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榮華:《堪輿術》與現代風水學(第一章:堪輿風水 二.認知及選擇)

  二.認知及選擇

  

  我們知道,「堪輿」即是俗說的「風水」。近半個世紀以來對風水(風水理論與實踐,即風水學與風水術)的全部否定與禁錮,還增強了它的神秘性。如今,在中國只在一些保護著傳統文化較多,交通閉塞的窮鄉僻壤和少數民族地區,才能尋到風水和若干痕迹了。

  

  「風水」究竟是什麼呢?我參閱了很多古籍資料,可以做一個(按古人說法)這樣回答:「風水」是關於生與死的環境(人以大自然為逆旅,並且如何與自然相處)的學問。因為,在先民們的心目中,生與死或死與生,是此岸與彼岸之間的過渡。也就是關於死(葬喪),更是關於生(人與自然的相處)的關係學說。風水是哲學,是科學也是藝術。風水在中華民族久遠的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有著斬不斷的心理與學術聯繫。

  

  在中國先民的觀念中,人死了(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卻是另一種生,即過渡到另一世界即彼岸去。儒家的祖先與生殖崇拜、佛家的輪迴轉世、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在生與死的問題上水乳交融了。體現的是古人的生死輪轉的觀念,也是堪輿術的陰陽風水觀念。

  

  (一)「生氣」說

  

  古人講風水主要對:「氣、砂、水、穴、向」尤為重要。特別是「生氣」之說為堪輿風水的靈魂。【晉】大風水家郭璞《葬經內篇》說:「葬者,乘生氣也。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雲,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而為生氣;生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人受體於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蓋生者氣之聚,凝結者成骨,死而獨留。故葬者反氣納骨以萌所生之道也。」經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故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止,藏風次之。」《內篇》所講的生氣,埋葬死者,就是乘生氣。生氣是宇宙間運行的最基本的氣,在天上到處流動,在地上就化生萬物。天無生氣就沒有憑藉,地無生氣不能承載萬物。因此生氣磅礴天地,貫通萬物,無所不有,無時不動。晉朝大將軍陶侃說:「先於天地而存在,後於天地而永生。」就是指的這種生氣。生氣藏在地中,人們看不見,只有按照地形地勢尋術,才能找到有生氣的地方。埋葬死者能找到生氣所在的地點,讓死者能乘生氣,那就是最完善的相墓術。

  

  五行在地中運行,生髮出來就產生萬物。五行就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氣,是生氣的別名。生氣分開為陰陽,又分開為五行,雖然在天上運行,卻是從地中產生出來的。生氣發出來產生萬物,聚集起來則融結在山河大地,這樣的融結的就是陰陽五行的精華。

  

  《經曰》:「夫土者氣之體,有土斯有氣,氣者水之母,有氣斯有水。」其意是土是氣的本體,有土才有氣,氣則是水之母。生氣要附在物體上才能顯現,要依靠土地才能運行,萬物就是由生氣貫通而生成的。

  

  經書又曰,氣藏在地中,按照一定的地理形勢而運行,又由於地理形勢的止住而聚集,因此懂得氣聚風水的人從地勢源頭觀察氣脈的走向,根據地理形勢止住了氣來選擇墓地。這種選擇,沒有聰明的眼光是做不到的,所以有本叫《經玉髓》的相地書上說:「草上的露珠偏偏凝結在葉片尖,花中的香味常常聚集在花心裡。」就正好形容這種情況。

  

  平地氣脈可以根據土脊來判別,山地氣脈則根據石脊來判斷。但氣脈隨地勢而行,委蛇曲折,變化多端,不能用固定的眼光看待。山勢來得比較遠,穴地形成則比較近。地勢順,山氣合,叫做金氣之地。碰上金氣之地還要找到生氣止聚的哪一點下葬,這才算是完美。人們往往能發現金氣之地,但卻找不準生氣止聚之地(真正的穴位),結果差那麼一點點就前功盡棄,儘管山清水秀卻毫無用處。

  

  好的地理形勢曲折回還,就像一個人蹲在那裡等待著什麼,又像一個人包攬著這一地區,山勢像是向前朝拜而不是逼近,水勢止聚而不是傾斜,山來凝結,水來融合,陰陽協調,山高水深,草木茂盛,氣象尊嚴,像王公貴人,眾峰擁簇像有萬金財富。經書上說,地形之舉,生氣就蓄集,就能生化萬物,這就是風水好的寶地。

  

  附記:摘《葬經》每年中每個月生氣,死氣的具體方位。

  

  正月生氣在子癸,死氣在午丁;

  

  二月生氣在丑艮,死氣在未坤;

  

  三月生氣在寅甲,死氣在申庚;

  

  四月生氣在卯乙,死氣在酉辛;

