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遺珍【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畫精選

隋唐:

唐 韓滉 五牛圖卷 紙本設色 20.8×139.8cm《五牛圖》是目前所見最早作於紙上的繪畫,紙質為麻料,具有唐代紙張的特點。圖畫五牛,形象不一,姿態各異,動態十足。其中一牛完全畫成正面,視角獨特,顯示出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作者以簡潔的線條勾勒出牛的骨骼轉折,筋肉纏裹,筆法老練流暢,線條富有力度和精確的藝術表現力,達到了形神兼備之境界。以牛入畫是中國古代繪畫的傳統題材之一。韓滉任職宰相期間,注重農業發展,此圖可能含有鼓勵農耕的意義。《五牛圖》是其作品的傳世孤本,也是為數寥寥的幾件唐代紙絹繪畫真跡之一,因此不論其藝術成就還是歷史價值都備受世人關注。

唐 閻立本 步輦圖卷 絹本設色 38.5×129cm公元七世紀,地處我國西南的吐蕃(今西藏地區)開始興盛,其三十二世贊普松贊干布是個「驍勇多英略」的領袖。貞觀八年(634年),他遣使臣到長安向唐王朝求婚聯姻,唐太宗李世民決定將宗室女文成公主許配給他。貞觀十五年(641年)春天,松贊干布派相國祿東贊到長安來迎接文成公主,唐太宗則派禮部尚書江夏王宗室李道宗陪同文成公主進吐蕃。文成公主除了帶去很多中原地區的文化典籍外,隨行的還有許多各種行業的工匠,對於促進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唐王朝和吐蕃之間關係融洽,和睦相處。閻立本以此為題,描繪的是唐太宗在宮內接見松贊干布派來的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情景。祿東贊和唐太宗等人在民族氣質上的差別也有所表現。

唐 周昉(傳) 揮扇仕女圖卷 絹本設色 33.7×204.8cm此圖描繪了13位頭挽高髻、細目圓面、長裙曳地的妃嬪和宮女形象。全幅以橫向排列的形式展示了人物的各種活動:執扇慵坐、解囊抽琴、對鏡理妝、綉案做工、揮扇閑憩等。畫家周昉出身於豪門顯宦,因此,他對於貴族階層綺靡奢華的生活非常熟悉。其仕女畫不以烈女、賢婦、仙女等為表現對象,而是取材於現實生活中貴族婦女的行樂活動,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從而迎合了中晚唐時期大官僚貴族們的審美意趣。其作品在張揚唐王朝繁華興盛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亦揭示了貴婦們極度貧乏的精神世界。此圖中嬪妃們體貌豐腴,衣飾華麗,但她們面含幽怨,舉止慵倦,毫無生氣。

洛神賦圖卷(宋摹)絹本設色 27.1×572.8cm此圖是根據三國(220--265年)魏人曹植所寫《洛神賦》而創作的故事畫。畫面開首描繪曹植在洛水河邊與洛水女神瞬間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趨前,遠望龍鴻飛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約素」、「雲髻峨峨,修眉聯娟」的洛水女神飄飄而來,而又時隱時現,忽往忽來。後段畫洛神駕六龍雲車離去,玉鸞、文魚、鯨鯢等相伴左右,洛神回首張望,依依不捨,一種無奈離析之情顯現畫面。此圖分段描繪賦的內容,構圖連貫,主要人物隨著賦意,反覆出現。設色濃艷,畫法古拙,山石樹木鉤填無皴。此圖不書《洛神賦》文,亦無名款,從畫法、絹、色等方面研究,當為宋人摹本,但畫風仍存六朝遺韻,其原本傳為顧愷之所作。五代:

五代南唐 顧閎中 韓熙載夜宴圖(宋摹本)絹本設色 28.7×335.5cm《韓熙載夜宴圖》以連環長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韓熙載家開宴行樂的場景。韓熙載為避免南唐後主李煜的猜疑,以聲色為韜晦之所,每每夜宴宏開,與賓客縱情嬉遊。此圖繪寫的就是一次韓府夜宴的全過程。全卷分為五段,每一段以一扇屏風為自然隔界。顧閎中,元宗、後主時任畫院待詔。工畫人物,用筆圓勁,間以方筆轉折,設色濃麗,善於描摹神情意態。存世作品有《韓熙載夜宴圖》卷,繪寫南唐中書侍郎韓熙載夜宴。該畫真實地描繪了在政治上鬱郁不得志的韓熙載縱情聲色的夜生活,成功地刻划了韓熙載的複雜心境。為古代人物畫傑作。但有人將此畫斷為宋人摹本,未得公認。

