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姚承光先生談拳語錄

一、姚承光先生談意拳基本功:

1、養生樁有什麼獨到之處:養生樁是意拳的基礎樁法,它採用精神假借和意念誘導,使人體及大腦得到一種非常好的休息式的鍛煉,進入一種輕鬆愉快的精神狀態。近而通過神經肌肉的鍛煉,促進我們身體的新陳代謝及血液循環,從而對腰肌勞損、關節炎等一些慢性疾病有著很好的效果。

2、對技擊樁的見解:技擊樁練習是意拳獲取渾圓力的重要手段。渾圓力是指人體前後、左右、上下周身渾然一體的四面八方的非常細緻入微的勁力。站樁時要依靠精神假借,意念誘導,細心揣摩體會,調動全身神經肌肉高度的靈敏性,使人體得到一種特殊性的鍛煉。初學摸勁時身體要由大動逐步過度到小動最後達到生生不已之動。這三個程序的訓練是獲得渾圓力的一個根本手段,這是時刻都在意念誘導下進行訓練的一個求區過程。

3、站樁時感覺很好,可動起來以後呢?所以就得練習試力、發力,從試力、發力中一眼就能看出站樁水平的高低。

4、站樁時身體發緊,是以為意念過於執著自身,沒有完全的放出去,只有將意念防遠放大,神遊物外,力才可自然而生。

5、站技擊樁時,身體的運動軌跡是:動(緊)——停(松)——動(緊),中間要有一個停頓,這個停頓就是蓄勁的過程。能體會到這個鬆緊的轉換,也就清晰了摸勁的程序。

6、 站樁時身體的動不是局部的動,而是腳蹬地,由腿催動全身的動。腳蹬地的力點在腳掌的內側。

7、站樁的時間長了,就要灌輸新的意念,否則容易產生枯燥感。

8、意拳站樁放鬆只是要求之一,但站樁時不可一味放鬆。放鬆是指在站樁中保持自己的身體平衡,能撐起自己的間架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要以精神假、借意念誘導為主。否則只是空樁、死樁。你想求東西(指拳術的力量),但是沒有東西(意念中的力量,增強意念中的阻力感來增強力量),那又怎麼求呢?這就要靠意念刺激神經肌肉來求取。

9、技擊樁摸勁時不要只是一下一下的去摸,而是要摸出纏綿、均整、飽滿之力。好象周身都是在粘稠的泥漿里,一定要慢、要細、要勻。要想長功夫的話,必須經過這種摸勁的訓練。

10、姚宗勛先生說,意拳的鬆緊轉換時要有上下彈簧相爭之意,鬆緊轉換周身相爭時上下最為關鍵。所以無論做什麼動作,都要有上下相爭之意。

11、一定要注重基本功的訓練,要知拳真髓,就要從整體上去找。

12、在練習直拳發力時,容易犯的毛病是打出的拳收回時一味的下沉,護不住頭,保持不了站樁時的間架。正確的打法應該是打出的拳呈平面直線性,雖有下沉的動作,但這種下沉是隨著身體的上下起伏而動,要始終保持站樁時的間架,同時要注意護頭,兩手要有撕裂彈簧之感。

13、站樁時,周身都有微動,是由自然而到人為的。站樁時(尤其是站平步樁,兩足分開,兩腳跟在一直線上)感覺到小腿發生輕輕地顫動,繼而顫動到大腿,腰,腹,胸等部,任其發展,將會顫動越來越大,一至全身大抖動,甚至腳跟時起時落地打擊地面,雖然抖動幾十分鐘但不感覺疲勞,反而感到輕鬆。這種現象出現十日後,當用健身樁中扶按法設想直立水中,雙手下面扶著一塊木板,用手按木板,如感到身體有上浮之意,就不去按了,這時身體會有下沉感,就再去按。練到浮沉感覺完全受意意念支配後,就可將較大的抖動控制起來,直到從外形看不出動,而體內肌肉卻是在連續不斷的動,動得越小,頻率快,這就是前輩拳家所說的「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不動之動,是生生不已之動」。注意練時要默察周身肌肉有沒有不動之處,或是動得緩慢部位,若有可以用意念誘導 ,時間稍久就會動起來。

14、試力時意念前膝與後胯相爭很重要。

15、站樁試力一定要注意梢節與軀幹的聯繫,要將其練成一個整體。但是如果只是重視整體,梢節就放鬆了。可最後應用的還是梢節的作用。所以梢節的作用很重要。所以一定要把梢節和軀幹練成一個整體。

16、練習變步發力,一開始用三成力即可。在鬆鬆的找勁中注意上身下身的協調配合。每發一拳,下面的步法是否能夠跟上,後腳是否能夠踩上勁,這些問題都要十分的注意。同時變步發拳不要只是向一個方向變步,前後進退,左右迂迴都要變,也不要總是不停的發拳,還可採用雙手防守姿勢,進行防守性變步訓練,一邊防守一邊進攻,與假想敵做各種技法的搏鬥。當我們在鬆鬆的找勁中感到力量協調了,再逐步加大力量,加快頻率,加強技法的變化。

