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金剛經開示(十一)

金剛經開示(十一)

(2010-07-03 18:13:23)

轉載

標籤:

佛法

分類:智悲佛網

                   《金剛經》開示錄

                        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譯經

                         堪布索達吉  傳講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第二十八節課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須菩提,發菩提心的菩薩若認為『我應莊嚴佛土』,則非真正的菩薩。為什麼呢?因為如來所說的莊嚴佛土,只是名言假立,實相中根本不存在,莊嚴佛土也是一種執著。」

在名言中,菩薩應該莊嚴佛土,《現觀莊嚴論》說:「三清凈地的菩薩,先要嚴凈自己未來成佛的殊勝剎土。」例如,《華嚴經》、《大日經》提到了華藏莊嚴世界海;《密嚴經》宣說了密嚴剎土的無盡莊嚴;《無量壽經》中講阿彌陀佛依靠不可思議的發心,莊嚴無邊功德的極樂剎土;還有藏傳佛教許多大德的凈見量前所現的香巴拉剎土、紅色吉祥銅山(蓮師剎土)等等,這些剎土在名言中都是存在的。但菩薩如果執著它,就不是真正的菩薩了。為什麼呢?因為這些莊嚴剎土並非實有,只不過是清凈心的化現,類似唯識的清凈依他起[1]。如《維摩詰經》云:「隨其心凈,則佛土凈。」

既然名言中存在莊嚴剎土,仔細觀察時又不存在,這二者是否矛盾呢?並不矛盾。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說「表面似乎成相違」,對於勝義諦和世俗諦,在凡夫的眼裡看似相違,實則並不相違。名言中可以這樣承認,但若認為它實有存在,則不是真實莊嚴。就好比鏡子中顯現莊嚴剎土,若此剎土是實有的,不可能現於鏡中,正因為無實之故,萬法才可以在鏡中顯現。勝義與世俗所攝之法,全部是這樣的本性。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須菩提,倘若菩薩證悟了空性,通達了人無我和法無我的實義,如來說他是真正的菩薩。」

作為一個學大乘法的人,如果沒有通達無我空性,不要說大菩薩,連聲聞緣覺也當不成。因為按照大乘或寧瑪巴自宗的觀點,聲緣至少要證悟人無我。龍猛菩薩云:「得無我智者,是則名實觀。得無我智者,是人為稀有。」得到無我智慧的人,形象上儘管與凡夫一樣,但他內心的境界無法言說、十分稀有。反之,假如沒有證悟無我空性,根本不能稱之為「菩薩」或「成就者」。

那什麼是「我」呢?《涅槃經》云:「若法是實、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變易者,是名為我。」也就是說,凡是執著「我」者,即認為「我」是實有、真實、長存、可依賴的,而不是空的,這種我執是生死輪迴的根本。

因此,大家務必要通達無我空性,否則,不管修什麼法,也得不到任何聖果。這裡是說若沒有通達無我,無法得到菩薩果。按照其他經典的說法,連聲聞緣覺的果位也得不到,《圓覺經》云:「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終不能成一切聖果。」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昭明太子分的品,但有時候看起來,似乎和下面的關係不是很大。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佛陀問:「須菩提,你怎麼想的?如來有沒有肉眼?」「是,如來有肉眼。」「須菩提,你怎麼想的?如來有沒有天眼?」「是,如來有天眼。」「須菩提,你怎麼想的?如來有沒有慧眼?」「是,如來有慧眼。」「須菩提,你怎麼想的?如來有沒有法眼?」「是,如來有法眼。」「須菩提,你怎麼想的?如來有沒有佛眼?」「是,如來有佛眼。」

為了增強經文的語氣和含義,這幾個問題是分開問的。如果簡單問的話——「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五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五眼。」這樣就可以了!

