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六祖壇經(1) 慧律法師

 

 

第一集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諸位法師,諸位在家菩薩,今天我們要進入另外一個課程,稱為《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曹溪原本》。自過去以來,研究《六祖壇經》的人不在少數,也有許多法師演講的題材,都籍著六祖的話,籍著《法寶壇經》的話來說,研究《六祖壇經》的人不在少數,因為《法寶壇經》而明心見性的人也是大有人在。我們是弘揚凈土,主要是弘揚念佛法門,但是對於我們的本性,明心見性重要的事,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心即是佛,佛即是心,雖然是念佛,但也不離我們的本性,也不是說研究禪宗就離開凈土,將凈土與禪分得很清楚,並不是這樣,因為禪就是佛的心。我們想要解脫,當然我們就要先了解心為何物。過去若是有人請師父去弘揚佛法講經時,都沒有那麼多時間,沒有那麼多時間,無法將整本《六祖壇經》從頭到尾一字一字地好好來解釋,都沒有辦法。所有說我們今天有這個福報因緣,具足一切的緣,這是很不簡單的,所有大家要珍惜!

《六祖壇經》的註解也是很多很多,因為若是要按照註解來講解,要用很久很久的時間,那麼我們不需要這樣,所有我就採取整本全是經文為教材,所有這本是重新打字,重新注音,國語注音,有國語的注音,從頭到尾完全沒有註解。沒有註解也有一個好處,不會拖延時間,也容易發揮。買錄音帶的人,負擔也不會太重。否則《六祖壇經》一講就百餘卷錄音帶,想買的人就很頭疼,所有我們就直接來解釋。

現在請諸位打開第一頁,《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曹溪原本》,六祖當然是指惠能大師,法寶,這就是真理,我們說佛寶、法寶、僧寶,【法】簡單來講,就是諸佛之母,法能使我們開智慧,認識本來面目,所以說法師、法師,以法為師,以法師人,名為法師。以法為師,以佛所說法的真理,來當做自己的老師。以法師人,以佛所說的法,【師人】當動詞,教育他人。簡單來講,不論是你自己修行也要依法,講經弘法也要依法,所以四依止中說道:依法不依人。法寶,能令眾生解脫生死,得大自在,叫做法寶。比較需要解釋的就是【壇經】兩字。我們說戒壇或是密壇,都是一個壇。或是:華嚴壇、法華壇、藥師壇、愣嚴壇、凈土壇,都有一個壇字,戒壇。稱為壇經這是有淵源的。在(劉)宋朝時,有一位三藏法師,名為求那拔陀羅,求那拔陀羅三藏法師,他所建立的一個壇。他建立起這個壇,在一個地方立起了一座碑,也就是在石頭上刻了字。他說:將來有肉身菩薩在這個地方受戒。到了智葯三藏法師,在梁武帝時,梁武帝天監元年,在梁武帝的時代,他在此種了棵菩提樹,種了棵菩提樹在壇的旁邊,預言將來有肉身菩薩在此受戒。他就在壇邊種了棵菩提樹,作出了預言,預言:一百七十年之後有位肉身菩薩在樹下,這個菩提樹下開演最上乘的法門,頓悟入道要門之法門,會度無量的眾生,印佛心印,是為法王,有法王出世。所以後來有六祖,因為早就有人為他預言了,一百七十年以前就有人預言,一百七十年以後,就有一位肉身菩薩要出現,所以也不必奇怪。六祖只是聽到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誦《金剛經》誦了二、三十年了,也沒什麼消息,每天都念【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是菩薩再來,他還未來,就有人已經預言好了。只是不知道是哪尊佛再來的。對不對,是不是這樣?不然一百七十之年前就沒有人預測會有一個矮子法師來講經,也沒有人這樣預測。可見我也不是什麼再來人,不過我也可以算是再來人,是再來六道輪迴的人,不一樣。我也是再來人,你們也是再來人,繼續再來生老病死的人,都一樣,大家都是再來輪,再來輪。所以這個《壇經》是因為求那拔陀羅有建立這樣一個壇,後來六祖當然他講經不是在這個壇的旁邊講經,他四周圍所到之處他都有講經,但是因為過去就有人立了一個壇,旁邊又種了棵菩提樹,為了紀念先知先覺的預言,為了這個六祖的德高望重的根源,所以稱為《壇經》,這樣了解了嗎?這個《壇經》的來源就是這樣來的。

曹溪原本,曹溪就是六祖的道場,所住之處。原本,就是從開始刻在石頭上的全部都節錄下來。這本書是打得不錯,很可惜,沒有把這個節錄的人寫出來。是法海禪師,六祖的弟子,法海禪師抄錄的,由他抄錄的,這個本子打的很好,很可惜,就是沒有寫,唐釋門人,唐朝的唐,釋迦牟尼佛的釋,門人,我們所說的門,門神的門,門人,法海錄。按照道理是少這個,不知道是怎麼打字的,把這個遺漏了。【唐釋門人法海錄】就是指在唐朝,釋就是釋迦牟尼佛,門人就是後代,一個叫法海的,我們講堂也有一個,不過體形小一點,也是有一個叫法海。再來,小字的就不用看,小字的不用看。再來就是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意。這是唐武則天所做的偈頌,到今天來講,千千萬萬人都在讚頌。可見武則天學問之淵博很驚人,很不得了!女流之輩能寫出這幾個字,這幾個字,字字我們都看得懂,但是要叫我們組合就無法組合得這麼漂亮,無法組合到這種程度了。所以武則天這個女眾實在很了不起。所以我也常說女眾業障輕,就是這個道理。《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曹溪原本》悟法傳衣第一,【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名璩】那時就是因為沒有講一個特定的時間,沒有說某月某日,那時六祖大師來到寶林,這個寶林也是有一段故事,過去一位高僧大德來到此地時,從前並不是叫寶林,這個寶林是過去有位高僧走到此處時,看到溪水非常清涼,樹木非常茂盛,靈氣很重。他就預言,將來有肉身菩薩,有高僧在這裡成道,弘法利生,得道如林。得道,就是因為有聖僧出世,將來在這裡修行,得道如林,得道者就象樹木那麼多,我們今天這麼多人開悟,後代開悟差不多都是誦《六祖法寶壇經》開悟的,以及《金剛經》二本。所以寶林就是得道如林,名叫做寶林。韶州,這就是在廣東省,這個州是一個府,府再下一級就是縣,府就象我們現在的都市那麼大,人潮多,是文化的中心,比我們現在的縣還大,算是很大的地區了。韶州,韋刺史,一個姓韋的,刺史,現在所謂的調查局,再來就是稽查,稽徵處,查看你有無漏稅,查看你有無違規,查看你有無貪污,簡單講就是稱為調查局,地下工作人員。刺史可以說調查你的行為對或錯,然後稟報上去,韋刺史,名璩,與官僚,【官】上級稱為官,【僚】他的部下稱作僚。所謂幕僚人員,幕僚幕僚,譬如說白宮幕僚,white house白宮,幕僚,就是他的屬下,他的部下,專門提供給他意見,提供意見的人。