17、打沙袋時要有大無畏的精神,要想不管有什麼目標存在,我這一拳下去都能打穿,打透,拳到之處皆灰飛煙滅。這樣就能把自己的精神充分的激發出來,培養自己的真實感,這一點對於練習穿透力來說是很重要的。

18、發人時要用掌根發在對方的胸口上,這樣能增強對方向後退的距離。放人發力時要上托、擠合、向前,上托的目的是將對方的重心破壞,擠合是為了將自身的力量集中到一點上,而向前的目的是為了增強放出的距離。放人時雙掌要向前伸出,放遠,要超出自己的腳尖,同時臀部要下砸,後腳跟要下踩前蹬,上身前趴與胯成45度。頭要有向前上方撞擊的感覺,即以胯為樞紐,上身包括頭部用力向前撞擊手臂,使手掌用六面合力去撞擊目標,力量要脆猛、迅速。

19、要想提高功夫,試力很重要。站樁試力的時間安排如果各半的話,你的功夫將會進步很快的。試力應該先慢後快,快慢結合,以適應在推手中的變化節奏。

20、精神激發是需要不斷的用意念來調整的。因為意念訓練也會產生疲勞。即神經系統的疲勞。只有運用意念不斷的去調節,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其疲勞。怎麼運用意念去調節呢?即意念刺激——精神激發——神經疲勞——意念調整放鬆——意念刺激——精神再度激發——神經再度疲勞——意念再度調整放鬆。如此不斷的循環往複,才能不斷的激發與調整神經系統,開發出自身的潛能。

21、姚老師講站樁時如果有人突然拍你的間架,意思是說要試你的功力大小,看看你的間架撐勁有多大。當他在拍你間架的同時,你一定要有意識的用力去頂一下,就如摸勁時的鬆緊轉換一般,切不可一味放鬆的讓別人去拍。如果你放鬆的讓別人拍,即使你的功力再大,也會被拍癟的。要知道意拳的動作意念都是要有意識的去找去做,當我們經常在這種意識中訓練,逐漸就會形成無意識的本能反應。也就是說意拳的訓練都是從有意識到無意識,從有力到無力,「無力」不是說不用力,而是說你的力量要變化無窮,讓別人捉摸不透,看不出來。意拳站樁不是說學會了站,有了功力,就可以不用力或無意識的來抵抗對方的拍擊,這種理解是錯誤的。力量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你在站樁時別人用力拍你的間架,你只有有意識的一頂,才能形成有效的抵抗力,否則則相反。所以說在沒有任何防備的情況下,對方突然拍打你時,即使你功力再大,也難以承受。所以一開始練習時都是在注意力集中的情況下,有意識的去抵抗對方的拍擊,這才是入門之正規。

22、意拳的發力練習,在動作上要由大到小。大是為了力量的暢通,小是為了力量暢通後的冷、脆、快。減少力量的擊打時間,提高打擊的速度。

23、利用旋法發力時,應該向下,向身體的側面發力,要將對方旋到你的側前方,然後利用向前發力將對方發出。

24、意拳的意念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內容。要想提高功夫,在練習意拳的不同階段就得在意念的要求上不同。初級意念是有定式的框框;中級意念有變化,但還是要遵循一定的規律;高級的意念則是隨機隨勢,無所不為。

25、意拳練習程序,站樁,試力,走步(摩擦步,步法基本功),推手,發力(固定姿勢及步位)開始練習,逐漸到不固定姿勢,無定位的隨意發力。

26、站樁--站樁是在靜止狀態下去體會「勁」,更要用意念誘導去摸索「勁」,「整」是拳術上的傳統術語,即周身意力,是在平衡守中的狀態中,在站樁鍛煉時,開始雙手有沉重,發脹,發熱等感覺,進而有前伸,後拉,上抬,下壓,外分,內合都感到有一種阻力,大有欲動不能的之感,(並非真不能動)。始而兩手,漸而周身都有這種感覺(由輕微到真切),這就是所謂的「整」。在站樁初期鍛煉中要「用意不力」,注意放鬆,要作到「松而不懈,緊而不僵」。簡言之,即「鬆緊協調」。試力--在站樁中摸到了「勁」(身外阻力),但稍一動作,則阻力全失,這就要在試力中再摸到「它」,在動作是要有意念誘導(步子不動),要點是精神集中,意念真切,要小要慢,纏綿不斷。有了阻力感後,動作是向由小到大的,由慢到快的去作,原則是「用意不用力」,總之要有內涵的勁,即阻力感。

走步--(即摩步),走步就是腳腿的試力,有阻力感後,再結合手的試力一起去作,由有規則的進退轉移到隨意變換身手步法。進入全身試力的階段。原則要求是「一動無不動」,「牽一處動全身」,隨時在「整與不整之間」。

27、意拳所說「發力」即爆發力的簡稱,要求在極短暫時間內將平日鍛煉的整勁,迅猛發出,原則要求「一觸發,一發即止」。

28、站樁是本中之本,在站樁鍛煉中,不斷地提高要求(姿勢與意念),在試力,推手,發力鍛煉中,發現本身有力量微弱,反應遲鈍,或空白處,再從站樁中通過意念活動的誘導,去摸索及加強內涵力,由靜到動,由動返靜,反覆地相互參照,彼此幫助的練習下去,其進境是無限的。

