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作古詩:格律很重要 切忌假大空

廣州日報2015.7.29.

傅抱石 《李太白像》

宋 黃庭堅書《戲贈米元章》

宋 米芾書《長壽庵詠梅詩》

宋 蘇軾楷書 《過都昌詩》

有詩歌刊物以「門前老樹發新芽,院里枯木又逢春」來形容當下古體詩詞創作的熱鬧情形。拋除一些因古體詩獲得文學獎項等引起爭議的事件不論,就一般愛好者而言,在休閑中暢遊於古音、古韻中 獲得精神上的享受,確實讓人心嚮往之。但對於習慣了「大白話」的當代人來說,格律謹嚴,平仄講究,內涵極為豐富的古體詩詞,究竟應該從何入手?

進入古體詩大門

格律是基本功夫

雖然現在距離「舊文學」時代讀書人以作詩為基本素養和進身之階的局面差得很遠,能作詩的「讀書人」是少數,高水平的則更少,但從日常生活中,已經可以感受到不少人開始重新嘗試著作古體詩詞。在記者的朋友圈中,有不少人時不時地會發一些自己創作的詩詞作品,也有朋友在業餘時間專程去上古體詩詞的培訓課程。通過跟他們的交流,記者發現,即使今天的文學形式已經變得越來越自由、多樣,但想進入古體詩詞的大門,格律方面的基本功夫,卻是決不能落下的。

談格律必談平仄。所謂「平仄」,簡單而言就是字的聲調。由於人的發音習慣,在吟誦詩歌時,一定的聲調變化能夠讓詩讀起來好聽,給人以「抑揚頓挫」的美感享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套聲調的規律。中國漢語古音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五種聲調。大體而言,陰平相當於漢語拼音1聲,陽平相當於2聲,上聲相當於3聲,去聲相當於4聲。而入聲在今天的漢語普通話中已經沒有了,僅保存在部分方言中,主要是長江流域以南。

中國古體詩的詩體很多,但今人一般使用的以絕句、律詩為多,這些被稱作「近體詩」的形式,本身就是以嚴格的句數、字數、平仄、押韻為特徵的。缺乏這些要素,其也就沒有了「安身」之本。記者了解到,這類格律的基本規律並不複雜,主要有幾個原則:一是必須押平聲韻,也即韻腳(一般指一句最尾一字)應該為平聲;二是每一句當中的平仄聲字是相間的,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詞的平仄相對來說要比詩嚴格,不僅規定必平或必仄,而且有時要區分仄聲中的上、去、入三聲,甚至有時還要區分陰陽(入聲也有陰陽)。

粵語保留了古入聲 學古詩天生有優勢

那麼如何知道哪些字屬於同「韻」呢?我們可以通過漢語拼音中的「韻母」來掌握,實際上「韻母」這個詞已經表明了它在「表韻」方面的功能。另外在拼音中除a、e、o等單韻母外,還有如ia、ao、ie等複韻母,即有所謂不同的「韻頭」,不同韻頭的字也算是同韻字,可以押韻。

除此之外還要注意入聲字。有些好奇的人可能會問,古漢語中的入聲究竟跑到哪裡去了?按照語言學專家的說法,古入聲在現代漢語各方言中的舒化演變是漢語語音史上最重要的音變之一。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很多,但相當一致的看法是,古入聲有兩個其他聲調不具備的特點:短時性與唯閉塞音尾。演變到現代漢語各方言, 有三種主要表現形式:一是保留古入聲特點, 如粵語;二是唯閉音尾變為喉塞音並保持短調,如吳語;三是完全舒化,即「長化」並且「開音節化」 (塞音尾失落), 如大多數官話。也就是說,在廣州地區的朋友們如果要用心研習古體詩詞的話,天生具有優勢。