所以 【與官僚入山】,入【山】是指南華山,在曲江縣,寶林寺就是在這個山裡面,南華,南就是東南西北的南,華就是中華民國的華,南華山。入這個南華山,在這個曲江縣,來到寶林寺,所以也就是來找六祖。【請六祖於大梵寺】,大梵寺就是在韶州府,剛才我們說到的那位韶州韋刺史,因為他是韋刺史,要來禮請,請六祖去韶州府曲江縣,大梵寺就是在曲江縣,曲就是歌曲的曲,江就是三點水的江,韶州府曲江縣有間大梵寺,來【講堂為眾開緣】,為大眾開緣,說摩訶般若波羅密蜜法,就是大智慧到彼岸之法,【師】就是六祖,【升座次】把筆拿起來,次,座次的次,就是所座之處,次就是地方,六祖升座所坐之處稱為座次。刺史,韋刺史與官僚,官僚就是幕後工作人員叫做僚,部屬,部下的意思。【三十餘人】儒宗學士,儒宗叫做崇尚儒學之士,就是研究四書五經的人也來學佛。【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就是男眾的出家眾,比丘的意思。:【尼】,就是女眾的出家眾,比丘尼。【道】就是信道教的,專門拜神的人也來了,【俗】就是沒有信佛的人叫做俗,平時我們都稱為居士。所以我們簡單來講這個【道】也含有學佛的人或是道教的人。【俗】有在家的居士,沒有學佛的人全都摻雜在內,簡單來講,出家、在家總共有一千餘人,你想想看,一千餘人,以前又沒有麥克風,你看六祖要怎麼講經?他的丹田聲音是多麼宏亮?從前一千多人在聽經,你看六祖在講經沒有用麥克風,從前也沒有電力,電力是近幾年才有的,對不對?從前鄉下都只有點蠟燭,對不對,要去上廁所的時候就點著一根蠟燭,照、照、照、、、哪有什麼電燈?根本沒有,根本沒有。你想想看,六祖離我們今天一千多年,一千多年的時間,那時候他講經的時候竟然沒有用麥克風,一千多人在聽他講經,看他的丹田是多麼有力量,要是我們怎麼有辦法。講個幾場,就馬上喉嚨發炎了。【一千餘人,同時作禮】,就是向六祖頂禮。【願聞法要】。希望聽六祖開示,諸佛所開示之法,最重要者,法要就是指心法,最重要的法,簡單幾句。【大師告曰:諸善知識!】這句話要注意,【善知識,是尊稱底下聽經的人。若是按理來說,善知識的定義就是說: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壞我信心之人,名惡知識。這很重要!平時我們若是要交朋友,來到我們家裡說的話,都能幫助我們修行。幫助我們菩提之道者,這就叫做善知識。凡是一天到晚來我們家裡,說些破壞我們的信心,要使我們對某一個法師失去信心,對三寶失去信心的,那個統統叫做惡知識,斷人慧命的人,救都救不起來,還一直破壞,那個叫惡知識。簡單來講,能夠幫助我修行菩提之道者,名善知識。凡是來我們面前講別人的壞話,使我們對某一個人失去信心,那個叫惡知識。【總凈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這就是說:善知識!總,就是簡單、總體,大家要冷靜,清靜心稱為凈心。大家來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大家來念,大般若智慧到彼岸。所以就念念,,,可能是念《心經》,或者是念《金剛經》,這都是般若智慧。所以六祖良久,【良久】就是先讓大家心靜下來。在講經以前,教大家念般若波羅蜜。心靜下來念:摩訶般若波羅蜜。我們早課都念這三句,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大師良久,復告眾曰:】才對大家這樣說:【善知識】,【菩提自性,本自清靜。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句話要用尺划起來,這十六個字。以後聽《六祖壇經》的時候,你要帶一支尺,否則你不知道整本的重心點在哪裡,講到那裡,我會教你划下來,你就把它划下來。若是想修行,這一句話就足足有餘了。菩提自性,我們每一個人,存在我們心中覺悟的本來自性,本來是清靜的。沒有經過任何的修飾、矯揉造作。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你用什麼心?用菩提自性,用清靜心,用這種心,直了成佛,直接令你成佛。【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善知識,就是說,大眾啊,就象師父在介紹:諸位法師,諸位在家菩薩。六祖用這句善知識,就尊稱、讚歎聽經的人。說:善知識,與會的善知識,大家暫且聽惠能自我介紹,行由得法,就是說我是如何得到法,我過去是如何由來?如何修行?如何吃過苦?所以說【行由】就是來龍去脈。來得法,將得到衣與缽的事情來向大家說明,得法事意,是如何由來的。簡單來說,惠能行由,就是要介紹,我是如何來的。得法事意,我是如何得到衣缽的來龍去脈,向大家介紹一下。【能嚴父本貫范陽,】【能】就是惠能自己稱呼,惠能。所以他簡單稱一個『能』字而已。出家人署名,都只有寫一個字而已,單寫一個字。譬如照理來說,我若是要回答信件,我的法名慧律,應該只能寫一個【律】字,這過去都是這樣。譬如說懺公,他在回答人家的信件,他只寫一個字【雲】,寫【雲】而已,大家則稱他為懺公。李炳南,大家就稱呼他為炳公上人,都是非常尊重的。我上次寫封信署名【律】,有人說,哎喲,好肉麻哦!竟然是4A的小姐,什麼都不懂,又給師父漏氣。請這些女孩子領我的薪水,整天凈是給我漏氣而已,她就是不懂。【能】就是惠能的自稱,在這裡,他也是用一個字而已。照理來說,要稱能師父、律師父,真正在稱呼,都是簡單一字而已。譬如法性,性師父;法尊,尊師父;法海,海師父,都是這樣而已,都是單稱一個字。若這一個字若是由女眾來叫,簡直就會腿軟了:性、尊,這就不能聽了,很難聽!本來這樣稱呼很莊嚴的,被女眾一叫就不能聽了。現在已經有人寫信來稱我為【律公上人】了,真要命!前幾天收到一封信寫著【慧律老法師收】。他也不曉得我幾歲,真沒禮貌,真沒禮貌。【能嚴父本貫范陽】,意思就是說惠能;我們說,嚴父慈母,父親比較嚴厲,母親比較慈悲。所以說嚴父慈母,所以嚴父就是他的父親,他父親的本貫,就是本籍,我們現在所謂的籍貫,他的本籍在哪裡呢?在范陽。范陽左降,把筆拿起來,左降就是被降職。因為可能犯了國法,不然就是做的不稱職,因此被降職。【左降】就是被降職、發放,【流】是發放,發放到哪裡呢?我們所說的勞改,差不多是現在中共所說的勞改。發放到邊疆地帶,【於嶺南】。嶺南就是廣東。因為嶺南這個地方包括的範圍很大,有五個地區都屬於嶺南,所以嶺南大部分就是指廣東,作新州,因為被降職,被發放來到嶺南,等於是來到廣東。【作新州百姓】。新州就是廣東的一個地方。新州現在叫新興。新州就是現在的新興。作為百姓,此身不幸,六祖也是很不幸,我看也是跟我差不多。【此身不幸,父又早亡。】父親早亡,跟我父親差不多,不過我父親不是早亡,他是早離開,其餘的,讓師媽自己說就好了,這些不用我替他說,早離開。【老母孤遺】,此時說,老母孤遺,已經60幾歲了,惠能的母親已經60幾歲了,所以他的母親也算是很老了,孤遺就是無依無靠,只依靠六祖一個人。