29、在走步練習中加上試力,要將意念放遠放大,前後,左右,上下都要有阻力。意念設想也可輕可重,身體各部和外界都能相連,要慢慢動中細細體會,在快速中也要體會是否有慢中的力量,手上有沒有試力的控制感覺,步法快步移動時有沒有摩擦步中的力量,這時注意自己頭部是否虛靈挺拔,胸部是否有吞吐蓄之力,腰胯膝部有沒有意念中的爭力感。

30、在站樁中摸到阻力後,即可增加作走步和試力的練習,在走步試力中有阻力感後,就可作推手練習。在試力練習中都有了明顯的阻力感,就可作發力練習,由定位到不定們,再進到隨意發力,(設想和對手實作),更進而實作,擊與發均用,水平低時,為避免愛傷計,可限制攻擊之部位,也可用防護器具。

31、意拳中所謂的爭力就是用意念引導全身上下前後左右互相牽引共爭一中,所產生的彈簧般相互呼應的意中力,具有這種爭力後,再經過試力,發力等步驟練習,才能達到發揮爭力的目的。

32、練習爭力先由簡單的爭力入手,而後及全身求整體的爭力,無論是簡單的爭力還是整體的爭力都要先在渾元樁法中去摸索。

33、爭力的練法:可先用渾元樁的任何一式,站好後,設想前臂腕部(回彎處)系一條有彈性的繩子,之前端拴於前方某一物體上,如牆,樹等均可,繩之後端繫於自己脖項上,位置相當於風府穴下。練習時用意略挺頸而微擰(左臂在前即向左側微擰,右臂在前則向擰),全身後靠要拉緊有彈力的繩子去拉手腕,腕子再拉緊前方的繩子,設想前後兩個力量對稱相消,而手不為所動,又要能感覺有一股力量,稍一拉,就鬆開,後手像抱一個有彈性的球,當身體去拉前手時(重點在脖項),後手用意去抱球與前手相呼應,反覆練習,久之自會體會鬆鬆緊緊的爭力,這就是所謂「松即是緊,緊即是松」,鬆緊互用的意中力,也就是王薌齋先生所說 「鬆緊緊松勿過正」,「正」是適當,適到好處的意思。

34、整體爭力的練法:經過不斷練習,已求得爭力後,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練習整體爭力。練習法是按渾元樁法站好後,設想頭上好象有彈性繩子系起,與兩腳間的中心點上下相爭,同時頭與後腳上下相爭,更與前腳作斜線角,前後與後手作左右爭 ,左手與右腳作斜線爭,兩肘與兩膝作上下及斜線爭,前手與後手作左右爭,右手與左腳,左手與右腳作斜線爭,兩肘與兩作上下及斜線爭,左胯與右膝,右胯與左膝作爭斜線爭,至於手與腳,肩與胯作上下爭力則包含在頭與腳相爭之內總之四面八方共爭一中,但要注意「鬆緊之樞紐在於上下」。練習時要注意形曲力直,好象八面出鋒,進而設想周身毛髮習漲與外界互相聯繫互相牽引,身體不能轉而雙處處都能微動之意,作時一定要意念切實,可是不能執著,這就是王薌齋先生所說「頂上力空靈,身如繩吊系」,「力松意需緊,毛髮勢如戟」之意。

35、我們的基礎步法訓練要緩慢,均速。目的是摸索阻力,有阻力感後(前進和後退)從意念上加重分量,使阻力感加強,進而變換阻力感加強,輕重隨時變換,目的是摸到的力既有力,又靈活多變化。

36、摸阻力感技擊樁較明確,較簡單,收效快,但是健身樁同樣在摸阻力感,例如健身樁中說的「搖法」、「旋法」就是求阻力感,不過細微輕鬆,是進一步較高的練法。

37、上下爭力,重點是前腳與頸,後腳和頭頂,身體各部都要參與,其重點是「肩如擔擔,手如提藍」(意念)。挺拔是上下爭力,但是要求很輕微。

38、向前發力先將力量往後,意思是否將身體當作一把弓,因為上下爭力而形成一條強弦,身體力量往後一撞,自然反彈向前,而上下爭力的彈簧越強,則所發出的力量越大,就是用上下爭力做成第一個主要彈簧,再用意念假設出若干彈簧(上下,前後,左右),內與外爭,內與內爭,從而達到「無處不爭」。

39、(一)爭力不要做出形來,爭力的彈簧有大有小,練習時有時像自己拉動樹,有時樹一動處處動,更想像自己如巨人一般影響到周圍的一切。

(二)試力動作要慢,是身體帶動手動,而不是手帶動身體。

40、意拳中的「整勁」是要把身體所調動出的力量,儘可能地調動出來,越全面越好。每個人的鍛煉不同,能發揮多少處不相同。關於發力腳蹬地的問題,形意拳論早已說道「消息全憑後足蹬」,也就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41、練習發力,1)固定姿勢發力。2)可以像練習試力一樣的動作狀態下,突然發力。以上把手上摸 到的內在阻力感和沉重感,猝然甩出,所以在發力前手上是有一部盆力量,大約三、四成的力即可。3)發力膠周身儘可能放鬆,設想突然有人來襲,應之猝然發出。發力共同要點是一觸即發,一發即止。

