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講記 第七講 - 明安法師 - 顯密文庫 佛教文集 手機佛教網站
持戒:持戒度毀犯。我們學佛的目的是想要成就佛道,而成佛的根本就是持戒,所謂戒為無上菩提本。佛法修學的總綱領是戒定慧三學,而以持戒居首,《楞嚴經》說:「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如果不持戒,縱然有多智禪定現前,還是塵不可出,四種清凈明誨為我們講的很清楚。佛告訴我們應當「依戒為師」,「戒是正順解脫之本」,「若人能持凈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凈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穩功德住處。」佛住世時,有一次在舍衛國演講妙法。在波羅脂國,有兩個比丘聽到後,相約前往。當時天氣非常炎熱,兩人口乾舌燥,但一路上都沒有找到水喝。在兩人快要不行時,突然看到不遠處有一口井。他們打出水後,卻發現水裡面有蟲子。其中一位比丘,也不管那麼多就喝了。另外一個比丘想到佛的戒律,不能喝有蟲的水,否則犯殺生戒,所以就沒有喝。這個喝水的比丘就勸他:「你還是喝吧,否則就得要渴死了,見不到佛了。」他聽到後說:「我寧願渴死,也不願意破戒而活。」結果他真的渴死了,但由於持戒的功德,死後立即升到天上,當天晚上就抵達佛所,頂禮佛陀,聞佛說法後就得了法眼凈。喝了水的比丘隔天才到,當他見到佛陀後,立即恭敬的頂禮。佛問他:「你從哪裡來,有沒有夥伴同行呢?」這個比丘就把路上的是都告訴了佛,佛說:「你現在雖然眼睛見到佛了,但也沒有真正的見到佛,持戒而死的比丘已經先見到我了。」佛又說:「如果比丘不持戒,縱然天天與佛在一起,也沒有見到佛;若有比丘能持戒修行,縱然離佛數千里,也是見到佛了。」這個比丘聽後,心有所悟,慚愧的向佛頂禮。有這個公案,我們可以看出來,持戒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佛說:「當知此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在《入菩薩行論》中說:「遣魚至何方,始得不遭傷,獲斷惡之心,說為戒度圓。」就是說,持戒度的圓滿,還是依心來安立的。如果心斷除了一切的惡,那麼持戒度就算圓滿了,所謂心平就是持戒。如果以外境來安立持戒的話就很困難,比如不殺生,如果為了使守戒者不殺生,而將所有的魚類等一切眾生全部遷移到別的地方去,這是沒辦法做到的。心已經斷除了一切的惡,在任何環境下都不會造作惡業,都是持戒圓滿者;若沒有斷除自己內心的煩惱,即是外面的環境很好,你的持戒還是不圓滿。當然,我們初學佛法,清凈的環境對我們還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總是隨環境而轉,好的修學環境容易成就我們。但要想持戒圓滿,一定是要在任何環境下,都不造作惡業才可以。所以,持戒圓滿以心來安立。另外,我們要知道,三聚凈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可以總括大乘菩薩的一切戒律。攝律儀戒就是要斷一切惡,無一惡不斷;攝善法戒就是要修一切善,無一善不修;攝眾生戒就是要廣度一切眾生,無一眾生不度。我們要好好持戒修行!
