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一一八一卷——第一一九0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一八一卷)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最後一段,振音世界苦集聖諦第六句看起:
【或名共和合。】
這個名號是在集諦裡面,集諦是世間苦因,於是乎這個名號的意義就非常顯然,佛在經教裡頭常講的共業,共業所感,這是一個很麻煩的現象。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原因很多很複雜,正是如來在大經上所講的無量因緣成就這個世間;這個世間是指六道,如果把範圍擴大一點是十法界。為什麼?都是唯識所現。識,阿賴耶識,染凈和合之體。染凈的種子統統有,每個眾生都不例外,在十法界裡面,從佛法界到地獄法界每一個眾生(我們說有情眾生),統統具足十法界的種子。既然統統都具足,這就是『共和合』的理論與事實的根源。有種子,當然要有緣,沒有緣不能夠結果,就是果報不能夠現前。緣有染凈、有善惡,我們到底遇到什麼樣的緣,自己不能控制。以我們現前這個階段來看,染緣多,凈緣少,非常非常的希有;惡緣多,善緣少。這是我們現前這個社會災難頻繁,生活在這個世間的人非常辛苦,無論是貧富貴賤統統都苦,這就是共業所感。
我們今天與人和、與人合,細心去思惟觀察,和合不是在道義,和合的是什麼?統統是利害。於我有利,我們就和,於我有害就不和,這是現在社會風氣為什麼在倒退。我們不要說太遠,半個世紀之前是什麼樣子?一個世紀之前是什麼樣子?就是五十年跟五十年做個比較,一個世紀。那個時候我們是童年,能夠記事,童年的事情還能夠記得,我能夠記得三歲時候的事情,這樣的人就不多了。大概一般人對於童年六、七歲的事情回憶還能夠想得起來,三、四歲比較困難。那個時候的社會淳樸,做生意買賣講信用。人民生活很清苦,日常生活必需品到商店裡面去購買,記帳。我們那個時候常看到大人用的是個小摺子,買什麼東西,買了多少,記在這個帳上多少錢,不要付錢的,到什麼時候有錢你到店裡去給他結帳。一般最常見的是臘月,十二月底,一般店裡面都會派店員去收帳,到哪一家哪一家收帳,照著存摺來算,有信用。現在雖然有信用卡,還需要保證,從前不需要,無需要擔保的。
人與人有禮,有信,有義氣,這樣良好的風俗,就是一個世紀之前還存在。當時我們常常聽老人講,搖頭嘆息世風日下。我們對這句話不懂,不曉得什麼叫世風日下。在他們那一生當中,可能是他們年輕的時候比老年時候風俗還要淳厚,五十年之後,比現在還是要好得很多很多。五十年前我住在台灣,二、三十歲的時候,台灣人非常淳樸,人情味很濃厚。台灣治安在當時東南亞第一,犯罪率非常非常少。那個時候交通還是不方便。長途交通工具是火車,還是老的燒煤的那個火車頭。我們也常常旅行,從台北到屏東這一帶我們都有很多朋友、同鄉,有假期大家都能夠聚一聚。台北到高雄坐火車要八個小時,那是快車,普通慢車要十二個小時。所以現在台灣有很多同修聽說我們住在澳洲,「這麼遠的距離」。我說不遠!民國四十年的時候,從台北到高雄的時間跟現在到澳洲的時間相等,而且現在的交通工具比那個時候舒服。那火車是搖搖晃晃,晃八個鐘點,頭都晃昏了,現在飛機非常平穩。這是什麼?這就看當時的共業。
現在這個社會跟五十年前簡直不能想像。現在的年輕人,二、三十歲,他哪裡知道?他完全不知道,我們今天講世風日下他也聽不懂,什麼原因?共業所感。那個時候雖然造作的業不善,裡頭還有善心。在這一百年當中,這一個世紀當中,這是我們親眼所見的,善惡業的成分比例,善業逐漸下降,惡業逐漸向上提升,我們講百分比。現前的社會提升到什麼程度?惡業幾乎到百分之八、九十,善業只有百分之十,頂多百分之二十,大概百分之二十都不到。看這個趨勢還在下降,善業還在下降,惡業還在上升,這怎麼得了!如果這個比例,大家共同造的業是惡業達到百分之九十,善業只有百分之十,我想世界末日就現前了。
共業裡頭有善有惡、有染有凈。在古時候確實凈業還不少,凈業是哪些人?大概都是修道的人。世間法、儒家真正有修養的人心地清凈,心裡頭常存仁義道德,凈善,這種人多。中國古大德常說,這個地方居民心存仁義道德,一百個人當中有一個人,這一個人就能感化其他九十九個人,不能完全感化過來至少能感化一半以上,為什麼?人有良知,我們中國人所說的他有良心,遇到善人良心發現,他有慚愧心。所以從前社會風氣那麼樣淳厚,沒有別的,確確實實一百個人當中有一個善人,那個善人就是模範,就是典型,就能感化其他人,這是教育成就。聖賢教育,道德教育,倫理教育,造成社會長治久安,風俗淳厚。現在科技文明也發達,征服自然,神聖的教誨沒有人相信了。相信什麼?相信自己貪瞋痴慢,相信自己自私自利。所以今天社會上大眾的共業是負面的,不是正面的,是染是惡不是凈善,這我們要知道。尤其生在現代這個時代,我們看這個名詞怵目驚心。可是共業裡面有別業。底下一句:
【或名分別。】
這個『分別』就是講的別業,別業是不與大眾共同的。我們要在這個地方認知,在這個地方真正下功夫,所謂是自求多福。你受不受這個環境影響?那是肯定受的,大環境的影響這是沒有法子避免。但是別業要是殊勝,對於大環境的影響可以滅少到最低的程度,特別是住在亂世。別業,還是要回歸到倫理道德,回歸到聖賢教誨。社會大眾對於聖賢教誨失去了信心,我們要堅定信心,他為什麼失去信心?他不了解,他有誤會,失去信心。如果他明了,他覺悟,他的信心就建立了。
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族群與族群之間,宗教與宗教之間,我們常常講要互相溝通,要互相往來,化解誤會,化解衝突。現在這個問題已經變成大學裡面主要研究的課題,這個事情是好不是不好。衝突怎麼化解法?衝突是共業造成的,化解的方法要用別業,共業不能化解。別業從哪裡下手?從自己本身下手,這才是解決的真正的道理。怎麼知道從自己本身下手是正確的、是真正能夠達到效果的?諸位要讀過《大學》,儒家的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你念《大學》第一章,你就會明白,你就找到解決現前衝突矛盾的方法。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叫三綱。我們現在所想的、追求的是不是這個問題?是的,確確實實是希望這三個目標能夠達到。可是你要怎麼做法?下面給你講的綱目,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在國家發生問題了,世界發生問題了,這個平天下是世界,整個世界不安定,充滿了危機,國家社會不安定,我們怎樣幫助它恢復秩序,消除衝突,恢復安定和平?你從這八個目數你就找到了。欲治其國者在齊家,齊家在修身,修身在誠意,誠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可見得解決這個問題根本在哪裡?根本在格物。
格物是什麼意思?物是慾望,我們今天講的自私自利。格是格除、是格鬥,從自己內心把自私自利的念頭除掉,智慧才開。致知,智慧才開,智慧為什麼不開?這慾望障礙著你,跟佛家講的道理一樣,慾望是什麼?煩惱障,你要破煩惱障,你的智慧才能現前。智慧現前之後,你的意才誠,你的心才正,你的身就修了。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真正道理。這個次第程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可不能弄錯,你要搞錯了,這問題解決不了,愈解決愈麻煩、愈繁雜。所以今天許多人在研究怎麼解決問題,他沒有讀過《大學》,古人所講的道理、經驗、方法有效,那個不是古董,不是沒有用的,用在現前,可以能夠至太平,可以能夠幫助社會安定。
安定和平,我常講是世出世法的大根大本。所以今天要講消除衝突,促進和平,從哪裡做起?要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你不從這裡做起,確確實實你沒有再好的方法。這樁事情政治不能解決,武力不能解決,經濟也不能解決;經濟有援助的,有制裁的,還是不能解決,科學技術也不能解決。解決之道在教育。在別業,我們要加強聖賢的教誨,從自己本身真正下功夫,修養有成就,自自然然就能影響你的周邊,影響社會,乃至於影響世界,你的成就得到社會肯定,它就影響世界。
世界上有許許多多人真的叫志士仁人,都希望幫助這個世界恢復安定和平,你能夠修養聖賢教育,拿出成績出來,別人相信了。我們的緣有限,學院在此地,首先自己要和睦相處,要平等對待,我們常常講的要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互相敬愛,真誠信賴,關懷照顧,互助合作,從本身做起。推動,我們用溫馨晚會,用多元論壇,用這個方法在推動。我們在這個地方才開始!要想把這個效果擴大能做得到,那就是什麼?我們大家共同要有這個認識,所以說建立共識,把我們的效果擴大。
擴大的方式,就是每一次晚會、論壇我們全程錄相,錄相之後剪接,把它剪接三十分鐘一個短片,精采短片,剪接成三十分鐘,在我們網路傳播,在我們衛星頻道裡面傳播,這個教學效果就大。所以這樁事情你們同學要發心、要精心設計,每個星期要有一個主題,談話的主題,交流的主題,討論的主題,不要太亂。這樣的一個題目可以預先擬定,譬如下個星期我們主題是什麼,今天就發給大家;到下個星期討論的時候,我們把再下一個星期的主題擬定好,又發給大家,他有一個星期的時間去準備,想想對這個題目,他有沒有發言;如果能夠有書面,那就更好。書面提一個大綱,到時候他來講話,我們來聽聽他的。能夠利用網際網路、衛星電視傳播,這個效果就擴大到全世界,很好的做法,需要熱心的人士,這種人士,那就是以真誠心依教奉行聖賢教誨。
我們提倡的多元文化,不全是佛教,東方文化,特別是中國文化,在全世界確確實實它有很重的分量,因為它的歷史最悠久,它的文獻最完整,我們可以用中國儒釋道的文化佔三分之一的比例,另外三分之二要取全世界各個宗教的經典,我們平等的尊重。這個別業逐漸逐漸擴大變成共業,世界和平就有希望。希望大家能以真誠心度自己,以真誠心幫助這個世間化解衝突,促進和平。
化解衝突從哪裡做起,我說得很多,還要說,為什麼?你們沒聽懂,你們沒做到,要從內心裏面跟一切人事物對立的念頭,要把它消除,希望我這一生真正能做到跟一切人沒有對立,跟一切事一切物統統沒有對立,這是世出世間學業、道業成就的基礎。你要想成就,先把障礙消除!對立是障礙,對立是愚痴,這個念頭是愚痴、是無明,行為是惡業。愚痴、惡業你還會有什麼成就?縱有一點成就,是假的不是真的,決定不能提升自己境界。所以我們今天小局面有小局面的做法,從小慢慢做到大,這是一條路,光明的大道!再看下面第八句:
【或名門。】
清涼大師有註解,這『門』什麼意思?請看註解,即名「門者,入苦趣故」。這個門的意思大師說出來了,從這個門入苦趣,這個苦趣是什麼?惡道之門。中國諺語講得很好,「天堂有路你不去,地獄無門你偏偏要進來」,這個門是地獄門,鬼畜門。為什麼要走這個門?這個門是什麼?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得很詳細,這個門是貪慾之門,瞋恚之門,愚痴之門。貪慾,鬼門;瞋恚,地獄門;愚痴,畜生門。
齊居士給我們講了個故事,這故事是真的,就是前幾年發生的事情。在天目山山下村莊裡面,五個人去投胎,趕緊去,趕路去投胎,投什麼胎?做小豬去。你看看,趕快趕,趕路到那邊去,愚痴,愚痴變畜生。這個事情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決不是妄語。你看她給我們講這個故事,講得多麼生動!我們聽了這個故事之後,你就要曉得那是畜生門,鬼門、地獄門更可怕。佛給我們講十法界,第一個業因那都是門,這是世間法因行裡面的門,那是六道之門。
六道統統苦,三惡道尤其是苦。我們不說三善道偏偏說三惡道,為什麼?你看看現在這個社會人所造的業,我們要很冷靜客觀觀察,他想些什麼?他念的是什麼?他說的是什麼?他做的是什麼?你仔細衡量一下,他入哪個門?如果他的存心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他所想的,他所說的,他所做的,都是經論聖賢真實教誨,那我們知道他走的這個門殊勝,成聖成賢、成佛成菩薩,他走的是這個門。如果他的思想言行與這個相違背,那就是此地所講的惡趣之門。六道不善,三界統苦,即使是無色界,雖然暫時離開苦苦、壞苦,行苦他要受。壽命到了,定功失掉,那個苦苦、壞苦又現前。所以在無色界只是苦苦跟壞苦暫停一個時段,這個時段比較長,暫停,它不是消滅,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今天佛法的理論太深太廣,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談何容易!幸運的,我們今天遇到大乘教裡頭無比殊勝的法門,帶業往生。帶業往生的人縱然自己惡障習氣很重,不怕,只要你肯進念佛堂,真正做到「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你能把這兩句話落實,真做到。都攝六根,就是不再向外攀緣,眼不向色攀緣,這是什麼意思?眼見一切色法不分別、不執著,沒有分別執著,耳聽一切聲音沒有分別執著,鼻嗅香,舌嘗味,身接觸,統統沒有分別執著,心裡頭只有一句佛號,「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我們這個念佛堂,像這樣念佛,如理如法修行的人,三年到五年肯定有往生的。這個念佛堂建立在此地,不必多,有一、兩個人在這邊往生,這個念佛堂就無比殊勝的功德。為什麼?因為兩個人去作佛去了。
念佛堂原來是選佛場,在這個地方挑選,選人去作佛,轉凡成聖,這還得了嗎?許多同學都知道,中國大陸浙江東天目山這個道場殊勝,平常念佛的差不多都有三、四百人,年年都有幾個往生的。齊居士告訴我,差不多都是預知時至,站著往生的,坐著往生的,從她的道場建立到現在已經有十幾個人。一個往生就是一個永脫輪迴,不但脫輪迴,永脫十法界,他去作佛去了。齊居士的功德不得了,這是個大護法,護持這些人,讓這些人在此地用功成就,這些人的成就就是護法的成就。
我們齋堂靠近佛像右上方,茗山老和尚寫了幾個字掛在那裡,大慈菩薩勸人念佛的偈子,你們看看。你能夠勸兩個人,這兩個人念佛真正往生,功德超過自己;要能有十幾個人往生,福報就無邊。你們去看看那個偈子,這個道場如果能有上百人往生,這個道場護法真正是菩薩。那護持的人將來能不能往生?肯定會往生。這些人生到極樂世界去,護持的人雖然平常沒有時間到念佛堂念佛,他要是臨命終的時候,這些人肯定在阿彌陀佛那裡說,我們能到極樂世界都是他幫我的忙,現在拉著阿彌陀佛也去接引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除非他不想往生,他要是想往生的話,平常念佛功夫不夠,沒問題,他幫助那麼多人,那麼多人會跟著阿彌陀佛ㄧ起來接引他,想當然耳。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苦集聖諦第九句:
【或名飄動。】
這兩個字的意思不難懂,它是苦諦的業因。由此可知,飄浮、動蕩不安是世出世間無論是學業、道業、事業嚴重的障礙,這我們不能不知道。早年我求學的時候,李老師曾經告訴過我,不止一次,至少有三、四次,他老人家勸告我,道業要想成就,無論是自行化他,都應當不動。他舉古來祖師大德的成就,一生住一個地方,輕易不下山,輕易不出山門,一住幾十年。印光大師在普陀山藏經樓住三十年,這能成為一代祖師。到處行動,對自己來講是很大的損失。
我年輕的時候居無定所,自己沒有道場,這是真正的因素。我自己如果要有個小道場,我會如如不動,為什麼沒有個小道場?沒有福報,有道場是真正有福報。許多同學知道我前世沒有修福,所以這一世在物質生活上非常艱難。自己有個道場,你看看到七十多歲在圖文巴建立一個道場,這個道場兩年多將近三年了,七十五歲的時候才建的。這是中國人所說的晚來的福報,這個晚來的福報是這一生當中修的。有些法師福報大,我們實在是不能夠跟他相比,我完全是這一生起步修成的。前一世就是李老師所說的,前世是個講經的法師,多少世都是著重在講經,不知道修福,所以有那麼一點點慧根。這一生當中懂得修福,李老師教的。李老師說:你有智慧沒有福報不能度眾生。度眾生,你看看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的榜樣,福慧雙修。福慧雙修,你要懂得這兩個字,你要看清楚,福在前面,慧在後面,不是慧福雙修是福慧雙修,福比慧還要重要。但是世間人懂得這個道理,真的是不多。
福是什麼?你是個寺廟道場的住持,這有福,你要會修慧的話,不需要自己講經,請幾個真正有修行,有道心,經講得好的,請他來講經,你是福,他是慧,慧要依靠你福。等於辦學校一樣,你是校長,他是教員,校長是福,教員是慧,教員要依靠校長,校長要不請他,他雖有慧不起作用,這就是說明護法的功德超過弘法。早年我常常這樣想著,也曾經講過。到以後世尊在《涅盤經》果然講過這個話,護法超過弘法。護法是校長,弘法是教員,教員要是沒有校長聘請,他有再好的能力,再大的學問、教學的方法,他沒有辦法施展。所以福在前,慧在後,你們能懂嗎?如果真正懂得了,有慧沒有福不能成就,有福沒有慧也不能成就。
福跟慧往往不是一個人能具足的,你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護法的人,做住持,做當家,做監院,擔任執事的,他要出來講經,他經也講不好,為什麼?事務太多,他必須要處理,他不能專心。講經的人要叫他兼辦這些事務,也把他經教功夫破壞了。這個道理世出世間沒有兩樣,我們一定要清楚。我有一個好朋友,傅樂成先生,前些年過世了。他是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的名教授,一生做學問,教書,從來沒有管過任何事情,一生教書讀書,我們是好朋友。有一年成功大學請他去做文學院院長,他去了,做了一個學期,第二個學期又回到台大來,碰到我:簡直不是人乾的。那一個讀書人叫他去做院長,搞行政,搞應酬,他沒有這個習慣,沒有辦法過這個生活。做院長那是福,做教授是慧,他要配合,好的校長,好的院長來聘請他、禮遇他,讓他安心教學,這個學校才能辦得好。校長、主任能夠聘請好的老師,就是他的智慧,就是他的德行,他自己不需要去跟學生上課。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
我這一生所以能成就,我感謝韓館長,我們建立華藏圖書館,請她來做館長,她確實負責盡職。我只是講台,除了上講台之外沒有我一樁事情,我的心是定的。雖然到處飄動,全世界各個地方弘法,廣結法緣,我是依韓館長的圖書館,那個圖書館註冊名字是她的名字。她是喜歡到處走動的,常常邀我到每個地方去講經說法,廣結法緣。住人家的道場,自己做主很困難,這個道理年輕的同學們不能不知道。
去年我們訪問日本,我有機緣去訪問比睿山,現在比睿山的道風也是一落千丈,裡面職事人員接待我,告訴我:日本佛教每一個宗派的創始人都是從比睿山出去的,都在這山上修行過。我就問他:那些宗派創始人在比睿山修行,最短的時間他住多久?職事人員告訴我,沒有少過十六年的。因為那個時候我們凈宗學院在籌備期間,我預想是九年,我總以為九年太長,能不能縮短到七年或者是五年,我在那裡猶豫不決。到比睿山一聽說人家最短是十六年,我這個九年的念頭定下來,不能再少了。如果你們在這個地方求學,能夠九年不下山,至少在這個時代你還有一點定力,你還能有一點小成就。
所以今天就是在澳洲本土也有幾個大城市,我聽說有八、九個凈宗學會,沒有人講經,到處來邀請,那你們常常還在飄動。飄動對大家來講,結一點法緣,對法師自己來講是非常嚴重的打擊,你不能成就,你要想成就你的心要定。到處走動是什麼?你當護法,你不能做弘法的法師,你做住持,這個學院你做院長,行,職事人員,你在那裡修福,培養真正弘法的法師,不能下山。在從前真正的大德,住持也不下山,道高,他的學生,徒子徒孫都是高人。為什麼?不動。這個道理,現在懂得的人愈來愈少,總是到處去行動,廣結善緣,自己在國際上有知名度,世間出名了,你還是出不了六道。那你想想這兩樁事情擺在面前,哪一個重要?世間福報最大的,無過於大梵天王,無過於摩醯首羅天王,這是佛在經上常講的。你就是做到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怎麼樣?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世間的榮耀、名聞利養害死多少人,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豪傑被這個大浪淘汰掉了。什麼原因?他心做不了主。
我們要深思熟慮,自己要成就的話,那你一定要有主宰,要學古大德,要學祖師。從前在中國這兩千多年,住山、住茅蓬,茅蓬一定依附大的道場。古時候的道場是真正修道的場所,現在講的大學,現在稱大學,中國古時候稱為叢林、道場,就是佛教大學,不像現在。那裡面俗稱有堂口,堂口就是教室。開的課程很多,請的主講,現在稱為主講,在那個時候不叫做主講,叫做首座。一個寺院裡面首座和尚數目不一定,首座就是擔任教學的,講經教學,首座和尚。有的寺廟大,人很多,因為每個人想學的科目不一樣,分座講經。那就是分開教室來教學,喜歡學哪一門經教的,你就入哪一個講堂,你就跟哪一位首座學習。
首座住這個山上,也是一住幾十年,也不是常常走動。天下之人都知道這個道場有真善知識,不遠千里而來求法,來聽經,來學教。有些學生到這個道場也是一住十幾年,幾十年,成功了。絕對不是到處去跑,到處跑,那像我們現在講是什麼?你是當小販的,小買賣,挑著攤子到處跑,吆喝。大的公司行號老闆,他建立大道場,他在那裡如如不動,「只聞來學,未聞往教」。肩挑小販是賣的東西會到你家去,那個大公司不能搬到你家。這個比喻不難懂。換句話說,你是將來做小販,還是準備將來做董事長,總經理,當大老闆?這看你立志。真正成就,把佛教復興起來,那你沒有真實戒定慧你就辦不到,真實戒定慧,最重要就是住在這個道場如如不動。
學院成立之後,開課,我們以圖文巴這個城市做界限,我們結的這個界很大,決定不離開這個城市。能在這上面住個幾十年,你成功了。如果不遵守古聖先賢的辦法,自己用現前這個方式,你成就非常非常不容易,這是實實在在的話。為什麼?心不定,「飄動」主要是講心不定。儒家講「定而後能安,安而後能得」,你不定就不安,你決定得不到。道業學問一定從安定當中獲得,所以飄動是苦諦的因。許多地方邀請,到處去走動,絕對不是好事情。如果求名聞利養,那當然可以,無可厚非。如果真正求道業,這是大障礙,不能不知道。
現在年輕的朋友們想在道業上有一番成就,真正能夠續佛慧命,弘法利生,你一定要知道佛在經上所講的,如來根本大智;如來是自性,自性裡面本具的根本大智,用不動智佛來做代表,你想想這什麼意思?明明白白的教導我們,不動。不動是大定,持戒是手段,持戒是方法,必須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你才能得定,定能開慧。慧是我們修學終極的目標,但是慧一定是由定顯發的,沒有定,哪來的慧!定首先就是不動,要真學,把心定下來,我九年不下山,然後慢慢再修遠離名聞利養,遠離五欲六塵,真正做到「看破,放下,自在,隨緣」,隨緣而不攀緣,你心就定了。
你常常攀緣,你的心始終定不下來。定不下來,你煩惱多,習氣很重。人定下來之後,那個現象你自己能感受到,煩惱輕智慧長,福慧慢慢現前,開始是很慢,大概總得三年,才能發現比三年前煩惱輕,智慧有那麼一點。再往上去,你要用功得法,這就是經上常講的,依教奉行,你要不依教,依教就是持戒,決定遵守佛菩薩教誨,決定依靠佛菩薩的指導,我們認真努力去做,自自然然心定下來,定生智慧,善生福報,你的福慧就增長。功夫得力之後,福慧增長的速度就很快,真正像數學裡面講的加速度。
我也曾經跟諸位說過,這裡頭最重要的是壽命。要曉得佛在《八大人覺經》上講的四種魔,其中有一種叫死魔,那什麼意思?你的道業沒有完成,壽命到了,這叫無可奈何。你用功用得很如法、很得力,壽命到了。我們肯定你決定不墮三惡道。你是真正修行人,心地清凈善良,與三惡道決定不相應,你來生一定人天道。人天道,再去找個身,那有隔陰之迷,至少要耽誤十幾年。要是遇到的緣不殊勝,那可能耽誤到二十多年。耽誤愈長久,恢復愈困難。如果在古時候,你耽誤的時間可能短,為什麼?寺廟道場多,善知識多,有人看到這個小孩很聰明有善根,把你帶到廟裡當沙彌,七、八歲就受佛法熏習,你耽誤的時間短。悟達國師,這是諸位知道,悟達國師十世高僧,第十世是悟達,好象他是十四歲就會講經,沙彌,十四歲登座講經,大比丘們都在聽他講,宿世善根。緣殊勝,從小就出家,現在沒有這個機會,遇不到這個緣。換句話說,這一個隔陰之迷,要耽誤十幾年,二十幾年,甚至於到三十幾年,現在有許多三十多歲才開始學佛,我們很清楚善根發現。
還有人是什麼?一輩子沒遇到的,沒遇到這個緣,那個耽誤的時間太長了。在最近,最明顯的例子,胡居士的母親,過去生中善根,善根非常深厚,她要沒有那麼深厚的善根,怎麼可能過世之後四十九天往生?哪裡可能,沒有聽說過,我們心裡很清楚。我跟她見過兩次面,我知道她有善根,從什麼地方看出來?見到出家人她很恭敬,很歡喜,她不排斥,這就是有善根。一般沒有善根,見到出家人討厭,不喜歡見你,說不了幾句話就請你走,那是什麼?那真的叫沒有善根。跟出家人接觸很親切,很歡喜談話,說明她有善根。可惜怎麼樣?在這一生當中沒有機會遇到出家人,當然她到寺廟是觀光旅遊,她也不會去拜佛,也不會去向人家請教,玩玩而已。臨終勸導她,她能接受、她能相信,善根發現。晚不晚?不晚,把她宿世的善根從這裡引發出來,她知道聽經,日夜不休息,我們現在叫惡補,聽《無量壽經》、聽《地藏經》,我們播放光碟二十四小時不中斷,她真用功,她明白了。給她做中七,中七是四十九天,中七七,她附在靈媒的身上透了消息,阿彌陀佛接她走,下品中生。我們看她這一生行業很符合,你看那十六觀經裡面講的,非常適合,不是假的。緣,善導大師講「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所以這飄動跟不動,那個關係太大了。
你們諸位同學要曉得,我到處行動,不是我自己的本願,不得已,現在有時候還要出去走動,為什麼?為求世界安定和平。如果有人代替我做這個事情,我會給他磕頭,我感謝他,我在家裡講經,把功德迴向給他,你代替我去。找不到替身,沒有法子,看這世界動亂頻繁,這我常講的世出世法的根本,都是在安定和平當中成長,動亂對於修道有決定的妨害,這是很不得已去做這件事。我非常羨慕古時候祖師大德在一個地方住下來,幾十年不動,天下人想來學,「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又何況現在我們利用網路、利用衛星遠程教學,就不必去了,不必去往返惹這麼多麻煩。從前分身無術,現在用網際網路,用衛星電視,分身有術,為什麼還要飄動?這大錯特錯。再看後面還有一個名號:
【或名隱覆。】
這個『隱覆』是講罪孽,造作的罪孽,總是用他的小聰明來掩飾,不願意叫別人知道。自己做了一點小小善事,想盡方法來宣揚,來渲染,博得社會大眾對你的讚歎,你感覺得很榮耀,你那一點善報光了,報掉了,你的罪隱藏在深處,沒有人知道,這不是好事情。惡貫滿盈的時候,果報就現前,所謂是算總帳,總帳一算可不得了,世間其他宗教裡面常講的末日的審判,末日的審判,諸位想想,不就是算總帳嗎?到那個時候,你沒法子隱瞞。
佛菩薩,世間聖人,孔孟都教導我們,罪過要知道懺悔,懺除業障這是正確的。懺悔裡頭最重要的,發露,發露就是沒有隱瞞。我所做的錯事,別人都知道,這個人批評你,那個人教訓你,喝斥你,這就報掉了。佛法裡面講,重罪輕報,不怕人批評。甚至於是不怕人毀謗,不怕人造謠,無論是當面背面,消業障!對於批評的人,毀謗的人,不可以有怨恨心,不可以有報復心。你要有怨恨,有這麼一點意思,你的罪業消不了。你要有報復的念頭,那你的罪業加重。所以,遇到逆緣,遇到惡人,正是消災免難機緣成熟,這個時候在你一念之間,你一念清凈善良,願意接受,消災免難。你一念愚痴,一念瞋恚,一念報復,那就造成以後惡意的循環,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我們世間人講的惡性的循環,這個事情就太可怕了,我們不能不知道。
如果沒有諸佛菩薩,沒有聖賢教導,我們跟一般人一樣,不可能曉得這個道理,不可能知道這些事實真相,這是我們對老師感恩戴德之處。過去今生所造的業障,天天在累積,尤其「隱覆」當中的累積,你說這個事情多可怕!我們今天有緣遇到佛法,介紹人那個恩決定不能忘記。我怎麼知道有佛?我怎麼知道有凈宗?老師的恩德。我知道有佛,方東美先生介紹的;我知道有凈宗法門,李老師介紹的。沒有真正高明人指點教導你,我們隱覆的業障總有一天爆發,不得了,這個爆發肯定在這一生,這一生臨終的時候爆發,算總帳,果報在地獄,這個幾乎是肯定的,我們也不必瞞著別人。
我在年輕沒有學佛的時候,性格跟了凡先生一樣,刻薄,耍小聰明,喜歡挖苦人,常常整人下不了台,以此為樂。有意無意跟人結的冤讎,人家的怨恨自己不知道。這種怨恨,在這ㄧ生當中障礙你的前途事業,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遇到障礙,沒有人願意幫助你,自作自受!這叫現世報。我們自己很清楚、很明白。晚年有這麼一點點福報,是學佛之後覺悟、明白了,懺悔改過,使這一生修積的一點福報晚年現前,這個對自己也很安慰,為什麼?花報現前,這個花報還不錯,來生的果報一定殊勝。像植物一樣,花開得好,我們就想到,這果一定會結得好,對自己的修學增長信心,知道古人所講「功不唐捐」這一句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自己會更認真、更努力,這個進展的速度更快。現在一年的進展,不敢說超過過去十年,至少超過過去三年到五年,那肯定的,那進步不是一年一年的了。漸漸契入境界,法喜充滿,在日常生活當中得受用。工作,待人接物,解決疑難,在這些地方諸位仔細觀察,你就明了。
所以隱覆之罪非常非常的嚴重,六道眾生為什麼每況愈下,一世不如一世,真正的原因就是覆罪,自己造作的罪業隱瞞,虧吃在這裡。修行人如果是隱瞞的話,你的罪業懺不了,你的道業不能成就,來生還是繼續搞輪迴,還是繼續受果報。今天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一八二卷)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最後一段,上方振音世界第三段苦滅聖諦,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無依處。或名不可取。或名轉還。或名離諍。或名小。或名大。或名善凈。或名無盡。或名廣博。或名無等價。】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一段講的是出世間之果,果裡面的名稱有很多是從因上建立的,這個例子前面很多,我們現在都能夠明了。現在我們看第一句『或名無依處』。世間人總要找一個依處,依靠的處所。我們學佛也不例外,先要找個歸依處,自己身心才有安全感。如果「無依處」,這就沒有安全感。這個念頭是個妄念,完全不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事實真相是無依處。無依處是滅諦名稱,為什麼?無依處是無為法,有依處是有為法,我這樣說你應該明白了。
《百法明門論》裡面所說的世出世間一切法,你想想看哪一法不是有為法?講到最深的心法,阿賴耶,末那,意識,前五識,這是心法,能變法界。大乘經教裡面常講「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識就是這八心王,(含前五識),就是八識,唯識所變。識變的境界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識變的;識的作用,起作用是五十一心所。心所是心的起用,五十一類,每一類裡頭不知道有多少。從心法變現出色法,色法有十一,五根、六塵。六根裡面的意根是心法,那不是色法,所以色只有十一,五根六塵。從心心所變現出來的一個抽象概念,它不屬於心也不屬於色,它確有其事,這有二十四類叫不相應行法,不屬於心心所、色法,但是跟它們也脫不了關係,這統統叫做有為法,在百法裡頭佔了九十四法,只有後面六法是無為法。
有為就是有生有滅,無為是不生不滅。你想想看有依,有依是有生有滅,無依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真的,有生有滅是假的。有生有滅我們就稱之為世間法,無生無滅我們稱為出世間法。這些是世尊教化九法界眾生,九法界眾生還沒有能夠轉識成智;換句話說,他沒有能夠離開有為法,世尊做如是方便說。從方便的熏習逐漸悟入真實,佛就跟你講無為法。
何以無依?能現的心,能變的識,遍法界虛空界,遍過去現在未來,你到哪裡去找一個依處?「這個地方是依處,那個地方不是依處」,這是錯覺,是你的認知錯誤。你要真正明白了,遍法界虛空界哪個地方不是依處?一切處皆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時皆是。依處不存在,這個妄念沒有了,滅諦,所以它是屬於果德,這個道理不能不懂。你要是不懂,你的境界轉不過來。轉什麼?轉識成智,轉依處為無依處,轉妄想為根本智,轉分別執著為妙觀察,為平等性。八識五十一心所,色法,二十四個不相應,無一不遍法界虛空界,所以轉成四智菩提,四智也是遍法界虛空界。世尊在華嚴會上如是說,說的都是諸法實相,所以你找依處了不可得。
這樁事情我們沒聽說過。你有沒有聽說過世尊在楞嚴會上教阿難去找心,心在哪裡?在哪裡就是依處。阿難找到心在內,被釋迦牟尼佛否定了;他說那心在外,心在中間,他連續找了七處都被釋迦牟尼佛否定,為什麼?心遍法界虛空界,你說它在一處,錯了,這一處有,那一處就沒有?它統統都在,無有一處不在。就像我們一般人觀念當中虛空,好象虛空無處不在。自性沒有現相,能現一切相,不現相的時候你覺察不到,六根接觸不到,現相,六根就能接觸到。其實六根也是唯心所現,沒有例外的。由此,我們就明了根塵就是自性,離開根塵到哪裡去找自性?自性遍法界虛空界,哪有一處!這是事實真相。你要真正透徹了解真相,我再問你:哪一個眾生不具足如來果地上的大涅盤、大菩提?統統具足!所以佛才講真話,「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雖具足,你現在迷惑顛倒,你自己不承認,這沒有法子。所以佛在經上常常講顛倒錯亂,迷惑顛倒。顛倒在哪裡?就是這個念頭,你的想法看法錯了,一百八十度的錯誤。這個迷惑顛倒也沒有界限,佛在經上講得好,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
凡聖沒有差別,差別在迷悟不同。如果我們能夠參透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把這個依靠放下,你就得大自在。你今天為什麼不自在?被依處束縛,總想找個依處,所以佛叫你皈依三寶,妙絕了。三寶,自性覺遍法界虛空界,自性正遍法界虛空界,自性凈也是遍法界虛空界,這是你的真正皈依處。皈依三寶,三寶是無依處,皈依,皈到哪裡?皈到無依處,你的功德圓滿,你身心安穩。回歸到自性,你這個身體流露的全是性德,而且是什麼?性德圓滿的顯現。
學佛不是別的,回歸自性而已。自性自然的流露,那就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世出世間究竟圓滿。這從自性裡頭求,不能從外求,從外面求,求不到。從外面求叫外道,佛法里講外道,決不是輕視人,絕對沒有自大,沒有輕慢人的意思,外道是什麼?心外求法。心外沒有法,心外求法,你當然會落空,你一無所成。心外求法是依他不是依自。那我們凈土宗教導的是依靠阿彌陀佛,依靠極樂世界,彌陀跟極樂是不是他?你把他看作是他,這個妙絕了,也能成就,這不可思議。大乘法裡面你要是依他,你決定不能成就,唯獨凈土法門依他還能成就,這怪事情。你的念頭裡頭自他沒有化解,有自有他,有自有他是對立,這我們常常講、常常勸,把內心裡頭的對立矛盾把它化解掉。自他是對立,但是這個對立,行,阿彌陀佛真的是准許到西方極樂世界再提升,再把這個錯誤的念頭化解掉。化解之後極樂在不在?彌陀在不在?在!這個時候才真正恍然大悟,原來是自性彌陀唯心凈土,不是他。
阿彌陀佛是自性彌陀,極樂世界是唯心凈土。你懂了沒有?沒懂,你永遠不會懂。為什麼?真的要懂了,恭喜你,你已經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才懂,不是法身菩薩不懂。真正懂了,你就入不二法門,《華嚴》是不二法門,彌陀是唯心彌陀;釋迦?唯心釋迦;耶穌?唯心耶穌;張三?唯心張三;李四?唯心李四。極樂世界是唯心凈土,這個地球?唯心地球;我們住的圖文巴?唯心所現。你這才真正明了宇宙原來是一不是二,離開自性,離開唯心,無有一法可得。彌陀自性變的,釋迦自性變的,耶穌自性變的,張三、李四統統自性變的,你我他也是自性變的,是一不是二,這樣你才真正徹悟。
我雖然給你講,你入不了境界。古人這些話不說,為什麼?大慈大悲。我跟你說是沒有慈悲心。為什麼不說是大慈大悲?不說是叫你悟入,用種種方法誘導你悟入這個境界,悟入是你自己的,你得受用;我給你說破了,把你的悟門堵死了。那我為什麼要說?因為我知道你不會開悟,你的悟門早已經堵死了,我再堵一點也沒有什麼妨礙。我透這麼一點消息給你,你要是真懂了,對你的修學有很大的幫助。其實對你的生活,改善你生活品質也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從前出家修道的人,這在佛門稱為什麼?無依道人。他能用這個名字,內行的人一看那不簡單,無依道人,什麼條件才能稱?明心見性,破一品無明,證一分自性,才能稱為無依道人,他住的這個小道場才可以用「無依」來命名,無依精舍,無依茅蓬,能用這個,這是表示自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自性。換句話說,超越十法界,十法界裡面都有依,那六道就更不必說了。所以「無依處」是如來究竟果位上所證的,滅諦別名。再看第二句。
『或名不可取』。清涼大師這一句有註解,因為這一句意思很深,真的我們一般人看不懂。註解裡面說「滅名不可取,取則不滅也,小之則無內,不容一物也。大之則無外,法界性也」。後面這個註解講的圓滿。「小而無內,大而無外」,這是佛家說的。現在科學,尖端的科學確確實實是向著兩個方向發展,一個研究太空物理,大而無外;一個研究量子力學,小而無內,今天科學才向這兩個方向發展,釋迦牟尼佛一成佛就說這個道理了。所以不能取,取就有生滅。無論是大、無論是小都不可取。你要問為什麼不可取?《般若經》上講的詳細,它無有所、它畢竟空,你取什麼?
