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帶意解)上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帶意解)上2009年10月27日 星期二 下午 09:04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空.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太上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土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眾生所以不能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意解

獲加丁村學佛社妙逝居士注釋

「太上」代表至高無上,「老君」代表乾陽性王。題目冠上太上老君,說明這部經是性德流露,是般若之經典,是智慧化身。有人說老子就是太上老君,如果以老子來講,我們曉得,在史記裡面所記載的老子,生於公元前五百七一年,卒於公元前四百七十七年。屬於春秋時代人物,與孔子是同時代人,比孔子要大個二十來歲,史載孔子曾求學過老子。

老子出生時兩耳長大,故起名為聃。學識淵博,有智慧有道德,故稱為子。「子」是春秋時代對有道德有學問人的尊稱。「老」是他的姓,老姓在西漢之初,被社會演變為李姓,就是現在講的十八子「李」。「十」代表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引深為超越時空,遍一切處的法身自性,也就是根本智慧;「八」代表八聖道,即聖人所具備的八個道德規範標準;「子」是了一,代表明了一法,也就是明了根本智慧,具備八個道德規範,應現無量,隨類化身,為一切眾生,現身說法,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老子出生在陳國相邑,就是現在河南的鹿邑縣,後來楚國滅了陳國,把相邑變成了苦縣,所以又稱他為楚國苦縣人。他歲數很大,活了九十五歲,是一位長壽的老先生。

這一部經,共九十六句,三百九十四字。經文不長,但言簡意該,極玄極妙。簡明扼要的說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說明了眾生流浪生死,常沉苦海的原因,說明了恢複本有智慧德能的方法。宇宙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人生就是我們自己,可見這部經,是多麼的重要。

古德說:此經實為慕道之禪杖,辨真之藥石、劈旁之鉞斧、照幽之炬燈;真乃度人之寶筏、醒夢之晨鐘、救人之靈丹、成佛之捷徑。在度化眾生中,是一部難得的好教材。葛翁仙人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今書錄之,傳播於世。」正一真人曰:「家有此經,能悟解者,災障不幹,眾聖護門。誦持不退,身騰紫雲,功德圓滿,神升歸真。」 關聖帝君曰:「一卷無為清凈經,旁門外道不相親,改邪歸正循天理,長生不死由人做」。

如能早晚讀誦,可消災滅罪,積德感天,相遇明師,指點玄妙,傳授先天之道。讀誦時,須盥管手恭讀,不看之時,高供佛堂,則有護法守護,更能鎮宅驅邪。此經屬於大乘修學,可以利益上中下三根。故勸天下同修,不負太上度人之悲心,不違老君聖德之慈意,依是道而尊之,得是道而行之,千難不改,萬難不退,至時功成果就,往生凈土,出離三界,浩劫長存,此是道德天尊之厚望矣。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道」字是通達明了之義,對宇宙人生的道理,事實真相,都能夠通達明了,於事於理,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具有這種智慧的人,稱為道人,在佛教稱為佛。由於所通達所覺悟的境界不同,所以覺悟在學位上又分正覺、正等正覺和無上正等正覺。在修學中,能斷除見思煩惱,證得一切智稱正覺,又稱羅漢;斷除塵沙煩惱,證得道種智,稱正等正覺,又稱菩薩;斷盡無明煩惱,證得一切種智,稱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大道、大覺悟、大菩提,大覺悟就是佛教中所說的如來佛,佛字的意思就是大智慧、大覺悟。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錯誤見解、錯誤思想和錯誤言行,使自己具足如來智慧德能。修行有三個總綱領:一是法身,二是報身,三是應化身。法身是修行的理體,是理論依據;報身是修行的事相,即轉煩惱成菩提;化身是修行的作用,是幫助眾生成菩提,使眾生都能享受如來智慧和如來快樂。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這一句是說明法身功德。法身是我們的本覺本能,亦稱佛性,亦叫真心,亦號凈土。此真心本然清凈,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無形無色,無生無滅,無長無短,無方無圓。佛法稱為「遍一切處」,哲學稱為「宇宙萬有的本體」。遍一切處就是一切處眾生都是自己,這是法身。當你真正證得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自己,你就證得清凈法身,證得清凈法身,就是法身大士,就是菩提大覺。

