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始教,看古代入學禮與現代的不同在哪?

  入學之前

  古代的兒童一般四至七歲入私塾讀書,稱之為「開書」、「破學」或「破蒙」。由於古代私塾沒有固定的開學時間,所以家長在送孩子初次入學時,首要事情就是擇定吉日。


  擇定入學日期後,家長要為孩子籌辦入學用品,內容主要包括一套學慣用的桌椅和文房四寶。當然,家境富裕的家長為孩子準備的入學用品要豐富得多。《紅樓夢》中的貴公子賈寶玉入私塾讀書時,不僅有書筆文物、茶壺蓋碗、手爐腳爐等,還有四個小書童跟隨,外加幾個年紀較大的僕人伺候,排場可謂不小。


  在舊時的廣東潮汕地區,孩子的入學用品是由外婆家籌辦的,不僅包括文房四寶,還有公雞一隻、長命蔥一株,蔥餅一箱。這些小物件都有特殊的寓意,公雞的寓意為一鳴驚人,長蔥則暗示著獨佔鰲頭,蔥餅則含有聰明伶俐的意思。


  除此之外,父母還要籌備祭拜聖人的禮物。這一風俗來自於我國最早的教育學著作《學記》:「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意思是入學之初,要穿禮服,備祭品,舉行祭祀有道德學問的先聖先師的儀式,以表示敬師重道。隨著孔子成為儒學先聖,祭拜聖人的禮節就演變成祭拜孔子。


  西周時期,祭拜先聖先師的祭品一般是芹(寓意勤奮)、藻(寓意早起)等一類的普通菜肴。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變成豬、牛、養等肉食供品。在潮州、揭陽等地還有一種奇特的習俗:小孩入學第一天要手抱一隻大紅活公雞去拜孔子,腳穿大紅木屐。這種做法預示著孩子讀書會聰明,今後有出息。


  孩子入學當天,父母會給孩子換上新衣服和紅鞋子,同時還要為孩子準備四道早餐,名為「食長進」。分別是豬肝炒芹菜、蒸全尾鯪魚、豆腐乾炆蔥、兩個紅雞蛋。其寓意則分別是勤學當官、躍入龍門、聰明伶俐、連中雙元。

  拜請老師

  古人尊師重教,拜請老師是孩子入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明代人黃佐的《泰泉鄉禮》中記載了一段拜請私塾老師的過程:「眾共推擇學行兼備而端重有威者,送有司考選,以為教讀。約正率錢具禮,於正月望後擇日開學。預期,遣人齎書聘之。屆期,乃躬迎之。約正率錢,凡有子弟願入學者,人各不過五十文,多則紗一疋,侑以羊酒,少則布一疋,侑以鵝酒。」


  可見,古代的私塾教師一般都是當地學識出眾、德行兼備的知識分子。拜請老師時,家長們需要準備豐厚的禮品和學費(古代又稱「贄見禮」),同時請人寫下邀請函,以表尊敬。


  邀請函格式一般如下:「鄉侍生某姓名頓首啟碩德某先生道丈執事:側聞先生學行純懿,里閈欽仰之日久矣……茲某擇某月日,敢以鄉校教事見屈。蓋欲一鄉童蒙觀感,弗納於邪,啟其聰明,養之以正,他日成人,克遵名教,是大有造於某也。倘不遐棄,則某榮幸之至。敬因執事者以聞。某年月日,某再拜啟。」


  在古代,孩子們的學費沒有定額,一般由家長根據家庭情況自由奉送給老師。《紅樓夢》中的秦業為了能讓兒子進入賈府的私塾中接受較好的教育,雖然囊中羞澀,但為了兒子的終身大事,還是東拼西湊地封了二十四兩銀子的「贄見禮」,並親自帶著兒子來到老師家拜叩。《儒林外史》里的儒生周進被廣東汶上縣的一群村民請去當私塾老師,入學那天,當學生走後,周進把各家的「贄見禮」拆開一看,「只有荀家是一錢銀子,另有八分銀子代茶;其餘也有三分的,也有四分的,也有十來個錢的,合攏了不夠一個月飯食。」