  

  五月生氣在辰巽,死氣在戌乾;

  

  六月生氣在巳丙,死氣在亥壬;

  

  七月生氣在午丁,死氣在子癸;

  

  八月生氣在未坤,死氣在丑艮;

  

  九月生氣在申庚,死氣在寅甲;

  

  十月生氣在酉辛,死氣在卯乙;

  

  十一月生氣在戌乾,死氣在辰巽;

  

  十二月生氣在亥壬,死氣在巳丙。

  

  凡修築垣牆,建造宅廟,修造墳墓等,得生氣者吉,遇死氣者凶。

  (二)尋龍望勢

  

  中國是多山之邦,所以傳統風水在講尋覓居處環境時,多以強調「山龍落脈形勢」為主。中國的主要龍脈為昆崙山,為山的始祖,大幹龍。昆崙山的分支叫支龍。龍脈動主要有三大環節:

  

  1、祖山:昆崙山(中國);日本祖山為富士山。喜馬拉雅山為世界的祖山。

  

  2、少祖山:地區最高最大的山(如遼吉兩省的長白山,黑龍江的大小興安嶺)。少祖山在運行中不結穴。

  

  3、父母山:結穴山。山過峽峪很重要,有過峽谷才能束氣。峽谷越深,來氣越足,氣就超強。少祖山到父母山之間的過峽谷越深,越窄,為蜂腰鶴騰,則氣脈動越足,才能來氣,才影響凶吉。父母山再有分支,也就成為別的山的少祖山。

  

  干龍:主要的龍騰,不結穴。支龍:從主幹發出的龍的支龍,結穴龍。從支龍發出的山脈結穴。結穴是山脈到頭的地方,而不是正在走行的山脈,向前走行沒有停留的地方沒有穴塚,只有停止的地方結穴。所以,古人曰:「三年可學得尋龍,十年學不得點穴」。

  

  一個山脈上,有真穴,假穴,實際上只有兩平方米的地方為真穴。要點穴必須要對山有請,熟悉山。

  

  第一步是「尋龍」,龍就是山脈,以其綿亘起伏的形象頗似傳說中的「龍」。尋龍也有具體講究,不是「抓到籃里便是菜」。如果只要遇山便是風水,愚公先生就不必移山了,風水先生也要改行了。尋龍首先是望勢,這個「勢」首先是指大範圍的整體形勢。乍看起來,區域形勢與個別居處選址的距離甚遠,並無直接的禍福可言,但間接地影響可就大了。望勢之「勢」,又是指山脈的具體形勢,風水著述將山勢歸結為正勢、順勢、逆勢、回勢等五類,再區分為「飛龍的龍,蟠龍的龍,舞風的龍,踞虎的龍,奔騰的龍,游蛇的龍,平陽的龍,嵯峨的龍,尖射的龍,亂雜的龍,孤秀的龍」等細目識別,實際上就是講不同的地形對於點穴確定位置的影響作用。一個不求甚解的風水先生,最易於把穴點錯,要掌握山與外界通氣之處彼即是穴,山有出吉氣之處為吉穴,出惡氣之處為凶穴,山如人一樣有出吉氣的地方,有出惡氣的地方,山也有七竅和毛孔。有時可能有多地方都像穴,應反覆上下來看選擇確認:

  

  朝山:穴前方較近處的高山(正對穴)相當於做官之笏板。

  

  案山:穴前方較近處的矮山,比父母山要矮,相當於辦公案。

  

  龍虎山:穴兩側站立的青龍山,白虎山。相當於左膀右臂。要比父母山低,相當於扶手。

  

  好穴標準:前有朝,後有靠,形像一把太師椅。背後有高靠背,靠山扶手,左膀右臂,案山如辦公桌案。靠山,案山,朝山都要正對著父母山。以山的形狀可以起名為:貴妃醉酒,孔雀開屏,金龜抱蛋。

  

  第二步是捉脈。就是捕捉山脈的起源,再根據它逶迤的走向,為之理請先後秩序,俗語所講的「來龍去脈」,此地為風水常說的術語。尋龍捉脈和尋龍望勢的思路相同,尋龍捉脈也有範圍大小,整體布局層次區分。傳統風水通常先畫出全面的風水龍脈大系,並用天干地支的相互關係比喻它們的延伸分布,大體是昆崙山為龍脈之源,從這個源頭分出左、中、右三大幹脈,各有系統,稱為北龍、中龍、南龍。每個系統內又按此關係分出干支,如「南龍」出吐蕃以西,下麗江,趨雲南,繞沽蓋、貴州、關索,東去沅陵,在此分出一支由武關出湘江西至武陵;又分出一支過庾嶺、渡草坪、去黃山、天目、三吳止等等。總之,一個層級一個層級的分下去,最後都是游到海里,而已「昆崙山」為龍脈源頭,恰與傳為人類始祖奶奶之一的西王母住在昆崙山上的神話互相照應。

