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陶淵明:孤標傲世偕誰隱 獨向田園覓超然

                                                                       

一、作家簡介

◆人物導語

     提到「魏晉風度」,古代士人那高曠雅逸的風采的確令人心馳神往。陶淵明是「田園詩人之祖」、「隱逸詩人之宗」。他的身上,充盈著古代知識分子追求個性價值的信念,激蕩著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內涵。他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信條的最徹底的實踐者,是文人高潔品行的萬世楷模。帶著「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大志抑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情懷,認識陶淵明,才能真正理解中國文人,體悟其「清高」之三味。

●    作家檔案

    陶淵明:365年——427年

    字型大小: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謚「靖節」

    時代:東晉

    籍貫: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仕途:陶淵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他辭職回家後,州里又來召他作主簿,他也辭謝了。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作屬吏。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喪辭職回家。元興三年(404年),他離家投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但是入幕不久,諸多黑暗現象,使他感到失望。於是就辭職隱居,後又於義熙元年(405年)轉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同年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劉敬宣離職後,他也隨著去職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便憤然辭職。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至此結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

  作品:著作有《閑情賦》、《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五首》、《飲酒二十首》、《桃花源詩並記》、《詠荊軻》、《有會而作》、《輓歌詩三首》、《感士不遇賦》、《自祭文》等。

  名望:他是中國文學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詩人、大辭賦家和大散文家,被後世稱作「田園詩人之祖」、「隱逸詩人之宗」。

二、成名緣由

▲貢獻概述

    (一)陶淵明的文學創作。

     在詩歌、散文、辭賦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對後代影響最大的是詩歌。在其詩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園詩。這種田園詩的藝術魅力,與其說在於它是田園生活的真實寫照,不如說在於其中寄託了陶淵明的人生理想。田園被其用詩的構造手段高度純化、美化了,變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難所。

    (二)陶淵明的思想內涵。

     陶淵明的思想是以老莊哲學為核心,對儒、道兩家取捨調和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自然」。他常常把儒家虛構的淳樸無爭的上古之世與道家宣揚的小國寡民的社會模式結合成一體,作為理想社會來歌頌。同樣的思想,又藉助虛構,在《桃花源記》中,描繪了一種人人自耕自食,真誠相處,無競逐無欺詐,甚至無君無臣的理想社會。

   (三)陶淵明的精神氣節。

     在陶淵明深層心理中,存在著二重人格:一是理想人格,一是現實人格。理想人格主要源於家庭血統積澱和東晉士人矯前代士風之失而形成的人格理想。現實人格主要源於陶氏家族的淪落和詩人疾患所形成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傾向和自卑情結。以自我為中心性格傾向決定了詩人一生無論出仕與歸隱,都擺脫不了人生孤獨困境,迫使詩人從精神上尋找一個守節固窮的理想歸宿。自卑情結使詩人一生始終貫穿著自我拯救、不斷超越的過程,這一過程便化作在人生優越感驅動下的自我理想化和生活詩意化。

  在他的作品中,充分表現出詩人鄙夷功名利祿的高遠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節操;表現出詩人對黑暗官場的極端憎惡和徹底決裂;表現出詩人對淳樸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勞動的認識和對勞動人民的友好感情;表現出詩人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

▲突出成就

  1.恬淡自然、醇厚雋永的藝術風格。陶淵明的詩歌題材和內容貼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詩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於習見常聞的事物,而且是直寫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辭采,陶淵明田園詩深厚的意蘊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實感,托出詩的藝術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見神奇,樸素之中見綺麗。 

  2.高遠拔俗、天然渾成的藝術境界。陶淵明的詩歌意象看似平淡無奇,然而卻創造了高遠拔俗的藝術境界。陶詩的許多作品達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渾然天成的藝術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統一。 

  3.天然本色、精練傳神的語言。陶淵明的詩歌不尚藻飾,不事雕琢,而是慣用樸素自然的語言和疏淡的筆法精練地勾勒出生動的形象,傳達出深厚的意蘊,達到了寫意傳神的藝術效果。 