「忍辱」:忍辱度嗔恚。我們學佛就要懂得忍辱,所謂忍人所不能忍。如果隨外面的環境而轉,常常發脾氣,心就不能清凈,對道業是很大的妨礙!以前人對侮辱看得很嚴重,所謂「士可殺不可辱」,我們學佛人「辱」都能忍,還有什麽不能忍的,樣樣都要能忍。別人對我們不好,侮辱,甚至打罵,我們決定不生嗔恨心,要能夠以正念來對治自己的嗔恨習氣。為什麼他對我不好呢?要反省自己哪裡做的不對;要知道一切都是因果,今世他無端的傷害我,這是我的果報,前世我肯定也這樣對待過他,我要懺悔自己的罪業;他傷害我,我很歡喜,來成就我的忍辱,沒有他我怎樣提升自己呢?而菩薩的忍辱就更高了,像《金剛經》上:「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釋迦牟尼佛過去生中曾做忍辱仙人,當時有歌利王外出打獵,帶了不少的宮女。歌利王打獵累了以後就休息睡覺了。這些宮女就四處轉轉,結果看到忍辱仙人,忍辱仙人為她們講法,大家都很歡喜。歌利王醒來後,看到人都沒有了,於是找到忍辱仙人這裡,非常生起的問:「你是什麼人,在這裡幹什麼?」忍辱仙人回答:「我是修忍辱的修行人!」歌利王說:「我砍你一刀你忍不忍?」忍辱仙人說:「你砍我一刀,我不生嗔恨,能忍。」結果歌利王把忍辱仙人節節支解了,但忍辱仙人始終沒有嗔恨心,並且感恩歌利王成就了他的忍辱波羅蜜,發願成佛後第一個度他。所以佛成道後,第一個度的憍陳如,憍陳如就是以前的歌利王。忍辱仙人當時修的就是「忍辱波羅蜜」,因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另外還有,我們對不好的環境也要忍,比如去放生,天氣很熱,你能夠忍受,去做利益眾生的事;身體不太好,但學佛法還是不間斷這也是忍等等。忍辱也是從心來安立的,《入菩薩行論》說:「頑者如虛空,豈能盡制彼,若息此嗔心,則同滅眾敵。」就是說,如果我如果從外境上來說,想要把所有令我們不順心的人都除滅掉,那是不可能的,滅掉了我們的嗔心就可以了。這就像地面上到處都是荊棘,我們的腳如果走在上面很容易受傷。如果要把這些荊棘都去掉,很困難。但只要我們穿上一雙好的鞋子,就可以保護我們的腳了,走在哪裡都不用怕腳受傷,修忍辱也是如此。所以,只要我們調伏自己的心,任何環境都可以修忍辱! 「精進」,精進度懈怠。我們學佛修行不能馬馬虎虎,不論是布施、持戒、忍辱等等都要堅持不懈,若能精進不退,必定能夠成就。我們讀祖師大德的傳記著作都可以看到,他們在最初修行的時候也有很多的障礙,但他們堅持不懈的努力,最終都獲得了不可思議的成就。如夏蓮居大德凈語中記載:【紫柏尊者自述其用功云:「初以龍樹《破四性偈》用之境緣順逆之際,多敗績。敗愈多,戰愈力,自是敢戰而拚死,予始勝。】由此可知,只要精進,一定能戰勝自己的習氣,一定能成就。我們末法時期的眾生,業障重,很容易退心。如何才能保持精進不退呢?那就要*「緣」,如果我們周圍都是善緣,自然容易引發我們的道心,精進心;如果是惡緣,心可能慢慢就退了,可見這個「緣」很重要!如果我們能夠到一個如法的道場,*大眾的力量可以不退,為什麼呢?你縱然內心想偷懶,但道場大家都在用功,也就把你帶起來了。如果沒有這樣的機緣去道場,自己也要給自己定功課,決定不能缺少,可以防止懈怠;有時間多聽法,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供大家參考。精進不僅僅是從身和口來說,最重要的是心要精進。如果表面上看起來拜佛、念經、持咒都很用功,但如果是有口無心的話,也不能叫精進。如果說內心時時刻刻在道上,縱然是在穿衣吃飯走路,也是精進。像以前一些禪宗大德,他們穿衣吃飯都在用功參話頭,開悟後,時時做保任的功夫,「念起即覺」,他們是在心上真用功啊,我們念佛持咒也都要如此。