取則不滅。這什麼意思?取你就著相了,取你就有分別,你就有妄想,你就有執著。所以只要有這個念頭,無明、見思、塵沙這些煩惱立刻就起現行,把你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立刻就轉變成八識五十一心所,二十四個不相應,變成這個東西。變的速度之快,沒有人能知道。我們講剎那之間,剎那之間的時間太長太長。《仁王經》上講的,那是世尊隨順俗諦而說,並不是事實真相。講一剎那九百生滅,隨順世諦而說的。這是讓你了解事實真相,因此一切法都不可取,包括這個身體。
身體也是剎那生滅相續相,確確實實不可取,就正如我們現在在銀幕里看的這個現象。現在大家都有一點科學常識了解這個道理。電視、電腦這個螢光幕裡頭現的相,怎麼現的?點,點移動成線,線移動成面,點線面快速的移動,我們肉眼沒有辦法看到它移動這個生滅現象,實際上?實際上它那個點,一點、一點生滅,它速度太快了,所以這個相確確實實是無所有、是畢竟空、是不可得。所以你天天看這個螢光幕,你要覺悟,真會看,常常看這個,一定有一個時候豁然大悟,你契入佛知佛見。
佛知佛見就是正知正見,那你對於宇宙之間一切的性相理事因果,你完全通達了,一點點障礙都沒有了。我們現在看的這個世界的相,這是個立體的,我們在螢光幕上看是平面的,平面如是,立體也如是,它的速度比螢光幕上不知道要快多少倍。我們講多少倍還不行,至少要講到億萬倍。凡夫怎麼曉得這個現象!這個現象佛怎麼曉得的?佛心清凈,佛心不動,唯有不動,你稍微有一點動彈,他有感應,他就知道。所以佛在大乘經上說什麼人能看到這個事實真相?八地菩薩。八地叫不動地,八地以上這個諸法實相他徹底明了。
我們曉得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這個果位最高的五個位次他們能看到,八地菩薩是剛剛見到。見到什麼?見到阿賴耶,實際上就是見到一切諸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就是見到這個。妄想斷盡了,妄想雖然斷盡,還有一點習氣,習氣難斷。那麼到九地、十地、十一地斷習氣,習氣也沒有了,妙覺位。你要真正體會到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六塵境界你可以受用,你不能控制,你不能佔有,「取」就是控制、就是佔有,決定不可以。好象是什麼?就好象我們看螢光幕裡頭的現相,我們可以欣賞,我們可以受用,螢光幕上的現相,你能不能控制?不能控制,你能不能佔有?不能佔有,為什麼?剎那生滅。你看到這個影像不過是個連續相續相而已。
相續怎麼來的?相續是從生滅來的,生滅速度太快,一個接著一個,一個接著一個,雖然一個接著一個,各個都不一樣。只是講相似不是決定相同,絕對不可能有絕對相同的,不可能的,全是講相似。我們以一個人來說,人,我們把單位算大一點,講剎那太短了,我們說一秒鐘一秒鐘,這個大家概念會比較深一點。一秒鐘跟一秒鐘不一樣,前一秒鐘的凈空法師跟現在這一秒鐘不一樣,不是一個人,底下一秒鐘又是一個人,哪裡會一樣?如果一樣的話,這個人長生不老了。大家都曉得人漸漸老,人是一秒鐘一秒鐘的老,這一秒鐘必定比上一秒鐘要老,下一秒鐘就更老,是這麼老的,不能再恢復到上面那一秒鐘,這個道理你要懂,這叫剎那不住。你真正了解這個道理,你就曉得不可取,那麼對於一切萬事萬物,你就很自在。為什麼?隨緣。絕對不會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沒事了,沒事就自在,這個自在是智慧開了,智跟福都現前。
「不可取」是真的,你要是有個念頭想取,那是虛妄,妄想,妄作,妄為。你的心不清凈,為什麼?一天到晚胡思亂想,胡思亂想是妄心,分別執著,永遠擺脫不了!真的是什麼?真的是清凈心,是平等心,是覺悟心,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會修行的人修什麼?修這個。你要修真心,這妄要舍掉,不可取就是舍掉,捨得乾乾淨淨。自己智慧、德能、相好自然現前,智慧德能相好是自性本具的,本來具足。自己已經轉識成智了,應化在九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在九法界應化身不一樣,應化的境不一樣,那不是自己起心動念,是眾生起心動念,隨眾生的心想而生。就像江本勝博士實驗那個水一樣,水沒有心,水沒有念頭,隨眾生心念反應不一樣。到自己入正覺位,這正等正覺位,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法身菩薩,你自己跟那個水一樣,心地清凈一念不生,但是能隨九法界眾生之感,九法界眾生用什麼心感,你就用什麼心應。感的人是有心,應的佛菩薩無意,不可思議的境界。感或許是虛妄的,應都是真實的。這些地方我們要很細心去體會,真正體會得受用無窮。所以我們的學習不能不虛心,不能不認真。虛心你才能契入,不虛心不能契入。此地所講的這幾句跟現代科學所講的完全相應,佛法裡頭有高等的科學。
所以一切法不離自性,自性是圓滿的。世出世間無論什麼樣的學術都離不開它,它是根,它是本。世間法像一棵大樹一樣是枝葉,能生、能現、能變的那是根本。會學的人,古大德常講從根本修,根本是心性,起心動念。所以這個名號我們讀了之後,要知道現在怎樣去學習,我們現在雖然在凡夫地,看到如來果地上的名號,大乘圓教可以學,這是個方向,這是個目標。
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做什麼事情,世間法來說不能不認真,佛法來說何必認真。你要怎樣調和,調和得很好?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能夠圓融,這就叫用中,你真正得受用。你看看天台家講的三諦,空假中,真諦講空,這個地方講真諦;俗諦講假,那麼你在日常生活當中,你要會用中。你怎樣把佛法落實在世間法裡頭?世法跟佛法是一法,是不二法,你就成為菩薩,菩薩會用中。六道凡夫他完全落在假裡頭,他不知道是有真;二乘人,偏真涅盤,他墮在真裡頭不知道是假,世間出世間合不起來;菩薩懂得中,把世間跟出世間合起來,融合起來,得大用,所以得大自在。我們要學這個本事。
在現前無論做什麼事情要認真、要負責。古人有比喻,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是像唱戲一樣,他演得非常逼真,他演得叫你完全看不出來那是假的,其實怎麼樣?其實他一點執著都沒有,他在演戲。演出,希望觀眾,觀眾是凡夫,觀眾在菩薩演出裡面豁然覺悟,他演出的效果就收到。你要問菩薩什麼時候演出?從《華嚴經》上告訴你,菩薩的演出從來沒有間斷過,這是講這個《華嚴經》,一切諸佛如來塵說剎說從來沒有間斷過。為什麼?六塵說法。極樂世界六塵說法,我們這個世界又何嘗不是六塵說法?只是我們自己麻木不仁,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他方世界的菩薩到我們這個地方來應化,一方面來應化、來表演,一方面他來學習,提升自己,自行化他從來沒有間斷過。再給你說,我們自身自行化他也沒有中斷,但是問題在哪裡?我們所表演的是業力在導演,負面的,我們在演六道輪迴,佛菩薩那是般若智慧在導演,導演不一樣,演員都一樣。大家細細去咀嚼我講的這個味道,看看你們能不能體會得到。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苦滅聖諦」名號第三句:
【或名轉還。】
『轉』是回頭,『還』是還原。還歸自性,自性就是滅諦,自性就是無上道,自性就是第一義諦。滅諦從因上講,稱之為「轉還」。我們在初學經教的時候,老師常常囑咐叮嚀教導要轉心,學佛真正功夫要從這裡做起。改心,這老師常講的,做個轉變,改心。改心,實際上的意思是改念頭,改變你的想法看法,往昔所想的、所看的是錯誤的,把錯誤改過來,轉變歸還到真實,這個人叫真修行,宗門裡面講會了,真會了。
老師的教誨,古來祖師大德的著述,我們聽了很多、看了很多,可是怎麼樣?境界現前轉不過來,這是什麼原因?這個想法看法雖然錯誤,用的太久了,已經用成習慣,現在要把這個習慣一下轉過來可真難,這是事實。譬如我一向都瞧不起你,從來也沒有一念尊重你,現在要我改過頭來看得起你、尊重你,這個難,太難了。甚至於學佛,連佛菩薩也瞧不起,也沒有看在眼裡,習氣!叫煩惱習氣。所以古大德教人,你要想成就,當然你要找個老師,要有個人教你,誰是你的善知識?不一定說這個老師聲望很高,社會大眾都尊敬,不一定是你的老師;社會大眾尊敬,你不尊敬他,你瞧不起他,你跟他叫白跟,沒有用。你要依什麼人做老師?你心目當中最佩服、最景仰的,這個人教你,你會聽,你能接受,這是你的真正好老師。但是你必須要知道,你是走正路還是走邪路?你所最佩服的老師,最敬仰的老師,他走的是邪路,你很歡喜他,他往阿鼻地獄走,你肯定跟他到阿鼻地獄去。這個例子太多太多了,不勝枚舉。
所以有人問魔的力量為什麼這麼大?佛是正法,為什麼這麼衰?妖魔鬼怪的力量這麼大,什麼原因?這個經上前面所講的共業所感。魔王出現在這個世間,他的時節因緣成熟,這個世間裡面所有的眾生,大多數都跟這個魔王前世有關係,有緣,所以他雖然是邪道,這些人盲從跟他學。佛雖然是正道,對佛沒有信心,跟佛沒有緣,佛不能度他,但是佛不捨棄他。佛怎麼不捨棄他?知道他跟著魔學造罪業,他要墮地獄,他要受無量劫的苦難,苦難受盡了,他這一生阿賴耶識裡頭印的有佛的形象,有佛的名號,那個時候才會起現行,無量劫之後,他要受無量劫的苦。這個苦他應當要受,為什麼?消他的業障。他要不受苦,業障消不了,業障消不了,善根生不起來,是這麼個道理。所以我們遇到這些人別著急,常常想到佛都不著急,我們著急有什麼用?他必須要經過這個過程,迷惑、造業、受報,他已經走上這條路回不了頭來,隨他去吧!等他的業障消掉之後,他還會回頭,這佛菩薩有信心,為什麼?這個佛號,佛的形像,你看到一次、聽到一聲,「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個不會抹滅的,金剛種子!
我們看到他這個現象,想想我們自己在多生多劫之前也是這個樣子,我們也是愚痴無知跟著魔走。無量劫中墮地獄,墮餓鬼,墮畜生,無量劫這才出頭,出頭,覺悟了,善根出現了,有一點智慧能夠辨別了,不再跟妖魔鬼怪走了。妖魔鬼怪雖然在周圍誘惑,我們能如如不動,不受他的影響,這是八相成道裡面的降魔。這一生肯定有成就,這個成就不是示現成等正覺,不是的,這個成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之後,哪個地方有緣,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你就能示現成等正覺去教化眾生。這個路快速!穩當!
所以一個人在這一生當中,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是非,不容易,千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我們聽古人這麼說,在古人文字裡面這麼看到,自己親身沒有見到。到自己親身經歷,你的感受不一樣,得要有這麼大的歲數才能談到親身經歷。我跟方老師,正式跟他學習的時間不長,但是往來的時間太長了。我們往來幾十年,我認識他、親近他的時候,四十多歲,他七十九歲過世,交往三十多年,是個好老師。底下出了多少人?很有限,確實不多。章嘉大師是好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是好老師,親近他的人,跟他學的人,太多太多,幾個人有成就?這是我們親身經歷的。
半個世紀,細心去觀察,再回頭來想想自己,自己這一輩子學佛五十二年,講經教學四十五年,這四十五年當中,跟著我的有成就的有幾個人?能夠像我這樣的一個也沒有。要是像過去那個時代,在這種情形之下肯定求往生。為什麼?這世間沒有傳人,沒有傳人,走路!沒有住世間的理由,應當走路。現在的環境不一樣,身邊雖然沒有好的學生,沒有傳人,不在身邊的,有!從網路上學習的,從衛星電視裡面學習的,從中國,從海外傳來的訊息告訴我,真有人在學,我們聽到很安慰。這種機緣是從前人沒有的,現代的名詞叫做遠程教學,給我帶來很大的欣慰,非常難得。
除這個之外,現在是亂世,靈界的訊息很普遍,無論在哪個國家地區常常遇到。所以有些人很崇拜鬼神,這就是與鬼神有緣。鬼神應不應該崇拜?《華嚴經》上告訴我們,應該要禮敬,禮敬諸佛,這是應該的。為什麼?他有佛性,他也是眾生。既有佛性,他現在聞佛法,將來必定成佛,所以恭敬是平等的。能不能信他?你要像孔子所說的「聽其言而觀其行」。你不能盲從,他的言要是正可以接納,提供我們做為生活或者是工作學習的參考。如果他說的不是正法是邪法,那我們對他敬而遠之。遠之是什麼意思?完全不能接受他,這個樣子你不受其害。你要是盲從的話你肯定受害,那一受害你就很難回頭。
邪正怎麼分?印光大師教導我們的方法決定正確。你要能夠守住印光法師十六個字,你接觸妖魔鬼怪決定不受他的害。印光大師教人,「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凈土」。世出世間只要用這個標準做為衡量,決定沒有錯誤。出世間法,信願持名,求生凈土,其他任何法門不為所動,我們尊敬不動心,我就修這個法門。對於世間一切,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不受害。敦倫就是倫理道德,如果這個神,神靈,他說的是破壞倫理道德的,這是邪神,這不是正神,對他趕緊敬而遠之。
如果你的心邪,念頭邪,行為邪,正神不會接觸你。為什麼?不同類。你的心邪,念頭邪,行邪,妖魔鬼怪接近你,為什麼?你跟他志同道合。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知道,知道這個道理,曉得很多很多年輕人被這些什麼神通感應迷惑,你就明白了,你要知道自己應該如何處理它。迷得輕的可以勸勸他,不能回頭的,算了,不要去理他。這不是不慈悲,佛大慈大悲救不了,佛都救不了,我們有什麼能力?我們只有好好修自己的凈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人我認識,那就跟我有緣,將來他在魔道,在三惡道受盡苦頭,苦頭受盡之後,想回頭了再去幫助他。這叫什麼?時節因緣,現在不是不幫助你,你不會接受;你不會接受,就是幫不上忙。你要接受,他才能幫得上。
要知道妖魔鬼怪誘惑人沒有別的,就是神通。佛有神通,菩薩有神通,阿羅漢有神通,為什麼不用神通?如果佛菩薩、羅漢也用神通,邪正就沒有辦法辨別,利少害多。所以佛菩薩走一條正路,教學,講經教學,魔不會講經教學,魔所講的都是些歪道理,都是破壞倫理道德,破壞正知正見的,你仔細觀察,他都是教你增長貪瞋痴慢,都是教你增長自私自利。他的貪瞋痴慢不斷,嫉妒傲慢瞋恚很重,稍稍不如意得罪他,他就報復,這是魔!正法裡頭沒有,正法裡頭,你就是欺負他、侮辱他、陷害他,他不會生氣,他不會報復。頂多他迴避,讓你,你罵他,他不還口;你打他,他不回手,這是正法。
要有能力辨別邪正,你才能夠「轉還」,從邪轉還歸正,從迷轉還歸悟,從惡轉還歸善,你才能回頭。你沒有能力辨別,你怎麼可能回頭?你認為你那條路是正的,你不知道那條路是錯的,沒有能力辨別是非邪正,這種人,佛菩薩來了都救不了,我們不能不知道。要想幫他們忙只有一個辦法,先成就自己,自己往生極樂世界,早一天成佛道,再回過頭幫助他們。再看下面第四句:
【或名離諍。】
六和敬裡頭,「口和無諍」,『諍』是世間苦報的業因。為什麼會有諍?諍的根源從哪裡來的?我們常常講的十六個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諸位想想這十六個字是不是一切爭論的根?你的爭論是不是為了要得到這十六個字?堅固執著這十六個字?所以你的果報是苦諦。如來果地上大涅盤、大菩提裡頭沒有諍,不但沒有諍的這個行為、念頭,絲毫這個「諍」的意念都沒有,離的乾乾淨淨。這不但是如來果地,給你講證得阿羅漢果,諍都沒有了,為什麼沒有了?自私自利沒有了。阿羅漢,我執破了,《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四相離了,沒有諍的對象。
見思煩惱斷了,就是我剛才講的自私自利沒有了,名聞利養沒有了,五欲六塵沒有了,貪瞋痴慢沒有了,統統沒有了。有這個東西,在六道,而且在六道里,在欲界。色界天人沒有瞋恚,瞋恚的煩惱,在色界、無色界天是伏斷,為什麼?他有慈悲心,他有四無量心,慈悲喜舍。如果有瞋恚,這慈悲喜舍是決定不能現前,它障礙慈悲喜舍。所以色界天人這個煩惱他伏住了。到法身菩薩,諍的這個意思沒有,絲毫都不存在,回歸到自性,自性裡頭沒有諍。我們今天學佛從哪裡學起?要從「離諍」學起,你要是想你的功夫能早一天得力,業障早一天能消除,你就從這裡下手。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講,三年不說話,你肯定會開悟。這個話講的有道理,言語裡面,爭論多。
身語意三業,造的最多的、最容易的,口業。所以《無量壽經》把這一條擺在第一,一切經裡面講到三業都是講身口意,順序是這個排法。《無量壽經》是把口業擺在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這大家念得很熟;「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凈無染」,《無量壽經》一開端提出修行的總綱領。我們用什麼方法來護三業?凈宗學會成立,我們選的這五個科目,就是用這五個科目來善護三業,「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二十個字,都是在善護三業。三業清凈無染就成佛了。我們在許許多多繪畫的佛像,佛像後面有圓光,圓光頂上有三個字「唵,阿,吽」,這三個字是什麼意思?從前章嘉大師教我,這三個字就是身口意。唵是身,阿是口,吽是意,這三個字一般都是用梵文寫的,用藏文寫的,也有用中文(梵語音譯的),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善護三業。如來果地三業清凈到極處,一絲毫染污都沒有,不像等覺菩薩,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破。
我們遵守《無量壽經》的教誨,口業最容易犯,日常生活當中特別要提高警覺,學「無諍」。如果要學無諍,那你一定要先學吃虧,中國古人常講「吃虧是福」,你不能吃虧,你沒有福。不能吃虧是什麼?你好爭,喜歡跟人爭論,一點虧都不能吃,一絲毫都不能讓人,你的福報有限。一次的爭論,折一次福報,你前世今生修了多大福報,從口裡頭折掉了,你說多可惜!這是什麼?這才叫真正的愚痴。世出世間聖人常常教我們惜福,我們不知道惜福,什麼叫惜福?無諍,無諍是惜福。
世間無論是大小事業領導人,他用人,用人他懂得觀察人。現在這個世間各個階層的領導人,跟半個世紀、一個世紀以前的人相比,水平也降下來,智慧、觀察人的能力遠遠不如從前的人。從前人讀書,他有標準;現在人不讀聖賢書,沒有標準,所以往往用人不當。用人不當就用一些沒有福報的人,他的事業怎麼能有成就?怎麼能興盛?從前做生意、做老闆的,他僱員工,他會看人,他要看什麼?有福報的,給老闆帶來好運,他的公司會興旺。你要不會用人,用一些都沒有福報的,你老闆再有福報,他們沒有福報,你完了,你興旺不起來。
觀人是一門很大的學問。那我們不會看人,不會看人,只要你誠意自然有感應。所以真誠心是萬事萬法成就大根大本,真誠心,自然就會有感應。你心沒有真誠,你心是虛偽奸詐,感應來的人也統統跟你是一類,物以類聚,不是一類聚不起來。你正大光明,小人入不了你的身邊。縱然想盡方法鑽到你身邊,時間不久他自然會走,邪正不能相併!這是自然的法則。我們細心觀察原始森林,叢林裡頭,一片叢林它樹木的品種就是一個,它不會有夾雜別的種類在裡頭,這誰教它的?自然法則。澳洲內陸有土著,我聽說有兩百多個族群,每一個族群就是一族。像我們中國人是一個姓一個族,沒有別的族摻雜在裡頭,還是保持原始的社會,他們有自己生活方式,有自己的傳統,有自己的語言,他還沒有文字。這天然的,自自然然的,自自然然的稱之為道,隨順自然稱之為德。人要是背離道德,他的行業就不善,他的果報在三途。
所以我也常說,你們細心去觀察兒女對父母之愛,父母對兒女的愛,純真無妄。從什麼地方看?你看幼兒,你從這裡看你才真正能知道。我們自己每個人都從幼兒長大的,幼兒看前三年,就是從出生到三歲,你看他那個時候依賴父母,愛父母,那純真無妄。父母對於幼兒那個愛也是純真無妄。漸漸長大了,這個愛愈來愈冷淡,愈來愈疏遠,甚至於背叛,什麼原因?染上這個社會一般不良的習氣,這就是教育。《三字經》上都說,「苟不教,性乃遷」,遷就產生變化。原來是本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你要不教,這個本善慢慢就變成不善。
古人重教育,現在人疏忽了,父母不教;在學校,學校老師不負責任,老師不教,老師也不敢教。社會教育,今天你打開電視,殺盜淫妄,報章雜誌、電影無不是宣揚暴力、色情、吸毒,教這個東西,仁義道德那個內容完全沒有了。甚至於這些東西,現在受到社會的排斥,政府也排斥,他不要這個東西。中國古時候崑曲、平劇,這些戲劇慢慢在中國會淘汰掉,為什麼?它裡面的內容是仁義道德,忠孝節義,現在社會上不要忠孝節義,所以這些演員表演,沒有機會表演,也沒有人觀賞,也沒有人贊助。中國幾千年來靠這個教育人民,因為沒有那麼多的學校,沒有那麼多師資,用什麼?就是用這些戲劇,這些戲劇的內容都是教仁義道德,都是教孝悌忠信。所以從前這些中國人,不認識字的他懂得,他懂得忠孝節義,從哪裡學來的?看戲學來的。每一年年節地方一定是邀請戲班來演戲,演戲接受教育,表演的內容有標準。這個標準是孔老夫子制定的,三個字「思無邪」,絕對不會教你邪思邪見邪行,絕對不會。戲劇裡頭也演因果報應,你看每一齣戲,善人最後一定有好報,惡人最後一定有惡報,教這個東西,現在這個沒有了,不得了。
所以我們常常聽到人講災難、講世界末日,很多人問我:法師,許多宗教講世界末日,你相不相信?我說我相信。我為什麼相信?聖人,倫理道德,就是正面東西全部都不講,全都不要了,所提倡的全都是負面的,這還得了嗎?這個社會一定會天翻地覆,我們好在是學佛,要是不學佛,不得了,真的是死路一條。學佛之後,我們這明白生死是身,身有生滅,靈性不生不滅,這是我們在學佛這麼多年來搞清楚、搞明白,所以生死一點恐懼都沒有。最重要的死了以後到哪裡去?這個重要。我知道我死了之後,我去的地方非常殊勝,快樂無比,你還會怕死嗎?老老實實告訴你,希望早一天死,早一天去。去極樂世界,去好地方,到這來受苦受難幹什麼?沒有意義。所以念佛人往往三年五載他功夫成片,功夫一成片就走了,一絲毫留戀都沒有,不是他壽命到了,他壽命還有不要了。我們今天,這有把握能去了,為什麼還不去?這身體還可以,還管用,多住幾天,多帶幾個人去,好事情,到極樂世界不是我一個人,我帶一大群人去。如果不為這個,你要是住在這個世間,豈不叫貪戀這個世界,你生生世世還繼續搞六道輪迴,這真正叫沒出息,迷惑顛倒,沒真正覺悟!好,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一八三卷)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最後一段,上方振音世界苦滅聖諦,第五句:
【或名小。】
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說,滅名『小』,「小之則無內,不容一物也」。這是講到自性,性沒有大小。我們要用大小來看它,它沒有內,沒有外,小到無內,那就沒有辦法再小,清涼說不容一物。可是性德真正不可思議,我們在前面看到,這小裡頭有大。大中有小我們沒有疑問,它小中有大,大是不是一物?不是一物,本來無一物。大裡頭有沒有一物?大裡頭也沒有一物。這些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什麼?是不是一物?從自性上來看,本來無一物,這個話愈說愈不懂。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說過,「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就性上來說就是覺,夢裡明明有,覺了之後沒有,覺了之後知道你正在作夢的時候也沒有。這個夢境到底是怎麼回事?佛說得好,夢境是妄想。那個想上加個妄,就不是真的,絕對不是真有,確確實實事實真相是本來無一物,清涼這裡說得沒錯,不容一物。六祖惠能大師講得很好,「本來無一物」,這是自性的真相。
這一樁事情確實很難懂,此地講小、講大,都是滅諦的名字,名稱,如來究竟果位所證的性體。性體不可得,不可思議,從體現相,叫唯心所現,那個相也不可得。體不可得,相哪裡會真有?所以這個相稱為幻相。《金剛經》上講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凡所有,不但包括十法界依正莊嚴,也包括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有相,華藏世界有相,極樂世界有相,我們娑婆世界擺在面前有相。什麼人能看出來?「相即非相,非相即相」。相是真如所起的作用,非相是真如的本體,性相是一不是二。相沒有大小,就是說明相是清凈寂滅。如果有大小,它就不是清凈寂滅。這個境界很難講,講都很難,體會就更難了。為什麼?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前面我們讀過,微塵裡面現世界,微塵沒有放大,世界沒有縮小。經上又說,普賢菩薩能入,能入微塵裡面的世界。你就曉得,世界無量無邊,有多少微塵?又何況這個東西重重無盡,微塵裡面有世界,那個世界裡頭又有微塵,微塵裡頭又有世界,這個道理不好懂。古時候賢首國師在宮廷裡面說到這個境界,大家聽得很茫然。賢首國師很聰明,請皇帝造一個八角亭,這很簡單,皇宮裡頭建個八角亭。亭子造好了,請皇上安八面大鏡子,每一方放一張大鏡子,八個鏡子,八個鏡子互相對照。請皇上站在亭子當中,皇上亭子當中一站,看到他的身形無量無邊,皇帝明白了。
無量無邊有沒有?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非有非無。你要是覺,這是自性起用,不可思議,你才能了解事實真相,顯示出自性的無量德能,無量相好,無量智慧,無一不無量,無一不圓滿具足。學佛沒有別的,終極的目標無非是叫我們見性而已,見性就是此地修道證滅,佛用「滅」這個字來形容諸佛如來所證的究竟極果。再看下面這個名詞:
【或名大。】
清涼也有註解,「大之則無外,法界性也」。在這個地方最重要,那就是說大說小,我們千萬不要執著,千萬不能分別。你要是分別,這個大小是對立。執著有大有小,大可以容小,小不能容大,你麻煩就來了,你不能了解真實義。所以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導我們讀經、聽教的態度,是「離言說相」,不執著,不分別,對於佛的言說沒有分別執著;「離名字相」,名字是名詞術語,大小,這都是名詞術語,也不分別這些名詞術語,不執著名詞術語;「離心緣相」,心緣是不要去想它。為什麼?它是虛妄的,名字性空,它在此地是表法的,你要從這裡頭體會它的真實義,開經偈上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個要緊。
真實義是什麼?是自性全體大用。佛說法真正的目的在此地。決不是叫你分別名相,執著名相,那你就錯了。只要你能夠不執著言說,看經不執著文字,不分別文字,不執著名詞術語,也不用心意識,離心緣相就是離心意識。心,我們講落印象,不落印象,意是執著,識是分別;換句話說,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這樣子聽經,這個心態聽經,你就會開悟,你能悟入。我們看《華嚴》,悟入華嚴境界,悟入諸佛境界,悟入法身菩薩境界。你這一入,你就是法身菩薩,你就是諸佛如來,轉凡成聖。
這個地方講大講小,都是自性的代名詞。大不是大小的大,小不是大小的小,這個妙!所以你不能執著它,它不是相對的,它是獨立的,它是絕對的,說明自性沒有大小。從不容一物這上面,你可以說它小;從無外找不到邊際,沒有外,你可以說它是大,都是形容詞。大的意思,沒有邊際;小的意思,小而無內。現在科學家用加速度的方法來分析物質,把物質分割到最小的分子;分子還有內,再把它分析,分析成原子;原子還有內,它有原子核,有圍繞著它的電子;再給它分析,分析成粒子;粒子還有內,分到無內,無內就沒有了。只要有,就有內,你們諸位想想對不對?分到最後是自性,沒有內。有內是什麼?有內是法相,無內是自性,是法性;有外是法相,無外是法性。這個說法諸位也比較容易體會一些。
我們凡夫之所以不能見性,都在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虧,吃虧就在這些地方。這是一個概念上的問題,這些概念有時候它有作用,能夠幫助對話、幫助教學,它是工具、它是手段,它不是目的,這個要懂得,所以佛法裡頭常用。只要你不執著、不分別,意思你就明白了。這個意思說不出來,要是能說得出來,就不叫做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說不出來,也不能用思惟想像,它確實存在,它永恆不變;它不會隨一切有為法,因為有為法有生有滅,它不生不滅,它跟有為法融合在一體。雖然是一體,一個有生滅,一個不生滅,不可思議。
我們在凡夫地,一般人稱為靈性,這個名詞實在講有許許多多不同的解讀。淺而言之,是我們凡夫一般俗人的見解,這個靈性是什麼?靈魂,把它解釋這個。人有生死,靈魂還不生死,靈魂又投胎去了,這是最淺的解說。最極深處的解說,這是《華嚴經》上的,這是不思議,性體、性相、性用,自性的體相用,經題上講的大方廣!我們說有體、有相、有用,而實際上呢?實際上是一而三,三而一,沒有先後,沒有起滅,這是真的。我們看到所有現象的變化是不是起滅?不是,性體、性相、性德確實沒有起滅,所有一切萬象起生滅的現象,那是由眾生心起來的,所以說一切法因想而生,這就是唯識所變。
識是妄心,是錯覺,不是真實。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心想是識、妄心,那麼想的這個幻相,千變萬化的幻相,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幻相,夢幻泡影,哪裡是真的!這個事實法身菩薩見到,法身菩薩明白了,法身菩薩的心清凈,你說他為什麼清凈?他在一切萬象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就是沒有無明。諸位要知道,無明它的相是動的,妄是動的,真不動,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的心跟宇宙、跟大自然融合成一體,那是什麼?就是法性。
心就是法性,遍法界,遍虛空界,遍一切萬物,融成一體。幾時融的?跟諸位說,本來就融的。人覺悟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是這麼回事情,豁然開悟。不是說悟的時候才融、不悟的時候沒有融,不是,沒有先後。佛不得已跟你講,無始劫以來「法爾如是」,這是佛不得已說的這麼一句話。你要真正悟入,這一句話是多的,廢話。凡夫的廢話很多,全是廢話。學佛終極的目標就是要契入這個境界,入這個境界,什麼事都沒有了,這叫一真。「識得一,萬事畢」。這兩個字的意思,小而無內,大而無外,你要細細的去參究也能悟入,這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再看第七句:
【或名善凈。】
這是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說,純善純凈,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純善純凈,也是不得已而說的一個名相,為什麼?你要有個純善,你就不善;你要有個純凈,你已經不凈了。前面不是講了嗎?小而無內不容一物,怎麼還有個純善純凈?怎麼還有這個東西?《壇經》裡面所講的「本來無一物」,哪來的凈善!那才叫真正的純凈純善。有純凈純善,已經不善,我們要了解這個意思。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念不生,純凈純善。凡夫成佛,還有凡夫可轉,還有佛可成,這個人依然是凡夫,不是佛。真正成佛是什麼樣子?無佛,無眾生,心純凈純善,沒有佛也沒有眾生。所有一切對立全沒有,沒有大小,沒有先後,沒有來去,沒有染凈,沒有凈穢,什麼都沒有,這是自性全體現前。你再看自性所現的相,這個相是唯心所現,心就是性,所現的相,相裡面絕對沒有對立,絕對沒有分別,絕對沒有執著,純凈純善。純凈遍法界虛空界,純善遍法界虛空界,清凈平等,沒有一法是對立的,法界法爾如是。
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應化在九法界,覺悟一切眾生,他自己住的境界就是一真,就是凈善,永恆不變。這個我們不好懂,我們換句話說,他應化在九法界,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釋迦牟尼佛如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我們要問:他有沒有起心動念過?他沒有,如果起心動念過,他是凡夫,他沒有能力說出這麼多經典。你看看全世界,世界上有歷史以來,哪一個人一生當中說這麼多的東西留下來,誰有?為什麼?心意識裡面東西是有限的,自性裡面是無限的,它沒有大小!諸佛菩薩應化是從自性裡面自自然然流露的,沒有止境,其深無底,其廣無邊。這些經文變成文字,文字也是從自性流露出來,字字句句無量義,字字句句其深無底,其廣無邊。經文裡頭一個字我們講一輩子,算你會講一天講八個鐘點,你講一百年講不完,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這些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不是我們的境界。
現在我們是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斷,我們要怎樣學?這兩個字可以學,要學『善』,要學『凈』。善的標準是什麼?是性德,般若,解脫,性的本體是清凈的。學佛貴在隨順自性,大乘經上也常常講法性,要懂得隨順法性,法性純凈純善,這是自性本凈,自性本善。這個凈不是染凈的凈,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兩邊都離了,染凈兩邊也離了,這是自性本凈本善,唯證乃知。你要沒有證得,你不知道,你證得的時候你才知道,唯證方知。我們今天距離那個證,實在講太遠太遠了,這是事實。佛在大乘教裡面跟我們說,大乘菩薩五十一個階級,我們現在連第一步都不能契入,第一步是初信位的菩薩,好比小學一年級,我們都沒有分。這個地方講的凈善是如來果地,階級來講這是第五十二個階級,妙覺位,太高太高了。我們怎麼學法?雖然沒有證得,你看過佛經,佛經就是在最高地位,第五十二個位次妙覺位裡面流出來的,這是什麼?這是我們自己的自性。
所以隨順經論的教誨,就是隨順自性本凈本善,我們要懂這個道理。這不是迷信,不是哪個人的學說。釋迦牟尼佛應化在這個世間,他的名號、他的色身都不可思議,你要問為什麼?它是性德全體的顯現。如果你修行證得心性,像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只要你真正證得明心見性,你的名字、你的色身也像諸佛如來一樣不可思議,你能懂嗎?現在怎麼樣?現在老實說,跟諸佛菩薩示現並沒有兩樣,差別在哪裡?差別是迷而不覺,這一迷可麻煩了,連帶著邪而不正,染而不凈,把自性所現的一真法界,我常講扭曲了,它變形了,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變成三途。妄想變的。
佛在經上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一切法是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現在落在這個地方。但這種扭曲是暫時的,不是永恆的,只要你一覺悟,立刻恢復正常。不覺悟的時候你迷惑,覺悟的時候馬上就恢復正常。章嘉大師從前用個比喻給我說,因為這個事情很難懂。他用什麼比喻?在那個時代,電子的東西還沒有,台灣還沒有,五十二年前沒有電子這個東西。客廳裡面掛的鐘還是用鐘擺,這一秒一秒滴答滴答在那裡擺,用發條。兩根發條,一根發條是管指針的,一根發條是管音響的,幾點鐘它會敲幾下。他就用這發條來做比喻。他說你看到發條嗎?我說我知道,發條我知道。發條本來是平的,把它捲起來的時候,它扭曲了,原來是平的。平比喻佛菩薩、比喻佛,凡夫,捲起來了;卷得愈緊,這十法界位次就愈低。卷的最緊的,地獄道;其次的,餓鬼道;再其次的,畜生道;再其次的,人道、天道、聲聞、緣覺、菩薩。菩薩差不多快要平了,可是你放手的時候,它兩面還翹起來。放平之後,完全不會翹起來這就像是佛。他用這個方法來比喻給我講解,我能體會。
法性是平等的,是平的。加一點點思想,一切法從心想生,加一點心想,它就變形,它就捲起來。你的妄想愈多,卷得愈厲害,就這麼回事情。所以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它馬上就恢復平靜。那個平是它的真相,捲起來是它扭曲的相,十法界依正莊嚴扭曲了。什麼力量把它搞扭曲?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只要你把心想止住、斷掉,法性就現前,真性就現前,善凈就現前。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曉得善跟凈是性德。
現在佛在經教里教給我們什麼是善?佛講了十條,這個十條是基礎,這個十條是大綱。「不殺生」,不殺生這個意思非常之廣,它引申的意思,這一句裡頭的意思無量無邊,深廣無盡。你有一念,你有一言、一句話,你有一個動作妨害別人,都結歸在這個罪裡頭,這個罪是輕的,這個罪不重,都在殺生這裡面結罪。所以大乘經教裡面佛常講,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絕對不會說令一切眾生生煩惱,沒這個道理。菩薩所在之處決定令一切眾生得真實利益,所以佛菩薩值得人尊敬,值得人稱讚、奉事、供養,道理在此地。那是個善人,那是個清凈的人。
不受染污就是凈,遠離十惡就是善,這兩句話我們總是要牢牢記住。什麼叫不受染污?什麼東西染污?煩惱習氣染污。我們六根接觸六塵不生煩惱,煩惱是貪瞋痴慢。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是見煩惱;思煩惱,貪、瞋、痴、慢、疑、惡見,這是把煩惱歸納為十大類,好說話。無量無邊煩惱不出這十大類,無量無邊的惡法不出十惡,無量無邊的善法不出十善,總綱領。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十善相應,與十惡決定不相應,這是你開始學佛了。
學佛是學覺悟,學做一個明白人。我們用這個言語對初學的人介紹佛法,人家容易接受。因為你學佛,這是宗教,我不相信宗教。我把學佛這兩個字用現代的話解釋出來,學覺悟、學做明白人,這個好懂,他聽了這個,這個不錯,這個我應當來聽聽,來學學,那個言語稍微變一變,他就來了。還是佛法,一點也沒改變,只是把佛法用現代話說出來就是,現在人就接受了;你用從前人那種說法,現在人不接受。
佛法不能夠推廣,佛法不能夠普及,很多眾生不願意接受,誰的過失?眾生沒有善根。錯了,他真有善根,是我們自己弘法的人把方法搞錯了,把言說、說法搞錯了。什麼是菩薩?覺有情叫菩薩,我們都是有情眾生,覺悟了,不迷了,這個人就叫菩薩。大覺了,徹底覺悟了,這個人就叫他做佛。我們不說佛,我們不講菩薩,我們單單講覺悟,單單講明了,對於宇宙萬有的真相徹底明了。我們要不要學?我們明了不夠徹底,要向徹底的路上走,這是純凈純善。我們一生以這個為目標,以這個為方向,學做明白人,學做覺悟的人,先覺覺後覺,先知覺後知。這個大家都會舉雙手贊成,不會反對。言詞上稍微變通變通,就跟如來住世普度眾生沒有兩樣。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苦滅聖諦第八句:
【或名無盡。】
這兩個字不難懂,但是它的含義太深太廣,確確實實不是凡夫能夠體會的。為什麼?滅諦的名稱、名字,諸佛如來之所證。我們只懂得『無盡』的粗意,精微的意思我們就不能夠知道,但是它給我們初學有很大的啟示。我們真正懂得滅諦名稱叫「無盡」,我們就應當髮長遠心。祖師大德常常教人要發大心,要髮長遠心,修行不是短時間能成就的。這對我們就有很大的好處,要有恆心,要有耐心,知道這一樁事情生生世世永恆不斷。對我們這個境界來說,那是學習,永無間斷的在學習。
如來果地上這個德號是無盡的無盡,通常我們說智慧無量無邊,德能、相好,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跟前面所說的意思一樣,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遍法界虛空界,遍一切剎土、一切眾生,這是「無盡」的意思。還更有精微的意思,我們不必說了,我們就說到此地。因此,我們的修學、學習永無止境。這在前面跟諸位說過多少次,成佛了,圓成佛道,那是不是有盡?還是無盡。成佛道之後,倒駕慈航廣度眾生,這個經上常說,地藏菩薩說的,那是代表,眾生還沒度盡,菩薩就不願意成佛,這就顯示無盡的意思。
我們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看到的,他所教出來的學生已經證到如來究竟果位,人數無量無邊,地藏菩薩累劫的教化,那我們要問地藏菩薩是什麼人?學生久遠劫已經成佛,他自己呢?當然成佛了。示現菩薩的形相,那就是三十二應裡面,「應以菩薩身而得度者,即現菩薩身而為說法」,就是這個意思。我們要懂,要學,要效法。特別是在現前這個社會,我們要以無盡的真誠,無盡的慈悲,再說得粗一點,無盡的包容,無盡的寬恕,無盡的信心、耐心、謙虛、忍讓,一切時一切處為社會、為一切眾生做個好樣子,不能做壞樣子。做好樣子,你是不斷向上提升,你走的是佛道。你做壞樣子,你是不斷的下墜,你是走地獄道。
世間所有一切宗教聖賢教化眾生,教什麼?給諸位說,只有一個字,「愛」字!人可憐,不知道自愛,你看看佛家講的,佛教什麼?「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是愛,佛法裡頭不叫愛,叫慈悲。這個意思一定要懂,慈悲是理智的,一般人講愛是感情的,所以慈悲就是愛,理智的愛,不是感情的愛。感情的愛會變化,愛會變成恨,那是感情。理智的愛,就是從真性裡面流出的愛心,永恆不變。對於冤家,對於仇敵,對於殺害自己的人,自己這個愛心永恆不變,絕對不會有一絲毫怨恨心,這了不起,這是什麼原因?自性,性德。性德怎麼會變化!不變是真的,會變是假的,所以佛法裡面稱慈悲,不稱愛,那個愛變化太大,靠不住。男女結婚的時候相愛,過個幾年之後要鬧離婚,假的,所以他是感情的,他不是稱性,稱性永恆不變。他自己什麼時候產生變化自己不知道,為什麼?他沒有見性,見性就永恆不變。這是佛法講的,大慈大悲。
儒家講仁愛,仁是推己及人,我希望別人怎麼樣待我,我應當要怎樣待人。所以仁是二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別人,想到別人就要想到自己,這種愛叫仁愛。我希望別人怎麼對我,我應該怎麼對人;我希望別人不用惡的態度對我,我就不能用不善、惡的行為對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愛。基督教,天主教,《聖經》裡面講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古蘭經》裡面,真主愛世人,真主確實是仁慈的,這個句子太多太多了。所以,我們從許多宗教,世間聖賢教誨裡面歸納這個字,沒有一個人不說仁慈博愛。
所以聖賢的教育、宗教的教育是什麼教育?是仁慈博愛的教育,是倫理道德的教育。每個宗教都講倫理、都講道德。我們學習聖賢教育,學習宗教教育,頭一個就學什麼?學愛。尤其是佛法,佛法第一個你要愛自己,自愛,然後你才能愛人,不愛自己而能愛別人,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性也是如此,你看蕅益大師講信願行,第一個是信自己,不信自己信別人,這個不是真的,不是真信。一切從自己開始,從自己內心裏面做功夫,把你自性裡面第一德,就是愛心,這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不是從外頭學來的。佛菩薩講經說法教導你,給你做增上緣,目的是把你性德裡面那個真愛引發出來,這個東西不是向人學的。自性裡頭這個愛心是無盡的。慈悲遍法界,愛敬滿娑婆,這是性德,這個人就是法身菩薩,這個人就是諸佛如來。
諸位想想,愛人怎麼會害人?愛物怎麼會傷害物?愛事你怎麼會破壞事?所以凡是傷害破壞這種種不善的行為,不愛,那個愛變成恨,變成瞋恚,愚痴。只有愚痴、瞋恚、貪而無厭三毒煩惱,才會變現出種種不善。從這個地方,我們也有能力辨別什麼叫真假?什麼叫善惡?什麼叫是非。與貪瞋痴、與不善相應的,這是假的,這是邪,這是非。與性德相應的、與慈悲相應的、與愛敬相應的,這是真,這是實,這是真理。這真的走佛道,虛偽的走地獄道,這兩個階段你往哪裡走,你自己要清楚,自己要明了,真正自愛的人走佛道,走菩薩道。
一愛一切愛,走聖賢之道。你愛自己,你愛父母,你愛家庭,為什麼?你走聖賢之路,學聖人,學賢人,成聖人,成賢人,你的家裡頭光榮、榮耀,你父母歡喜。如果你走的是邪道,你行的是不善,你造作的是惡業,別人看到你父母,背後都指責,他怎麼會養出那麼個兒子?你父母心裡多難過,你怎麼能對得起父母?你在學校念書,人家說這個當老師的怎麼會教出這種學生?老師因你而受批評,而受侮辱,你對不起老師,你對不起你學校。所以孝敬是德行的根本,孝親尊師,一個人能夠成人,能夠頂天立地,是父母跟老師教出來的。你的成就,父母老師有光彩。你要是走邪道,你的父母老師因你而受恥辱。所以說你將來墮地獄,為什麼墮的?判罪就從這裡判的。你個人的事情不大,你的影響太大了。《了凡四訓》裡頭就講這個道理。
功過的大小完全在影響。善的影響,影響的面大,影響的時間長,功德大;你這個不善邪惡影響的範圍大,影響的時間長,你墮地獄,你很難出頭!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所以印光大師一生時時刻刻勸人念《了凡四訓》,目的在哪裡?叫你了解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沒有別的。道理真的明白,事實真相清楚了,你還敢走邪道嗎?你還敢親近惡人嗎?學了佛,你所做的不善,佛法是師道,你們看看歐陽竟無大師的《內學院訓》,我們這個圖書館有,他講得清楚、講得明白,佛法是師道。師道,老師第一大。所以密宗裡面有四皈依,他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後面還有皈依上師,不是沒有道理,老師第一大,背師叛道那個罪不得了。
你學佛,不守清規,不守戒律,別人批評、罵你,他不是罵你一個人,他把整個佛教都罵,「佛教徒是這個樣子的」,這一句話所有佛教都罵,所有佛教受這個侮辱是因你而起,你要承擔這個罪過,你說這個罪多重?你背師叛道,你的罪過不論,別人看到你,你看他這個人,他不是罵他老師?他不是批評他老師?這個風氣一開,每一個做弟子都會批評老師,都會批評師父,跟你學的,他們那些罪業的帳都要算你身上,你是帶頭的人,你的罪業洗不清。所以北師大門口牌子上寫了八個字,「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兩句話多麼莊嚴,多麼偉大!