【移來南海】,無依無靠的,移就是遷,遷來南海郡。南海郡也是屬於廣東的一個郡。因為廣東很大,廣東是台灣省的好幾倍大,移來南海,就是搬來南海郡這個地方。【艱辛貧乏】。生活很困苦、很貧窮。【於市賣柴】。這個要注意,這個【市】不是都市,是城鎮,剛好跟我們說的相反,不是在都市裡面賣柴,這個不是這樣子的,這個【市】就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叫做市集。簡單來講,就是以前的城鎮。所以這個一定要注意。於市賣柴,也就是在城與鎮之間人多之處賣柴。【時有一客買柴】,有一個客人跟他買柴,有一個人,客就是人,有一個人跟他買柴,這個柴就是薪柴,煮飯起火用的。簡單來講,六祖就是每天去砍柴,賣柴度日,算是賣人煮飯的薪柴。從前也沒有瓦斯,瓦斯是現代才有的。從前都是燒薪柴,不然就是燃燒粗糠,都是這樣,大陸現在還是在燒柴。是大都市才有在使用瓦斯。我們台灣現在也幾乎沒有人在燒柴了,差不多都是使用瓦斯了。會燒柴的地方就是要用到大鍋爐的,需要大火煮飯的地方,需要大火的人才有在燒柴。若是一般的家庭,都是用小小的瓦斯,因為柴火的火勢大,比瓦斯的火力強。要靠燒新柴的大鍋爐,若是沒有薪柴就沒有辦法。瓦斯火力太小沒有辦法。【使令送至客店】,送到客店裡來。客人說:我要買你的柴,你幫我送到客店裡來。【客收去,能得錢】。【能得錢】是惠能得到錢,你不要解釋說,能夠得到錢,完蛋了。不懂又自作聰明。客收去,客人把柴收去,惠能得到了錢。【卻出門外】,卻就是退,因為表示尊重他人,推出門外。表示自己很謙虛,慢慢退出門外,這個卻。【見一客誦經】,看到一個人在誦經,惠能一聞經典,【能一聞經雲】。惠能一聽到經典這樣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才剛講過這本《金剛經》,所以這句話很好解釋。光是聽到這句說,一切法不可得,無所住,不要去持著任何起心動念的東西。善不住,惡不住,是不住,非不住,完全放下對立性的善惡觀念,不思善,不思惡。無所住就是說無所著,而生出這個清靜的心。【心即開悟】,馬上開悟,你看看,看這些賢人、聖僧來到世間要度眾生,就不需要花太久的時間,不用象我們要搞好幾年。他只要聽一句話就OK了,解決了,心即開悟。【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在誦《金剛經》,所以我才鼓勵大家要認真誦《金剛經》。惠能【復問】從哪裡來呢?這本經是從哪裡來的呢?【從何所來持此經典?】這本經是從哪裡來?為什麼要持這部經典呢?這個人這樣說,【客雲,我從蘄州】,蘄州是在黃州府東一百八十里,黃梅縣。蘄州離廣東很遠了。【黃梅縣東禪寺來】是五祖所在之處。東禪寺是五祖所住之處。【來其寺是】,是【五祖忍大師】在蘄州黃梅縣東禪寺【在彼主化】,在那個地方,主就是主持,化就是教化。象我現在是文殊講堂的主持,就是我慧律在這裡教化,【主化】就是主持跟教化。【門人一千有餘】也就是弟子。一般是指出家的徒弟,跟隨五祖修道的有一千多人,很驚人。從前一座寺廟,光是出家的男眾,一間寺廟有一千多人。我聽說大陸的,及看大陸的介紹,從前大陸的寺廟有多大你們知道嗎?有好幾百甲,早上做早課還要騎馬,為什麼要騎馬呢?因為要打板,從這一頭騎馬打板到另一頭,這樣整間寺廟的人才叫得起來,不然地方太大了,大到要騎馬才跑得完,對不對?我們現在就不需要了,我們現在只要裝上麥克風,買個喇叭來按:叭咕,叭咕,大家就全醒了,板一打下去,再遠的地方,聲音一響他就起床了。以前的叢林要騎馬打板,不然實在是太遠了。幾百甲地,你想想看,看那個地方有多大?無法去計算了,有人說幾萬公頃,幾萬公頃,若是從這一頭到那一頭,馬就要跑幾個小時,從起點打板到終點,剛好可以吃早餐了。太大了,非常大!這樣還不算大,印度的那爛陀寺,經典的記載,留學生有多少呢,在那爛陀寺跟這個戒賢論師學道,有一萬多人,一萬多個學生,印度的那爛陀寺有一萬多個學生。從前的道場就那麼多人了,想要見師父一次,要怎麼見呢?一千(萬?)多人怎麼輪流?要怎麼見到師父一次?根本就不可能。哪有那麼好的事,象現在每天都可以見到師父,拜託他來看經典他還不肯(?)從前想看到一個主持是非常困難的,主持是很少出來的。從前在叢林里,主持一個月才出來兩天,初一、十五,出來做什麼呢?出來受人頂禮,一起向上排班,頂禮開山祖師,我們的這個和尚,我們這裡的開山和尚,方丈和尚就出來受人頂禮,初一、十五才會出來,所以想看到師父,要初一十五才看得到,主持是不跟大家一起吃飯的。從前是這樣,一千多人,對不對,現在就不是這樣的了,現在師父這裡若是只有初一十五才出來,就跑得只剩三個了。不可能的事情,現在的都是緊跟著,所以我們現在的生活,與叢林的禪堂、念佛堂、叢林的生活完全不同。台灣省,若是以我們文殊講堂來說,有三、四十位男眾,那就差不多是男眾最多的地方了。諸位,全台灣省男眾最多的,目前差不多是文殊講堂了,目前,真正集中來說,分散出去的不算,不是說由師父剃度的,不是這樣,而是集中起來,純粹是男眾的道場,男女眾同一道場的不算,純粹男眾的道場,目前來說,差不多我們這裡人最多,到明年差不多就剩不到幾個了。因為男眾很少在一間道場住超過兩年的,很少,沒見過,這是說真的,很少。好比我遇到的一些高僧大德,他身旁的徒弟也都差不多待不了多久,象我的上人煮雲老和尚,他剃度男眾,他剃度一個就跑一個,剃到最後他也說了,很奇怪!這個男眾就是不要在我的旁邊,他也沒辦法,對不對?就算有時候,懺公的蓮因寺,在家出家的男眾合起來有時二、三十人,有時十幾個人,南普陀佛學院,象現在是三十幾個人,有時只有十幾個人,也是這樣,男眾就是非常難掌握,非常難,不肯被人管,男眾不肯被人管。門人一千有餘,你想想看,那時候有多少人。【我在彼中禮拜聽受此經】,我就是到那個地方聽受這本《金剛經》,所以五祖,【大師】就是五祖,常常勸告,在此的大師不是指六祖哦,大師五祖【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就能見到自己的本性,【直了成佛.】【能聞說】,惠能聽說,【宿昔有緣,】因此【乃蒙,】蒙就是因此有一個人,蒙就是施恩與人。承蒙他這一個人。【一客取銀十兩與能】,給惠能大師讓他安家。【令充老母衣糧。】惠能要出家修行,要準備他母親的糧食,他就拿十兩幫助惠能,拿十兩出來的這個人,不得了了!十兩竟然栽培出來一個六祖?要是我,一百兩、一千兩我都給他,只可惜遇不到。你們裡面要是有七祖,要告訴我一聲。我馬上準備一百銀兩給你,象這種福,三更半夜我也搶著修。別說是十兩了,一千兩我都給你,真的。這個人也真是厲害,那麼有機緣,施捨十兩就栽培出來一個六祖,實在是很厲害。這十兩若是現在要算利息也不得了了。六祖一個人就能度化無量無邊。所以我常說,施捨金錢不在多,施捨高僧大德一個一百元就不得了了,不得了了!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禮拜五祖。】教他:你要往蘄州黃梅縣東禪寺去禮拜五祖。【能安置母畢,即便辭親。】