證得法身之後,你對天地萬物,對一切眾生,就會自然愛護,因為他不是別人,都是自己,而且愛護之中,也沒有任何條件。通常母親愛兒子那是有條件的,因為他是我的兒子。證得法身之後,就沒有條件了。這在佛法中稱作「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就是沒有條件,同體就是自他不二。他知道,愛護他人,就是愛護自己。如果能夠真正明白這個事實,你處事待人時,對立的觀念就沒有了,好惡的觀念也沒有了,不會有這個我喜歡,那個我恨他、我討厭他。你喜歡他,就是喜歡自己,討厭他,就是討厭自己,因為自他不二。所以,這個心才能夠清凈,才能夠平等。我們今天,心不能清凈,不能平等,不能與人相融合,是因為在境界裡面,還有分別,還有執著,不知道整個境界都是自己。

所以,要常常想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常常想功德很大,禪宗叫疑情,雖然搞不清楚,老師這麼說,我就這麼想。整個世界就是自己,這樣慢慢的,你的心量自然就會擴大,你的分別執著,自然就會漸漸淡薄。無論修學哪一門功課,都會有很大的幫助,會幫助你開悟,會幫助你契入境界。

「大道無情,運行日月」,這一句是說明報身功德。「情」是情感慾望,泛指一切煩惱障礙。「無情」是破我、法二執,斷煩惱、所知二障,證自他不二,證法身自性,這個智慧叫做報身。「運行」是通達,「日月」是明了。「通達」是無所不能,「明了」是無所不知。所以,報身是智慧身,智慧身的意思是「光明遍照」。「無情」的作用是通達明了。

智報身是從悟入法性來說的,一般的菩薩沒有智報身,自圓初住、別初地以上,見思煩惱、塵沙煩惱斷盡,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菩薩才有智報身。證得法身,就能稱為諸佛。他們以大智、大定、大悲為其體,具有無量相好,無量德能,他們是有生無滅,有始無終,永離眾苦,永離諸難。

我們的報身是業報身,業報身要受六道里輪迴果報,果報有苦有樂。過去生中造作不善業,這一生就得苦報;過去生中造作善業,這一生就得樂報。學佛的目的,就是要將業報身轉變成智慧報身。我們在修學中,不能將業報身轉成智報身的原因,就是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不能控制自己的習氣,心量太狹小,起心動念,只想自己,所以要想改變自己,必須要有「一切眾生是自己」的認知。如果愛護一切眾生與愛護自己還有差別,在一切境界里還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這就是不能契入境界的原因。因此,有妄想執著,不但讀經不能開悟,聽講也不能開悟,原因就是自己有煩惱,有障礙。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這一句是講應化身功德。佛性本無名號,所以《道德經》說:「名可名非常名」,這就是說,名不是真的,只是一個假名。佛菩薩應化世間,不是圖名利而來,沒有名利之心。有人說,「人爭一口氣,佛爭一爐香」,其實香只是表法,代表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香;佛法用品多是表法,佛前供水,水代表修清凈心;佛前供燈,燈代表破無明,修智慧;佛前供花,花代表修因;佛前供果,果代表證果;佛前供飯,飯代表佛法常住世間。那麼佛菩薩應化世間的目的是什麼?《法華經》告訴我們,幫助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是幫助眾生成佛而來。故說「長養萬物」,萬物就是一切眾生。以佛果德,幫助眾生培養信心,幫助眾生增長善根,幫眾生離苦難,幫眾生得快樂。

佛菩薩的名號是怎麼來的?是從教化眾生需要而來的,這是他教學的宗旨。譬如,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世界,他觀察這個世界的眾生執著很重,缺乏慈悲心,自私自利,所以他用「釋迦」名號,釋迦的意思是仁慈,同時他看到這個世界的眾生,妄想很重,心不清凈,因此名號又加上「牟尼」,牟尼的意思是清凈,讓心地恢復清凈。所以佛的名號就是對於我們這個世界教學的方針。如果是極樂世界的佛,就不用「釋迦牟尼」,而用「阿彌陀佛」,因為那裡的眾生都仁慈,那裡的眾生心都清凈,阿彌陀的意思是無量,阿彌陀佛的意思是無量智慧,無量覺悟。

