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兩月一論徵文第二期點評

 

兩月一論第二期公告

一、主題:今天我們需要怎樣的詩詞。

二、徵文要求:

1.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行文流暢,允許寫成隨筆散文式文章。

2.字數1500一3000字之間。

3.主題不能作文章的題目。

三、文章徵集及獎勵辦法

1.湘天華所有詩社成員皆有權參與活動。詩詞學術研究委員會成員可參與但不參評。

2.交稿時間:2016年9月1日號至10月15號。

3.提倡詩友在本詩群內公開發表自己的文章並進行討論,若參加徵文評選須通過小窗將應徵文章發送給本社莫雨涵詩友。收到即為定稿,不得再行修改。

4.湘天華詩詞學術研究委員會將對收到的應徵文章進行評審,決出優秀文章前三名分別予以獎勵。所有優秀文章本委員會將予以保存,先以公眾號推出,合適時機擬結集公開出版。

5.獎勵辦法:優秀應徵文章評出前三名,第一名獎勵湘天華冷榨茶油一罐(2.5升),價值768元;第二名獎勵湘天華冷榨茶油一罐(1升),價值336元;第三名獎勵湘天華冷榨茶油125毫升兩瓶,價值156元。

湘天華詩詞學術研究委員會發布

2016年9月1日兩月一論第二期點評

第一名

情到濃時詩也真文/安兒

周日的早晨,一杯清茶,一卷詩書。淡淡的菊香,透過湖藍色的紗窗,裊裊的瀰漫在我的書房。我徜徉在書海里,低聲誦讀,用心靈去感知,用真情去融入。我落淚於「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的深情,我興奮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高昂,我感動於「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情。詩詞里那濃茶般略帶苦澀卻唇齒留香的真情,是暗夜裡的一盞明燈,是沙漠里的一彎清泉,是綿綿無盡的新鮮空氣,蕩滌我的心靈,感動我的情懷,引領我在詩詞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有人說, 與那些思接古今的詩人們神交的時刻,讀詩的人是沉溺的,也是幸福而幸運的。是的,詩言志、言情,好的詩詞作品,一定是飽含真情的,也是會把真情傳遞給讀者的,自然也是流傳不朽的。我們讀唐宋名家的好作品,哪一首不是作者情感的噴發和宣洩呢!遺憾的是,縱觀當下,很多格律詩作者把詩詞當成了文字遊戲,要麼徘徊在前人陳腐的意象之中,堆砌詞藻;要麼一昧擬古,躲在自己營造的不實情境中顧影自憐;要麼刻意在語言表達方式上大下功夫,迷於表象;要麼拼湊前人的詩句字詞,故作高深;要麼用一些別人看不懂的生僻的典故,沾沾自喜……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我覺得其一,這和很多作者求大求全的心裡是分不開的。有些人動不動就國家利益、集體意識的寫一通,從大我出發而捨棄小我,結果看起來四平八穩的詩詞,卻是空洞洞、乾巴巴的花架子。詩詞要感人,必須飽含真情,而感情要真,就必須從小我著筆,從小我中反映時代和人民群眾的生活,而這恰恰又包含著大我。其二,有些作者認為"詩言志",所以動輒就寫自己的志向抱負,雖然正能量滿滿,但藝術感染力不強。其實,這個"志",應該是一種情感或情緒,也就是"心志"。詩是寫出來給讀者看的,所以詩人就要學會用詩詞語言和讀者交流,用自己的情緒來感染讀者,因而情感必須真摯。其三,現代人生活豐富多彩,旅遊呀,聚會呀等等很頻繁,也很重視節日的歡樂時光。所以詩人們就寫了很多這類題材的作品。應制詩、旅遊詩、贈答詩泛濫,但出彩的卻很少。