五代 周文矩 重屏會棋圖卷 絹本設色 40.3×70.5厘米周文矩,句容(今屬江蘇)人。曾在南唐後主李煜時任畫院翰林待詔。工冕服、車器、人物、仕女,多以宮廷或文人生活為題,以"用意深遠"著稱。《重屏會棋圖》是他的傳世作品之一,描繪南唐中主李璟與兄弟們在屏風前對弈的場面。因背景屏風上又畫屏風,所以稱為"重屏",該圖無名款,宋元藏印均偽,但人物服飾及生活用品為五代遺制,至少可以反映周文矩畫法的面貌。

五代 黃筌 珍禽圖 絹本設色 41.5×70公分《寫生珍禽圖》上面用工細的手法繪有數十種鳥蟲。其中有山雀、鶺鴒、斑鳩、蚱蜢、蜜蜂、牽牛、烏龜等。每種動物都描繪得十分精巧、肖似,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令人讚嘆不已。畫幅的左下角有一行小字:「付子居寶習」,由此可知,這幅《寫生珍禽圖》是作者為創作而收集的素材,是交給其子黃居寶臨摹練慣用的一幅稿本。黃筌(約903-965),五代時西蜀畫院的宮廷畫家。歷仕前蜀、後蜀,官至檢校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入宋,任太子左贊善大夫。與江南徐熙並稱「黃徐」,形成五代、宋初花鳥畫兩大主要流派。黃筌多畫宮中異卉珍禽,徐熙多寫汀花水鳥,故有「黃家富貴,徐熙野逸」之諺。又因黃筌及其子居寶、居寀,弟惟亮等畫格調富麗,遂成為北宋初翰林圖畫院優劣取捨標準,被稱為「院體」。

五代 董源 瀟湘圖 絹本設色 50×141.4cm「瀟湘」指湖南省境內的瀟河與湘江,二水匯入洞庭湖,「瀟湘」也泛指江南河湖密布的地區。圖繪一片湖光山色,山勢平緩連綿,大片的水面中沙洲葦渚映帶無盡。畫面中以水墨間雜淡色,山巒多運用點子皴法,幾乎不見線條,以墨點表現遠山的植被,塑造出模糊而富有質感的山型輪廓。墨點的疏密濃淡,表現了山石的起伏凹凸。畫家在作水墨渲染時留出些許空白,營造雲霧迷濛之感,山林深蔚,煙水微茫。山水之中又有人物漁舟點綴其間,賦色鮮明,刻畫入微,為寂靜幽深的山林增添了無限生機。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國山水畫的成熟階段,形成了不同風格,後人概括為「北派」與「南派」兩支。董源此圖被畫史視為「南派」山水的開山之作。宋代:

南宋 趙佶 芙蓉錦雞圖 絹本設色 81.5×53.6cm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為關注藝事、醉心書畫的帝王,宋徽宗趙佶在位期間廣收名畫巨跡,編纂皇家繪畫收藏的書畫著錄——《宣和書譜》與《宣和畫譜》,建立翰林圖畫院並完善其制度,還依據自己的審美觀念親自指導畫院畫家的學習與創作。《芙蓉錦雞圖》無疑完美地體現出這位極具藝術修養的皇帝的美學思想。全圖所用雙鉤法線條細勁,不僅花卉枝葉和錦雞造型準確,芙蓉為錦雞所壓的低垂搖曳之態也能如實體現,加之色彩暈染得層次清晰,濃淡相宜,富麗堂皇中蘊涵端莊典雅的氣質,堪稱「形神兼備,曲盡其妙」。就構圖而言,畫幅左側集中著芙蓉、錦雞,與右上輕盈飛舞的蝴蝶遙相呼應,使得錯綜的布局顯得密中見疏,揖讓有度。以清瘦勁健的筆體寫就的詩文和精緻艷麗的圖畫更是互為輝映,相得益彰。

北宋 郭熙 窠石平遠圖 絹本墨筆 120.8×167.7cm畫面近景,溪水清淺,岸邊岩石裸露,石上雜樹一叢,枝幹蟠曲,有的葉落殆盡,有的畫出老葉,用淡墨渲染。遠處,寒煙蒼翠,荒原莽莽,群山橫列如屏障,天空清曠無塵,是一派深秋的景象。中國山水畫取景構圖的「三遠」法則是郭熙首先總結出來的。「三遠」即高遠、深遠和平遠。《窠石平遠圖》標明了所採用的是「平遠」法。郭熙解釋說:「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畫中取景,視平線在下部約三分之一處,平視中使景物集中。自前景透過中景而望遠景,層次分明,表現出縱深的空間距離,畫面雖著墨不多,但境界闊大,氣勢雄壯,使人觀之精神振奮。