  

  尋龍捉脈大多用於營葬選冢。風水選冢的原初意義是祖神敬仰,以及緊隨其後的安居樂業、氏族繁衍、人丁興旺、發福發財的祈求。所以風水書又把每一個範圍內的山脈本支關係和秩序。比附為家族傳承關係:龍脈起初稱祖山或太祖山,以下每一個過往盤轉之處,分別稱太宗山、少祖山、少宗山、父母山等,就像宗廟祠堂內的排位一樣。用干支相生,祖父相轉的理念比附地形關係,顯然與現代地理科學是相違背的。

  

  風水對龍脈很看重,在每一個局部範圍內,將與候選宅址最接近並作為該處最重要環境元素的山嶺的主山脈稱之為「真龍」,認為其走向和沿途形勢最為關乎該址的風水質量優劣。風水書《悖山篇》云:「認得真龍,真龍居中,後有托的,有送的;旁有護的,有纏的。托多,送多,護多,纏多,龍神大貴。」看來捉龍脈的要義仍舊同整體形勢的觀察互相聯繫,而「真龍」之脈,與「點穴」有直接的關係。

  

  第三步,尋龍聚氣。擇居和營葬都有個應用聚氣的問題。就擇居選址來說,一樣是山脈,其走向有龍盤虎踞和尖射亂雜之分,其形貌有鍾靈毓秀和突兀荒涼之別。條件優良的不僅為人避風擋寒,提供安全,還有豐富的生活資源可以開發,這都是風水中所謂「生氣」聚集。相反,或當風口,或無植被,甚至有山洪爆發,山體滑坡等危險存在,那就體現在死氣殺氣上了,要避免出現。

  

  其實「聚氣」的底色,也是生活常識,比如距今數萬年以前的「周口店人」,從地圖上看他們的居所所在,太行山自西蜿蜒而東,在此形成西山和燕山,其東南地勢由高往低,形成一塊平原,永定、潮白兩條河流向南穿過,我們的祖先就在西山之下兩河之間定居下來。他們肯定不懂什麼「生氣」聚集,但憑生活經驗就知道該選擇什麼樣的居處環境。考古證明,相當數量的中石器文化都分布在山前傾斜平原或河流低階地以及平原中的低山丘陵的坡麓地帶,因知遠在「尋龍」理念產生之前,先民們早就有了大體相似的「風水」模式。

  

  用在擇墓上的尋龍聚氣,就不是那麼明白了,比如風水書說,有五種山嶺不能築墓:「氣」要靠滋潤,所以光禿的山不能築墓;「氣」要靠地脈貫通,所以中斷的山不能築墓;「氣」只能在土中運行,所以只有石頭的山不能築墓;「氣」要靠形勢聚集,所以沒有起伏的山不能築墓;「氣」要講究龍脈接續,所以孤零零的山不能築墓。這些忌諱,有些是尋常的行為取向(比如民在山上築墓者大概少見),但更多的則是從主觀意識中的「接氣說」來指稱厲害出發點就是站不住腳的。

  

  以陰陽五行之說,談及「聚氣」。氣有陰陽之分,所以龍脈地也有雄雌之別,「龍從左旋則氣必從左,為陽為雄;龍從右旋則氣必從右,為陰為雌」(《青囊奧旨》),因此最能聚氣的環境當是在左右環抱呈陰陽之局。山的形狀亦按五行分類,如寬基圓頂、如鍾如釜的是金山,挺然特立、卓筆高聳的是木山,逶迤曲折、勢如波浪的是水山,秀麗尖聳、如焰騰空的是火山,端正方平、寬厚雄偉的是土山。進而由陰陽轉為五行的「五氣」亦「各有其專墟」。

  (三)曠野察砂

  

  「砂」與「龍」都承山脈系統,又同在一個居處範圍內,但是它們有兩點區別:其一,龍是指宅地背後的山,包括前面所說的,「托的、送的、護的、纏的」亦都屬「來龍」走向上的相關的山勢;砂則是宅地左右和面前的山。其二,在風水觀念里,龍的作用好比靠背,砂的作用好比圍護,比如兩邊鵠立能夠蔽風的叫侍砂,呈抱擁之勢的衛砂,正前方距宅址較近而體量較小的叫迎砂,距宅址較遠而體量較大的叫朝砂。迎砂亦稱橫案,朝砂亦稱朝山。這也是一種擬人化,宅是主人,面前有案,對客朝拜。

  

