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皈依之後需要注意什麼嗎

  皈依之後需要注意什麼嗎

  真正皈依三寶的佛弟子,應當奉行八正道,及親近善知識,聽經聞法,以增長智慧;禮佛敬僧,以培植福慧功德。皈依後,要以佛法來規範身心,堅固信仰,變化氣質,把過去的貪心化為喜捨,把瞋恨化為慈悲、把懶惰懈怠化為勇猛精進,把消極悲觀化為積極樂觀,並進而求受在家五戒、八關齋戒等,來提昇自己的信仰層次,並植下趣向菩提的種子。

  皈依後我們又應當注意哪些事項呢?

  一. 持五戒

  皈依的人,有的僅僅是為了皈依三寶;有的還盼望求授五戒。但不管想不想受戒,作為一個佛弟子,持五戒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嚴持五戒是做人的基本,儒家倡導仁、義、禮、智、信五常,仁是博愛;義是遵循道德規範;禮是不做不合法的事;智是要有智慧,維持蘇醒的腦子;信是要有信譽,這和五戒所說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喝酒極其類似,所以說,五戒是我們所應遵循的根本道德規範。

  五戒的第一條為不殺生,包含一切有情藏、思惟、記憶、知道冷熱苦樂的生命體。當然,殺生有重罪和輕罪之分。重罪重要是指殺人,而殺牛馬豬羊乃螞蟻蚊子則屬於輕罪。重罪是不可懺悔的,犯下之後就失去了優婆塞或優婆夷戒;輕罪可以通過懺悔來清除業障。受戒之後若有違犯,就會有戒罪和業罪兩重罪過,能懺悔是戒罪,但業罪依然仍是存在。可能大家對比關切受戒後是不是必需吃素的問題,能吃素當然最好,如果一時還做不到,吃些三凈肉也不算犯戒,尤其是家庭主婦,要操持全家的飲食,免不了要接觸一些葷食,只要不違抗殺生的原則也是沒什麼陰礙的。

  第二是不偷盜,在佛教里,偷盜也叫做「不與取」,只要是屬於他人的東西,沒有經由主人贊成就據為己有的行動都屬於偷盜。

  第三是不邪淫,所謂邪淫,是指合法夫妻關係以外的,不為社會道德所承認的男女關係。

  第四是不妄語,凡是與事實真相相違抗的語言都屬於妄語。在佛教里,又有大妄語和小妄語之分。如果你原先沒有道德,卻誘騙別人說有道德;或是原先修行沒什麼境界,為騙取恭順和贍養而大肆吹噓,凡此種種,都屬於大妄語,屬不可悔罪,並會因之失去優婆塞及優婆夷戒。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某事卻說沒看到,沒看到的又說看到了,則屬於小妄語,是可以懺除的。還有一類為便利妄語,如到人家做客,為減少主人麻煩,原先沒吃飯卻說吃過了,屬於便利妄語,沒有什麼罪過。

  第五是不喝酒。五戒的前四條屬於性戒的領域,就是本體是違理的,不僅戒律所不容許,和社會道德也是相違抗的。而不喝酒是屬於遮戒,為什麼佛陀要制訂這一條戒律呢?因為一個人飲酒後,會在失去理智的狀況下犯戒。佛經里曾有這樣的記錄:有位持戒嚴謹的優婆塞,某次外出歸來,因口渴難耐,誤將酒當作水喝了,成果神志隱約,恰巧鄰家的公雞飛來,他便將雞捉來殺了,這就同時犯下了盜戒和殺戒,然後,鄰居來尋雞,他推說沒有看見,又犯了妄語戒,而鄰居又是位英俊的少婦,他一時興起,成果邪淫戒也犯了。所以,佛教倡導禁酒,重要是為掩護前面四條戒。當然,也有開許的時候,如果是生病須要酒來治療,仍是許可的。