就與母親辭別了。所以你看,獨子也一樣出家。很多男眾都說:師父我很想出家,只不過我是獨子。我說,那都是騙人的啦!六祖也是家中唯一的子嗣,也是獨子,他也是家中獨子,照常辭親,不然他何必替母親安排糧食做什麼呢?就可以由兄弟姊妹奉養了,對不對?豈不見許多獨子照常出家,對不對?所以都是自己的問題。想娶老婆,就推說是母親的問題。【不經三十餘日,】就是不知不覺經過三十多天,來到黃梅禮拜五祖。不經就是不知不覺,就經過三十多天,一個多月。【便至黃梅禮拜五祖。】從前都靠走路很辛苦,要長途跋涉。我們現在開車一天就到了,他要走三十幾天。【問能曰】五祖就問,禮拜五祖後,他就對惠能這樣問了:你是何方來呢?所以要是有徒弟要來出家,我就常常會問,你從哪裡來?再來就問,你要到哪裡去?他當場就愣住了。你從何處來?【汝何方人,欲求何物?】你來我這裡,是為了求什麼東西呢?【能對曰:】就向五祖這樣說了:【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我是廣東新州這個地方的百姓,我【遠來禮師】來頂禮五祖大師,【唯求做佛,不求余物。】這個人太厲害,真的是根基大利之人。不是象現在,像現在你們來拜託師父,我說,你來念佛是為了什麼?我只是求個平安而已,我也不求什麼。你看六祖所求的:【唯求做佛,不求余物。】而我們現在求的是;【唯求消災,聯考能中。病苦能除,不求做佛。】剛好相反!我們現在都求消災解厄,不求做佛祖,剛好與聖人相反。【祖言,汝是嶺南人,】嶺南當時的交通很不方便,一千多年前還是草木叢生,未開發。【又是猲獠(ge liao)】這個要讀做猲獠,猲獠是一個音。又是猲獠,要這樣讀才對。猲獠在當時是恥笑人的意思,猲獠是一種動物。在中國西南的夷族,夷族這個地區出產一種動物的獸名,猲獠是一種動物的名。簡單來講,猲獠就是未開化。你是嶺南人,又是猲獠,若堪作佛嗎?你夠資格作佛嗎?【若為堪作佛?】你看這惠能的回答是驚天動地,惠能這初學佛的人就這樣回答祖師了。【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要是我們這裡有一個徒弟來,我若是問他,你從哪裡來?我從鵝鑾鼻來,我就對他說,鵝鑾鼻是台灣的最後端,殿後準會到大楣,倒楣的人怎麼作佛?他馬上就回你一句,你也有什麼了不起的?你以為你台北人就可以作佛?我屏東鵝鑾鼻人,殿後就準是到大楣嗎?他的回答就跟六祖不一樣了。六祖回答得實在很厲害,你看祖師的根機大利,實在是非常驚人。人雖有南北,但本性是不分南北的。【猲獠身與和尚不同,】我是一個猲獠沒錯,我是一個未開化之處來的百姓沒錯,與和尚之身當然是不同,但是【佛性有何差別?】你說啊?祖,就是五祖,【祖更欲與語,】五祖想此人根機大利,本想繼續與他對談,【且見徒眾總在左右,】看這些徒眾都在身邊,是欲言又止。很難一展身手的意思,因為五祖要保護六祖,要保護六祖,怕有人陷害他,看到許許多多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來,來,去廚房,不然去馬槽,或者去種田,你這個猲獠跟大眾去作務,人家作什麼,你就跟著人家做,修一些福。意思是說叫他去種田,或者去馬槽裡面,或者去廚房裡面隨便做,也就是去修福。【予曰:】予就是六祖回答,【惠能啟和尚,】惠能稟報,和尚也就是五祖,弟子自心,我的心常生智慧,像泉水般一直生出智慧,這是人人具足的,不離清凈的自性即是福田,這才是福田,不知和尚教做何務?不知道和尚你要教我做什麼?這才是真正的修福呢?你看五祖說:【這猲獠根性大利。】句句話都答得讓你啞口無言,太厲害,太厲害了!不假思索,一開口都是由本性流露出來的東西。意思就是說,【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我的心中智慧常常生,不是像我們現在的眾生,愚痴常常生。我恨你,恨你恨到死。都是生這種無明的東西。【不離自性,即是福田。】在這裡你要注意一句話:一切福田不離方寸,一切福田都是離不開我們這個心。旁邊你要寫一句話:大智慧的人才懂得大福田。不是像世間人,一天到晚,只會施捨身外的金錢,不會施捨內心的煩惱,內心的煩惱舍不出來,我們在施捨只會施捨外在之物,施捨什麼?施捨金錢,裡面的煩惱卻持著不放,要身心具舍,名為真舍,要將身體以外的東西,包括身體也能施捨,心中的煩惱施捨,名為大舍,所以我們施捨不要只是施捨金錢而已。因此我也常常告訴諸位,這個世間人,只能給他講講福報而已,無法跟他講本性智慧的東西。【未審和尚教作何物?】我本性就是福,簡單來說,本性就是無量的福田,為什麼呢?諸位稍微想想看,你冷靜地想想這句話,本性就是慈悲,有智慧,他就無爭,他不會跟人鬥爭,他就有忍辱。你想想看,我們這個世間人,他雖然想種福報,但是他沒有忍耐,脾氣很壞,每天跟人吵架,很快就會被人殺死了。看起來很富有,不過業障很重,整天煩煩惱惱的,沒有本性的功夫,六祖就是有本性的功夫。每一個人,若是有本性的功夫,就有無量的福田,為什麼呢?忍辱才是大福田。你能夠忍辱,你才真正是有福田。什麼事情用慈悲、寬恕,即是無量的福田,雖然我們很貧窮,但是每一個眾生都會尊重我們,看得起我們,這就是真正的福田。所以六祖因為了解本性才是真正的福田。簡單來說,你只要慈悲、忍辱,降伏我們的無明,你就真正有大福田。若是說世間的勞斯來斯、樓房、金錢、鑽石這對於一個聖者來說猶如瓦礫、糞土,這是沒有效,沒什麼作用的。【祖雲,這猲獠根性大利。】太厲害了!【汝更勿言。】你不要再說了,恐怕會有人陷害他。【著槽廠去】著,命令。著,去去去,【槽】就是養馬的小屋。去!去!去養馬的地方,去做事,不必講那麼多。【能退至後院,】惠能就退到後院。【有一行者,差能破柴踏碓,】有一個修行者派,差就是派,派惠能破柴,也就是劈柴、砍柴。聽說六祖跟我差不多。劈柴要踩到高處才劈得到。踏碓踏碓,踏碓的【碓】就是以前的石磨。因為六祖體重很輕,人長得矮小,就象我,差不多四、五十公斤而已,腰部要綁上石頭,綁上石頭再用腳踏,爬上去踏板搗米,不然踏不動啊,沒辦法。矮小的人都比較有智慧,很奇怪。不像有些人一百八十公分,卻虛有其表。【經八餘月,】經過八個月。【祖一日見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八個月前我曾給你說過話,你的講法實在真的很有見地。【之見】就是你的看法,你的見地很可採用。你實在真正不簡單,你是一個人才,五祖一眼就看出來了。【恐有惡人害汝,】為什麼會有惡人?大家會說,同樣是出家人,誰會害他呢?有啊,嫉妒啊!不然你們想想看,你們願意坐在這裡聽經聞法,你們很讚歎師父,但是為什麼同樣是出家人,他為什麼會誹謗師父?你想呢?對不對?也是有啊,怎麼會沒有呢?為什麼?畢竟不是成佛嘛。惡人也是有,嫉妒嘛。【遂不予汝言。】因此我就不跟你多說?【知之否】你知道嗎?你知道我的用心就是怕有人陷害你,所以我不跟你多說。【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不敢來到你出入的地方。