我所學習是做人師表,師是表率,我所行的是世間人的榜樣模範。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你能給世間人做榜樣嗎?這個話我不曉得講了多少遍,要常常記在心上,不能給世間人做好樣子,這個念頭不能生,話不能說,這事不可以做,你要知道你影響有多大。從這些地方,你要是細心去思惟觀察,你才會真正理解《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背叛道德,違背自性,給社會、給眾生都是不善的影響。這個影響範圍大,影響時間長,造成不善的共業,你是不善共業的禍根,你知道你罪業造得多重嗎?地獄變相圖仔細看看,那裡頭所有的罪苦你統統要受。何必造這種罪?何必去受這些苦刑?
所以要知道起心動念,那個影響無盡,這我常常講思想波,思想波比電磁波、比光波快得太多太多。思想是心法,電跟太陽那是物質,那是色法,色法的能,這個能量振動的速度有限,現在科學家探測到,一秒鐘
一個不善的念頭,跟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面六道的惡道相應。諸位如果從頭到現在一直聽《華嚴》,我講的這個話你會相信。一個善念起,跟九法界無量剎土裡面的善法相應,不可思議,這是跟你講稱性。諸佛如來稱性,哪一個眾生不稱性?只是這個裡頭迷悟不同而已,諸佛菩薩覺悟,六道眾生迷惑,只有迷悟之差別。講其性德、性能、性相,一絲毫差別都沒有。你一迷,那個迷跟遍法界的迷合而為一,一迷一切迷,一悟一切悟。所以你起一個善念,一切都善,沒有一法不善;你起一個惡念,沒有一法不惡。
為什麼要起不善的念頭?為什麼要起惡念?為什麼要起邪念?你也許會說,我不想起它偏偏起來,造反,這是煩惱習氣,你做不了主。你得找人幫助你,要求救於人,求誰?求佛菩薩,佛菩薩在哪裡?經論就是佛菩薩。古大德常常講,讀經、聽教要無數次的重複,你才能得利益,遍數少了不得利益。有一些人學佛,聽經聽一遍,第二遍的時候,有法師講這個經,不聽,「這個我早就聽過了」,這種人沒有成就,為什麼?他真的聽懂,真的聽開悟,他聽不聽?他還聽。他為什麼要聽?要給初學的人做個好樣子,所謂是做影響眾。讓那個初學的人到那裡一看,看到這個講堂,某某人坐在那裡,這個人有學問、有道德、有修持的,他都在聽,大概這個法師講得不錯,值得聽,影響眾。他來是幫助聽眾建立信心,幫助聽眾引起對於求法,對於老師(這個法師)生起尊敬之心。「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他坐在那裡干這個,你說他要不要聽?一定要聽。那個不願意去聽,決定不會有成就,他自己不能成就,他也不會幫助別人成就。
凡是自己成就的人,一定是非常熱心幫助別人成就;如果沒有那番熱情幫助別人成就,他自己肯定沒有成就。這些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統統能看得出來。可以欺瞞世間無知之人,不能夠欺瞞有道德的人。我們世間人常講,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你騙不了他。你有時候欺騙他,他裝糊塗,不跟你計較,不是真的糊塗。那樣的人太多,這樣的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太多。這些人懂得難得糊塗,這些人懂得吃虧是福。他所表現的,對一切人,對不如他的人謙虛恭敬,他的謙虛恭敬不是虛偽的,真實的。這種人一生行道履德,他的腳步步踏實,踏在道德上。我們從大乘佛法來講,道就是法性,隨順法性就是德。法性是純凈純善,法性是無盡的凈善。再看下面第九句:
【或名廣博。】
「無盡」是從深處講,我們一般講從縱的方面講;『廣博』是從橫的一面講。自性廣博,自性本具無量德能,廣博沒有邊際。我們的學習不可以有限量。學院制定的學程九年,九年是個限量,是學習的限量,這是個基礎,好象你到學校念書一樣,你念個小學,小學六年,這是個限量。小學畢業,你去念初中,去念高中,去念大學,去念研究所,踏入社會,活到老學到老,沒有限量。在佛法裡面講「生生世世都在學習」,生生世世無量劫,天天在學習,這個人是菩薩,永遠沒有止境,為什麼?這跟性德相應。如果有止境、有邊際,跟性德就不相應。
學習,這裡頭有樂趣,絕對沒有痛苦。如果你學東西,學得很苦,那你是學的不如法。無論世出世間一切法,你只要如法,裡面一定有樂趣,除非它是邪法,邪法裡面有苦,正法裡面一定有樂。你看儒家,儒家這是講的世間法,沒有講出世間法。夫子《論語》上頭一句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樂在其中。你看他老人家所說的,他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這是他一生學習的心得。這世間所有一切法,不如學。每天學習,那是真實,自己得真實受用,沒有空過。在哪裡學?書本是學習的地方,生活是學習的地方,工作是學習的地方,待人接物也是學習的地方,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沒有一處不是你學習的地方,所以成就他的廣博,成就他的精深,他一分一秒都沒有空過。這是聖賢,這是佛菩薩,這是真善知識,在中國歷代祖師大德沒有一個不如是。生生世世,無量劫又無量劫,永恆不斷,為什麼?樂,不亦悅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個朋是志同道合,實際上這儒家古人註解講,這個朋是學生,這個老師有德行、有學問,四面八方的人對他仰慕,都希望親近他,來跟他學,所以這個朋就是同學。老師很謙虛,你來,好,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學生把他當老師,他自己絕對不以為自己是老師,自己跟大家一起學,同學,你看看學生敬老師,老師敬學生,互相尊敬。老師絕對不是擺成老師的架子,你是我的學生,你要聽我的教誨,沒有,老師很謙虛,很客氣,但是時時刻刻照顧你,時時刻刻幫助你,提攜你,無盡的慈悲。師徒如父子,學生得老師的愛護,絕不亞於父母,所以學生對老師終身仰慕。師恩跟父母恩沒有兩樣,一生念念不忘!
念念不忘是報恩,報恩的具體行為是依教奉行。老師所教導的常常記在心上,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沒有違背老師的教誨?違背老師教誨,對不起老師。依教奉行叫報佛恩,現在做學生的,有幾個人懂得?沒有人教,實在講,在現前的社會師道沒有了,師道何以沒有?孝道沒有了。我們知道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孝道崩了,師道沒有了,整個社會崩掉,天下怎麼能不亂!人民苦,求安定,求和平,能不能得到?不能得到。為什麼?師道孝道沒有了。要想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一定要恢復孝道師道,為什麼?那是根,根沒有了,哪來的枝葉花果。所以現在這個社會根沒有了,我們要做什麼?我們要做根,你就是自度度他,你就是佛菩薩再來。我們行孝道,我們尊師重道,要從自己本身做起。下面還有一句:
【或名無等價。】
『無等價』,就是我們中國人常講的無價,等是等於,平等的,沒有跟它平等的,無價。無價是性德,這不是從性體上講的,是從性德上講的,自性的德用。講得粗一點,講得淺一點,倫理道德就是自性的德用,無價之寶,能幫助一個人。「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平天下就是天下太平,天下平等,無價寶。讀中國儒書的人,真正修學佛道之人,儒釋道三家都肯定性德是無價寶。在佛法裡面稱為三寶,三寶是性德,覺正凈!這個寶是無價寶。自性覺、自性正、自性凈,自性三寶。學佛一開端就把這個傳授給你,你要皈依三寶,皈依三寶皈依什麼?不是皈依釋迦牟尼佛,不是皈依毗盧遮那,不是皈依阿彌陀佛,是皈依你自性三寶,你真的皈依了。阿彌陀佛從哪裡來的?自性變的,自性覺變的。西方世界從哪裡來的?自性凈變的。一切諸佛如來教化眾生從哪裡來的?自性正變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這無等價!不在外,外頭沒有,找不到,在自性,自性本來具足。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一八四卷)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最後一段,上方振音世界末後一段苦滅道聖諦。我們現在把經文念一遍:
【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觀察,或名能摧敵,或名了知印,或名能入性,或名難敵對,或名無限義,或名能入智,或名和合道,或名恆不動,或名殊勝義。】
到這裡是一段。道諦是出世間的因行,所以加上苦滅之道。在振音世界也是略舉十個名稱,第一個名稱『或名觀察』。修道,無論是哪個法門,甚至於其他宗教,乃至於世間的學術也都用這種方式,在佛法裡面通稱修觀。修觀這個意思如果是淺而言之,修是修正,觀是觀想、觀念。我們說觀念,現在一般人都很容易體會。你的觀念錯了。實在講觀是你的看法,念是你的想法,你們想對不對?你的看法錯了,想法錯了,這不就是見思煩惱嗎?見惑跟思惑,見惑就是觀念錯誤,思惑就是你想法錯誤,在佛法里,這個問題很嚴重。
錯誤的看法想法造成六道輪迴,這是六道輪迴的真因。所以入佛門首先要把這個毛病修正過來。這一句就是大乘法裡面常常講的修觀。在《十善業道經》裡面有這個名詞,佛教菩薩「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思想善;「觀察善法」,行為善。這個觀察它真正的含義,就是六根對六塵境界,統統用這個名稱。眼見色觀察,耳聞聲也是觀察,鼻嗅香、舌嘗味,六根對六境都叫用觀察,觀察是正確的。可是怎樣才是觀察?說實在講我們不會,他為什麼不叫看,不叫聽,不叫嗅,不叫嘗?他為什麼用觀?用這個字來代表見聞覺知的活動。這個字在佛法里有講究,什麼講究?離心意識才叫觀。
由此可知,觀是什麼?觀是自性起用。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在鼻、在舌、在身都叫覺性,見聞覺知。觀是自性起用,所以這就難!此地是大乘圓教法身菩薩所修的,果報是無上菩提涅盤,所以不是我們一般觀念當中解釋的觀察。因為我們的觀察沒有離心意識,人家大乘法里離心意識才叫觀。離心意識也叫參,參究,用心意識是研究,研究用心意識。佛法講參究不講研究,不用心意識。為什麼?你想證得的諸法實相是不可思議的,不可思議的境界,你要用思議,你就沒有辦法證得。所以觀察裡面決定沒有思,沒有議,也就是決定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了瞭,這是智慧。明了是智慧,這是什麼智慧?根本智。
《般若經》上告訴我們,「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無知是明了,沒有一樣不明了。為什麼說它無知?它沒有起心動念,所以這個無知跟知是一不是二。我們聽話很難聽得懂,聽到無知,對面就有個知,無知跟知是對立的,所以我們很難體會如來所說義。開經偈裡面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很不容易。如來所說一切法都是圓融的,沒有對立;十法界不對立,一真法界跟阿鼻地獄不對立,這沒有法子想像。為什麼不對立?性融了,相雖然有差別,性是一個。這就是古人講,「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用相等分量,譬如我們講
華藏衛視昨天來個傳真,說過年了,要我給它寫個對聯,他自己也擬了一幅,上聯「修福積德迎新年」,下聯「吉祥如意慶春節」,還要我給它加個橫批。我覺得現在這個亂世慶新年是沒錯,慶祝新年的時候要懂得觀察。吉祥如意是果報,修福積德是因行,這個對聯沒錯,有因有果。我們往年在台灣,過年的時候我也寫了一幅對聯,那個時候好象還印在賀年片上。我寫的是「諸惡莫作歲歲平安,眾善奉行年年如意」。前面四個字是佛經裡面的偈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諸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教誨,我們決定不能忘記。
現在社會缺少什麼?我這個橫批寫四個字,「誠、敬、謙、和」,現在我們缺少這個,真誠,恭敬,謙讓,和睦。如果人人都能學這四個字,我們的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彼此都能包容,能夠平等對待,和睦相處,世出世法從這個地方建立。這是說我們在現前這個階段要能夠觀察,觀察至少它跟智慧相應。我們常講客觀的,觀察是屬於客觀的。用理智來觀察現在這個社會需要什麼?眾生缺乏什麼?我們應當如何來修布施供養?寫個對聯也是布施供養。所以還是現成諸佛教誨,那不是一尊佛,一切諸佛的教誨。而且這個教誨不但通一切諸佛,通一切宗教,通世出世間一切賢聖,哪一個不是教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凡是教人作惡,教人不要行善,那是魔,那不是佛。
今天我們要修的,我們自己一身的毛病,總得要曉得。知道自己一身的毛病,這個人覺悟了;下定決心把自己毛病改正過來,這個人叫真修,這個人真的回頭。中國諺語裡頭有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人是凡夫,墮在六道裡頭哪有沒有過失的?六道裡面人你要找沒有過失的,找不到。清涼大師講得好,除諸佛如來之外,都有過失。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就是他的過失,他怎麼沒有過失!世間大聖人,還沒有明心見性,還沒有能力突破空間維次,這是他的過失。九法界眾生,到地上菩薩、到等覺菩薩都還不能沒有過失,這是我們自己要明了。人家能成佛,人家就是不斷的在改正。
習氣無量劫養成的,改正也需要無量劫這麼長的時間,你才能做得圓滿。這個事情不能著急,著急著不來的,要慢慢的來,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從哪裡下手?一定要從聖人教誨下手。要是沒有人指教你,沒人教你,沒人指導你,你怎麼會?你不可能。所以聖賢人之所以能成為聖賢,沒有別的,我常常講好學。歡喜跟聖賢人學,親近賢君子,他親近這些人,遠離邪惡。為什麼?我是凡夫,凡夫的習氣大致是相同的,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的生活環境對你影響很大,你能夠生活在好環境里,你就變成好人;你生活在不善環境里,你就變成不善人,古今中外大概都是這個樣子。
因此我們自己想學好、想學善,要親近好人。這是一個轉機。親近好人,你要有能力認識好人,特別是在現在這個社會,世尊在《楞嚴經》上說,現代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哪一個是邪師,哪一個是好老師,我們怎麼分辨?誰幫助我們來辨別?世尊早就想到,早就看到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他老人家在入滅之前,教導我們辨別的方法,他是真善知識,還是假善知識?佛教給我們四句話,第一條「依法不依人」,這標準說出來,法是什麼?佛所講的經典。這個善知識你仔細觀察,他的思想,他的言行,跟經上講的一樣不一樣?講的是一樣,我們要順從;講的不一樣,我們要思考,不能夠馬上就接受,多想想,不可以盲從,經論是標準。第二條教給我們「依義不依語」,這一條非常重要。不死在經文字句之間,不能死在這裡。意思對了就行,就沒有錯。言語多說幾句,少說幾句,說得深一點、淺一點沒有關係,意思正確,依義不依語,標準。所以自己要用智慧來揀擇,不可以用感情,不能夠迷在神通感應,這個不可以。
神通感應的事情有,要是遇到也要拿經論做標準來衡量,他跟經論上所講的是不是相應?相應可以相信,不相應,不能相信;否則的話,你就很可憐。可憐在哪裡?被鬼神愚弄。你被人欺騙、玩弄,人家還會原諒你;你被鬼神欺騙、玩弄,人家不會原諒你,你是什麼?你太愚痴了。鬼神是眾生,他又不是佛,他又不是菩薩。鬼神在這個世間冒充佛菩薩的真不少,特別是駕乩扶鸞,什麼菩薩來,觀音菩薩來,文殊菩薩來,彌勒菩薩來了,濟公活佛來了,常常看到這個,假的不是真的。這個話不是我說的,我年輕的時候也看過這些扶乩,看了當然有疑惑。以後遇到章嘉大師,我就把我所見到的向他老人家請教,他告訴我真的有,非常非常之少,假的多。
他告訴我為什麼會有真有假,這個屬於感應。求的人是真心,他所感的真的佛菩薩來應。求的人是個妄心,他求什麼?他求的是名聞利養,為自己,不是為眾生,不是為正法,他有求也有應,誰來應?妖魔鬼怪來應。妖魔鬼怪用他自己的名字你不相信,他一定要冒充,找一個知名度高的,冒充他來,來騙人。他講的東西靈不靈?如果完全不靈你就不會相信,小事很靈驗。鬼神有五通,佛在經上講得很多,他沒有漏盡通。漏盡通是什麼?漏盡通是煩惱斷了。換句話說,鬼神有五通,煩惱習氣沒有斷,所以他也常常喜歡跟人開玩笑,也常常喜歡作弄人。哪些人被他作弄?迷信,喜歡神通,喜歡感應,有的時候他作弄你是非常非常厲害,叫你痛苦一輩子,迷惑一輩子。在我們修學大乘人來看,他真的是菩薩。真的是菩薩為什麼這樣作弄人?這是他教育,你看看這個人相信鬼神,相信感應,他的下場就是這樣。讓大家看到之後,對鬼神感應敬而遠之,這不是教人嗎?
所以一切法沒有善惡,沒有邪正,邪正善惡在自己的心。自己心邪,你遇到都是邪法;自己心正,遇到邪法也變成正法。我們遇到邪法,你看看那個人學的時候被邪魔作弄了,我們世間人講的是得精神分裂,很可憐,一生的前途完了。這個修行結果到瘋人院、精神病院。家人不能救他,醫生也不能救他,宗教界人士、得道的高僧也沒有辦法救他,這是業!他做這種示現告訴你,迷信鬼神,喜歡神通感應就變成這個樣子。他在沒有學佛,沒有修行之前,是很好的年輕人,書也念得好。我們在美國、加拿大看到這種人,大學畢業了,拿到碩士,拿到博士,一家人多歡喜!學佛去了,不到半年、一年,他到精神病院去,沒有辦法恢復,很多很多。他的家親眷屬來找我:法師,有沒有辦法救他?我就問:他是不是喜歡神通、喜歡感應?他說是的。我講:他要是剛剛得病,還很淺,還有辦法救;到這個嚴重程度,沒有辦法。
所以佛教人,正道!佛沒有運用神通感應教化眾生的,那是一條非常危險的道路,跟諸位說,決定沒有成就。你看看古往今來歷史上,哪一個修神通求感應有成就的?找不到一個。但是你修定修慧,定慧到某一個階段,發神通,這是真的,這種事實很多。可是有這種能力的人他不露,深藏不露,他還是用規規矩矩的方法來教人。這是真實智慧,真實的慈悲,我們不能不曉得。所以要細心去觀察,決定不能夠粗心大意。
讀經、持戒、念佛,這是一條穩穩噹噹的道路。古大德講得好,簡單容易,穩當快速,成功高。你要想成就,善知識一定勸你要修福,為什麼?福是增上緣,你將來往生的時候,臨命終時沒有障礙,福報。為什麼要重視修福?你自己想想無量劫來,你在這一生當中跟多少眾生結冤讎?我沒有跟人結冤讎。是,人你沒有結冤讎,那動物呢?你這一生當中有沒有吃過肉?你要吃眾生的肉,那個眾生是不是甘心情願拿它的肉來供養你?那你可以吃,它甘心情願。如果它不甘心不情願,你吃它,它就懷恨在心。如果你是殺它來吃,那個麻煩更大,它記的仇恨就更深。從前李老師講經的時候常常給我們講,從前的屠戶,殺豬,他知道殺生的罪很重。他在殺那個豬之前,提著豬耳朵跟它講,他說「豬啊!豬啊!你莫怪,你是人間一道菜,他不吃來,我不宰,你向吃的去討債」。他把責任統統推到吃肉的人身上去了。他把它殺掉,殺的時候,你不要怪我,你向吃肉的人去討債,他不吃,我絕對不會殺你。
有意無意傷害一些小動物,都是結冤讎。冤冤相報,你臨命終時求往生,它就來找麻煩。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冤親債主。臨命終時,冤親債主統統來了,所以你要修福,念念當中決定不能忘記冤親債主,要把自己修學的功德迴向給它,超度它。這個記住,你真的有功德迴向給它才行,你沒有功德不行。我念一卷經是功德嗎?念幾句佛號是功德嗎?古大德諷刺我們有口無心。無論是念經念佛,喊破喉嚨也枉然,你只是口善,你的心不善,你的行不善,你沒有功德。尤其經論當中常講「火燒功德林」,那個火燒是瞋恚之火,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心裡一不高興功德燒光了,所謂是「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佛常講,我們也常常勸大家,可是怎麼樣?耳邊風,境界現前原形畢露,把你平常在經典上所讀的、所聽的忘得一乾二凈,還是照發脾氣,還是動肝火,你沒有學到東西。
真正學佛學到東西,頭一個就是逆境裡頭不動肝火,在這裡頭養成心平氣和。要這個功夫,也要許許多多的助行,這個助行是要培養自己的慈悲心,佛家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是助行,很有力量的助行,幫助你在逆境裡頭能夠保持平靜,不起瞋恚,不起報復,你才能真正學到東西。所以世出世間賢聖的教育,我們總結一個「愛」,愛的教育。首先要愛自己,愛自己那就不能讓自己來生墮落,來生要墮落,這個人不愛自己,愛自己的人,要把自己向上提升。我這一生在人道,來生至少要在天道,這是個自愛的人。
自愛一定能愛人,愛人就不會傷害人,愛人就不會跟人起衝突。無論是言語、行為、動作傷害到別人,是不知道愛人,不知道自愛。這樣的人在這一生當中,佛經上所說的起惑、造業、受報,你在那裡搞輪迴。你沒有愛心,那就是輪迴心,輪迴心造輪迴業。雖然親近佛法,甚至於一生都在寺院庵堂,只是在阿賴耶識裡面種下佛的種子,這個種子被煩惱習氣纏縛,它不起作用,來生還是繼續搞輪迴,這是佛菩薩常講的可憐憫者。
再看第二個名詞,『或名能摧敵』。「敵」是敵對,敵對一定是雙方,修道能夠摧毀敵對,不是摧毀對方,摧毀對方這個事情辦不到,是把自己內心裡頭敵對的意念摧毀,你就沒有敵人。儒、佛都說「仁者無敵」。仁慈的人心目當中沒有敵人,那個敵人要來傷害你,遇到你,自自然然他不會下手,他不忍心下手,下不了手。什麼原因?你的真誠慈悲感化了他。無量劫的怨親就化解了。你是一片真誠慈悲對他,他怎麼能下手?所以,連靈界也傳遞訊息給我們,真誠心能救世界。這個訊息我們可以接受、可以相信,它與經論裡面所講的義理相應。
十法界,尤其是六道,從哪裡來的?從虛妄裡頭變現出來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他的心想虛偽,不是真誠;他的心染污,他的心貢高我慢、不平,總覺得別人不如他,他至高無上,奴役別人,欺負別人,壓迫別人,他是這種人,愚痴沒有真實智慧。愚痴有的很難看、很不容易看出來,他是什麼?世智辯聰,他不是真智慧。真智慧顯示出來是大德大行,世智辯聰顯示出來的是背離道德,不順法性,我們這一看就知他是世智辯聰。真實智慧決定是從清凈心,真誠清凈平等心裏面生出來的,這真實智慧。心要不清凈、不平等、不真誠,他有聰明智慧,那叫世智辯聰。佛菩薩在經教里教導我們如何觀察,如何辨別。
最重要的這一句「能摧敵」,這是自己的真實功夫。我在講席裡頭常常勸勉同學,把內心裏面對立消除,那就是一定要學佛菩薩。佛菩薩沒有,沒有這個對立的念頭,我們與一切人不對立,與一切事不對立,與一切物不對立,永遠保持平等心,清凈心,真誠心。這個心是遍法界虛空界,什麼怨敵統統都化解,都沒有了。化解不是在對方,是在自己,這個道理一定要懂。那我們學佛真的學到,真的得到殊勝的效果,得到真實的利益。這個利益就在現前,現前一定得到一切大眾的尊敬,大眾愛戴、大眾擁護你,無論你做什麼事情,很多人願意幫忙協助,你很容易成就。內心要有敵對,敵對就造成冤家對頭,冤家對頭是你的障礙,你就錯了。現在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名號第三句:
【或名了知印。】
菩薩所行之道、所修之道,是戒定慧三學、是覺正凈的大道。我們同學們都知道,佛法的修學以及終極的目標是要開智慧。智慧就是『了知』,你的了(明了),你的知,有沒有錯?正不正確?這個『印』就是印證,印證是雙方面的。諸佛如來為我們講經說法,他的作用有兩種,對於還沒有覺悟的人,他的作用是能夠幫助我們覺悟,走上覺悟的大道。覺悟落實在生活當中,就是過真實智慧的生活,這就是佛菩薩的生活。如果我們不知不覺,迷惑顛倒,我們是過六道眾生的生活。六道眾生生活苦,苦諦。佛菩薩生活,滅諦,滅諦裡頭有樂,苦滅了樂就現前。所以出世間的果不叫做樂,叫做苦滅,苦滅就是樂。他為什麼不說樂,要說苦滅?苦滅的意思比樂圓滿,為什麼?我們聽到樂,樂裡頭還有苦。苦滅沒有苦了,沒有苦那個樂是真樂,名詞用得好。
佛法對於初學是幫助我們成就,指導我們學習的方向、目標,等到我們契入境界,這個經典的作用是給我們作印證。譬如你在定中或者在夢中,見到西方極樂世界,出了定,醒過來之後,把《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來對照一下,這就是印證你定中境界、夢中境界跟經上講的是不是一樣的。如果是一樣的,這是感應,是正確的;如果不一樣,那是你妄想心變現的,那不是真的。所以這個「印」是個雙關語。我們學習佛法,把所學的這個理論、方法、教誨,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驗證佛所教導我們的有沒有錯誤,是不是真的正確。譬如佛在經上講,教我們修財布施得財富,我們修財布施,是不是真的得到財富?如果真的得到了,這是證明,這就是印證、證明佛講的話正確,一點沒錯。修法布施,智慧開了;修無畏布施,真得健康長壽。我們從行門當中,落實當中,來證實佛教的這個正不正確,我們真干。果然如佛所說,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真的得到,這給一般初信或者不信的人,他們看到了生起信心。
人在遇到非常苦難的時候,能夠冷靜讀誦經典,思惟經義,煩惱就輕了,痛苦就減少,智慧增長。效果更顯著的,這裡面得法喜,真的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說小的。隨著自己功行的淺深,你得到的不一樣。從這個名詞術語也給我們現前很大的啟示,那就是我們要求明了、要求知。如佛經論所說,經論是印。像我在前面所說的,佛教給我們諸惡莫作,果報一定能夠得到歲歲平安,無時無處不平安,即使在動亂的社會當中,你也平安。為什麼?雖有共業,別業殊勝。你能夠眾善奉行,你的果一定得年年如意,不但平安,稱心如意。佛家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都是早年章嘉大師教我的,我要肯干,要真干,學著轉境界。
早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教,我聽他講經,聽經,十年聽了三十多部。我學講經只有五部,最後學一部大部頭的《大佛頂首楞嚴經》。這部經我學了之後也講了好幾遍,我記得好象講過七遍,但是裡面大概有三、四遍沒有講圓滿。把我所知道的、所明了的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尤其是用在處事待人接物,在這裡面修清凈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著重在那個「修」,修是修正。沒有接觸佛法,我們的心理有嚴重的染污,就是說有嚴重的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染污。學了佛之後,依照經典所說,把這些毛病修正過來。真正功夫在哪裡做?真正功夫要在事上去做才行,光經本上不行。經本上學習,你要真正通過實驗,佛法的實驗就是生活,就是處事待人接物,在這裡頭做實驗。
所以整個社會、整個世間是我們學佛人的實驗室,一切人事物是我們實驗的處所。就像前面所說的,我們面對善人、惡人、喜歡的人、厭惡的人,在這裡面去修平等心。平等裡頭最重要的化敵為友,化怨為親。你怎麼能夠把它化開?這裡頭要記住,化不是從對方化,從自己內心裏面化。他跟我為敵,我不跟他為敵,我自己這邊化,自己這邊化了,他對我就沒有法子對敵。怎麼會不對敵?他罵我,我一點也不生氣,我還是面帶笑容回敬他,讓他罵,讓他發泄。他罵一個鐘點、半個鐘點,沒有回應,他罵累就不罵了。這是什麼?這是我們學佛在練功。他打我不還手,隨他打。諸位要知道,打架的人,那個回手打得愈起勁,愈打愈起勁,打得沒完沒了。如果一方面打,那一方面不還手,打兩、三下之後,大概第三、第四下就打不下去了,對方不還手,這不就化解了嗎?無始劫的冤業都能夠化解。
所以你要落實,學的東西要會用,用在生活上,決定不跟人作對。你真正明了,你真正知道了。知道什麼?遍法界虛空界一切剎土所有眾生是一體,這我們常講一個生命共同體。《華嚴經》裡面所說的,說得更親切,那是自己的清凈法身,整個宇宙是自己的清凈法身;這個有形相的是清凈法身,無有形相的是自己的法性,自己不能跟自己作對。覺悟的人了知,迷惑的人不了知。看看我們是覺悟還是迷惑?迷惑的人不能忍受,覺悟的人能忍受。說能忍受,剛剛覺悟;真正覺悟的人,這忍受兩個字都沒有,念頭都沒有。那是什麼?入不思議境界了,他是真的覺悟,真的契入,這個經上所說的是究竟了知,圓滿了知。為什麼?他的果報是滅聖諦,苦滅聖諦,如來果地上究竟的菩提涅盤。第四句:
【或名能入性。】
『入』是契入,『性』是真性。佛法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能夠明心見性,你要問為什麼?因為世出世間一切法無有一法不是自性變現的,唯心所現。既然是自性變現的,那怎麼不能見性,哪有這種道理。正如古人所說的,這個比喻所講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器有千種萬種,式樣各個不相同,統統是金做的。我們把金比作性,器比作一切萬物,一切萬物既然是性變現的,哪一物裡頭沒有性?哪一個器不是金?你要從體性上去看,法法皆如,無有一法不如。那個如是什麼?如其性,這你就見性了。
性真實,性清凈,性平等,性正覺,性沒有生滅,性沒有大小,性沒有先後,見性了,你就入境界。從《華嚴》入,就是入華嚴三昧,入華藏境界;從念佛求生凈土入,你入念佛三昧,入彌陀願海,入極樂世界。八萬四千法門是佛說的,這個數字是真實的,一條都不少。說無量法門就是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法法都是法性變現的,所以一切法就是自性,一切法無不具足自性的德能相好,統統具足。大,世界具足,小,微塵具足;世界並不比微塵多一點,微塵也不比世界少一點,這才叫真平等,真正不可思議。我們現在為什麼不入?迷就不能入,悟就入了。那我們為什麼迷而不悟?佛說一切眾生本來覺悟,《起信論》上講的「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兩句話是真的,不覺就是迷,迷是依妄起的,不是真的。
佛教導我們,你要想求覺悟,你要想求證入,沒有別的,把迷妄除掉就是了。你看看就這麼簡單,就這麼容易。可是實際上來講,你的迷妄除不掉。那是什麼?《華嚴經》上講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迷惑,分別、執著是造業,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不下!在現前這個階段最困難的,執著。執著裡頭頭一個,身見,執著這個身是我,我要怎樣怎樣,不知道這個身是妄的,不知道身是假的,天天念《金剛經》,不開悟有什麼用?《金剛經》、《心經》都說得很清楚,很明白,這個身不是真的,四大五蘊和合而成的假相。我們迷在這個假相之中不能覺悟。佛菩薩慈悲到極處,知道我們過去生中還有一點善根,這一點善根是能感,佛菩薩就應了。四種感應前面說過好幾遍。我們的感自己不知道,自己過去生中曾經學過佛,阿賴耶裡頭有佛種子,現在如果遇到了,歡喜接受。接受到什麼程度佛菩薩不問,只要你肯接受,佛菩薩就來,叫感應道交!「我接受得很淺」,不要緊,再給你加深一點,這一生不起作用,你的煩惱習氣太重,佛菩薩還是不捨棄你,這就叫做「佛氏門中,不舍一人」。
所以一個人的成就不是一生一世的熏習。兩個人都在念佛堂念佛,一個人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彌陀來接引,這是多生多劫善根成熟,好象他畢業了。另外一個人也在念佛堂念佛,念了一輩子,往生的時候,生天,他在過去生中熏習的時間比不上那個往生的人。往生的人畢業了,他還沒畢業,但是雖沒畢業,他升級了。好象念書一樣,他念三年級,現在升四年級,那個往生的人是畢業走了。升四年級,他還要三年熏習,他才能畢業。諸位從這個比喻當中,能體會到佛法修學是生生世世,不是一生成功的。
但是善導大師也曾經給我們講過,「三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這個話說得也非常有道理。緣,確確實實我們的根性沒有成熟,要遇到很好的緣,這一生當中可能成熟。過去生中有很好的善根,但是這一生沒有遇到緣,可能這一生還是迷惑造業,而沒有辦法念佛往生,這個例子太多太多。最殊勝的緣是什麼?總不外三個,一個是善友,我們一般所說的老師,你遇到一個好老師,這個老師天天教你,這不容易遇到;第二是同學,你真正有一些好的同參道友,可以常常在一起研究討論,切磋琢磨,幫助提升你境界;第三個是修學環境,你有很好的學習環境。環境就是實驗室,你所學的東西能在這個境界裡面去實驗。這個境界裡頭有順有逆,你怎麼樣在這個境界裡面不生煩惱,順境不起貪戀,逆境不起瞋恚,把你的煩惱習氣在這裡頭磨鍊,磨光了,智慧現起來,定慧現起來。所以你要不通過實驗沒有法子,你不是真智慧,不是真的德能。
這個在最早的時候,方東美先生就教給我。所以他讚歎佛法,特別是讚歎《華嚴》,他說《華嚴》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學教科書。為什麼說它是最好的?它最完備,它有理論,它有方法,還有表演,這是世界上一般教科書所不能夠具備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實驗,它有理論,有方法,有實驗報告。這他教給我的。我們學多少,學一句,這一句就落實,落實就是實驗;學兩句,我兩句就落實;你天天都在學,天天都在做實驗,你哪有不成就的!你的緣殊勝。
所以這個修學環境裡頭,不是完全都是稱心如意,你只能學一面,那一面你學不到。你要知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那個僧團也有負面的,誰來做負面的?提婆達多、六群比丘。這些人做負面的表演,讓初學的人正面、負面兩面他都在磨,像磨刀一樣,不能光磨這一面,那一面也要磨,那個刀鋒才能磨得快,你只磨一面不行。世尊當年在世就給我們表演,提婆達多不是普通人也是佛菩薩的化身,好象來演戲,演反面的,演得非常逼真。
《大藏經》裡面《提婆達多經》,釋迦牟尼佛講的。他造的是五逆十惡,背師叛道,生身陷阿鼻地獄,連這個果報,惑業苦報,統統表演出來給你看。他是表演,演得非常逼真,他落在阿鼻地獄。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他在阿鼻地獄苦不苦?不苦,在阿鼻地獄裡面的受用彷彿忉利天,但是他不是忉利天,他是地獄,他沒有苦受。墮地獄是他造作罪業,應該墮的。為什麼墮地獄不受苦?他幫助許許多多人覺悟,這是他的功德。許許多多看到他這個樣子,這個因緣果報,不敢學他,回頭是岸,親近善知識,不親近惡知識,惡知識果報是這樣的。他從負面的教化,所以他有功德,他教不少人覺悟。這個道理很深很微妙,你要是細心冷靜決定沒有成見,你能面面都看到。
我上一次到杭州,這些同學們陪同我去游西湖,我去參觀岳王廟,岳飛的廟,岳墳,看到秦檜夫妻兩個的鐵像跪在那邊,跪在門口面對著岳飛的墳墓。每個人到岳墳上,都鞠躬,都致敬;看到秦檜的像,都吐唾沫。現在那邊釘了塊牌子,不準吐唾沫,因為不衛生。我跟大家講,岳飛跟秦檜的功德是平等的,對國家民族的貢獻完全相同。大家奇怪,怎麼是平等?岳飛教你盡忠報國,秦檜教你不要做漢奸,做漢奸就是這個下場;一個從正面教,一個從反面教。秦檜在哪裡?肯定在天堂。你看看這將近一千年,他教化多少眾生!反面的教育得正面的效果,秦檜的罪懺悔盡了;他要有一念懺悔的心,他就生天了。他使多少人回頭是岸,使多少人覺悟不可以做漢奸,不可以害好人。
蕅益大師說得好,「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物質環境,人事環境,總是平等的。在你觀察當中,你用什麼心去反應,就得什麼樣的效果。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你就不會去討厭惡人,不會去怨恨惡人。惡人在那裡也教人,他在那裡示範、示現,你看看像他那個樣子就沒有好的結果。在世的時候,人討厭他、厭棄他、遠離他,為什麼?他心行不善。死後墮惡道受億萬人的唾罵,遺臭萬年。人生是一個舞台,你願意表演哪一種角色?世尊那是一個非常完善的團體,絕對沒有惡人,那隻好是佛菩薩來裝惡人,來演這一場戲,來教化眾生。
可是世間這個舞台裡面,迷惑顛倒的眾生多,看看佛菩薩表演的時候要覺悟,要真正能夠通達明了,要知道選擇。總是幫助你自己走出六道,走出十法界,回歸到自性。能入性,這是大乘佛法。所以小乘佛法裡面,八相成道有降魔,大乘裡頭沒有降魔,為什麼?魔也是佛變的。大乘佛法確確實實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無佛亦無魔,能入性。有佛、有魔不能入性,為什麼?你有分別執著,離妄想分別執著才能入性。所以要記住每一法都能夠幫助我們離妄想分別執著,只要你善於觀察,你不善就沒有法子。你會觀察,不會你就不行。我們要學善,要學會,要學能,在佛法經論當中學習。下面第五個名號:
【或名難敵對。】
這個名號跟第二個名號對看,我們意思就能很明顯,第二名號是「能摧敵」,第五個名號是『難敵對』。清涼大師有註解,「道名難敵對者,有惑必破,不為惑破故」。他還舉了個比喻,「猶明能滅暗」,光明能滅黑暗,「則無暗而不滅,暗不滅明,何能相敵」,這個比喻也比喻得好。現在觀光旅遊很普遍,旅遊裡面往往我們喜歡看岩洞,天然的岩洞裡面也有很豐富的景觀,但是黑暗。我們把燈點燃裡面就照明,在這裡面看到許許多多鐘乳石,那是幾萬年,幾十萬年,甚至於幾百萬年,滴水累積的,很壯觀。燈能滅暗,暗不能滅明。從這個比喻上,我們就能體會「難敵對」的是什麼?智慧。佛法常用光明來比喻智慧,戒定慧,智慧開了;那個暗是表什麼?表迷惑,我們可以說所有一切迷惑、造業、苦報統統沒有了。
所以佛法的修學,佛法的教誨,終極的目標是智慧,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智慧是你自己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所以佛法稱為內學。智慧怎麼能現前?要定,定是真心,定是本性。換句話說,你的真心,你的本性,原本就是定的。動怎麼樣?動是妄心,動就錯了,不動是真,動就錯了。這一動,一動就迷了,真心本性就失掉,這個失掉叫迷失,不是真的失掉。真心本性怎麼會失掉?不可能失掉,所以叫迷失。你認迷不認真,這就錯了,這就造成嚴重的傷害。這個傷害不是傷害別人,是傷害自己。把一真法界變成六道輪迴,變成三途地獄,是你自己迷了,自己變現的,與外面境界毫不相關。這一句的意思很多,我們下一堂再接著給諸位介紹,愈清楚愈明白,對我們的修學愈有受用。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一八五卷)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最後一段,上方振音世界苦滅道聖諦第五句看起:
【或名難敵對。】
這一句是說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用光明、黑暗做個對比,光明能照破黑暗,黑暗不能夠破壞光明,所以黑暗不能跟光明為敵。這個比喻我們不難懂。由此可知,顯發智慧,這是大乘教終極的目標。慧是從定中來的,清凈心生智慧。為了要恢復清凈心,所以佛大慈大悲教導我們許許多多學習的方法,所謂八萬四千法門。諸位要知道每一個法門都是幫助你得清凈心、得平等心,也就是說幫助你得禪定、得三昧。如果修學目標不是得清凈心,不是在禪定上,這就不是佛法。佛法不僅僅是禪宗修禪定,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全是修的禪定。八萬四千法門可以說有八萬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統統修禪定,因定開智慧,這是佛法;再講到無量法門,也是無量無邊的方法統統是修的禪定。
《金剛經》上世尊告訴須菩提尊者(那就是靠訴我們的),什麼叫禪定?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經文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無量無邊法門共同一個總原則、總方向就是這八個字,「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的智慧就現前了。由此可知,佛在經上或是祖師大德常常把心比喻作水,心水,水在沉靜的時候一絲毫波浪都沒有,這水就像一面鏡子一樣,照見。這個比喻雖然不能比喻的完全一樣,但是可以比喻一個彷彿。我們從這個比喻裡面去體會,我們的心像水一樣,完全定了它就起照見作用;如果心不定,不定就是起波浪。所以波浪是動的,心只要一動,這個照就失掉了。這個照代表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沒有,心一動般若智慧就沒有,心一平靜般若智慧就現前了。
諸位細心去思惟觀察這個比喻,我們如何在境界裡面,無論是順境是逆境,不管什麼境界,在這個境界裡頭都能夠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那就是全在用功,你的功夫沒有間斷。這外面境界小小風動就受不了,心就起了波浪,這就是凡夫。能夠在大風大浪裡面如如不動,確實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外何以不著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放在心上。眼一見,耳一聽,清清楚楚、明明了瞭,那是智慧,如如不動,這是禪定,定慧是平等的;在那個境界裡面,定就是慧,慧就是定,定慧一體。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知道自己學佛學的是什麼?修的是什麼?受用的是什麼?受用就是前面講的「了知印」,受用!