不是缺乏個性,毫無新意,就是堆砌過度,流於形式。究其原因,還是缺乏思想感情,沒有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 而先賢的詩詞,我們至今仍感到鮮活真切,就是因為他們所傾注的真情,到現在仍能觸動我們的內心。因此,真正的好詩,是以流暢、凝鍊的字句來表達世間真摯的情感的!情到真時,其意暢達,其韻綿長,其味濃烈。 蘇軾懷念亡妻,"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近乎白話的句子,千百年來,賺取了多少人的眼淚。杜甫的"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又撥動了我們多少人的心弦,引起了多少他鄉遊子的共鳴。李益的"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這哀婉凄美的絕唱,又是多麼的逼真而傳神。李煜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又是多麼的痛徹心扉!這些詩詞,哪一首不是情之真切,而藝術效果更強的呢?   今人也有很多用情至深的詩詞好作品。一代偉人毛澤東主席在浴血的白色恐怖年代,不顧自身安危,與妻子楊開慧女士聚少離多,也曾寫下「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夜長天色怎難明,無奈披衣起坐薄寒中。曉來百念皆灰燼,倦極身無恙。一勾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的柔腸百轉感人肺腑的詩句。至今讀來,仍讓人心碎不已,潸然淚下。 我的恩師於文政先生,一位寫下上千首詩詞作品的花甲老教授,在母親節當天,感念母親的恩德,寫下了飽含真情的四首七律,其中一首這樣寫道: 兒辭膝下欲登程,幾度牽裾別意縈。離去悲傷眸忍淚,歸來驚喜手調羹。應知千里思親夢,難報三更盼子情。鞠養不求甘旨厚,春暉寸草愛心傾。 這樣的詩,任是鐵石心腸,讀了也會感動,也會懷想母親的教養之恩的。我當時也曾百感交集地寫下一首【清平樂】:田間塵袖,廚下操持手。一世風煙斟做酒,盡入茶前飯後。   皺紋莫問何多,瘦肩撐起巍峨。白髮橋頭凝佇,叮嚀灑落心河。 雖然我的詩詞還很稚嫩,表達並不完美,但這是我感情的自然流露,是我對母親愛的傾瀉。還有一首中秋夜思先父的七律: 又把相思覆一秋,難辭愴痛繞心頭。風中檻菊朝欺眼,雲外霜鴻夜過樓。常恐慈顏消幻夢,何曾明月解離憂。泉台可有通郵使,許我叮嚀疊紙舟。 這也是我傾注了全部的感情,含著眼淚寫完的。       就拿我所在的油茶花詩社來說,也有很多我尊敬和仰慕的詩人。玄微散人汪公對詩詞的執著,熊東遨教授高超的詩詞技巧和對後輩的鼓勵與提攜,抱朴書生大哥和李下蹊老師筆下如行雲流水般的通暢,雲外、弄影、秋瞳、莫雨涵等女士用詞的精鍊和唯美,都是我學習的榜樣。他們的文字,無一不是感情飽滿而熾熱的。 而今,我們正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積累,要求我們詩詞愛好者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雖然先賢們已把詩詞發展到了極致,我們可能很難超越,但只要我們有"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精神,用真情,賦予作品新的思想、新的氣象,就一定能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詩,為情發而行於言,情到濃時詩也真。唯情,才能成為詩之靈魂;唯情之所切,才能成就好作品;唯情之所至,才能使自己的詩詞流傳於後世! 

