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沙落雁是一個什麼樣的典故?它是古代十大名曲之一嗎?

它是古代十大名曲之一嗎?回答:是的

  逸士胸懷,鴻鵠之志――《平沙落雁》

  據說《平沙落雁》是近三百年來流傳最廣的古琴曲,現存的琴譜就達五十餘種.與其他名曲不同,《平沙落雁》的背後,並無膾炙人口的掌故.

  《平沙落雁》最早的版本載於明代崇禎七年(1634)刊印的《古音正宗》.《古音正宗》這樣解題《平沙落雁》:

  「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通體節奏凡三起三落.初彈似鴻雁來賓,極雲霄之縹緲,序雁行以和鳴,倏隱倏顯,若往若來.其欲落也,迴環顧盼,空際盤旋;其將落也.息聲斜掠,繞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應,三五成群,飛鳴宿食,得所適情:子母隨而雌雄讓,亦能品焉.」

  按說崇禎七年的時候,正是明朝飽受內憂外患困擾的時代.朱明王朝王祚將盡,天下有識之士無不憂心忡忡.此時刊印《古音正宗》,也許作者另有深意.上面的解題文字意趣昂然,並無半點憂天憫地的情緒在內.也許「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兩句,正是中心點題之句,以示儒家倡導的「貧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

  逸士即隱士,指隱居山林的讀書人.孔子云,「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易》曰:「天地閉,賢人隱.」從現實急流中退卻下來的文人,在山林、田園中找到了最後的棲身之所.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的說法.中國歷代文人及其作品,受中國隱逸文化影響甚深.逸士雖「處江湖之遠」,但社會影響力有時並不弱於「居廟堂之高」者.

  最早的隱士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商朝的伊尹曾隱於市肆,周朝的姜尚曾隱於山野.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隱士層出不窮.漢代以後,隱士的身份已經有了明確的定義,一般指那些不與朝廷合作而又具有一定文化影響力的人.三國魏晉時代是隱逸最盛行的時代,士人「以高隱為貴」,諸葛亮、陸機、王猛、謝安等歷史名臣都曾有過隱逸的經歷.

  真正的隱士應該「只釣鱸魚不釣名」,但是,漸漸地,自魏晉以降,隱逸卻有極端化、世俗化的傾向.隱士中的一些人,他們不但「釣名」,而且「釣利」.他們把隱逸做為獲取名譽和功利的手段.也有的當權者,為獲得禮賢下士的名聲,刻意逢迎隱逸山林的士人,有的甚至不惜以「假隱」充「高隱」.

  《晉書·列傳第六十九》記載,隆安二年(399年),東晉權臣桓玄(桓溫之子)發動叛亂,把持了東晉朝政.自魏晉以來歷代都有隱士,偏偏當時卻一個也沒有.桓玄覺得很沒面子.為獲得禮賢下士的名聲,他趕緊派人找來了西晉著名隱士皇甫謐的六世孫皇甫希之.先讓皇甫希之隱居山林,由桓玄資助各種費用.然後桓玄下召將皇甫希之徵為著作郎,但又指使皇甫希之故意推辭不接受,然後桓玄下召封皇甫希之為「高士」.此事傳為舉世笑談,時人戲稱這種隱士為「充隱」.

  另一個極端的例子,見於唐代劉肅編的《大唐新語·隱逸》.唐時的盧藏用考中進士後,特地隱居終南山中,但他身在山林,心在朝堂.與當時的朝士交往密切,後果以高士名被召入仕,授官左拾遺,時人稱之為「隨駕隱士」.另一個隱士司馬承禎嘗被召,將還山,盧藏用指著終南山曰:「此中大有嘉處.」 司馬承禎慢慢道:「以在下看,這是仕官的捷徑啊.」這就是人們所稱的「終南捷徑」.此時隱逸已成為一條做官捷徑了.

  士人的隱逸,根據其價值取向,大致可分為儒之隱和道之隱.前者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天下有治則進,天下無道則隱.儒之隱者大都抱有「兼濟天下」的抱負.而道之隱則無任何功利目的,通過遁世來使心靈獲得最徹底的明澈和寧靜.對於那些既有從政經歷又有隱逸經歷的人來說,其隱逸分為仕前隱和仕後隱,即先隱後仕和先仕後隱.《平沙落雁》所表現的「逸士心胸」中的逸士,雖身處隱逸之地,猶胸懷「鴻鵠之志」,應屬於儒之隱和仕前隱.

  真正做到徹底的隱逸,談何容易.自古以來,象陶淵明、謝靈運一樣純正的逸士少之又少.古代大多數的逸士,或為世情所困,或因言獲罪,最終歸隱山林,潛居幽廬,也許不過是為世人做出的一種姿態而已.他們表面上超脫,但內心裡也許從未平靜過.

  從這個角度來看,《平沙落雁》的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對懷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勵志,和對因言獲罪而退隱山林者的慰藉.
推薦閱讀:

世界十大奢侈品品牌 ( 手錶系列 )
面相歸納十大渣男特徵
中國年度最受關注十大品牌鞋

TAG:古代 | 典故 | 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