有關「五眼」,我看了一些《金剛經》的講義,很多法師可能自己也不明白吧,繞來繞去不直接解釋,講些無關緊要的話就過去了。我希望你們以後講法時,不懂的地方不要用其他話題來應付,這樣不是很好。另外,講經時最好能引用教證,這是藏傳佛教的一大特色。當然,教證必須用在合適的地方,隨隨便便用是不行的。我害怕你們以後從佛學院畢業回漢地講經時,講不來就用一些故事岔開。不是我誹謗哪個高僧大德,如今這種現象非常多,現在的人講經說法不像古大德那樣嚴謹,不管自己懂了沒有,都敢隨便信口開河。現在科技也非常發達,這樣的書籍、磁帶、光碟到處都是。

五眼在《俱舍論》等小乘論典中沒有提及。因為薩迦派的果仁巴說:「六通,小乘行人可以得到;五眼,只有大乘聖者方可獲得。」佛經亦云:「若欲獲得五眼者,當勤修六波羅蜜。」

五眼的因、作用、範圍、本體等,在《現觀莊嚴論講義》和《大乘阿毗達磨》中有詳細介紹。本來,《文殊真實名經》和《勝樂金剛》的講義中說,佛陀的功德無邊無際,六根可以互用,身體的哪一部分都能了知一切外境。但此處是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宣說佛陀具足五眼功德。經云:「菩薩摩訶薩,若修習五眼,則獲無上圓滿正等覺果。」

〖肉眼〗:在資糧道時獲得,其因是前世供燈、修等持。肉眼能照見一百由旬到三千大千世界以內的粗細眾色。歷史上也有些大成就者獲得了肉眼功德。如《大圓滿前行》中記載,國王松贊干布為將正法發揚光大,決定建造寺廟,在尋找凈地[2]上師時,去請問國師釀萬登珍桑波。國師依靠肉眼通,了知印度東方有大堪布菩提薩埵,於是國王迎請他作為凈地上師。

〖天眼〗:加行道以上都具有,其因是行持有漏善法,或修持禪定等六度。天眼能照見十方眾生的前生後世、投生何處等,對自他一切眾生,包括地獄、餓鬼的前後世是什麼,全部能夠一一現見。現在的瑜伽士、空行母,有些真正有天眼,有些只有與天眼相似的神通。《智者入門》的說法與此稍有不同,論云:「天眼的功德,是能照見無邊色法。」

〖慧眼〗:一地到十地菩薩入定時具有,其因是修持無漏善法、行持六度而獲得。慧眼能如實現見萬法的本體——勝義法性。當然,我們平時所說的慧眼,大多是將智慧喻為眼目,跟此處的定義不一樣,此處的慧眼是一地到十地菩薩入定時才有。

〖法眼〗:一地到十地出定時具有,其因也是修持無漏善法,行持六度。法眼能如理通達教法和證法的意義,了知與自己等同者、比自己低劣者的根基。比如二地菩薩能知道一地菩薩以下的眾生根基,其上境界則無法通達。

〖佛眼〗:得佛果時具有,其因是圓滿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佛眼是以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徹見萬法勝義諦與世俗諦的本性,其範圍廣大無邊、不可思議。《現觀莊嚴論》講義中說,一地到十地之間可以得到相似的佛眼。

通過以上這些介紹,大家應該明白,佛陀完全具備了五眼。

第二十九節課

關於五眼的功德,六祖在《金剛經口訣》中有不同的解釋,江味農居士的講義中也講得比較廣,和我昨天講的有點不同,這可能是漢傳佛教的解釋方法。

佛陀具足五眼功德,對勝義中遠離八邊戲論的本相、世俗中每個眾生的起心動念,都能毫不混雜地照見。下面接著講五眼能了知一切眾生的心。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你是怎麼想的?恆河中的所有沙,佛說是不是沙?」「是的,世尊。如來說是沙。」

此段經文,在唐玄奘的譯文中也有,但藏文和義凈的譯本中都沒有。按理來說,這段跟前後文並沒有很大關係,所以這裡只是從字面上解釋一下。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須菩提,你是怎麼認為的?像恆河沙數那樣多的恆河,這些恆河中沙子數量的佛世界多不多呢?」「非常多,世尊。」

〖佛世界〗:一尊佛所調化的世界,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它包括百俱胝的小世界,數量相當多。

〖甚多〗:鳩摩羅什的翻譯中只有一個「甚多」,而藏文中是「甚多,甚多」,玄奘的譯文中是「如是,甚多」。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ff020e0100ky17.html) - 金剛經開示(十一)_飛龍_新浪博客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