  二. 持六念

  在家居士除了受戒而外,還要常存六念。

  (1)念佛:時時憶念佛的功德,以佛作為學習的表率,以成佛作為人生目的。

  (2)念法:時時憶念法的殊勝,以此鼓勵自己不斷探求真諦。

  (3)念僧:時時憶念賢聖僧的清凈梵行,以此造就降生的心態。

  (4)念戒:時時憶念佛所制訂的戒律,以此對比自身的行動,反省自己的行動舉止及起心動念是否符合戒律的規範。

  (5)念施:在生涯中隨時輔助他人,無論是財富仍是我們所學到的佛法,只要別人須要,都要設法予以滿意。

  (6)念天:天人的福報由他們的善行而來,我們想有美妙的未來,就要多積福德。

  三.護持佛法

  皈依之後,就是佛的弟子了。既為佛子,當作佛事,我們都應以護持三寶為己任,使佛法在世間得到普遍的傳播,使更多的眾生能夠獲益。

  在皈依三寶後,有些事是我們應作的,有些事是我們不應作的,這些稱為『皈依學處』。皈依學處分為三寶共同的學處及不共的學處。共同學處是皈依三寶後該守的行持;不共的學處是指因為皈依了三寶中的某一寶而該作或該戒的事行。 在不共學處中,分為該戒除避免的事行及該奉持的事行兩種。該避免的事行稱為『遮止學處』 ;該奉持的事行稱為『成辦學處』。

  遮止學處有三條:

  (1)因為皈依了佛,我們不宜再依止世間各種天神、土地公及龍族等等。這些生命形式,不過是與我們一樣的凡夫而已,並未超脫生死,所以絕無能力利益我們的未來生,亦不堪作我們的依止對像。這些凡夫眾生,的確有少許能力,但卻並無像佛陀般的德行及悲心。在我們供養這類眾生時,他們或許會把少許世俗上的好處給我們;但一旦忘了供養,他們可能像人類一樣小器,馬上便會反臉、施害我們。作為佛教徒,我們亦不宜與父母及家人不協調。如果你的家族一向有祭天、祭地等傳統,我們亦可以參與供養。在供養時,我們應以同輩友人的心態作供,奉上水果及茶等,請他們給予世間順緣或起碼不要加害,但我們不可以由心依止,否則便積下了因緣於未來生為他們的下屬,而且亦違犯了皈依佛的遮止學處。

  (2)既皈依了正法,我們便要依止佛陀的教法行持,不應作與佛法相違的事。在正法中,最中心的基礎便是不可傷害其他性命,包括昆蟲等。所以,我們至少要做到不殺生。在人生中,我們當然不免會在無意中踩死昆蟲等。在我們小心愛護生命之餘,若無意地踩死了昆蟲等,並不算違犯了皈依法寶的遮止學處。但如果我們有心地殺生,便馬上違犯了這學處了。譬如說我們去餐廳時,親手指著一尾魚,叫餐廳為我們殺死及烹調,吃時覺得十分滿意,這便是圓滿的殺業了。自己不殺而叫人代殺,果報比自己親手殺更重。有人喜歡去海鮮餐館用膳,所以尤其要小心,決不可直接參与殺生。不吃素的人,只可食用已死及非為自己殺的肉。有些地方的文化中,不單把動物殺死,更要以殘忍的方法殺害,例如慢慢放血、活活地把它們晒乾或活蒸等。由於這種殺法令眾生受的痛苦更大,此殺生的業力及果報亦更大。如果我們不單自己戒殺,而且更教人戒殺,對自己、該人及其它眾生都有甚大利益,而且更會令自己長壽。

  (3)既皈依了僧寶,我們便要避免與惡友來往。什麼是惡友呢?是那些教導及引誘我們傷害眾生、不依因果的人。在初皈依時,由於我們自己對三寶的依止未夠堅定,很易受人唆擺,所以必須小心保護自己的依止心。一旦有了真正的依止心後,我們就不怕別人的不良影響了,甚至以後還要以悲心去引導他們向善。『有真正的依止心』的定義是什麼呢?在古印度有一座很大的那蘭陀佛教大學(梵名Nalanda,位於印度中部現今稱為Bihar省份的地方),學校內有很多學僧。有一次,伊斯蘭教軍隊攻佔了該地,包圍了大學,軍人守在門外命學僧一個一個挨著排隊走出來。在門口,學僧被給予選擇權,要命的便要發誓放棄對三寶的依止,要堅持三寶弟子身份的便馬上處死。在這情況下,如果你寧捨命亦不舍依止,這便是『有真正的依止心』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但不可真的放棄依止,甚至在開玩笑中說說亦是不恰當的。