北宋 趙昌 寫生蛺蝶圖 紙本設色 27.7×91cm圖繪群蝶戀花的田園小景。輕靈振翅的蛺蝶起舞於畫幅的上半部;秋花枯蘆搖曳於畫卷的底邊。在物象表現上,作者用雙勾填色法畫土坡、草叢、蛺蝶。其勾線富於頓挫和粗細變化,墨色亦有濃淡輕重之分,敷色積染多層,特別是蛺蝶的翅翼更因積染而色彩濃艷厚重,從而與主要以植物色染就的草葉形成「輕」與「重」的對比。圖中蛺蝶的形象最為傳神,作者逼真地刻畫了蛺蝶之翼薄如絹紗的質感、絢麗斑斕的花紋和蛺蝶細如髮絲的根根須腳。傳神的筆墨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寫生功底,使本圖成為研究古代蝶種的形象資料。作者不愧有「寫生趙昌」的美譽。

北宋 崔白 寒雀圖卷 絹本設色 25.5×101.4cm圖繪枯木及9隻麻雀飛動或棲止其間的情景。9隻小雀依飛鳴動靜之態散落樹間,自然形成三組。構圖巧妙,布局得當,在動與靜之間既有分割又有聯繫。作者以乾濕兼用的墨色、鬆動靈活的筆法繪麻雀及樹榦。麻雀用筆干細,敷色清淡。樹木枝幹多用干墨皴擦暈染而成,無刻劃痕迹,明顯區別於黃筌畫派花鳥畫的創作技法。儘管此圖在形勢、風格上還較為工緻優雅,但在北宋花鳥畫中佔主導地位的平和、富麗的特色,在崔白的作品中已不見,反映了北宋宮廷花鳥畫在審美感受上進入了新的階段。崔白新創的花鳥畫改變了流傳百年的黃筌畫派的一統格局,推動了宋代花鳥畫的發展。

南宋 李唐 採薇圖卷 水墨淡設色 27.2×90.5cm司馬遷《史記》中即有「伯夷列傳」,伯夷和叔齊是殷的諸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君立其三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死後,叔齊要把繼承權讓給哥哥伯夷,伯夷不肯接受,說這是父命,不可違背,最後逃跑了。叔齊見狀也離家出走。兄弟二人出走後先後投奔了周文王,周文王死後,兒子周武王要出兵討伐紂王。伯夷、叔齊攔住姬發的馬頭諫阻,認為臣子造反討伐君王是大逆不道的。武王伐紂取得勝利後,伯夷、叔齊深以為恥,表示決心不吃從周朝土地上長出來的糧食,於是逃隱至首陽山(在山西永濟縣境),採食野菜充饑度日,最後雙雙餓死在山裡。李唐所畫的《採薇圖》,即著力刻划了這兩個古代寧死不願意失去氣節的人物。李唐採用這個歷史故事來表彰保持氣節的人,譴責投降變節的行為,在當時南宋與金國對峙的時候,可謂是「借古諷今」,用心良苦。

南宋 馬遠 踏歌圖 絹本設色 192.5×111cm《踏歌圖》是南宋著名畫家馬遠的傳世名作,此圖近處田壠溪橋,巨石踞於左角,疏柳翠竹,有幾個老農邊歌邊舞於壠上。遠處高峰削成,宮闕隱現,朝霞一抹。整個氣氛歡快、清曠,形象地表達了「豐年人樂業,壠上踏歌行」的詩意。踏歌是民間一種不拘程式的娛樂形式,用足蹬踏而作歌之謂。此圖在具體畫法上,用筆蒼勁而簡略,大斧劈皴極其乾淨利索,正是院體的典型特色。樹木的枝幹有下偃之勢,則是馬遠個人的創造。這幅作品,從總體上來說,雖然不是邊角之景,但在具體處理上,已經融入了邊角之景的法則,所以,並不以雄偉見長,而是以清新取勝。尤其是瘦削的遠峰,宛如水石盆景,靈動輕盈,絕無北宋山水畫那種迫人心肺的壓倒氣勢。