42、練習打棉花球目的,1)出手准 2)全身動作協調 3)發力的火候(時間)即拳或掌 將之接觸到目標時,拳及周身猛然一緊時力的掌握,一觸即發。總之打棉球,要前進後退,閃躲圍繞著打,不要把棉花球打得飛遠,最好是打得微微一動,也可有意把它打的遠一些。以便練習追打退打。步子要自然多變。不可獃滯不靈。拳到腳到,身到力到,即前人所說的一到無不到。

43、練習爭力時,初練要用意不用力,動出些形來是可以的,內在有力的感覺就可以了。進而要作以意到力到,爭力逐漸增強,直到牽之不動,推之不出的境地。鬆緊互換的過程,可以稍緩慢,也可以較短暫。總之就是所謂「鬆緊緊松勿過正。實虛虛實相互根」。

44、王薌齋先生曾說過「鬆緊之樞在於上下」,具體的練法,站樁時假設脖頸後(相當於耳下)有一彈簧斜於前腳尖下,頂心向上指,脖項同時微向後靠,摸到這種勁後,再設想頂心有一彈簧直連於後足跟下,頂心上指,後足向下蹬,都是用意去求。行動中的練法,在練習摩擦步時,前步足尖著地,頭即向上後方與足尖一爭,進退均如此。掌握力量後,再練習足尖著地後,頂心與足相爭,一爭即止。繼而可在任意直步中去尋求。這是意拳「發力」最基本練法,即『消息全憑後足蹬」。

45、當意拳有了一定的基礎之後,從發展的眼光來看要想繼續進步,首先從站技擊樁上摸索,當具備前後,左右,上下六面力的基礎了,在這個基礎上就需要打亂摸勁層次,也許向前推可忽然往上抱,往上抱以後也可做左右分,做完左右分,做完左右分後再往下栽,力量下栽後再往上回抱,回抱以後再做合力,摸勁時意念要真實。力稍微有一些即可,摸勁時動作要慢,但力要小動,要體會到[意][力]感覺相吻合。另外要隨時注意站樁時的放鬆,松與緊都不要過頭,過緊力量遲鈍反應就不靈活,發力就會不脆,人也會很快疲勞的,身上的鼓盪力量就摸不到。所謂鼓盪力,實際上就是站樁時內在勁鬆緊互相轉換,身體內部產生的調整極小的顫動。它能使身體反應靈敏,出擊時力量產生的迅猛,連續,台排山倒海,大海波濤之勢,身體里始終要有鼓盪吞吐,這是意拳訓練的高深階段,當具備了相當基礎後就要向這方面進軍摸索了。這個問題是當今很多練意拳所要追求的,但沒有正確的指點和反覆的摸索,是絕不會達到登堂入室之境地。比如在做的左右上下試力中就要注意到:往下按時有按浮力很大的球之意念,將球提起有很沉重之意嗎?將大球左右轉時要體會從身上,兩腿之間,上身,兩手,胸部都要與球相接觸,要慢,要感覺很大阻力感。不管前進、後退、左右,上下試力,都要體會身體與物體相聯繫,動一處則帶動整體,從這些要求來看,它是與各基本功訓練相關邊的。所謂推手就是將站樁的六面力通過各各試力的摸索,由慢做開始,然後在推手中加大阻力和速度,使自己將六面力能隨機隨勢將力量發了出力。在推中隨時檢查自己是否發力得勁,是否在動中自己很平衡,是否與對方推手時自己快慢運動能否用整體牽動對方,是否能很靈敏的用六面力高速鼓盪吞吐,讓對手如盲人一樣,無法與你用拙力抗衡,這樣你即省力,使用巧妙,用你之長處擊對方薄弱之體,對方力量再大,在他不平衡時,也無法與你強點相碰撞,必然你一發力他就會摔出去的。

46、打沙包作力輔助練習也有必要,但是沙包不要硬邦邦的,因為手用力接觸硬的東西會震痛,在接觸之前不自覺地就要用力,這就影響身體放鬆,更影響發力的速度和力量。所以沙包要有些彈性,而打的動作(即發力)要注意發力的要求和姿勢,最忌把沙包看作是個死物,要設想是個強有力的對手,要發揮的精神攻是攻,退也是攻,進,退,左,右如實作然。

47、兩人對練的簡單基本方法:甲方將雙腕搭在乙方腕部上,甲方用較小的力量(但要迅速)將乙方雙手猝然下壓,即向乙方胸部以上部分指出,(但不可接觸對方身體),乙方要迅速反應緊隨甲方動作(即緊隨兩方接觸之點),熟練後,可將對方兩臂略向左右分,即向前指,也可一手分一手前指,一手下壓一手前指,隨意變化,兩手上下交替練習,熟練後在練習中試作發力練習,單臂也可上述練習。

48、談到練杆子和劍,拳術要練到相當水平後,要作器械練習,在意拳中的器械,也要求將拳「勁」在器械上發揮出來,也要求「一觸即發,一發即止」,拳術無相當基礎,器械難學到好處,因為二者是相通的。