【令人不覺】讓人不發現。【祖一日喚門人總來,】叫大家統統來。我告訴你們,【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是件大事,生死六道輪迴是件大事。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這句話實在沒有錯!這句話確實如此,我常常告訴你們,你叫信徒來打齋他願意,你叫他來修福他也肯。要他來頂禮師父他也願意,要打八關齋他也願意,全都願意。到日月禪寺打齋他也說好,來朝山他也說好,這都願意,不求出離生死,我告訴諸位,哪一種精神叫做出離生死的精神?他沒有時間搞是非,沒有時間聽是非,二十四個小時都在觀照智慧當中,所以說,惠能心中常生智慧,不離自性。你看看,常生智慧,我們有常生智慧嗎?你若是有出離生死苦海的心,當然你就常生智慧,你就能夠觀照,而我們就是沒有,總是想,我們多賺幾年啦,等我年紀大一些,嫁完女兒,娶了媳婦再來念佛,年輕人就說,我現在這麼年輕,再讓我飲酒作樂幾年,我娶了漂亮老婆走不開,沒辦法啊。師父你也知道,你也了解我們人的弱點,所以我要晚一點,等我五十、六十歲,或者是七十歲再來修行。我說差不多一百二十歲來修行才會快,都是這樣。他說我們也沒有辦法,像師父這樣三十幾歲就精通經典,我們沒辦法。那時自我推辭,你若是真正的求離,我告訴你,想出離生死苦海的人,真正積極想出離的人,求出這個生死苦海的人,這個人絕對沒有是非。為什麼?沒有時間!所以從前有位一祖師大德,他設了一個戒條,【欲談佛法者請入,欲講是非者請出。】若是要講佛法的人,請你進來。若是要講世間是非的人,請你出去。接著又立一條,【與生死無關者不談】跟生死沒有關係的都不能說,自己訂這個戒律很嚴。與生死沒有關係的都不說。是啊!生死最重要,他哪有多餘的時間?【自性若迷,福何可救?】你的本性若迷了,就算你布施再大,種再多的福田,有什麼用呢?有那種布施很多就能解救生死的嗎?那麼成佛就是可用用錢買得到了?那麼叫王永慶來就妥當了。或是油田大王、汽車大王財產都是幾百億美金,那根本是無法計算的。【福何可救?】福要怎麼救你們呢?【汝等各去自看智慧,】你們要好好的去觀照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呈】就是晚輩敬重長輩,雙手供奉叫做呈,雙手拿給別人叫做呈。【若悟大意,】在我們這裡,看哪一個人能悟得佛法本性大意。我就【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付就是交給你們,將我的衣缽作證明,你確實是第六代祖師。【火急速去。】你們趕緊去吧。【不得遲滯,】不能有一絲停留。下面這句話很重要。【思量即不中用。】簡單來說,明心見性當下之事,當下就是沒有透過意識心態、意識形態。思量即不中用,簡單來說,思量就不是本性的東西。你若是動過念頭就不是你本性的東西。【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講話當下就是本性的東西。講話當下,你就能見到本性的東西。若如此,就是說若明心見性的人。【若如此者,】如果一個明心見性的人。【輪刀上陣亦得見之。】就算是頭上有刀來割,同樣見到本性,如如不動。

第四頁,【眾得處分,退而避(?)相謂曰:】眾得處分的意思就是說,大家分配好了,處分就是分配好了。【退而避相,】退回來後互相講來講去,大家互相這樣說,【我等眾人,不必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我們大家不必澄心,就是說不必冷靜用心來作偈頌,將呈和尚,來貢獻給和尚看。【有何所益?】那有什麼幫助呢?神秀也就是他們的教授師,在六祖還沒有來以前。神秀大師已經在五祖之下講經講很久了,但是沒有明心見性。【神秀上座】上座普通的說法,出家二十年以上才稱上座,有一種是尊敬,有一種出家德高望重也稱上座。【現為教授師】現在是教導大眾的教授師。【必是他得】一定是他得到的。【我輩謾作偈頌,】這個【謾】有幾種意思。我輩不必作這個偈頌,謾就是不必,還有一種意思就是我輩廣泛,謾就是廣泛的意思。謾,廣謾,我輩廣泛地來作這個偈頌,是【枉用心力,】枉費我們的心力。因為一定是神秀大師得法。【諸人聞語,總皆息心。】就是沒有意思要作偈頌了。【咸言,】大家都這樣講,【我等以後依止秀師。】依止神秀和尚。【何煩作偈。】何必勞煩再作偈頌呢?【神秀思維,諸人不呈偈者,】大家都不送偈頌去,【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卻是他們的教授師,平時都是我在教導的。【我需作偈,將呈和尚。】我應該作偈頌送交五祖。【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我若沒有將偈頌送去,五祖要如何了解我心中見解之深或淺呢?【我呈偈意,求法即善。】求法就是說,我來印證一下,求這個大法來印證一下,是不是符合五祖的意思呢?【覓祖即惡,】覓祖就是說,我想作第六代祖師,覓就是想要得到祖師的位子,那麼我發心就錯誤,【卻同凡心,】那麼我就與凡夫的心一樣了。變成不是為法,是為了祖師之位了,那麼就是惡了,發心就錯誤了。所以這個神秀大師的修養實在是非常了不起。神秀大師的修養真的是沒有話說,你看,他非常謙虛。【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卻就是變成了跟凡夫的心一樣了,【奪其聖位,】那麼我不夠資格,變成強奪這個六祖的位子,以為已經有五祖了,而六祖尚無人傳承,變成我來奪六祖之位。【奚別?】何別呢?這樣我等於虛有其名來奪這個聖位,奚別?有什麼差別呢?所以說,【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如果沒有將這個偈頌送去,終不能得到這個大法。【大難大難。】大難大難就是說,實在真難,真難!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一點難處都沒有,脫口而出,就是本性的東西,這就是沒有見姓,所以才會大難大難。底下,第四頁的中間下面,【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就是走廊,有走廊三間。【擬請供奉盧珍畫愣伽經變相,及五祖血脈圖。】這段要注意聽,我從前這一段都看不懂。擬請,本來本來預定要請這個供奉,供奉是個官名,官的名稱,就是如果有人,有才幹、有才藝的人,很有才幹的人,請這個供奉官,為他書寫在壁上。所以擬請一個供奉官,專門拿筆寫名,或者是繪畫的,將畫相寫在壁上的那種人,叫作供奉官,是一種官,名字叫做盧珍的這個人,本來是要請供奉官,一個叫盧珍的這個人,來畫愣伽經,愣伽經就是說,五法、三自性,二無我,愣伽經。變相圖,譬如說,觀世音菩薩的變化,地獄的變相,愣伽經的變相圖,變一些,我們人唯心所造,業力所牽,而在六道裡面改頭換面,已經五祖的血脈圖,五祖的血脈圖就是由達摩祖師開始到五祖,一代傳一代,要來【流傳供養。】