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何謂三皈依法?

    皈依法念起來很簡單,「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這麼幾句,但是它的意思非常深廣。皈依法是進入佛門的第一道門,皈依了以後才算佛教徒,沒有皈依的話,不算佛教徒。所以,進入佛教,是從皈依法里來入門。發心法是進入大乘佛教的門,進入大乘佛教就要發心,發菩提心。這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不容易。

皈依是什麼意思?

   皈依就是歸靠、依靠、投靠的意思。比如一個人遇到困難了,要靠別人來解決,在自己無力解決的情況下,就要靠一個有能力的人,比如國王等來解決;有了病以後,要靠大夫,皈依大夫解決病疾的問題;如果走在荊棘叢生、毒蛇猛獸出沒的路上,就需要一個嚮導,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保護者,像保鏢那樣的,保護著。所以我們生在這個世上,實際上我們是最無能力的,沒有能力解決一些大的問題。首先,生,我們不自由,生在人或者生在六道的其他任何一個道,都沒有自由;老與不老,都沒有自由來解決;得不得病,也沒有辦法,自己解決不了。最後的死關,誰也躲不過,也沒有辦法來解決。所以,很多類似這樣的事情,就要靠別的人來解決。我們來到這個世上,一個人孤獨的來了;最後走的時候,還是要一個人孤獨地走。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承受的一切痛苦,都要自己來承受,別人替代不了。再親的親人也不能替代你去承受你自己的痛苦。比如生老病死,這些痛苦,別人是承擔不了的,必須自己承擔。來的時候一絲不掛來到這個世上,最後走的時候,仍然是一個人單獨地離去,親人也幫不了忙,自己的子女也幫不了忙,任何人都幫不了忙。有錢也解決不了問題,有權也解決不了問題。所以,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就需要依靠一個力量,依靠強有力的力量,才能幫助我們,這就是皈依。皈依就是投靠一個自己所信任、能夠解決問題的,這樣一個人。比如投師、投醫,象這樣的。而皈依法,就是皈依三寶,三寶就是你的保護傘。過去世、今生、來世,乃至萬世,唯有三寶才能夠幫我們的忙,別的什麼都幫不了。皈依三寶就是這個意思。

認識皈依對象:

那麼,皈依的對象是什麼?為什麼要皈依?如何來皈依?我們皈依的人必須要了解這個問題,不是盲目地信仰、盲目地皈依。皈依不是拿到一個證書——皈依證;也不是形式上受一個戒——三寶戒。皈依是有戒律的,受上一個戒,是不是就是皈依了?這也不是皈依,真正的皈依是思想深處的皈依,內心深處堅定不移的這樣一個皈依,這才是真正的皈依。只有這樣的皈依,才能得到三寶的加持,保護。我們皈依其他的行不行?世界上有很多種宗教的皈依,比如說,皈依神、皈依耶穌、皈依穆罕默德、皈依老子,這都屬於皈依。信仰各種宗教的人都有自己的皈依對象,各有自己宗教的創始人。但是,我們為什麼不皈依他們呢?比如說,我們要找一個朋友,找一個依靠對象,首先要了解對方,可靠不可靠?可信不可信?能不能永遠來幫助自己?這個必須要了解。比如我們掉到水裡,要岸上的人才能救我們,而且,也不是所有岸上的人都能救自己,必須要懂得游泳,能夠自保的人才能保別人。不然的話,看到掉到江里的人,雖然岸上的人有菩提心、慈悲心,想要幫助救護水中的人,那結果也許是同歸於盡,也許是把別人救出來了,自己出不來了,這樣的情況常常是有的。所以,什麼人才能夠拯救自己,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我們經過了解、認識,知道只有佛法僧三寶才能拯救自己。別的都不具備這個拯救的力量,因為他們都是世中的人,他們連自己都沒有超脫。神鬼這一類的,還有民間信仰祖先,求祖先保佑,祖先能保佑什麼?祖先連自己都自身難保,還能夠保護你嗎?所以,很多世俗的皈依都是錯誤的,皈依的對象都是不正確的,必須要尋找一個可靠的皈依對象,這對皈依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學佛,「教理是佛眼、慈悲是佛心、信念是佛足」,教理就象眼睛一樣,你有了眼睛才能看清道路。無眼不見道,無心不成佛,如果沒有慈悲心的話,成佛就象沒有種子一樣,你在地里沒有灑任何種子,你想長出莊稼,想有什麼收穫的話,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慈悲心是佛的種子。那麼,信仰、信念就象佛足,人走路需要兩條腿來走,你眼睛看見了,但如果沒有腿,你雖然看得見,你還是走不了。所以,信仰就象人的腿一樣,只有有了信仰才能前進,才能解脫,才能成佛。無足不成行,沒有腳成不了行。學佛就是學慈悲,慈悲是真佛,真正的佛就是慈悲。「若無慈悲心,枉把嘴念破。」你天天念經,把嘴念得起了老繭,嘴都念破了,那也是不起作用的,因為你的心沒有念佛。說到神通,外道、魔,同樣也是有神通。佛與魔的界限,就是「慈悲分佛魔」,慈悲心才是分辨佛和魔的最終界限。所以,第一我們要懂得這個教義,懂得這個道理,不能盲目地信仰什麼東西,我們學佛,學教理的原因就是我們長上一個眼睛來看。三寶皈依境里,首先要認清楚、看清楚,首先你皈依的對象可靠不可靠?可信不可信?為什麼我們要信他?這需要通過對教理的領會才能明白。