  整個察砂過程,其實就是看過大環境以後再觀察小環境對宅的影響好壞。從要求看,共同點應都是要求重疊蜿蜒,呈環抱之勢,便於藏風聚氣,兩者不可缺一,否則就不會發生好的作用。以住宅或村落選址為例,「龍脈」氣勢雄偉,有擋住大風的作用,但如果緊逼宅址,不僅有泰山壓頂的迫人感受,連陽光也遮住了,從而造成小環境陰冷幽暗,對生活起居和生產經營都不利。用風水來解釋,就是光有陰氣,缺少陽氣,還是聚不到「生氣」。反之,應圍成大環境的龍遮住大風,應圍成小環境的砂既能保護「生氣」不被吹散,又能接受充足的陽光,再加上有水源可取的條件,自然是溫暖滋潤,生機盎然的「風水寶地」了。

  

  尋龍、察砂的整體運作,實際就是大大小小的「環滁背山地」的盆地模式,事實上,凡城鎮村落,多取這種環境發展而成,這也說明確實有合理的因素所在。但有些不合理的因素,確在尋龍察砂中有另一種表述:「無砂則龍失應,無龍則砂無應。龍為君道,砂為臣道,君必位乎上,臣必伏於下。垂頭俯伏,行行無乖戾之心;布列有呈祥之象……」(《青囊海角經》)你聽得懂嗎?

  

  古人對墓地選址,尋龍察砂更為嚴肅神秘。葬地左邊的山叫青龍,右邊的山叫白虎,前面的山叫朱雀,後面的山叫玄武(即烏龜)。好的穴地要玄武垂頭,也就是後面的主峰漸漸低下;朱雀翔舞,也就是前面的山挺拔聳立,好像在活動舞姿;青龍蜿蜒,也就是左面的山蜿蜒曲折;白虎到俯,也就是右邊的山柔順俯伏。如果山形與這四條標準相反,就會家破人亡。因此,右邊的山勢象虎那樣昂頭蹲著成為銜屍;左邊的山形象龍那樣盤踞不肯馴伏叫嫉主;後面的主峰高昂,象烏龜不肯垂頭,這是拒絕人們下葬;前面的山峰不肯朝拜,象朱雀不舞蹈一樣就會飛掉,這些都是不好的山形。

  

  更有說者,「明朝不如暗拱」。進入墓葬選址操作的察砂,馬上變得神秘起來。四象跑進來了,候選穴址左側的砂叫青龍,右側的砂叫白虎。白虎青龍應該怎樣對應才能相配是別有一番解釋的,而且都關係到人事凶吉。還有「明朝不如暗拱」之說,「明朝」就是睜眼便能看見的朝山,「暗拱」是你看不見的生在穴址對面的潛在地勢。因為看不見只能推演,還沒辦法驗證。對看得見的事物,也有種種講究,砂有不同形狀,會產生不同結果,肥、圓、正形的砂是富局,斜、臃、腫形的砂,是賤局(《博山論砂》)。生活中,你要把肥圓和臃腫區別開來,恐怕也不容易,是鹿是馬,待風水先生們體察了。

  (四)山場問水

  

  郭璞《葬書》說:「風水之法,得水為上。」以得「生氣」為直接目的的風水理論,「得水為上」的依據有三:

  

  第一.水有養「氣」作用。因為水本身便是氣的液體形態,這個道理前面已說過,即生氣的來路,便是陰陽二氣經過風、雲、雨、水幾種形態的轉變,「行乎地中,而為生氣」所以說「氣生水,水又聚注以養氣」(《博山篇》)

  

  第二.水有止「氣」作用。因為氣勢流動的物質,既會隨風漂而吹散,也會因為遇到水而停止下來,所謂「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其原因是水,氣原本一體的緣故,近似血溶於水的邏輯,遇之再也不會「逃」掉了。

  

  第三.水有「運氣」的作用。對此,風水書中有形象而簡明的概括:「人身之血以氣而行,山水之氣以水而行」(《陰陽二宅全書》)。

  

  按著「藏風止水」以聚養「生氣的」風水原則,最合適的居住環境,就是既要有山脈這個有形屏障擋風藏氣,更要有水流這道無形的屏障止氣、運氣、養氣。這三個功能的重要性顯然要勝於一個功能,這就難怪郭璞說:「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了。

  

  山環水繞便是藏風聚氣的最佳風水模式。剔除「生氣說」這種擇居模式加添的種種虛擬成分,顯而易見,風水觀念對水觀念對水的如此看重,實際上就是水為生命之源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此外,水是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和物質交換的介質,特具空氣調節和環境凈化的功能,現在已成為常識,這也說明「氣以水而運」的說法,應含有古人保健養生方面的經驗總結。

  

