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當馬來人「反華」的時候,他們在反什麼?

【全球眼按】

一場總理貪腐醜聞,竟引起國內的「族群衝突」,既有政治團體的鼓動因素,同時也反映了馬來西亞國內國家認同所出現的瑕疵。

全球眼在馬來西亞的觀察員將帶您深度解讀此次示威背後的族群政治因素。

1夢魘下的9·16與「維護馬來人尊嚴」首先要明確的是,答案不是「反中國」或「反中國人」。

9月16日在馬來西亞歷史上一直是個特殊的日子:它是帶領新加坡加入又被迫離開馬來西亞的政治家李光耀的生日,是馬共總書記陳平的祭日,也是沙巴、砂撈越與新加坡於1963年與當時的馬來亞合併,成為「馬來西亞」的日子。但從1963年至今,從未有一個9·16像今年一樣讓身處首都吉隆坡的華人感到如此不安:今年的這一天,一場由馬來人主導的「反凈選盟」集會在吉隆坡舉行,由於衣著色彩統一為「紅色」,因此也被稱為「紅衫軍」集會。

馬來西亞街頭出現「血洗華人」的海報。

各種紅衫男子「操練棍棒」。

這場集會之所以令華人不安,是因為組織者以「維護馬來尊嚴」為旗幟,以行動回應8月底在吉隆坡(西馬)與東馬兩地發生的以華人為主的「凈選盟4.0」集會。從部分參與者在行動前的文宣來看,此次遊行集會可能會發展成為一場事先張揚的暴力:「血洗華人」的海報出現在網路和街頭;各種紅衫男子「操練棍棒」的照片也在社交媒體上廣為流傳。儘管警方表示將全力維護治安,馬來西亞執政聯盟「國陣」中的最大黨巫統(UMNO,馬來民族統一機構)領導對集會的表態卻相當曖昧,有巫統領導表示,不會阻止黨員參與集會。遊行人士高喊「馬來人萬歲」、「不許貶低馬來人和伊斯蘭」的口號,在經過吉隆坡唐人街時一度與警方發生摩擦,產生小規模暴力事件。儘管吉隆坡唐人街如今已是外國勞工(緬甸、孟加拉國勞工)的天下,這一地標對當地華人來說仍然有文化與身份的象徵意義。
2反腐敗還是反華人?馬來人的這場「反華」遊行,反的到底是什麼?

要從執政黨與總理的政權與相位說起。今年初,由《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砂撈越報告》、《The Edge》等媒體揭露的「1MDB」涉腐案將馬來西亞總理、巫統黨主席納吉布牽扯其中。由於受到黨內外,特別是來自巫統的「退休老幹部」、曾任馬來西亞總理22年之久的馬哈蒂爾的挑戰與反對黨的接連施壓,納吉布一度需要召開巫統各區部會議來說服並確保來自基層的支持。外界對馬來西亞政局動蕩的擔憂也反映在馬幣匯率連續下跌上,側面說明過去半年裡納吉布面臨的政治挑戰異常嚴峻。

在這樣的背景下,由民間組織「凈選盟」發起的「凈選盟4.0」集會8月29、30兩日在全國多地舉行,集會以徹查1MDB案、總理下台等為政治訴求,據組織者稱,首日參與集會人數超過20萬。由於參與者超過80%為馬來西亞華人,因此也被部分馬來人與馬來媒體認為是「華人反對馬來人政府」的集會。

事實上,早在2013年馬來西亞全國大選後,納吉布就曾聲稱當年的大選是「華人海嘯」——執政聯盟在全國選民中的得票總數首次少於反對黨聯盟,只是由於選區劃分等因素才得以保持國會多數議席,而華人的選票絕大多數都投向了反對黨。

為何馬來西亞的反政府人群以華裔為主?這涉及到馬來西亞國內的族群政治結構。國內的各政黨自馬來亞獨立時期便多以族群為基礎,目前執政聯盟中最大黨巫統便以馬來人為族群基礎。多年來,巫統對馬來人的宣傳方向是只有巫統才能代表馬來族群的利益,一旦巫統倒台,由華裔或印度裔等族基政黨執政,馬來人多年來享受的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特殊照顧政策將不復存在。長期的半威脅或半恐嚇式政治宣傳在馬來人的政治概念中建立這樣一種聯繫:只有維護巫統政權才能保證自身利益不被他族挑戰。

因此,當華裔、印度裔走上街頭,要求徹查腐案時,部分馬來人接收到的訊息是:切身利益受到挑戰,需要同樣走上街頭回應。
3統一的國家認同,還有多遠?在這場「遊行vs遊行」的街頭人數大比拼中,馬來人一方似乎存在一種假設:政權與國家都是馬來人專屬,而忘記華裔與印度裔同屬國家公民,有權利要求法治運行獨立透明。關於馬來西亞各主要族裔的身份認同,一個值得關注的比較是,由於法律規定所有馬來人生而為穆斯林,長期以來,在馬來人的自我身份認同中,首先是穆斯林,其次是馬來人,「馬來西亞公民」的身份並不重要。反而是華裔群體,隨著近年來與港台社運的互動加深,公民與權利意識增強。雙方對國家與自我身份的認同差異也導致了面對國內政治問題時產生不同的反應行動。

實際上,9月16日參與「紅衫軍」集會的馬來人及其政治訴求並不能代表全部馬來人。據馬來西亞「默迪卡」民調中心的數據,有53%的馬來人並不贊成此次集會。儘管「紅衫軍」行動和平結束,從華人對此次集會的憂慮來看,馬來人「事先張揚的暴力」可能會對華人產生心理威懾感,勾起華人對1969年「五一三」騷亂的歷史記憶,從而影響未來的投票行為,而這正是執政黨樂見的結果。

馬來西亞的族群關係,特別是馬來裔與華裔之間的關係,並不像某些媒體報道的那樣劍拔弩張。馬哈蒂爾對馬來西亞各族群之間的「共存」狀態的描述很準確:雖然這是一個以「多元」文化與種族和平共存為傲的國家,這種和諧卻不是基於互相理解而產生的。種族之間表面的和諧恰恰是因為彼此間缺乏理解:占人口多數的馬來人中很少有人能講華語;由於華人收入水平整體高於馬來人,通常兩個族群聚居在不同的社區,除了工作中的交流,生活上真正互相了解的機會並不多。自從「五一三」事件後,和平共處已經成為多數國民的共識,並且隨著網路的普及,知識與共識得到迅速分享與傳播,馬來西亞傳統的以族群為基礎的政治結構在悄然消解,以社會關切、公民權利實現為出發點的跨族群議題主導試社運正在興起。這種跨族群的公民結合,對政客操弄種族議題將形成愈加有力的挑戰。

文∣全球眼觀察員 張倩燁 (本文轉自新浪天下周刊,作者為安邦諮詢馬來西亞研究中心信息部門主管)

小編說:全球眼原創作品或權利人作品,歡迎轉發朋友圈。未經授權禁止進行轉載。獲取授權、合作事宜,請通過公眾號「全球眼(globalwatch2015)」或郵箱(globalwatch@163.com)聯繫我們。

長按下圖,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我們


推薦閱讀:

TAG:反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