什麼是三寶:

三寶,很明顯就是佛寶、法寶、僧寶。佛是什麼?為什麼要皈依三寶?佛是導師,就是領路人,他是醫生,是治我們生老病死這個病的醫生;那麼,法是他的方法,佛教給我們脫離苦海、解脫成佛的方法,這就是法;僧,是菩薩,阿羅漢和僧團,這是僧的概念。                                                 

「僧寶」是什麼意思?見道以後才稱僧寶,三寶裡面真正的皈依對象是「僧寶」,也叫「聖僧」,這才是皈依的對象。不是一般的僧人,不是一般的佛弟子。因為一般的佛弟子自己還沒有解脫,怎麼能稱得上三寶呢?自己沒有解脫的人,你沒有辦法幫助別人解脫。

法寶——四聖諦:

   那麼我們說,認識佛,佛的作用是什麼?是導師,他就是一個老師,啟蒙的老師,指出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就是這麼個道理。指出四諦法,苦諦,六道的眾生有很多苦。首先,佛教起於知苦,每一個眾生,無論自己自覺或是不自覺,都在苦海當中。有些苦並不是我們表面上的苦,苦中苦,我們叫做苦苦,苦苦就是任何人都能覺察到的,認識上的一些苦啊,苦難的眾生啊,我們說的一般都是苦苦,已經表面化的這些苦,叫做苦苦。有些深層的苦,本質上的苦,表面看來不一定是苦,但它的本質是苦的,還有變苦、樂變苦,很多世俗的樂都是在苦的基礎上的樂,最終以苦結束,無論是家庭、事業,都是這樣的,以樂開始,以苦結束,樂變苦。

   還有一種普遍的苦,六道眾生普遍的、本質的一種苦,就是無常。在天道時,是沒有苦的,他不愁吃、不愁穿,經常在歌舞中生活,沒有疾病,沒有生老,不會老,沒有老的感覺,只是在死時,有一個前兆,他就開始發愁,在愁苦中死去,天上的眾生都是這樣的,沒有苦的感受,但他本質是苦的,為什麼呢?這可以說是悲劇性的,凡是有生的都要死,凡是因緣合成的東西都要散,這就是根本性的變異的苦。只有佛教,才認識到這一種變異的苦。其他的苦,外道都可以認識到。印度教、基督教都認識到這個苦。但是本質上的這個苦,只有佛教才認識到這最特殊的一條,也就是這個無常的苦,輪迴本身就是一個苦,生就意味著死,這就是我們本質上的苦。都在從生到死的過程當中運行,這就是無常,這就是苦。

   佛說法的時候,四諦第一個講的就是苦諦。第二個講的是集諦,「集」是什麼意思?就是根源,苦的根源。根源有兩個,一個是煩惱,另一個是因煩惱而引起的各種造業,身、言、意的造業行為。煩惱就是貪嗔痴等思想上的情緒,這個引起了我們造業,這就是「集」。集就是很多東西集合起來,它不是一種原因引起的,所以叫「集」。集合了各種因緣,才能生出果,才能六道輪迴。