    ▲評論資料

  梁代鍾嶸《詩品》說:「宋徵士陶潛,其源出於應璩,又協左思風力。文體省凈,殆無長語。篤意真古,辭興婉愜。每觀其文,想其人德。世嘆其質直。至如『歡言酌春酒』,『日暮天無雲』,風華清靡,豈直為田家語耶,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

  蕭統說「其文章不群,詞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橫素波而傍流,干青雲而直上。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

  黃庭堅說他的詩「不煩繩削而自合。」

  朱熹說他的詩「平淡出於自然」。

  蘇東坡說:「淵明詩初視若散緩,熟視有奇趣。」

  蘇東坡還說他的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

  歐陽修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

  沈德潛說:「陶詩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淵深根茂不可到處。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閑遠,儲太祝有其樸實,韋左司有其沖和,柳儀曹有其峻潔,皆學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三、作品在線

◆作品概述

  陶淵明今存詩歌共125首,計四言詩9首,五言詩116首;存文12篇,計辭賦3篇,韻文5篇,散文4篇。

  (一)從創作時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時期,學仕時期,即從他29歲到 41歲的13年為官期間。這一時期,他的重要作品有《閑情賦》、《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歸去來兮辭》,等等。

  第二時期,歸田時期,即從他42歲到病故的20多年晚年時期。歸田後,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主要作品有《歸園田居五首》、《擬古九首》、《桃花源詩並記》、《述酒》、《詠荊軻》、《有會而作》、《輓歌詩三首》、《感士不遇賦》、《與子儼等疏》、《自祭文》,等等。

  (二)從創作內容,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陶淵明的詩歌從題材上劃分主要有田園詩、詠懷詩、詠史詩,其次還有行役詩、贈答詩等。所反映的思想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田園詩:描寫了自然恬靜的田園風光和自然純樸的田園生活。這是被詩人理想化、藝術化了的一種境界。如《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野外罕人事]、《飲酒》[結廬在人境]、《和郭主簿》等。 

  2.詠懷詩和詠史詩:陶淵明的詠懷詩和詠史詩內容相近,詠史亦是詠懷,它繼承了阮籍《詠懷》和左思《詠史》的詩歌傳統。詩的主要內容是抒發個人思想、情懷和志節。 

  3.其它:陶淵明的行役詩是其宦遊期間的作品,多是寫行役之苦和厭倦仕宦思慕歸隱的內容,如《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等。贈答詩多是寫朋友之間的友情,如《答龐參軍》、《與殷晉安別》等。陶淵明還有一些哲理詩,如《形影神》等。 此外,陶淵明還有少數另一種風格(豪放曠達的「金剛怒目式」)的詩,如《詠荊軻》等。

  陶淵明的散文和辭賦流傳下來的並不多,但是其藝術成就和風格卻能在當時獨樹一幟,其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散文如《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辭賦如《歸去來兮辭》、《感士不遇賦》、《閑情賦》。其散文語言簡省潔凈,敘述描寫形象生動,在駢文盛行的時代能別具一格。其辭賦主以抒情,感情坦率真摯,語言流暢自然。

◆作品讀思

選文一:《五柳先生傳》

【導讀】

錢鍾書說,《五柳先生傳》中「不」字為一篇眼目。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氏」,豈作自傳而並不曉己之姓名籍貫哉?正激於世之賣聲名、誇門地者而破除之爾。

【正文】

 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嘗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譯文】

  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麼地方人,也弄不清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邊植有五棵柳樹,因此就用「五柳」作為他的別號了。五柳先生安閑沉靜,不好言談,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喜歡讀書,但不執著於對一字一句的瑣細解釋;每當讀書有所領悟的時候,就會高興得忘了吃飯。生性嗜好喝酒,但因為家貧就不能經常得到。親朋好友知道他這種境況,有時備酒招待他。他前去飲酒時總是開懷暢飲,直到大醉方休;醉後就向主人告辭,從不以去留為意。他的住室四壁空空蕩蕩,破舊得連風和太陽都無法遮擋,穿的粗布短衣打滿了補丁,飲食簡陋而且經常短缺,而他卻能安然自得。常常以寫詩作文章當娛樂,抒發自己的志趣。他能夠忘掉世俗的得失,只願這樣度過自己的一生。 