所以《入菩薩行論》說:「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身口善縱勤,心弱難成就。」就是說,如果心中僅僅生起一念明清的禪定善心或者慈悲心,也能獲得轉生梵天界(色界初禪)的果報。身體和語言縱然勤行善業,但如果心的力量微弱,也很難產生如此大的果報。當然,這樣講只是說明心的重要,我們也不能說身口的行善沒有什麼利益。在其它的地方也記載:佛世時,有一老人因為過去生念了一聲「南無佛」,而今世成阿羅漢果的。可見身口的行善也很重要,我們千萬也不要偏在一邊,身口意都要精進才對,但也要知道,精進度主要是以心來安立的。 「禪定」:禪定度散亂,六度當中的禪定不是世間的四禪八定,而是自性大定。世間的四禪八定有出定入定之分,不究竟;而自性大定沒有出入,時時在定中,所謂「普陀落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禪定很重要,如果我們的心總是被外境所轉,那要成就佛道是不可能的。在《入菩薩行論》中說:「雖久習念誦,及餘眾苦行,然心散它處,佛說彼無益。」就是說,雖然長時間念誦經文和修苦行,但如果心散亂,是利益不大的。當然不能說毫無利益,若以散亂心念佛,也能給將來的解脫種下種子,但若要解脫成佛,一定要有禪定,禪定當然是以心來安立的! 「般若」:般若度愚痴,般若就是智慧,但不同於世間的智慧,而是開悟後的根本智與後得智。菩薩修行六度,度過生死煩惱中流,到達涅槃的彼岸,最主要就是般若,六度前面五條都離不開「般若」。般若又分為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凡是寫成文字的都是屬於文字般若,是用來表達「般若」的;然後需要實修,起「觀照般若」,最後所證的就是「實相般若」!「般若」是明心見性後的智慧,當然是以心來安立的。在《入菩薩行論》說:「若不知此心,奧秘法中尊,求樂或避苦,無義終漂泊。」這個頌詞與禪宗五祖所說的:「不識本心,學法無益」的意思是一樣。就是說,我們如果不能夠明心見性,學習佛法所得的利益就不大,可見明心見性「般若」的重要,要成佛一定需要「般若」!當然,《入菩薩行論》和五祖的話都是正確的,那麼講是說明「般若」的重要,我們也不要錯會祖師的意思,以為沒有明心見性,我什麼利益都沒有了,這樣就錯了。 下面我們再來看菩薩修行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 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這十大願王是菩薩最高級的修行,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成佛道;《華嚴經》是經中之王,明一生成佛之法,末後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菩薩各個都是「現前修習普賢之德,可見它的重要!至於十大願王若要細講,那需要很長的時間,大家可以多看看《普賢菩薩行願品》,現在講十大願王的也很多,我們就不多說了。我們也要清楚,真正能與十大願王完全相應的不是一般人,比如第一條禮敬諸佛,「諸佛」就是指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未來佛就是一切眾生。我們修禮敬諸佛,那麼對一切眾生都要平等的恭敬,這個恭敬心與對待諸佛如來的恭敬心無二無別,這樣才是真正圓滿的落實禮敬諸佛。我們想想自己能做到嗎?對於自己的冤家,你能像對待佛一樣嗎?如果沒有一定的證悟,是很難的。我們也不是說,很難做到就不做了。