   這個在世因緣就是「苦」和「集」兩條。再進一步研究,這個「苦」,如何來解決?能不能象病一樣把它治掉?經過研究,既然從因緣上生出來,有它的原因,那麼解決原因、根源上的問題,就不會有這個苦。比如草是草籽長出來的,那麼,把草籽消滅掉,不要讓它長,把它象地里的草一樣拔掉以後,它就不會長了。苦也是這樣的,既然是因緣的東西,從因緣上解決,都可以解決。解決了以後,沒有苦的境界是什麼呢?就象病人恢復了健康一樣,這樣就是涅槃。叫「寂」,就是煩惱都寂滅了、熄滅了,達到彼岸了,這個就叫「寂諦」(滅諦),也就是脫離苦以後,達到涅槃。達到涅槃的方法,就叫做「道諦」。出世因緣和在世因緣兩個,在世因緣就是苦和苦的因,出世因緣就是解脫和解脫的方法,就是這兩種因緣。所以,佛法最主要解決這個問題。

   怎麼樣從根源上來解決這個苦,解脫這個苦?怎麼樣成就無苦的境界?用什麼方法來解決這個東西?這裡面,道諦和滅諦是真正的佛法。三寶裡面的法,指的就是道諦和滅諦。涅槃是它的結果,達到涅槃的方法,就是道。這兩個就是佛法的內容。前面的就是世俗法,前面我們所做的造業的、受苦的,這些都是世俗法。佛法的法,就是指的這個東西。法就是法則、方法,三寶裡面的法是這樣的,那麼僧呢,就是皈依了佛門以後,分賢眾和聖眾兩種,賢眾就是比一般人來說賢慧。比如說入了資糧道以後,就是賢位了。聖和賢,聖是開悟了以後的境界,賢是沒有開悟的凡眾,這個凡眾比一般的凡眾要好得多。發了菩提心以後,就成為賢菩薩了,你只要發了菩提心以後,即使沒有開悟的,也都叫做菩薩,這個菩薩的名號就得到了。這是在《入行論》里講的,只要發了菩提心以後,都可以稱做菩薩了。菩薩就是大雄的意思,漢地的寶殿都叫大雄寶殿,英雄的意思,大英雄。菩薩就是大英雄,他的原來的意思就是英雄的意思,菩薩就是英雄。為什麼叫做英雄?他能自度並度人,能度脫眾生,這是勇敢,有勇氣。勇敢的這種心智,所以,他是大勇。直到見道以後,就可以進入聖位了,聖位分十地,一地到十地。賢位有資糧道和加行道。

認識佛寶:

  那麼,從佛陀,釋迦牟尼來說,既是僧,又是佛。因為首先他是人,有這個五蘊身,從這個角度來說,就是有情眾生的一種。在沒有涅槃之前,他作為有情眾生的一部分,雖然他的境界很高,但仍然脫離不了這個五蘊身,從這個角度來說,他是僧寶。他的思想境界就是佛的境界,就是佛。佛要具備什麼條件呢?佛是遍知者,也就是說我們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人們的智慧,沒有辦法遍及、沒有辦法覆蓋所有的認識領域,只有佛的智慧才能遍及、覆蓋所有的認識領域,這就叫做遍及者。遍及智慧也就是正等正覺,「等」就是知識和他的認識是相等的,等覺。也就是世上的萬物,沒有佛不懂得的東西,沒有佛不知道的東西,所以叫做「等覺」,也是「遍知」的意思。「遍知」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如所有智,一個是盡所有智。了解一切事物的本質,這個叫「如所有智」;了解一切事物的現象,就是盡所有智。現象就是我們顯現出來的人啊、動物啊、植物啊,這些都是現象,萬物存在的各種形態,都是現象。它的發展變化,它的內應外應,什麼樣的因緣形成的,這些都是屬於「盡所有智」裡面的。所以佛的智慧叫做「智法身」。佛的法身是什麼呢?破除了煩惱障和所知障的清凈境界,就叫做法身。只有佛才完全徹底地破除了這兩種煩惱,一種是煩惱障,一種是所知障。小乘教的羅漢只破煩惱障,不涉及到破所知障。所知障是大乘開始以後,主要破的就是這個所知障。小乘的二乘,是聲聞乘和緣覺乘,主要是破除煩惱障。而菩薩乘主要破除的是所知障。那麼佛的境界就是破除這二障之後的清凈境界。比如,人的佛心就象一顆明珠,它是光亮、光明、清凈的,但是掉到污染物中後,被污染了,所以人人有如來藏,但是受污染了。我們都有佛性,但佛性已經受了污染了,我們修行,就是一步一步地洗凈污染,最後,顯出到佛的境界時,把這兩種污染——所知障和煩惱障破除了以後,清凈本性顯出來了,這就是佛性。佛的法身指的就是這個。法身裡面分一個智慧身,智慧身就是利益眾生的各種智慧,《現觀莊嚴論》裡面有二十一類。