  「開筆」儀式

  入學的那一天,家長會帶領孩子來到私塾中。學生先要叩拜至聖先師孔子神位,雙膝跪地,九叩首;而後再拜私塾先生,三叩首。禮成,還要設宴款待老師。《楊闇公少年記事》中就曾記載,楊闇公入學時,曾跪倒在孔夫子的聖牌前,聽老師念道「祝告先師、孺子啟蒙、青雲有路、魚水化龍」等語句。


  接下來,啟蒙老師會講授人生最基本、最簡單的道理,並舉行整個入學儀式中隆重的部分——開筆禮。


  開筆禮的內容包括硃砂開智、擊鼓明智、描紅開筆、拜筆師等內容。所謂硃砂開智,就是用硃砂為剛剛入學的孩子的額頭正中點上紅痣,這又稱之為「開天眼」。由於「痣」與「智」諧音,所以這一儀式寓意著孩子從此眼明心明,好讀書,讀好書。


  而擊鼓明智的風俗則來源於《學記》:「入學鼓篋,孫其業也。」意思是通過擊鼓,用鼓聲警示,引起學生對學業的重視。描紅開筆主要是讓孩子在老師的指導下學寫人生的第一個字,這個字往往筆畫簡單,同時又蘊含著深刻的意義。


  由於筆在學子必備的文房四寶中最為重要,有的地方入學時除了拜至聖先師外,還要拜筆師———蒙恬,表示感念蒙恬發明毛筆。


  以上過程逐一完成之後,孩子們便可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下來,安心讀書。從此以後,每日清晨,學生們必須先於老師到達學校,對著孔子牌位行完叩首禮後,再回到各自課桌做功課。


  入學當天或數天後,老師還會給每個學生起個書名,以後在私塾里學習和參加科舉考試就使用書名。在私塾中,每年遇上八月二十七日孔子的生日,學生都會舉行各種慶典活動。

  古代「入泮禮」

  近幾年來,現代私塾逐漸流行,一些學校開始舉行仿古的傳統入學儀式,其中「入泮大禮」最引人注目。其實,在明清時期,「入泮宮,出府學,上青雲路」指的是在州縣考試中了秀才的童生們入學做生員時所行的入學禮,而並非兒童初入學校的入學儀式。


  泮,就是指古代的學校。春秋前期,魯僖公為了興學養士,在魯國都城泮水岸邊,築起了規模宏大的泮宮。這是周代諸侯國中最早的學宮,相傳孔子常帶弟子游泮。以後各諸侯國爭相仿效,也在國內修築泮宮,開鑿泮池,從此,泮宮就成了諸侯國大學的代名詞。


  明清時代,在各府、州、縣的學宮挖掘一個半圓形的水池,名曰泮池。凡考中「秀才」者,即取得入學資格,經泮橋入宮拜孔子,叫「進學」或「入泮」。踏上泮池,就好像進入了最高學府,入了泮也就進入了孔學的大門。


  《禮記·王制》記載:「學童首先換上學服,拜筆、入泮池、跨壁橋,然後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學禮。」從中可以看出「入泮禮」的基本內容。


  「入泮」這天,生員穿戴有一定講究,所有生員必須戴雀頂、穿藍袍,在學官的統一帶領下祭拜孔子,跨過泮池,拜謁自己的恩師。此外,新入學的生員還必須填寫「親供」,相當於新生入學登記表,寫下自己的「年齡、籍貫」。由於當時沒有照片,所以生員們還必須在「親供」中註明「身中(即身高)、面白、或有須、或無須」,再由教官統一整理後送往各個學院。


  也就是從這一刻起,這些生員便正式成為孔門弟子,從此進入到中國古代科舉大軍的隊伍中,開始了「漫漫其修遠」的求學路。


推薦閱讀:

冰箱、電視擺在哪兒才最開運
漂亮美人的標誌之一: 美人痣長在哪裡
結婚戒指應該戴在哪只手的哪個手指?
2019年太歲在哪個方位
你的愛情底線在哪裡?

TAG:大學 | 古代 | 現代 | 入學 | 在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