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奶粉:失落十年

國產奶粉:失落十年

作者:南方周末記者 蔣昕捷 實習生 王悅

發自:北京2013-06-07

一罐900克的嬰幼兒奶粉,讓中國奶粉行業在過去十年內跌宕起伏,引來3億人的關注目光,甚至擺到了最高決策層的討論桌案上。中國奶粉業為什麼會走彎路,哪些是行業真問題?內憂外患的中國奶粉業的出路又在哪裡?我們遍訪行業權威人士,釐清共識,試圖梳理出中國奶粉的現狀與未來。

(何籽/圖)

十年間,中國奶粉行業在內外交困中,喪失了做大做強,樹立品牌的機會,不過也正因為一次次奶粉危機事件,推動了中國食品安全制度的改革。

「中國寶寶一張口, 全世界孩子都喊餓」

她們是「奶粉達人」——選購各種奶粉讓寶寶分別嘗試,比如吃完A排泄出來的是綠色的糞便,吃完B排泄的是黃色的糞便,做好記錄。再把奶粉罐背後的營養元素表整理成EXCEL表格相互對照,最終諮詢營養師的建議。

她們是「拖粉團」——周末,旅行社彙集廣東各地的媽媽,開車到香港,逐個在屈臣氏、萬寧等大超市掃貨。「一旦拖粉團經過,整個超市的奶粉貨架都空空蕩蕩。」

她們是「背奶媽媽」——在奶粉限購新形勢下,年輕的媽媽們放棄奶粉,利用工作間隙存儲母乳,晚上背回家給寶寶當第二天的「口糧」。

如果不是一罐900克的奶粉,年輕的中國媽媽不會有這麼瘋狂的舉動。十年前,剛創辦「廣州媽媽網」的劉穎不會想到中國人奶粉消費觀念會因一系列奶粉事件徹底改變,也不會想到奶粉會成為影響中國食品安全的核心議題之一。

「當時群里的媽媽大多生活在沿海城市,覺得假冒偽劣奶粉離自己很遠。」劉穎說。真正考驗中國媽媽神經的是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當時國內幾大親子網站幾近癱瘓,所有人都在討論奶粉。

在「大頭娃娃」事發地阜陽,有條件的家長開始託人購買進口奶粉。阜陽市人民醫院的「新生兒病區」,為了防止出現醫患糾紛,近年來用的也都是國外品牌奶粉。

「再虧不能虧孩子。」劉曉琳說,這位揭開「大頭娃娃」事件的醫生說,很多家長都這麼想。

中國寶寶一張口,全世界的孩子都喊餓。隨著各地出現斷貨,從2012年起,澳大利亞、紐西蘭、德國、英國、美國、荷蘭、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相繼出台限購政策。

「荷蘭規定每人限購兩罐,但如果發現是中國顧客,就只肯賣一罐。」經常從荷蘭代購奶粉的丁靜(化名)說,「真的很屈辱。」

國產奶粉企業在內外交困中,喪失了做大做強,樹立品牌的機會。 (/圖)

中國奶粉的十年輪迴

對國內奶粉行業來說,「大頭娃娃」事件客觀上促使行業第一次洗牌。

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乳協)理事長宋昆岡還保留著那個年代國家技術監督局對嬰兒奶粉質量抽查結果,當時全國抽樣合格率不到50%,奶粉中不光有毒物質亞硝酸鹽超標,連基本的維生素含量都不達標。

在雅士利集團副總裁吳迪年看來,「大頭娃娃事件」本質上只是假冒偽劣問題。打假之後,消費者從圖便宜轉而信任品牌,使得國內品牌度進一步集中。一些企業幾年內銷售額從3億賣到30億,此後企業也通過價格戰保住了國產奶粉的市場份額。

真正的危機是幾次奶粉事件後,消費者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不斷加強,任何負面信息都會引發全行業的動蕩。2010年,聖元奶粉陷入「激素門」。儘管衛生部後來召開新聞發布會,宣稱「湖北3例嬰幼兒單純性乳房早發育與食用聖元奶粉沒有關聯」。但這一事件還是對企業和行業造成了重創。聖元連續虧損4個季度,三聚氰胺事件時,聖元虧損6個季度。

2012年,伊利召回汞含量異常的嬰兒奶粉、南山乳粉黃曲霉M1超標、光明牌寶寶乳酪違規使用「乳礦物鹽」等事件相繼發生。「這些事故,有的屬於產品質量事故,有的屬於產品安全事故,有的屬於個人違法。但是,對於市場和消費者的信心影響很大,加重了消費者的不信任。」宋昆岡說。