破和悟:

破,就是破除了煩惱障和所知障;悟,就是悟到了遍知,遍知智慧就是悟的境界。悟就是開悟的意思,悟道了就是懂得了,認識到了。除此之外,利益眾生的話,還必須要有新的身體來利益眾生,所以,佛的四身裡面,還有一個報身。什麼叫做報身?你在資糧道開始,修兩種資糧,一種是福報、福德資糧,一種是智慧資糧。福德資糧就是用施捨、戒、忍這三種波羅來修的,比如要修成佛的身,要用三大阿僧祇劫來修的,三大阿僧祇劫是非常長的時間,這在《俱舍論》里有詳細的說明,是無量的時間,沒有辦法計算的一種時間。用這樣的三大阿僧衹劫,才能修成佛身,這叫福報身,這就是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些都是福報修成的,都是行善修成的,以慈悲心為主的善來修成的。那麼智慧法身,就是修定、修慧來形成的。報身就是福報身的意思。真正的報身,只有十地菩薩才可以完全看得見,不是我們世俗的人可以看得見的。

   為了度化眾身,佛就化現了很多化身,也叫應化身,釋迦牟尼也是應化身的一種,他是殊勝的應化身,以教主的姿態出現,這叫做殊勝化身。其餘的化身是非常多的,為了利益眾生,各種形象都可以出現——有人相、也有動物相、也有植物相,金木水火土,什麼相都有。為了治療眾生的疾病,他化成藥物,化成醫生;為了破除眾生的無明,他化成老師,教導和傳播知識;為了解決人生的各種問題,可能化成種種世俗智慧、世俗文化的創造者,科學者之類的人;也有化國王,化大臣,化將軍;也化男女身,大到皇后,小到一般的女人,男男女女,所以佛的化身難以計數,有多少眾生,佛的化身應該來說就有多少,這是我們不知道的。只要對眾生有利的事情,我們都應該看做佛的化身,但並不是以佛的形象來出現的,他是以普通人的形象出現的。在動物界也有很多佛的化身。真正成佛了以後,就達到四種成就。法身成就、智慧身成就、報身成就、化身成就,佛是具備這四種成就的。

    佛所度化的對象是三千大千世界,我們的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個單位,如果以地球來計算的話,三千大千世界是十個億這樣的世界,這是佛的度化對象,真正的佛是這樣的。只有這樣的佛,才能傳一種殊勝的法,可信的法,他親身體驗到的法,不是想像的,是親證的。證就是自己親自經驗過的東西,空性這些都是親證的東西,知道過去,知道未來,這都是佛的境界。有這個境界,才知道不同眾生的各種境界、根機、根器,只有佛才能知道對象的接受程度。就象大夫治病一樣,辨證識治,有什麼樣的病,下什麼樣的葯,說什麼樣的法。

    為什麼三轉法輪呢?第一法輪是有部的,也就是小乘眾生,針對小乘眾生。因為小乘眾生只能接受什麼都是真實的有,五蘊身啊、外部世界、客觀世界都是有的,真實的存在,佛在第一法輪講的五蘊身等,全部都是真實的存在。因為這類的眾生只能接受到這一步,再深入的話,他就接受不了。第二次轉法輪的時候,是對最勝的菩薩境界講的,都是空性,其他的接受不了。所以又講了一個第三法輪,第三法輪是對一般眾生,大眾講的,小乘和大乘層次的,都能接受。佛法就是應機說法,機,就是機緣,就是根據對象來說的,所以方便就是這個意思,沒有一個一定的、不變的原則——對這些人是對的,對另一些人可能就不適合了

    佛是具備四身的佛;法就是道諦和滅諦,正法,法寶;僧是見道以上的聖僧。這三寶是我們的皈依對象,因為這可以拯救人類,拯救六道眾生,所以可以皈依,是可信的皈依對象,唯一可信的皈依對象。