諸法實相,體性,現相,事理,因果,沒有一樣不通達,沒有一樣不明了,這個人就叫做佛陀,就叫做菩薩。菩薩,通常我們加個「法身菩薩」,沒有能夠跟他敵對的,妖魔鬼怪接觸他也變成佛菩薩。那我們凡夫來說,他這個感召的力量太大太大,感化,妖魔鬼怪到他面前都感化,都成了佛,都成菩薩。這是什麼力?定慧之力。定慧是自性本來具足的,眾生是迷失而已,只要覺悟就能夠恢復。再看下面第六句:
【或名無限義。】
義是義理,自性本來具足,沒有限量。自性本身是無限量的,它所具足一切的德能,這個經上常講德相(就是德能、相好),一一都是『無限義』。即使一粒微塵,《華嚴》上常講的一毛端、一毛孔,無不是具足「無限義」。這個境界,《華嚴經》上稱為不思議解脫境界。貴在能入。怎麼入法?修普賢行,普賢菩薩能入!普賢行的綱領十條,就是大家熟悉的十大願王,我們有沒有方法修學?跟諸位說,不可能。為什麼不可能?我們不是普賢心,所以你就照這個十條去修,你是輪迴心照這個修也是輪迴業,輪迴裡面的善業。果報在哪裡?在天道,那不是普賢行,這個道理要懂。我一生依照這個修行,將來不能成就,絕對不可以怪佛說的話不靈,我被佛騙了。那是你自己不能夠理解佛的意思,你曲解了佛意,你誤會了佛的意思,所以要普賢心修普賢行。
普賢心是什麼?普賢心是無限義,「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是普賢心,普賢心能包容一切。我們的心量很小,看這個不順眼,看那個不如意,這叫輪迴心。輪迴心修十大願王、修十波羅蜜都是輪迴業,輪迴裡面的善業。輪迴心也很複雜,我們就大的來說,總的來說,六道就是六種輪迴心。我們自己要想想我們是哪一道的輪迴心?如果我們貪婪,貪而無厭,餓鬼道的輪迴心;如果我們有嫉妒、瞋恚,地獄道的輪迴心;我們愚痴、糊塗,畜生道的輪迴心;五戒十善,人道的輪迴心,你還能講倫理道德;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上品十善,天道的輪迴心,不一樣。
在六道裡頭,說老實話每個人的心都不一樣,肯定找不到兩個人的心是一樣的,看法想法完全一樣的,沒有,決定沒有。所以各人造各人的業,各人受各人所造之果報。你可不能怨天尤人,你怨天尤人,你的罪就重了,為什麼?與人不相干,與天也不相干,與地也不相干,與一切萬物統統不相干。所以你好好記住蕅益大師的話,「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人事環境,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裡頭沒有善惡,沒有好壞。是非、善惡、好壞是從你自己心裡生的,自作自受。六道凡夫無不如是,所以你一定要覺悟。
何以諸佛菩薩示現在六道裡面,他不受影響?那就是人家有智慧。人家在六道裡面,跟六道眾生和光同塵,打成一片,一絲毫染著都沒有,就是說他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像一面鏡子照外面的境界,乾乾淨淨。正在照的時候,鏡子也不染,也沒有染,還是乾淨,這裡頭什麼都沒有,照見。凡夫不行,凡夫那個照見像照相機一樣,照一個落一個印象,照兩個落兩個印象,後面印象是一塌糊塗,這是凡夫。聖人有本事不落印象,不起分別,沒有執著。所以我們壞壞在哪裡?蕅益大師講的「好醜在於心」,就是你心裡頭有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裡面才生好醜,才生邪正、是非、善惡,才生這個東西。
如果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什麼都沒有,那就是佛菩薩應化。所以確確實實是以無限義,無限量,來修普賢行就對了。我們最普通的一個解釋就是要離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修菩薩的十波羅蜜,十大願王;十波羅蜜是文殊的法門,十大願王是普賢法門,念佛求生凈土決定得生。雖然不是實報莊嚴土,同居土、方便土裡面都是高品位的,這是我們一般人在這一生當中能做得到!你做不到是你看不破、放不下障礙住了,只要真正能看破放下,做得到。第七句:
【或名能入智。】
這個「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能入智』,實實在在講就是自性般若智慧現前,那這是什麼人?當然是見性,見性能入。智慧現前,德能、相好同時都現前,一現一切現,所顯現出來的就是前面所講的「無限義」,無限量的智慧,無限量的德能,無限量的相好。這一段所講的全是法身菩薩所修的,他們證得的是究竟圓滿的菩提涅盤。我們今天是在初學,最粗見思煩惱一品都沒有斷。我們今天能夠在此地學習《華嚴》,夠條件嗎?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華嚴》十種機,最後一種是大心凡夫。換句話說,有條件、有資格進這個講堂。大心就是常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樣的心量是《華嚴》根機。我們沒有這麼大的心量,做個旁聽的,聽了幾堂課之後,這個心量慢慢會拓開,也變成了大心凡夫了,那就恭喜你,你有「能入智」的可能性了。
心量,每個人的心量原來都是一樣大,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都是遍法界、遍虛空界,只是自己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諸佛如來心目當中,他看得清清楚楚你跟他沒有兩樣。你今天起個念頭,無論是善念、是惡念,念頭才起,我們講心的波動就遍法界虛空界了。如果不能夠遍法界虛空界,你怎麼能跟諸佛菩薩起感應道交的作用?佛心遍法界虛空界,眾生心也遍法界虛空界,所以感應之快速你沒有辦法想像。
念念都有感,諸佛如來念念都有應,這個應,冥應。冥是你自己完全不知道,我們一般講佛力加持你,你自己並不知道。佛力加持你,你還墮三惡道,這叫什麼加持?佛力是真的加持,但是為什麼你得不到受用?自己業障太重。就好比我們身體不好,生病了,人家給我們很好補藥,送給我們吃,我們吃了,吃了怎麼樣?不能接受,消化不了,還是排泄出去,一絲毫滋養沒有能吸收,你腸胃的功能沒有了,他還是加持你,不是不加持。這個問題在自己,不在佛菩薩。佛菩薩為什麼不明顯的來幫助我?佛菩薩明顯你不接受,你抗拒,這就沒有法子了。「我不相信」,你看看現在世間人多少人不相信輪迴,不相信因果報應,不相信有來世,不相信有鬼神,不相信有佛菩薩,那就沒有法子了。但是佛菩薩還是跟他起感應道交,冥感冥應。
這一生他迷,迷得太深,醒不過來,來生!來生還再醒不過來,那後世,生生世世,總有一天你會醒過來。佛菩薩是真有耐性,他可以在旁邊觀察照顧你,無量劫都不舍離,一個眾生都不舍。為什麼?就是諸佛菩薩那個心的波跟眾生的思想波,念念都結合在一起,遍法界虛空界。哪一個眾生不受佛菩薩影響?我們現在講的是什麼?磁場。諸佛如來的磁場,眾生的磁場,磁場跟磁場交融成一片。每個地方善惡強弱波段不相同,這是有的。正如同我們現在的無線電訊號一樣,有些地方接收很清楚,沒有一點干擾;有些地方接收有很多雜音,它有干擾,這種自然現象也是遍法界虛空界。現象怎麼產生的?眾生的現象是個亂流。諸佛菩薩的現象是個非常有規則、有秩序一絲毫不亂的波動,眾生的思想波動很複雜,不穩定,這交融在一起,這才是諸法實相。
物質的現象,現在科學家都知道是能量集結變成的。雖然它能變成物質,可是物質很快就消失了,又恢復到能量。就像水裡面的水泡一樣,一個浪花上來,你看看好多好多小水泡,但是潮往下一落這水泡沒有了,再一個浪花起來,又有許多水泡,就如同這個現象一樣。那個水泡就好比相分,水的波就像能量,能量變成了物質,物質立刻又恢復成能量。我們看到這些物質存在是繼續不斷一波一波,這個浪花生的水泡的相續相,不是一個相。所以前念不是後念,後念不是前念。這一切現相從心想生,所以前一個相跟後一個相不是一個相。這種微細的境界六道眾生不知道,我們要不是佛說的話,我們怎麼會懂?我們得力是有緣分見到經教,看到佛在經教上所說的,我們對於佛所說的話,深信不疑。佛是真語者,如語者,不誑語、不妄語。
那麼佛所說的並不是說了就完了,我們相信就好了,不是。佛總是要求我們自己去證實,證明佛所講的完全不錯。證實就變成自己的,原來是自性裡面東西,自性法爾如是。因此我們不能不明了,不能不覺悟。要求覺悟,要求明了,這叫學佛。把你自己所覺悟的,所明了的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叫行道,叫修道。肯定法性是一,法界是一,生佛是一,眾生跟佛是一,自他不二,不二就是一。所以無量無邊的德能從這個地方自自然然就顯現了,障礙沒有了。障礙是分別妄想,分別妄想沒有了,障礙撤除了。
性德裡面第一德是真誠的愛心,愛心遍法界虛空界,遍一切眾生。你對一個小螞蟻,對一個小草,對一片樹葉,你都充滿了圓圓滿滿真誠的愛心,真誠愛心遍法界,遍一切眾生。這是什麼?這是法身菩薩,這是自性圓圓滿滿顯現出來了。迷失自性的人,這個愛心顯不出來;迷的嚴重,這個愛心會變成瞋恨,變成煩惱。所以說煩惱即菩提,覺悟了,煩惱就變成菩提。菩提裡頭最重要就是慈悲,真誠愛心,我用這個四個字講大家容易懂。所以「真誠愛心」是一切眾生,這個一切眾生包括有情跟無情;眾生的本義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動物是眾緣和合,植物也是眾緣和合,礦物還是眾緣和合,就是連虛空法界都沒有辦法離開眾緣和合。所以不管是有情無情,不管是動物、植物、礦物,它的德就是真誠愛心。你不要看它是一粒微塵那麼小,它的真誠愛心是遍虛空法界,不可思議!你契入你就明了了。這才是真正幸福美滿,人生最高的享受。再看下面第八句:
【或名和合道。】
菩薩所修究竟圓滿的和合,世尊教導我們「六和敬」。六和敬是『和合道』的總綱領。今年新年快到了,有同學來找我給賀年卡上提幾個字。我們得想想現前社會缺什麼,需要什麼,我們布施供養做為新年禮物,這才真正有意義;說那些空洞的客氣話沒有意思,那種禮物不能用的,好看而已。我們要送實用的禮物,這實用的禮物是什麼?「真,誠,謙,敬」。我們看到和合道,「和」今天比什麼都重要,所以我把這四個字改了,「誠,敬,謙,和」。這是我今年送給大家的禮物,希望在這一年當中,我們修學什麼?修學誠,誠誠懇懇;修敬,能夠敬愛一切眾生;能夠謙,謙虛;能夠和合。無論世間法跟出世間法,你一定會有成就,你一定會達到如你願望的圓滿,這就是中國人常講的吉祥如意。
吉祥如意是果,因就是誠敬謙和。希望我們在今年一定要把這四個字落實。用這四個字建立共識,就是六和裡頭頭一條「見和同解」。我這個講法都是適合於現前大眾同修的境界,我們初學,我們是凡夫,我們接受諸佛菩薩、聖賢的教誨,在許許多多德目當中,我們抓這四個,這四個就在這一年當中,希望能把它做到圓滿,至少要叫自己感到很滿意。我們不往深處講,深處都在《華嚴經》裡面。
「戒和同修」,什麼是戒?凈業三福是戒,戒是教誡,六和敬是戒,戒定慧三學也是戒,菩薩六波羅蜜、普賢十大願王、四攝法統統是戒。廣義的戒就是佛陀的教誡,佛陀教誡是無量無邊。我們也抓住這幾條,希望以這幾條的標準我們認真努力把它落實,不要再多,多的時候做不到,多反而亂。所以凈宗同學,我們只選五個科目,這五個科目怎樣落實?用四攝法落實。四攝法,這是佛教導弟子重要的與一切眾生相處的指導原則。你跟人相處,跟一切物相處,你要懂得布施。布施就是供養,恭敬心就是供養,那恭敬心程度不夠的是布施。如果我們用凈土這個「三輩」的例子來講,上輩的恭敬心,上品恭敬心,這就是供養;中下品的恭敬心就是布施,所以你要懂得修布施。那個布施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世俗講的關懷照顧,能擴大你的心量,能成就你的德行。
心量小,不能容人,自私自利,不能修供養。真正好人對你敬而遠之,離開了,不會親近你。我在年輕時候,那個時候離開李老師了,也在各個地方講經。我除了講經教學,我沒有做過法會,沒有做過經懺佛事。有一位老法師派人來找我,他年歲大了,他有個廟,非常喜歡、希望我去,去跟他,我說我不去。「這不錯,老和尚不錯」。是,老和尚我跟他很熟,我為什麼不去?他太小氣,小氣到什麼程度?他請你吃飯,只有幾個菜,那個菜碗多大?像醬油碟子一樣,你多吃一點,他眼睛就瞪起來了。這怎麼能跟?再好心我們也受不了,心量太小了,太小氣了。我們不好說他,但是我把這話一說的時候,大家一笑,都知道。你在他廟裡吃過飯的你就知道,最好也少吃飯,不要吃菜,多挾一點菜,他眼睛就瞪著看你,你就受不了。很少有就是了,居然我這一生還見到這麼樣一個人。所以他雖然很欣賞我,我不敢親近他,我感謝他的好意。
不是個容易事情,寬宏大量,愛人如己,年老的人如同自己的父母尊長。但是現在這個話都講不通,為什麼?他對自己父母尊長都不恭敬,你有什麼法子?找比喻都找不到。在從前一個人最尊敬的是父母尊長,那沒有話說的,現在連父母尊長都不尊敬,對佛菩薩也不尊敬,你有什麼法子?舉個例子都找不到了。所以要學這個規矩,然後「身同住」,和和睦睦同住在一起,互相照顧,互助合作。「口無諍、意同悅」,大家生活在一起,法喜充滿。「利同均」,我們大家過平等的生活,沒有特殊的。六和,和合之道,佛這六條說盡了。問題,我們要真正理解明了,依教奉行,真正落實在自己生活之中。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苦滅道聖諦第九句:
【或名恆不動。】
這是說的道,從這個名字,我們就體會得什麼是道。這個字很難講,很不容易懂。『不動』就是道,你要想修道,你到處亂跑就沒有道。所以古來大德他們說得道了,得道就是見道,見道而後就修道。見道是什麼?明白了,也就是說,你真正明了「恆不動」就是道。那你得修,修怎麼樣?住山,住茅蓬,幾十年不下山,他心定了。那是什麼?養道。一定要開智慧,智慧開了之後,煩惱沒有了,就是滅諦滅盡了,把煩惱滅盡了,這個時候可以下山了。下山幹什麼?弘道,教化眾生。可是這個地方一定要有緣,如果緣不成熟,可能這個修行人一輩子都不下山,沒有緣。
古人確實心是定的,隨緣而不攀緣。不像現在,現在沒有人請你,你去找他;在從前不是這樣的,一定有人禮請,看他的誠意。他確實具足誠意,你到那個地方去弘法,真有人得受用。豈不聞「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那個地方人有幾分誠敬,他能得幾分利益。如果沒有誠敬,像現在隨便打個電話給你,寫幾個明信片或者寫一封信,字都潦草的不得了,沒誠意。你去了,到那個地方苦口婆心教誨,沒有一個得受用,你去幹什麼。真正聽懂,真正能相信,真正能夠依教奉行,有一個人你都要去,「佛氏門中,不舍一人」。一個都沒有就沒有去的必要。
不動是養道,不動是證道,證道而後才弘道。這一切總是因緣不相同,有人住山時間很長,有人住山時間不長,三年五載他就成就了。在中國歷史上最短的,永嘉禪師,他老人家去親近六祖,就一天。六祖給他一印證,他馬上掉頭就想走了,六祖說你去得太快了,留一天,第二天走,叫「一宿覺」。這是親近善知識時間最短的,他真的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六祖給他印證,這是上上根人。非常難得!他留的有《禪宗集》,有《證道歌》。我們道業沒有成就,智慧也沒有開,煩惱也沒有斷,到處亂跑,跟菩薩修行的綱領、德目相違背,要知道那不能成功。要說給人結結法緣,那很難講,結的恐怕不是法緣,是業緣。為什麼?法緣裡面是充滿智慧的,業緣裡頭帶感情的;七情五欲沒有斷,跟人結的是業緣不是法緣。法緣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不能不知道。再看最後一句:
【或名殊勝義。】
前面我們讀過「無限義」,無限是無量無邊的意思,『殊勝』是無與倫比的意思,世出世法沒有能夠跟它相比。這是稱性起修,全修即性,那才是無比殊勝。什麼人修的?法身菩薩,他們當之無愧。我們今天修行只能夠說是沾一點邊而已,還在門外,還沒有進門。這是真話不是假話。這個進門是什麼?進門是見思煩惱就是見惑斷了,八十八品見惑斷了。我常常講:四相破了你才算進門,四見破了才算是入室。四相破了,小乘是初果、二果,大概到三果;大乘法裡面從初信位的菩薩,大概到五信、六信。那到七信位,到阿羅漢,要破四見(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超越六道了,在四聖法界,這是聖人的境界。
我們今天四相沒破,堅固的分別執著,讀誦經典,經典是「殊勝義」沒話說,我們不能契入!應當生慚愧心,應當懺除業障。懺除業障不是口裡頭說說的,是要改心,要換念頭,把自己這一生當中煩惱習氣,真正把它轉過來。自己不曉得怎麼轉法,讀經,依教奉行,佛在經上教你怎麼做,那我們就怎麼做。實在講,我們在最近這十幾二十年當中,我們只抓到佛法裡頭重要的幾個綱領,一生受用不盡。真正契入了,也就是你落實了,於許許多多的綱領,許許多多的經論,觸類貫通,這是什麼?智慧開了一點,通了,世出世間一切法你根本沒有遇到過的,也沒有想過的,突然遇到了,它就通,它就沒有障礙,殊勝義。殊勝是自性般若智慧,是自性本具的德能。不依照佛菩薩教誨去修,你依什麼?依自己的煩惱習氣,修三惡道,也是道,人家修佛道、菩薩道,你修三惡道,不能不知道。
我們同學大家在一起學習的凈宗學會,在我們弘法過程當中,我們幫助許許多多地區建立凈宗學會,大大小小應該也將近有一百所了,可能還超過一點。建立之初,我們就想到修行的科目、綱領,所以取《觀經》的凈業三福,取六和敬、三學、六度、普賢十願,五門課。接著我們就想到,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修行?我把我自己修學的心得貢獻給諸位,給大家做參考。早年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自在隨緣,李老師勸我念佛。
我們天天在大乘經典裡面讀到發菩提心,凈土法門是大乘法門,四十八願裡頭第十八願固然很重要,第十九願也非常重要。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第十八願是一向專念,我們在《無量壽經》,「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兩品經文看到上品、中品、下品、一心三輩,總共這四段。這四段裡面統統都有這麼一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所以古人說第十八願非常重要,有道理,一向專念是第十八願,但是第十九願也有,發菩提心是第十九願,十八、十九是一不是二。發菩提心是大乘,所以什麼叫菩提心很難懂,我們用現代的話,淺顯的話,讓大家容易明了。我們學佛要用什麼心?真誠心,清凈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是大菩提心。我們要把我們的心,錯誤的心轉變過來,變成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十個字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一切眾生各個都有,只是你忘掉了,你被煩惱習氣障礙、迷惑了,現在一定要恢復。我們用這個心生活,用這個心處事待人接物,用這個心修凈土,這才相應。
我們也想到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傳法的心要,「敦倫盡分,閑邪存誠」。這兩句話不僅我們用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學佛,我們還用在多元文化。我們怎樣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跟他們往來,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印祖這一首偈,好,教導我們敦倫盡分。這個「倫」意思就非常非常之大,為什麼?一切眾生是心現識變,換句話說,一切眾生跟我同倫。敦是什麼?敦是誠誠懇懇和睦相處。我一定要做到跟所有一切眾生誠誠懇懇和睦相處。盡分是什麼?盡到自己的本分為一切眾生服務,毫無保留。「閑邪存誠」,這是修養自己,「閑」是防止,決定要防止邪知邪見,邪說邪行。你不能不防止,你不防止你就走上魔道去了。存誠,心裡常常存,存什麼?存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我這一生修行,說老實話很簡單就這幾句,全部都供養你了,和盤托出。我跟你說這是我的「殊勝義」。我不是一個上根利智的人,我是中下根性,太多了我受不了,我就這麼簡簡單單抓這麼幾句。這是我一生所知道的,所覺悟,所行的,所修的,以及幫助別人的。這一大段經文我們就介紹到此地,底下有個總結:
【諸佛子。振音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這一段是上方總結,意思跟前面一樣。我們看下面第三段經文「類通一切」:
【諸佛子。如此娑婆世界中說四聖諦。有四百億十千名。如是東方。百千億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盡法界。虛空界。所有世界。彼一一世界中說四聖諦。亦各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前面說鄰次十界,這十方世界說得比較詳細一點,但是還是非常簡略,每一個世界只舉十個名字,四諦總共四十個名字,略說。然後再告訴我們,像『娑婆世界中說四聖諦,有四百億十千名』,這個四百億十千名也是表法,表的是什麼?下面所講的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說,表這個。總的來說表大圓滿,一法不漏究竟圓滿。像鄰次十界,『如是東方』,東方有無量無邊的世界。『百千億無數,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這都是印度古老的數字的單位。這十大數是倍倍相乘,不是十進位的。像前面講的無數,不是十個無數是一個無量,不是的,無數個無數叫一個無量,無量個無量叫一個無邊,無邊的無邊叫一個無等,倍倍相乘,所以這個數字太大太大,最後到不可說不可說。
『盡法界虛空界所有世界,彼一一世界中說四聖諦』。跟前面講的大致相同,也各有四百億十千名。說法的目的、主旨都是在度眾生,所以末後總結的是『隨眾生心,悉令調伏』。可見得菩薩修行證得究竟的佛果,證果之後?證果之後,隨眾生心悉令調伏。不是說成佛之後就沒事了,成佛之後事更多。十方世界迷惑顛倒苦難眾生無量無邊,沒有辦法算數,你有責任幫助他們,成就他們,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所以成就之後是干這個的。
【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這是一語帶過,十方世界真的是無量無邊。再看第四段:
【諸佛子。如娑婆世界。有如上所說十方世界。】
這是講娑婆世界周邊。
【彼一切世界。亦各有如是十方世界。】
世界無量無邊。
【一一世界中說苦聖諦。有百億萬種名。說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亦各有百億萬種名。】
這是給我們透露了一個訊息,十方世界無量無邊,十方諸佛如來無量無邊,每個世界,這個世界是大世界,我們常講的三千大千世界,一尊佛的教化區。那像黃念祖老居士講的,我們娑婆世界有多大?十萬億個銀河系,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區。此地所講的世界統統是大世界。世界無量無邊,諸佛無量無邊,名號無量無邊,這個苦集滅道的名號無量無邊。總的來說:
【皆隨眾生心之所樂。令其調伏。】
這句話說得好。「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普賢菩薩這兩願做這一句的解釋是非常恰當。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應當要特別留意的,那就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你是個修行人,你要常常照顧人,你不能完全用自己的主觀、成見,這個行不通。諸佛菩薩沒有主觀,諸佛菩薩沒有成見,諸佛菩薩以眾生心為自己的心,以眾生的愛好為自己的愛好。菩薩能隨眾生,眾生不能隨順菩薩,所以眾生成不了佛菩薩,什麼時候眾生也像佛菩薩一樣,能恆順眾生,這個眾生就成佛菩薩,那成佛真的就不遠了。
希望同學我們在一起學習,最好要有時間,真正想學《華嚴》,《華嚴經疏鈔》、《華嚴經合論》不能不讀。讀《疏》、《論》的原文,再看《纂要》,才真正有受用。《纂要》是把經、論合起來,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一樁事情。從前方東美先生跟李老師都說:經跟論怎麼能合得起來?這個不可思議,道霈禪師真的把經論合起來。這一品經到這個地方我們就介紹圓滿了。後面李長者《合論》,我們用它來做一個總結。
「末後一段,是總都說十方世界無盡名目」。名是名相,目是科目。我們講科目,大家容易懂,古人講綱目。修學的科目「皆是四聖諦為體」,四聖諦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說法的總綱領。所以這《華嚴經》上告訴我們,諸佛菩薩說法,這一品經是講說法,如來說法。如來說什麼法?四諦。這個名稱把一切諸佛如來所說法統統都包括盡。所以四諦是無量四諦,這以四聖諦為體。「從此四諦上,分作種種法門」,分成無量無邊法門。
下面長者舉幾個例子,像通常我們很熟悉的「五蘊十二緣,總在其內」,這是佛說諸法略舉兩種,「八萬四千塵勞解脫,總在其內」,這就包括盡了,八萬四千法門。塵勞是凡夫的煩惱習氣,解脫是你修行的成就。我學佛修行為的是什麼?把這個煩惱習氣化解掉,恢復性德。性德具足的德能就如同此地所說的,無量無邊的智慧,無量無邊的德能,無量無邊的相好,你有沒有在這一品當中體會到?尤其不可思議的,任何一個名字都包含一切名字,一個不漏,這是《華嚴經》上所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為什麼?性融。無量無邊諸法,體性都是法性,真的就好比以金作器,這個金器多少種?無量無邊種,統統是黃金。隨拈一法,一切法完全是相融。所以我常講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一體,「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是佛在經上講的,我們常常念;一個心,一個智慧,「力無畏亦然」。話講得很簡單,非常透徹,說明什麼?宇宙是一體。誰的體?自體,是自己。什麼人承認?法身菩薩承認,法身菩薩入這個境界。什麼人證得圓滿?究竟大圓滿如來果地。
長者在此地給我們做結論,「如文具說,不煩更釋」。文是經文,經文已經具體說明,不再麻煩,不需要再解釋。我們學這一品經,可以說,說得很詳細,說得很白,也花了不少時間,到這個地方圓滿。「已上佛名號品,四聖諦品」,這是總結上面這兩品經,這就是第二會。「是自已信進修行中所信之法」,這一分是講十信,我們的信心依據什麼?名號跟四聖諦是我們所依的,我們信心從這個地方建立。所以是已信進修行中所信之法。
下面一品是「已下光明覺品,現佛境及所行,行門遍周,如文具明」。這下面一品經是「光明覺品」。這個全經的順序,「四聖諦品」是第八,「光明覺品」是第九品;在第二會,「四聖諦品」排列在第二。「名號品」第一,「四聖諦品」第二,「光明覺品」第三。下一品現佛境界要給我們說佛之所行,這裡面最重要的是行門遍周,遍法界虛空界。這個意思,我們在這前面都曾經跟諸位報告,換句話說,訊息都透露出來了。到下面我們正式看到經文,經文是我們初學根本依,我們不是隨便說的,句句話都有根據。我們是凡夫煩惱沒有斷,習氣沒有斷,智慧沒有開,我們所知所覺非常有限,《華嚴》是諸佛如來果地境界,我們要不依靠世尊為我們介紹,做依據,我們怎麼可能曉得聖人的境界。
「如是已上十信門」,這是講第二會,「以根本普光明智為殿體」,這一會是在普光明殿講的,普光明殿在哪裡?是不是真的有一個建築大殿?不是,表法的,這個意思要懂。表法這個道理,講得最透徹、最明了的確實是《華嚴經》,我們讀了《華嚴經》才真正明了,才真正懂得佛法的藝術,教學的藝術。
江老師畫的千手觀音圖,很多人喜歡。你看這個觀音菩薩現的像,他這個頭部有好多不同的面孔,怎麼會有那麼多不一樣的面孔?那是代表什麼?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其實不止三十二應,無量無邊,無量無邊把它歸納為三十二類。所以我說:江老師畫這個千手觀音像的時候我沒在,我不知道他畫這個東西,我要知道的話,我會給他建議,觀音菩薩像的面孔,應當有一個耶穌像,有一個孔子像,有一個老子像,有一個穆罕默德的像。這個世間這些宗教創始人都有這個像,多元文化,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現在我們跟這個世界不同的族群交往,不同的宗教交往,希望大家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用千手觀音做我們共同的理念,好極了。我們跟西方人介紹,觀世音菩薩是聖母瑪利亞的化身,他們一看,那個感情就覺得很親切,是不是?是!你要問我,理上講得通,事上沒根據。理上講得通,在《華嚴》決定是通的,圓融無礙。所以他那個頭部就是代表今天講的多元文化,多元是一體。
所以我跟許多宗教往來,我跟他們討論,肯定宇宙之間只有一個真神。這個真神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的變化,真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會變現什麼身相,真神沒有一定的身相。沒有身相能現一切現相,這是他們大家都能肯定的,這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所以有人問我:凈空法師,你跟這許多宗教族群往來,你憑什麼?我憑大方廣佛華嚴,完全落實在我的交往之中,所接觸之處無不是皆大歡喜,沒有障礙。我們都是以真誠心,清凈慈悲心接觸,誠誠懇懇一絲毫虛偽都沒有,真正落實了世尊的四攝法。所以我們曉得這個根本普光明智為殿體,就是普光明殿,表什麼?表根本智,根本普光明智,以這個為體。
「如是進修,究竟不離此智也」。光明是智,著重在一個「普」字,普是遍法界虛空界,遍法界虛空界裡面所有一切眾生同一個體,我們把那個殿字省掉,殿是表法,同一個體。遍法界虛空界同一個體,這個體是根本智。根本智,《般若經》上講得好,「般若無知」,無知之知是根本智,為什麼說它無知?它沒有起心動念,它沒有分別執著,它沒有思,它沒有議,這是根本智。它的德能,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相好,統統融在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隨拈一法無不具足,這是普光明殿的意思,這是根本智的意思。當它起用無所不知。
《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那我們現在為什麼什麼都不知道?因為你有知。你有知,你就有所不知;你無知,你就無所不知。你要曉得無知,心是靜的,心是定的,有知,心是浮動的。你就明白了,有知是什麼?凡夫!凡夫有知,佛菩薩無知,佛菩薩離妄想分別執著,佛菩薩真的契入了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所以他跟自性完全相融,那就是自性。自性所具足的一切德能圓滿具足,所以起用,你向他請教,他無所不知;你沒有問題問他,他如如不動,他有如止水,有如石頭。諸位從這個比喻細心去思惟,你能夠體會到事實真相,那是什麼?我們應當要學的,那就是我們「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我們今天起心動念,面目全非。本來面目,到底下經裡面我們就看到了,「不動智佛」,那是我們自己本來面目。「四聖諦品」我們就講到這個地方圓滿。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一八六卷)
諸位同學,請看《華嚴經》「光明覺品第九」:
在沒有講這品經之前,讓我們先回味一下。這部大經,我們就現前中文的譯本,清涼大師的《疏鈔》將全經分為七處九會,現在我們讀的這一分是第二會。全經分成四分,這四分就是「信、解、行、證」,四分裡面這一會是在解分,清涼為我們判定的是能信成德,這個第二會,能信成德。總共有六品經,前面三品是講所依果,果報,所依的果報,後面三品是講所修的因,總不離因果,修因證果。
佛說法向來先講果後講因,果裡面總不外身語意,我們講的三業,這三種果德,我們的信心從這個地方建立。「如來名號品」是說明身,「名號差別」,這一品是講身。第二品「四聖諦品」,我們剛剛講完,這一品是說明「言教周遍」,剛剛我們一起學過,印象還相當深刻,這是語。現在我們要讀的這一品,「光明覺品」,這一品裡面我們看到佛放光,光明遍照,這是屬於意,意業,所以這三品經是身、語、意,如來果地上的身語意。這裡頭最重要的一個意思,我們不能不知道,不是說別的如來,實實在在給你講,是講的自己。《華嚴經》裡頭字字句句是講我們自己,毗盧遮那是我們自己的法身,釋迦牟尼是法身變現的應化身,盧舍那佛是我們自己的報身,不是說的別人!你看看自己果德上身語意是如此的莊嚴,可惜什麼?我們今天迷失了。迷了之後,在做大夢,在做惡夢。後面三品,「菩薩問明品,凈行品,賢首品」,這三品經是講的修因。修因裡面要給我們說,第一個是解,明了事實真相,明白之後要行,「凈行品」是行;行能成德,「賢首品」裡面講德用。
所以真正發大心,我們的大心發不起來就是煩惱障礙,煩惱習氣,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個東西把我們的自性性德完全障礙住。雖有,就在現前,你就不能證得,你說多可憐!經上所講的「可憐憫者」,這一句話你念得很多,但是你確確實實不曉得可憐的是什麼?到哪一天你真正覺悟了,你才曉得以前沒悟的時候,可憐!不入境界,入境界之後得大自在。你的解周遍法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全知全能。一般我們在宗教裡面看的是讚美上帝,讚美神聖,哪裡知道自己跟上帝跟神聖是無二無別。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我們還不曉得慚愧,還不知道回頭。
諸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為我們講經說法,苦口婆心勸導,聽不懂,不能體會他的意思,依然還是隨順自己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總是回不了頭來。可是佛菩薩真正慈悲不舍一人。他為什麼不舍一人?他肯定你會回頭,肯定你自性本善,肯定你有佛性,他有信心。你什麼時候回頭?可能是在這一生,可能是在來生,可能是在無量劫之後。你看看無量劫,他有耐心等待,他一點不著急,但是總是希望幫助你把境界提升,你能早一天回頭,早一天回歸自性,過正常的生活。我們的生活不正常,現在眼前我們所感觸的,人生在世一生飄浮不定,哪個人不是過的流浪生涯?古時候稍微好一點,確實有不少人,一生有一點福報能夠定居在一處,不動,所以容易成就。不能回歸自性的,成就了學問道德,成就了善因善果,三善道;回歸自性的人,無不成無上道!佛法裡面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修道人能成就,要知道那個根本的因素就是不動。這是我們在講席里常常講,真是變成老生常談。
不動就生智慧,不動就是定、就是三昧。佛法,不但世尊如是說,我們在前面看到四諦裡面說法,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在十法界做種種示現,教化眾生,無不是依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開了,你才回歸到正常的生活。正常生活就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的生活,那個境界裡頭如如不動,應化在九法界廣度眾生,他從來沒動過。這個地方的「動」你要曉得,不動是心不動,心只要不動,身也不動,這個我們就難懂了,是真難懂。為什麼?不是凡夫的境界,凡夫迷了不知道事實真相,事實真相確實如如不動。
整個宇宙都不動,十法界也不動,真的。為什麼?法性不動,法相怎麼會動,哪有這種道理。法相何以不動?妄相,這個妄相給你講是相續相。真相,真相不動,給你說真相確實有起滅,起滅也就是生滅,這個相生了滅了。這有生滅,明明是動,為什麼說它不動?它生滅速度太快了,快到什麼程度?我平常講億萬分之一秒。你說它是動還是不動?你講動,行,它是動,你講不動也行,動跟不動是一不是二。「動靜一如,動靜不二」,這個話你在大乘教裡頭聽說過吧?就是這個意思。所以給你講真的,你要是入法身菩薩境界,一切現象不動,這個境界叫不思議境界。應化在十法界也沒有動過!所以這個境界是什麼?這個境界叫大涅盤境界。
沒有現相的時候。昨天有同學來問,什麼叫有餘依涅盤,什麼叫無餘依涅盤?古大德註解,你看,看不懂!我給你講個最淺的,佛菩薩不應化,沒有應化在九法界裡頭,就叫做無餘依涅盤,應化在九法界就叫有餘依涅盤,為什麼?應化他有身。但是,我剛才的話你有沒有聽懂?你要聽懂你就會明白,雖然現身,這個身沒有生滅,就是不現相的時候,不現相,清凈寂滅,不現相叫無餘依;現相叫有餘依,那個現相跟不現相是一不是二。這個境界非常非常難體會,為什麼難體會?你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你要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這個境界相就在眼前。你起了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境界雖然在眼前你看不到,你所看到的是妄相,你沒有看到真相。你看到我們每一個人,你看到是妄相,你沒有看到真相,為什麼?凡夫這個真相跟諸佛如來真相是一樣的,沒有差別。
所以宗門大德大徹大悟的時候說了一句話,「踏破鐵鞋無覓處」。這是比喻我穿上鐵鞋,鐵鞋都踏破了,到處去尋師訪道,想開悟,想了解事實真相,踏破鐵鞋找不到;「得來全不費功夫」,原來一切就是。踏破鐵鞋無覓處的時候,就是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無量劫又無量劫你都見不到事實真相;得來全不費功夫是什麼?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原來一切法就是。生滅跟不生滅是一不是二,這個時候你說生滅,沒錯,你說不生滅也沒錯;你說有相,沒錯,你說無相也沒有錯,橫說豎說都不錯。你沒有入這個境界,你說有相,錯了,你說無相也錯了;你說有生有滅,錯了,你說無生無滅也錯了,你不入境界就全都錯了。
要入境界,要斷煩惱,要斷習氣,要恢復自己的性德。性德裡頭第一德是慈悲,所以佛家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是不含任何條件,對一切眾生真誠的愛心,方便是以最適合的方法把你的愛心表現出來,幫助一切眾生。這是佛法里叫根本法,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從這根本法流出來的,像樹,這是樹根;「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是樹根。你沒有慈悲,你不給別人方便,只知道自己利益,你天天聽講經,天天念經拜佛,你不能開悟,只能在阿賴耶識裡面種佛種子,這一生當中不會起作用。為什麼?你沒愛心,你不能用真誠心幫助別人。這個金剛種子確實非常可貴,這個種子成熟那可有時候,你要問:什麼時候成熟?什麼時候回頭,什麼時候成熟;回不了頭來,那就沒成熟。這個意思搞清楚了,跟前面幾品的關係就能連繫得上了。