  環山繞水的居住環境,通常只能在丘陵地區尋覓,這一點,本書中追溯風水觀的源頭時,就已經分析過了。而在沒有峰巒的平原乃至荒漠地帶,有無水源變成了有無「風水」的根本支撐,因此風水書又將逶迤曲折的河流稱為「水龍」,用來取代綿亘起伏的「山龍」。即是在山水俱全的情況下,亦有「凡看山,到山場先問水」的說法(《博山篇概論相地法》),有水無山同樣可以成為風水寶地,有山無水則不可取。

  

  風水操作中的「問水」,大致有三道程序。第一是「找水口」。風水術認為,「局之大小,山之貴賤」,就是表現在「聚氣生氣」的面積大小,山脈地勢的好壞,首先在乎水口的區別(《葬經翼·水口篇》)。

  

  「水口」,就是一個地區的水流的出入口或其近旁。在丘陵地區,水口多是山口,水流自山地溝谷流至山麓出口處,因流速急劇減低,所攜碎屑物質在此堆積成「沖積扇」地貌,形成氣候濕潤,土地肥沃的生態環境,最適合居住生活和發展生產。直到春秋時代,我們的祖先仍以這種過渡形地帶為主要的聚居與活動場所,認為水口最能聚氣的觀念,正是在這種實踐中培養成的。在平原地區,水口就是河口,即河流注入海洋、湖泊和其他河流的河段,這種環境,不僅以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優勢,適合安家落戶和從事農業生產勞動,而且對航運建港,城市給水及漁業利用等,都十分有利。我們只須看小起市鎮村落,大至都邑名城多數都佔到這樣的水口上的地理位置上。「水口」之說,其實也是先民們選擇居址經驗的總結。

  

  「水口」次之的第二是「相水形」。就是觀察水流的形態。風水書說:「水法之妙,不外乎形勢、性情」(《水法方位辯論》)包含著辨別流向、形態、性能等各種內容。

  

  對於水形的千差萬別,風水家們確實有非常細緻的觀察,僅以《水龍經》所載,就有干水,技水,曲水,順水,遠水,界水,來水等多種大細之分。每一綱目下,又有交界、朝堂、單纏、曲勾、斬氣、反跳、聚砂、撞城等種種細目的講究,而且都與「生氣」的聚散結合起來闡釋,再由此推及人事福禍。比如「曲水單纏」,講白了就是一條河流曲曲彎彎流下去,在下流的過程中迴轉抱成一個路地點即產生一個「穴位」,由此構成的叫「水纏玄武」的形勢。結成的這個穴。前有曲水三四折,遠遠朝來,就身兜抱局後,纏身玄武而去。入路得結咽處,束氣緊密,發福悠久,高貴雙全,人丁繁盛,二三百年不衰。其要義,無非就是水流在「穴位」周圍的重重環繞,把「生氣」都收束聚攏來了而已。

  

  循此原則,《水龍經》又歸結出對水形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屈曲環抱,「自然水法君切記,無非屈曲有情意。來不欲衝去不直,橫不欲返敘不息」;「水法不抱去與來,但要屈曲去復回三四五度轉顧穴,悠悠眷戀不忍別。」淘汰掉聚集生氣的神秘說法,剩下來的仍舊是構築在生活經驗上的順應自然的理念,比如,在臨水的凸岸旁建宅,絕少沖刷崩塌之憂,而彎曲的水形自然地避開連片的耕地,無妨農業,可見古人的風水含有建宅不奪耕地的指導思想。此外,曲形河床的演變規律,總是凹岸逐漸後退,凸岸不斷淤漲,這樣住在凸岸的人們不僅可就近取得水灣內側的比較清潔的飲用水,還可借用大自然的造化獲得新的漲地。這類例子,在率先提出「風水」一詞的郭璞的相地故事中就有的,《晉書·郭璞傳》說,他為母親在暨陽(今江蘇江陰東南長壽鎮南)選擇的墓地,離河流僅有百步,有人說離水太近對家人不利,郭璞說這河流不久就會變成陸地。果然,沒過多久,河中沙漲成地,周圍十里以內皆成桑田,變為景色宜人的「風水寶地」了。如若不用郭璞精通水文學的角度考慮問題,或許會以為史傳在宣傳神乎其神的風水術。

  

  古代先民們從他們的生產生活的實踐總結出,「水」對人類生活尤為重要,大體而言,總不脫飲用,浣沐,灌溉及至舟楫便利數途,其中以飲用為第一。為此,在找水口,看水形的同時,還要「看水色,嘗水味」。晉代葛洪《抱朴子·內篇》曰:臨沅縣有廖氏人家,世代長壽,後來遷途他處,子孫較多夭折,而買其「二手房」入住的那戶人家,「復如舊,累世壽考」。在堪輿家嘴裡,這種宅地變成了生氣聚集,主累世丁興旺的上乘風水。後來其主家祖父在當地當上了縣令。經仔細觀察,發現廖氏舊居中供人飲用的井水微呈紅色,便在離井數尺左右挖掘,結果挖出了丹砂,就是某種經水溶解後有助人體健康的礦物質,從此揭開了「丹砂汁因泉入井,是以飲其水而得壽」的秘密。總之從水源水質的調查分析入手,便知「風水」的好壞了。