  贊曰:黔婁的妻子曾經這樣述說自己的丈夫:「不因為處境貧困而終日憂心忡忡,不為了追求富貴而到處奔走鑽營。」推究她所說的話,五柳先生不就是黔婁那樣的人物嗎?飲酒賦詩,滿足自己的志趣,這不是成了生活在無懷氏、葛天氏時代里的人了嗎?

【整體感知】

  本文是作者託言為五柳先生寫的傳記,實為自傳,沈約《宋書·隱逸傳》和蕭統的《陶淵明傳》都認為是「實錄」。文章從思想性格、愛好、生活狀況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獨立於世俗之外的隱士形象,讚美了他安貧樂道的精神。

  文章在講述了「五柳先生」這個名號的來歷之後,便以一句「閑靜少言,不慕榮利」點出了五柳先生的隱者心境。接著作者便開始講述自己在隱居生活中的樂趣: 「好讀書,不求甚解。」展現了一個在讀書中得到精神愉悅的五柳先生;「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個率真放達的五柳先生;「環堵蕭然」、「晏如也」,描繪了一個安貧樂道的五柳先生;「常著文章自娛」、「忘懷得失」描述了一個自得其樂、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這種種敘述,把一個雖處於貧困之中卻悠閑自適的隱士形象活靈活現地刻畫了出來。文末的「贊」中稱五柳先生好像是上古的無懷氏、葛天氏之民,是對他高潔人格的再度讚揚。

【讀思牽手】

陶淵明「好讀書」,為什麼「不求甚解」呢?

【釋疑參考】

  這與他「不慕榮利」有關。他讀書的目的,是一種求知的滿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選文二:《桃花源記》

【導讀】

  有人認為,桃花源位於湖南省常德市境內。那裡南倚巍巍武陵,北臨滔滔沅水,史稱「黔川咽喉,雲貴門戶」,要居衡山、君山、嶽麓山、張家界、猛洞河諸風景名勝中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桃花源得以吞洞庭湖色,納湘西靈秀,沐五溪奇照,攬武陵風光。桃花源原為瀟湘八景之一,集陶潛文化、秦楚文化、道教文化於一體。桃源縣種植的桃花品種達三十多種,春天花開時節,桃紅柳綠,繁花似錦。每年都有六十多萬海內外遊人到桃花源賞花觀景,領略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這種盛況恐怕有陶淵明不少的功勞吧?

【正文】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整體感悟】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

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裡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

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里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

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但能提出這個空想是十分可貴的。

【讀思牽手】

    您認為真正的「桃花源」在那裡?

【釋疑參考】

這個《桃花源記》寫出來之後,可以說一直被人們關注一個問題就是「桃花源」在哪裡。特別是到了現在旅遊熱的興起,這個「桃花源」如果真的存在,那一定是非常寶貴的旅遊資源了。那麼,「桃花源」究竟在那裡呢?還得從《桃花源記》中去分析。

陶淵明寫出《桃花源記》,實際上是有四個因素在起作用:

     第一個因素是他個人的這種田園生活。他描寫的田園生活里有很多類似的寫法,比如說「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那就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在與世隔絕的小世界裡,過得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呢?那麼他有描寫,比如說和周邊的人的關係,還有和大自然的關係,都和《桃花源記》精神是相通的。假如他沒有這種真切的田園生活,他寫不出《桃花源記》。

  第二個因素是有一種思想文化的傳統。《桃花源記》寫的是一種理想世界——世外桃源、理想的世界。那麼對於理想世界的描寫,這種勾畫在陶淵明之前,在那些經典文本里思想家們已經有過不同的表述。