【弄影點評】文章觀點鮮明,標題即為中心論點,一目了然。內容方面論述比較集中,全文緊緊圍繞「情到濃時詩也真」這一論點展開,枚舉了古今大量詩詞作品作為例證,使論證更加充分。雖然立意是司空見慣,缺少新意,但有理有據,能夠自圓其說。遺憾的是,論述尚流於表面,比較淺顯,對論點並沒有更深入地開掘,理論性不足。

【濤聲依舊點評】把詩歌與自己對感情的感悟聯繫起來,引詩詞為例來說明,語言也比較流暢,有文采,議論較客觀,抒情較細膩。

【抱朴書生點評】此文緊扣"詩言情"來闡述作者對詩詞本質的認識,指出當代詩詞創作中存在空洞無物缺乏真實感情這一現象,揭示當代詩詞創作應該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抒寫自己對社會人生的真實感受和認識,以適應當代人對詩詞文學的適時需求。文章用筆細膩,例詳實,觀點鮮明。美中不足處為分析論證尚末深入下去,導致其邏輯力量稍稍欠缺。

第二名

詩與生活文/雪落無聲

 生活,何為生,何為活?生,需吃,需穿,需陽光,需空氣;活,有詩,有文,有思想,有感情,合而謂生活。詩不能讓我們生活的更富裕,卻可以讓我們生活的更快樂。生活節奏的加快,手機網路的發達,詩詞好像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趙遠了。做為一個古體詩詞的愛好者,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之下,如何創作詩詞作品,怎樣的詩詞作品才能適應現在的社會生活,讓更多的人喜歡詩詞,是我一直在思索的一個問題。孔子曰:「詩三百,一言而蔽之,思無邪。」而現在的人,要面臨的社會壓力太大,升學,就業,房子,車子,孩子,老人。這樣的社會環境,讓人們有了更多的慾念和雜念,而做到思想單純更不容易,所以詩顯得離生活更遠了一步。而作為一個基層的詩詞團體成員,一個對詩詞感情深厚的愛好者來說,我一直相信,詩雖不能改善生活狀況,但能改變生活質量。而如何創作出讓現代人喜歡的詩詞作品,如何讓古體詩詞作品與現在的生活更緊密的聯繫在一起,我有幾點見解,分析如下。詩不能離開生活。古人的詩詞作品中,其美悠遠,其語深邃,道世事,道相思,皆與其當時的歷史和社會環境相關聯。這也是那些傳唱千年的名篇至今不朽的意義所在。所以,我們現代人寫詩詞,也一定要與現在的生活相聯繫,不能一味的擬古。古人可以明月千里寄相思,那是因為距離太遠,音信難傳,而今手機,視頻,高鐵,飛機,讓距離縮短了,所以我們要換一種方式寫相思了。新時代的古體詩要有新事物,新詞語入詩。「無語凝咽,蘭舟催發」「樓台殘苑,折柳垂簾」,雖聽來美矣,只是現代人讀來,總覺是隔了些許。如電視劇中所見到的,如書中所讀到的,讓熟悉古詩詞的人讀來,固然是很美。可是讓從小學習白話文的人總是有些難懂,所以要想更大範圍的傳播古體詩詞,我們還要創作一些有新時代氣息的作品來,讓詩更廣闊的生長在我們現代社會的人群中。另外,古體詩詞的推廣和講課中,我也試著用了一些新的方法。在一次與一些小學生的培訓中,我就試著舉了自己寫給孩子小時候的一首戲作:小小草原一隻狼,惹得小女掛心腸。每天隔屏多次看,就怕壞蛋灰太狼。當時很多小朋友喜歡,也讓那次課取得了比以往更好的效果。今年暑假,在邯鄲市圖書館的公開講課中。因課題是講《詩經》,我便把傳統的經典《關睢》和現代流行歌曲《小蘋果》放在一起來講,讓孩子們明白,那些就是當時的流行歌曲。當時也得到了現場家長和孩子們的一致好評。詩與生活,或許所言有差,或許所言無理。但是,是我自己在學習和推廣古體詩詞中的一些個見和經驗。從中也感受到了極大的樂趣和鼓舞。現分享幾首自己學習創作的用現代事物和詞語入格律詩詞的作品,以供大家一哂。搗練子 說妞妞自拍嘟起嘴,挺著腰,手指伸成俏剪刀。巧笑三分才最好,鏡頭裡面女兒嬌。搗練子 春節祝福 微信淺,網傳輕,但借新詞寄此情。猴歲順心人與事,合家歡樂業蒸蒸。 減字木蘭花·元宵節寄語 聲聲爆竹,晨起隔窗如祝福。微信條條,千里親朋未覺遙。 幾多私語,但藉手機相寄去。訴罷真心,夢裡煙花何處尋。 2016年9月25日 

【弄影點評】文章內容和觀點有一定的新意,最可貴的是切題,非常符合比賽論題的要求,把視角放在當下,聯繫時代,有新鮮的論據作為論證材料,分析入理,給人以啟發和思考。遺憾的是內容顯得單薄了,話題已經打開,漸入佳境,卻匆匆收筆,材料和論述都不夠充分。標題「詩與生活」比較泛泛,缺少針對性,和文章內容聯繫不太緊密,文章更多的是從時代性角度入手的。

【濤聲依舊點評】文章想要闡釋詩與生活的關係,但闡釋得不夠到位。自己所舉的例作,用現代一些詞語與古詩詞的相比,味道終究相差好遠。現代人並非不能寫出古色古味的詩詞,也並非只能用古代漢語才寫出古詩詞的味道。

【抱朴書生點評】詩合為時而作。此文試圖用自己的創作體驗來揭示詩詞創作必須反映當代生活內容,用當代人能看懂的語言寫出當代人喜聞樂見的詩詞作品來。這個視角無疑是正確的,但比較遺憾的是文章的闡述沒有深入進行下去,使文章分析浮於表面而缺少說服力。