這一會是十信會,起信,起信所憑藉的、所依靠的,你依什麼發起的信心?依如來果地上的身語意。如來果地就是自己的果地,眾生跟佛不二,自他不二;自是自己,他是毗盧遮那,我跟毗盧遮不二。你們做三時繫念的時候,中峰禪師在開示裡頭說過,我相信你們都念得很熟,「阿彌陀佛即是自心,自心即是阿彌陀佛;凈土就是此方,此方就是凈土」。這兩句話大家念的遍數太多,如果你真懂得,這《華嚴經》上哪裡會有例外?毗盧遮那即是自心,自心即是毗盧遮那;華藏就是此方,此方就是華藏。現在我們是聽說。
經教熏習少的人聽到這個話感覺得非常茫然,這是怎麼回事情,我們這個地方怎麼是極樂世界?怎麼是華藏?聽教聽得多一點的人想想也許有可能,為什麼?經上說過,「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修凈土的人常常聽說,「自性彌陀,唯心凈土」。自性彌陀,彌陀跟自性不就是一個;唯心凈土,凈土跟唯心也是一不是二。所以佛法當中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有三個名,是一個體,體是一個;再跟你說相也是一個,作用也是一個。這個不好懂,這是《華嚴經》上說的「圓融無礙」。真的是愈說愈難懂,愈說愈真實。這是什麼?諸法實相,我們不能不契入。
現在請大家看經文,我們學慣用的這個本子是道霈禪師的《纂要》,《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論纂要》,「光明覺品」是在《纂要》第二十二卷。這一開頭他採用的是清涼的《疏鈔》。「解此一品,略以五門」,我們現在講,我們解釋這一品經把它分作五個單元。古時候稱門,現在叫單元,或者叫大段落。第一個單元「初來意」,佛說這一品經的意思,也就是說佛為什麼要說這一品經。前面四聖諦講完,為什麼接著講光明覺?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給我們說,「來意中,自有其十」,有十條理由,所以四諦品之後必須講光明覺。前面我們也略略說了,這是講的果德。我們的信仰,起信,十信是生信心,起信所依據的果德,果報現前,我們真的相信,沒話說,這就是現在所講的科學精神。你相信,你憑什麼相信?拿出證據出來。果報是最真實的證據,最明顯的證據,直接的不是間接的,叫你毫無懷疑。前面說身、說口,當然要說意,身口意才圓滿。如來身,如來名,如來的語,如來的意,「光明覺」要講如來意。
這十條里,第一個,「為答前所依果問故」,這是第一個理由,前面有問如來依果,這是正式答前面所問。「謂長行但現相答,已如前說」。這個「前」是在名號品裡面。「偈中具答三問」,這個「偈」是我們這一品經裡面,諸位展開經文就看到偈頌,偈頌具體解答三問。「謂初五答菩提」,從第一首到第五首,佛果菩提。第六首,答佛果上的「威德」,後面四首答「法性」。第一個理由,這一品一定要說。
第二「為廣名號品,總標多端故」。名號品裡頭說得簡略,這個地方要做補充,此地這個廣就是推廣,我們用補充這兩個字大家好懂,為廣名號品就是為補充名號品。「正廣種種觀察,是意業故」。這個地方講的是意業,名號品是身業,身業說出很多名號,這個地方教給我們觀察,觀察是屬於意業。
「三者、即說十信之體性故」。十信的體性,十信之體,性也是體。「如下三會」,這在下三會,「將說正位,皆有偈贊,此其類也」。前面跟諸位略略的介紹過,性之所依是如來的身語意,底下三品要講修學,修因。如來身語意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我們迷失太久,迷得太深,現在怎樣恢復?佛菩薩是過來人,他把他們修學、恢復的經驗在這裡說出來,提供給我們做參考。這些參考資料,用我們現在的話說,非常寶貴的經驗。我們要不依靠他們,自己去走出來,太難。走錯了,重新回來再走,那你不知道要經過多少艱難困苦,也許哪一天你碰對了。
當然在經驗當中學習,無論是順境逆境,真正肯學都能學得到,會學的人總是幫助自己向上提升。但是如果真有個過來人給我們帶路,我們就省很多很多事,縮短我們盲修瞎練的時間。盲修瞎練的時間太長太長了,這個可以縮短。尤其是我們碰到最捷徑的一條道路,古大德講「徑中徑又徑」,這句話說得很有味道。徑是小路,近路,那說什麼?大乘。大乘跟小乘比,大乘是近路,小乘迂迴,小乘的路難走,大乘比小乘好走。可是大乘裡頭還有近路,徑中徑,那個近路是什麼?禪,這講的禪宗。大乘宗派很多,法門很多,大乘裡面有沒有近路?有,禪是近路。那還要問這個近路之外,還沒有更近的路?有。徑又徑,還有個小路,更近的,那是什麼?那是凈土,念佛,所以念佛法門叫「徑中徑又徑」。不容易,你要遇到這種法門的話,這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講得好,「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你怎麼會碰到?碰到了,如果你的善根不足,福德不足,這個碰到是緣分,緣分有,善根福德不足你還是沒有辦法修,你不能成就。
什麼叫善根?什麼叫福德?我在過去講過很多,善根就是信解,你相不相信?你是不是真的懂得?真的明白?千萬不要以為「我相信,我真的明白」,未必。何以故?真正相信、明白那是智慧,智慧裡頭決定有福德,看你有沒有福。福是什麼?你能行能證,這叫福德。能行是福,能證是德,你成功了。所以《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然後你再仔細觀察,觀察什麼人?觀察念佛往生的那個人,凡是念佛真正往生,臨終佛來接引的人,這大多數他都能預知時至,最普遍的大概是三、五天,他曉得再幾天我就要走了,佛來接引他,你看這種人,這種人一生的行誼決定是慈悲。細心去觀察、去思惟。即使他是不善人,不善的人到臨終的時候真的念佛往生,他一定是在懺悔業障,業障懺除之後,這個惡人你看他的表情,看他的相貌,就變得非常慈悲、非常慈祥,跟他過去完全不一樣。這樣就證明往生的人是上善之人。千萬不要誤會。惡人往生,臨終的時候懺悔變成上善之人,上善之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必須具備的條件。不往生,上善之人生天,一般都是生欲界天,最普遍的是生忉利天。
人不能不修善,人心不能不清凈。你有自私自利,不清凈;你有貪瞋痴慢,不清凈。清凈心的人一定是慈悲喜舍,一定是仁慈博愛,這個我們不能不注意。在僧團裡面,我們到處懸掛著「六和敬」,天天看到。我們這邊這個「六和敬」是茗山老法師寫的,懸掛在齋堂,每天至少你要三次到齋堂,你去吃飯你都看到,看到怎麼樣?無動於衷,真的功夫不錯,見如不見,跟自己的心行一點反應都沒有,這就變成什麼?麻木不仁,沒反應。像這個手臂麻木了,你用針去刺它都沒有反應,這麻煩大了。我們每天看到這個,要有警覺心,我有沒有做到?有沒有違背?三福,六度,三學,六和,十願,我記得過去在新加坡凈宗學會曾經召開一次「世界凈宗聯誼會」,我寫了一個很長的,把這五個科目都寫上去,印成一張(哪個地方有我不曉得)贈送給與會的同學們,我們學習的科目!同學們找找看,能不能找到這一張東西。我好象上一次在印尼凈宗學會看到,他們有掛在那個地方。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警惕自己,依教奉行才行。
第四條「顯實遍故」。實是真實,顯是顯示,遍法界虛空界。「但所說有二,一佛,二法。佛有二,一身,二名」。這是前面名號品所說的。「法亦有二,一權,二實」。四諦品裡頭所說的。「前但佛名遍,此顯身遍」,此就是光明覺這一品,這一品要顯示身遍,遍法界虛空界。實際上身遍的意思我們在「名號品、四諦品」也都說到。「四諦即實之權遍,此品(光明覺品),顯即權之實遍故」。前面是即實之權,這一品講即權之實,這是不同的處所。前面既然講即實之權,當然還要講即權之實,這才講圓滿,才沒有漏掉。
「五、現驗故」,現前要來檢驗。「上二雲遍,眾未目睹,今光示遍相故」。前面說「遍」,給你講清楚了,你沒有看到,你還不太容易體會到。在這品裡面,我們看佛放光示現法身遍法界。這個放光就是教學,所以佛教學的方式很多很多,方法無量無邊,我們在這裡頭要細心去體會。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來意」:
十條裡面的第六條,「顯總遍故,前但名諦別遍」。名是「名號品」,名號遍法界虛空界,說法就是四諦也是遍法界虛空界,名諦別遍。「今此一會即遍法界」,這是總遍,這一會就遍法界,「一一皆悉同時同處同眾同說同遍故」。到後面經文我們就看到,所以這真正是不思議的境界。從這個地方顯示,法界確確實實是一體,我們迷了自性,不了解諸法實相,在這裡頭分自分他,生起無量的妄想分別執著,這樣子真的是久遠劫都回不了頭。像一個人流浪在外面,吃盡苦頭回不了家。那個家是無比的富貴,在外面流浪淪落成乞丐,不知道家裡頭的富貴。
第七「顯圓遍故」。前面是顯總遍,這個地方是講圓遍,圓跟總差別在哪裡?清涼在此地給我們說,「謂前顯差別一切,方能遍一切,今顯無差別一切,即圓融遍一切故」。這個差別遍一切,我們在此地略略跟諸位介紹一下,什麼叫差別遍一切?《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說菩薩的大德大能、大慈大悲,應以什麼身度就現什麼身,講三十二應。三十二類不同的身,差別。每一類裡頭又現無量無邊身,譬如現菩薩身,現許許多多不同的菩薩,應以地藏菩薩得度者,他就現地藏身;應以普賢菩薩得度者,他就現普賢身;應以文殊菩薩得度者,他就現文殊身,這也是差別。所以,以差別身才能遍一切。我們不講大世界,講小世界我們這個地球。地球上居住的這些人,根性不相同,文化不相同,歷史背景不相同,他們觀念生活方式不相同,一定要跟他們完全相吻合,他才歡喜接受。所以信仰基督的,佛就現基督身,信仰猶太教的就現猶太教身,你信什麼他就現什麼身,遍一切處,這是總遍的意思。所以前面講的總遍,一定是無量無邊的差別,才能遍一切。
在這個地方,這一品經裡頭,「光明覺」裡面,它所顯示的無差別,無差別圓融遍一切。我們知道差別的是相,無差別的是性。我們再用一個很明顯的比喻,諸位就有很容易理解的一個認知,古人用「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這是很好的比喻。如果我們把這個展覽室稱為一切,就像虛空法界一樣,這個金飾展覽,黃金造的裝飾品幾萬種,沒有一個相同的,大大小小琳琅滿目,這個展覽室裡頭布滿了,櫃檯上也是的,牆壁上所懸掛的都是,遍滿。你從相上看,遍滿一切,這叫總遍。如果從性上,體上看,統統是黃金,這是一個,沒有差別,全是黃金布滿了這個空間。我這個說法大家好懂。所以就法相上來看是總遍,就法性上來看是圓遍。圓跟總的差別在此地,這個大家就好懂。
第八「與下經為其則故」。則是原則,為下面的經,這是提供一個(現在講法)前提,提供一個前提。「謂下經結通,雲遍一切者」,底下經再總結,總結裡面有「遍一切」這一句經文,這個遍一切有來歷的,這個地方就是它的所依,這一句經文之所依。「皆如此辨,以如來一乘圓教,於須彌山等一類世界,施化分齊,皆若此故」。這個經,這裡清涼大師明明白白的為我們指出來,這是一乘圓教,不是大乘。大乘是教菩薩的,一乘是成佛的,真實圓滿,究竟圓滿,所以這個法門真的是很不容易遇到的。
當年,《八十華嚴》翻出來的時候,那個時候中國的皇帝是武則天,武則天改了國號叫周,所以這個經也叫做《大周經》。你們以後看到古人寫的文章裡頭提到《大周經》,就是《八十華嚴》。經翻成之後先要送給皇帝看,武則天看了之後,在封面上題了四句開經偈。這個開經偈是武則天題的,四句寫得好,寫絕了,後來有很多人想寫個開經偈,都不能跟她相比,所以就沒有人寫了。「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講絕了。所以這個經確確實實是百千萬劫難遭遇,你遇到佛法未必能遇到《華嚴》。說老實話,遇凈土不難,遇《華嚴》可不容易,如果這一生當中,遇到有講《華嚴》的就更難。念《華嚴》的還有,但是也不多,能講解《華嚴》的就更少。
我對《華嚴》是有特別的喜愛,這是真的,也曾經發心弘揚這部經,但是最後退心,怎麼退心?遇到《無量壽經》,遇到夏蓮居老居士這個本子,那時李老師把這個本子給我,他老人家自己眉注的,給我,我就退心不想講《華嚴》,我專講《無量壽經》就可以了,《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所以就不想講這部經。要求我講這部經的,三個人,第一個是台南的開心法師,這個老人很慈悲(現在都過世了),每一次遇到我都要提醒:凈空法師,你要把《華嚴經》講一遍!我沒有在意,為什麼?經太長,到哪裡去講?誰聽?我即使願意講,沒人聽。他老人家至少給我講了十遍,我很感謝他。第二位是大陸上的黃念祖老居士,我們見面的時候,他也是希望我能把這個經講一遍。第三個是韓館長,往生前兩天要求我一定把這個經講一遍,留一套錄相帶給後人做參考,我答應她。雖答應她,機緣不容易得到。所以在新加坡,那個時候我們就談到這個事情,李木源居士聽到之後很感動,所以他就發起啟請,我們這個經就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開講。這講到現在講了兩千多個小時。這是這一會的緣起,真正不容易。
前面這一分非常重要,我們講得很詳細。從第二分以下都是第一分的解說。清涼大師把全經分為四分,信、解、行、證,這個分法(四分)可以說貫穿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不但能貫穿世尊所說,同樣也能貫穿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都不能違背這個法則,這個法則是稱性的、自然的。信解行證,無論修學哪個法門,無論修學哪個宗派,你決定是這四個次第。
所以我們自己要知道,我自己現前這個階段,在四個次第裡頭我是屬於哪一個。嚴格的、細心的來觀察,信、解,問題是我們是不是真的信?是不是真正理解?難!如果真信,真的能理解,你人變樣子了。為什麼會變?連看相算命的人都知道,相隨心轉。所以你是不是真修行,你有沒有真正用功,你的功夫到什麼程度你不能瞞人,都在你面孔上,都在你的行為上,你一言一語,一舉一動,統統表現出來了,為什麼?總遍、圓遍。我在前面說過,凈遍法界,染也遍法界;善遍法界,惡也遍法界;正遍法界,邪也遍法界。契入境界的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諸佛菩薩同時同處同眾同說同遍,我們凡夫哪個不如此?他們是覺遍法界,凡夫是迷遍法界;佛菩薩是凈善遍法界,凡夫是染污遍法界。學佛沒有別的,回頭,改惡為善,轉染為凈,轉凡為聖,不就成就了嗎?這個事情別人幫不上忙,你自己一定要清楚。諸佛菩薩無盡的慈悲也幫不上一分一毫。佛菩薩廣度眾生,能幫上忙的,只是把這個事實真相講清楚、講明白,教學;講的是真清楚,真明白,真透徹,你自己要能聽得懂;聽懂了,你要相信,信了你要去干。
所以學《華嚴》,學到這個地方,雖然不太多,會學的你已經得到相當完整了。不會學的,那你連門都沒入,你毛病習氣一點都沒有改,你沒有入門。你入門之後,完全變了。我勸大家學,我自己也非常認真努力在學習。所以我也非常感謝開心法師,黃老居士,韓館長,不是他們請法,我不會有這個念頭講這部經。但是這一次講這部經,對自己的境界來說有大幅度的提升。你們同學常常跟我在一起,你要細心的觀察你會發現。這個東西不能瞞人,你有幾斤幾兩,全在你的形象上,全在你行為上,哪裡能瞞人!這是我們應當要知道的。所以這是如來一乘圓教希有難逢。清涼舉例子說,於須彌山等一類世界,這是向下經文上統統會講到的,施化分齊,皆若此故。佛無論在哪個地方,在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一切世界裡面教化眾生,跟這個地方所講的大致都相同。
第九「示前神通相故,上雲現通,如何現耶,一會不動,遍法界故」。前面有講現通,怎麼現法?此地現了給我們看。神通是本能,一點都不希奇,所以諸位千萬不要被神通感應迷住,在這個世間迷於神通感應的人很多,如果迷於神通感應而忽略教理,他的麻煩就來了,他就得了果報。什麼果報?精神分裂,瘋瘋顛顛,沒救了,真可憐。早年我在美國、在溫哥華講經遇到,他的家長父母來跟我說,小孩很可愛、很聰明,念大學;有的畢業了,有的還在校還沒有畢業,朋友們帶他去學佛去了。學了半年,學了一年,得了精神病,沒有法子,只好送到精神病院。送到精神病院,看到很可憐,看這孩子關在裡頭,瘋瘋顛顛的,語無倫次。來問我:法師,這怎麼辦?有沒有辦法救?我頭一句話就問他,我說:你的小孩是不是很喜歡神通感應?是!麻煩就來了,麻煩就出在這裡。
我們首先要肯定佛教是教育,教育是正規的教學,上課,經典是課本。佛陀在世的時候,沒問題;佛陀滅度之後,留下來這些教誨,我們的學習要根據這個,四依法裡頭「依法不依人」,法就是經典,我們要認真研究討論,要求正確的理解,理解之後,如何研究,如何落實,把佛的教誨變成我們的生活,變成我們的思想,變成我們的行為,我們就得受用。
佛菩薩有沒有神通?有神通,絕對不用。為什麼?用神通會誤導很多人。這些得精神分裂,送到精神病院的,絕大多數都是學密、學禪的,學教的沒有。哪一個學天台的人得?沒有發現這個。學天台、學唯識、學華嚴、學三論、念佛人都沒有。為什麼?禪跟密神通感應多。可是真正善知識,我學佛第一個親近章嘉大師,那是密宗大德,中國古時候邊疆四大喇嘛,他們四個人是師兄弟,宗喀巴大師的傳人,分布在中國邊疆四個地區。在西藏兩位,前藏達賴,後藏班禪,在蒙古也是兩位,外蒙古哲布尊丹巴,內蒙古章嘉。這是藏傳的黃教,四大活佛。我很有幸,初入佛門就親近到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沒有傳我密法,他告訴我,傳密法要有顯教的基礎。在藏傳的規矩先學顯教,要學多久?十年。然後經過考試,考試及格,藏語叫格西,這是個學位,你得到這個學位之後,才能親近上師灌頂學密,這對的。
密在佛法裡面,就像普通學校,它是研究所,你沒有小學、中學、大學的基礎,你怎麼能念研究所?哪有這個道理!章嘉大師雖然沒有把密傳給我,但是密的道理跟我講得很多,「密者顯之密,顯者密之顯」,顯密也是圓融的。菩薩不學密法,不能成佛,這是真的。什麼時候學密?要按照正規的說法,七地以上,那你現在是幾地?七地以上,你才曉得這是真正高等的佛法,不是普通的。如果說可以附帶學一點密,不是正科生,旁聽生,可以附帶學一點,那是什麼人?圓教初住菩薩,也就是說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密是什麼?密是深密,不是秘密,佛法裡頭沒有秘密,秘密決定不是好事情,為什麼?不可告人那哪裡是好事情。所以佛法的密是深密,太深了。深是講什麼?完全講自性,也就是說你有能力脫離六道輪迴,有能力脫離十法界,這個如來密法可以旁聽,可以學一點,那是很淺,不是深的。到七地菩薩才專修,到如來地!這個道理不能不懂,你要不懂,沒有這個根基,你怎麼會成就?
黃念祖老居士他學密,他是密宗的上師,他得到傳法,他是金剛阿闍梨。可是他的成就不在密在凈土。他告訴我這個法太難。在中國大陸這半個世紀,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這半個世紀,中國十幾億人,學密成就的,黃老居士告訴我只有六個人,太難了。他告訴我,從此之後不可能再有成就的,禪跟密都不可能,所以他勸人念佛求生凈土,他自己也是念佛求生凈土。在生病那一段時期,他一天念十四萬聲佛號,他是念佛求生凈土的。
我們如果要想學禪、學密,到極樂世界去,阿彌陀佛是大金剛阿闍梨,而且決定不會著魔,何必那麼著急?我們先把一切都放下,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是你想學哪個法門都不難,最好的老師!不但佛,那是沒有話說,圓遍、總遍,圓通、總通,沒有一法他不通,精通。再跟你說,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沒有一個不是圓通、精通的。那些諸上善人是什麼果位?等覺菩薩,上善!我們這個世界等覺菩薩一個都找不到,西方極樂世界等覺菩薩到處都是,你就想到那個修學環境多麼殊勝!
我們在這世間學佛,難。第一個壽命太短,第二個善知識很難遇,第三個修學環境不好。這一邊的生活環境,都是幫助我們增長煩惱習氣。所以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別的,無非是親近善知識,找到一個修學最殊勝、最理想的環境,能夠在短時間快速的成就自己,沒有別的。所以自己首先要建立信心。講《華嚴》就是講極樂,華藏、極樂不二。讀《華嚴經》才真正曉得極樂世界的殊勝。因為凈宗經典都不長,只說一個大綱,沒有細說,《華嚴》裡頭細說。《華嚴》就是極樂,極樂就是《華嚴》。毗盧遮那,法身如來;阿彌陀佛,報身如來;釋迦佛,應身如來,三身是一體,一即是三,三即是一。
所以神通感應這樁事情,我們尊重,不接觸。我們知道這個事有,不但佛有,而且也告訴你,妖魔鬼怪都有。妖魔鬼怪有一些修成的,有一些是報得的。天人是報得的,餓鬼也有通,鬼也有小通,報得的。大概是屬於妖怪這一類的是修得,有餓鬼修成,有很多是畜生道修成。畜生道修成裡頭,好象大家最熟悉的,狐仙。不但是狐,連獅子虎狼、蛇蠍子都有修成的。《西遊記》裡面,孫悟空遇到的這些妖魔鬼怪,那不是幻想,確實是有。所以寫小說他也有依據,他也不是造謠生事。
宇宙之大無奇不有,為什麼它能修成?因為它有靈性,這個靈性就是自性迷失了,帶著雜染、帶著煩惱習氣,它能修成。狐仙,在中國真的很普遍,在外國也有不是沒有。這個事情絕對不是假的,所以中國有一些小說,像《聊齋》、《子不語》、《堅夷志》,《閱微草堂筆記》,紀曉嵐的,記載都非常非常之多,那不是人憑空想像的。蒲松齡寫《聊齋》,你看他的傳記,他常常在交通要道,往來行人旅遊必經之路,他在樹下擺一點酒菜,往來的客人請他來喝茶喝酒,講故事,專門講妖魔鬼怪的故事,他聽了把它記錄下來,《聊齋》是這麼寫成的。當然這些故事裡面,是不是有人自己編造的?很少,絕大多數是親見親聞,有的是自己親自見到的,有的是聽到自己親戚朋友所說的,都有依據,不是憑空捏造。我相信。
抗戰期間,我在湖南我見到過,不是我一個人見到,那時我們住在鄉下,這個村莊裡面許許多多的人都見到過,狐仙。我們見的那個狐仙是男的,不是女的,那個時候我才十幾歲。一般講狐狸修成人的身體、人的樣子,五百年。大概我們見到這個狐狸還不到五百年,為什麼?它是一個人的形狀,面目看不清楚,模糊,還不是很清楚,所以要照一般說法,大概它的功行還不到,確實是個人的形狀,我們看到穿的是藍布長衫。但是一轉彎的時候,你再也找不到它,就不見了。看到它走路,走到那個牆角,從那邊走了,我們追到那邊去看就沒有了,很多人見過,大家見的、所講的都是一致的,這不是騙人的。
我還遇到一樁奇怪的事情,跟我們家鄉也有一點親戚關係,陳先生。他們家鄉有一船米運到南京去賣,那個時候是用帆船運到南京,米是用麻布袋裝的,一包一包背上船上。米差不多都裝完了,有人看到好象是黃鼠狼從跳板上上船去,有人看到。於是大家找,把整個船都翻遍,沒有。是不是看錯,眼睛看花了?找不到就算了,沒有了。這個船就開到南京,到達南京之後,這一船的米沒有了。那麻布袋還剩下形狀,裡頭一粒米都沒有,於是大家就曉得,恐怕那個上船是真的不是假的,並沒有看錯。但是上船之後,痕迹找不到,一船米沒有了。在南京轉了幾天,回家。回家去之後,他那個一船米並沒有失掉,還在他倉庫裡面,不知道它怎麼把它運回去,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怪事。
中國大陸像這些奇奇怪怪事情很多很多,說不盡。齊居士上次來給你們講的那些故事,都是真的,沒有一個是她自己編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所以這個東西,有,我們肯定它有,但是千萬不要好奇,千萬不要被它影響,你要被神通感應影響,你就錯了。你要好好認真學教,在教理上下功夫,到你得定,你有定的時候,你的能力恢復了,神通變化都是從定當中來的,定能顯神通。
所以諸位要曉得,神通是自己的本能,我們現在迷失了自性,本能喪失掉了。自己修學,功夫到什麼階段,你本能恢復多少。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你能證得須陀洹果,天眼通、天耳通現前,你自然就能看見。一般人看不見的你能看見,這就是科學家所講的突破了空間維次。人鬼雜居,人見不到鬼,鬼也見不到人;如果你這個空間突破,你能見到鬼,鬼也能見到你。牆壁能看穿,人在牆壁那邊做什麼事,你看得清清楚楚。天耳通,無需要用電話,遠方的朋友在說些什麼,你只要一著意,這就是一注意都能聽到,都能看到,無需要用電視傳真,用不著電話。現在人家叫什麼?叫心靈感應,佛法裡面叫天眼通,天耳通。澳洲土著聽說都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很普遍。由此可以證明,他們的煩惱輕,他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少,這個能力才能現前。我們不能現前就是煩惱習氣太重,這個能力不能現前,失掉了;迷失,不是真的失掉。你要相信自己肯定能夠恢復。今天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一八七卷)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第一段來意:
清涼說了十句,請看最後一句,「十、為顯理事俱無障礙,令舍執從法故。此意雖通,在文偏顯。有上諸義,故此品來也」。這一句是總結,末後這句說得很好,為顯示理事俱無障礙。這個確確實實不是九法界凡夫能見到的,何況六道裡面的凡夫。通常經論當中所說的這個境界至少也是權教菩薩,真正契入是法身大士,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是究竟圓滿的大自在。要證得事事無礙,先要契入理事無礙,這個時候你自自然然就能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令舍執。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是執,這一放下就明心見性,見性而後一切的作為無不隨順法性。這從法,從法就是隨順法性,隨順性德,性德在這個時候自然的流露。例子很多,如釋迦世尊所示現的八相成道,這是性德自然流露。諸大菩薩示現在九法界,身語意業,這前面也略略的透了消息,他們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才叫做性德的流露。
性德怎麼流露?世尊在《楞嚴經》上給我們舉了一個例子,譬如「見」,你眼睛睜開來看到外面所有一切景觀,這個時候你沒有起心動念,你也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這就是性德自然的流露,就是此地「從法」的意思。大乘經教里說這個境界,是見性見色性,沒有一個妄想,心境一如。佛要不說,你不知道,你不知道這個時候是心境一如,你自己不曉得,為什麼?沒有起心動念。佛給我們說的,他是什麼境界?他這個時候心境一如,理事無礙,就是這個境界,不就在我們面前嗎?凡夫的麻煩在哪裡?眼睛睜開第一念是佛知佛見,可是第二念就墮了眾生,第二念起了妄想,有了分別執著;換句話說,第一念你是生活在佛境界中,換句話說,你是生活在一真法界,第二念就掉到六道輪迴。
六根對六塵境界什麼時候沒有第一念?常有,可惜的就是保不住,速度太快了。說第一念立刻就變成第二念,第二念就變成第三念,第三念變成第四念,愈陷愈深,還把過去妄想習氣給勾引出來,你說這個東西多麻煩!這變成這個樣子。這個境界太微細了,如果不是佛在大乘經上這樣詳細的教導我們,為我們說明、顯示,我們作夢都想不到,永遠想不到這個事實真相。所以古人講開智慧的《楞嚴》,一點都不錯;「成佛的法華,開智慧的楞嚴」。可是讀《楞嚴》的人很多,幾個人悟入這個境界?能夠把它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
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境界,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不會起心動念,都是理事無礙,不生煩惱;妄想分別執著不生,那當然不生煩惱。不生煩惱就生智慧,煩惱是障礙智慧的。不生煩惱,這個時候障礙完全沒有了,起用的時候是智慧,一念不生,這個時候叫根本智。《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無知之知,這是根本智,就是第一念。世尊十番顯見為我們說明這個道理,那個經文很長,十大段。見性如是,聞性亦如是,鼻舌身的覺性亦如是,意根的知性也如是,見聞覺知,性德!自性本來具足的,法爾如是,這叫根本智。
根本智起作用就是感應,外面有感,它自然就有應。它所應的那是德,自性本具的德能。這一樁事情,江本勝博士那個水結晶的實驗,最好的證明。一切眾生起心動念,它就有感,這是感應。我們動個念頭,這是感,諸法馬上就起應,它的應,我們肉眼看不見,它的音聲我們耳朵聽不見,不但有色相而且有音聲,還有味,色、聲、香、味,是性德。江博士的實驗,只是實驗明顯的看到色相,音聲沒有實驗出來,香味沒有實驗出來。所以當心地清凈善良的時候,色聲香味妙極了,色稱為妙色,香稱為妙香,聲稱為妙音,法身菩薩所享受的。我們今天所有一切諸有為法,也有色聲香味,變質了,我們的色聲香味不妙,非常粗,那個噪音很難聽。
所以你看看水是物質,物質是什麼?性能變現出來的。現在人講能,佛法講性。能量在某一種狀況之下變現成為物質,這是今天科學家已經證明了,這個物質是無中生有,有還歸無。這個發現也非常了不起。我們想想現代科學家,用現在許多先進的儀器測試發現的,佛在三千年前《華嚴經》上就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你能不佩服嗎?佛不需要用儀器,用什麼?甚深禪定,把所有空間維次全部都突破,宇宙之間諸法實相,這才圓圓滿滿顯示在你六根前面。見聞覺知接觸到真相,妙不可言,真的是沒法子說。不但不能說,連想像都想像不到,沒法子想像。所以說你不要想,你不要說,就證得。你有一個念頭想想、想說,就不見了,全迷了。
「舍執從法」這四個字非常重要。不僅是這一品經,佛菩薩出現在世間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可以說這四個字是總的目標、目的,就是希望你放下,舍是放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隨順法性,這個從是隨從,如來教化眾生的大事就圓滿了。後面說,此意雖通,在文偏顯。這個意思是通義,通《華嚴經》其他的三十九品。李長者給我們講《華嚴經》是四十品,傳到中國來的時候,應當還少了一品,現在我們這個經是三十九品。不但通全經,通一切經,通一切諸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此意雖通,在文偏顯。後頭說,有上諸義,諸義有像前面所講的十個意思。故此品來也,這一品怎麼能不講,當然要說。來意,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現在看第二段,「釋名」,解釋品題。「釋名者,一開二合」。這是先說解釋名用什麼方法,先開然後再合,合起來講。開者,開是分開來講,「初開者,光明,體也;覺者,用也」。這是把「光明覺品」開,把它分成三段,光明、覺、品,分開來說。品就不必再提了,因為前面已經介紹好多品,意思完全相通,品是品類,一類。題有通題,有別題,光明覺是別題,品是通題。這三十九品,都用品,所以品是三十九品都通的,光明覺不同其他的品名,不同於四諦,不同於名號。釋名主要就是釋別題,光明是體,覺是用。
「此二各二,謂光有身智二光,覺有覺知覺悟」。這再跟你細說,光有身光、有智光,覺有覺知、有覺悟。現在科學裡頭,它不講光,它講波,講得通,用這個講也行。身確實有波,智也有波,這是自性裡頭的性德。覺是起用,有覺知、有覺悟,覺知跟覺悟怎麼區別?從前李老師給我們講《八大人覺經》,這八條裡面有的講覺悟,有的講覺知,覺悟跟覺知是不是一個意思?大同小異。覺知意思深,覺悟意思淺。覺悟好象睡覺醒過來,恍然大覺。覺知的意思就深,覺知是悟後再深入,覺的深度沒有底,廣度沒有邊。
如果我們要在菩薩果位上來說,四聖法界覺悟了,一真法界覺知,這樣來說諸位就能很清楚的體會到。四聖法界斷見思煩惱,也就是說執著放下了,分別雖然也放下了,還沒有盡,粗的分別放下,細的分別還是有,無明沒破,這是覺悟的境界。覺知,無明也破了,見思煩惱統統斷了,無明也破了幾品,覺知。我們宗門裡面講大徹大悟,徹悟是覺知,超越十法界,他到一真法界去。在一真法界還是修行,還是學習,他沒有能夠證得究竟的果位,所以還是要學,這要經歷四十一個階級。這個諸位都很清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四十,再加上等覺,最後證得妙覺,妙覺是究竟佛果。妙覺之前就是等覺以下都稱菩薩,法身菩薩。這是覺知跟覺悟不同。
身光跟智光也不同,都是光,用我們現在的話,我們用能量來解釋,身光是什麼?身光是質能,物質的能量,智光是心能,這個說法大家也比較容易體會。心是智,迷了的時候叫做識,能量都不可思議。身是物質,物質的能量,實在講也是不可思議,像前面在來意裡面所說的,前面講了總圓,總遍、圓遍。總遍跟圓遍合起來講,就是精神的波動跟物質的波動,統統都是周遍法界。這一樁事情科學還沒有證實。因為在科學探測的理念,這個波動是有速度的。
譬如音波跟光波的速度就完全不同,但是在《華嚴經》上講的是同,同時周遍法界。這很難懂,明明不相同。從前我們念書的時候,課本裡面跟我們講這個聲波跟光波的速度,老師舉什麼?舉打雷的例子,雷電它是同時的,但是我們先看到光,後聽到聲音,這是什麼原因?光的速度快,聲的速度比光慢,所以在遠處一定是先看到光,後聽聲音。你看到光,聽到聲音的時間愈久,就說明這個雷電距離我們很遠。如果光一看到,立刻就聽到聲音,這個雷電就在我們附近,就很近。這說明聲波跟光波速度不一樣,為什麼佛經上說相同?相同是融在性裡頭,法性,法性是相同的。現在科學沒有發現到法性,現在只著重在事相上,這叫偏執,偏在一邊,執著在一邊,沒有看到另一邊,另一邊是性。性沒有大小,性沒有遠近,性是遍法界虛空界,所以講到性,這個答案就明白了,我們就不懷疑了。這完全是華嚴境界。世尊在《華嚴經》這麼說,在其他大乘經上都沒有這麼樣說法。所以清涼大師講,這是一乘圓教,完全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的境界,事實真相圓滿的顯露,佛一絲毫沒有隱瞞都給我們說出來。
下面清涼大師又說,「又光有能照所照,覺有能覺所覺」。下面有解釋,「如來放身光照事法界,令菩薩覺知,見事無礙」。佛放身光,在這個經文裡面我們就會讀到,放的身光。身光照事法界,身是法相,事也是法相,這個光,我們今天講的是什麼?質能。目的是讓菩薩覺知,覺知到事沒有障礙。事何以沒有障礙?佛放光照事法界,我們看不到,我們覺得事跟事有障礙,怎麼會沒有障礙?這個意思很深很深。但是前面經文都說過,事,《般若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上說的。它怎麼會有障礙!《般若經》上說得好,這一切法相「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看這個意思多深!這個意思要是明白之後,事事無礙,事相上哪有障礙。
障礙發生在哪裡?障礙發生在妄想分別執著,這才叫真正毛病之所在,離妄想分別執著,什麼毛病都沒有了。連我們現在,現前身體不好,有煩惱、有病痛,煩惱病痛的根源是什麼?這不都是障礙嗎?煩惱裡面有生理的、有心理的,病痛有心病、有身病,有障礙才稱之為病,沒有障礙那就健康。障礙確確實實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生的,不是真的,但是它起作用。你要不認識它,不了解它,你對它產生誤會、誤解,就起煩惱、憂慮、病痛,起這些作用。你通達明了,你把它捨棄了,你的身心健康,得大自在,這不是世間學問裡頭所說的。覺知,這如來放光。
再看底下這一段,「文殊演智光,雙照事理,令眾覺悟法之性相」。演智光是說法,文殊菩薩給這些菩薩們講解說明,這是演智光。釋迦牟尼佛示現成等正覺之後,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三百餘會,四十九年,那是智光;示現成等正覺,那是身光。身光沒人知道,凡夫不知道。凡夫不知道,沒有人請法,釋迦牟尼佛就要入般涅盤了;沒人請法,他就走了。有知道的,不是這個世間的人,凈居天人他們看到,知道釋迦牟尼佛在此地示現。凈居天是第四禪的五不還天,色界天最高的,他們下來化作人身,請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教化眾生,所以凈居天人代我們啟請。於是釋迦牟尼佛就不入般涅盤,在這個世間住一段時期。
住一段時期看什麼?這個世間人根性沒成熟,沒成熟有沒成熟的辦法,什麼辦法?就像辦教育一樣,釋迦牟尼佛要傳的是無上的大法,但是現在這些人沒有程度,好,辦小學,講《阿含》,阿含辦小學,阿含十二年。跟釋迦牟尼佛學習,學了十二年有一點小成就了,這好象是小學畢業了,不行,還得接著辦中學,《方等》;方等八年,好比是中學。中學畢業了,行,能夠接受大乘法,給你講《般若》,般若好比是大學,二十二年。最後八年講《法華》,末後一日講《涅盤》,《法華》、《涅盤》是研究所。這是成就眾生的一種方法,也是佛在經教裡頭常常為我們透露,根熟的眾生幫助他證果,也就是幫助他脫離六道十法界,根熟的:根沒有熟的眾生,把他提升;沒有善根的眾生幫助他種善根,這樣一來所有一切眾生皆是可度之機。沒有善根的人幫助種善根,有善根的人幫他增長,已經增長成熟的幫助他、成就他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
世尊給我們表演的,這就是演智光。放身光是什麼?那是說《大方廣佛華嚴》,二七日中,法身菩薩當機,佛在定中說的。菩提樹下打坐,我們一般人看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年輕的比丘,三十歲,什麼人知道他在定中講《華嚴經》,開這麼大的法會!所以佛所示現的是圓頓一乘,這是我們一般人沒有辦法學習的。我常講中國孔老夫子所示現的,中下根性,我們可以學習的。因為夫子他的成就有階段,你看他「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就是他學有成就,像我們現在在學校讀書三十歲畢業了,學校畢業。畢業之後,並不見得你的學問就成就,你還要繼續不斷努力學習,你在工作當中學習,在生活當中學習。你把學習的這一套方法理論在學校里完成,你要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去歷練、去印證,那才叫真正的學問。這個東西就是現在科學家所講的科學精神,一定要通過實驗,不通過實驗,這不是真學問。
方東美先生最喜歡《華嚴》,我對《華嚴》有偏好,多少還受他的影響。他說《華嚴》是什麼?《華嚴》真的是科學教科書,它有實驗,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是實驗,《華嚴經》上所講的理論、方法、境界通過實驗,那這是正確,這不是假的。這個實驗就證明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世間法不礙出世間法,出世間法也不礙世間法,圓融無礙,這是真正學問。哲學家愛好它,有理由!
