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到底是個什麼官? 古代宰相真的相當於現代總理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兼并天下後,自稱自己為「朕」,功業蓋過三皇五帝,所以,稱為「始皇帝」。定立帝號,建立皇帝制度。中國歷史從此正式進入帝國時代。

與此同時,官僚制度也應運而生。發端於秦始皇嬴政的官僚制度一直影響到今天,很多人都想讀書做官。

秦朝建立的官僚制度在經歷幾個世紀的發展後,才呈現出近代官僚制度的特點:界定清晰的職位,基於業績的任命,明確的報酬結構,職能的專業化,高度發達的正式溝通機制,以及關於權力大小的詳細規章和定期的述職報告,權力的監督和正式的監察組織等等。而且還有相應的一整套儀容儀錶體系,比如不同職位有不同的著裝要求和行為規範。

問題是,很多人肯定不就不懂了,先秦難道就沒有當官的嗎?

有。不過先秦的官跟秦朝以及以後和現代的官員與官僚制度完全不用。這就要說到封建制和郡縣制,不再贅述。

反正帝國制度取代邦國制度後,官員代理的官僚制度成為一種一直影響到今天的制度。因此,官僚制度,是帝國時期的重要制度。中國的官僚制度無論在規模、效能,還是現代型方面都獨具特色。

官僚,又稱官吏、官員。事實上,官與吏、與僚,是有區別的。大體上,官比吏要高級。官為主,僚為屬。

當然,在眾多的官員中,宰相無疑是地位最高的,權力最大的,坊間傳聞「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那麼,宰相到底是個什麼官?

宰相一詞最早發源於戰國時期。《韓非子·顯學》中有記載「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

「宰」就是主持、主宰,「相」就是輔佐。所以,主持政務、輔佐皇帝的人,就是宰相。因此,宰相又稱宰輔。

原則上,皇帝是「國家元首」,宰相是「政府首腦」。皇帝權力最大,但管事少。宰相權力小一點,但管事多。於是宰相成了實際上的「一把手」。不過,我們要注意的是,帝國時代的宰相併不等於現代國家的總理。

首先,歷朝歷代的宰相,正常情況下,編製都不止一人。比如唐朝,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而宋朝有一個叫參知政事的崗位,也是宰相。

其次,「宰相」並非正式官名。宰相只是身份、職務,不是「官銜」。

最後,從秦漢至明清,宰相所用官名,各種各樣。而且每個朝代宰相的具體職務又不一樣。直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所以,明清兩代原則上不再有宰相,只有類似於宰相的崗位,比如明朝的大學士、清朝的軍機大臣。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頭開始,先說兩漢。

西漢的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實際上都是宰相。他們平時各自獨立辦公。遇到大事,才會在一起討論,最後拿出方案交皇帝批准。他們在皇帝那裡彙報工作、討論政務,是坐著的,所以有「三公坐而論道」一說。

三公當中,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他的權力最大,地位也高。丞相有設一人的,有設二人的。如果是兩個人,就分「左丞右相」。所以又叫相國,相國大人,比如西漢的蕭何、曹參。同時西漢的丞相,在拜相後立即封侯。

因此,有封侯拜相、拜相封侯一說,以至於成為榮華富貴、光宗耀祖的代名詞。

三公中太尉是最高軍事長官;御史大夫是最高監察官,相當於現代的紀委書記兼政法委書記,主要職權是掌管文書和監察百官。

三公都有自己的辦公機構,丞相的叫丞相府,太尉的叫太尉府,御史大夫的叫御史府。同時三公的辦公場所都設在皇宮之外,是獨立於皇宮的機構,辦公人員則由宰相自己選定,皇帝一般不予干預。

相對而言,皇帝辦公的地方叫皇宮。皇宮裡有皇帝自己的一套班子和人馬。所以,西漢前期的財政收入一部分歸入朝廷,或叫外朝,一部分歸入皇宮,或叫內朝。外朝和內朝是相對獨立的。

與此說來,西漢前期皇帝的權力是有限的,也就意味著皇權和相權的矛盾。於是西漢到漢武帝時,宰相制度就發生了變化。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建元二年。漢武帝廢除了太尉,三公只剩下兩公。接著宰相也成了名義上的,真正有權的是領尚書事的大將軍大司馬。比如權臣霍光。

尚書原本是皇帝的私人秘書。漢武帝為了大權獨攬,加強皇權,便削宰相的實權,以「領尚書事」取代宰相。最後,丞相成了一個辦事員。

東漢和西漢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東漢將西漢的領尚書事正規化,變成尚書台,成為朝廷的正式編製。名稱也多了起來,有太傅、太師、司徒、司空等等,五花八門。

這就是兩漢的宰相。那麼,唐朝以及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的宰相又是什麼樣子的?這將是下一個故事。

 


推薦閱讀:

有沒有什麼意境極美讀來感觸頗深的成語?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的主張各別是什麼?著作都是什麼?
中國古代發明的陰陽合曆,精確完善,契合天地日月的運行規律
古代愛情名言大全
向古代母親學教子

TAG:古代 | 現代 | 宰相 | 總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