對初入門的愛好者來說,格律方面的難點有相應的「押韻詞典」以及古代流傳下來的韻書等工具書可以利用,網上也有一些能夠檢測平仄的軟體。記者了解到,現在寫舊體詩詞,大多數人還是採用舊韻。舊韻的韻書也不少,但基本都是從《切韻》承繼而來的。目前使用的舊韻韻書,被普遍認同的是:寫詩用《平水韻》,填詞依據《詞林正韻》。一些研習者根據切身經驗指出,初學者最好不要貪圖便捷,還是從舊韻入手比較好。因為寫格律詩詞,有個繼承問題。學習舊韻,對更好地理解、把握前人的作品及其作品的音律、節奏等變化,大有裨益。

既知靈活變通又不可「放縱過度」

不過記者在採訪中,也聽到不少聲音認為今人作古體詩,對於格律應當嚴謹,但不可學死,在不違背大原則的前提下靈活變通,也是作詩的必要之途。

古體詩研習者「渝文」就認為:格律本是詩詞的各種形式精緻化和寫作者專業化的結果,並非本來如此。格律是詩詞發展的結果,而不是起因。這與音韻一樣,起初總是以自然順口為表述之道,而不是在格律的鎖鏈中掙扎,「中國古代詩歌,從《詩經》到《古詩十九首》,從古風到古樂府發端,後來才有五律、七律和五言七言絕句,才有詞牌,都足為證明。」他認為現代大多數仿古詩作者無法準確地了解古代音韻,雖然有網站整理出所有的音韻、格律,提供參考,但這樣作詩,近乎是做學問,但創作詩詞的快樂和情懷,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今人寫古體詩,絕大多數並無功利的需要,應該說主要是為了陶冶性情,即使是對繼承發揚傳統文化精華有責任感,也並非願意嚴守一份牢不可破的文化遺產,而是希望提升文化方面的層次。現代音韻並不妨礙創作古體詩的意境之美。其實詩詞格律從唐代發展到今天,其間本來就有許多改革變化,經歷了由粗到細,又由嚴到寬的過程。「一三五不論」和「拗救規則」的出現,其實就是古人也感覺到格律要求太嚴的束縛,找到的一種變通方法。詩歌為心聲,不必過於苛求以唐的音韻和格律為標準。

但另一方面也應該注意不要放縱過度。現在一些古體詩作者濫用現代漢語,甚至把現代口語和俗語等入詩,引來很多批評。中國古體詩的總體風格還是典雅、精緻為主,在「現代化」的路子上走得過遠過快,可能製造出太多不倫不類的作品,對於提高自己的創作能力並無大用。研習詩詞和其他學問的學習過程一樣,需要在大量基礎訓練之上,達到「出入自由」。

好作品需情真意切

不少研習詩詞的朋友向記者表示,作古體詩最重要的還在於意境的追求、趣味的凝練、情感的抒發等方面,字句是需要為這些內在的東西服務的。如果能在整體上達到古意、古雅的格調,質樸、自然的趣味,深遠、蘊藉的意境,在語言上體現古漢語之美,在感情上追求真切情懷,應當說就是好的作品。

通過仔細研讀古代的詩詞名作我們就可以發現,無論狀物還是抒情,名作們大多從小的入口展開,步步推進,直到有汪洋恣肆、海闊天空的壯麗氣象,也就是說「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創作要素。但現在很多古體詩歌大量運用一些「假大空」的概念,或者公式化的表述,滿篇宏言卻空無一物的作品並不少見。想作好詩,關鍵要有真實的感受和體會,追求自然流淌的創作過程,而且要有敢寫心聲、不粉飾、不虛誇的勇氣。在有可能的情況下,盡量多向高水平的作者或者專家請教,另一方面提升自己的綜合修養和閱歷。

(本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一點資訊的觀點和立場)

推薦閱讀:

無題——讀《無題--錦瑟無端五十弦》
有意思的歷史緣由:十二生肖為什麼沒有貓?
古詩《春江花月夜》賞析
有哪些描寫長江的古詩?
七絕 我志猶在

TAG:古詩 | 格律 | 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