【神秀作偈已成,】偈頌完成了。【數度欲呈,】好幾次都想拿去,【行至堂前,】走到五祖室前卻又不敢,【心中恍惚,】為什麼心中恍惚,你們知道嗎?因為見不真切,若是見地真切,你若是徹底地明心見性,心中絕對不會恍惚,所以為什麼會心中恍惚呢?不敢啊,膽戰心驚,恍惚就是,到底我這樣是行還是不行?明心見性的人他絕對肯定自己,他絕對是明心見性,沒有那個懷疑、迷覓糊糊的,沒有!明心見性的人說法也是一樣的,單刀直入,絕對是一點都不迷糊。所以說,見不真切,心中恍惚,見地不真切,沒有徹底的明心見性,【遍體汗流,】全身流汗,【擬呈不得,】希望把偈送出去,又沒有勇氣。【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十三次,你想想看,去了想拿給五祖,又不敢,再前去時,想拿給五祖又不敢,所以去到五祖堂前,膀胱無力,又退回來了。會緊張,想上廁所,會緊張。【秀乃思維,】神秀就這樣想,我不能拿給五祖,不如我就畫在走廊,【不如向廊下書著,】我不如,【向】就是朝著這個走廊下面,我書著,就是我在壁上寫出此偈,【從他和尚看見。】從就是讓,讓這個和尚看得到。【忽若道好,】忽若就是假設說,假使五祖說,這首偈頌作得好,【即出禮拜,】我就出來向五祖禮拜,【雲是秀作,若道不堪。】若五祖說,不堪,不行。【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眾人拜了一個沒有明心見性的人,他自己生慚愧,所以說神秀這個人實在是很有修養,很謙沖自牧的人,我們還是要向神秀大師學習,雖然他沒有大徹大悟來說,也是很不得了的一個人。

六祖 (二)

所以神秀這個人實在是很有修養,很謙沖自牧的人,我們還是要向神秀大師學習,雖然他沒有大徹大悟來說,也是很不得了的一個人。】更修何道?】 還想修什麼道呢?】是夜三更,不使人知】 【自執燈書偈於南廊壁間,】把他寫下來,】呈心所見。】交出他心裡所看到的見地。偈曰:】身是菩堤樹,心如明境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我們的身體是修菩提的地方,意思是說,我們的身體就像菩提樹一樣,以後能夠成佛,有根。心就像明鏡台,這個明鏡有時會黑暗,有時會不幹凈,所以我們要常常擦拭、常常擦拭……時時勤拂拭,要常常擦拭、常常擦拭,不要讓它惹塵埃,不要讓它惹上污染。這當然是一種大乘根器,但是不是最上根器的人,常常擦拭要擦到何時?鏡子何時才不會污濁?要是我隨便想想也知道,說心像鏡子,心既然像鏡子,是有形相的東西,鏡子一臟就要擦,一臟就擦,時時勤拂拭,要擦到何時?永遠也不能成佛,要是我一眼也能看出來,對不對?既然有鏡子就會有污染,那要擦到何時,你要假設一個有的東西,當然你就是著相之說。】秀書偈了,】神秀寫完偈後,】便欲歸房。】就回到房間里,】人總不知。】眾人完全不知道。神秀就這樣想了,】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傳我法,】即我與法有緣。】若說不堪,就是我迷。你看神秀大師都是後悔自己,】自是我迷宿業,】我迷惑了,我宿世業障深重不合得法。對他師父這麼恭敬,對聖者的衣缽他一點都不敢貪求,神秀這個人實在是非常偉大,實在非常偉大!我也要讚譽他是一位賢人,聖賢之人,實在偉大!可不像現在的出家人:怎麼會是他得?為什麼不是我得?應該是我得呀,那就不一樣了。所以那個門爭,你看神秀大師,那個門爭完全沒有,師父怎麼安排,就是相信師父,師父是個大智慧的人,簡單來說就是完全尊重師父的安排。】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師父是一個聖人,我們也不能了解:佛是一個聖人,我們也無法去了解。所以】房中思想,】所以我才告訴諸位,這叫做意識心,你在房中思維就是意識心熊,】坐卧不安,】大徹大悟的人,怎麼會有坐卧不安呢?一切法不可得,那有坐卧不安呢?】直至五更。】【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入門就是早就進來吾門學道了,只是沒有見性,】不見自性。】【天明祖喚盧供奉】一個姓盧的供奉官,】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本來是要畫圖的,忽然間看到這首偈,】報言:供奉!】你這位供奉官,阻止這位官:】卻不用畫】,】勞爾遠來】,麻煩你從那麼遠來,】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所以】令門人炷香禮敬】, 祖師也算是很會做人,沒有傷到神秀大師的自尊心。燒香禮敬,】盡誦此偈】,大家都要誦此偈,】即得見性】,將來就會見性。弟子,這些】門人誦偈】,】皆欽善哉】。只有五祖知道而已,這些笨徒弟,這些師兄弟皆欽善哉:師兄你怎麼這麼厲害?亂拍馬屁,因為不懂,亂拍馬屁:師兄你真是厲害。五祖再來就是六祖了,可以提前喊你一聲了,可以先稱呼你了,你就是六祖了。皆欽善哉,】祖三更喚秀入堂】,五祖於三更叫神秀大師進來室內,】問曰:偈是汝作否?】這偈頌是不是你作否?】秀言:實乃秀作】,我】不敢妄求祖位】。你看神秀在說話實在非常謙虛。我不敢妄求祖師之位,只是希望和尚:對他的師傅恭敬到這個程度。】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完了!二十幾年竟然站在門外?要是我就嚎啕大哭了!二、三十年竟然站在門外,也就是沒有入門,】未入門內】。】如此見解】,你若是用你這種見解,欲】覓無上菩提】無上本性,】了不可得】,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下面是劃紅線起來,畫線起來,划到第六頁的第五個字:提之自性也。無上菩提,這裡就是要講重心點了,要劃線了,什麼是無上菩提呢?】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說話當中,你當下就悟入你本來面目,】見自本性不生不滅】,下面你注意看那句話,強而有力,】於一切時中】每一個二六時中,】念念自見】,下面那一句話就更厲害了:】萬法無滯】,就是什麼境界都障礙不了你,這就是本性。一切時中念念自見,由清凈的本性見,萬法無滯,沒有一種東西能阻礙到你,包括要犧牲你的性命,你都沒有一點恐怖,因為了解五蘊皆空。悟到本性,】一真一切真】,因為本性是無二的,真的就是真的,永久存在的東西,】萬境自如如】,萬境自如如,為什麼?因為不生不滅的境界,當然就自如如,萬境為什麼自如如?因為你不起心、不動念,不取不舍、沒有內外,完全能舍、能取,不取、不舍全部放下,那麼萬境自如如,自然就是本來的面目,什麼叫做萬境自如如?一切境界也沒有來到我的心:我的心也沒有去到這個境界上。