第三名

必須保持古詩詞基本的形式特徵文/春江月

時下,從傳播平台和創作群體來看,古詩詞呈現一片繁榮之態,大有古詩詞復興之勢。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詩詞創作?這個問題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古詩詞當下創作的繁榮(至少表面看是繁榮的),另一方面反映了創作當中存在問題的複雜。深層的原因是人們對詩詞創作的憂慮以及希望更好發展的期盼。應當說,能提出這個問題,乃「遠憂」和「戚戚」者也。可是要回答這個問題又是何等艱難!儘管今天古詩詞傳播的平台和路徑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方便和快捷,但是古詩詞的創作也面臨著前人所沒有面臨的窘境:第一,歷史條件的變化使得詩詞創作和欣賞不再具有古代一家獨大的文體地位,詩詞已經在事實上處於邊緣的地位,古詩詞更是如此;第二,前人的創作成就太大,使今天的古詩詞創作更加難以出新,難以給人們提供更多新的東西;第三,今天的人很少具有古人那種淵博和深厚的古文學修養,無論是創作和欣賞都難以達到古人的高度;第四,今天的語言習慣相比古代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熟悉今天語言習慣的人去欣賞古詩詞具有更多的霧裡看花的感覺,古詩詞的創作也大量存在畫虎類犬的現象;第五,古詩詞的一個重大特點是高度凝練和深邃,今天的人們普遍比較浮躁,很少會坐下來潛心涵詠其中的滋味,對古人的精華尚且如此,更別說對當下人的創作進行汰沙揀金式的閱讀和欣賞了;第六,今人大多數沒有經歷巨大的滄桑變化,無法在古詩詞創作中寄寓深邃的思想和痛切的感情,更多把古詩詞當做一種附庸風雅的裝飾和娛樂的工具;看多了反而令人生厭;第七,政治領袖和社會名流不能進行高水平的古詩詞創作,引領和影響全社會的古詩詞欣賞和創作。還有別的原因和表現,恕不一一列舉了。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如何進行古詩詞的創作呢,似乎只剩下兩條路可走了,一是如張衛東先生說的那樣,傳統優秀的東西別想著發展它了,能把它保存好就是最大的尊敬了;二是把古詩詞僅僅當做一些人附庸風雅的娛樂工具,在小圈子裡自娛自樂的玩玩算了。這兩種情況說起來都有點讓人悲愴,但若仔細思考有利條件仍然存在:第一,今天創作的古詩詞雖然很難再達到《詩經》和《楚辭》那樣崇高的地位,但《詩經》和《楚辭》所開創的「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發憤而作」的傳統仍然是需要和存在的;第二,前人已經給我們積累了太多的藝術形式和藝術經驗,使我們有可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的更遠;第三,方興未艾的古詩詞熱已經並繼續積聚著大量古詩詞的接受者,影響並將繼續影響古詩詞的創作熱情和水平。這三個有利條件的邏輯關係應該是這樣的:第三個條件涉及的是文學作品接受的問題;第二個條件涉及的是作品問題;第一個條件涉及的是發生論的問題。簡言之,就是寫了有人看,知道怎樣寫,能夠寫什麼。這三個條件已經把文學創作的作家、作品、讀者、世界四個要素全部包括進去了。從文學史發展的角度看,凡是文學能夠反映現實生活,表達了人們真實的喜怒哀樂的作品,說出他們想說的話,想訴的要求的作品都會受到人們的歡迎和喜愛。這一條對於任何文藝作品都是適用的,古詩詞也不例外。問題是如何用古詩詞反映人的感情和訴求?古詩詞具有自己的特徵,它有別於其他的文藝作品形式。這裡必須明確一點,既然我們使用了古詩詞這個概念,則這個「古」的內涵和外延的邊界在哪裡?