第三個因素,跟他所處的特殊的時代、生活的特殊的環境有關係。比如《桃花源記》里提到的那個劉子驥,在現實當中也有關於他的其他記載。說他曾經到深山窮谷里有所發現,他發現了和仙人有關的什麼什麼東西。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就是說有些百姓為了逃避戰亂,他們在山溝或山谷里建立起類似堡壘一樣的東西據險自守,在裡面自給自足,過著一種半與世隔絕的生活。

  這樣四個因素,經過陶淵明的一種主體的藝術加工,於是有了「桃花源」。

  所以說「桃花源」在陶淵明的心裡,在他的精神里。而這個心靈和精神是多方面因素混合發酵,最後釀出的一杯美酒,它是人們精神荒漠里的一種甘露,給人們心靈以一種慰籍。 

選文三:《歸去來兮辭 並序 》

【導讀】

  晨光朦朧,微風吹拂,詩人長發飄逸,衣袂翻飛,佇立在一葉扁舟上。此刻的他,心裡也如這飄蕩的小舟,既惆悵,又歡快……

【正文】

歸去來兮辭並序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為小邑。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勵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扶孤松而盤垣。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參考譯文】

  我的家境貧困,耕種田地不能維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經常沒有存糧,找不到維持生計的辦法。親戚朋友多勸我出去做個小官,自己心裡也產生了這種念頭,但苦於沒有門路。剛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長官都以愛惜人才為美德,叔父因為看到我貧苦就加以推薦,於是被任命為小城的官吏。這時戰亂沒有平息,心裡害怕遠地的差使。彭澤縣離開家鄉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穫的糧食足夠釀酒之用,因此就要了下來。但過了沒幾天,思念田園,歸鄉的念頭就產生了。為什麼呢?因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會勉強做作;飢凍雖是急迫之事,但違背自己本心就會使人感到十分痛苦。雖然自己曾經做過官,但都是為生活所驅使;於是感到煩惱,激動不已,有愧於平生的志願。但還是想等到秋收以後,就收拾行裝連夜離去。不久,嫁給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要急著前去奔喪,就自己棄官離職了。從秋八月到冬季,做了八十多天的官。就針對這件事情來抒發自己心裡的情意,給這篇文章命名為《歸去來兮》。時在乙巳年十一月。

  回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麼還不回!既然自認為心志被形體所役使,又為什麼惆悵而獨自傷悲?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不可挽救,知道了未來的事情尚可追回。實在是誤入迷途還不算太遠,已經覺悟到今天對而昨天錯。歸舟輕快地飄蕩前進,微風徐徐地吹動著上衣。向行人打聽前面的道路,恨晨光還是這樣微弱迷離。

  望見家鄉的陋屋,我高興得往前直奔。童僕歡喜地前來迎接,幼兒迎候在家門。庭院小路雖將荒蕪,卻喜園中松菊還存。我拉著幼兒走進內室,屋裡擺著盛滿酒的酒樽。拿過酒壺酒杯來自斟自飲,看著庭院里的樹枝真使我開顏。靠著南窗寄託著我的傲世情懷,覺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天天在園子里散步自成樂趣,儘管設有園門卻常常閉關。拄著手杖或漫步或悠閑地隨處休息,不時地抬起頭來向遠處看看。雲煙自然而然地從山洞飄出,鳥兒飛倦了也知道回還。日光漸暗太陽將快要下山,我撫摸著孤松而流連忘返。

  回去吧,我要斷絕與外人的交遊。既然世俗與我乖違相悖,我還駕車出遊有什麼可求?親戚間說說知心話兒叫人心情歡悅,撫琴讀書可藉以解悶消愁。農人們告訴我春天已經來臨,我將要到西邊去耕耘田畝。有的人駕著篷布小車,有的人劃著一葉小舟。時而沿著婉蜒的溪水進入山谷,時而循著崎嶇的小路走過山丘。樹木長得欣欣向榮,泉水開始涓涓奔流。我羨慕物得逢天時,感嘆自己的一生行將罷休。

  算了吧!寄身於天地間還有多少時日!何不放下心來聽憑生死?為什麼還要遑遑不安想去哪裡?企求富貴不是我的心愿,尋覓仙境不可期冀。只盼好天氣我獨自外出,或將手杖插在田邊除草培苗。登上東邊的高崗放聲長嘯,面對清的流水吟誦詩篇。姑且隨著大自然的變化走向生命盡頭,樂天安命還有什麼值得懷疑!