簡單來說,境界沒有干擾到我的內在,我的內在也不去執著,個人保持個人的崗位,當體即空,叫做萬境自如如,叫做諸法不相到,禪宗有一句話:諸法不相到,你說你來到我家,其實沒有來也沒有去,不相到,諸法沒有互相干擾,沒有來,沒有去的東西,諸法不相到,沒有說那個東來到西,西來到東;身來到心,心來到身;或者是境來到心,心去執著境,統統當體即空,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就是不動之心,】即是真實】的明心見性,】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心】,這才是真正無上菩提之本性。】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將來】就是拿來的意思,拿來我看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若是現在的人,就不會等到祖師說:衣與法交代給你了。現在是:我師父衣缽不給我,我自己去買就好了嘛。衣服里自己寫上:七祖。】神秀作禮而出】。神秀頂禮完後就出來了,】又經數日】,他已經到極盡了,沒辦法,他沒有明心見性,實在是寫不出東西來。】作偈不成。】寫不出來,】心中恍惚,】神秀】神思不安,猶如夢中,】不知道怎麼辦,】行坐不樂。】沒辦法,作不出來,沒有大徹大悟,不是自己本來的東西,用意識心寫出來的。經過二天,有一個童子,】復二日】就是經過二日,】有一童子於碓房過,】碓房就是磨米麥的地方,唱這個誦,】唱誦其偈。】唱神秀大師所作的偈頌,惠能才是厲害,】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授,】你看他在寺里做八個月,師父不曾來跟他說話,沒有教過他一法,你想想看,雖然不曾得到師父的教授,但是早就了解本性,】早識大意。】早就了解本性的大意,】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童子言:爾這獦獠,不知大師】你不知道五祖】言世間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門人就是弟子,】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祖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此偈,】【依此偈修,免墮惡道。】【能曰:】【我亦要誦此,結來生緣,】【同生佛地,】惠能也很有修養,我也要來誦此,結個好緣,所以祖師都不曾給人漏氣。簡單來說,祖師的定義就是不曾給人家漏氣,他也要來誦偈,雖然此偈沒有見性,他也同樣要誦,知道他功力不夠,還是一樣尊重他,所以曾給人家漏氣的,都不是祖師之格。同生佛地,】上人,】是對這童子尊稱,】我此踏碓八個余月,】我在此踏碓磨米踏了八個多月,】未曾行至堂前。】堂前就是五祖的堂前,不曾來到大眾出入之處,】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希望你能引導我,看他寫在什麼地方,我也要去禮拜。】童子引至偈前作禮。】就和它頂禮,六祖也向它頂禮,你看看!六祖多麼有修養,此偈雖未開悟,六祖也一樣頂禮。】能曰:】在這時惠能尚未出家,要記得,這時惠能是叫做盧行者,姓盧的行者,這時惠能還是一個在家居士而已,你不要弄錯哦!惠能曰:】能不識字,】我惠能是不認識字,】請上人為讀】【時有江州別駕】別駕就是刺史的左右兩邊的助理,叫做別駕。因為江州這個刺史,是另外開車子,另外乘這個車子,所以叫做別駕,另外的車子,也就是官位很大。為他駕車做助理的人,別駕就是助理刺史的人。簡單來說就是刺史的部屬:再簡單來說,就是專門為刺史開車的人,也就是助理,】姓張名日用。】張日用,】便高聲讀。】【能聞已,因自言亦有一偈,】我也有一句偈,】望別駕為書。】別駕是一個官名,是一個官的名字,請你為我書寫下來,】別駕言:獦獠!】大家都罵他獦獠,算是沒有開化的民族。】汝亦作偈,其事希有!】其事希有。就像明鉦在我們講堂,有一天起床做早課了,我們這些法師會說:其事希有!因為他從來不做早課的,忽然那麼早起床,大家就很驚訝了,這算是其事希有了!明鉦若是在睡覺,簡直要用鍋鏟去翻身才叫得醒,那種睡眠三昧的定功,非是我慧律所能及也,這種三昧定力,實在是望塵莫及,那種睡眠功夫,沒見過睡功這麼厲害的人。】能啟別駕言:】惠能就啟這個別駕:】欲學無上菩提,】我想要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不能瞧不起初學的人。】下下人有上上智,】下下人也有上上的智慧。】上上人有沒意智,】把筆拿下來,】沒意智】就是也會埋沒他的智慧的意思,上上人有時候也會埋沒了自己的智慧,而發揮不出來。】若輕人,】也就是瞧不起他人,】即有無量無邊罪。】若是瞧不起他人者,就有無量無邊的罪。】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能偈曰】惠能就請別駕為他書寫,因為他不識字,】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若塵埃?】這個太棒了!這實在是大徹大悟,我看到這句,實在是非常清涼,太好了!菩提本無樹,菩提就是我們清凈的本性,本來就沒有所謂】樹】的這種相,那是你自己假設的一種東西,本性是遍一切處的。前面那一句說:】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台,】六祖一語就道破了:】菩提本無樹,】菩提清凈的本性,豈能安立】樹】這一相呢?你立身體是樹,菩提是樹,錯誤!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的本性,菩提本來是無一物的東西。明鏡,我們清凈的本性,明鏡亦非台,也沒有所謂台,用什麼架起來叫做台?對不對?本來無一物,前面是說:時時勤拂拭,莫使若塵埃。六祖一語就駁倒了:本來就無一物的東西,你要在什麼地方惹塵埃?煩惱本來就是無的東西,只因你自己無明產生,何處惹塵埃?是因為你無明你才會惹麻煩,塵埃就是煩惱,本來沒有的東西,你惹什麼煩惱?意思就是說,煩惱本來就是無根的東西。不得了!】書此偈已,】寫此偈之後,】徒眾總驚,】大家都非常震撼,】無不嗟訝。】大家都很驚訝。】各相謂言:奇哉!奇哉!】大家都互相說來說去,奇哉!奇哉!】不得以貌相取人。】何得多時,】何得多時】就是這麼久了,經過這麼長的時間,使他肉身菩薩,他是肉身菩薩再來示現的。】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到底是經過多久的時間,這個實在是肉身菩薩再來。】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所以做師父的人一定要保護徒弟,不能特別疼愛那一個徒弟,特別疼愛那一個徒弟,別人會不高興、會不舒服,就會嫉妒、排斥他。