南宋 劉松年 四景山水圖卷 絹本設色 40×69cm此捲圖畫分為四段,分別繪春、夏、秋、冬四時景象。畫面以人物活動為中心,結合界畫技法,精心構建庭院台榭等建築,工整精巧,或富麗,或古樸。山石以小斧劈皴法出之,蒼逸勁健,行筆設色嚴謹而注重法度,畫中人物雖小而形神完備。整幅作品面貌古樸,筆法精嚴,極富南宋畫院作品的特色。臨安(今浙江杭州)作為南宋都城所在,高官顯貴們的庭園別墅建造甚多,劉松年身為畫院畫家,長年生活其間,描繪起來自然得心應手。此圖立意於表現士紳官僚優裕閑適的生活,畫家的注意力從山川自然的野韻轉移到人工營造修飾的景物,這種題材風格的轉變,從側面反映出南宋時期,一大批無心復國的官僚們,專註於享樂的生活態度。正如詩云:「暖風薰得遊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 李嵩 貨郎圖卷 絹本設色 25.5×70.4cm這是一幅人物風俗畫卷,畫面上貨郎肩挑雜貨擔,不堪重負的彎著腰,歡呼雀躍的兒童奔走相告,喜悅之情溢於言表。貨擔上物品繁多,不勝枚舉,從鍋碗盤碟、兒童玩具到瓜果糕點,無所不有。在商品流通尚不夠發達的南宋時期,貨郎們走街串巷,一副貨擔就是一個小小的百貨店,貨郎們不僅為偏僻的鄉村帶來所需的貨物,也帶來各種新奇的見聞,貨郎的到來往往象節日般熱鬧,李嵩在圖中就描繪了這樣一幅場景。畫家藉助貨郎這一題材表現了南宋市井生活的一個側面,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物品,雖然今天有很多已不明其用途,但卻真實地記錄了南宋百姓的生活方式,是民俗學家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畫面中人物的塑造主要依靠線描勾勒,細秀的筆劃輔以淡雅的設色,使畫面古樸沉著。人物動態鮮明,無一雷同,顯示出畫家的寫實功底。繁而不亂的貨物描繪得一絲不苟,更顯示了李嵩「尤長界畫」的技巧。遼金元:

元 趙孟頫 秋郊飲馬圖 卷 絹本設色,23.6×59cm趙孟頫擅長人馬圖,總體追求刻意寫實,一筆不苟。具體畫風有兩類:一是宗唐人韓干之法,馬尚豐肥,用色華麗,襯以山水樹石背景,人、馬、景合為一體;一是仿北宋李公麟之作,筆墨清淡,著力於線條,注重描法與形象、質感的統一,不施色彩,以墨代色加以輕染。人馬畫中的人物均著唐裝,風格既具「復古」的唐畫之韻,又帶濃郁的文人氣息,有一定的創新性。此圖屬仿唐人的工筆設色畫法,在布局上富有特色,後幅有元代柯九思及清代的弘曆、汪由敦的題跋,元以來曾經諸名家收藏。汪砢玉《珊瑚網》、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吳升《大觀錄》等書著錄。

元 黃公望 天池石壁圖軸 絹本設色 139.4×57.3cm黃公望(1269-1354),江蘇常熟人。本姓陸,名堅,字子久,號大痴,又號一峰道人,晚號井西道人。父母早逝,繼永嘉黃氏,其父九十始得之曰:「黃公望子久矣。」因而名字焉。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為「元四大家」。此圖描繪的是蘇州城西吳縣境內天池山的景色。天池山與靈岩山、天平山一脈相連,峰巔矗立巨石,遠望巧若蓮花,人稱「華山」。山一側的半山坳中長年積有一泓碧水,名曰「天池」,故山之這一面亦被稱為「天池山」。畫面兼用高遠和深遠的構圖方法。構圖繁複,高坡陡崖錯落分布,雄秀多姿。畫家狀物之筆雖較簡略,雜樹多用橫點,山石作披麻皴,但線條卻顯得自然流暢,起落有序;筆法樸厚蒼潤,變化多端。設色採用「淺絳法」,多用淡赭,並以墨青、墨綠合染,冷暖互補,極佳地表現出山色的青蔥與陽光的和煦。正如清吳修所云:「赭色微黃畫里春,墨青墨綠染精神。」

元 吳鎮 漁父圖 絹本墨筆 84.7×29.7cm在中國古代,漁、樵、耕、讀,常常被文人士大夫視為理想化的生活方式,並常被用作文藝作品的主題,以表達作者避世遁隱的願望,其中尤以「漁隱」的素材最為普遍。時至元代,漢族文人仕進無門,社會地位驟降,江南士人遭遇尤甚。於是,「漁隱」就更頻繁地出現在繪畫作品中,其中以吳鎮的《漁父圖》最為典型。吳鎮善作「漁隱」題材的山水畫,傳世《漁父圖》即有多幅,此圖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幅。圖中描繪江南水鄉景色,平岡叢樹,一漁父駕小舟逍遙於湖彎水色之間。全圖墨色蒼潤,山石、樹木、枝葉都注意到了墨色濃淡的交替運用,藉以表現層次關係並突出主要物象。筆法多變,皴擦點染,均可看出作者高超的控筆能力。湖山間幽僻清寂的意境躍然紙上,給人以遠離塵俗之感。