在這位行業協會的負責人看來,真正的危機始於2011年。宋昆岡發現,這年春節前後,大批消費者前往國外購買奶粉。也正是從這年起,中乳協開始對市面上的國內品牌和進口產品實行每月抽檢。

2013年4月28日,中乳協公布了最新一份調查報告。報告指出,從價格上看,進口品牌價格高於國產品牌近一倍,但國產產品質量好於進口產品。

「僅抽檢16個品牌,就能代表國內奶粉的整體狀況嗎?」在乳業內部時常放炮的王丁棉就此質疑乳協這一結論。

王丁棉的這句話還暗含著當下雜牌、假洋品牌橫行的奶粉業亂象。

根據中乳協提供的數據,目前國內共發放了128個奶粉生產牌照,但中國市場上奶粉品牌究竟有多少,連協會和主管部門也不掌握。

「前段時間我去西安的一家嬰童用品商店調研,店裡擺了16個品牌的奶粉,有12個是不知名的雜牌。」研究中國奶粉業十多年的雷永軍認為,據其估算,目前各種奶粉品牌加在一起多達上千個。

「十年來,中國奶粉行業經歷了一場輪迴。」雷永軍指出,消費者從注重價格到注重品牌,後來又到不相信品牌,國內奶粉品牌也從分散到集中,又回歸了分散的狀態。國產奶粉企業在內外交困中,喪失了做大做強,樹立品牌的機會。

奶粉推動食品安全改革

有意思的是,中國奶粉業的十年,同時也是中國食品安全改革最密集的十年。

中國法學會中國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員宋華琳指出,面對類似於三聚氰胺事件這樣的「悲劇」,市場的缺陷被充分暴露,公眾的意見和憤怒經由媒體被放大,最終會促成制度變遷的發生。

換句話說,在中國食品安全改革的歷史中,奶粉無意中扮演了「觸媒」的角色。

中山大學行政管理學院副教授劉亞平也注意到了這樣的微妙關係。阜陽「大頭娃娃」事件之後,食品衛生法的修訂被提上議事日程,中國第一次正式確立了分段管理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但幾年後,三聚氰胺事件恰恰暴露出分段監管的弊端。

2008年10月,已經進入三審即將通過的食品安全法草案突然進行了八個方面的重要修改。劉亞平發現,其中六方面都是針對三聚氰胺事件制定的。

2013年3月,中國食品安全徹底告別了分段管理模式。在這次改革的策源地陝西渭南,南方周末記者採訪發現,最初觸動渭南政府改革的,也是一次奶粉危機——2010年,混有三聚氰胺的毒奶粉在渭南捲土重來,為此連續上了兩期《焦點訪談》。

十年來,幾乎所有政府部門機構都參與奶粉的監管和發展。2008年11月7日,國務院轉發了國家發改委、農業部、工信部等13部委制定的《奶業整頓和振興規劃綱要》。

「但對奶粉的監管始終是被動的,合格產品導致安全事件,是行業問題的突出表現。」三元奶粉事業部總經理吳松航說,因為總有想不到的東西,出現三聚氰胺事件,才檢測三聚氰胺。出了塑化劑之後,又再檢測塑化劑。

今年兩會期間,適逢香港奶粉限購,工信部組織了幾家國內奶粉企業開了一個小範圍的交流會,主要議題就是如何重塑國產奶粉形象。

吳松航在發言時就直言不諱地指出,好奶粉是全產業鏈模式生產出來的,而不是檢測出來的。奶粉企業要生產出好奶粉,好的奶源是前提,好的配方是基礎,好的工藝是關鍵,嚴格檢測做保障。他認為,企業完全可以自主解決這些問題,但是需要國家給一個政策性的導向。

在5月3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發展奶粉行業的首要任務,就是「制定相關政策,推進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鼓勵支持嬰幼兒奶粉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推動產業規範化、規模化、現代化發展」。

這一次,中國奶粉能否迎來由亂到治的契機?


推薦閱讀:

測評:變色鏡片,國產的好還是進口的好?
【闢謠】95步槍和常念的兩句詩
有國產經典老電影大全嗎?
原汁原味,全新BMW X3
國產資料庫哪家強

TAG:奶粉 | 國產 | 失落 | 十年 | 國產奶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