  

  用現代科學知識分析,當然一點即通,但到了風水家嘴裡,便是「生氣」說了,「尋龍認氣,認氣嘗水。其色碧,其味甘,其色香,主上貴;其色白,其味清,其氣溫主中貴;其色淡,其味辛,其氣烈,主下貴;若酸澀,若發餿,不促論」(《博山篇論水》)。

  

  古今以來,有關風水方面的經典故事頗多。南宋初,同安郡王楊存中在臨安為自己和皇子們蓋了一片極其宏麗的聯體豪宅,落成那天,任由外人參觀。有個會看風水的老僧同他大講堪輿之道,結論是王府蓋在龜池(玄武)的形狀,得水則吉,失水則凶。楊存中很相信這個道理,私下求得宋高宗同意後,調派數百工兵,又廣募民工,僅用三天三夜,便完成了惠利湖水環繞豪宅而「入自五房院」的浩大工程,「蜿蜒縈繞,凡數百丈」,還特地在院中增築一高閣象徵龜頭俯視湖水「以成僧說」的「水纏玄武」之勢。

  

  【晉】郭璞《葬書·內篇》云:「氣乘風則散,遇水則止。」古時候的人把凝聚使它不消散並且用水來把氣止住,這些方法就叫做風水。風水的原則,有好水流最佳,其次要能藏住風。如果沒有大江大河,也要有個池塘,環繞墓穴的幹流水更不能沒有。如果沒有,即使能藏風,這塊地也不可用。經書說,「外氣橫形,內氣止生」,就是講的這個道理。所謂外氣,就是水流在土外面,內氣就是氣藏在土裡面,外面有水流環繞,裡面的生氣自然就在這裡止住了。

  (五)尋龍點穴

  

  「尋龍點穴」,就是在「望勢」、「察砂」、「問水」的大環境確定後,選擇蓋房或築墓的具體位置,叫作「點穴」。「穴」在風水中有三層意思。第一,表示「地陷」,又稱「天井」,其實就是對這塊盆地形象描繪;第二,表示洞窟,又稱居藏,本質上是對遠古人類居住方式的記憶和模擬;第三,借用中醫術語。中醫把人體上可以針灸的部位叫做穴,認為此乃人體經脈的要害處,所以武俠小說里常把打擊對手的要害稱為「點穴」。風水則是將穴位比作「龍脈」的要害之處,而以「點穴」表示要在「地陷」的環境中找到最能「聚氣」的位置來營造「洞窟」或「居藏」之處。

  

  聚氣的前提是要有足夠的「生氣」,通過連貫不斷的「龍脈」輸送而來,所以點穴的首要之義,就是前面講過的理清「來龍去脈」,務將穴位通過「來龍」的每一個過往盤結之處,從背後最近之處往上逆推,即經過所謂父母山、少宗山、少祖山、太宗山等最終與「龍脈」的發源處,也就是太祖山,一節連著一節地貫穿起來。在這些盤節點中,風水術最為看重的其實是少祖山這一道理也就是觀念上的血緣認同,而對之懷有具體情感,甚至認為能發生「保佑子孫」等現實作用的,多是距離貼近的先輩。

  

  日本文化人類學者瀨川昌久博士所著《族譜:華南漢族的宗族·風水·移居》(錢杭澤·上海書店版·1999)一書,收錄了不少擇局點穴的事例,還有從族譜中下載的圖樣及作者自繪的地圖等形象資料,筆者選取一例,可方便讀者理解。

  

  該家族姓鄧氏,居住在香港新界西部元朗近郊由十一個村莊形成的村落群中,稱「錦田鄧氏」。據族譜記載,鄧氏原籍江西吉水,北宋時遷居廣東。在譜牒中記錄的共十五世祖先中,位居第一世的漢黻公唄尊為「廣東始祖」,但實際上是第四世符協公把第一世至第三世祖先的遺骸從吉水遷葬到本地,並就此造居下來,所以他和一世祖同為對錦田鄧氏歷史具有特殊意義的人物。

  