元 王蒙 葛稚川移居圖 紙本設色 139×58cm元代道教盛行,表現道教題材的繪畫作品為數眾多,此圖描繪的是晉代著名道士葛洪攜家移居羅浮山修道的故事,截取了葛洪在移居路上的一段情景。畫面以山水為主體,重山復嶺,丹柯碧樹,飛瀑溪潭,茅亭草舍,一派深秋山林佳境。全畫構圖繁複,但層次井然,飛瀑、山徑引導觀者的視線層層深入,使畫面氣脈貫通,雖滿而不迫塞。圖中山石純用水墨,皴擦點染兼參,乾濕濃淡互用,勾畫縝密,而樹木、人物、屋宇則施以赭石、藤黃、花青,設色沉穩渾厚,極富古雅的韻致。整個畫面謹嚴、深秀,創造出一幅理想的隱居環境。王蒙與葛洪雖然年代相隔久遠且身份迥異,但在許多方面卻有著相同之處:二人皆出自名門,都欲入世作官,卻均遭世棄,最終都選擇了避世隱居。此圖是反映王蒙避世隱居思想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元 倪瓚 容膝齋圖 軸 紙本水墨 59.7×50.4cm倪瓚(西元一三0一至一三七四年)字元鎮,號雲林、迂翁。家富饒,築清閟閣蓄古書畫,善山水,為元四大家之一。此幅是為友人周遜學所作。此幅筆墨無多但意境深幽,「疏而不簡」,「簡而不少」。他的這種筆簡形具,注重抒寫性靈的畫格被後人稱之為「逸品」。到了明代,更是「江南人家以有無為清濁」,其清標高格,在歷代文人士大夫心目中始終被尊為「高士中的高士」。

元 錢選 幽居圖卷 紙本設色 27×115.9cm此圖是錢選所繪的青綠山水畫作之一。錢選的山水畫以青綠設色為主,近師南宋趙伯駒,遠溯楊隋展子虔、李昭道,運筆有生拙之趣,設色明快不失艷麗,布局張弛得度,疏密有致,自成風貌。論成就,錢選跳出兩宋院體的窠臼,追求晉唐作風,在元初畫壇獨樹一幟,對開創一代畫風起了積極的作用。然而,由於趙孟頫與「元四家」的山水畫更符合文人重筆墨、尚意趣的審美觀念,和他們相比,錢選對後世的影響便略遜一籌了明代部分:立軸

明 戴進 關山行旅圖 軸 紙本設色 61.8×29.7cm

明 仇英 玉洞仙源圖軸 絹本設色 169×65.5cm

明 藍瑛 白雲紅樹圖 絹本設色 189.4×48cm

明 徐渭 花竹 軸 紙本水墨畫 337.6×103.5公分

明 呂紀 殘荷鷹鷺圖 軸 絹本水墨 190×105.2cm

明 吳偉 漁樂圖 絹本設色 270×174.4cm

明 唐寅 王蜀宮妓圖 絹本設色 124.7×63.6cm

清 王時敏 仙山樓閣圖軸 紙本墨筆 133×63.3cm

清 惲壽平 雙清圖軸 絹本設色 88.5×54cm

明 陳洪綬 荷花鴛鴦圖 絹本設色 183×98.3cm長卷部分:

明 文徵明 東園圖卷 絹本設色 30.2×126.4cm

明 沈周 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 紙本設色 36.8×855cm

明 董其昌 仿黃公望山水 紙本水墨 25.7×207cm

明 朱瞻基行樂圖卷 絹本設色 36.7×690cm

清 王翬 康熙南巡圖 第九卷錢江至紹興 絹本設色 67.8×2227.5

清 朱耷 貓石圖卷 紙本水墨 34×218cm

清 石濤 搜盡奇峰圖卷 紙本墨筆 42.8×285.5cm
推薦閱讀:

話說,紫禁城通勤一族去哪兒吃早點?
一個以賣豆腐起家的人,其私宅比故宮還大10萬平方米,他是誰?
皇帝原本挺正經的在看書,卻被玩成了這個樣子……
讀出智慧|原來故宮有4個!我都錯過了什麼
從「去故宮摳石子留念」看:旅遊區廣場應該選擇哪種地坪?

TAG:北京 | 北京故宮 | 故宮 | 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