是寫古代的生活嗎?答案我認為應當是否定的,從來就沒有真正的寫古代生活的作品,即便內容完全是寫古代的,如懷古詩、詠史詩等也是借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澆心中塊壘」。明乎此,則所謂的「古詩詞」實際上就是借古代的成熟的詩詞形式來抒寫、反映今天人們的生活和感情,則「古」就是個形式問題,而非內容問題。或者有人會提出質疑,說:「進行古詩詞創作,不需要學習杜甫的精神嗎?不需要學習建安風骨嗎?」當然是需要的,而且很需要!問題是杜甫精神,建安風骨等這些東西什麼形式的文藝作品不需要?在這些方面古詩詞又該如何和其他的文藝作品區別開來?答案就還只能是表現形式的不同,文學理論體系中發展論、本質論、創作論、作品論、接受論五大理論問題中,這個問題屬於作品論中的文體論。當然如果說這個問題僅僅屬於作品論也是不確切的,例如在接受論中,接受者對於接受古詩詞作品和接受其他作品其接受期待、審美標準肯定會存在差異的。但這些差異的產生主要還是由古詩詞作品特殊的形式所決定的。那麼古詩詞作品的形式特殊性表現在哪裡?一般認為,詩歌具有三大審美特徵:集中概括的抒情;超常神奇的想像;分行排列和精鍊優美的語言。這些特徵是所有詩詞都俱備且應該俱備的。那麼古詩詞和現代詩詞的區別又在哪裡呢?古詩詞與現代詩詞的重大區別就在於它有成熟的形式,外在表現就是格律音韻對偶等這些方面,內在結構是起承轉合等,但起承轉合這些現代詩也講究,雖然遠沒有古詩詞成熟,格律音韻則現代詩就更難以望其項背了。現代詩也曾經積極探索過格律音韻等問題,聞一多在20世紀30年代,何其芳在20世紀50年代都探索並提出過一些現代詩的格律規範並身體力行;現代詩人也提出過「同字體」、「同頓體」、「對稱體」和「素體」,但目前還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有影響的現代格律詩,即便產生了,它和古代格律詩仍然有區別,也不能完全代替古代格律詩。因此,古詩詞創作的特色之處就在於它有完善優美的格律和聲韻運用,沒有了這個,則古詩詞和現代詩歌的差別就很難區別。這也是所有古詩詞網站和古詩詞交流平台都集中於格律詩詞創作的原因所在。很少見到有人寫古體詩的,是不是因為它的自由特性無法明晰的和現代詩區別開來,所以就少寫或不寫?沒有調查則不敢妄下結論。近體詩創造的「回忌聲病,約句准篇」的格律形式使得近體詩不僅和自由體古詩區別開來,到今天也沒有尋找出超越它的理想的詩歌形式,再加上前人在近體詩的創作上的輝煌成就,就使得古詩詞具有了非同尋常的魅力。(詞和曲雖然句子長短不一,但他們的平仄格律比律詩和絕句要求更嚴),因此,古詩詞的創作,首要和必須的是要學習掌握詩詞的格律規則,並熟練的運用它進行創作,切記不能隨便突破,否則這個「古」字就失掉了。至於語言的運用呢,筆者認為語言是發展變化的,不可能也完全沒有必要完全使用古代的語言,或者又有人說,「不用古代的語言還是古詩嗎?」文學史的發展告訴我們,各個朝代的古詩詞寫作都大量使用了該時代的語言,即便不用該時代的辭彙,其表述方式也深受該時代語言習慣的影響,何況詩還有雅俗之分呢?那古詩詞創作中的其他詩體,比如樂府和歌行等呢?答案很簡單,這些古詩形式也有不同於現代詩的特點,認真學習就是了。結論:今天的古詩詞創作,無論使用現代語言還是古代語言,無論是什麼風格,都不易做過於嚴格的要求,但古詩詞的基本形式特點(注意是基本)則必須做嚴格的要求。至於是出於保留傳統文化的目的而力求古雅,或者藉古詩詞這種形式反映現實而追求通俗,那就聽憑各人的主張去行事了。時下的古詩詞創作本質上更多的是一種學習和普及的過程,距離創新的目標還相距太遠。但是,文學發展史告訴我們,只要我們堅持古詩詞創作的現實性和情感性,並努力提高自己的藝術水準,則古詩詞創作還是大有可為的。 