佛不但沒有一定的名號,佛也沒有一定的相貌。佛示現教化眾生,是隨類化身,如《普門品》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他就現菩薩身。應以六道眾生身得度,他就現六道眾生身。這就是《大佛頂首楞嚴經》上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需要什麼相,他就現什麼相,所以佛的名和相都不是一定的,都是隨眾生心,現所知量。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這一句是對三身功德的總說。從法身理體,起始覺智慧,以始覺智慧,照法身理體,聞熏聞修。用佛法說就是以佛果德,果德就是阿彌陀佛,是我們本有的智慧德性,是常樂我凈涅槃四德,以果德熏染眾生業識妄心,熏之久久,業盡情空,全眾生心,成如來藏。這個智慧覺悟的修行過程,本來沒有名字,所以老君說「吾不知其名」,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但為了便於學習,不得已強名曰道。這個「道」同「佛」的意思一樣,是智慧和覺悟的教育。不過這個「智慧」不同於世間所說的「聰明」,這個「智慧」是指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貪嗔痴慢,沒有人我是非,沒有自私自利。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夫」是文言發語詞,沒有意義。

「有清有濁,有動有靜」,這一句同佛法「苦集滅道」四諦法,有相似之處。「清」是聖人因,對應「道」,聖人以三十七道品等法門,修清凈心為因;「動」是聖人果,對應「滅」,聖人滅除煩惱,激活了本有的智慧德能,所享受的是無量快樂為果。「濁」是凡夫因,對應「集」,凡夫集妄想、分別、執著等煩惱為一身,從而染污了自己的清凈心,這是凡夫苦因;「苦」是凡夫果,對應「靜」,凡夫在六道輪迴中,遭受三苦八苦無量苦,障礙本有智慧德相不能現前受用,這是凡夫果。

四諦展開就是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濃縮就是四諦,四諦跟三十七道品是一切佛法的綱要,分別是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

1、四念處:⑴觀身不凈:一是精血和合,種子不凈。二是穢處長養,濁處出生,生處不凈。三是血肉為軀,自體不凈。四是屎尿涕涎,九孔不凈。五是身三口四,造作不凈。六是有生有滅,究竟不凈。所以這個身體,不是真身凈體,不必過分執愛,也不要任意的糟蹋,你去糟蹋也是過失,那該怎麼辦?隨緣度眾,借假修真,利用這個身體,努力念佛,求生凈土,以假身換取真身,這就對了。

⑵觀受是苦。受是凡夫的感受,要知道我們所享受的是苦而不是樂。分別有:苦苦、壞苦、行苦。苦苦就是八苦:分別是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家聚會、五陰熾盛苦。另外還有畜生苦、餓鬼苦、地獄苦。地獄苦有:等活地獄、黑繩地獄、眾合地獄、號叫地獄、大號叫地獄、炎熱地獄、極熱地獄、無間地獄等大地獄;還有黑暗地獄、刀輪地獄、劍輪地獄、火車地獄、沸屎地獄、鑊湯地獄、劍林地獄、銅柱地獄、鐵機地獄、鐵網地獄、鐵窟地獄、鐵丸地獄、尖石地獄、飲銅地獄等小地獄。地獄一天是我們人間二千七百多年。中國號稱有五千年歷史,在地獄只是兩天。如此算來,地獄壽命至少也是萬歲、萬萬歲,實在是太可怕了。要說凡夫也有快樂的時候,但樂不長久,當樂盡時,感到更苦,所以叫「壞苦」。「行苦」是見諸行無常,遷流不息,無剎那常住安穩,而感逼惱。

⑶觀心無常。這個心不是常住真心,心裏面有名聞利養,有貪嗔痴慢,有分別執著,有人我是非,故說心不清凈。古德說「心凈則土凈」,所以佛教我們念阿彌陀佛,讓我們凈心,如果能凈念相繼,就能得一心不亂,就能感應凈土現前,就能成就了生死大業。