我們一定要努力的隨學十大願王,學一分就得一分的受用,對自己的道業是很大的幫助。 【菩薩道】是說與會的大眾在聞佛說法後,得到了菩薩道的利益,或者發起了四弘誓願,或者於六度、十大願王中得到了相應等等。佛還沒有講多少寶篋印經法,但大眾就獲得了不可思議的利益,可見此法的殊勝!下面還有更不可思議的事,我們來看經文:【阿鞞跋致】是不退轉的意思,一,位不退,如聖人之流,不會再退轉為凡夫;二、行不退,永遠都是利益眾生的大乘行,不會再退轉為二乘;三、念不退,念念流入薩波若海,也就是一切智海。阿鞞跋致是什麼樣的水平呢?最少是別教初地,圓教初住菩薩的水平,最少是破一品無明的法身大士。說的再高一些,是八地菩薩的水平,因為只有到了八地菩薩,才能真正的離開一切的心意識分別,真正得念不退。【薩波若智】就是一切智的意思,也就是佛的果覺智海。【於如是事,各得其一】這是總結說,大眾得到了上面所說的不同利益。僅僅是聞佛說簡單的幾句法要,就得到這樣殊勝的利益,甚至是【阿鞞跋致、薩波若智】,確實太不可思議了!【或有證得初地、二地,乃至十地】這是說與會的大眾證得了地上菩薩的果位。菩薩有很多位次,我們前面也講過了,有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再上面就是佛了。其中「十住、十行、十迴向「是三賢位的菩薩;」「十地」是十聖位的菩薩,十地菩薩是真正的大菩薩,大菩薩為什麽要稱做十地呢?地,能生萬物,樹木花草依地而生,一切有情依地也才能存在。菩薩以地分階位,是因地能生萬物,因地能生諸功德,登地的菩薩就快要成佛了。 一、歡喜地∶初地的菩薩,斷除了身見結、戒禁取結、疑結,不再有執著恐怖、顛倒、夢想。不憂慮生活,不懼怕死亡,不怨人毀謗。進入初地的菩薩,等於生到諸佛如來的家中去了。助人為本,以布施為樂,能紹隆佛種,能弘法度生,因為分證了佛陀的法身,相應了菩提,歡喜踴躍,所以叫歡喜地。 二、離垢地∶二地的菩薩,自己修行十善,也勸人勤修十善,不再誤犯微細的戒律,遠離垢染,獲得三業清凈,能夠廣行慈悲,饒益有情,所以叫離垢地。三、發光地∶三地的菩薩,勤求佛法,受持佛法,能忍一切外境,不再動心,精修定學,得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定,不再為貪嗔愚痴暗蔽,聖格升華,像光明一樣,驅散了一切暗冥,所以叫做發光地。
四、焰慧地∶四地的菩薩,精進修習三十七道品,除了我執、法執,見解上沒有愚痴,思想上也無謬誤,不生愛染,不起嗔怒,智慧的光像火焰一樣熾盛,照亮了佛道,所以叫做焰慧地。 五、難勝地∶五地的菩薩,不但修滿了禪定,而且更證悟真實的諦理,離諸戲論,證悟空有不二,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這是極難到達的階位,所以叫做難勝地。 六、現前地∶六地的菩薩,圓滿了般若智慧,經常安住在滅盡定中,不起有漏心識分別,照見緣起性空,徹悟諸法自性,可說真實的佛法已現前,所以稱現前地。 七、遠行地∶七地的菩薩,安住在滅盡定中,出定入定,隨念自由,不用功而能行諸佛法,度眾生而有無限方便,遠大的目標,即將到達,所以叫做遠行地。 八、不動地∶八地的菩薩,功德任運增進,願惱不再現行,不為名利所動和境風所誘,只有大願度生,所以叫做不動地。 九、善慧地∶九地的菩薩,無相無功用行,自證的固然無功用行,為他說法,也不待功用,以自然而然的清凈法力,守護佛法寶藏,以純善的智慧開示眾生,所以叫做善慧地。 十、法雲地∶十地的菩薩,是真正的法王子了。所謂補處菩薩,就要成佛了。有大慈悲,大神通,那福德智慧的雲朵,嚴密護身,可以發為電光,震大雷音,降大法雨,伏諸魔外,終成佛道。 再往上就是等覺菩薩,然後就是成佛了。 