佛告訴須菩提:「如此不可思議的眾多剎土中,每一個眾生的種性、根基、意樂差別,如來都能完全了知。」

佛陀具有不共的智慧,即便聲聞緣覺也無法測度,佛對恆河沙數佛世界的眾生根基,全部能夠一一照見,這種功德無法想像。《秘密不可思議經》云:「諸佛功德海,無數皆難說。」諸佛的功德就像大海一樣,縱然用無數劫來宣說,也說之不盡、道之不完。

從總的方面來講,佛陀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尤其是了知眾生根基方面,具有不共的特點。《極樂願文》說:「佛於晝夜六時中,慈眸恆視諸有情:諸眾心中所生起,任何分別皆明知;諸眾口中所言語,永無混雜一一聞。」《入中論》在講十力時,也提到了佛陀依「知種種界智力」能無餘了知眾生的根器勝劣,依「知遍趣行智力」能徹底了達眾生入小乘、入大乘、生善趣、生惡趣等不同趣行。因此,佛的一分功德也不可思議,龍猛菩薩在《贊三身論》中讚歎了佛陀身語意的無盡功德,尤其強調了意功德方面。

為什麼如來能照見一切眾生的心呢?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佛陀在了義經典中都講過:名言中的心並不是真正的心,在勝義中觀察或者安住時,迷亂的心不存在,明清的心也不存在。《般若八千頌》云:「於心無有心,心性即光明。」心的本性中沒有心,心的本性就是光明——離一切戲論的法界本體。《寶積經》也說:「迦葉,此心者,於外不隨見,內亦不隨見,二者之中亦不隨見,若遍尋之有無而不可緣也。」

為什麼說「諸心皆為非心」呢?因為心在名言中可以承認,但在勝義中得不到,這即是一切法的本性。這幾天上師如意寶講《上師心滴》時,心得不到的原因講得非常清楚,上師主要是以竅訣方式講的,而《金剛經》主要以教言方式宣說的。

前段時間,有些道友建議以大圓滿的方式來解釋《金剛經》。一方面說,用大圓滿是很好解釋的,與《法界寶藏論》、《實相寶藏論》對應起來講也很方便。但另一方面,大圓滿的很多教言我不敢用,《金剛經》是顯宗的經書,這本講義以後出版的話,沒得過灌頂的人也會看,若註明「未經大圓滿灌頂者不得翻閱」,那可能有點說不過去,因此用大圓滿來解釋不太方便。其實,這裡只是名詞用法不同而已,跟大圓滿的「破心房」,在意思上沒有太大差別。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我們應明白心的本性。無垢光尊者在《三休息》中經常講,過去心跟昨天的夢沒有差別。前剎那的心,現在一絲一毫的痕迹也沒有,留下來的只是憶念,而不是過去心的本體。如果過去心的本體現在仍在,則成常有的過失。

現在心也不可得。現在這顆明明清清的心,如果觀察它的顏色、住處、形狀,是根本找不到的。

未來心是未生之法,跟石女的兒子一樣沒有本體。如果未生之法現在可以得到,那石女的兒子、虛空中的鮮花也能得到了。

用密宗竅訣來講:過去心不可得,應該找心的來源;現在心不可得,應該找心的住處;未來心不可得,應該找心的去處。

總而言之,這裡是以「不可得」的理由來抉擇心性。不僅心性如此,一切萬法莫不如是,因為萬法皆由心造,心不可得之故,萬法本性也不可得。《大智度論》云:「一切諸法性不可得故,名為空性。」

因此,心不起分別念,在明然瞭然的境界中安住很重要,《六祖壇經》云:「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真正的坐禪,是如實通達心性無來無去,三心了不可得。《中觀四百論》說:「過去若過去,如何成過去?過去不過去,如何成過去?[3]」現在、未來亦可以此類推。

歷史上有些人依靠這樣觀察,從而認識了心的本性:漢傳佛教中有一位宣鑒禪師,他從小出家,年輕時即能為人講法,講得最多的當屬《金剛經》,因他俗家姓朱,世人稱之為「朱金剛」。後來他自認為修有所成,精通一切法,聽說南方禪宗極其興盛,便起念想:「我的智慧首屈一指,南方一帶有魔眾傳法很厲害,還是去看一看,降妖伏魔。」於是他挑著自己著的《金剛經·青龍疏鈔》南下。