⑷觀法無我。「法」是一切萬法,一切萬法統統無自性,沒有自體。所以佛法說「萬法皆空」,就是這個道理。「我」指不生不滅的法性真我,「無我」是說這個由四大、五蘊色受想行識,組合的假身,他不是真我。

二、四正勤:⑴已生惡令息滅。⑵未生惡令不生。⑶未生善令生善。⑷已生善令增長。這個法門叫斷惡修善的「最初方便法門」。主要包括身三業:殺、盜、淫;口四業: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三業:貪、嗔、痴。犯之為十惡,不犯為十善。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用這十條標準來修正。惡的,一定要斷除,後不再造,善的,要念念增長。

三、四神足:四神足是學佛的四個助行。

㈠欲神足,是希望成佛的行願。阿彌陀佛在成佛前發了四十八個大願:

⒈國無惡道願 ⒉不墮惡趣願 ⒊身悉金色願⒋三十二相願 ⒌身無差別願 6.宿命通願 7.天眼通願 8.天耳通願 9.他心通願 10.神足通願 11.遍供諸佛願12.定成正覺願13.光明無量願14.觸光安樂願15.壽命無量願16.聲聞無數願17.諸佛稱嘆願18.十念必生願19.聞名發心愿20.臨終接引願21.悔過得生願22.國無女人願23.厭女轉男願24.蓮華化生願25.天人禮敬願26.聞名得福願27.修殊勝行願28.國無不善願29.住正定聚願30.樂如漏盡願31.不貪計身願32.那羅延身願33.光明慧辯願34.善談法要願35.一生補處願36.教化隨意願37.衣食自至願38.應念受供願39.莊嚴無盡願40.無量色樹願41.樹現佛剎願42.徹照十方願43.寶香普熏願44.普等三昧願45.定中供佛願46.獲陀羅尼願 47.聞名得忍願48.現證不退願。在願力的作用下,阿彌陀佛成就了殊勝的極樂凈土。極樂世界的殊勝主要表現在:

⑴那裡是蓮花化生,沒有十月胎獄,故沒有生苦。⑵那裡是金剛那羅延身,一出生就是固定的,不是由小到大,沒有衰退變化,故無老苦。⑶那裡是無極之體,不是血肉之軀,故沒有病苦。⑷那裡是無量壽,有生無滅,故沒有死苦。⑸那裡的生活是,隨意所需,應念現前,故沒有求不得苦。⑹那裡是上聖聚會,故沒有怨家聚會苦。⑺那裡沒有女人,沒有家庭,故沒有愛別離苦。⑻那裡是清虛之身,皆具涅槃妙體,故沒有五陰熾盛苦。⑼那裡沒有地獄、沒有餓鬼、沒有畜生,故沒有墮落惡趣苦。⑽眾生皆具:天眼通,無所不見。天耳通,無所不聞。他心通,無所不覺。宿命通,無所不知。神足通,無所不能。⑾那裡是樂如漏盡,可以享受諸佛快樂。⑿那裡可獲陀羅尼,能得到諸佛無量法門之慧力。⒀那裡可以常見佛,常聞法,常於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彌勒等大菩薩相聚一處,在修學上可以快速成就。⒁那裡是黃金鋪地、七寶樓閣、七寶蓮池、四色蓮花、八功德水,莊嚴無盡。⒂那裡是一生補處,可在一生中圓成佛道。

我們通常在入佛門時,要發四弘願:⑴眾生無邊誓願度。⑵煩惱無盡誓願斷。⑶法門無量誓願學。⑷佛道無上誓願成。善財童子的佛道是怎麼成的?是參訪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以「十大行願導歸極樂」,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能、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這樣才成就了無上佛道。所以,有願力作用才會有動力,才能成就自己的事業。

㈡進神足,是努力修學,天天進步。《阿彌陀經》講: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這七日代表四方上下中,東表發心,南表增長,西表收穫,北表儲藏,上表天(四聖),下表地(六凡),中表合一,由十法界到一真法界,融為一體,圓成佛果。