又《楞嚴經》上說:【阿難,是善男子,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凈極明生,名「發光地」;明極覺滿,名「焰慧地」;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無為真如,性凈明露,名「現前地」;盡真如際,名「遠行地」;一真如心,名「不動地」;發真如用,名「善慧地」;阿難,是諸菩薩,從此已往,修習畢功,功德圓滿,亦目此地,名修習位;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如來逆流,如是菩薩順行而至,覺際入交,名為「等覺」;阿難,從干慧心至等覺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單復十二,方盡妙覺,成無上道】上面是對於十地菩薩的介紹,至於菩薩到底是什麼樣的境界,我們凡夫是不能測度的,更不能以凡夫的情見來宣說菩薩的境界,那樣只是盲人摸象而已!印光大師講:【悟者,了了分明。如開門見山,撥雲見月。又如明眼之人,親見歸路;亦如久貧之士,忽開寶藏。證者,如就路還家,息步安坐。亦如持此藏寶,隨意受用。悟則大心凡夫,能與佛同。證則初地不知二地舉足下足之處。】
我們把教理供養給大家,以供參考學習。不過在末法時期,不用說是證十地菩薩果位,即使是證小乘的阿羅漢,乃至初果須陀洹也幾乎很少,前面我們提到的智者大師、藕益大師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們尚且以凡夫自居,更何況是我們呢?現在一般人不學教理,修行得到一點輕安與感應,就以為自己證果了,是菩薩了,甚至祖師大德都不放在眼裡,真是愚痴狂妄。甚至有些人入魔而不自知,以為說自己是菩薩都太小了,還講自己是佛,真是大妄語,狂妄至極,若不努力改過懺悔,命終必墮阿鼻地獄,無量劫也不能得出。 講到初地,想起了龍樹菩薩。我們所讀的《華嚴經》《楞嚴經》等許多經典,都是龍樹菩薩從龍宮請出來的。他老人家在佛教史上,對於佛法的弘揚與影響,可以說是非常大的,有「釋尊第二」之稱,在中國被尊為八宗共祖。《楞伽經》中有佛對龍樹菩薩的授記:「於南天國中,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能破有無見。為人說我乘,大乘無上法,證得歡喜地,往生安樂國。」像龍樹菩薩那樣的成就,所證得的是歡喜地初地菩薩,我們要學習教理啊,千萬不要走錯路! 與會的大眾聽佛說法,有很多證得了十地菩薩,可見此法的威德!確實佛住世時,有很多證果的,很多經典都可以看到,但末法時期很難,因為我們的根機太陋劣了,雖然我們也聽到這部經典,但「時眾機異,利益亦別」,我們從自身斷煩惱的角度來說,確實還是凡夫;但只要努力的讀經持咒,就可以全攝佛功德為自功德,就可以與菩薩看齊,這個我們要有信心啊! 【或有滿足六波羅蜜】「波羅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六波羅蜜」就是「六度」,「滿足六波羅蜜」,就是六度圓滿,就是究竟圓滿的成佛。看到這裡,我們太驚訝了,與會的大眾居然有成佛的!可見此法與華嚴、法華是一樣的,都是講成佛的法,都是一乘了義的經典!此經更是圓頓之教,不用通途的三大阿僧祇劫修行,「越三祇於一念」,快速成佛!由此可知,此經確實能滿一切願,我們能夠值遇此經,必定是無量劫廣修福慧的結果,要珍重啊! 我們今天雖然聽到此經,但煩惱沒有斷,沒有成佛,可是我們若能如法修持,在修持時也是「滿足六波羅蜜」!