49、身體四周感到有阻力,是摸到爭力的初步。

50、在工作繁忙,時間少的條件下,除站樁外,如試力,走步等。。。可化整為零的辦法,可抓緊短暫的幾分鐘去練,但是精神要集中,不能緊張。有時也可有意無意的做,對精神來說是一種積極的休息,對拳術來說是隨時在練,積時既久,其效自見,起碼體驗會深入,就是過去王薌齋先生所說的「無時練,無時不練」, 「勿忘勿助長」細緻的練法。

51、阻力的要求是初時要輕,但越來越重,所以假想的對象越來越重。初時兩手像按著一個很輕的球,後來像推一很重的球有推不動的意思

52、「小腹常圓」是指在動作時也要保持心窩微收,小腹松圓,氣不可上提也不要下壓,維持自然。在外形上來說,小腹的位置在動作中保持中正的位置,也就是重心的位置,發力時則是在發力的一瞬間要氣貫小腹,以前講的「試聲」方法,就是在這時應用了。

53、爭力在初練時要先建立身體各部份的爭力,如後頸與前腳,後胯與前膝,前手與後頸,前手與後,及本身外建立爭力,前手及前膝與身前膝與身前數尺至十數尺之一點建立爭力,練習時後頸往上一領,上身重心向後微坐在後腿上,後胯因而與定著的前膝引起爭力,後頸向上領時亦至後頸與前腳的爭力,後胯向後帶動後手引至後手與前手的爭力。整個爭力的動作要慢(初學要慢,掌握後越來越快,再後來就是松即是緊,緊即是松)兩手肌肉要松由於身體重心移後而一點點加緊,但只是稍緊而不是非常的緊?當身體的重心移到最後點之後開始慢慢移向前,而肌肉亦然自然慢慢放鬆。向前移動時頭與後腳有上下爭力,重心前後移動的距離要越小越好,最好外形根本看不出來。

54、在站樁練習時,向內收抱的力要大於外撐的力,大致是七與三比。也就是撐抱互用,蓄力待發,處於欲發未發發的狀態,有時全部裡面,有時全部外面。

55、「鬆緊」是一切體育運動的核心問題,在社會事物亦然,何時松?何時緊?松到何種程度?緊到何種程度?要看當時具體情況而有變,所謂「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張、弛即鬆緊。在意拳中明確提出「松而不懈,緊而不僵」。「緊」就是有了力,但不過大,「僵」是過大動轉不靈了,有了阻力感,至於阻力的弱強是由意念設想而來,設想在「松」的情況要練,又「松」又「緊」中要練,在「緊」的情況下也要練,在鬆鬆緊緊反覆變化中摸索。達到似松非松的境地,松中有緊,緊中有松,全由意念的支配。

二、姚承光先生談意拳推手

1、推手實戰時一定要將自己想像成老虎,自己精神上要高度集中,時刻防範對手的進攻,切不可粗心大意。試想:面對一隻餓虎,你一放鬆就可要面臨生命危險呀。

2、推手時要想像雙手如蟒蛇纏身一般冒失對手難以脫身。

3、推手發力時,要有一種「驚炸力」,即要事對手受到一定的震顫,勁要冷、脆、猛,猶如炸彈爆炸一樣。

4、推手--也可說是雙人試力,在對手施加壓力下,既要保持自己力量平衡守中,還要隨時去破壞或牽制住對方的平衡。在雙方力的不斷變化,身體步位時時轉移的情形下,如將對手的平衡破壞或牽制住對方的剎那間,就是「發力時機」。

5、推手時不要一味的進攻,而要學會控制,在控制中尋找機會進攻

6、推手時力量要均勻,均勻中則包含著千變萬化。

7、訓練方式不同會產生不同效果,我們都是科班出身,經過系統的強化訓練,對意拳的各部功法都有著深刻的理解。

8、推手實戰都是一環扣一環,如連環炮一般,讓人應接不暇。

9、推手要在化勁的過程中仍然要頂著對方,如果手臂用不上則要用身體去撞,去頂。當對方壓住你時,你不應該頂,而應該變化力量的方向去化解對方,同時要尋找機會進攻。這時動作要快,如果動作慢了,一停頓,時間就長了,就容易被對方控制。

10、意拳應該在力量的變化,在鬆緊協調統一上下功夫,瞬間改變力量的角度,實戰的勝負就在瞬間。

11、推手時當你下壓發力壓住對方,對方突然變化擠你,這時你一定要下坐,同時要保持間架不癟。記住:下坐不是一味的去坐,而是在下坐時形成一種緩衝力來懈掉掉對方的力量,就如彈簧一樣。在下坐緩解對方力量的同時,間架一定要保持不癟之勢,然後再施以各種變化。推手處於被動時,誰會下坐誰會贏。