【讀思牽手】

  《歸去來兮辭》是我國古代「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的傳世名篇,北宋文學家歐陽修曾對這篇作品評價甚高:「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 我們若穿越其田園詩清新、淳樸的狹巷,撲面而來的則是一縷中國古代聖潔、飄逸、浪漫、悠遊的隱士遺風。思考一下,從這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隱士怎樣的傳統情懷?

【釋疑參考】

所謂隱士文化,是古代正直文人因失意仕途或不滿濁世等,而採取消極避世的一種人生態度,它是古代知識分子「獨善其身」的高潔人格體現。從傳說中的許由,先秦時代的接輿、莊周到清代的隨園主人袁枚等,隱士文化延續幾千年,從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我們就可以窺斑見豹地透視到中國古代隱士的傳統情懷。 

     一、厭惡官場,鄙棄功名。 

     陶淵明「厭惡官場,鄙棄功名」的價值取向有一個形成過程。他在年輕的時候有過「大濟蒼生」之志,決意不肯老死窮廬,曾多方謀求一種實現「猛志」的途徑,也就是出仕。但當時等級森嚴的門閥制度和其「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嚴重地阻礙了陶淵明的仕途發展。所以,他五次出仕,也只任過祭酒、參軍、縣令等一些小職,前後13年時間大部分在家賦閑。這樣的勉強出仕不僅對他的大志無濟於事,而且使他見識了官場的齷齪和陰暗,充分地加強了他「深愧平生之志」的生命悲劇意識。於是,愛慕自然、企羨隱逸的天性點燃了他歸隱山林的決心。在辭去彭澤縣令後,他就斷然走上與仕途生活決裂的道路,真正解甲歸田了。

二、娛情詩酒、崇尚自然。  

  飲酒賦詩是隱士生活的主要內容之一,隱逸文學關涉詩酒是隱士文學的一個重要表徵。蘇軾說:「淵明之詩,篇篇有酒」,雖然不失誇張,但是陶淵明題為「飲酒」的組詩就有二十首之多。這是不爭的事實。他歸隱後的第一件樂事應該也是「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斟滿一杯酒,自飲自酌,那份悠然,那份沉醉,都是陶淵明追慕已久的個性釋放。

歷史上的隱士大多隱居山林,朝夕以山水為伴,遊樂于山水之間。這種尋求山林的野趣和娛情詩酒的雅趣一樣,共同點綴了隱逸之土心靈清純的晴空。作為田園詩派代表人物的明淵明當然不例外,他皈依自然是天性的膨脹,故而回家心情急切而舒暢。詩中提到的孤松、秋菊、白雲、歸鳥,無不帶有某種象徵意義。顯然,陶淵明是借這些物象修身養性以澄清性情,抒發高潔雅緻而獨傲江湖的情志。這種物我為一,寵辱相忘的生活境界何嘗不是陶淵明崇尚自然的真實寫照呢? 

三、盡享天倫、體驗農趣。 

中國人自古崇尚兒女繞膝的天倫之樂,這種追求血脈相連的親情文化,是許多無為甚至有為人士的理想園地。陶淵明隱居在家,天倫之樂也隨之成為他清談人生的寄託。他曾在許多詩篇中寫到小孩在他身邊嬉戲,牙牙學語。

此外,親自參加勞動,盡情的謳歌勞動,這就當時文人來說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春天到了,和「農人」一起去從事勞作,從中體驗到勞動的樂趣,甚至是一種別樣的浪漫情調,這也是詩人自然、洒脫的人生追求。

四、撫摸傷痛,不忘憂思。 

      陶淵明畢竟是一位剛剛歸隱山林的文人,情感的歡暢和憂思交替湧現,才不算矯情,詩人也才不顯天真和做作。在詩中,陶淵明沒有把情感單一化,閑居心情愉快中夾雜著沉鬱。這種複雜心情也時隱時現:「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他哀嘆自己的不幸人生:「羨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消極情緒和盤托出,同時也透出不甘心自己的一生就這樣也歸田而「行休」的傷感。

