幅畫可以代表他的人物畫的風格。人物面部表情很細緻,而衣履則以寥寥數筆成之,更顯得迅捷有力。後來的許多畫家都從他這裡得到了啟發。

李白行吟圖 宋 梁楷梁楷,東平(今屬山東)人。嘉泰間畫院待詔並賜金帶,其不受,世號「梁瘋子」,並嗜酒,善畫人物、山水、道釋、鬼神。他突破「院體」畫派謹嚴的畫風,自創「疏體」(即寫意減筆)。其畫風革簡,筆意生動。梁楷繼承了五代宋初畫家石恪的畫法,又自出新意,構圖簡明有力,用筆簡練粗放。此《李白行吟圖》即體現了梁楷的簡筆風格。

秋庭戲嬰圖宋 陳宗訓此圖原載《宋人名流集藻冊》(見《石渠寶笈續編》)。簽題陳宗訓作。《圖繪寶鑒》云:陳宗訓,杭人。師蘇漢臣,畫道釋人物仕女,描染未精,人呼為鐵陳。紹定年(1228—1233)畫院待詔。按此語未然。今觀宗訓《秋庭戲嬰圖》,人物花卉和山石,均甚精工。

小庭嬰戲圖 宋 佚名此圖不知原載何冊,亦無作者姓氏。其作風甚類陳宗訓,故列於宗訓所作之後。

春遊晚歸宋 佚名此圖原載《紈扇畫冊》(見《石渠寶笈三編》)。無作者姓氏。畫面甚見渺遠,充溢了春天的氣息。一老者策騎緩行,幾個侍從各攜椅、凳、食盒之屬,可作一幅宋朝風俗畫觀。

百子嬉春圖宋 佚名此圖原載《四朝選藻冊》(見《石渠寶笈續編》)。簽題蘇漢臣作。按《圖繪寶鑒》:蘇漢臣,開封人。宣和畫院待詔。師劉宗古,工畫道釋,人物臻妙,尤善嬰兒。紹興間(1131—1162)復官。孝宗隆興初(1163),畫佛像稱旨,補承信郎。世人凡見嬰戲圖,便題蘇漢臣作。此圖亦題漢臣作,不知何據。是陳宗訓以來的作風,有動作而無表情。名手之筆,不當如是。故改題無名氏作。

竹林撥阮圖宋 佚名此圖原載《四朝選藻冊》(見《石渠寶笈續編》)。簽題李唐作。按此圖狀人物甚工,但非李唐的作風。我們觀李唐的《伯夷、叔齊採薇圖》是那樣的形象深刻,便顯得此幅的纖弱了。故改題為無名氏作。

松蔭論道圖宋 佚名此圖亦作《三教論道圖》,原載《歷代名筆集勝冊》第四冊(見《虛齋名畫錄》)。簽題劉松年作。按《圖繪寶鑒》:劉松年為淳熙(1174—1198)畫院學生。紹熙年(1190—1194)待詔。師張敦禮。工畫人物山水,神氣精妙,名過於師。寧宗朝(1195—1234)進耕織圖稱旨,賜金帶。宋畫人作三教圖者甚多。此圖作風比較弱,當非出劉松年之筆,故改題無名氏作。

觀音像宋 法常 絹本水墨法常畫風略近梁楷, 元人有人論他作畫多用蔗渣、草秸作畫, 隨筆點墨,意思簡古,不費妝綴。也有人說他的畫粗惡無古法, 誠非雅觀。考察現存法常作品, 其所畫猿、鶴、觀音、羅漢等, 形象頗為嚴謹, 背景則較為縱逸, 大體上是運用一種半工半寫的畫法。法常的作品流傳到日本國較多, 對該國的繪畫影響很大。《觀音猿猴圖》是指《觀音圖》、《猿圖》和《鶴圖》三幅畫。畫中觀音的衣服用蘭葉描, 略近梁楷畫法, 樹木草石粗率簡勁。

布袋和尚圖宋 法常 紙本水墨 縱96.7厘米 橫41.5厘米僧法常, 號牧溪, 蜀(今四州)人, 生卒年不詳, 其藝術活動主要約在13世紀60-80年代之際。曾因抨擊奸相賈似道而遭通緝, 逃至浙江一丘姓人家中避難。法常善畫龍、虎、猿、鶴、蘆雁、山水、人物。布袋和尚為五代後梁時僧人,世傳為彌勒菩薩化身。此圖中的布袋和尚為半身像,雙手捧腹,作開口大笑狀。

老子圖 宋 法常 紙本水墨 縱88.9厘米 橫33.5厘米 日本岡山縣立美術館藏法常的用筆由梁楷的「簡筆」變化而來,但較之稍為「文氣」一些,收斂一些。圖中的老子,因鼻毛外露,被稱人「鼻毛老子」。此幅中,老子招風耳、禿頭、張巨口,鼻毛直掛唇邊,形貌奇特,有道是「奇人自有奇相」,真正仙風道骨,奇絕脫俗,狀神寫貌,盡得人物風流和神韻。

天官圖宋 佚名 絹本設色 縱125.5厘米 橫55.9厘米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天官、地官、水官是道教美術中司空見慣的題材。無題款和年號的《天官》、《地官》、《水官圖》藏在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從風格和技法來看,可推測為南宋畫家所作。構圖按傳統的「主大從小」原則,主神占畫面的三分之二,而且表現的是栩栩如生的側面。有唐代道釋畫的遺風。

地官圖宋 佚名 絹本設色 縱125.5厘米 橫55.9厘米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地官圖》的畫較《天官圖》的畫風富有一種社會現實性和生活色彩。威武神聖的地官,被表現出一種不可一世的出巡官員的派頭,侍從前呼後涌,場面宏大而熱烈,背景則採用宋代郭熙、李成的山水畫法,更為恰當地烘託了場面的氣氛。

五百羅漢·布施貧飢宋 周季常 林庭珪 縱111.5厘米 橫53.1厘米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周季常、林庭珪,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1178至1188年,南宋頗有盛名的佛畫家。此畫繪五百羅漢中布施貧飢的場面,畫面描繪工細,用線富有變化。

牧牛圖宋 牟益 紙本墨筆 縱26.2厘米 橫7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牟益,吳郡崑山人,南宋孝宗乾道年間(1165—1173)為畫院待詔,工畫花竹翎毛,尤擅渲染,兼擅書畫,《圖繪寶鑒》雲其「畫入能品」。《畫史會要》載:晚年喜篆書,深究古文,嘗取詛楚、石鼓、鐘鼎等文為辨證一編,以糾釋文之誤。他的代表作品《牧牛圖》與被收入《石渠寶笈續編·寧壽宮》的《搗衣圖》一樣,很有藝術特色。此圖繪煙柳平丘,牧童跨於牛背上,一手拿小木杆,一手拿昆蟲在逗趣。其後一牛犢緊隨前面的大牛,畫面生動活潑。畫中的牛造型準確,形象生動,筆法簡率。

五百羅漢·洞中入定宋 周季常 林庭 絹本設色 縱111.5厘米 橫53.1厘米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此圖繪五百羅漢在洞中入定場面。圖中畫羅漢閉目入定,似乎進入一種參禪的高妙之境。儘管身旁是洶湧的波濤,身後有張開巨口的大蟒也無暇顧及。歡迎進入還舊樓主個人圖書館>>>


推薦閱讀:

《傳世言》--枕邊書
傳說中的陳摶老祖的傳世之作:心相篇

TAG:中國 | 人物 | 名畫 | 傳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