  有符協公親自選定的錦田,自然是給鄧氏宗族帶來繁榮的「風水寶地」。按族譜解釋,這塊寶地「龍脈」的根本,就是發祥於深圳市區東北部的梧桐山(海拔943米)。梧桐山龍脈,又可分為「正干」,「北干」和「南干」三枝主脈,其中「正干」和「北干」分別走向東莞和惠州,「南干」經由水梧桐、犁壁仔和剃刀山,一直延至觀音山,大帽山等新界中部山地,其中尤以大帽山(新街地區最高端,海拔957米)所處位置最為重要,相對於被確定為「太祖」或「龍組」的梧桐山而言,大帽山就是「少祖」,也可以說就是鄧氏風水的主脈。另外,在「龍」所到達並停留的其他地點,鄧氏家族也都配置有祖先的紀念物,以說明祖先遺德給子孫帶來繁榮的原因。

  

  風水「點穴」中,除講究把穴位「點」准在「龍脈」的關鍵位置處,還有一些其他要求。

  

  「穴基」,也就是蓋房的築墓的地基。基本條件是方正居高,有時講因地制宜,並同附近的環境元素要有配合關係,如敦煌本《諸雜推五姓陰陽等宅圖經》(伯三四九二)稱:「凡宅北高南下,名曰韓地,一名澤藏地,居之長富;其地東有流水,即名齊地,居之五年小富。如若四方高,中央下,名曰周地,一名地藏之地,居之富貴。凡安宅前下後高,有水東南來,居之富貴,宜子孫後代……」。有高國蕃先生歸結說:統領強調宅建於高處,並且有水東南來,唯有這樣,才能旱澇保收,年年豐收,這是典型古代農民的建屋觀念。《中國民俗探微》雲,與此對應,則有「盡地不起,廟地不起,晉地不起,尖地不起,三角地不起,傾瀉地不起,龜背地不起」等種種不宜。

  

  明堂,就是居處建筑前面的空地。基本條件是不能太窄,太窄便是封閉式環境,不利氣的接受和流通,但也不能太寬,太寬則曠盪而難以「藏氣」,氣都吹散了。所以最理想的「明堂」應是既有砂,水圍護,又有「氣口」與「水口」同外界聯繫。現代城市建築規劃中對「間距」的重視,實際上也是這個道理。

  

  上述種種,都不能不受制於「龍脈」所在的自然天成的客觀因素,因此,風水在因地制宜,順勢「點穴」的同時,還特別看重宅體的設計和布局,就是還在更小的環境里,完全憑人為創造「風水」。比如成套建築的主體形貌,以「前低後高,左低右高,世出英豪;前高後低,長幼昏迷,左下右昂,長子榮昌」(《陽宅十書》)。其平面形狀,則以前狹後寬,左短右長為基本原則,所謂「左短右長,居之吉昌;右短左長,生財不旺」,或雲「前狹後寬,居之穩健,富貴平安,旺子孫;前寬後狹似棺形,住宅四時不安寧」等等。其內部格局也有講究,比如大門該用幾根柱,小門該用幾根柱,倉房放在那邊建,卧室放在哪個位子,宅戶的門放的位置,這一切都有一定的基本原則,甚至連施工程序都有風水方面的安排。如:「明堂當容萬馬,廳堂門廡先主位」,是說建宅需先量准「明堂」,奠基則從廳堂和周邊的廊屋開始;又如,「凡造屋,切忌先築圍牆並外門」等等。

  

  郭璞《葬經》「山之不可葬者五」:即一類是「童山」,也就是不長草木的山。因為好地塗色光潤,草木茂盛,這樣五氣才能生髮沖和,童山則正好相反。但也有一種石山,紋理溫潤,象蛋殼那樣光滑,雖然不長草木挖開卻是五色土穴,這卻不能看成童山而放棄。二類是斷山。因為土是氣的本體,有土才有氣,山被斬斷了,生氣也就被隔絕,接續不上。但也有一種自然跌斷的,不能歸入此類。三是石山。山都是石,這裡指生氣融結的地方不要有石。特別忌諱的是那種頑石,鋤頭一碰,火星四起,含煙帶黑,冒出凶煞之氣。如果有那種質地脆嫩、紋理溫潤、顏色鮮明的石頭,反而吉利。還有一些奇穴,譬如四周都是石頭,中間有個小土穴,把土挖乾淨,正好放一具棺材;又一種上面是頑石,鑿開後下面卻是土穴,這都不能劃入石山而放棄。四類是過山。生氣是隨著山勢而止聚融結的,如果山勢氣脈蜿蜒向前,只是經過而沒有隻止住的意思,便不能葬。但也有一種山形氣脈橫落或從半腰中落的,不能當成過山。五類是獨山(孤山)。因為氣脈運行往往象兄弟同行,雌雄並從,止聚的地方也是城郭完整,群山擁簇,孤零零的一座山則很難有生氣融聚。但也有一種山,雖然孤獨,但有大江朝拱或橫攔,得水為貴,不能看成獨山。經書上說。童、斷、石、過、獨,這五類山如果用作了墓地,就會發生凶宅,消去福氣。

