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偏偏選擇他/她? 何吳明
為何偏偏選擇他/她?
何吳明
數千年以來,伴侶的選擇和愛的萌生吸引了詩人、藝術家、作家和研究者的巨大興趣。所謂「擇偶」「配對」「婚姻選擇」「相親」等名詞都指向了這一主題。伴侶的選擇是一段親密關係的開端。那麼,我們是如何選擇一個伴侶的呢?
選擇他/她是因為相似性
「物以類聚」,人有一種根深蒂固的傾向性:喜歡與自己相像的人。比較心理學家的選型配對行為研究、社會心理學家的匹配假設和內群體偏好假說研究都給這個明顯的現象提供了很多證據支持。
比如,在2012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採用一種叫作「Imaginiff」的遊戲來操縱實驗參加者對自己和他人相似性的知覺。當研究者通過這個遊戲使得參加者相信自己與另外一個對象的主觀體驗相似時,這個參加者就會更加喜歡那個對象。
這或許早就是人們的一種常識,「門當戶對」的傳統觀念便包含了男女之間某些方面的相似性。
選擇他/她是因為互補性
除了相似性之外,我們很容易想到另外一個與之呼應的規律,就是人們在選擇伴侶的時候會選擇與自己互補的人。
最早描述互補現象的是需要互補理論。根據這個理論,伴侶的選擇是基於對方是否可以滿足自己的需要。如果兩個人可以互相滿足對方的需要,實現需要的互補,那麼兩個人就匹配了。另外,特質互補的觀點認為兩個人性格上互補的話會比較吸引對方。比如,內向壓抑的人會覺得熱情開朗的人很有吸引力,而外向奔放的人有時覺得一個安靜的人善於傾聽自己的話。
那麼,相似和互補,究竟哪個更接近愛情的真諦呢?有科學家在2007年對比了兩種互補理論和一個相似性理論。互補理論包括:人際互補模型,即認為兩個人在某些方面相似而在另一些方面互補是最好的;溫格森互補模型,即認為兩個人以社會交換式的性格互補是最好的。還有一個相似性理論,即認為雙方在人格特質上越相似越好。最後的結果是,相似性理論更勝一籌,更能預測兩個人的關係是否更加圓滿。
這可能是因為兩個人的互補性在關係的初期對雙方更具新鮮感和吸引力。但是到了關係的中後期,兩個人的相似性讓大家更容易習慣對方和理解對方。當然,心理學家對這兩種假說的看法還存在爭議。有些研究者認為只要找到一些駕馭互補性的技巧,讓它在恰當的時候發揮作用,而在另一些時候避免它出來「搗亂」,便可以讓互補的兩人更加幸福。
選擇他/她是對理想自我的追求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從自己的反省或者從其他人口中得知自己的個人形象。這是我們的自我意象,反映的是當前的自我。但是,我們還有一個自我,那就是理想的自我,即我們想要成為的自我形象。這兩者之間通常是存在差異的。我們總在不斷努力縮小這兩者之間的差異。
縮小當前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間的差異有很多方法,比如提高自己,多去充充電,多去鍛煉身體等。然而,有些愛情心理學的研究者認為,選擇伴侶也是實現理想自我的途徑之一。
比如,在2011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發現假如當前的伴侶能夠滿足你對自我提升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那麼你們的關係會更好,包括更少被其他潛在的「備胎」所吸引,更少出軌。
追求「理想的我」的擇偶和追求互補對象的擇偶是有區別的。兩者都是基於對方滿足自己的需要,但是前者所滿足的需要是自我成長的需要。通俗點講,選擇互補對象的人把對方的特點看作一種工具,而選擇理想自我擇偶方式的人把對方看作自己的一部分。
選擇他/她是因為戀物
所謂選擇伴侶時的戀物現象,其實是很平常的現象。它是指某些身體部位或外表特徵對於某些人來說具有特別的意義,或者特別有吸引力。比如,有些人對高個子情有獨鍾,而有些人對小巧玲瓏的比較鍾情;有些人禁不住絲襪的誘惑,有些人被捲髮所「迷惑」;有人特別喜歡國字臉,有人尤其喜歡瓜子臉。
這並不是一種罕見的現象。我們通常都對異性的某些部位特別偏好。比如,2010年和2012年都有研究者關注了頭髮和吸引力之間的關係。前者對勞動市場進行了研究,發現女性的薪水與頭髮顏色有關,即金色頭髮的女性在勞動市場中比較受歡迎,會獲得更高的薪水。在後面那個研究中,研究者讓酒店裡相同的服務員分別戴上金色、紅色、棕色、黑色的假髮。結果發現,當服務員戴金色假髮的時候,客人付小費的行為更多。
喜歡個別的特徵,這種選擇是對還是錯?其實,這沒有對錯之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也許每個人都有對美區別於他人的定義。
選擇他/她是一種緣分
前面已經討論過了4種在一個人選擇伴侶時會出現的作用機制。這些機制可能並不是單一地發生的,而是有交集的。比如,你不僅希望對方上過大學,而且還特別要求對方有大大的眼睛。但是,這些機制的發生通常是無意識的。只有在少數情況下,你才是有意識地「挑選」伴侶。符合你的興趣的對象可能有很多,而你只遇到那麼一個,只因這是你們恰巧相遇了,從而有機會開始一段親密關係。
「弱水三千,你只遇到這一瓢」。心理學家認為巧遇或者說日久生情是選擇一個伴侶的重要因素。只有當兩個人相遇的時候,或者是在一起的時候,上面談及的擇偶機制才會發生。例如,一見鍾情和日久生情都是一種緣分。兩個人相見或相處,突然發現或者慢慢發現對方的優點——或是互補,或是相似——就會墜入愛河。
比如,在2013年的一個訪談研究中,一個受訪者是這樣說的:「我開始對她並沒有太留意,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學會了如何去愛她。」另一個受訪者說:「我們突然間發現,我們總是在一起,無論是去哪裡都是在一起。於是,我們開始了。你懂的,慢慢地。」
那麼,什麼因素影響了緣分的「延續性」呢?在2008年的一項研究中,研究者模擬了一個速配的場景,安排兩個人見面6分鐘,然後讓他們對對方進行評估,並且決定是否願意未來擇日繼續約會。結果發現,開放性在其中發揮了比較重要的作用。如果在兩個人的交流中參與者更加敞開心扉,那麼「被約會」的可能性將提高。
需要提醒的是,還沒有證據表明哪種選擇伴侶的傾向更好,也沒有明確證據表明如何選擇伴侶才是最好的。這可能是為什麼人們在熱戀的時候感覺對方的到來是冥冥中註定的原因。但是,我們可以控制的是在交往和相處過程中的技巧和智慧。這才是一段美滿關係的關鍵所在。
推薦閱讀:
※怎樣選擇造葬日課?(一)
※自信之旅(三) 環境
※五類人士如何選擇澳洲商業投資移民
※《選擇求真》論?相?主
※CAD對象選擇
TAG: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