像藕益大師在講念佛時說:「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嗔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確實,真能念佛,就具足了菩薩的六度。我們真能如藕益大師說的那樣,真能誦經、持咒,那也是具足六度的,而且全攝諸佛圓滿的功德,為自己的功德,豈不是於修持時「滿足六波羅蜜」嗎? 再看下面【其婆羅門遠塵離垢,得五神通。】這是講無垢妙光得到的利益!「遠塵離垢」前面已經講過了,就是遠離了塵垢,「塵垢」是煩惱的總名,一般主要是指小乘初果斷除見惑而言。下面「得五神通」就是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若得「漏盡通」就最少也是阿羅漢的水平了。由此可知,無垢妙光從斷煩惱的程度來說,還沒有證阿羅漢果。至於是什麼果位,最少是初果以上,阿羅漢果以下。當然,這只是從斷煩惱的角度來說的,若從無垢妙光的發心,他是大乘菩薩的種姓;若說所的利益,也不僅是這些,由於他的祈請,才有佛講此法,我們才能修行此法,婆羅門所得的利益更是廣大無邊,前面也引用《無量壽經》講過這個道理了。 說道【神通】我們也要講一下,因為現在很多人迷信神通,希求感應,甚至誤入歧途,不知道如法的修持正法,所以要講講關於神通的問題。 什麼叫神通呢?「妙用難測為神,自在無礙為通」。我們任何一個眾生,自性當中都有和佛一樣的神通。因為我們有有種種的妄想執著,所以雖有神用而不通。真正的神通是【道通】,就是要好好的修行,把自己的煩惱習氣都去掉,那麼自性的神通就開顯出來了。《大日經》說:「菩薩住此,勤除五蓋,不久即五通齊發。」修行是「但得本,莫愁末」,神通只是枝末。若能如理如法修行,明心見性以後,然後好好的保任,去除自己的習氣,那時不求神通,神通自得,那個神通是自性的真神通。像歷代的祖師大德,他們都是有神通的,但很少顯露,只是在利益眾生的情況下,才略微顯一點。他們從不賣弄神通,為什麼呢?因為真正的神通,是去除習氣以後才有的,若是賣弄神通、炫耀神通,求別人的恭敬供養,那還是煩惱習氣啊,那個神通都是假的。 【報通】就是前世修行,今世得到的報償,有神通。像母音老人為我們講的明朝的破山祖師,他在寧波天童寺跟密雲圓悟禪師學法參禪。他沒有開悟,但能出「意生身」,所以經常在定中出去玩,有一次偷鄉人的鴨子玩,被發現追趕到寺院。但鄉里人找遍了寺院都沒有找到他。後來圓悟禪師帶他到禪堂去找,一下子找到了破山禪師,把鴨子從袖子里拿出來。圓悟禪師指著破山說:「神通是有啊,佛法未夢見在,趕出山門!」破山原以為自己已經成道了,原來佛法還未夢見在,就祈求方丈:「請和尚慈悲,為弟子開示。」圓悟說:「你破壞清規,廟不能住了,出去參『父母未生你之前是什麼樣子』。」後來破山祖師經過修行開悟後,成為了一代大德。像這樣的神通就是前世修行所得報通,與開悟是兩回事,當然也不是真正的「道通」。【術通】就是*念咒、畫符等起用的神通。母音老人提到:【海燈法師在學佛前,是和他舅舅一起練武的,他舅舅是四川青城山的劍客。有一天,海燈法師在四川邊境看見兩個小喇嘛抽鴉片,就對他們說:「哎!你們還是和尚呢,怎麼抽鴉片,不學好!」一個小喇嘛說:「你別看不起我們。別看你有刀,有劍,我們念一個咒,你這刀劍就砍不破我們的手臂。」海燈法師搖搖頭表示不相信。小喇嘛說:「你不相信?等我抽完,讓你試試。」這個小喇嘛『呼呼呼』地把鴉片抽完,精神足了,嘴裡嘟嘟嘟念個咒,然後把袖子捲起來讓海燈法師砍。海燈法師開始不敢砍,只是用刀背輕輕一踫,『啪』刀被彈起來了。他又用了一點力,刀又被彈起來了。海燈法師想:咦?還管點用!小喇嘛說:「嗨,你用刀刃使勁砍,我這個法很靈的。』這次海燈法師用刀刃輕輕的一踫,『啪』刀又彈起來了。小喇嘛說:「你用勁砍,沒關係。』海燈法師這回用力一砍,『啪』刀又被彈起來了。這下海燈法師信服了,開始發心學佛法。海燈法師講他學佛的因緣就是這麼來的。】還有些外道,畫符,念咒給人治病等都屬於「術通」,也不是真正的神通。