有一次他在途中買點心,賣點心的阿婆問:「你的包袱看起來很重,裡面是些什麼?」「《金剛經》的疏鈔。」「你懂嗎?」「不僅懂,而且講過多年。」「我有一問題,若師父答得上來,點心免費供養,分文不取;若答不上來,請到別家去買吧。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知您點的是哪個心?」禪師一時為之語塞,只好背起行李繼續趕路,但心裡始終不忘這個疑團。

晚上他來到龍潭禪師的寺院,二人一直暢談到深夜。臨走時,他看到外面很黑,就返回來要燈火。龍潭禪師點了一根蠟燭遞給他,他伸手接時,仍在思維白天那件事。正在此時,禪師「撲」地把蠟燭吹滅,當下宣鑒禪師恍然大悟。

以前我看到《金剛經》的這句話時,總覺得其含義特別殊勝,跟大圓滿沒有兩樣。因此,大家也應該經常觀心,這裡面有很甚深的竅訣!

第三十節課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你是怎麼想的?若有人以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作布施,以此殊勝因緣,他的福德是不是非常大?」「是的,世尊。此人以是因緣,所得福德不可限量。」

不要說遍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就算在殊勝對境前供養一朵鮮花、一杯凈水,佛經中說也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須菩提,你應該明白,假如福德的本體實有,如來根本不會說福德多。正因為福德無實,故如來在佛經中說:這樣的布施,所得福德非常多。」

這裡和昨天的問題有一個上下銜接:前文已敘「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有人會生疑惑:「既然三心不可得,那麼積累資糧會不會成為無義?」回答是否定的。儘管心的本性不可得,但在名言中,通過布施積累福德資糧,永遠也不會滅盡,乃至佛果之間都會存在。

大家都知道,佛經中為大乘行人宣說了種種法門,尤其是布施這一方便法,對初學者來說非常殊勝,依此可迅速積累資糧、懺除罪障,獲得殊勝的佛果。那麼,若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作布施,功德是不是很大呢?須菩提完全了知佛陀的密意,他回答說:福德確實非常大。《中論》云:「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因為布施是因緣所生之法,本體是空性,以無實之故,所以福德非常大。

為什麼福德如此大呢?因為是空性的緣故。當然,我們凡夫並未證悟空性,對這個理由不一定接受,只有對空性法門生起穩固定解,了知諸法沒有芝麻許的實質,才會明白這種因果的安立非常合理。

倘若福德是實有之法,如來在諸經中根本不會說這樣的布施福德極大。前面也講過:「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著相布施的功德非常大,著相布施的功德幾乎沒有,而且實執也是修行過程中著重要斷除的大障。《入行論·智慧品》云:「見聞與覺知,於此不遮除。此處所遮者,苦因執諦實。」由此可見,我們修行所要遮破的,並不是見聞覺知,而是痛苦之因——執諦實。

梁武帝曾問達摩祖師:「我自登基以來,造佛像、印經書、供養僧眾,為三寶作了不計其數的善事,這個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回答:「沒有功德。」梁武帝當時很不高興,拂袖而去。但那天表演時,為了大乘佛法的緣起,梁武帝接受了大乘佛法,達摩祖師也給他傳授了殊勝的法,這是我們編的!我當時就想:可惜梁武帝沒有學好《金剛經》,如果他明白不著相的功德,就不會執著自己很了不起了。

總之,假如諸法實有,實有的法中不可能產生功德。正因為一切都是緣起空性、如幻如夢,因緣具足的時候,功德才可以顯現。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你是怎麼想的?見到佛陀色身,是否意味著見到了如來?」「不,世尊。不能以見佛色身而見如來。為什麼呢?因為如來在經中說:具足色身,並非具足色身,不是色身才是色身,故以色身見如來不合理。」

本經的很多地方,都是用勝義和世俗相結合來說明諸法的本性。如果詳細觀察,前面和後面還是有很大的聯繫:前面講了福德分,福德資糧能產生色身;此處講的是智慧分,智慧資糧能產生法身,這是因緣的特殊關係。龍猛菩薩在《六十正理論》中也說:「以此之善根,迴向諸眾生,積福智資糧,願眾得二身。」

有人可能會問:「福德所生的色身,是不是實有的呢?」並非如此。福德能夠產生色身,只是名言中這樣承認,從勝義來講,色身與福德遠離一切戲論,二者既不是各自分開的,也不是能生所生的關係。《涅槃經》云:「色是無常,因滅是色,獲得解脫常住之色。」因此,色身即法身,法身即色身。《大乘起信論》亦云:「以法身是色實體故,能現種種色。」法身實際就是色體,色體中可顯現種種色法。