孔夫子,我們能夠學他,他畢業之後,他在實驗當中不斷的提升自己,印證所學,所以他「四十不惑」,四十歲,你看三十歲畢業再學十年,這個十年是實驗,一面學是一面做實驗,這個學問才紮根,不受外面境界誘惑;這個不惑就是不會再受外頭境界誘惑。外面境界,善的境界、好的境界沒有貪愛之心,一絲毫貪戀沒有;逆境界、惡緣沒有一點瞋恚心,順逆、善惡如如不動,這叫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這是進了一大步,知天命是什麼?明了因果報應。《楞嚴經》上佛講,「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當然夫子還沒有達到這麼高的境界,那相似的境界我們相信,知天命是這個相似境界。「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隨心所欲不逾矩就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是慢慢、慢慢向上提升,我們可以學。像釋迦牟尼佛三十歲一示現證道就得大圓滿,這是天才,這是我們凡人沒有辦法學到的,就是中國惠能大師跟釋迦牟尼佛相比也差一籌,也達不到這個境界。這一段意思還沒有講完,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文殊演智光,雙照事理,令眾覺悟法之性相」。這一段我們沒講完,繼續來說。
前面我們舉釋迦牟尼佛在他一生所示現的當中,我們要能夠認識清楚,確確實實是一個再來人,決定不是一般凡夫。孔老夫子是不是菩薩示現的,我們不得而知。從前我也曾經請教過李老師,老師說理上能講得通,事上沒有證據。所以有人說孔子是童儒菩薩應化在中國,我也曾經聽說孔老夫子現在在忉利天,那與菩薩應化有沒有衝突?理上沒有衝突,應現無方!二千五百年前在中國應化,爾後到忉利天應化,那有什麼不可以!哪個地方緣成熟,他就到那裡去了,隨緣而不攀緣。所以說理上講得通,事上,我們的境界不夠,至少要跟他同境界才了解他;比他高,那當然看得很清楚;不到他的境界,沒有辦法測度,我們也不必去胡思亂想,怎麼想也想不通。所以這一段,雙照事理是能照,令眾覺悟法之性相,這是所照,幫助眾生悟入諸法實相。實相就是法的性相,性是講諸法之體,相是講諸法的形相,事相。這是第一段釋名裡頭把光明覺分開來給我們說明,光明覺的含義。
第二段把光明覺合起來講,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二合者」,二是第二段,這是合講,「良以事理俱融,唯一無礙境,故得一事即遍無邊,而不壞本相」。合,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合上四對」,光有身光、智光一對,覺有覺知、覺悟這又是一對;這個光能照,能照、所照是一對,覺,能覺、所覺又是一對,四對。光明覺就是把這四個意思合在一起說,合在一起說事理俱融,唯一無礙。為什麼事理俱融?性相是一。這個意思同學們必須要記住,我們前面從比喻講金跟器的關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器是相,是事、是相,金是體、是理。理事確實是一,性相又不二。理融事,事融理,理事俱融,融是圓融,所以它無礙。這個無礙,用金跟器做比喻還比不出來。金跟器只能比喻相融、一體,能比喻這個,還沒有辦法比喻到事事無礙。事事無礙必須是性,為什麼?性不是物質,性沒有形相,不像金,金是個物質,它有形相,怎麼比也沒有辦法比得恰當,但是從這個比喻能比喻個彷彿。智者從比喻能悟入!所以佛講經說法用比喻的地方太多太多了。
下面說了一樁事情,故得一事即遍無邊,而不壞本相。什麼事?你所覺、所見之事,隨便拈一事,就像禪宗明心見性的人,老和尚考考他、測驗他,在哪裡?像什麼樣子?那個被測驗的學生不一定拈個什麼東西出來,搖搖晃晃,老和尚點頭,通過了,考試及格通過了,彼此心裡頭明了。不悟的人在旁邊看,那看得真叫莫名其妙,「他們兩個在搞什麼」;會的人知道,「他們兩個人在講無生法」。什麼叫無生法?就是此地講的周遍圓融,不壞本相。隨拈一法,我們隨拈一法就是,哪有不是的!它的體是什麼?法性。法性本來具足見聞覺知,你說它能不能見?能不能覺?能不能知?能。講這個東西它有見聞覺知,我們怎麼會相信?
江本勝博士那個實驗,我很欣賞他,你說這一杯水,這水有見聞覺知,誰相信?這是礦物。真有見聞覺知,在實驗室裡面去實驗,實驗出來了。你用善意、善念對著它,它馬上就有反應。我們對著它是感,它立刻就有應,它應,現相讓你看見。實際上它的反應裡面,還有音聲,還有香,還有味,色、聲、香、味。現在他的實驗,色聲香味只見到色,色相,聲香味還沒有能夠測驗出來,那要更高的科技,不可思議。所以一切法都是性現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性就是有見聞覺知,那是它的能,性能;有它的德,它的德就是色聲香味,德!法爾如是,再小的微塵,它都具有它的德能,自性本具的德能。你看它現的色,這個色相,結晶成的圖案那麼樣的美,比人設計還要完備,設計也想不出來,一點都不亂,幾何形的圖案,一般人看到,神奇、驚訝!佛給我們說,這是自性本具的,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性的德能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遍法界虛空界,物質上能夠顯現,所有物相上統統能夠顯現。這是我們前面講的總遍,在差別當中遍法界,遍虛空法界。還有圓遍更不可思議,圓遍是什麼?沒有色相它也遍虛空法界,總圓是一不是二,不思議的境界,所以它不壞本相,周遍法界,奇妙無窮。同樣是一滴水,每個人給它的資訊,它所顯的結晶現相是各個不同。一個人,我們不要各個人,一個人,一個人每天給它的資訊,都說愛,愛它,每天結晶也不同。我們從這個實驗報告,對於佛在經上講這些話更深一層的肯定,真的增長了我們的信心,啟發了我們的智慧。不壞本相,那個一滴水還是一滴水,沒有壞它的本相,它確確實實是遍法界虛空界,深廣無盡。這個「合」裡頭有六個小段,這是第一個小段。
我們再看第二個小段,「身智無二,唯一無礙光,故涅盤經琉璃光菩薩處雲,光明者,名為智慧」。這個合是什麼?身跟智合起來講是一不是二。《鈔》裡面,這是小注,「身智無二者,二」,這是第二個小段,「合二光」,把身光跟智光合起來講,引《涅盤經》做證明,「琉璃光菩薩放身光明,文殊乃雲,光明者,名為智慧」。這文殊菩薩說的,這是說身光就是智光,二光無別,沒有分別。智光,我在前面講是性,性德,身光是事相之德,現在科學家講能。我們用科學家的術語來說,智慧是心能,心性的能,能量,身光是質能,物質的能量。但是物質是心性變現出來的,那麼物質的能量跟心性的能量,當然是一不是二。這用科學的這些名詞來解釋。科學家講能量或者講波動,統統都能講得通。這是第二個小段。
第三個小段,「知悟不殊」。殊是兩樣,不殊就是一樣,覺知跟覺悟沒有兩樣。「唯一平等覺」,你看看前面講唯一無礙光,這個地方講唯一平等覺,這裡頭把「一」顯示出來了,一真。禪宗裡面所謂「若人識得一」,假如你能夠真正認識一,「萬事畢」,萬事萬理,你畢業了。畢還有什麼?萬事萬理統統解決了。更深一層的意思,萬事萬物都不存在,沒有一法不融在那個一裡頭。一是什麼?一是法性。講到性,全部都融通,什麼障礙都沒有了。「悟心之知,無事非理故」。
清涼的《鈔》,小注裡頭又說「知悟不殊下」,以下這一段,就是我們剛才念到無事非理,這一個完整的句子,這是第三個小段,「合二覺」,覺悟、覺知,把這兩個合起來講。「謂前身光照文殊等覺知如來光照我剎,然文殊等知是無知之知,故名悟心之知,知事即理二覺合也,不同凡小取事理相」。取就是著,凡夫、小乘因為著相,見不到這個事實真相,體會不到這麼樣的深。這些話我們讀了、聽了,沒有問題,能夠理解,能夠接受,沒有懷疑。不但要讀得多,這個讀得多就是多熏習,多熏習就變成般若種子;我們沒有能轉識成智,所以正法的種子比什麼都重要。
每天讀誦大乘,學習佛菩薩,目的何在?阿賴耶裡頭培養諸佛菩薩圓頓大乘的種子而已,這個種子天天培養,愈養種子愈多。種子的力量愈來愈強大,它起現行就是大徹大悟。這種種子阿賴耶識裡頭本來就有,只是被煩惱習氣障礙住。這個障礙太堅固,所以雖有種子,它不起作用。於是我們就明了,許許多多同學在一起學習大乘,經年累月為什麼不悟?這個道理我們就明白,為什麼不悟。天天讀,天天聽,天天在勸,總是回不了頭來。但是你要曉得,他不能回頭,我回頭了。
在學習過程當中,這個道理就是中國古大德所說的教學相長,師資道合,他沒有悟,我悟了;他沒有入,我入了。這裡面的關鍵就是在好學,學習如法,如理如法。如理如法,我們再換句話來講諸位好懂,合理合法,這大家好懂。你不違背道理,不違背方法,佛教的方法,佛說的道理,你不違背,你能夠隨順學習,你的進步就會很快;千萬不能夠隨順自己的妄想,那你就錯了,你馬上就背道而馳,你錯了。背道而馳,不但是你不會有進步,你退步了;你不但不開悟,愈學愈迷惑。如法的人,合理合法修學的人,流露出來的是智慧,是善巧方便,是自利利他。學錯了,與經論所說的道理違背了,方法也違背了,那麼你在日常生活當中所流露出來的是煩惱不是智慧,是染污、是驕慢。不懂還好一點,這懂了一點,自己以為了不起,以為別人都不如我。修學佛法,他得的是什麼果?世智辯聰。諸位要曉得,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你遭了難。
為什麼說世智辯聰是遭難?障礙了悟門,你永遠不會開悟。我們看一般很聰明的人,很伶俐的人,現在人講敏感度很高的人,多半都落在世智辯聰裡頭,什麼原因?煩惱習氣不斷。我再說得明白一點,自私自利沒放下,就壞在這裡,名聞利養看得很重沒放下,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如果真的把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痴慢放下,他樣樣就如法。這一樁事情我們在講席裡頭,不曉得講了多少遍,你放下一分,你就得一分利益;放下十分,就得十分利益,一點都不假。你要不肯放下,虧就吃大了。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證果,在這個經裡面,入華嚴境界。能入華嚴境界,他就是法身菩薩。
所以你要曉得,這個世間,《般若經》上常講「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還有什麼好執著、有什麼好分別的?你要是貪戀的話,那叫愚痴到極處。所以真正放不下的,要把這十二個字一天念上幾十遍,天天念,這就是什麼?「一門深入,長時熏修」,熏修種子得力的時候,它真的幫助你放下,看淡了,不再把這個世間萬事萬物放在心上,這個時候你就接近開悟的邊緣,愈來愈靠近,總有一天豁然大悟。方法多得很,你得肯干,你不肯干,不行。除了這個之外,還要知道一樁事情,修福,福慧雙修,福不礙慧,福幫助你開智慧,我們中國諺語有所謂「福至心靈」,福報現前的時候,那個心思突然聰明了。所以福慧也是不二,跟此地講的一樣,可以合起來,迷的時候是二,悟的時候就不二。這個地方講這個合起來也是如此,迷的時候是二,光明跟覺是二,悟的時候就不二,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例外的。
所以,常常讀誦一句偈都能幫助你開悟,然後你就會體會到,一句佛號能幫你成就。確確實實自古以來有不少人一生當中,只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除這個之外,什麼都不知道,他往生了。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預知時至。一句偈都能成功,一句佛號怎麼會不成功?這真正叫「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他用這一句周而復始把妄想分別執著給念掉,把心裏面煩惱習氣、憂慮牽掛統統念掉,他怎麼不開悟?他往生的時候什麼都明了,你不要以為他沒有念過書,他很笨,實際上比你聰明多了,你怎麼比也比不上人家。他得的是什麼?根本智。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他為什麼不住世,要走得那麼快?這個世間現前這個階段沒有緣分,也就是說沒有人歡喜跟他學。他方世界有緣,過去生中所結的,這裡沒有緣,暫時離開,那邊緣成熟了,到那兒去。
當然我們曉得念佛人,第一個,到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這一見佛之後,不得了,真的不得了,他自己並不以為不得了,我們感覺他是真不得了,為什麼?得佛本願威神加持,一下就提升到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什麼菩薩?七地以上,你說還得了嗎?真不得了。在這個果位上他就有能力應化十方,哪個地方有緣,他就到哪裡去;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能現什麼身。這個時候能力雖然不是自己修證得到的,阿彌陀佛威神加持,這個加持是什麼?彌陀威神引發你自性裡面本具的般若德能。我們現在一般人講啟發,佛法里講引發,意思完全一樣,啟發你本有的智慧德能。本有是自性本具的,是佛力加得上,這個時候你煩惱習氣完全伏住,所以佛有能力幫助你。
我們今天佛為什麼幫不上忙?你煩惱習氣伏不住,時時刻刻起現行,就是你自私自利的念頭,貪瞋痴慢的念頭,此伏彼起;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順心的很喜歡,不順心的討厭。你天天起這種念頭,佛加不上你。果然有一天,這一切境界現前六根面對的時候,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者,給你說,阿彌陀佛、諸佛菩薩的威神都能加得上,啟發你的智慧,啟發你的德能,啟發你的相好。佛所加的,你所得到的,統統是自性本具的,真的是心外無法,法外無心。理上講得通,事上當然可能,問題是我們自己本身的障礙不能除掉,人家對我們沒有法子啟發。
世間教學也不例外,老師啟發學生,幫助學生開智慧。為什麼一班學生,有的學生開智慧了,有的學生智慧永遠不開,什麼原因?印光法師講得好,「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同樣老師教這麼多學生,學生對老師誠敬心不一樣,所以為什麼要講求尊師重道,誠敬就是尊敬老師,尊敬老師是因為重道。你有十分誠敬的心,老師教導你,你就開十分智慧。你有三分恭敬心,你聽老師教誨,你開三分智慧。你對老師完全沒有恭敬心,甚至於瞧不起老師,你接受老師教誨,你只生煩惱不生智慧,一個道理!世法佛法不二。唯一平等覺,這一句話非常非常之好。悟心之知,無事非理故。理就是性,事就是相。
再看第四個小段,「又此二光,不異覺境」。這八個字就是一段,我們看清涼大師的《鈔》,小注「又此二光下」,下面就是不異覺境。「四」,這是第四個小段,「合能所,二種能所,一時雙合,則能照所照,能覺所覺」,這是兩種能所,一時雙合,則能照所照,能覺所覺,「皆性融故,舉一全收」。這些理事都非常非常之深,它是宇宙之間諸法實相。在日常生活當中,隨便拈一法,隨便拈一物,隨便拈一事,無不如是。我們講事實真相,這才真正講的統統是事實真相,這裡頭最重要的就是一句,皆性融故。相是性現的,事是識變的,識之體就是性,所以大乘經上說,「全事即理,全理即事,全相即性,全性即相」。性相理事是一不是二,你真正通達明了這個事實真相,這是我常常講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我常常講這句話。
有人問我,在這個世間許多國家地區,我接觸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能把他們融合在一起,做個知心的朋友。很多人問我:你怎麼想到的?你怎麼會這樣做?你依什麼做成功?我跟他講我依「大方廣佛華嚴」。但是這個講法他很難懂,大方廣佛華嚴是什麼他不知道!講白一點,我所依的就是我肯定宇宙、法界、眾生是一體,我肯定人性本善,我肯定佛在經上講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萬事萬物皆有法性」。所以說到性就融通了,什麼障礙都沒有。
今天許許多多人在研究如何能夠消除衝突,衝突就是障礙,怎樣能夠促進和平?衝突沒有了,和平就現前了。我們做這些事情有理論依據,這個理論在《華嚴經》裡頭,在大乘經論裡面,我們自己得受用。自己得受用是什麼?是自己的身心和睦,身體清涼自在,健康長壽。身,健康長壽,心,清涼自在。為什麼?知道它融的。所以我曾經說過虛空法界是自己的心相,剎土眾生是自己的身相;身相是法身,心相是法性,法身、法性是一不是二,宇宙一體!現在時間到了,今天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一八八卷)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第二段。這是清涼大師《疏鈔》裡面的第二段,釋名,分為開合兩個段落。我們講到合,合裡面有六小段,現在我們從第五小段看起。「此三圓融,唯無礙之法界」。這一句就是一個小段,這是合中第五小段。清涼在《鈔》裡面有解釋,「此三圓融者,五」,就是第五小段,「總融上三」。上面有四小段,所以「上雖四對,體唯有三,謂能照之光,所照之境,所成之覺」,所以光、境、覺,實際上這四個小段只說三樁事情,所以說體唯有三。「三對六法,舉一全收,為一法界」。後面一句是總結,「此上五重合竟」。這是解釋合,別題裡面的合說。
能照之光,所照之境,能所是一不是二。這與世間哲學裡頭所說的不相同,哲學能所是二不是一;換句話說,它是相對的。一乘圓教裡面沒有相對的。大乘或者講二乘、三乘有相對的說法,那是佛的方便說,叫善巧方便,也是佛法裡面所謂的隨順俗諦說。俗諦是眾生的見解,眾生聽了容易接受,容易理解。一乘圓教就不是隨順眾生,是如來果地上親證的法界,這叫隨順真諦說。這個真諦就是諸法實相,真實相。眾生他迷了,這一念妄動而有無明,所以往往把真相看錯了,因為看錯,所以他就產生了錯誤的觀念,這就想錯。佛菩薩教化眾生,怎樣把眾生錯誤的看法、錯誤的想法修正過來,這就是佛法。所謂轉迷為悟,轉錯誤為正知正見,這就叫佛法。佛這個字是梵語音譯的,如果從意思上來講就是智慧、是覺悟、是覺知,所以智覺。佛法是一種求得真智真覺的方法,如果叫佛學,這是這一門學問,我們不能夠不清楚。
性相,性是能現,相是所現。自性裡面本具的般若智慧,這是光明,是能照,照見法性所現的種種法相。能現所現是一體,能照所照怎麼會是二?當然是一。這是這一種法合是自自然然之合,本來就是這樣的。分開來說,合起來說,一樁事情,這才真正了解事實真相。所以清涼大師講上面三對六法,我們這個概念要清楚。三對,能照所照是一對,能覺所覺是一對,光有身光、有智光,覺有覺知、有覺悟,照有能照、有所照,覺有能覺、有所覺。開,分開來說,合,總的來講,一樁事,確實是一體。所以唯無礙之法界。清涼講無礙,講了四種,「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從這段文(雖然不長)我們能體會宇宙之間任何一法,大而世界,小而微塵,無不具足;三對六法具足,小到微塵也具足,所以一切法是平等的。
我們講平等,已經不是真相、不是實相。實相是什麼?實相確確實實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容許你開口,所謂是「開口便錯,動念皆乖」,你一開口一動念,已經錯了,從這就開始錯。宗門的祖師大德常常測驗學人「道一句來」,就是說諸法實相這一樁事情,你說一句我聽聽。學生剛剛要說,老和尚趕緊過來用巴掌把他嘴捂住,這一捂,這個學生開悟了,明白了。老師跟學生心照不宣,心心相應,契入境界。所以「說」都是方便說。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方便說,因此所說之法是方便法,所以佛才講「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法為什麼要舍?法是方便法不是真實法。真實法你舍都舍不掉,沒有得失你怎麼舍?在哪裡?一切現成,就是你不認識。一分一秒,一剎那都沒有離開,就是不認識。世尊在楞嚴會上講「六根門頭,放光動地」,眼耳鼻舌身放身光,意根放智光,哪一物不是。可惜的是我們自己不知道,迷而不覺。迷了,不順性德,違背性德,這是一般講造作罪業,召來六道三途的苦報,實在是太冤枉了。永嘉說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我們是在迷夢之中,把一真法界變現成六道三途;「覺後空空無大千」,覺了就沒有了。什麼時候我們覺醒過來?醒過來之後,你的煩惱習氣統統沒有了,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這個東西去掉之後,妄的沒了,好象黑暗沒有了,光明現前了。性德,究竟圓滿的性德自然顯現出來。
性德盡善盡美,純凈純善,這是如來究竟果地的境界。法身菩薩雖然分證,但是不圓滿,如來果地才究竟圓滿。這樁事情若不是世尊出現為我們透露,我們無量劫來永遠不知道自己本來面目。現在如來把這個本來面目給我們透露了,我們要怎樣修正?修,沒有別的,放下而已。要放下,不能不放下,你要不放下,你太辛苦了。最重要的,放下對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妄想分別執著,學習佛菩薩,隨順法性。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裡頭沒有絲毫意思夾雜,這叫隨順法性。自己夾雜一點意思在裡面,就不是隨順法性了。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再看後面一段,最後一段。
「雖平等絕相,不壞光明之覺。品中辨此,故以為名」。這一段開示很重要。雖然平等絕相,這就是講上面所說的體、用,身光智光,覺知覺悟,能照所照,能覺所覺,這裡面的境界包括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性相、事理、因果,統統包括在其中,無有一法不平等。絕相是離相,對於所有一切現象,你確確實實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才是平等。稍稍起一念妄想,不平等,但是這個非常輕微,還不至於造成嚴重的障礙,什麼嚴重障礙?還沒有把一真法界把它扭曲。這個妄想要生了分別執著,麻煩大了,這個嚴重,嚴重把一真法界扭曲了,扭曲成十法界,扭曲成六道三途。這個事情就嚴重了,你要受苦。有一點點妄想是錯了,但是還不至於受大苦,依舊在一真法界里,這就是華藏、極樂。
你看極樂有四土三輩九品,華藏有四十一個階級,這是什麼造成的?妄想造成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是這麼產生的,但是還在一真法界里,沒有把一真法界變形。這個妄想再重一點就變成分別,分別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變了;聲聞、緣覺、菩薩、佛。如果再嚴重,再嚴重就執著,執著把這個四聖法界再扭曲變成六道,六道裡頭再扭曲變成三途,變成地獄。是不是真有這個事情?沒有,真,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這個扭曲是你自己的扭曲,與別人不相干。就像你自己作夢一樣,你在夢中把現前這個境界扭曲。你要懂得我說話的意思,其實現實境界與你夢境毫不相關。扭曲是個方便說,不是真實的,不是我們這個境界你真的把它扭曲,變成餓鬼、畜生,不是的。
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佛講得好,「自作自受」。我們要從這個地方覺悟,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要真正大慈大悲,這個慈悲是性德;中國人所講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性德。性德都是盡善盡美,純凈純善,沒有絲毫不善夾雜,沒有絲毫不凈夾雜,我們要認真努力學習。為什麼要這樣學?這樣學,淘汰我們的不善,放下我們的不凈,果然把自己這無量劫來熏習的不善不凈,統統淘汰盡了,放下盡了,我們的性德就恢復了。
這些教學,給你說真話,不是利他是自利。但是你真正想得到自利,你必須要懂得利他,利他才是真正的自利。如果一昧想自利,那你完全錯了,那是自己害自己,那不是自利是自害。你要說為什麼?我們在這一段經文,這是清涼大師的開示,我們能體會到他的開示完全依據經義,沒有夾雜一點點意思在裡頭。所以這個開示跟佛說經沒有兩樣,完全講的是諸法實相。諸法實相,整個宇宙是一不是二。我在講席裡頭講過很多很多遍,虛空法界是自心相,你自己的心,心是什麼樣子?虛空法界就是自己心的樣子。剎土眾生,這虛空當中無量無邊的世界,剎土是世界,每一個世界有無量無邊的眾生,剎土眾生是自身相。整個宇宙是自己,整個宇宙是一體,所以你愛他才是真正愛自己,你敬他才是真正敬自己。哪一個佛菩薩不尊重一切眾生!只有凡夫迷而不覺,順他意思的,他喜歡你,不順他意思的,討厭你;喜歡你,幫助你,不喜歡你,排斥你,這是與自性完全悖逆。
你悖逆自性,自性不悖逆你,自性還是包容你。從什麼地方顯示出來?從覺悟的人,從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他能包容你;你背叛他,你討厭他,他尊敬你,他愛護你,那是什麼?經上講的正覺!阿羅漢、辟支佛他們已經證得正覺,菩薩證得的正等正覺,諸佛如來是無上正等正覺,從他那個地方,我們就真正體會到性德的流露。從六道凡夫裡面你去觀察,他悖逆性德,佛菩薩隨順性德,這很明顯的比例。我們應該怎樣學,不就懂得了嗎?如果你要隨順自己煩惱習氣,依然違背性德,那麼你在六道里輪迴時間就長了,真的是無量劫又無量劫。就好象一個人做惡夢,一個惡夢接著一個惡夢在做,永遠不醒,苦死了。明眼人在旁邊看,一場空,哪有這回事情!
我們真正有幸,沒想到在這一生當中,能遇到如此殊勝的妙法,妙絕了。這就看自己有沒有善根福德。為什麼?遇到了,緣具足了。《彌陀經》上常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具備這三個條件;給諸位說,開悟也要具備這三個條件,證果還是要具備這三個條件。甚至於我們把它講成世間法,世間法任何一個事業要想成就也要具備這三個條件。善根,能信、能解;福德,能修、能證;因緣是機會。你遇到這個機會,這個機會是希有難逢,你遇到了。
前幾天,我想到我們台中一個老同學,老朋友,徐醒民先生,周家麟先生,年輕的時候我們在一起跟隨李老師學佛;我們一個老師。這幾個同學常常在一起互相切磋琢磨,現在年歲都大了。我打電話向他們問候,告訴他:江老師(江逸子居士也是我們同學),在這個地方作畫,畫地獄變相圖,極樂世界變相圖。我跟他講這種創作,不敢講絕後,但是肯定是空前,自古以來歷史上這些名畫家,沒有這麼大的創作!徐醒民居士告訴我:法師,不但是空前也是絕後。我想想他的話有道理,往後,後代那些成名的畫家,有這種機緣做這麼大規模的作品嗎?他做這兩幅畫,我知道三寶加持,佛菩薩加持,龍天善神擁護。以高妙藝術的方法,教化無量眾生斷惡修善,勸導無量眾生回歸凈土。這個緣分我們遇到了,無量劫都難遭遇!我們學院同學能知道嗎?