【鬼通、妖通、魔通】就是鬼妖魔附體的通,他本人沒有通,而是*這些附體的東西才有通。鬼也有五通;妖就是像黃鼠狼、狐狸、蛇、刺蝟等這些比較有靈性的東西修行後也有通,附人體給人看病等,黃大仙是比較多;魔,像《楞嚴經》上所說的五十種陰魔,個個看起來都是大神通啊。現在有神通的人很多都是附體的。大家往往還比較相信他們,聽說找他們問事情的人都排隊,大家都迷惑顛倒啊!鬼神縱然是有神通,能看出你一點事情來,但它並不能讓你長壽、富貴等,你自己得要修因才能結果啊。你經常與鬼神打交道,對你自己絕對不好,它們都是世間的鬼神,脾氣貪心有些都很大,有些需要血肉供養,你造業啊;甚至它們也為了貪你的供養,經常作怪等。學佛的人絕對不要去找他們問什麼事,否則三皈依你都失去了,學佛要相信因果,斷惡修善才是正路。 要知道神通抵不過業力:釋迦牟尼佛住世時,琉璃王帶兵攻打迦毗羅衛城,還沒有開始打仗以前,佛曾經三次坐在路上阻攔琉璃王的大軍,但琉璃王怨恨沒有消除,佛知道定業難轉,所以就不再阻攔。後來琉璃王的兵攻入城內,將居民亂殺。這個時候,神通廣大的目犍連尊者,用缽裝五百人,投上天上,以為這五百人可以避過災難。等到琉璃王戰爭停止後,目犍連尊者就把缽拿下來一看,缽中的人已經變成血水了。目犍連尊者就向佛陀請問此番大災難的因果。世尊說:「這是定業難轉,因為過去多生以前,迦毗羅衛城附近,有一個漁村,村中有一個大魚池,村中的人民把池內的魚全部網來吃完,最後一條大魚也被殺吃掉,只有一個小孩從來沒有吃過魚肉,只是好玩敲了大魚頭三下。」世尊又說:「諸位要知道,當時的大魚就是現在的琉璃王,小魚們就是現在他的軍隊,漁村的人們就是現在被他們殺的釋迦族,當時那個沒吃過魚肉的小孩就是我,因為當時我敲了魚頭三下,現在就為這件事情頭痛三天。」 由這個公案可以看出,神通再大也抵不過業力,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但由於業報的緣故,是被裸形外道用石頭打死的。所以我們要想將來好,就要好好的行善修行才好,「種善因,得善果」;要想沒有災難,一定要斷一切惡;要想往生極樂世界,一定要好好的信願念佛。世出世間法都離不開因果,學佛的人要深信因果,要老老實實從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語行為上斷惡修善;在念佛誦經時能夠了了分明,不打妄想;心越來越清凈,越來越慈悲,越來越有智慧;這就是最好的境界。絕對不要貪求神通感應,縱然念佛修行有境界,也要「佛來佛斬,魔來魔斬」,一切不執著才好,千萬千萬要注意! 再看下面:【時金剛手見此奇特希有之事,白言:「世尊!妙哉奇異,但聞此事,尚獲如是殊勝功德,況聞深理,至心起信,得幾功德?」】 當金剛手菩薩看到這些奇特稀有的事情後,就問佛:「世尊!太奇妙奇異了,只是聽到您說的這些事情,都獲得了殊勝的功德,更何況是聽聞更深的法理,然後還能至誠的生起信心,能得到多大的功德呀?【奇特希有之事】就是指上面與會大眾所得到的利益,確實「奇特」,可見在佛一代時教當中也不多見,所以稱「希有」,由此可知,此法是超越通途的特別法門。【「但聞此事」是因,「獲如是殊勝功德」是果;】【「聞深理,至心起信」是因,「得幾功德?」是請問果報。】這兩段是比類發明,只是聽到就如此不可思議,更何況聽深理至誠生信心呢?「殊勝功德」,大眾所得的都是「功德」,「功德」與「福德」不一樣。像達摩祖師見梁武帝時,梁武帝蓋了很多的寺院,度了很多人出家,他以為自己功德很大,就問達摩祖師:「朕有多少功德?」