因三寶與果三寶:

   三寶還分為因三寶和果三寶。什麼叫因三寶?釋迦牟尼所說的這些法,還有除此以外的其他菩薩、聖眾,這些都是因三寶,因三寶就是成就三寶的因緣,不是真三寶,自己求的最終的三寶是自己要成為三寶,成為三寶俱足的佛,這叫果。當你自己開悟了以後,你就成了聖僧了。當你皈依了以後,領會了佛法的精神,比如說不殺生,這一條戒能夠做到的話,你開始得到了佛法了,這一條佛法你就得到了,那麼開始你就有了這條法寶了。什麼時候你修到見道以後,你開悟了,悟到空性了,那麼你就得到僧寶了,你就成就了僧寶了。最後,十地的末位,最終破除了二障以後,就成了佛了,你就成了佛寶了,最終的目的,是自己成佛,這才是真正的皈依。別的都是成佛的因三寶,它是依靠的對象,這個依靠的對象就是一種工具。比如因三寶就象我們的船一樣,渡苦海需要船,我們到達彼岸以後,就不需要船了,那麼因三寶就不需要了,自己成就了三寶了,果三寶,這叫果位三寶。我們皈依的最終目的,是自己成聖僧,自己能夠修法,最後自己成佛,成為果三寶。

   實際上說,皈依並不是在加入的時候皈依了,整個佛教的五道十地都是一個皈依的過程,直到成佛以後,你的皈依才完成了。從入道到成佛,整個過程都是一個皈依的過程。所以,佛教整個一個歸結起來就是皈依法。

上師與三寶的關係:

    從廣義的角度來說,皈依法是無所不包,修好了皈依法等於修好了一切佛法,在皈依的時候,你的心是怎麼發心的?藏傳佛教,加了一個上師。皈依頌裡面,前面是皈依上師,上師是現世的佛,釋迦牟尼雖然殊勝,賢劫千佛雖然殊勝,但是他沒有辦法直接幫助我們,我們看不到聽不到他們的聲音,聽不到他們說法,那麼現世對自己能夠指出佛法、傳播佛法,能夠指導的,是自己的上師,所以,師恩大於佛恩的意思,就是這個。從佛的化身的角度來說,上師未必就不是佛。只要利益眾生,做一件善事,也是佛的化身才能做到的。點化、指導,做善事的無論是什麼人,他可能就是佛的化身,指出善道的,所以我們把上師放在三寶的上面,實際上並不是另外單立的。有的人說,藏傳佛教是四寶,錯了。沒有四寶的說法,三寶就是現世的三寶,佛寶就是自己的上師,除了上師以外,釋迦牟尼我們看不到,聽不到他說法,加持可能有,我們直接感受不到,只有自己的上師給自己說法,才懂得了佛法,懂得了輪迴和解脫的道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上師就是佛。所以藏傳佛教把上師放在最高法,意思就是這樣的。在我們這樣的層次,化身我們不認識,報身我們看不到,給自己說法的,只有自己的上師。所以皈依法裡面就加了一個皈依上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如何觀修皈依法:

   最簡單的觀想法,就觀想一個佛就行了。觀想在自己面前,金光閃閃的釋迦牟尼佛坐在雲頭,在那裡放光,他的每一個毛細孔都是一個佛的世界,自己的上師在釋迦牟尼的心中,別的所有的本尊、所有的護法空行全部在佛身上聚集,這樣就是觀一種也可以。這樣一般來說,觀起來比較方便一些。釋迦牟尼的形象也比較容易觀,在稍微高於自己的前空,觀想自己磕頭時,就向釋迦牟尼磕頭。自己上供時,供是隨心供養,隨願供養,有什麼供養的東西,以此為願。比如有一朵花,我可以供佛,但是供佛的時候,不是只有這一朵花,應該想到世界上所有的花都來供佛;我們點了一個燈供佛,世界上所有的發光體、光明體,都來供養佛,比如太陽、月亮、星星,這些都是燈;食品、果品、食物,財寶、天上的財寶、地底下的財寶、人世間的財寶,都可以作為供養。你自己的心胸有多大,你供養的福報就有多大。如果靠一碗水、一盞燈的話,那個心量太小。我們在供養的時候要有一個聯想的作用,這盞燈是代表所有的燈,這朵花是代表所有的花,三界一切的花,這炷香是代表三界一切的香。自己念誦或朝拜的時候,自己可以化為億萬個化身,把自己觀想成恆河沙數的化身,分身法,自己分成很多的身,同時來念誦、同時來朝拜,同時來上供,同時來祈求洗罪,這就是密法里特別殊勝的方法。不然的話,你靠顯宗的食物的奉養,太小了,它只是象徵性的,不僅僅是指這個供品。普賢供雲,普賢的願是最大的願,十大願心,普賢願,恆河沙數世界的一切寶物,一切財寶,都想到來作為供品,就是普賢供雲。象雲一樣,布滿天空,這叫普賢供雲。想到很多很多,這樣的話,利益眾生,福報就非常大了,同時也修了我們的菩薩行。另外,在自己的周圍,自己的父母、親人、認識的或不認識的,六道眾生都化為人形,坐在自己的周圍,來同時皈依。每次想到的時候,想像自己的父母親,或者一切眾生在自己的後面,黑壓壓的一片,都在念皈依頌,都在上供,都在請求加持,請求洗罪,請求轉法輪,七支供都可以這樣觀想。這就是為眾生,自己磕一個頭也是為了眾生,這樣的話,福報就會億萬倍的來增長,如果僅僅想到自己的話,太小了。你想到眾生的話,你獻一朵花,就想到一切眾生在獻花,或者為一切眾生在獻花的話,你的意義就不一樣了,福報就不一樣了。所以在密法里,完成六度的方法,主要是觀想。通過觀想來完成福德資糧,以及禪定智慧資糧。

   皈依法觀想時,隨時可以觀想,不一定到寺院。我們一般世俗的人會認為,那裡有個廟,我去磕磕頭。那裡不過就是有一尊佛像嘛,佛不是那個佛像嘛!把佛理解成佛像,那就非常錯了。你想到哪裡有佛,哪裡就有佛,象空氣一樣,佛是到處都有的。幹壞事時要想到,哎呀,佛可能看到了,菩薩可能看到了,這樣就可以收斂一些。拜佛的時候不一定到廟裡去拜。一草一木,如果你觀想成佛的話,它就是佛;你觀想成石頭、木頭的話,它就是石頭、木頭。同時,你如果把佛像看成木頭的佛或是石頭的佛的話,那他就與土木沒有什麼區別。我們在朝拜佛的時候,我們看到他的形像,應該想到佛的功德,想到佛、菩薩的智慧、慈悲,這是我們模仿和學習的對象,景仰,肅然起敬,這樣我們才起到一個拜佛的作用。不然的話,你看見一個木頭的塑像或者泥土的塑像,在那裡拜佛,認為它有什麼加持。加持來自自己的意念,不是對方。肯定有加持,佛像有加持,佛經有加持,所以大家來朝拜,但是更重要的,加持來自於自己。你的虔誠的心力,可以得到加持。你到一個寺廟裡,看到佛像的時候,你就觀想,佛身發光,照到自己的身上,消除自己的罪業,除掉自己身上的疾病,這樣一種靜想時,你就可以得到加持。加持是自為的,不是自然的。佛的加持,就象空中的信號,無線電波那類的東西。你比如要有了接收器才能接收到,沒有接收器的話,你就接收不到。你的信仰就是一個接收器,接收三寶的加持能量的接收器,就是自己的誠心。

   信念是非常重要的,堅定不移的信念,這就是皈依的核心。碰到危險時,就想到佛,三寶加持,有事的時候,如果想到三寶的話,就不會墮地獄。遇到什麼危難,遇到地震啦等等什麼災難的時候,自己身處危境的時候,應該求三寶來加持。三寶就是你的依靠,眾生的依靠,永世的依靠,不是暫時的依靠。心中有三寶,三寶心中就有你。自己心中無三寶的話,三寶也沒有能力來加持你、保護你,這是皈依法裡面需要懂得的非常重要的道理。

皈依三寶後的戒律:

   受三皈戒時,最主要的是三條戒律。皈依佛,不信外道的神。比如我們佛教徒,就不能信神這類的,印度的大神啊,耶穌啊,老子啊這些。如果信了他們,同時信的話,那就是我們破了信仰佛的戒了。皈依法,不看外道的經典,更不宣揚外道邪說。不傷害眾生,皈依佛法以後,不能傷害眾生,這主要是殺生戒。人的任何行為上,不能做傷害眾生的事情。傷害眾生就是違反皈依法的戒律。皈依僧,不與外道為伴。就是說,結交外道,交朋友等等。當然,世俗的現在不可能不交,但是,整個信仰上,不能聽那些外道的話,這是非常重要的。任何時候,自己的信仰不能隨便放棄,不能聽外道的話,這個應該堅持自己的原則。

   三寶戒是一切戒律的基礎。沒有受三寶戒的,不能受其他的戒,五戒等等都不能受,首先要受三寶戒,成為佛教徒,然後再成了居士,或者沙彌,或者比丘,所以這是基礎戒,但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根本戒。所以我們所受的戒律,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它的發心不同,它的受戒都是一樣的,小乘佛教的戒律和大乘佛教的戒律沒有差別,都是應該遵守的,都是佛經裡面規定的,沒有分別。唯有一個皈依心不一樣,我們受戒是為了度化眾生,小乘佛教受戒是為了度脫自己,超脫三界,這就是小乘戒律與大乘戒律一個最根本的界限,持戒時的動機目的不一樣,這就是小乘和大乘的區別。

修皈依法的功德利益:

   過去在藏地有一個地方,有一座房子是凶宅,在那裡死了很多人,後來這個房子空著,誰都不敢住,住下以後,早上就起不來了,晚上就死了。後來請了許多密咒師給那個地方念經,都解決不了問題,請了許多法力很大的密咒師給它作法,捉鬼,都不行。後來有一天,周圍有群眾看到,有一個行腳的小僧人住在那裡,一個朝聖的僧人,住在那個院子里。第二天,他們就非常奇怪,說,「我們看到的沒有一個活著出來的,怎麼早上這個僧人還好好的?」大家一起圍上他,問,「你修的什麼法啊?你怎麼法力這麼大?晚上鬼沒有害你嗎?」小僧人就說,「我沒有聽到任何鬼呀,我一夜都很安靜。」「你的功力非常大,你修的什麼法?修的什麼密咒?」「我什麼密咒也沒有修,我就修的皈依法。我在晚上就修皈依法,睡得非常安穩。」這個故事說,皈依法是最大的法,三寶在加持,三寶在護持。沒有皈依法做不到的事情,所以我們修好了皈依法,就等於修好了一切佛法,一切佛法歸根結底也是皈依法。現在很多人對皈依法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糊裡糊塗,有的人只是為了拿上一個皈依證,念誦上四句皈依法,認為我在修這個皈依法,我念誦了十萬遍、百萬遍,啊呀,這個修法以遍數來說,這是非常愚蠢的。真心誠意念上一遍,等於你的十萬遍。你心裡胡想著亂七八糟的東西,你嘴裡念上多少遍都不起作用,所以要心念,不要嘴念。

    佛法僧三寶是一個統一整體,不可分割,缺一不可,如果缺少其中一個,另外兩個也不成立。以究竟來說,佛法僧三寶就是我們的佛性,人人具足,只是我們沒有發現而已。所以我們不僅要皈依緣起上的佛法僧三寶,還要皈依自性的佛法僧三寶,從緣起證到性空就是自性的皈依,兩者缺一不可。

   最終就是要修菩提心,菩提心是佛法的根本,佛心也就是菩提心。沒有菩提心的佛就是泥佛或石佛,所以我們學佛、修佛,就學菩提心,能夠在小小的事情上修練慈悲心,最好的皈依法也就是修慈悲心。佛法裡面最大的法、最根本的法就是慈悲心。修慈悲心時,不一定是你在修皈依法時念皈依頌,你修任何法都是皈依法,一切法都是包括在皈依法當中的。特別是核心的,發菩提心、修慈悲心,這就是皈依法,不一定皈依法就是你嘴裡念上一個皈依頌,所以這個認識非常重要。最根本的法,也是最基礎的法,凡是皈依佛教的人,都應該懂得的法,就是這個皈依法。


推薦閱讀:

根宋上師:修行正法 佛弟子要皈依並始終深信三寶
【嘎瑪仁波切】新皈依的弟子每天應該如何做功課
在家居士不得不吃非「三凈肉」,如何解決此矛盾?
皈依的力量與功德利益——東華禪寺水陸法會
梁黃寶懺2 皈依三寶第一

TAG:皈依 | 三皈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