㈢念神足,意為「一心正住」,正住就是一心,即《阿彌陀經》講的「一至七日,一心不亂」《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正住,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怎樣才能契入這個境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告訴我們,「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都攝六根」是一心,「凈念相繼」是正住。把心恆住在一句阿彌陀佛上,用這一念,去止一切妄念。

㈣思惟神足,又稱為慧神足。修學的三大綱領是戒、定、慧,戒是方法,按照這個方法去做就能得定,定的作用就是開慧。所以持佛名號一日乃至七日是戒,一心不亂是定,臨終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是智慧。

道教中老用五行「金木水火土」,代表四神足。木屬東方主生,表發菩提心;火屬南方主長,表斷煩惱,天天進步;金屬西方主收穫,表一心不亂,表證得菩提;水屬北方主藏,表智慧,表佛知佛見;土屬中部主和,表生長收藏圓融一體,無二無別。

四、五根,是學佛必須培養的五個道根。

⑴信根,信本自清凈,不生不滅;信法身平等,能生萬法;信實有凈土,諸聖聚會;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⑵進根,精修凈土,不令夾雜。⑶念根,憶佛念佛,不令間斷。⑷定根,持佛名號,一心不亂。⑸慧根,於諸法觀照,通達明了。

五、五力:是五根增長所據有的力用。

⑴信力增長,破疑惑。⑵進力增長,破懈怠。⑶念力增長,破煩惱。⑷定力增長,破散亂。⑸慧力增長,破無明。

六、七菩提分,是覺悟成佛的七種助行。

㈠擇覺分,擇是根據自己的根性,選擇適合自己的修學方法,如果不知道自己的根性,可選擇橫超三界,圓融一體,凡聖齊修,三根普被的念佛法門,這是一種智慧的選擇。一般來講,在智慧覺悟的修學上,大致可分藏教、通教、別教、圓教四種根性人。

⑴藏教的全稱是三藏教,又稱小乘教。主要用析空觀修四諦。是從物質的組成上去分析,如由分子、原子、質子等,由大到小,由小到空,證明這個身體是空的,以此斷見思煩惱,好比現在的唯物主義者。

⑵通教是大乘佛法的初教,主要用體空觀修四諦。以諸法因緣生之理,緣就是生成的條件,觀五蘊之體,空無自性,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從出空入假觀察五蘊,證明我們這個身體是假的,由假觀來破我們的執著,來斷見思煩惱,好比現在所說的唯心主義者。

⑶別教是大乘佛法的終教,主要用次第三觀修四諦,先修析空觀,再修體空觀,然後出假觀入中觀,破塵沙煩惱,破無明煩惱,見到了真空,前面二種空,屬於相似空,而不是真空,這樣見到了真我,證得了法身,好比現在所說的,見到了組成事物的最基本單位。

⑷圓教是佛法的究竟教,主要用一體三觀修四諦。它是把空、假、中三觀,融為一體,性相不二,真假不二,生佛不二,自他不二。如同念佛法門,阿彌陀佛具足法身、報身、應化身,三身一體,一體三身。念阿彌陀佛,是從本覺理,起始覺智,以始覺智照本覺理,念一句佛號,既是理性又是事相,既是念他又是念自,這樣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以自性之德,熏業識妄心,業盡情空,自然成佛。

㈡進覺分,精進修學,無有間雜。㈢喜覺分,契悟真法,法喜充滿。㈣除覺分,內除見思煩惱。㈤舍覺分,外舍一切塵沙煩惱。㈥定覺分,即一心不亂,得念佛三昧。㈦念覺分,念是智慧,破無明見佛性。

七、八聖道,是具備聖人的八個標準。

⑴正見,是見解正確,沒有我見、人見、

眾生見、壽者見等錯誤觀點。⑵正思惟,是思想正確,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沒有貪、嗔、痴、慢、疑等錯誤思想。⑶正語,前兩條裡面沒有貪嗔痴惡見,是意業清凈,這一條是沒有口四業,是語業清凈,並能宣說法性平等,以阿彌陀佛,即無量智慧,去幫助一切眾生。⑷正業,是沒有身三業,是身業清凈,並以智慧覺悟,去幫助眾生破一切煩惱。⑸正命,是聖人的果報,無量壽命,無量幸福,無量快樂。⑹正進,以凈土法門,普度一切眾生,無有休息,名正進。⑺正念,幫助一切眾生,仍然一心不亂,心裡沒有絲毫染著,名正念。⑻正定,自他不二,生佛不二,般若寂照,圓融無礙,名正定。