達摩祖師回答:「毫無功德!」「功德」簡單說,就是離相修善,比如布施時,我們能夠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功德」,「功德」中就有「福德」;而在布施時,以為自己很好,在做善行,這是「我相」,當然也有了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就是「福德」。梁武帝還是執著的,「朕有多少功德?」這是沒有離相啊,所以就是福德,毫無功德。功德是自己的功夫,沒有辦法分給別人,像《楞嚴經》上阿難以為自己不用修行,「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福德則可以與人分享,比如自己有錢可以幫助大家。這是簡單講「功德」與「福德」的差別。另外,我們也要知道,我們沒有離相,念佛是功德還是福德呢?當然是功德!在《佛說無量壽經》上,阿彌陀佛在因地說「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功德寶就是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佛號是佛已經成就的無上功德,密咒也是。佛號密咒都不是從我們眾生這裡來說的,是佛已經成就的,佛成就的當然是「功德」了!這個我們要清楚! 「況聞深理」是相對「但聞此事」來說的,是更深的法理,這一句也是金剛手菩薩代我們請法!「至心起信」是相對「但聞」來說的,「但聞」就不可思議了,更何況是「至心起信」!「至心」就是至誠心,就是誠心誠意到極點的心,有了這個心對法,那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所謂至誠感通!在阿彌陀佛攝生三願十八願、十九願、二十願中都有「至心」,十八願是「至心信樂」;十九願是「至心發願」;二十願是「至心迴向」;在《觀經》上品上生章提到:「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也提到「至誠心」;在下面的經文中也多次提到「至心發願,至心誦咒」!可見至誠心的重要!我們對於佛法一定要有至誠心,這樣才能得到廣大的利益!「起信」就是對法有信心,信心很重要,所謂「信為道源功德母」,信是道的本源,是功德之母,從信才能出生一切功德。 以前在西藏,有位對佛教很虔誠的老太太,她兒子戒傲常去印度做生意。老太太想到佛是印度人,於是,她要兒子下次回來帶點佛祖身上的東西好供養。戒傲滿口答應母親的要求,可回來時,把母親的囑託忘得一乾二淨。之後,戒傲做生意時,老太太一次又一次的囑託,可是戒傲卻一次又一次的忘記。最後老太太便對兒子說:「你下次要是再忘記我說的事情,我就死給你看。」戒傲又去印度做生意,在回來時,結果又忘記了母親的囑託。他想怎麼辦呢?突然看到路邊有一條死狗,於是他把死狗的牙齒取了下來,清理乾淨,再包上漂亮的綢緞,拿回到家裡對母親說:「你看我給你帶回了一顆佛祖的牙齒」。老太太非常激動,把牙齒放在佛台上,每天非常虔誠的頂禮。幾年後,結果狗牙忽然長出了很多舍利,老太太修行也獲得了成就!老太太這樣的心就是至誠的信心,我們要學習啊,有了這樣的心修寶篋印法,功德更不可思議!
推薦閱讀:
※慧律法師《入佛正見》
※宏圓法師開示:漫漫長夜眾苦煎迫,三寶啟光明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 定弘法師主講 (第二集)
※凈空法師:真修真幹人人皆可成聖賢
※證嚴法師《佛門大孝地藏經》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