【弄影點評】本文表達清晰,語言流暢,見出作者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論文的結構完整,形式規範,是最接近「論文」規範要求的一篇。問題是內容走偏,未緊扣論題,全文有三分之二左右的篇幅討論的是詩詞存在和發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後面才回到中心,匆匆收結,不夠充分。

【濤聲依舊點評】文章從標題到內容都是要寫成一篇議論文章,但可能緣於作者對相關問題了解不夠,導致文中所下結論比較武斷。作者掌握的文學理論和文學常識比較多,但論述結構不明晰,對題目的闡述也不夠確切。

【抱朴書生點評】從形式上看,此文是最符合論文規範的一篇作品,結構清晰完整,語言流暢明白,也看得出作者有較強的文學理論修養,但非常遺憾的是文章主體部分遊離了本次論題,就像飛機偏離了航道,結果自然難以到達預定的目標了。

助興作品

以知行合一的外延詮釋詩詞創作的內涵

文/小浪到底

人立於天地之間,當以何種姿態面對這個世界?我們叩經問史、朝山謁水,洪荒宇宙回答我們:「世界屬於站著的人,世界為立心者鼓掌。」若立心必先立人,傳統文化是立人之學,而古典詩詞是個體與傳統文化完美結合的最大公約數,故而詩以化人不失為是治療現代社會諸多「慢性病」的一擠良方。以知行合一的外延詮釋詩詞創作的內涵,是我近年來的一直推崇的一個「行走寫作」的習慣。我也深深地感覺到只有這樣創作出來的詩詞作品才是我們所需要的。

讀書要上身,學問在實行。仲尼厄而作《春秋》,教而成《論語》。再讀這本二十卷的《論語》,眼前又一次浮現出高大的孔夫子諄諄教導三千弟子如何立身修德的場景。北宋政治家趙普臨死時對宋太宗道:「臣有《論語》一冊,一半可用來助君打天下,一半可用來助君治天下。」 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曾宣稱其可以用半部《論語》創王品。于丹又言「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可以說所有大中華地區等華人圈,含港、澳、台、馬、新等地,濃濃的儒文化日久彌香。