  以上為三條遮止學處。

  成辦學處也有三條:

  (1)既依止了佛陀,便應對任何佛的形相視為真正的佛,不論其為金的、銀的、泥的或紙上印的。我們不應把佛像當貨物般售賣或典當,亦不可視之為世間財寶般而把金的放在壇中央,把泥的藏在一旁。既然這些都視為真佛,便不分金的或泥的了。此外,我們不可不禮貌地以手指佛像或佛畫等,亦不可把佛像或佛畫等放地上。在評論佛像或佛畫時,我們應小心自己的用詞,只可說:『我覺得這佛像的雕工不太高明!』等話,而不應在不留意間說出:『這佛像真丑!』一類的話。

  (2)既依止了正法,當視一切經論為真正的法寶,不可放地上或在其上跨過,亦不可賣經書以糊口。法寶乃三寶中的主要依止對像,所以它比佛寶及僧寶還要高。嚴格來說,把經書放在佛像頭頂是沒錯的,但把經書用來墊佛像卻是違犯學處的。

  (3)既依止了僧寶,必須對其尊重。四位凡夫比丘僧在一起,我們必須視為住持僧寶。所以,我們不但不可不敬僧眾,就連在地上的一角破袈裟亦不應跨過。

  以上為三條成辦學處。

  除了以上的六條,我們也要依止共同的學處,奉行十善。在每次飲食時,我們應在心中首先供養三寶,然後方進食。這是為我們自己積累功德及為表尊敬而作的,並非佛陀等需要飲食或喜歡我們去討好。在皈依儀式後,我們每天要日三次、夜三次誦念皈依文。皈依文有許多版本,最簡單的版本莫過於『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三句了。在日後,我們還應隨自己的能力多聞法、親近善知識及隨力受戒而奉持等。如果我們發現自己違犯了上述學處,便應至心懺悔,在三寶前重新依止。

  其關鍵是至誠恭敬。印光大師囑咐我們:『入道多門,唯人志趣,了無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誠,曰恭敬。此二事,雖盡未來際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頓消業累,速證無生,不致力於此,譬如木無根而欲茂,鳥無翼而欲飛,其可得乎。』 (《(正)致弘一大師書一》)

  『念佛一法,乃至簡至易,至廣至大之法。必須懇切志誠之極,【印大師示寂之晚,語真達師等云:凈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見永思集。】方能感應道交,即生親獲實益。若懶惰懈怠,毫無敬畏,雖種遠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余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褻慢,則罪業愈增,而福慧愈減矣。』(《(正)復鄧伯誠書一》)

  唯有至誠恭敬歸依三寶,才能使人漸漸走上離苦得樂的究竟解脫之道。

  實際上,歸依的目的,應先由歸依身外的三寶開始,依賴三寶的啟發與指引,走向成佛之道。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由於業障的迷惑,所以不見佛性,我們歸依三寶,正是為了尋求自身佛性的顯現。我們本來就與三寶同在,只緣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為眾生!我們若能即日開始,回歸投向三寶的懷抱,實即浪子回頭,回返原來的老家而已。佛就是覺悟者,大慈大悲的人,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歸依佛就是以佛為導師,學佛的為人處世,積德修福,做一個慈悲與智慧的人,一個身心清凈、健康的人,一個快樂無憂的人,一個有益於社會、國家、眾生的人,一個無我利他的至善之人。因為,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成功的人生,就是做人的成功。

  因此,唯有走向回家的道路——覺悟、成佛、利益一切眾生,才能算是真正的歸依。

  正確的皈依物件

  皈依的因分為合格的及不合格的,皈依之物件亦然。如果我們有正確及堅定的皈依因,卻皈依了沒有資格或能力的物件,仍然不可能得益。因此,我們可以排出四種可能性,一為以正確的皈依因依止43正確的物件,二為有正確的皈依因但依止物件不合格,三為依止之物件合格但自己皈依之因不對,四為以不合格的皈依因依止不合格之對象。我們已說過了三種合格的皈依因,現在要說的是能作我們的依止之物件。有關這一點,分為兩個角度講說,首先講我們正確的皈依對像是什麼,然後講他們值得我們安心地、至心託付的原因。