佛菩薩住世,大家羨慕得不得了,佛菩薩就在眼前,你不認識。這種慧眼、法眼要怎麼樣能得到?還是古人一句老話,讀經。你要把經念多、念通了。這個讀經,我們現前這種程度只能讀一種,不能學太多。學太多了,食而不化,破壞你戒定慧三學。你學一種是成就你戒定慧三學。你讀一部經,讀經規規矩矩的讀,恭恭敬敬的讀,這就是持戒;專心讀,一心讀,就是修定;經文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念得清清楚楚,沒有念錯字,沒有念顛倒,那就是智慧。先把它念熟了,這是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隨文入觀,你要求懂得它的意思,不要刻意去求,刻意去求,你就落在分別妄想裡面,分別妄想是障礙,障礙你開悟。所以不可以刻意,要求又不能刻意,一切隨順自然。總而言之,絕對不能破壞你的一心,不能破壞你的三昧。三昧功夫到的時候,自然就開悟,豁然開悟。悟了以後,你再去涉獵其他的經論,世出世間一切法,你才可以涉獵,沒開悟之前,最好不要涉獵。為什麼?涉獵是障礙你的悟門,這是自古以來,祖祖相傳的秘訣,「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希望同學好好的記住。我們這個緣確實是非常殊勝,希有難逢。
這個地方我們講到「平等絕相」,絕相是離相,就是離妄想分別執著。「不壞光明之覺」。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這一句經教我們要懂得怎樣不壞?隨順就不壞,不隨順就破壞。凡夫會破壞,就是現在所謂的破壞地球生態平衡,諸位常常聽說。這是人為的。生態平衡破壞了,就召來的天然災害。實際上它不是天然災害,還是人為的。人不破壞地球的生態平衡,就不會有所謂的自然災害,就沒有了,這個世間風調雨順,天下太平。人、物同居在這個地球上和睦相處,相安無事,這個世界就是個樂園。
說老實話,動物不會破壞,植物也不會破壞,礦物就更不必說,誰破壞?人破壞,鬼神也破壞。天人不會破壞,何以不會破壞?天人是修十善的,天人是善人,天人心地清凈,天人慈悲喜舍,他不會破壞。那我們曉得除天人之外,修羅、羅剎、餓鬼、人道,就是這一小撮,他們做破壞工作。科學技術沒有發明出來之前,破壞的面很小很小,不至於感召大的災難。重大災難肯定是共業所感。科學發達之後,人利用科學的技術對這個地球造成嚴重的破壞,所以現在所謂的自然災害多了,頻繁了。災難發生帶來的破壞,一次比一次嚴重,我們要知道真正原因是什麼。
幫助這個世間化解災難,我常常講要從自己心地上做起,這是真實的。古人懂得,所以古人施政把教學擺在第一,這有道理。國家興衰,社會治亂,總在教學,你不教怎麼行?古聖先王,那個時候國家小,部落,部落裡面許多領導人都是聖賢,都是受過很好的教育,通情達理,對於人跟人的關係,人跟自然環境的關係,人跟天地鬼神的關係,他明白,不迷惑。這種人我們稱之為聖人,稱之為神人。神聖這個意思就是明了宇宙人生真相,他的想法、看法、做法不會錯。世間愚迷的人多,這種人少。這種人少,所以先覺覺後覺,這就是教育,就是教學;先知覺後知。這後頭說「品中辨此,故以為名」。這個好懂,這一品經裡面就是要說明這樁事情,所以品的題目「光明覺」。下面還有一句。
「若從開釋」。前面是合,合了再開,把它分開來講。「光明之覺」,光明覺就是光明之覺。「光明有覺之用」,這是「通依主有財」,這個依主有財是佛學專門的名詞,就是古大德解釋名相用六種方式,這是其中的兩種。「若從合說」。把它合起來講,光明就是覺,這是「持業」釋,六種解釋里的持業,光明就是覺,覺就是光明。前面分開說,光明的覺,光明有覺之用,差別在這個地方。所以這個解釋可以開,可以合,現在講演繹、歸納,合是歸納,開是演繹。現代科學裡頭所用的一些方式,在佛門裡頭,古大德全都有,無一不是教學,無有一法不是幫助眾生覺悟。我們無論什麼人都有能力,也都有智慧,只是有大小不一樣,盡心儘力無不是圓滿功德,幫助諸佛如來教化眾生,覺悟眾生。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清涼《疏鈔》的第三段,宗趣。「宗趣者,以身智二光無礙覺悟為宗,令物生信為趣」。全經有全經的宗趣,每一品有每一品的宗趣,每一段有每一段的宗趣,每一句有每一句的宗趣,我們能不能看得出來?如果說是看不出來,那麼我們學習就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利益。什麼是宗?宗是修行的方法,趣就是修行的果德,我修這個方法,我希望得到的是什麼?所以宗是因,趣是果,趣是趣向。你要不懂得修因證果,你的學習就落空。正是所謂我學這門功課,我希望得到什麼。學習這門功課,這是宗;我希求所得到的,那是果,功不唐捐。
在這一品經裡面,以身智二光無礙覺悟為宗。佛放光令菩薩覺悟。下面還有一句,令物生信為趣。這個「物」是九法界眾生,他不說是人,令人生信,令人生信那只有人道,其他的九道,我們講十法界,其他九法界沒有包括在裡頭。所以說個物,十法界統統包括在其中。如來用身光,文殊用智光,二光無礙,菩薩覺悟了,幫助法身菩薩提升境界,以此為宗,同時又令物生信;九法界有緣的眾生。
九法界哪些眾生有緣?清涼大師在前面講大心眾生。這一句重要。我們中國諺語裡頭常講「量大福大」。有量能包容,能容人,能容物,這個人有福。你的福報有多大?你有多大的量,你就有多大的福。古人常說,你對待一個人你能夠包容,你得一百個人擁護,自自然然擁護你,福報。你待一百個人你不能包容,一個擁護你的人都沒有。這一句話雖然淺,含著有很深的意味在裡頭,很值得我們思考要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成就自己真實的福德。
總而言之就是兩個字,一個是愛人,一個是容人。在佛法裡面講就是慈悲。你真正能夠愛人,愛一切物,真誠的愛心。真誠愛心,一定是清凈的,絕對沒有染污;一定是平等的,決定沒有差別。愛人的人能夠捨己為人,他沒有自私,他能夠做到犧牲奉獻。包容人的人不會計較別人的過失,他能包涵,有容乃大,他的後福大,他有大德大福。器量小,這人可憐,這個人沒有人幫助他,沒有人同情他,他在這個世間,那真叫孤家寡人。所以我們學佛,要學佛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要學佛菩薩捨己為人,佛菩薩能夠割肉喂鷹,捨身喂虎。這都是諸佛如來示現做榜樣給我們看。我們雖然做不到,心裡要常常想著希望有一天能做到。
學佛,這兩個字不容易,為什麼?你要學得像,多少要有一點像佛,佛心真誠,你學到了沒有?佛心清凈,佛心平等,佛心慈悲,有沒有學到?佛能放下,佛能看破,佛能隨緣,佛能自在,我們學到沒有?佛佛相念,這個相念的意思,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稱讚,佛總是稱讚諸佛,沒有聽到哪一尊佛批評另外一尊佛,沒有。我們有沒有學會?佛孝順父母,釋迦牟尼佛為報母親之恩,他的母親生他七天,上生忉利天,佛到忉利天為他母親講《地藏菩薩本願經》,報母親恩,在忉利天開了一次法會。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不是在人間講的,在忉利天講的,都是給我們做榜樣。母親對我們有生育之恩,人不知道恩義,連畜生都不如。
所以這經典上字字句句不是講別人,講我;世尊不是教別人,是教我,我應當直下承當才能得利益。這經是講別人,老師講解的是講別人,不是講我,與我不相干。哪一個人知道這是講我的,我得利益。所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要認真努力學習。講別人,與我不相干,聽完了也就完了。念一輩子經,聽一輩子經,一無所得,大錯特錯。
「又」,下面還有一段,「釋名並是品宗,來意盡為意趣」,這一句講得好,這一句把本經三十九品的宗趣統統都說到,這是通說。釋名,前面解釋「光明覺品」,就是這一品的宗旨;佛為什麼要講這一品,那就是這一品的意趣。來意盡為意趣,這兩句說得好,總說。下面第四段「解疑妨」,我們把它省略,因為前面我們都已經講過,可以省略。後面李長者的《論》,這個論文長,他說得好,跟清涼大師的《疏》合起來看,很有啟發性。我們把這個《論》,就是李長者的解釋,我們好好的讀一遍。
《論》:「將釋此品,約作三門分別」。他解釋這一品經做三門,清涼大師解經他是做五門,就是分五段。長者解釋比較簡單,說三段,「一釋品名目,二釋品來意」。你看宗趣就有了,釋品名目就是宗,釋品來意就是趣,宗趣就在其中。「三隨文釋義」。這解釋經文,所以他這個簡單。我們看第一個,他裡頭講得也相當詳細。
「一釋品名目者,此品名光明覺品,為明因如來放十信中足輪下光」。這一次放光是從世尊腳底放光,腳底下放光。「照燭十方」,這個足底放光很希有。佛全身都放光,從哪個地方放有表法的意思,你看那個光,光照十方。「初雲一三千大千」,這是漸漸擴展,「以次十三千大千」。我說十個三千大千大家好懂,不是十三千,是十個三千大千。「以次增廣,至不可說,法界虛空界,為明無盡」。這個意思就是說明光照是沒有限量的,無盡的。這個到底下我們讀到經文就看到了。
「令信心者,了心境廣大,無盡無礙,與法界虛空界等」,這一段講就非常非常重要了。信心者是什麼人?十信位的菩薩。初信、二信、三信到十信,這個信心菩薩明了心、境廣大無盡無礙,就是佛光所照的。足下放光,代表信位。足下在一個人身上,這是最低、最微不足道的,那是什麼?那是基礎,一個人站立,依靠足下你才能站得住。所以用足下表信心,表十信位。信什麼?信心境廣大沒有邊際,與法界虛空界等。下面這最重要。
「明其自己法身,智身,願行亦等故」。就是你從這個地方你就要明了,你自己的法身、智身、願行跟這個心境完全相同,也是遍虛空法界,無量無邊。「以光所照,覺悟信心,令修行故」。十信菩薩看到這個光得利益了。「以是因緣,名光明覺品」。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是解釋品名,為什麼叫光明覺。所以這個裡頭最重要的是讓我們自己真正覺悟明了,自己確確實實跟這個宇宙是一不是二。我們今天迷了,迷了就是這個宇宙跟我是二不是一,總合不起來。所以我在講這個經的時候,常常用身體來做比喻,把我們這個身比作法界虛空界,把我們自己比作我們身上一個細胞。現在這個細胞迷了,認為它自己是獨立的,不知道其他細胞跟它的關係,這是迷。實際上它能不能脫離關係?脫離不了。雖脫離不了,它自己不承認跟它有關係,麻煩在這裡。
我們現在就是這樣的。我們在大宇宙裡頭,我們這個身,這個身心就像一個細胞一樣,不知道大宇宙跟自己的關係,不知道一切人跟自己什麼關係,不知道一切萬物跟自己是什麼關係,這叫迷,這叫不覺。於是在這裡頭生妄想分別執著,產生疑惑誤會,於是發展起來就變成爭執、好惡、爭奪,這樣你才做損人利己的事,你才造業;不知道自他是一不是二。你真正曉得,看到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你自自然然就去幫助。不需要別人要求,不需要別人作揖,自己主動,像千手觀音眼到手到,沒有條件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為什麼沒有條件?同體!下面說。
「修行者,一一隨光觀照十方已」。觀照,你要覺悟。「能觀之心亦盡,即與法身同體,入十住初心」,這是你真正在學光明覺,真學到。李長者這個開示,這個點醒,對我們初學的人來講非常重要,我們可不能疏忽。我們學十住就要入十住,學十行就要入十行,學十迴向就要入十迴向。如果這樣學的話,這一部《華嚴經》學完,你就成佛,誰能做得到?善財童子做到了。善財童子就是修學《華嚴》的一個代表,一個榜樣。如果我們從這個經開端「世主妙嚴品」開始,就能夠隨文入觀,到這個地方你肯定就轉凡成聖,小聖,初信位的菩薩。對於經上所講的這些話,你一絲毫疑惑都沒有,你能契入這個境界。
確確實實,我們的心起心動念與法界同體。念頭才生,我講了那個速度比光快,比電快。光跟電,現在科學家測量也是相當準確,一秒鐘
那我們一個思想,佛菩薩以外那些眾生,九法界眾生能不能收到?能收到。佛菩薩收到是很清楚,你自己都不曉得佛菩薩那裡清清楚楚,聲聞、緣覺那裡也清清楚楚;比我們層次高的,諸天,他也清清楚楚,比我們層次低的,他不清楚。不清楚,這個波干擾他,我們講磁場影響他。善的念,善的行為,這是善的影響他,幫助他阿賴耶識裡面善業種子增加力量,有這個功能。那起個惡念,惡念也有影響,影響他,幫助他的惡念惡行增長力量。你要懂得這個道理,明了這個事實真相,「起心動念無不是罪」。《地藏經》上這句話你才真的有一點體會。
我動一個惡念,沒有想到影響許許多多惡習種子,增加它的力量,所以惡習氣愈來愈嚴重。什麼原因?你曉得這個宇宙之間,不要說宇宙,就說我們這個地球上,有不善念頭人有多少?你在這個磁場裡面,這個磁場是地球的磁場,地球裡面所有這些眾生念念都放光。這個光,我們現在叫波,念念都發射這個波動。這個波動就是地球的磁場,我們自己有明顯的感觸。你看居住這個環境,圖文巴的磁場跟布里斯本的磁場不一樣,布里斯本磁場跟黃金海岸磁場又不一樣。那我們大家常常去的新加坡的磁場,吉隆坡的磁場,香港的磁場,台北的磁場,不一樣。這是同學們有很多很敏感的人,他在這幾個地方住過,非常明顯覺察到不相同。
圖文巴的磁場好,好在哪裡?居住的人少,我們不能說這裡善人多,但是可以說這個地方的惡人少。居住人少,一個人就是一個發射台,好象一個電台一樣,發射台,人少,發射台少;換句話說,這個思想波干擾就比較少。這個地區完全住的是修行人,心地都非常清凈善良,他發出去最好的波段,人進入這個磁場,自自然然心地清凈,身心清凈,不起惡念。在這樣環境之中,依然還有惡念存在,還常常起現行,這你就要知道你的業習煩惱是多嚴重。你如果是在另外一個磁場不是很好的環境裡面,你生活在那個裡面一定常常發脾氣,常常罵人。在這個磁場裡面,雖然有惡的行為,還不至於那麼樣嚴重。怎麼會沒有關係?關係可大了。但是粗心大意,你自己不能發覺。
長者在此地給我們說出,入十住初心的一個標準,這個標準是什麼?就是這個地方所講的,「修行者一一隨光觀照十方」。你也要隨著光來觀照十方。「已」,是你觀照之後,「能觀之心亦盡」,能觀所觀合成一體,這一體是什麼?這是法界。所以底下說「即與法身同體」。那你就是入十住位的初住,初住位的菩薩。即與法身同體,你們想想他八十八品思惑有沒有斷?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自然就沒有了。
大乘修行比小乘真的是容易,真的是高明。這一種觀照就能破見惑,就能入初信位菩薩的果位了。那你入初信位就是聖人了,你就不是凡夫了,你不會再造惡業,為什麼?你已經跟法身同體,你知道虛空法界,我常講是自己的心相,是自心相,剎土眾生是自己的身相。你的錯誤見解沒有了,你不會造作惡業,你不會造損人利己之事,損人利己的念頭都沒有,都不會起來。初信位的菩薩即使出不了六道輪迴,你決定不墮三惡道。也就是說,你的貪瞋痴雖然沒有斷,非常淡薄,這個淡薄程度,不致叫你造惡業。
再看下面長者所說的「入信心者」。著重在入,我們在這裡看入信心的人是個什麼樣子?「一一隨此寶色燈雲光,觀內心及方所,總令心境無有內外中間,方可入方便三昧,入十住法門」。我們就看到這個地方。一一隨此寶色燈雲光,這就是教我們隨文入觀,我們能夠契入。我相信契入的人很多很多,但是契入只是一剎那,像閃電一樣,一念契入,第二念沒有了,第二念就又退回來了。同學們當中,這種境界常常有,保不住。哪個人能保住初心不退轉,這個人就成就了。這怎麼辦?天天要念,天天依照經典來熏習。讀這個經的時候要觀想,口誦經文,意觀想這個經文裡面的境界。在密宗裡頭,手結印,這個結印就是現代人講的手語,跟諸佛菩薩、跟九法界眾生相應,不用言說。
「觀內心及方所」。內心能觀,方所是所觀,「總令心境無有內外中間」。這是入法界。能觀之心,所觀之境是一體,沒有內,沒有外,沒有中間。這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的境界,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這一體裡面沒有大小,前面講的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給你講沒有大小,沒有內外,哪來的中間!沒有過去未來,現在這個科學裡面的術語叫超空間、超時間。近代科學家發現,我聽說他們是從數學裡面得到的結論,空間跟時間不是真的,在某一種條件之下,空間等於零,時間也等於零。空間等於零,沒有內外,沒有遠近;時間等於零,沒有先後,沒有過去未來。一念具足十法界,一念具足十方三世,十方三世融在一念之中。這就是此地所說的「方便三昧,入十住法門」,這就不是十信,十信所修,修成之後就入十住,入十住就超越了十法界。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生華藏世界,不是十法界。
那我們想想要到什麼時候,怎樣把自己提升到心境一如?此地這幾句話,我們用現代人講的話大家好懂,超越時空。這個地方講的是心境無有內外中間,我們用超越時空這一句話大家好懂。超越時空就入初住,十信心滿,從初信到十信位修行圓滿了,這是一個階段的圓滿,你就超越了。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句,下面這是從反面來說。
「若不作此寶色光明觀」。你要不用這種功夫,這個觀是觀想、觀照,初學是觀想。觀想跟觀照差別在哪裡?觀想沒有離心意識,也就是說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斷,這是觀想。但是觀想你要記住,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斷,但是你可不能用它,這叫觀。如果用它不叫觀。用它叫什麼?叫妄想,不用它叫觀、叫觀想,所以你不能用它。也是我們一般人所講的,你只能用直覺不能用思惟,你一動思惟,馬上落在意識裡頭,那不是觀想。觀想決定不用心意識,就是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
妄想分別執著雖然沒有斷,但是我在修行用功的時候,我不用它。這是大乘教修行的秘訣。常常這樣用,用熟了之後,妄想分別執著不斷自然沒有,這就是大乘比小乘方便,小乘刻意去修非常非常之難。因為心意識不能斷心意識,一定要用智照才能夠破心意識,把心意識轉變成四智菩提。用智照才能轉,你用心意識是轉不了的,這是修行人常講,你錯用了心。所以你要不會做,「不成一切普賢願海,神通道力,諸佛大用,皆悉不成」。這個普賢願海,就是普賢十大願你做不到,你天天念,你入不了境界。普賢的神通道力,諸佛的大用,統統不能成就。
長者這個地方說得真好,提醒我們、告訴我們應當怎樣用功,怎樣能契入華嚴境界。入少分,有沒有證得初信位?沒有,沾到初信位一點邊受用就已經不可思議。但是決不能以此為足,那你就錯了,不可以滿足。這才剛剛碰到一點邊,要繼續努力,要精進不懈。這一點邊緣是非常好的訊息,幫助你增長信心,希望你在這一生當中能契入,就有真實的成就。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一八九卷)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上一次講到李長者《合論》裡面註解「釋品名目」,這一段介紹過了,現在接著再介紹下面一段「釋品來意」:
「二、釋品來意者,為此第二會中普光明殿說十信心,明成凡夫自心所契佛果,信其前之如來名號品,舉佛身眼耳鼻舌等,及名號遍周」,我們先看這一小段。長者給我們介紹這品經的來意,他說這是「二會普光明殿」,普光明殿的意思前面已經介紹過了。這一品經說「十信心」,也是成就凡夫自心所契之佛果,這句話很重要,實實在在給我們說明,佛法真正殊勝不思議之處是信自,不是信他。他佛,世尊為我們介紹過去、現在、未來此界他方無量無邊諸佛,這些諸佛從哪裡來的?都是我們凡夫自心所契之佛果,不是外面來的。凈宗同學比較熟悉的,是古來祖師大德們開示當中常常講的,「自性彌陀,唯心凈土」。很多人都懂得這句話,但是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沒懂,怎麼知道你沒懂?你學凈宗學了不少年,依然是有自、有他,有因、有果,這就是你沒契入境界。
如果你要知道自佛、他佛是一不是二,你的受用就不可思議!智慧開了,妄想分別執著不需要斷自然沒有了,怎麼會沒有了呢?中國人所謂大而化之,在佛法裡面講,「會歸自性」,特別是《華嚴經》上所說的,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透露這個訊息,整個宇宙是自己,就是你自己不肯承當。古大德,特別是宗門,都是勸勉我們,大丈夫應當直下承當!承當什麼?承當這個事實。這個事實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境界相,相從哪裡來的?心現的,就是此地講的「凡夫自心」。為什麼會有十法界依正莊嚴?為什麼會有我們現前六根所接觸的境界,幻化無窮?這是識變的。識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阿賴耶,學佛的人都懂得,分別是意識,執著是末那,識變!如果轉識成智,你就見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哪裡?一真跟十法界不二。雖然不二,凡夫見不到。為什麼凡夫見不到?因為凡夫有妄想分別執著,差別在此地。
所以,佛法常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必契入(契入就是門徑,方法門徑無量無邊),契入什麼?契入一真。儘管法門無量無邊,它是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所以,「般若經」上佛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個理、事我們都要明了。明了,你才能修福、修慧,不至於造業。造什麼業?總的來說還是妄想分別執著,佛家常講的惑業苦。我們從最根本法來說,惑就是分別,起心動念就迷了,就是惑;分別就是造業,執著就是受苦。你想想看,妄想、分別、執著豈不是最原始的惑業苦?然後你愈迷愈深,造業愈造愈重,你的苦也就是愈來愈嚴重,你不知道回頭,所以佛法常講「回頭是岸」。
前天我在昆士蘭大學跟兩位教授也在談這個問題,他們學佛,講到第一念跟第二念。《楞嚴經》上佛講,第一念是佛知佛見,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第二念就墮在無明裡面。什麼叫無明?就是你起心動念。什麼時候第一念?念念都是第一念。幾時墮在第二念?念念皆是第二念。這個意思你能懂嗎?你要問,什麼時候第一念?楞嚴會上世尊的確是高明到極處,他為我們指出法性(就是真如自性),從哪裡指?他舉個例子,見性,就是眼。張開眼睛,你看到外面境界,還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時候是第一念。念頭,微微念頭才一動就變成第二念,就把心性轉變成八識五十一心所,速度太快了。你要問幾時?我們眼睛眨一眨,閉起來,張開,張開的時候就是第一念。你說你一天用見性見多少次?數不清!但是幾乎隨著第一念,它就變成第二念,第二念跟第一念當中好象沒有差距!沒錯,這是真的,速度太快了。我們常講千萬分之一秒、億萬分之一秒,你就起心動念了。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我們講他們的定功不可思議,什麼定?那個定就叫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永遠保持第一念,絕對不會墮在第二念,本事在這裡。
大乘教裡面,特別是凈宗,常講圓證三不退,三不退就是第一念不會退到第二念,不會。我們這個第二念跟第一念幾乎是同時起來的,這個事情麻煩。學佛重要的地方就學這個,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練功。練什麼?練不起心。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乃至於意對知,就是你六根對六境,保持不起心、不動念。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真難。為什麼?八萬四千法門,原理原則就是這個,就這麼回事情。在所有法門裡面,的確凈宗是最方便、最簡單、最容易、最穩當、最快速,它把念頭轉成「阿彌陀佛」。不起心、不動念,難!念頭換一個,這個容易。
所以凈宗的學人,怎麼樣叫會念佛?念頭才一動,「阿彌陀佛」!那個念,不管是善念、是惡念,是正念、是邪念,都不管,只要念頭一起,第二念「阿彌陀佛」,歸到「阿彌陀佛」這一句上去。接著多念幾聲佛,把那個起心動念伏住,這叫功夫。給諸位說,這是修禪定,念佛怎麼不是禪定!世尊在《大集經》上講,念佛就是「甚深深妙禪」。我們看了這個經文,愈想愈正確,確確實實是無上甚深的深妙禪。你懂得這個道理,能夠真正去干,這在佛法裡面叫理念,念到一心不亂叫理一心不亂。我們知道「理一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
但是這個境界造詣高,一定要念到心境一如。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都是自己修行的增上緣。我們在講席裡頭常常跟諸位報告,順境、善緣你能放得下,沒有貪戀。別人要,你也沒有起心動念,雙手就供養別人。逆境、惡緣現前了,一點瞋恚心都沒有,一絲毫報復的念頭都沒有,心平氣和,趕快避開,敬而遠之。禮敬絕對沒有減少一分,讚歎也沒有減少一分,普賢菩薩十願,禮敬是沒有條件的;讚歎裡面,只讚揚別人的善,決定不說別人的過。這個人對待我,過去有一天他對我很好,我就讚歎他這一天的善,永遠的讚歎。以後他有一百天對我不好,這個不好決定不能放在心上。心上都沒有,口裡頭怎麼會有?這是修什麼法?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法,這是修上善法,一定要修到自己的心純凈純善。
你不要去顧世間人怎麼說法,他是凡夫,世間人怎麼看法、怎麼想法與我毫不相關,我是直接要把自己往生凈土的品位不斷向上提升,這正確。自己純凈純善,你才能教人修善;自己不善,你怎麼能教別人修善?哪有這個道理!佛在經上常講,「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這樣的經句我們常常看到。所以要想幫助人,先要成就自己,成就自己的純凈純善。我平常還說得很多,但是這都不必放在心上。凈生慧,善生福,只要你純凈純善,用世間話來說,你福慧增長。福慧增長,如果你有絲毫貪戀你就墮落。墮落是不是福慧沒有了?不是,福慧有。福慧有,怎麼會墮落?你是從聖墮到凡,算是你墮落的不算太大。說老實話,我們用往生來做例子,你已經從實報莊嚴土墮落到方便有餘土,虧吃得很大。
所以說是智慧福報現前,你看十信菩薩,這後頭有一句,講到佛果,所契的佛果,這裡舉十尊佛。十尊佛第一尊,不動智佛。不動智佛是什麼?是自己本性裡面的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就是六根在六塵境界上,無論世法、佛法,不起心、不動念。只要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當然沒有了,怎麼可能有?不起心、不動念就是你自己的不動智佛,自性本具的。一切眾生平等平等,上到諸佛如來,下至阿鼻地獄,哪一個自性不是如如不動?起心動念,那是一念無明,妄動!所以,佛在「般若經」上常講「般若無知」,這句話就是不動智佛,這句話是一切眾生平等平等,個個都有。
眾生之所以成為眾生,就是你動了一個念頭,壞了。這一念才生,這一念非常非常微細,把心性裡面的四智菩提立刻就轉成八識;大圓鏡智變成阿賴耶識,平等性智變成末那識,妙觀察智變成第六意識,成所作智變成前五識。成所作了不起,無所不能,全知全能。就在這一念,起個念頭,馬上就轉掉,這個念頭一起,從一真法界就變成十法界。你要問從什麼時候起?「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世尊在楞嚴會上講的,所以叫妄,它不是真!它哪有什麼時間?時間跟空間都是假的,識變的。在一真法界裡面,沒有遠近的距離,沒有前後的時間,沒有時間、沒有空間,這是一真。有遠近、有先後,哪裡是一真,不是一真,這個道理很深很深!
所以,諸佛如來是自心的果德,性德本來就是這樣的。一切菩薩是自心的修德,他迷了,迷了之後,怎麼還原?慢慢的還原。我們迷得太深太深,無量劫來就迷了,現在要還原。還原,說個老實話,就是修定,所以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一個法門不是修定。定有淺深,淺的定已經接近還原的方向,這個修行就是正行,菩薩行。
十信位,我們學了之後確實要生慚愧心。為什麼?我們學習到今天,初信位都沒有拿到,這不應該慚愧嗎?所謂初信位他的斷德,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他放下的功夫,跟小乘須陀洹相同。小乘須陀洹放下什麼?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教中常常用歸納法,將八十八品見惑歸納為五大類,第一個是身見,第二個是邊見,第三個是見取見,第四個是戒取見,第五個是邪見。這五種見就是八十八品見惑歸納成的綱領,五個綱領,這五個沒有了。所以,他們已經初步契入正知正見,這是正知正見。雖然沒有離開六道,因為他思惑沒有斷,沒有能離開六道,可是決定不墮三途,他知見正。他在六道裡面只有天上、人間兩道,其他四道絕對不會墮落,包括修羅、餓鬼、畜生、地獄,這個他絕對不會墮,大乘初信位的菩薩。但是初信位菩薩的智慧絕對不是須陀洹能相比的,不但須陀洹比不上,可以說他在智慧這一層上,連阿羅漢都不如他,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向上的功夫,宗門常講「向上一著」,上面還有上,上上還有上,一直到如來地。從初信位到如來地,五十二個階級,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五十個,上面有等覺、妙覺,這就是宗門常說的「向上一著」。如果你現在證得初住位,向上一著,就是二住,再向上,三住。你要向上,你不能往下墮落!圓教初住就證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但是不圓。圓是圓滿,圓證三不退,這個不可思議。圓證三不退,在大乘教裡頭一般講,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梵語,古大德常常為我們介紹,七地以上,大乘七地以上稱阿惟越致。七地以上是不是圓滿?接近圓滿。如來果地叫究竟圓滿,所以七地、八地可以稱為圓滿,但沒究竟,如來果地上才究竟。你們想想,不都是修的禪定嗎?
念佛的功夫,古人常說,「念到風吹不透,雨打不濕」,這是比喻。比喻什麼?比喻念佛人一絲毫夾雜都沒有,風雨都是比喻夾雜。這就是《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裡頭教給我們的念佛原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修道要懂得這個道理,要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修什麼?說的最簡單,大家容易懂,就是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經教要不要學?要學!中國古人有所謂「不學則不智,不教則不仁」,你要不學,你智慧不開;你要學了之後不肯教別人,你沒有慈悲心,而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你沒有仁慈。所以,學最重要的是開智慧,但是你要曉得,智慧是從定當中來的。我們用學教來修禪定,學教確實是修禪定,這個話我講了多少年。將我們平常精神、體力、時間都用在經教上,思惟、觀察,這樣我們的妄想分別就少了。不起心動念誰做得到?這是圓教初住菩薩,宗門裡面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種人能做到。現在這種人沒有了。
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在現在這個時代,一直到往後,佛陀的法運還有九千年,他說得很肯定,除念佛法門能成就之外,禪與密都不行。這說什麼?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他不能不起心動念。真正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的人行,你沒有這個功夫不能成就。可是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你還要曉得,那個境界是「寂寂惺惺,惺惺寂寂」。雖然不動,如如不動,外面明了,沒有一樣不明了。如果外面什麼都不明了,你雖然不動,那是墮在無明裡頭,那是修的無想定。無想定修成,生無想天,不能開悟,不能了生死,出不了三界。定功要是失掉,阿賴耶裡面那些煩惱習氣種子統統起現行,這個我們不能不曉得。
悟道師這幾天在澳洲,談到學習,他也學了不少年。自己也很難得,承認自己沒有成就,煩惱、習氣、妄想依然如故。這些年來在全世界各個地方講經弘法,他來跟我商量,自己未度怎麼能度人?我說沒錯。看看祖師大德,人家怎麼成就的?人家確實是自己已經度了,再弘法利生去度人。但是你要曉得,佛法在這個世間要興旺,它是兩種人配合,缺一個都不行。這兩種人是什麼?一個弘法,一個護法,弘護是一體。沒有有力的護持,你怎麼能成就?弘護的關係是唇齒相依,嘴唇跟牙齒,你說這個關係多密切!所以,護法的功德不得了。我就勸他,如果你願意當護法,護法決定正法就久住世間,我們這個世間缺乏的是什麼?沒有護法的,難在這裡。護法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都是佛菩薩再來的,絕對沒有一點私心,成就弘法的法師、大德。
這些學經教的,學弘法的人,中國古德常說「身安則道隆」,「法輪未轉食輪先」,這諸位都常常聽到的。他需要安定的環境,環境不安定,那就是大的緣不好,沒有好的增上緣,你很難成就。所以,今天整個世界的社會安定和平,我們非常非常重視,世出世間法都是在安定和平的環境裡面才能成就。動亂,就可悲了。所以學道的人、求學的人,第一個條件是身心安定,這是先決條件。你沒有這個條件的話,你怎麼能成功?早年我們在台灣,如果沒有韓館長全家人的護持,信心堅定,決不受外面境界的動搖,三十年如一日,我們才有今天這種成就。如果護持的人不如法,讓你身心都不安穩,常常覺得這個地方居住有問題,你常常有這個念頭,你怎麼能得定?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所以要不動智佛來護法才行。
護法的人真的是佛菩薩再來,他知道現前是什麼環境,應該怎樣幫助修行人,無論是出家在家,要從什麼地方教。我們今天這個學院在此地,實在講,佛菩薩建立的。我們沒有意思在這邊建道場,也沒有意思、也確確實實沒有這種行為,向人家募捐一塊錢,沒有!道場自然成就的。今天在這裡住眾,四眾同修都有,你要對得起佛菩薩,要對得起這些護法們,知恩報恩。我們今天在這個地方確實身心安穩,這樣好的一個環境,在全世界很難找到第二家了。最重要的,學院,一月正式開始上課。前兩年,我們全部的精神、時間落實在戒律。戒律不是叫你會講,不是叫你會背,而是叫你條條能做到。所以這裡有講解,同學有研究討論,研究討論的重心就是我們怎麼做到。物質環境、人事環境變化無常,各種狀況之下,如何靈活的去落實,它不是呆板的,一定要懂得開遮持犯。
戒律是活活潑潑的,持戒的目的在哪裡?目的在得定。幫助你身心清凈,定能生慧,這是一定的道理。沒有定,哪來的慧!沒有戒,你怎麼能得定!所以我們前面兩年的功課完全著重在德行,現在教育最缺乏的就是這一環;換句話說,我們想學的是做人的教育。在世間法裡面講,怎樣做個好人,在佛法裡面講,怎樣做個真正的佛弟子。所以《沙彌律儀》我們要落實,十戒二十四門威儀,《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十善業道經》,儒家的東西《了凡四訓》,道家的東西《感應篇彙編》。課程不多,要詳細講解,要認真來研究討論,我們要把它做到,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行為。這樣進一步才能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我們從這裡下功夫,時間是兩年。兩年之後,我們再回到經教。這個地方是凈宗學院,顧名思義,我們研究經教是以「五經一論」為主,這是主修的。行有餘力,可以其他宗派學一、二門;如果沒有這個精神,沒有這個能力,凈宗一門深入,你就決定有成就。現在時間到了。
諸接著看李長者的開示,前面說「十信心」,佛在此地說十信心成就凡夫自心所契之佛果,相信如前面「名號品」裡面所舉的佛身眼耳鼻舌,以及名號一一周遍法界虛空界,這就是大乘法裡面常講的清凈法身。前面一品「四聖諦品」裡面「明如來口業說法行行周遍,總明佛果遍也」。「名號品」說佛的身業,「四聖諦」說佛的語業,「光明覺品」說佛的意業,如來果地上的身語意三業,無一不是周遍法界虛空界;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他沒有空間,也沒有時間。
現在人講超越時間,超越空間,在佛法講根本就沒有時空的存在,要講超越,那你還承認有時空這麼一回事,實際上真的是沒有。我們在《百法明門論》裡面,你就能夠體會得到。時分就是時間,方分就是空間,時分、方分排列在不相應行法裡面;不相應行法,用現在的話來說是抽象的概念,它不是事實。譬如前面講的心法、心所法、色法,是屬於依他起性。至於不相應行法,那完全是空的,遍計所執性,是你妄想分別執著裡面產生的,它不是事實。五位百法意思很深、很廣,是最簡單、最淺顯的宇宙人生觀。雖然簡單淺顯,正確,決定沒有錯誤,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宇宙人生的真相。
這都是講的法身。誰的法身?自己的法身,不是別人的。毗盧遮那是自性如來,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我們學佛要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知道諸佛是「唯心所現」,同時也曉得剎土,西方極樂世界是唯心凈土,遍法界虛空界又何嘗不是唯心所現,與彌陀極樂,無二無別,我們的信心從這裡建立。肯定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所以整個宇宙是一體,一切眾生是一身,說一家人已經太遠了,就是自己。自己怎麼能不愛自己?自己怎麼可以糟蹋自己?學佛學什麼?就是明了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你真正契入之後,你過的生活是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的生活,凡夫無法想像。
基督教《聖經》裡面,處處也是表法,《啟示錄》裡頭所說的,那是講什麼?講得救的人,心裏面清凈、平等、慈悲,但是看到世間人迷惑顛倒,造惡不斷,不知道悔改,他要受到懲罰。他們講懲罰,在佛法裡面講是報應。報應跟懲罰意思不一樣,懲罰是別人來懲罰你,神來懲罰你;報應是你自己造惡而感得這個果報。佛法裡面講地獄果報,地獄從哪裡來?唯心地獄,自性餓鬼。地獄那些餓鬼是自性變現的,地獄境界是唯心所現的,不是從外來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不是真的。永嘉大師講,「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這話是真話,一點都不錯。你自己做,你自己受,夢裡頭夢到地獄,在地獄裡頭受罪。夢裡頭地獄有閻王,有很多小鬼,那是自性變的,地獄所有那些苦難的境界是唯心所現。沒有辦法,這決定跑不掉的,自己變,自己受,絕對不會有別人懲罰你,這是佛家講的真理。
覺悟人眼睛裡面(這是諸佛菩薩)看到眾生自作自受,「可憐憫者」。也非常的感嘆,等待他回頭,這就是諸佛菩薩真實的慈悲。這個慈悲是性德,一切眾生自性裡面統統有,只是現在造業的眾生迷失了自性,把慈悲變成瞋恚,變成嫉妒、瞋恚,變了,迷了就變了。覺悟了,覺悟就又恢復了,這個道理我們在講席裡面講得很多,《華嚴經》裡頭常常說。所以修行,悟道師希望能有機會去閉關,我告訴他閉關不是你修行的方法。為什麼?閉關跟住茅蓬、住山的人,那不是普通人,那是什麼人?宗門是大徹大悟之後,凈宗是得理一心不亂,至少他得事一心不亂,他才能閉關,才有這個條件。在那邊養道,你已經得道,閉關是養道,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沒有這種成就,你要去參學。從前李老師跟我講,趙州八十猶行腳,他不知道住茅蓬,不知道去閉關嗎?為什麼要去行腳?還要尋師訪道,沒開悟!悟後起修。你哪有這種條件?
所以,我勸他學印光法師,印祖,這是近代給我們出家人做了最好的榜樣。他在普陀山藏經樓住了三十年,三十年不離開藏經樓,他成就了,他心是定的,跟外面不接觸,也沒人認識他。藏經樓裡面收藏的典籍非常豐富,不但有佛法的,道家的、儒家的,這是肯定具足的。儒釋道三家東西是主要的,可能還收集一些其他的,我相信那個數量不多。老法師在那裡三十年,這個功力還得了嗎?七十歲被人發現,他八十歲往生的,弘法的時間只有十年,厚積薄發,他影響多大!在中國佛教,可以說近百年來第一人,這是我們的模範,是我們的典型,我知道,我明了。
這麼多年來,跟著我的同學、同參都曉得,我每到一個地方,總是希望定在這裡,不要再動。我不想走動,但是每一次變動都是非常不得已,沒有辦法,佛家講緣盡了,非走不可。韓館長往生之後就遇不到第二個韓館長了,真心護持,愛護我們這個小團體,全心全力照顧,這個恩德多大!我們永遠不忘。明年三月五號,韓館長往生七周年紀念,我們在學院做。人要知恩報恩,人絕對不要說別人過失,說別人過失就是自己最大的過失;記別人過失,別人過失記在心裡,你永遠不會成就。為什麼?你的心壞了,你還會有成就?記別人的好處,記別人對我的恩德。韓信能成功,不忘漂母一飯之恩,在歷史上給我們做典型,做模範。現在這個世間,忘恩負義,普遍皆是。我們想自行化他,你就學知恩報恩。
別人一直對我好,我記他的恩德,不希奇!別人先對我好,後對我不好,還是永遠記住他的恩德,這才是自己真實的性德流露。證明什麼?證明你煩惱輕,煩惱不敢說斷盡,煩惱輕,你的性德往外頭流露。煩惱、習氣要年年輕,德行、智慧要年年長,這樣就好。自己要有堅定信心,要有毅力,不怕苦難。現在在這個時代,找一個真正護法,那是可遇不可求,是宿世因緣,這個緣分不是這一生結的,多生多世。但是你要真誠去求學,自然感動佛菩薩護持你,要相信,佛氏門中,不舍一人。所以,我們學院訂的修學期間是九年,我們的界,結界是圖文巴這個小城,在這裡修學的,九年不下山。明年元旦,很快就到了,就正式開課,看看誰能夠把心定下來,在這個地方好好的學九年。
常住跟學習同學的關係是一體,無論在學習、在生活,我們都會盡心儘力,妥善的照顧你,讓學習的同學們,在這個地方決定沒有生活環境上的憂慮。希望大家在此地把身心都安定下來,成就自己的道業,你自己能成就,就是教化眾生。現在整個世界人心是浮動的,我們求安定、求和平,從哪裡做起?從自己本身做起。先自己要把心定下來,要有一個定的形象。中國自古以來祖師大德,一生住一個山頭,住一個道場,一生不出山門,不離道場,所以他成就了。當然在今天需要環境,需要真正的護持,護法的人要具足戒定慧三學。護法是幫助別人的,自己沒有成就,怎麼能幫助別人?所以從前護法能夠做得那麼如法,護法都是再來人。再來人怎麼說法?這說得很淺顯的,都是過來人!
像我這個年齡,應該要做護法了,講經說法說了幾十年,過來了。現在講經說法的,要讓年輕人你們去做,我在旁邊擔任護持。我在這一生當中,希望人家怎麼對我,我今天就懂得我要怎樣對待你們。但是現在《華嚴經》還沒有辦法,不能不講,同學當中找不到一個代替我講的。如果有人能代替我講的,我給他頂禮三拜,我全心全力護持他,我成就他,後繼有人,這是佛門的大幸。不能說這個東西只有我會,我走了之後就斷了,我對不起佛教,對不起眾生,對不起佛菩薩,對不起祖師大德。所以一定要後繼有人,全心全力為培養佛法接班人著想。這個接班,不是權力接班,這個接班是弘法利生的接班,修行、教學的接班。我除這樁事情之外,沒事了。眼看著過年了,過年我七十八歲了,人生能活到這個年齡的人不多!我的事情一定要告一個段落,退到護法這個位子上來,全心全力做護持的工作。所以希望大家要認真努力學習。
學習很難,難在哪裡?我清楚,我是個過來人,我怎麼會不清楚!當年我參加李老師的經學班,我才三十二歲,我們同學二十多個人,接受李老師的教誨。成敗的關鍵,我說過好多,最重要的要好學,你真正好學,不難;不好學,難了。好學的人沒有自己,念念為眾生著想,不要為自己著想,這一點非常非常之難。人只要能夠有犧牲奉獻的精神,沒有不成就的。摻雜一絲毫名聞利養,摻雜一絲毫自私自利,摻雜一絲毫貪瞋痴慢,你就註定被淘汰。不是老師淘汰你,是自自然然被淘汰,同學們不能不知道。無論你是在家、出家,是男眾、女眾,成功的條件沒有兩樣。心量要大,要能包容,對於一切人事物要平等看待。我是把我自己修學的這一點心得,給諸位報告,提供諸位做做參考。
我這一生,表裡一如,我親近三個老師,三個老師對我都非常器重,我不是上根利智。為什麼?我老實,我真誠,就這麼一點點好處,老師器重。我的清凈、平等、正覺、慈悲是從老師那裡學的,我自己根就是真誠,內外是一,沒有二,一生不欺騙人。我能夠擔當,擔當什麼?擔當別人的痛苦,所以還有這一點慈悲心,我學習不為自己,為正法,為眾生。我如果為自己,老實念佛,求生凈土,我早就往生了,而且有把握,這決不是假話。看到世間動亂,眾生太苦,我還有一點影響力,可以幫助大家,我應當盡心儘力。多住幾年,到底住幾年?緣分,我絕不加一點意思在裡頭。章嘉大師教我,求佛菩薩,這一生當中不要求人,求人你就有苦惱,求佛菩薩,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教誨,五十二年前他教我的,我用了五十二年,證明佛說的沒錯,大師說的沒錯,真的,五十二年當中有求必應。不能用私心求,不能求名聞利養,求名聞利養就不靈了。求消業障,求增智慧,求有緣幫助苦難眾生,我求的是這個。
這幾天我們講經停了幾天,參加學校的活動,昆士蘭大學送我一個榮譽教授的聘書。我沒想到這個聘書居然是刻在銅牌上,跟我們從前在新加坡培訓班畢業典禮的畢業證書一樣,是銅牌的,非常慎重,這是我沒想到的。像接受學校贈送的學位、教授,都不是我要求的,事先我都不知道。為什麼去接受?有什麼用處?對於出家人學佛,沒用處。但是在現在從事於國際上和平工作,化解衝突,促進和平的工作,這個東西起一點作用。世間人重視這些假名,佛法講善巧方便,事事無礙,你送來,我覺得這個東西有用處,我就接受,沒有用處,我就不接受。這個用處是幫助在國際上從事這些活動。如果我要是想辦法、動腦筋去求得的,那我錯了。我沒有這個念頭,自動送來,這可以。希望對國際和平上,我們多做一點貢獻。這是出家人一定要曉得的,出家人要在乎搞個博士頭銜什麼的,大錯特錯,你搞這個幹什麼?