自古的隱士們想徹底淡忘世情,但受挫官場的徘徊哀傷卻是十分真切的,也正因為如此,一個個真正的隱逸文人形象才鮮活地矗立在我們眼前。

四、趣聞軼事

(一)酒中隱士

酒與詩,和中國歷代文人似乎結下了不解之緣,尤其那些奇才怪傑,更多是酒中仙、醉中鬼。劉伶嗜酒放誕,阮籍醉酒佯狂,李白「斗酒詩百篇 」,蘇軾「酒酣胸膽尚開張 」,唐伯虎「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 。」……

酒能激發靈感,但這不是文人的主觀目的,而只是客觀效果。主觀上,文人縱酒,是因為心中有所鬱積,借酒消愁愁更愁,喝到半醉半醒之間,不敢說的話也說出來了,不想吐的苦衷也吐出來了,所以不是酒能消愁,是酒能促人以詩文排遣愁懷。酒又是一道護身符,醉中之語不可當真,偶有失言也不能怪罪。處於亂世的文人名士,目光比一般人銳利,看得到便難免要說,只有以酒來麻醉自己,即使說出來也可多一層遮掩,何況即使不說,不欲與世人爭,當朝者也不放過他,那就只有整天喝得醉醺醺以免纏擾了。

陶淵明作詩不多,幾近半數與酒有關,可見酒與詩人生活、創作關係之密切。這固然帶來主題、詩意及用詞重複雷同的毛病,但也見出一生不得志、愁情難遣的詩人是多麼的離不開酒。無酒不能盡歡,無酒不能消憂,酒漸漸成了詩人的寄託,使他忘記一生不順,命乖運蹇,使他浮想聯翩,寄心於古聖先賢,遁跡於遠古時代,使他有時也萌動壯心,追慕烈士。飲酒也使他安於田園,脫離紛亂塵世,使他能夠放其言,吐其意,縱心任情,無所顧慮。《飲酒二十首》,作於似醉非醉之中,盡露酒中隱士之心跡,一展酒中隱士的風采。

  (二)陶淵明勸學詩聯

  一天,鄰家少男向陶淵明請教:「陶老先生,我非常敬佩你淵博的學識,但不知你少年時期讀書有無妙法?敬請傳授,晚輩不勝感激。」

  陶淵明哈哈大笑,隨即說道:「天下哪有什麼學習妙法?只有笨法,全憑下功夫,勤學則進,輟學則退。」

  陶淵明見少年並不十分懂它的意思,便拉著他的手來到親手耕種的那塊稻田旁,指著一顆稻苗說:「你蹲在這裡,仔細認真看一看,告訴我他現在是不是在長高?」那少年依陶淵明所說,目不轉睛看了很久,把眼睛都看酸了,仍不見稻苗往上長,便站起來對陶淵明說:「沒見長啊!」

  陶淵明反問道:「真的沒見長嗎?那麼,原先矮小的稻秧,是如何變得這麼高的呢?」陶淵明見少年低頭不語,便進一步引導說:「它每時每刻都在滋長,只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罷了。讀書學習也是同樣道理,知識是一點一滴的積累的,有時連自己也不易覺擦到,只要勤學不輟,就會積少成多。」

  陶淵明又指著西邊的一塊大磨刀石問少年:「那塊磨刀石為什麼會有像馬鞍一樣的凹面呢?」

  「那時磨成這樣的。」少年隨口答道。

  「那它究竟是哪天磨成這樣的呢?」

  少年搖搖頭。

  陶淵明說:「這是我們大家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鐮,日積月累,年復一年,才成這樣的,不可能是一天之功啊!學習也是這個道理,要是不堅持讀書,每天都有所虧欠啊!」少年恍然大悟,連忙再向陶淵明行了大禮,說:「多謝先生指教,學生再也不敢討教什麼妙法了!請先生為我留幾句話,我當放在心上。」