12、推手時不僅要會用正面的進攻防守,同時更要注意側面的防守進攻。當對方運用技術攻擊你的側面時,你一定要學會側面的相爭之力。推手時側面爭力很重要。

13、推手時渾身就是一個整體,手臂如蟒蛇纏繞一般。

14、要想提高技術就得多在推手中摸索,這麼行,那麼行不行,為什麼行,為什麼不行。技術練好了但是用不上,那說明功力上該添東西了。

15、推手是雙人試力,雙人在運動、對抗及抵制對方的進攻中去繼續摸索渾圓力,同時又彌補了散時的不足之處。手近了,遠了如何去調整,要在快速變化中依然尋找飽滿的渾圓狀態。

16、太極拳的「聽勁」,意拳的「摸勁」都是憑基本功渾圓力去感覺。在摸勁的點點滴滴中要如齒輪一般齒齒相扣的去有效的控制對方,而不是打空輪。

17、推手時,兩人一搭手,如果對方控制不好,我則無須打輪直接進攻。打輪是因為我找不到對方的點,而且對方以強大的攻勢直逼我的中線,我得有效的控制對方保護自己並尋找機會進攻對手才去打輪。所以說打輪只是過程而不是最終的目的,最終的目的是進攻對手。所以說意拳推手講的是直接進攻,打輪只是為進攻服務的。比如我們乘船過河,到達對岸後,船就沒有用了。如果我們抱著仍然船過河豈部不太累了?

18、推手時要整體的力量去抵抗對方,渾身處處是打擊點,處處是整體,抓住手則用腕發力;抓住小臂則小臂發力,要求全身發力。力量要能迅速集中到全身任意一點,形成整體發出去。

19、單推手最講究基本功,也最能體現基本功。就一隻胳膊推一壓就變,一變中間就危險。在氣勢上要如眼鏡蛇一般。

20、雙推手中變化更為豐富,一頂我就變,我就主動放棄,不跟對方硬頂。放棄的目的是為了選擇更有利的機會和位置,更好的去攻擊對方。

21、單推手時,要用小臂的中點去搭手,這是搭手的技巧。

22、意拳推手講究熟練性,在於瞬間的變化,要出於自然與條件反射,完全是本能反應。

23、意拳的勁兒不是直來直往的,不管什麼方面的力量都是富於變化的六面渾圓力。

24、實戰時渾身的勁力要如鞭子抽的一般。

25、拳拳服膺,指掌握了拳術的力量、方法,理解了的拳術的原則原理。原則原理有了,就能演變出很多分支的東西。

26、推手時的各種發力是根據對方的勁,即「聽」准對方的感覺和對方給你的壓力所發,而不是說自己隨便發的。

27、推手是雙方在變化中的對抗,要多角度發力破壞對方的平衡。

28、在推手中,有的人在某一點上有力,這一點我們稱之為「強點」,可一旦破壞了其強點上的方向,他的力量就沒有了。

29、「一力降十會」很正常,他雖然沒有你技術全面,但如果你力量不行,他仍能以力量戰勝你。

30、真正的推手是藝術性的,自己都感到莫名其妙。為什麼一頂起來,重心就被破壞了呢?我怎麼就抓不住對方的重心呢?這就是功夫,就是學問。

31、推手中的快速變化源自於站壯等基本功以及臨場的經驗。

32、推手是變化的,非常殘酷的。主動變化,左右迂迴等戰術果長時間不指導,動作就會變型,技術就不會提高。推手應該是智慧型的,練習推手首先是定步打輪,其次是走步打輪,再次是初步變化,最後是隨機隨勢。雙手要時刻控制對方,時刻摸索對方的勁力,以抵制對方的進攻。練習推手就如做菜一般,先放油,再放菜,放佐料。要一步一個腳印,千萬不可上來就變化,你輪都沒有打好,何來變化之說。所以不可貪快貪多,要有務實的精神。

33、推手發力時一定要脆、短、猛、疾,迅雷不及掩耳。

34、在推手中處處要求平衡(力不可專註一方)。對手施加壓力時,要在接觸點上給對手以半斜面,使對方一部分力量落空,使其力的指向偏斜。要用意和力的指向變化,步法,身體的移動,或前或後或左或右,重心的升高和降低去破壞對手進攻,同時也用這些變化去進逼對手,在練習中才能逐漸深入了解力的瞬息萬變。

三、姚承光先生談意拳散手

1、意拳散手與現代散手有什麼區別:主要是勁力和打法上的不同。意拳採用精神意念的訓練,使全身各部肌肉神經都能得到很好的訓練,充分的協調起來,從而能發揮出很大的力量。並且由於他餓注重神經的訓練,所以打鬥起來變化的非常快。同時,意拳是全身性的擊打,全身各部位都能作為打擊的武器。雖然現代散手近幾年來在技術和戰術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力量的訓練上,如果能借鑒意拳的站樁訓練,它將會有更大的提高。同時,對於散手裡的一些先進的方法和技術,意拳也要大膽的借鑒和採納。

2、搏擊就是一瞬間的本能反應,在搏鬥的瞬間根本來不得半點的遲鈍,對方在發力進攻的瞬間是他力量最強的瞬間,同時也是力量最暴露的瞬間,我們要充分利用這個瞬間,但不要迎面而上,而要避其鋒芒,擊其弱處。