機會,實在講,大概在二十多年前,我還不到五十歲的時候,四十七、八歲的時候,韓館長的表哥清度法師,在日本。他跟我講了好幾次:凈空法師,我在日本給你搞一個博士學位好不好?給我講過好幾次。他確實有能力,因為關係夠,我拒絕了,沒有用處!自己起心動念去搞一個,我對老師也對不起,李老師最忌諱干這事情。社會大眾看到,你雖然拿到幾個博士學位,社會大眾瞧不起你,你有什麼意思?中國古人講,實至名歸,實至名也不要。名是假名,你要它幹什麼?今天講為弘法利生,便利起見,行,還可以,不為自己。為幫助這個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行,有助於這個,可以;不是這個,不能要,不能接受!修清凈心重要,修戒定慧重要,要學佛,這個重要。
古人講,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讀《華嚴》才真正知道。現在一般哲學裡面所講的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價值,《華嚴》裡面才確實落實了,能夠契入這個境界,你這一生沒白過。所以我常講,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一樁大事情,是提升自己的靈性,這個話不算是宗教,超越了宗教。宗教、學術,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懂得,要提升自己的靈性;換句話說,這個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要放下,你放不下,這個東西累贅!「四諦品」裡面講了好幾次,這是「重擔」,你挑負這個重擔,你走都走不動,怎麼能提升?放下!一切都放下,過簡單的生活,隨順自然,你也就自然提升了。
在「四諦品」裡面,我們真正認識了無有一法不是佛法,而且無有一法不通一切法。「四諦品」裡頭雖然講苦集滅道,苦諦的名號通集諦,也通滅諦,也通道諦;道諦裡面的名詞,也通苦諦,也通集諦,也通滅諦,通!沒有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從如來這個三業裡頭,我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諸法實相,這是宗門裡面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很不幸,我們迷失了。現在佛把這樁事實向我們透出,我們聽了之後,應當發心求證,我要把它證實,我要回歸自性,回頭是岸。
再看底下這一段,「今此品放如來信位教行之光」。在這品經裡面,我們看到放光,實際上放光是前面就放了,沒說,這個地方才說。放如來信位教行之光,我們要著重「教行」這兩個字,如來怎樣教,我們要怎樣行,這才能「覺悟一切」。覺悟一切當然是佛的事情,「一切」是十法界的眾生,如果我們把範圍縮小來講,十法界有情眾生。信位!到初住,就出了十法界,那是一真法界,十信位在十法界。我相信許多同學們都清楚,七信位的菩薩他斷煩惱等於阿羅漢,就是見思煩惱斷盡;見思煩惱斷盡,就超越六道輪迴。他在哪裡?他在四聖法界;七信、八信、九信、十信這四個位次是在四聖法界,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但是十信菩薩是大乘,所以他不是阿羅漢,他不是辟支佛,他是菩薩,在十法界的菩薩法界。
十信心滿,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超越十法界,就入初住位,一真法界,華藏,極樂世界就是實報莊嚴土,這才叫真正覺悟的人、真正明白的人。要在一生成就,這一生決定不能空過,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這個生命是假的,不是真的。生命尚且都不顧了,身外之物你還有放不下的嗎?沒有這個認知,沒有這種志願,沒有這個毅力,你就不能成就。要放!我學佛,實在講,最得力的就是章嘉大師教我「看破、放下」。從初發心到如來地,沒有別的,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你只要這樣做,看破增長智慧,放下增長福德,福慧雙修。愈有智慧愈要看破,愈有福報愈要放下,你才不迷,你才不會退轉。只要你在福慧裡頭還起心動念,現在人所謂「值得驕傲」,就完了,一驕傲,馬上就落下來,一落千丈。那個念頭不可以有,兢兢業業,古人所講的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菩薩道上,永遠是這樣的心態,一直到如來地。
證到究竟果位,依舊不離初學,老老實實修戒定慧。自己功德圓滿了,何必還要這麼干?這叫大慈大悲,倒駕慈航,做給初學人看。釋迦牟尼佛何必要示現八相成道?我們在《梵網經》上看到,示現八相成道,單單在我們這個世界,就是三千年前這一次示現,《梵網經》上說這是第八千次,成佛之後!那是唱戲,唱了八千次。為什麼?給眾生做榜樣,這叫大慈大悲,這叫倒駕慈航。所以佛門裡面講,教學是永恆沒有間斷的。一般人講,這樣做不是太苦了,太累了?沒錯,太苦、太累了是凡夫。為什麼凡夫會苦、會累?凡夫有身,他執著這個是身,所以他有我相,他有我見,他就累,他就很辛苦。初住以上的法身菩薩,四相沒有了,四見也沒有了。有很多同學問我,破四相、破四見,應該怎麼樣講法?我用《華嚴經》的教義來說,十信菩薩破四相,初住以上,四見沒有了,這個大家就很好懂。
你還有四見,你怎麼能破無明?你怎麼能證法身?四見,真的是不起心、不動念;四相,可以說是不分別、不執著,確確實實他對於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分別、不執著,但是起心動念還是有。四見起心動念沒有了,真的回歸到法性,從此以後,念念向娑婆若海,真實功德,一點都不假。所以諸位在這個學院,這個九年當中,我也很樂意在這個地方看看你們,陪你們一起學習。《華嚴經》,我想應當在這九年當中圓滿,希望圓滿之後,再講第二遍是你們同學的事情了。我這一生只能講一遍,不能講第二遍。希望大家認真努力,做覺悟一切的大功德!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一九0卷)
諸位同學,請看《華嚴經》光明覺品,李長者的釋品來意。我們把這一段文念一遍:
「二、釋品來意者,為此第二會中普光明殿說十信心,明成凡夫自心所契佛果,信其前之如來名號品,舉佛身眼耳鼻舌等,及名號遍周。四聖諦品,明如來口業說法行行遍周,總明佛果遍也。今此品放如來信位教行之光,覺悟一切」。我們前面講到這個地方,現在接著講,「令信心者,自信自心智境界身行遍周」。這裡頭有幾樁事情,令信心者,自信自心智、境界、身行無不是周遍法界虛空界。後頭這一句重要了。「即一切處不動智佛,一切處文殊師利,一切處覺首目首財首等十首菩薩是也」。我們先看到這一段。
華嚴境界確實不可思議,所說的全是當人自性;換句話,就是當人自己。這個地方最重要的是大心凡夫便能直下承當。正是過去李炳老常說的,學佛學什麼?換心,改心。這個心就是現在人說的思想觀念,我們要把舊的想法、舊的看法完全轉換過來。為什麼?以前我們的看法錯誤的,想法也是錯誤的。學佛沒有別的,首先我們要肯定佛菩薩才是真正的正知正見,我們是錯誤的。那有人說,憑什麼這麼說法?所憑的不是別的就是一二,憑的就是一二。這一二怎麼講法?佛菩薩一心,凡夫二心、三心。中國人常講「三心二意」,三心二意你怎麼能比得上人家一心?一心是定,三心二意是亂,亂心生煩惱,一心生智慧。就憑這個,我們就肯定佛菩薩是正知正見,我們確實是邪知邪見。何以故?我們起心動念是依煩惱、依無明。
換句話說,凡夫無量劫來在六道搞生死輪迴,誰做主?煩惱習氣當家做主。再說得明白一點,自私自利,妄想分別執著,貪瞋痴慢,這個東西做主。諸佛菩薩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諸佛如來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高明在這裡。我們是四相、四見統統具足,一條都不缺。人家離四相的離四相,離四見的離四見。我們總能夠肯定清凈心生智慧,亂心則肯定生煩惱。憑這個,我們肯定佛知佛見是正知正見。
我們是凡夫沒有到一心,凈宗念佛,你看看《彌陀經》裡面佛是怎麼跟我們說的?執持名號的目的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一心不亂是定,心不顛倒是慧。心不顛倒就是一切明了,一心不亂是如如不動,《金剛經》上所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佛說的。他的智慧究竟圓滿,德能圓滿,相好圓滿。佛給我們說真實話,自性裡面的大圓滿是一切眾生各個具足。這樁事情在佛位(在佛不增)沒有增加一點點,在凡夫位也沒有缺少一點點,真平等。可是現在這個事相上,確確實實我們看不出平等,確實有高下,這個高下是怎麼形成的?高下是妄想分別執著,從這個地方而有差別。一切眾生妄想分別執著不相同,於是他的思想、見解、行為,他的果報也就不相同。佛把這樁事情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識就是凡夫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把一真法界扭曲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變成三途。誰變的?自己變的,與別人不相干。怎麼樣扭曲不要緊,扭曲是形相,只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形相立刻恢復原狀,原狀是最美好的,原狀是一絲毫瑕疵都沒有。在哪裡?本經裡面所說的華藏世界,往生經裡面所說的極樂世界,這是舉個例子來跟諸位說。
極樂世界跟華藏沒有差別。這個例子就是說明一切諸佛如來的報土,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一切諸佛都有四土,我們自己也有四土。四土裡面,第一個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實是真實,一絲毫虛假都沒有,真實的報土就是華藏,就是極樂。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是方便有餘土,六凡法界是凡聖同居土,那是怎麼回事情?識變的。如來果地上的報土只是唯心所現,沒有識變。為什麼?這個報土裡面居住的眾生,這經上稱作法身菩薩,統統是法身菩薩,這些人都是轉八識成四智,所以他沒有識,他沒有識變,他只是心現,心現是最完美的。這個完美不是從心想生,諸位要知道,這不是從心想生的。從心想生裡面,那是四聖法界裡面的佛法界,也就是十法界;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那個是心想生的,一真法界可不是心想生的,他那個心想斷掉了。
心想是妄心,妄心才有想,真心裡頭沒有,這是我們一定要搞清楚。學佛的人學什麼?就是學個「真」。真在哪裡學?在生活當中學,在工作裡面學,在處事待人接物。不但佛法用真心,儒家都不例外,但是儒家裡面那個真心有夾雜,所以他出不了六道;他要不夾雜,照樣出六道。你看看儒家講做功夫的方法,跟佛法真的沒有兩樣。儒家講真實功夫,《大學》這一篇,那是儒家修行總的綱領原則。總的目標是「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明德就是明心見性,親民是大慈大悲,止於至善就是清凈平等覺,有什麼兩樣?你們諸位想想是不是這個?但是他達不到佛家這個境界,就是剛才講的他行門裡頭沒有達到純凈純善,他有夾雜。
你看做功夫這個程序「格物,致知」,格物是斷煩惱,他煩惱斷得不乾不淨,沒有佛法要求那麼徹底。格物而後致知,致知是破所知障,格物是破煩惱障,你看看這宗旨先斷煩惱,煩惱離開了,真心顯露。致知而後誠意,那個誠意是真心。誠意而後心正,誠意跟正心就是佛家講的菩提心,菩提心現前,然後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跟佛講的沒兩樣,這是什麼?這是道。道是自然的,不能改變,即使諸佛菩薩也沒有加一點意思在裡頭,佛門講法爾如是。你只要依照這個順序發展,這是自然的發展,順序不能顛倒,自然發展。譬如植物種子,種子種下去之後,發芽,然後慢慢長。長,它有一個主幹,最後成為一棵大樹,枝葉華果茂盛。它不能夠顛倒,它先是樹長根,然後長本,本就是它一個主幹,然後再分,分枝,枝幹枝條。總不能說根生了之後就長枝條,長樹葉,當中乾沒有了,沒有這種長法,要順其自然。
儒家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然發展的,自然就是道。順乎自然,不違背自然法則,那就是德。所以道德沒有通過人的思想,不是哪個人編出來的,不是的。確實像中國古聖先賢、諸佛菩薩,絕對沒有加一點意思在裡頭,他們自己順乎自然,成就了,教導別人亦復如是。不能加一點意思在裡頭,加一點意思,那是你的,那就錯了。總的原則原理我們要知道,我們從這個地方建立自信。
信什麼?信自心,自心是宇宙的本體。如來在大經裡面講,虛空從哪來的?法界從哪裡來的?剎土從哪裡來的?剎土就是我們今天講太空裡面無量無邊的星球,這些從哪來的?星球裡面又有許許多多不同的眾生,眾生從哪來的?《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八個字,「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自信自心,這個自心就是能現的心,是自己心現的,是自己心變的。自己心迷了,迷了就起變化,就把所現那個一真法界,那是真正圓滿一絲毫瑕疵都沒有,只要你一迷了,迷的時候你就改變它,就把它變成十法界,把它變成六道,把它變成三途。
但是十法界、六道三途都不是真的。《金剛經》上說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你迷了有這個東西,覺悟了,沒有,覺悟了立刻恢復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華嚴》講的華藏,就是往生經講的極樂世界,就是!所以佛法學什麼?就是學覺跟迷,本來覺,馬鳴菩薩《起信論》里講得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十法界眾生都是不覺,不覺那就是迷,迷有淺深厚薄不相同。迷得淺、迷得薄的,就是四聖法界;迷得重、迷得深的,六凡;深重到極處,地獄。覺了之後,這個就沒有了,「覺後空空無大千」,不但是六道沒有了,四聖法界也沒有了,純真無妄。
所以你要自信自心,這個心的能力不可思議。心沒有生滅,它本來就有,永恆不滅。本來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自自然然具足。這個地方的自心在佛法里常常講自性,或者講法性,就是此地講的自心。智是自心本具的智慧,這個智也稱之為佛性,佛常常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什麼?就是一切眾生皆有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這個不是學來的,這個般若智慧也是不生不滅,也是遍虛空法界的。因為什麼?虛空法界剎土眾生都是自心變現,自心怎麼會不遍法界虛空界。法界虛空界是所變,自心是能變,能現能變,能所是一不是二。
所以單單講自心智,就是講的佛性;如果單單講自心境界,那就是法性;如果講到自己身跟行為,這就是法身,法身、報身、應身是一不是二。這個是一不是二,諸位聽不懂,為什麼聽不懂?你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你聽不懂。離妄想分別執著,我這一句話你就聽懂了。這句話什麼意思?境界,無量無邊的境界,經上常講十法界依正莊嚴,現在科學家講無量無邊不同維次空間。所謂的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五度空間,乃至無數度的空間,每一個空間裡頭都有生物,都有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自心現的,自心變的。講身,是一切眾生身,不是一個。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身,一切眾生行,無不周遍,誰能夠知道?自心智、境界、身行周遍法界,是一不是二。我們講一個現在大家容易理解的話,「一個生命共同體」,這個大家好懂。我要跟你講就是自己,恐怕你很難接受,真的就是自己。這個自己,當然不是指這個身,你們現在大家都把這個身當作自己,所以你沒有辦法體會這個意思。
身不是自己,也不離自己,為什麼?它也是自己一分子。譬如我們把這整個身體當作自己,這大家容易懂。那我們現在這一個人是什麼?這一個人是身上一根汗毛,一個細胞,我們把這個身比作整個宇宙,整個宇宙就像一個身ㄧ樣,法身,就是這個意思,法身。那我們現在自己算什麼?自己是法身裡面的一分子,一個細胞,一個毛孔,一個毛端,就這麼回事。我們今天迷了,迷在哪裡?把這一個細胞看作自己,把全身忘掉了,不知道整個宇宙是自己,毛病發生在這裡,這個事情不可思議,這個事情給你說是真的,一點都不假。誰證得?法身菩薩證得。所以我們稱他法身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見到了,他體會到了,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所有一切眾生是自己識變的;自己心現的,自己識變的,除了性識之外,無有一法可得。禪宗裡面常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這個境界就是明心見性的境界,就是證得法身的境界。
這些話我們在講席裡面重複了很多遍,還要重複,不斷重複,為什麼?你沒契入。說一遍,一遍提醒,提醒遍數多了,才能夠幫助你生疑情,有疑情就會有悟處。古人常講「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積大悟就有大徹大悟的可能,那你就能證入,這是今天講科學精神,佛法裡頭圓滿具足。佛法是要求你證的,不是說佛這麼講,你聽了相信接受就可以,不算,佛不承認。佛要你自己親證這個境界,你才真得受用。信別人所講的沒用處,要自己親證。怎樣親證?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證得了。
我們今天所以不能親證,不入佛的地方,妄想分別執著放不下。放不下這些東西學佛也得好處,得什麼好處?福報,福德不是功德,功德跟福德有很大的差別,功德是了生死出三界。所以修行證果,那是功德,就是絕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這就是功德;夾雜妄想分別執著在裡面那就是福德。福德的果報是六道裡面的福報,經上常講「有漏福報」,不能明心見性,不能真正契入真實的境界。像法身菩薩所證的,諸佛如來所證的,你不能契入。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為什麼要夾雜?夾雜就與自然相違背,隨順自然,一點都不夾雜,這個人叫真修,這是真實功德。真實法裡面沒有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後面這一句說得非常好,「即一切處不動智佛」。我們離開新加坡,移民到澳洲來,我寫了一副對聯,許多同學都知道。這副對聯我們共同勉勵,認真學習。我上面寫的是「處逆境,隨惡緣,無瞋恚,業障盡消」,一點瞋恚的念頭不生。「處順境,隨善緣,無貪痴,福慧全現」。總的來說,無論處什麼樣的境界,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善緣也好,惡緣也好,決定不起貪瞋痴,這是功德。有絲毫貪瞋痴夾雜在裡面,壞了,那就是世間法。世間出世間就在一念之差,絕不夾雜。
在學院建立之後,我常常勉勵同學們,我說了十六個字,要真干。「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十六個字夾雜一個,你所修的是福德。你要知道夾雜一個就不行,為什麼?輪迴心造輪迴業,縱然學佛也變成世間有漏善法,果報在人天,出不了三界。必須把這十六個字連根拔掉,我們的心自自然然回歸到「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這是真性,這是本覺,這是本有,一切眾生統統都有,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現在為什麼有差別?是因為你迷失了自性,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起貪瞋痴慢,你起自私自利,你起這個念頭,你跟自然的法則、自性的德能完全相違背,道理在這個地方,不能不知道。真正是古人所謂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這一會裡面,十信會,世尊給我們舉出性德,性德用十尊佛做代表,第一尊佛,不動智佛。不動智佛就是我們自己本性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不動就現出來,這個智就現前;這一動,這個智就沒有。古大德用水來做比喻,心,心水,你看水在不動的時候,一絲毫波浪都沒有,很靜;澄凈,這個水乾淨,從水面上看到底下,清潔,一點染污都沒有;這個水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湖光山色,像一面鏡子,照得清清楚楚,那就是不動智佛。在哪裡?就在我們身上,楞嚴會上所說的,「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實在是難為釋迦牟尼佛他給我們舉例。
我們的真心,我們的本性在哪裡?眼耳鼻舌身就是。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在鼻叫嗅性,但是在什麼時候現前?不動的時候,眼見外面的色相,世尊舉這一個例子說,舉一個眼根,來說明眼根的見是見性見,十番顯見,很長很長的經文給我們說明事實真相。見性是本來具足的,人有生死,見性沒有生死,見性決不會隨著你的肉身生滅而生滅,它不生不滅。肉身生滅跟它沒有關係,這個事情很難懂。我們再舉一個更淺顯的例子,我們看電視,我們把電視機比作身,把頻道比作性,這個頻道傳遞借著電視機的畫面顯示出來。你的電視機壞了,頻道有沒有壞?沒壞,你電視機好壞與它不相干。你好,它現相;你不好,它雖然不現相,它存在。你不相信,換個機器,換個好機器,你頻道一打開,這個影像不就現前了!
所以聰明人在這一生當中,什麼是第一樁大事?提升自己的靈性,凈化自己的性德,第一樁大事。這個身是物質,用久了總要壞,壞了要換新。這個壞了,我們就叫死,死了之後,你再換個新的身體,愈換愈殊勝,這就對了,這就是往上提升,不要愈換愈糟糕。你要隨順煩惱習氣,那你換的身,換一個身恐怕比這個身要差一等,或者要差很多等,你換畜生身,換餓鬼身,換地獄身,錯了,大錯特錯。所以聰明人來生換人身,還得人身,還得人身一定比這一生更幸福、更美滿。如果你聰明一點,人,人道不善,我希望生天,天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不斷向上提升。六道不究竟,頭出頭沒總是麻煩,最好能夠超越六道輪迴,生四聖法界,好,這真有志氣。當然第一殊勝是要在這一生當中,從我們人道提升到佛道,這是無比的殊勝,第一殊勝,這個事是真的,其他事情全是假的。
剛才說的,連十法界都是識變的,識變的不是真的,十法界它不是一真法界。真,一就真,二就不真,諸位要知道這事實真相。凈宗法門修的是什麼?一心不亂。一心是真心,一心是清凈心,一心是平等心,所以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我們用一心,就是用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一心裡頭圓滿具足,就是性德。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性德流露。不管別人用什麼心對我,我用的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為什麼?我在這一生當中,我明白,我覺悟,我回頭,我決定要求生凈土,決定我要見阿彌陀佛。這個世間一切眾生,有緣,我幫助他,我能幫助的只是把我在這一生當中所學的講清楚、講明白,我自己現身說法做個證明不是假的。我能成就,你也能成就,他也能成就,問題就是你能不能放下?
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用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純凈純善。縱然在現前吃一點虧,上一點當,不在乎,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我常說吃虧上當是消災,是消業障。特別是受冤枉,有一些人毀謗你,侮辱你,陷害你,全不是事實,這是消大業障,重業障,不能有一絲毫瞋恚心。有一絲毫瞋恚心,你就不接受,那你的業障不但消不了,加重,所以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決定沒有一絲毫瞋恚心,沒有一絲毫報復心。沒有瞋恚,忍辱波羅蜜成就,我們不敢講圓滿,我講成就;沒有一絲毫報復,持戒波羅蜜成就。你看看成就自己的性德,所以對於這些人我們只有感恩,只有禮敬,感恩。他有困難的時候我們會全心全力幫助他,報恩。
沒有一個人、沒有一法不是幫助我們自己提升境界的,這叫會學。《華嚴經》上有一個最好的榜樣,最好的例子,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處事待人接物。這五十三個人有善人有惡人,有順境有逆境,都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我們要會學,知道這是不動智佛。不動智是根本智,佛的意思就是覺,這就是本覺。《起信論》上說「本覺本有」,本覺就是不動智佛。不動智佛在哪裡?在一切處,在一切時,在一切境緣之中。下面講的文殊師利,覺首、目首、財首,這是十位菩薩,他們代表後得智,就是本覺起用,也就是佛法里常講的善巧方便,菩薩是代表善巧方便,巧用。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李長者的開示。下面是,「一切處文殊師利,一切處覺首目首財首等十首菩薩是也。即明信心者,自己身語意業名號遍周,一如佛故。此品須來。」
我們就看到這一段。前面講到「一切處不動智佛」,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世尊在《般若經》裡面告訴我們,「般若無知,無所不知」,不動智佛,是無知,是般若之體,無所不知是它起作用。所以佛代表體,菩薩代表用,從體起用。佛門裡面供佛,一般的供法(它是表法)一佛二菩薩,佛代表不動智,代表自性的體性,自體、性體。二菩薩,一定是一個代表智,一個代表行;一個代表理,一個代表事,理是智,事是行。華嚴宗裡面所供的這一尊佛是毗盧遮那,毗盧遮那是法身佛,這一句名號是梵語,它的意思是遍一切處,毗盧遮那翻作遍一切處,佛代表智慧,代表覺悟,遍一切處智,遍一切處覺,毗盧遮那是這麼個意思。
遍一切處智覺是我們每個人統統都具足。現在為什麼這個智慧覺悟沒有了?叫迷了自性。我們一切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完全違背了自性,諸佛菩薩他們不違背,他們隨順自性。隨順自性的樣子,就是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那違背恰好相反,真誠的反面,虛偽;清凈的反面,染污;平等的反面,貢高我慢;正覺的反面,愚痴;慈悲的反面,自私自利。諸位細細想想,不要想別人,回頭想自己,想想自己就明白了,我現在的心行是隨順自性,還是違背自性?隨順自性,你走的是佛道,走的是覺道;違背自性,你走的是迷道、是魔道,這個要知道。我現在在哪個道上走?十法界就是十道,這十條軌道,我在哪一個軌道上走,自己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底下講從體起用,菩薩做代表,「一切處文殊師利」。文殊師利菩薩他代表的是作用的總原則,從體起用,起用有個總的原則。下面還有九位菩薩,覺首、目首、財首,這裡只舉了三個,十首菩薩是代表作用裡面的綱目,這個作用在佛法裡面總稱之為善巧方便。用善巧方便這一句話來說,文殊師利代表善,其他九個菩薩代表巧,很有味道,善巧。方是方法,便是便利,合起來講就是最適合的方法,最好的方法。
最好的方法不是一個,因為什麼?它要因時、因地、因人、因事都能配合得恰當,那才叫方便。所以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我們從現前社會來說,現前社會,這是這個時節因緣,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2001到2010,我們現在生活在這個階段,此時;此地是現在這個地球,太陽系裡面這個行星;時地知道,人,現在居住在這個地球上這些人們,這些眾生;事,我們在現前應當要做些什麼事。因時、因地、因人、因事不一樣。佛法在世間,利益眾生,幫助眾生,這四個因素明了了,現在這個世間迫切需要的是什麼?你要把最迫切需要的東西拿出來,它才管用,真正的所謂是自度度他。我們如果學佛,佛教是漢朝傳到中國來,我們把漢朝時候的佛法拿到現在來,行不行?不行,沒用處,那就不是善巧方便,善是有,巧方便沒有了。如果用隋唐佛法拿到今天,也不適用。
今天佛法要拿什麼?我們也不知道,沒有這個智慧。好在祖師已經給我們最正確的指示,印光大師,他距離我們才半個世紀,他給我們一個中心的理念是「因果」;傳給我們十六個字,心傳。我說這十六個字是凈宗的傳心法要,能救世間,針對現在,而且還不只現在,我相信往後末法九千年,他這個原則可以不變。他指導我們的,「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凈土」,十六個字,高明到極處。我們再想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總綱領也是十六個字,這叫法印。諸佛如來所傳的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諸」就不是一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總綱領總原則,就是前面十二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印光法師給我們講的十六個字是針對現前。現前這個世界倫常沒有了,這不得了。所以頭一句話教給我們「敦倫盡分」,倫是什麼?同類,小在家庭,中國自古以來講五倫,五倫是大道,是自然的法則,不是人為的,不是人制定的。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這是人倫,自然而然不是人為的,這叫道。隨順道,就是德。中國幾千年老祖宗他們發現自然的大道,隨順大自然,教導後世的子孫。父子有親。父子的親愛是天性,我常常講從什麼地方能看出來?從嬰兒,從他出生到三歲,你在這個階段看父子有親,太明顯,父母愛他的兒女,兒女愛他的父母,純真,沒有一絲毫條件夾雜裡頭。長大了,他就變了,怎麼變的?識變的。嬰兒在這個時代,還沒有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是純真的愛;父母對兒女,對這個嬰兒也不附帶什麼條件,這愛是純真的。小孩漸漸長大,妄想分別執著起來,煩惱習氣當家,對父母那個愛慢慢就淡了,就降等了,甚至於叛逆。做父母的人也討厭這個兒子,也不太喜歡他,變了,識變。
心現永遠不變,識在變。所以佛菩薩、古聖先賢教人如何能保持永恆不變。完全隨順性德,這個父子之間的親情永恆不變,教育就教這個,不是教別的。這個就是我們今天所謂愛的教育,愛的根源在這個地方,你要知道根源之所在。然後把這個愛擴大,能夠愛一切眾生,這就變成佛道。將這種親愛,擴大愛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那是性德圓滿流露,這是佛法裡面講的慈悲。從父子那個親愛一增上,往上提升就是慈悲,再提升,大慈大悲,性德圓滿流露。
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這個別不是講別的,職務有分別,天職,現在人不講求,甚至於現在人反對。天職是什麼?男主外,女主內,別就別在這裡。男要出去謀生養家,太太在家裡,她的職責是把家照顧好,使先生無後顧之憂,把孩子教好,相夫教子。這一家有沒有下一代?這個國家有沒有下一代?世界有沒有下一代?這個責任在太太身上,你就想她的責任多大。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對於這樁事情講得很多,講得很透徹,那個話是真理。家無賢妻,即無賢母,無賢母就不會出聖賢,聖賢就是賢母培養出來的,教養出來的。這個人家出聖賢,這個國家有了繼承人,這個世界有繼承人,一代比一代興旺。如果沒有聖賢出來,一代不如一代,你就曉得夫婦有別,這個太太的使命有多大,她的責任多大。五倫裡頭這一條,現在懂得的人太少太少。
今天社會為什麼這麼動亂?沒有聖人出現於世。什麼叫聖人?對於宇宙,佛法裡面講諸法實相,現在講宇宙人生的真相,真正通達明了的人叫聖人。用佛法講的是諸法性相、理事、因果真正通達明了而沒有錯誤,這個人是大聖,他來領導世間人,教化世間人,整個世間人都得他的福報。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一個人!這一個人,賢母培養出來的。賢母大公無私,不是培養她的兒子、培養她一家,她替國家培養人才,替世界培養人才。她這個小孩將來為國家造福,為全人類造福,為一切眾生造福,這還得了!所以這個母親不但是受一切人民的尊敬,她受天地鬼神的尊敬,她受一切諸佛如來的尊敬。這樣偉大的母親世界上沒有了,沒有人才出來,整個社會都要受苦難。所以隨順性德,你說那個利益無量無邊,真是無量功德!
長幼有序,這是講兄弟姊妹,這個秩序也是天然的,這沒辦法去競爭的,不能改變的,老大就是老大,老二就是老二。哥哥要做弟妹的好榜樣,弟妹尊敬長兄。父母不在,長兄如父,長嫂如母,家裡秩序井然不亂,這個家興!兄弟和睦,家和萬事興。朋友有信。這個就是德,五倫是道。什麼是道德,你一定要認識清楚,道德不是人為的,不是哪個人制定的。儒家講道德,說人被孔老二牽著鼻子走,說這個話有罪過。為什麼?誤導了眾生,他誤導的人愈多,誤導的時間愈長,他的罪就愈重。
聖賢沒有自己,隨順道德而已。現在的社會聰明人多,科學家、哲學家、藝術家很多,有巧沒有善。怎麼說沒有善?他沒有隨順道德,善是隨順道德,不離道德,那是善。現在沒有善,有巧,他也有方便。方便是他這個巧妙很適合人心,現在人心貪婪,貪而無厭,他就能隨順。你貪,隨順你貪心,你喜歡財色名食睡,他就用財色名食睡來誘導你。所以,他有他的巧方便,沒有善。換句話說,今天社會的導向完全是違背道德,把人從小到老,導向一個完全不善的這條道路。這條道路是什麼路?三途地獄之道。貪心,鬼道;愚痴,畜生道;嫉妒瞋恚,地獄道。他今天這個方向是用盡一切的手法、手段,誘導你增長貪瞋痴慢,倫常道德完全破壞了,完全沒有了,結果就是宗教裡面所講的「世界末日」。
我這裡有一本《聖經》,我這幾天都在看最後的一章「啟示錄」,講世界末日。裡面所說的世界末日的預兆,在現前社會裡面到處都是。災難什麼時候發生?實際上已經發生了,逐漸逐漸在擴大。「啟示錄」裡面講七位天使,他都是表法的,裡面講的羔羊,羔羊是耶穌,比喻耶穌。這羊有七隻腳,七隻腳是什麼?表示他的能力;他有七隻眼,七隻眼表示他的智慧。「七」代表圓滿,他有圓滿的能力,圓滿的智慧。佛家的表法,《聖經》里也表法,我們看得非常有趣味,「七」代表圓滿,他也是用「七」代表圓滿。
所說的時間,所說的災難,饑荒、瘟疫、戰爭,現在已經很普遍了,在這整個世界上,我們所得到的這些資訊報導愈來愈頻繁,災害愈來愈嚴重。這個不是天然的,人為的,一切眾生造作惡業召感來的。接著火山的爆發、地震、海嘯、颶風,什麼樣的災害接二連三的來了,這個世界受災難的人愈來愈多,善心的人士能夠倖免;這裡面講上帝選擇這些善良人,他們能夠度過這個災難。在佛法里講這是共業,共業裡頭有別業。共業雖然相同,我們遇到這個時代,但是有別業,別業我們依然可以不受這個災難,或者受這個災難很輕,能度過。經上很多地方講的是教會,教會實際上它是表法的,代表什麼?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這些不同的國家族群裡面,有善有惡。惡要受到報應,它這個經上講受到懲罰,要受到最後的審判。佛家沒有講審判,沒有講懲罰,佛家講報應,自作自受。
災難,實在講就在眼前。有許多人來問我,我告訴大家不要害怕。人生下來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知見,那就是你生下來,你走的是哪個方向?墳墓,一天一天接近,這是平等的,不論你貧富貴賤,你是不是一生下來,就開始一天一天向墳墓接近?這是事實!所以早一天死,晚一天死,什麼方式死都不要緊,一點都不可怕,這是事實真相。但是你要曉得靈性不死,現在外國人講「靈魂不死」,它會轉世。西方人也承認,美國睡眠的預言家凱西,他的報告就非常詳細,肯定靈性不生不滅,靈性會轉世。所以,他相信輪迴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所以,生死不過是換個身而已,但是這裡頭很大的差別,你造作的惡業,你要往三途去,畜生、餓鬼、地獄!那個真是一世不如一世,如果能夠行善積德,捨己為人,你的靈性不斷向上提升。這個有意義,有價值,這一生沒白來!遇到佛法,那實在是無比的幸運,帶領我們入佛門,契入佛的境界,我們尤其是感激老師、護法的恩德。現在社會普遍的忘恩負義,損人利己,他能得多少利益?他能過幾天好日子?死了之後三途去了,這還得了!得不償失,他得到太少了,損失太大太大了,不成比例。為什麼我們不捨己為人,我們不從積功累德這條路走?聰明人這一生當中直奔佛道。哪一條是佛道?印光大師告訴我們,「信願念佛,求生凈土」,這條道簡單容易,穩當可靠,不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且成就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是阿惟越致菩薩,這還得了嗎?要認識清楚,要認真干,一天都不能放鬆,其他的全是假的,一切隨緣就好,決定不要攀緣,隨緣。這才能夠救自己,才能夠幫助世間苦難眾生。
陳居士今天來看我,告訴我華藏衛視將近一年了,她的成就(她說的話我同意,這個話是很不可思議)改善地球上空的磁場,你們想想看很有意義!確實如此,地球上空你看看其他的電視台播的是些什麼?真的把地球磁場破壞了。這個頻道二十四小時講經念佛。我們相信這個頻道有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來平衡不善的磁場,改善整個地球的磁場,無量功德!我們每天在此地講經教學,大家在一起共同學習,她用衛星這個方式把這個效果擴大,這是一樁好事。
我希望她的技術能夠更進一步,衛星跟網際網路能夠接通,這樣就方便多了,有許多地方不需要裝大耳朵天線,不需要。你有一個小的手提電腦,就能夠收到華藏衛星的廣播。我聽說這個技術並不困難,已經有人在做,而且做得很成功。我還沒有問她,這個技術現在做的怎麼樣。做成功了,你們能夠收聽網際網路,同時也能夠收看衛星頻道的講經念佛,幫助大家就在自己家裡認真學佛,認真修行。在這個共業裡面,我們有不同的別業,可以化解自己的業障,增長自己的福慧,這是真實利益。
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假的!這個東西裡面都有毒素,你接觸之後,你就生起貪瞋痴的念頭,貪瞋痴叫三毒,我把它稱為最嚴重的病毒。你的身體不健康,你常常會生病,這個病原在哪裡?就是貪瞋痴。貪、瞋、痴、慢、惡見,要具足的來說就是六個根本煩惱,不但是一切疾病的根源,是一切苦、一切生死的根源,我們要知道。你知道了,你應當懂得遠離,把這個東西看淡,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要看得很淡薄,少接觸,最好不接觸。起心動念都要與道德相應。
佛教導我們最基本的教誨,凈業三福。這些最基本的地方,就是此地講的「覺首,目首,財首」他們來代表。覺是代表智慧,這個智慧,我們今天講的應用的智慧,後得智不是根本智,根本智是不動智佛。不動智佛起作用,智慧的流露,覺首菩薩代表,於一切法覺而不迷。目首菩薩代表妙觀察,財首菩薩代表福德。覺表智慧,目表德能,財表相好。十位菩薩,這三位菩薩就統統代表了,我們要聰明智慧,覺首菩薩就是聰明智慧。我們要有能力,有才藝,能力才藝,目首菩薩代表。我們要有富有,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樣樣都能夠滿足我們的需求,財首菩薩代表。你看這講的多有意義!
後面這幾句說得太好了,「即明信心者,自己身語意業名號遍周,一如佛故」。芸芸眾生哪一個跟佛有差別?沒有差別。差別在迷悟,除迷悟之外,一點差別都沒有。這個事實真相要懂得、要明了。我們只要破迷開悟就行了,這是一條正路。所以這一品必須要來,沒有這一品,《華嚴經》就有缺陷,《華嚴》就不完整,必須在這個時候來。
再看下文,「明已上不動智佛等十個智佛,是信心中所信之果,是自己之智與佛本同」。這一句話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整部《華嚴經》講什麼?講自己,不是講別人。你想想這個課程對我們多重要!一句廢話沒有,一句題外的話沒有,字字句句講的是自己。所以,這個經是真實教誨,真實受用!
「文殊師利,即是自心妙理之慧」。所以他代表從體起用的總綱領、總原則,不是心外,是自心本具的理,本具的慧。理稱妙理,慧稱妙慧。為什麼?它不是學來的,它是自性本來具有的。迷了,它不起作用,覺悟了,它就起作用。說實在話,迷是把妙理妙慧轉變,轉變成歪理歪慧,邪理邪慧,是這麼個意思,而我們不能不知道,它要一覺悟的時候,那它就是妙理妙慧。所以佛法裡面常講「回頭是岸」,從邪知邪見、歪理歪慧一回頭,就是正知正見,就是妙理妙慧。佛菩薩是已經回頭之人,他們為我們現身說法,為我們做最好的榜樣,他能成就,我也能成就。特別是釋迦,三千年前在我們這個世間出現,示現八相成道,那是人生一生當中究竟圓滿的典範,我們應當要學,要會學。
推薦閱讀:
※凈空老法師:同學們要辨別邪正,學了經教不能落實,那是白修了
※三世諸佛凈業正因---道源法師
※凈土大經解演義(第十五集)-凈空老法師
※修行與生活座談會文字版 定弘法師主講 (第一八六集)
※學誠法師:皈依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