  (1)值得歸依之對象。

  許多人喜歡見廟便拜,以為這樣便會多福無難,這是十分笨的做法。天神等雖然福報很大,而且也有少許賜福的能力,但他們並不能救助我們的未來生,而且也不見得一定願意為我們的現世賜福。這些天神與人一樣有煩惱,如果我們剛好能討得天神之歡心,或許的確能得到少許有限的好處。明天他們不願意賜福了,便可能隨意地加害。再說,天神連自己的未來生也照顧不來,如何救助我們呢?至於龍王等,它們本屬畜牲道眾生,其能力亦十分有限,所以亦不能作至心歸依之物件。至於惡鬼類等,就更不必多講了。對於旁門左道的事物,我們宜少接觸為妙。歸依、親近鬼道眾生的人,在今生能得多少利益是說不定的,但卻種下了因緣,在死後淪為鬼道中之小嘍啰。此外有些人,雖不歸依上述對象,但他們只依止三寶中的一寶或其中一員,譬如說有許多信奉民間信仰的人,便一心依止觀音大士或阿彌陀佛,卻連三寶是什麼也不知道。他們這樣做亦能得到許多利益,但卻不能得到最圓滿的好處,因為單單皈依三寶中的其中一寶或其中一員,雖足以令我們脫離現世中之劫難,但卻並不足以令我們離三惡道、解脫乃至成佛。值得我們至心生生世世託付的物件,是佛、法、僧三寶。這並非說我們單單皈依三者之一,而是必須對他們全都依止,缺一不可。

  有許多人自稱皈依三寶,但卻搞不清楚三寶是什麼和不是什麼,所以現在我們討論一下三寶到底是指什麼。

  佛陀的梵文是Buddha,意為『覺悟者』。佛陀是斷一切過失及具一切功德的完美導師,具有圓滿的智慧、慈悲心及能力。本師釋迦牟尼佛曾在二千多年前的印度,弘傳了我們現今所信奉的佛教,所以他是我們佛教的創始人。可是,皈依佛寶並不狹指皈依釋迦牟尼,而是指依止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佛陀。佛有法身、報身及應化身,這些都包括在我們的依止物件範圍內。世間的佛像雖非真佛,但代表了佛寶。

  法的梵文是Dharma,指一切佛陀的教法,包括三士道教法及證法,乃至短短的一句觀音六字咒等。佛經代表了法寶,而且令我們最終證得法寶,所以它們是住持法寶。法寶是三寶中最主要的依止對象。

  僧伽的梵文是Sangha。僧寶可分為勝義僧寶及世俗義僧寶兩種,前者包括菩薩、辟支弗、聲聞、羅漢及出世間護法等,後者乃指四位或以上之具戒凡夫比丘團體。

  (2)值得歸依之原因。

  在世俗上,如果我們尋找某人求助,首先必須認定他有能力和願望救助我們。對方若根本無能力或者有能力但不願施助,便不是我們求助的理想物件了。剛才講述了應當歸依之物件,現在講解他們值得我們信賴的原因。

  在三寶中,法寶是佛所教及所證之法,僧寶是修持法寶的僧侶。所以,如要確定三寶是否值得信賴、歸依,主要必須看佛陀是否真的有能力及是否有偉大過人之處。

  其一、自身亦難保者,肯定並無能力救助別人,但佛陀卻是斷除一切煩惱、怖畏之自在者。

  其二、佛陀不僅自己解脫了煩惱、怖畏,而且有圓滿能力引導我們亦脫離煩惱、怖畏。

  其三、佛陀不僅已得到自在及有能力引導我們,而且亦願意引導我們。

  其四、佛陀不但願意引導我們脫離煩惱、怖畏,而且絕不偏心。對國王、大臣、將軍、乞丐、妓女、屠夫及大罪人等,佛陀都一視同仁地巧妙教導。

  由於上述這四個原因,我們知道佛陀有能力及願意幫助我們,所以其指引之道路—— 法寶,及同走此路的僧寶,都值得我們一心信賴。

推薦閱讀:

注意!年底大量小偷出沒,武漢這些小區已被盯上!
秋季飲食要注意「四捨五入」
iPhone7/7plus購買都應該注意什麼?

TAG:皈依 | 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