陶淵明欣然同意,脫口面出:「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三)不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秋,為了養家糊口,陶淵明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品位很低,卻有些權勢,在太守面前說話好歹就憑他那張嘴。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於是他馬上動身。 

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並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 

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啊!」 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並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一天縣令的彭澤。

五、精彩語錄

  1、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2、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3、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4、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5、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6、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7、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六.學生佳作

         

隱者頌

           山西陽城一中267班   何  燕

掬一捧月色,凝成暗夜的菊香

引兩懷清風,拂醒南山的曙光

穿過東籬的欄柵,你認清斗米中的昏濁

背負荷月的草鋤,你遺忘沾露後的衣裳

踏著落英繽紛,你尋尋覓覓桃源夢境

追著堯舜足跡,你隱隱匿匿南山菊影

沒了羅綺華服,你披起晚霞織就的布衣更顯高貴

沒了輕車香馬,你踩著淚光延伸的路途更覺舒暢

勇於放棄

敢於清高

於是你笑了,笑聲中你雙眸閃亮,眼神滑過一絲哀傷

隱者,不就是一個隱匿疼痛,願意被遺忘的勇者嗎

舞一曲淡泊,遺萬世芬芳

山西陽城一中266班   李  珊

一位老者,在落英繽紛的桃源深處,用人生舞著一曲淡泊,卻在進退間遺萬世芬芳。

  依稀記得,有這樣一位老者,無奈望著家徒四壁,望著操勞的妻,望著渴求的兒,迫於生活,他懷抱滿腹經綸,依依惜別了故鄉的青山,故鄉的綠水,奔走仕途……

他曾在滿朝文武勾心鬥角的風口浪尖,舞著一曲對名利地位的淡泊,以堅守的步伐,踏出清高的旋律,遺萬世的芬芳。

依稀記得,有這樣一位老者,憤怒地望著錢財萬貫,望著昏暗的官場,望著佳肴美人的頹廢,迫於不滿,他懷抱滿心厭惡,毅然告別了江城的深府,江城的大殿,上任參軍……

他曾在市俗紛亂歌舞昇平的紙醉金迷里,舞著一曲對榮華享樂的淡泊,以輕蔑的步伐,踏出桀傲的旋律,遺萬世以芬芳。

依稀記得,有這樣一位老者,滿足地望著春色滿園,望著倦飛知返的鳥,望著涓涓細流的泉,為免於玷污,他懷抱滿心悔恨,匆匆回到了故鄉的田園,故鄉的山水,遠離塵市……

他曾在碩果累累田間豐收的滿目金色中,舞著對穀物滿倉的淡泊,以輕盈的步伐,踏出悠然的旋律,遺萬世以芬芳。

「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一位老者感慨著,田園都將荒蕪了,以心為形役的自己怎能不歸?

「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一位老者決然脫掉華麗的官袍,那些華麗如何比得上樸素?那些貪圖如何比得上淡泊?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位老者就這樣斷絕了世俗,歸居田園,以山為缽,以水為酒,飲著歸真返璞,飲盡一生。

歷史的詩壇多少次風起雲湧,詩壇的天空多少次雲捲雲舒,天空又多少次變幻無窮……

然而,燈火闌珊驀然回首時,我依然可以看到這樣一位老者舞著一曲淡泊,桃花在他身邊紛紛落下,遺留萬世芬芳。

評析:

  這兩篇文章分別側重從「清高」和「淡泊」的角度,歌頌和懷念著偉大的田園詩人陶淵明,其實,在寫作過程中,又有哪個話題不能運用陶淵明這個材料呢?象蘇軾、陶淵明這樣的大家,在話題作文中,幾乎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寫作素材。


推薦閱讀:

《歸園田居》(其一)——辭官歸隱的陶淵明
顧隨的「陶淵明論」
歷史上有哪些有趣的辭職信?
陶淵明隱逸詩對唐宋詩壇的影響
陶淵明丨茫茫無涯,一谷桃花

TAG:陶淵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