  (六)定位取向

  

  「取向」也稱「占向」。也是人們俗說的「風口」。具體來說,就是確定屋宇、門窗、廚灶、井池、道路、高棚、倉儲、廁所,碾磨等「陽宅」方位的朝向的確定和吉凶判斷。在陰宅墓地也有個定位取向,也就是坐山方位問題的確定。

  

  一般而言,風水中的取向基礎是先民們擇局經驗的積累,《陽宅十書》說:「定宅宜住坐北向南宅,上上吉」,「定福之宜居南房東間,上上吉」,「定廚灶宜居宅東北,大吉」,「坐東向西宅不宜居」等等。應該說這都是與生活經驗互相吻合的,但是正如前面已經介紹過的,風水的操作與判斷又離不開五行八卦、干支節氣、神煞命宮、占星分野,乃至姓氏生肖等各項條件的配合,終於走向脫離常識的術數推演,所以它的取向定位的占斷,最終卻是一個由諸多佔術構成的龐雜的神秘文化體系。特別是從操作層面上看,風水中形形色色的迷信成分,大多數集中在這個看似簡單的「取向」里。

  

  筆者的這個見解,也可以換一種說法來表述,各位讀者看過本章尋龍、察砂、問水、點穴四大步驟後,不妨說人人都可以當「風水先生」了。只要大家都承認看似無色無味的空氣,以及清澈無害的活水,都是與人類生存最息息相關,須臾不可缺少的東西,在聽你搬弄過這一套整體形象的模式「理論」後,多半會認同你的「頭頭是道」。但是,風水的操作果真如此簡單,多多少少的「二諸葛」,「孔陰陽」靠什麼吃飯呢?他們的看家本事,或者說「獨門絕技」,就是這個「定位取向」。

  

  「取向」法則:首先是按「二十四」山取向法。就是按「乾、艮、坤、巽」這四個後天八卦與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個「天干」,再加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合為二十四數,號稱是「天地之成數」,上應天時二十四節氣,下行地中為二十四山方,由是亦稱「二十四山」定位法。這個「山」放在風水工具羅盤上,其實是取向的「向」(每山15度),二十四山再與八卦至配,每卦配三山,因此這個羅盤定製在風水術中又稱為「一卦管三山」。

  

  對此,風水師們解釋說,十二地支代表一年中的十二個月,又代表一天中的十二個時辰,還可代表十二生肖。這就開啟了與人的出生年、月、日、時(即「八字」)互相掛鉤的通路。天干作為表示順序的符號,本有十個,為應二十四山,只好是省去兩個,混在地支中按季節的變化順序排列成一個圓周,於是四方四季各有兩個天干,餘下的「戊」和「巳」虛設於這個模式的中央(中央戊巳土),中央加上東、南、西、北這就同五行生剋打通了。恰巧,十二地支的排列結果,也是「子」在北、「午」在南,大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說,這個包涵著多種符號象徵的定向分位辦法,就是一個時空一體的立體模式。運用這個模式為住宅定位取向,自然可以引出一系列與傳統擇居經驗及建築常識毫不相干的參數,甚至連主人的姓氏發音、生肖屬相全能夠拖進去。這就是古人定位取向的作法。

  

  另一「取向」方法即:依五行陰陽理論,用「乾卦」統帥「震、坎、艮」悉屬陽位;用「坤卦」統帥「巽、離、兌」悉屬陰位。然後再以「陽不獨壬,以陰為得」;「陰不獨壬,以陽為得」的定位原則,並從「辰」位到「戌」位斜分出一條「陰陽之界」,然後再此基礎上進行陰陽得失的分析,「從坤向艮」或「從艮向坤」,「入陰入陽,是名元氣」,「陰陽往來,即合天道」;「甲庚地癸,得地得宮」。總之要求是「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是其最終目的。

  

  《葬經》對墓地點穴取向說:「土圭測其方位,玉尺度其遠邇」。土圭所以辨方正位,其制見於《周禮》:玉尺所以度量遠邇,其數生於黃鐘。此言八卦之山,必欲合如地理形勢,方稱為吉地。所以,相地必用土圭測定方法,用玉尺度量遠近,然後詳細介紹了按照八卦定的八個方位上,這樣才能觀察選擇好穴地的「勢」和「形」。才能給墓者後人帶來榮華富貴。


推薦閱讀:

李居明先生玄空風水6_越庄國學研究空間
陰宅風水:點穴秘訣
開店求財所必須了解的風水常識
陽宅風水之乾貨篇——隔間數,家裡幾間房最吉利
除了保溫杯|你還需要一份風水指南

TAG:認知 | 選擇 | 風水 | 現代 | 堪輿 | 風水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