3、實戰時如果對方防守太嚴密,我們要一、利用進身打法,破壞其間架;二、利用步法調整距離,尋找其破綻。

4、身體力源來於腿,只要腿不被對方破壞,就能用力去打。手不行了,還有肘;肘不行了,還有肩,要抓住時機,大膽的去用。

5、意拳就是肉搏戰,拳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全身如頭、肩、膝、肘等都要經過強化訓練,成為肉搏的武器。

6、實作最重要的是步法,因為在未接觸前,總有個距離,如果不能接近對方縱使有力也無處發揮,在雙方動作中,我們如何搶據有利位置,迫使對主處於被動狀態,這時一步搶入,直撞對方重心垂直的位置,使之無抵抗餘地。無論以進作進或以退作進均可,這就是拳術家所說「腳打七分,手打三分」。簡言之就是「奪位」,腳的意思在這裡是「步」,不是用腳去踢,也就站的位置,包括手、身、步俱到,即所謂「一到無不到」,動作要協調,要當機立斷,間不容松,這時就看實踐的經驗和本身的技術了。總之沒有實踐體驗,全憑主觀願望,是永遠也不可能練好實戰的,就是薌老所說的「開好了藥方等病人」的笑話了。

7、實戰步法中的搓步在近距離實戰中可以應用,而遠距離實戰就沒有必要了,所謂「無招無勢」是指功夫達到高深境界之後的一種神經肌肉高度靈敏的反應而形成的一種條件反射。它是在有招有勢 的基礎上的一種升華。

8、練習實戰,首先要提高步法,打法放在第二位,走動中擠住對方占第一位。作實戰步法時,要注意頭上領,有微靠之意,同時下頜微收。實戰步法在作熟練之後,具體運用時就無所謂規範了,只要舒適得力有利於進攻即可。其中,前後進退步,左右環繞步適用於短距離進攻;而變步、橫走豎撞步法適用於遠距離進攻。而掂步(搓步)主要在窺探對方時運用。

9、練習實戰步法,一開始要有規律的去練,先單項去練,而後再去不定項的練習。要在實戰中去摸索,假想四周有無數毒蛇猛獸向你進攻,你則忽左忽右,以靈敏的步法轉換,以驚炸的發力,以飽滿的神意去重創假想敵。

10、打鬥過程中,身法要高低起伏,如浪濤洶湧一般,要「動如山移」,氣勢上要猛。

實戰時不可一味進攻,要想辦法誘敵深入,誘敵深入深入不是一味消極後撤,而是在尋找機會重創對手。

11、在實戰中,各種技術要大膽的去運用,去實踐,失敗了不要怕,怕的就是不敢大膽的去用。所以要有猛虎下山之勢,炸雷般的速度去實戰。

12、實戰時首先要有構思,沒有構思的實戰就是盲目的實戰。

13、進行模擬實戰時要注意三點:一、步法要靈活;二、要多練習自己的弱處,使弱處變為強,最後全身處處都是強點;三、攻防訓練要有真實性,要打破節奏形成突發性練習。

14、走步發力,後腿蹬地催動的力量一定要足,就如青蛙向前蹦跳的一樣。

15、實戰時,技術重要,體力更重要。如果體力懸殊,則技術上佔優勢;如果技術相當,則體力好的佔優勢。

16、實戰時,要使自己經常處於走動之中,飄忽不定,不給對方以定位,並及時尋找機會搶佔優勢。不僅要主動進攻,同時要採取誘敵深入。誘敵深入表面上是空擋,其實是暗含殺機封鎖。不僅要前進後退打,也要左右迂迴打。要把步法、拳法、身法、反應、智慧及精神氣質有機的結合起來,在不斷的游斗中尋找戰機。

17、移動時是對手最薄弱的時候,重心很不穩定,此時最容易進攻。

18、談「世界終極格鬥」:世界終極格鬥中的鎖抱功夫很厲害,但是具體問題咱們得具體分析。當對方抱住自己的雙腿時,自己可先及時的後撤一步,使對方不能得逞。當然出現這種情況首先要看自己的功夫水平如何以及自己的時間差、距離感反應靈敏程度掌握如何,同時還要看雙方的水平的差異程度。

19、國家體委應該進一步改革散打專業隊的訓練水平,應嘗試著體現散打中的武術風格。

20、中國散打中也有身法、步法,但要跟歐洲自由搏擊相比,中國選手要有重拳。

21、自由搏擊是身體外型的一種對抗,完全憑的是體力和技術,還沒有深入到精神意念的訓練。

22、高水平的搏擊,應該速戰速決。

23、野牛太強壯了,幾隻老虎都難以應付。所以超強的體能素質訓練是很重要的。如果實力懸殊,則技術佔優勢;如果實力相當,則體能體重佔一定的優勢。

24、在實戰中,大個打小個,要鑽進去打。怎麼個鑽法呢?就是要用步子隨時調整。如果對方防守太嚴密,不給我們機會,我們就要用步法來調整距離,要調整好最佳的距離,掌握好最佳的的時間差。在對方出手或出腳的一瞬間,我們要趕在其前面,上步進身發力,採用掛打、纏打、抱打等各種打法施以有效打擊。

25、意拳的打法包括:推打結合、推打控制、糾纏中的打法、躲閃打法、在接觸中打法、吊著對方打。

四、姚承光先生談其它方面:

1、自己和父親在教學方法上的區別:父親的教學方法和王薌齋的方法有很大的區別。而我現在的教學方法和我父親的又有了很大的區別。父親一般在給學生們講明道理之後,就讓學生自己多想,多練多體會。而我是將自己幾十年的練功心得給大家精講細解,注重每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我希望自己幾十年的親身感受能讓學生們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的最大的進步。

2、關於意拳有沒有絕招的問題:意拳沒有絕招,當初王薌齋先生早上站樁時,郭老首先要檢查他腳印的濕度如何,濕度不夠要接著站;而我父親當年練功,腳上的棉鞋都濕透了,晚上還要放在火爐上烤乾;後來我們師兄弟練功時,在父親的督導下,夏天在樹底下站樁身上的汗能將地上滴濕一大片。所以說意拳沒有絕招,即使有,那不妨就將這種絕招歸納為:頑強的毅力+科學的方法+自己的悟性及刻苦程度。否則一切所謂的「絕招」都是歪理邪說。我自己8歲時歲父親練習意拳,15 歲時已經很努力了,1979年——1989年10年之間我練功非常的刻苦。假如說我父親有什麼絕招的話,我就不用這麼刻苦了,我學父親的絕招不就得了嗎?

談父親姚宗勛先生:

3、姚宗勛先生當年練習意拳,第一年在學會了各項基本功之後,總是在每天早上就背上乾糧和水去公主墳找一塊僻靜的地方獨自練功。中午就吃點乾糧,喝點水在那裡休息。往往一練就是一天。就是憑著這種刻苦訓練的精神,使父親打下了紮實的基本功。姚宗勛先生曾說:「似我者生,象我者死。」這句話不愧是學術格言。俗話說「師古而不泥古,」在老師的指導下,經過嚴格正確的訓練之後,不可一味的模仿別人,而要練出自己的風格,形成自己的特色。

4、父親20世紀40年代時在王老的弟子中功夫已是屈指可數了,在無數場代師比武中均獲全勝。後來大約在60年代時,有人問我父親說,當時他的功夫是否已經達到了最高的境界。父親笑笑回答到,當時自己只是年輕,比試中只是感到對方的速度很慢,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情況是年輕力壯,訓練刻苦天天打實戰,但當時對意拳拳理理解的還不是太透徹。如今自己否定了年輕時比武成功的經驗。因為經過這麼多年的探索,那些東西已經不適應現代搏擊了。只有不斷的否定,不斷的充新,才能不斷的進步和發展。在80年代,父親的武學修養已經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但是他仍舊博覽群書,堅持練功,並將西方體育科學的訓練方法與理念與意拳有效的結合,使意拳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5、在習武的過程中形式上雖然大同小異,但不同的階段在內涵上卻有很大的區別。當我看了1988年在香港的錄象之後,感覺當時有很多東西還不太完善,缺乏內涵。現在雖然快50歲的人了,但感覺現在無論是在動作上還是在內涵上,都比過去更加的嚴謹規範,寓意深刻了。這是知識的積累,閱歷的豐富融入拳學中所形成的一種本質上的變化。

6、對拳術力量訓練中舉石鎖的看法:石鎖不管多麼的重,目的都是為了鍛煉自身的力量。但人在實戰中所發揮的力量是變化極快,極為短促的,它要求瞬間的變化。而動作大了則會相對的慢一些。先父姚宗勛曾說,有些拳術練起來雖然很有力量,但用起來卻沒有力量。真打起來你使勁跺腳有什麼用,你吹須瞪眼,定步亮相只會給對方創造進攻的機會。所以實戰中真正的力量應是神經肌肉瞬間鬆緊的轉換。拳王一拳能打800磅,當在實戰的游斗過程中,他還能打出那麼大的力量嗎?所以只有瞬間短促的發力才是有效的力量。而舉石鎖練出來只是肌肉的僵力,死力,而不是拳術中講究瞬間變化的功力。

7、對太極拳抖大桿的看法:太極拳抖大桿時也講究發力,但是在抖動的過程中,大桿顫悠的幅度很大,他們認為這樣能更快的練出驚彈力。可是真正的驚彈力是瞬間短促的爆發力,如果動作的幅度太大,時間則就長,那麼其力量又有何驚彈之說。在這裡不是說誰好誰壞,關鍵是看搭手時的具體情況,這是原則問題。現在一些太極拳已經沒有什麼太極拳的味道了。在練習過程中沒有意念的支配,完全是形體的動作。其實,太極拳中「運力如抽絲」的走架子功夫不就是意拳中的試力練習嗎?其在動作幅度很大的走架子中來求取渾圓力,根本就沒有在站渾圓樁的微動中求取渾圓力的效果好。因為走架子中的動作大,動作多,繁瑣的連接使人很難摸得渾圓力。而站樁是在微動中求取力量,思想相對集中,能很快體會到拳術中的力量。

推薦閱讀:

轉盧昭源先生擇日名課
專訪:網上超准算命先生
馮志強先生談拳
《格言聯璧》-[清]金蘭生先生編述002
風水先生欲為兒子改命, 最後才發現竹籃打水一場空

TAG:語錄 | 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