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拾珍】中國治玉工藝簡史(十) 清代治玉變革
導讀
玉器的研究和欣賞,不外乎料、工、形、紋四個方面。其中料、形、紋三方面均可通過多看、多讀書得以辨別與掌握,唯有工,涉及到從古至今的治玉技術,專業性很強,相關論述也較少,所以易讓行外之人覺得難以入手,只能對著巧奪天工的成品玉雕嘆為觀止。本系列文章,即從專業的角度,對中國有史以來的治玉工藝、工具以及治玉機構作以簡單探討。
清「大禹治水」玉山子(大型玉雕代表作)
清代時,尤其是乾隆時期,中國古代玉文化發展到了最為繁盛的階段,治玉工藝也集歷代之大成,創造了中國古代玉雕史上最為輝煌的局面。
清末李澄淵曾著《玉作圖》,其中的砣機明顯繼續延用明式。除砣機之外,清代發展出了專做某項活計的特殊工具,比如鏇床。清代的鏇活比較發達,大量的玉碗都是依靠鏇活製作出來的。同時鑽桿式工具也進一步完善,達到了使用的高峰,許多複雜的玉雕作品製作都離不開鑽桿工具。當玉料較小時,反覆固定玉料不方便,此時便可將鑽桿式工具固定在砣機上製作;當面對十分巨大的玉料時,由於玉料本身便自具「固定」屬性,普通砣凳不便雕琢,因此可隨意拉動的手持式鑽桿工具就能發揮巨大的作用——在手持鑽桿上安裝實心柱狀砣頭或空心管狀砣頭,不同的紋飾使用不同的砣頭工具,十分靈活。這樣既解決了大型玉料的雕琢問題,也創造了中國治玉工藝史上的奇蹟。著名的清宮舊藏「大禹治水」玉山子,就是鑽桿式工具所創造的奇絕瑰寶。
在治玉工具的質地方面,除延用前一時期的上好解玉砂和鑌鐵刀之外,清宮在乾隆時期還引進了陝西關中地區所產的一種「鋼片」,非常鋒利。不過這種鋼片到底是何物,至今無法證實。
清代皇帝嗜玉,極重視宮廷玉作,特設內務府造辦處,圓明園和紫禁城中均有「如意館」,兩個如意館內都曾設有玉作,歸屬造辦處管理。另外,當時有些地位尊貴的王府也設置了自己的治玉作坊。
清代治玉,大致可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順治至乾隆前期。這一時期清朝初創,百廢待興,無暇顧及玉器藝術品,加之新疆頻頻叛亂,玉路受阻,因此玉器製作並不十分興盛。為解決玉料來源問題,此時甚至大量改制前朝玉器,加刻本朝年款。
第二階段為乾隆24年平定準噶爾叛亂後至嘉慶中期。此期充足的玉材和技藝精湛的工匠,加上乾隆帝自己的藝術修養深刻影響著玉器製造,因此治玉業空前繁榮,技術成熟並達到了中國古代治玉的高峰,並形成了以「乾隆工」為代表的帝王玉玉雕新風尚。其治玉工藝精工細作,工序細化成了複雜的完整流程,良好的分工合作使大型玉雕作品不斷出產,同時治玉工藝中較難的工種——琢字技術,也在這一時期步入了成熟與發達期。此外,乾隆時期的玉器還大量使用染色工藝,並頗喜仿伊斯蘭玉器工藝,同時更加註重薄胎及珠寶鑲嵌工藝。國力的強盛,皇帝的痴迷,也使玉雕創新品種層出不窮。
第三個階段為嘉慶中期以後至清末。這一階段內廷玉器製造業漸趨萎縮,數量急劇減少,技術水平下降,同時蘇州、揚州的治玉業也逐漸式微。後又因玉材來源不濟,玉器生產進一步下滑,碾琢技術降低,工藝粗糙。同治以後只有玉首飾業有所復興,玉器製造無論工藝水平還是產量均無法和第二個階段相比。
治玉工藝發展到清代,可以說是對以往各朝各代玉雕工藝的一大集結。此時,治玉的各項工具均已發明,各種技術均已完善。清代玉工有條件全面繼承以往各時代玉器的碾琢技術和積累的豐富經驗。因此這一時期的治玉工藝集前人之大成,最終將玉雕工藝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