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今日第1607期:香港自由行,該不該限?

香港自由行,該不該限?

分享:

導語: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近日公開表示,來港旅客人數增加對市民生活造成壓力,會繼續向中央政府及內地、香港部門商討是否有收緊目前自由行政策的空間,限制、減少內地居民來港人數。事實上,去年就 「擬縮減內地遊客自由行人數」這一議題香港相關部門已展開討論,均遭到眾多反對,最終未有成型政策出台。對此,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儘管有理由限制自由行,但面對經濟增長壓力,決策或將陷入兩難。

赴港自由行,讓港人和內地客都不自由

  2003年,香港遭遇sars衝擊,經濟低迷,樓市泡沫破滅,中央政府與港府決定開啟「自由行」以振興香港旅遊和服務業。根據公開資料統計,從2003年7月開放內地自由行以來,到2013年10月,香港一共接待了1.24億名內地自由行旅客。僅2013年1到8月份,內地赴港遊客2682萬人次,佔全部訪港人數的75.4%。毋庸置疑,當年開放自由行非常及時和重要,對香港的經濟景氣和社會情緒有巨大的刺激作用。

  問題是,近幾年遊客人數增加太多。這造成對香港居民和內地遊客雙方都不公平的後果,導致一些港人和內地遊客發生摩擦,進而影響到兩地關係的大事。內地遊客雖然對香港就業有較大刺激,但自由行帶來的工作大都局限在低薪的零售服務業,對整個經濟的發展和進步意義並不大。自由行對GDP的貢獻也極其有限,從內地遊客中得到直接利益的,集中在與觀光業相連的零售、奢侈品、旅館、餐飲業、計程車等少數行業以及香港的物業持有者。

 而隨著自由行的火爆,香港商業區的租金十餘年間也增長了數倍,原本與本地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小商鋪、小餐廳、便利店在昂貴租金的壓力下不斷撤退,本地居民的日常消費在物價飆升下受到嚴重衝擊。這對整個香港經濟結構的改善與發展極為不利。與此同時,難以控制的遊客數量也衝擊著香港社會原本的社區結構和消費習慣,催生了香港部分本地普通市民對內地遊客的反感。簡言之,每年幾千萬人次內地遊客的收入,給極少數的行業拿走,造成的巨大社會成本,卻是由絕大部分不受益的香港居民來承受,香港民怨於是轉而發向內地。

 這種遊客量失控情況非但對香港平民不公平,對內地遊客也很不公平。內地遊客里的富豪是極少數,絕大部分是工薪階層,來香港對他們算是一次夠奢侈的旅遊。很多人從沒出過境,全家為來港一游,要節省幾年的錢。來了,卻被迫經歷相對於高昂的價格而言質量低下的服務接待。香港好的那些旅遊服務項目,現在因為供不應求,價格飛漲到普通遊客享受不起。更有一些香港商家和的士司機,對內地遊客猛宰猛騙,其心態就是「不宰你們白不宰」。近來香港世面街頭髮生的衝突,跟這有關係。一旦被宰被騙,許多內地遊客對香港的印象也就變得極壞。

什麼讓自由行「騎虎難下」?

  「自由行」政策在香港執行過程中,不僅交織著多方的直接利益相關者,也潛存著一些間接利益相關方。由於不同的利益相關方和行動者對 「自由行」政策秉持不同的價值立場和利益考量,這使得各方間在實際的互動中產生了利益博弈,而當博弈難以調和時,一連串衝突便不可避免地發生了。除了前述中港人和內地遊客間的博弈,至少還存在三重博弈,讓港府在處理自由行問題時面臨騎虎難下的境地。

  首先是香港市民與香港觀光服務行業之間的矛盾。「自由行」帶來了巨大商機,香港觀光服務行業是該政策的主要受益者之一,但絕大部分普通香港民眾無法從觀光服務行業的豐厚盈利中分得一杯羹。不僅如此,因 「自由行」政策執行導致的觀光服務業過度膨脹,已經對市民正常生活和消費帶來了諸多衝擊。

  再就是香港市民與香港政府間的博弈。在對待 「自由行」政策問題上,香港市民關心的是自己的生活是否受到影響,「自由行」能否給自己帶來實惠; 而特區政府看重的,是 「自由行」政策的執行可否轉換為經濟發展、政治穩定上的成績。作為理性決策的經濟人,香港政府在面臨巨大經濟壓力的背景下,積極推動實行 「自由行」政策,甚至希望內地遊客越多越好是可以理解的。但當市民的普遍訴求和切身利益得不到滿足和保護時,如果政府仍「不作為」,必然引致街頭抗議甚至更激烈的民權抗爭運動。

  還有香港觀光服務業與香港政府間的博弈。自由行政策在極大程度上推動了香港觀光服務行業的發展,尤其為底層民眾創造了不少就業機會。而這也反過來進一步促使觀光服務業向政府施壓,要求維持甚至加大對這項政策的推行力度。但香港政府對待觀光服務業的態度又是複雜的: 它一方面對觀光服務業心存感激,因為這個行業給政府貢獻了 GDP、為政府創造了不少就業機會。但另一方面,它又必須考慮到市民對 「自由行」政策帶來的 「負效應」的抗議與聲討。在這種情境下,香港觀光服務業與政府間的利益博弈將日益凸顯。

限與不限,並非自由行問題的關鍵

 其實,所謂自由行衝擊香港當地市場的觀點,不過是皮相之論。香港自己並不生產iPhone和奶粉,香港自己並不擁有金礦和奢侈品,香港商場里的大部分商品多因自由貿易而來。如果說香港商品的需求是有著相當程度的「內地需求」,那麼香港商品的供給則應視同於「世界供給」。奶粉不夠,市場會調節;醫院不夠,市場也會調節。對一個自由市場,這並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建造商場和醫院需要時間,在一個供需兩旺的市場環境里,時間成本易於消化,並非問題關鍵。

  需要指出的反而是,香港2014年零售業總銷售額為4933億港元,較前年下滑0.2%,這也是自由行開放以來的首次下滑。普華永道近日一份報告指出,香港去年發生違法「佔領中環」事件,加上內地經濟增長放緩以致香港零售業下滑,預計香港2016年零售銷量或出現負增長。香港商業環境的疲軟是不爭的事實。

  福利社會的通病,是傾向於自我保護和自我封閉。但保護和封閉福利的同時,其實也在喪失掉創造財富的能力。為了保護既有的福利,反市場力量就會破土而出。一旦反市場的力量開始爬升,與民粹情緒相結合,兜售甚至操縱社會議題,香港經濟將不可避免地被波及和影響。福利主義、民粹主義和排斥主義漸長,奮鬥、競爭和開放漸消,將一點一點消耗香港最自以為豪的自由市場的環境,而兇手就是死者。

  香港經濟當然面臨著很多結構性的問題,但是如果把板子打到了開放上,就是緣木求魚了。自由行的收緊,並不是香港市場環境趨差的一個孤例,而是一個縮影。自由行本身的鬆緊,都還只是政策尺度的問題。而自由行博弈背後的反市場力量壯大,一種背離香港自由開放根基的情緒,卻讓香港經濟的未來處於一種搖搖晃晃的不確定性中,因為用管制、限制的方法從來不是香港繁榮的道路。

 
推薦閱讀:

自由的篇章
僧人為老人超度,是否侵犯了他人宗教自由?
你應該認真單身一次 | 珍惜「和任何人都沒有感情交集的時刻」
美國私人餐館拒絕為有色人種服務為什麼不合法?

TAG:香港 | 自由行 | 自由 | 香港自由行 | 點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