現場觀看了2014年祭孔大典,我不禁感慨萬千,遂賦小律以抒懷,兼為重讀《論語》之讀後感:觀2014年祭孔大典隨感              ----小浪到底時代轂飛行路濁,克昌興後有斯文。清心蘊德尋箴句,巨筆沾儒治國筋。子曰修身聞竹熱,支言索隱一秋氳。大成明月三生淚,問道千霜萬古雲。《唐詩三百首》原序,蘅塘退士引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料讀者皆知此語,然誰敢說古詩精要吾輩能承之?多數人學表失里,全無唐詩風骨。放下像機,打開心靈。我再讀《全唐詩》是以知一行一的走讀方式去求解的。2011年自駕游陝西,我帶著對杜甫的《同諸公登慈恩寺塔的》的種種疑問再登西安大雁塔:唐朝時候詩歌的傳播途徑,有三條:歌妓演唱、題壁和行卷。而對於杜甫來說,這三條途徑,有的他不願意走,有的走不通,所以在杜甫生前他的詩知道的人並不多。同諸公登慈恩寺塔高標跨蒼天,烈風無時休。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仰穿龍蛇窟,始出枝撐幽。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蒼梧雲正愁。惜哉瑤池飲,日晏崑崙丘。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   這首詩的大意是:高塔聳入蒼天,周圍狂風不止。我不是曠達之士的胸懷,登到這高處心中翻騰起種種憂愁。杜甫此時41歲,已經在長安困居了六七年,是不是為自己的境遇而愁呢?這個塔,既是實在的塔,也是一個象徵。在高遠幽深的世界探索,不僅指登塔,而且暗示著冥思苦想,由於塔是佛教力量的象徵,所以登塔也就代表著一種求索。這首詩的題目是《同諸公登慈恩寺塔》,「諸公」都是誰呢?有高適、岑參、儲光羲、薛據四人,前兩位是盛唐的詩壇俊傑,後二人也非等閑之輩,他們和杜甫一樣都登塔賦詩,題目大同小異,看來這是約好的一次詩會,可謂中國詩史上一次頗有意思的同題詩競賽,時間是在唐玄宗天寶11年秋。後人評判最差的是儲光羲的:「冠上閶闔開,履下鴻雁飛。宮室低逶迤,群山小參差」。有人說這是「乞兒口中語」。這位儲光羲絕不是乞兒,五個人中他的官位最高,監察御史。看下岑參的:「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會背誦這幾句的可能比會背杜甫那首的人還多,寫景之語確實出眾。高適呢,這年 51歲,三年前應舉中第,授封丘縣尉,登塔的時候,他是剛剛辭官回京,為什麼辭官呢?因為不忍「鞭撻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長」,登塔之後就入了隴右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府為掌書記,他在登塔詩中抒發的是這樣的感嘆,「盛時慚阮步,末宦知周防。輸效獨無因,斯焉可游放」。同時同題所作的幾首當中,杜詩所達到的思想高度,其他三首望塵莫及,簡直是不可同日而語。杜甫的情懷是大境界,是憂國憂民,而其他的作品都是糾結在個人小情境小情懷中。唐詩中寫到大雁塔的有近百首,其中不乏好作品,如果我們拿音樂作比喻,不過是絲竹小調,而杜甫的這首則是大呂黃鐘。所以,我們這個時代所應該需要的詩詞是要能經得起歷史和時間打磨的,這樣的詩詞永遠放射著亘古不變的人性真理的光芒。跟著唐詩去旅遊,去年我又自駕去了山西的鸛雀樓。沈括在《夢溪筆談》里說,唐代很多詩人都一窩蜂跑到鸛雀樓去寫詩。他們互相拼詩,看誰最牛。要知道,唐代是什麼時代?是詩人一個比一個牛的時代,沒有一點底氣是不敢亂寫的,估計宋江之流到了鸛雀樓,也不好意思把「敢笑黃巢不丈夫」之類的打油詩寫上牆去。話說這一年,鸛雀樓來了一個大牛人,名叫李益。讀了其他詩人的作品後,冷笑一聲,揮毫潑墨,留下了八句: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雲樹共茫茫。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事去千年恨猶速,愁來一日即為長。風煙並是思歸望,遠目非春亦自傷。   李益一捋長髯嘴邊浮現了得意的微笑。他想,這首詩會流芳千古。然而,它居然沒有成為鸛雀樓上最猛的詩。又一個牛人來到了鸛雀樓。他叫暢當。他讀了李益的詩,卻只淡淡一笑。暢當大筆一揮,只有四句: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這首詩壓過了李益那首。過了些年,又有一個更牛的人登上了鸛雀樓。讓我們記住他的名字——王之渙。王登上了鸛雀樓。這裡已經來過很多詩人,留下了無數名篇,猶如銅牆鐵壁,封住了他的出路。然而,牛人就是牛。眺望著眼前的蒼茫落日、滾滾黃河,王之渙拿起筆來,寫下了四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不是牛人,但是我敢寫牛詩,2014年秋天我登上鸛雀樓,面對蔚為大觀的黃河我也終於爆發了,一首七律砰然而出:秋登鸛雀樓           ----小浪到底朱欄拍斷望歸鴻,更上層樓天地融。高阜空留唐韻贗,重檐讀盡夕陽紅。風銷萬古一帆正,水送千山幾客窮。鸛雀鳴霜今若在,聽吾血吼大河東。從臨汾一路向西我來到「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壺口瀑布,面對氣勢磅礴的黃河水我再一次迸發出吶喊:觀壺口瀑布    ----小浪到底青山掐瀑懸,黃馬撞雲牽。壺口三腔血,中華九萬年。再讀《宋詞三百首》,我是以唱和的形式與古人交流。甲午年入冬以來我連填十首不同詞牌以冬天為題的詞,其中一首《滿江紅》尤為喜歡:滿江紅   初冬午後人民廣場隨步(冬詞第七首)                      ----小浪到底輕讀初冬,殘楓句,柳黃詞落。霜殺草,一池冰仄,寒軒澀閣。呼拉幾飛灰尾鵲,咽鳴眸斷聲聲寞。惆悵賦,拾葉折春秋,情漂泊。 高台上,風錯錯。心盼雪,梅香若。遠煙西北望,太行稀綽。鬢白不迷窮水處,長歌笑看雲蒸壑。罵午陽,還我兩千年,唐詩弱。重溫經典,珍愛創作,化繁為簡,儒風大雅。以知行合一的外延詮釋詩詞創作的內涵,我覺得這樣的詩詞才是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的。不需要詩詞的時代才更需要偉大的詩詞誕生,而只有我們自己放下手機,拿起筆書寫我們自己的脈搏,用發自內心的詩詞和當今世界產生共振共鳴共享共榮。 註:《全唐詩》   作者:(清)彭定求,等 編 出版社:中華書局   印刷時間:1960-4-1
推薦閱讀:

臻品展示(第二期)——龍頭龜掛飾
《竹榭名苑》第二期同題:一詩一詞~惜春

TAG:點評 | 第二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