因此五祖就將鞋子脫下來,別駕為惠能寫完偈後,】遂將鞋擦了偈雲,亦未見性。】這個也是沒有見性。就像我穿的那雙洞洞鞋,脫鞋擦掉說:也是沒有見性、沒有見性。為了保護他的徒弟,保護六祖。】眾人疑息。】本來想:這個人真是厲害!五祖怕有人陷害他就說:沒有見性、沒有見性。師父說沒有見性就是沒有見性了。】次日,】經過一天,】祖潛至碓坊,】偷偷的,】潛至】就是不讓人看見。作五祖有時也要像個賊一樣,怕別人看見,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為了不讓眾生恐慌,做師父的人,有時候也要遮遮掩掩的,就是怕眾生不了解祖師的意思。他就偷偷摸摸的來到碓坊,來到磨米的地方。】見能腰石舂米。】腰部綁上石頭舂米,也就是搗米。】語曰:】就告訴他說:】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盧行者!你惠能,你為求道,為法而忘軀,】當如是乎?】是不是這樣呢?】即問曰:】五祖就問惠能說:】米熟也未?】若是傻愣愣的人就說:還在廚房裡洗著呢!真糟糕!人家是問他功夫成熟否?已經開悟了嗎?不懂的人就說:師父!還在煮,再過十分鐘就可以吃了。笨成這副德性,六祖就不會答錯。】能曰:米熟久矣,】米早就煮熟了,】猶欠師在。】還沒有經過過濾。】篩】把筆拿起來,還沒有經過師父你的印證,篩就是印證的意思,要經過師父的印證,才知道他是不是大徹大悟。篩就是什麼呢?篩就是一個盤子,盤面布滿一個個小孔,俗話所說的米篩,從前的人就搖動米篩,讓細物從小孔中落下,那叫做篩。就篩一篩、篩一篩,然後再甩向上面,從前都是這樣,要過濾綠豆或米時藉甩動來過濾,叫做篩。猶欠篩在,】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五祖就這樣,像這樣擊三下,之後就離去了。要是我們哦,還問:師父你擊三下是怎樣?你下午三、四點想吃什麼嗎?不然你擊三下做什麼?還是缺三百元?所以我說開悟者之間都不需假借言語了,五祖擊三下他就了解,是要找他三更去談話。若是我現在敲三下,徒弟半夜三更跑來,我會說:我又沒有叫你來,我敲三下是問你:為什麼三個碗沒洗?差別就很大了,他也學六祖,自己就跑來了。】能即會祖意。】你看,這很厲害。】三鼓】就是晚上十二點,打三次鼓,三鼓,不是三更哦。】入室】來到五祖的方丈室,】祖以袈裟遮圍,】就是不讓人看到光線。你看五祖做事也是很神秘,一般人會想:五祖是不是有問題,不然為什麼會怕別人看見,大丈夫何必怕別人看見。所以有時候祖在做事,我就告訴諸位,有時祖師做的事我們是看不懂、看不懂的。】不令人見。】不讓別人看見。】為說金剛經。】為他解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言下大悟】,我告訴諸位,在這個時候叫做大徹大悟,在此時才真正大徹大悟,在之前惠能在賣柴時,聽到別人誦《金剛經》,那時是叫做了解而已,這時才叫做大徹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把筆拿起來,】金剛經至】從這個地方:】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開始畫,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清凈本性。再繼續畫下去,】遂啟祖言:】因此就向五祖這樣說:】何期自性本自清凈】,哎呀!太好了!】何期】就是贊欽的意思,哎呀!太棒了!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就是清凈嘛。何其自性,哎呀!太棒了!】何期自性本不生滅,】哎呀!太棒了!】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本來就沒有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划到這個地方。再解釋一下:】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什麼是我們的本性?這句話含有贊欽及為了要解釋,】何期】有一種:太不得了了!也可以說:什麼是我們的本性呢?何期自性,什麼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本來就清清凈凈。什麼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本來是不生滅的東西。什麼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什麼都不缺少,本來就具足一切智慧與福德因緣。什麼是我們的本性?本無動搖,因為我們強加分別,強迫自己去分別不必要的這個錯誤的事情。什麼是自性能生萬法?為什麼,有般若智慧,當然能產生清凈的萬法。能生萬法,就是能運用在宇宙當中而無所障礙。五祖知道他悟得本性了,當下就說:你是大丈夫、是天人師、是佛。】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三更時就將衣缽拿給他,】便傳頓教及衣缽云:】就將法、缽,衣缽都傳給他,你要傳頓教,當下悟道叫做頓教,】汝為第六代祖,】第六代祖師。】善自護念】,你要好好的護這個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有情,只要他有覺悟的本來的心,有情就是一種有覺悟的眾生,只要他是眾生。來下種,來下菩提的種子,加二個字,】將來】因地果還生,將來這個因地,就是因地若修行,到果還生,這個果的覺悟它就會產生。簡單來說,只要有靈性、有覺性的人,來下這種菩提種,這個因將來就會得到覺悟的果,果還生,一定會產生的意思。像諸位眾生你們來聽經聞法,你們就是這樣,無情就是木石,木石就是無心,沒有靈性、沒有覺悟,既無種,當然這就不能下種,把木石、石頭栽種下去,無情的東西,當然它就沒有菩提種,無性,沒有菩提的性,也無生,也不可能成佛,亦無生,也不可能成佛。所以簡單來說,要有覺悟的眾生來下菩提種,因地果覺就會產生,就是成佛。沒有這個菩提種,當然就沒有菩提的性,也不可能有成佛的可能,好了,因為下面一段又是另外一個大段,所以聽經聞法比看電影更好,我這樣解釋已經很清楚,非常清楚了,聽不懂可以去跳海了。

推薦閱讀:

傳喜法師答疑開示
凈空法師《凈土大經解演義》(全600集) 網頁易讀版 | 生死書(智能手機版)
會性法師講述--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錄
凈空法師:你如果不發心覺悟別人,你自己覺悟就不可能圓滿
上宏下覺法師於2006.7.8日開示(一)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