不懂大乘經典的人聽後,會覺得非常矛盾,但了義經典的觀點即是如此。如來的色身非色身,而是本空離戲、光明周遍的一種顯現,「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這個道理。

相好是色身的一部分,如果色身不具足,那報身佛的相好具不具足呢?也不具足。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須菩提,你是怎麼想的?能否以見到如來具足的妙相,認為已見到了如來呢?」「不能,世尊。如來不以外在的圓滿具足妙相而見。」

從名言來說,佛在世時,很多人可以看見佛的三十二相,而外道飲光所見的佛身則具足九種丑相。但實際上,如來的色身並沒有真實之相,《法華經》云:「若得作佛時,具三十二相,天人夜叉眾,龍神等恭敬,是時乃可謂,永盡滅無餘。」三十二相只是成佛的一種標誌,並非實有,因此以色相見如來不合理。

外在的佛像,暫時來說是加持的象徵,有不可思議的功德,但不是最究竟的。《入行論》中說:「別人摧毀佛像、佛塔時,不要對他生嗔恨心,因為佛像、佛塔沒有感受的緣故。」如來的真正身體是無為法,無為法不可能被火燒壞、被東西砸碎,以密乘來說,它是不了義的、形象的幻化網。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cb17410100cy7j.html) - 我所見到最殊勝的金剛經開示(索達吉)之五_正理_新

當然,這樣一說,你們也不要認為不用恭敬佛像了。沒有智慧的人,經常喜歡走極端,不是「左傾」就是「右傾」,從而造下墮落的惡業。所以大乘佛法只能在法器面前說,非法器前萬萬不可宣說,因為很多人都無法接受,他們認為有鼻有眼的才是佛。其實,我們什麼時候開悟了,才是真正的見佛。禪宗說明心見性,也可以叫明心見「佛」,所見的這個佛,並不是有面有相的!

「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為什麼呢?如來在佛經中說,所謂的諸相具足,實相中並不成立,只是名言中隨順世間而安立為諸相具足。」

凡夫認為:如來不是有相,就是無相,除了有相、無相以外,不可能有其他相存在。但實際上,如來的本相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無法用語言文字來表達。《大日經》云:「諸佛自證三菩提,不可思議境,超越心境。」

打個比方說,我的身相映現在鏡子中,鏡中的我並不是真正的我,但也不是跟我毫無關係。因此,一切相併非究竟實相,如來的這種境界,我們如何衡量也不合理。《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大圓滿觀修「托嘎」中,也有非常殊勝的教言,但在這裡不方便講。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須菩提,你不要認為如來有所說之法,千萬不要這樣想,也不要這樣說。為什麼呢?若有人言如來有所說之法,此人故意誹謗佛法,不能完全了解我所說的密意。」

這種觀點,有些小乘學者接受不了。因為佛明明轉了三次法輪,開演了八萬四千法門,佛自己也常說「我在某某時候,說過什麼法」,怎麼一下子就全盤否定了呢?而且,竟然還說「凡是說佛講法者,都是毀謗佛法」,真是太令人費解了。

其實,在眾生迷亂的根識前,佛陀也確實宣說了佛法。《法華經》云:「佛說過去世,無量滅度佛,安住方便中,亦皆說是法。」佛經中有明確記載,過去的無量佛都說過法,現在的佛陀也安住在方便和智慧中宣說佛法,不像我們,安住在貪嗔痴等煩惱中說法。因此,從名言的角度來說,佛陀已經為眾生講過佛法。

但從諸法實相或究竟法界來說,一切法的法性就是等性,除了等性以外,佛陀沒有說過任何法,所說之法全部是名言假象,是不究竟的。經云:「凡以諸名言,宣說之諸法,是法皆無有,此乃諸法性。」在《寶力經》中,文殊對佛也說:「不管是誰,若依靠名言來宣說佛法,這些法皆無相,並非實有。」誠如《證道歌》所言:「默時說,說時默。」佛從來沒有說過法,沉默不言是佛所說的真相!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講《金剛經》十一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三十四集)
金剛經研究(吳汝鈞)
佛說金剛心陀羅經
體方法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記(5)

TAG:金剛經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