「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這一句是說十法界的生成因果關係。老君說十法界是粗說,只說天地;佛法說十法界是細說。「天」代表佛、菩薩、羅漢、辟支佛四聖法界;「地」代表天、人、阿修羅、畜牲、餓鬼、地獄六凡法界。「男」代表智慧覺悟,「女」代表迷惑顛倒。「清濁」代表聖凡之因,「動靜」代表聖凡之果。

濁惡對凡夫來講如同病毒,《阿彌陀經》說凡夫身具五濁:一是劫濁,二是見濁,三是

煩惱濁,四是眾生濁,五是命濁。

⑴劫濁,「劫」是時節。劫濁是眾生被煩惱染污的時節,是因染污而遭受苦難的時節。

⑵見濁,見濁是眾生見解上的染污,有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

「身見」也叫我見,執身為我,不知道這個身體不是真我。如水動時才有風,風動時才有浪,浪是水的假相,真相是水不是浪。那誰是真我?真我就是法身自性。這個假我是怎麼來的呢?他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才將真我變成了十法界,將真我變成了六道生死。然後執四大「地水火風」為身相,骨肉是地,液體是水,暖氣是火,呼吸是風;執六塵緣影「受想行識」為心相,受是眼耳鼻舌身前五識,想是第六分別意識,行是第七執我識,識是第八含藏識。不知道這八法空無自性,沒有真常主宰的實我。由於執假我為真我,所以自私自利,謀取他人財物,為我所有,而有盜業;取牠血肉,飽我口腹,而有殺業。殺盜淫妄,使自己在六道中,生死相續,輪迴遞償,殺人償命,欠債還錢。今天吃牠的肉,將來牠會以同樣方式吃我的肉,互相酬償沒完沒了。由此而長處輪迴,流浪生死,承受八苦相煎的磨難。

「邊見」, 是不合中道,執著兩邊的錯誤

見解。如「斷見」,執著人死之後,一了百了,沒有後世。或「常見」,執著人死之後仍然為人,豬馬牛羊死後,仍然為豬馬牛羊。由此邊見,使人不信因果,不修善行,廣造諸業,驅役心神,生生世世,流轉不息。

「戒取見、見取見」,是指人們的成見。「戒取見」是在修因上的錯誤見解,非因計因。有人在禪定中,看到牛升天了,就學牛吃草,而不知牛前世曾作過生天因;又有人說:信了就能升天,就能成佛,而不知信了以後還要解,解了以後還要行,行了以後才能證。「見取見」是證果上的錯誤見解,非果計果。如宗教裡面把天堂當極樂,不知識天堂也不究竟,天堂也有成住壞空,有生老病死,古德說三界諸苦,欲界有苦苦(八苦)、色界有壞苦(樂變壞苦)、無色界有行苦(念念遷流)。

「邪見」,邪見是不相信佛法,不相信因果,廣造惡業,廣受諸報。

⑶煩惱濁,又稱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顛

倒,眾生過於追逐五欲六塵,從而引生貪嗔痴慢疑等心理疾病,煩擾身心不得自在,稱為煩惱濁。煩惱濁與見濁合稱「見思煩惱」。見思煩惱是眾生流浪生死,遭受磨難的主要原因。

⑷眾生濁,又叫有情濁。是眾生因思想見.

解染污,從而導致行為造作上的染污。如殺盜淫妄,酗酒作樂,不孝父母,不尊師長,不持齋戒,不修善業等,是名眾生濁。

⑸命濁,是果報上的不清凈,壽命短促,不滿百歲。因眾生迷惑造業,所得到的就是疾病、衰老、死亡等生理上的不健康,以及三苦八苦等生活上的磨難。

凡夫是以善惡為標準,天道是上品十善,人道是中品十善,阿修羅是下品十善;地獄是上品十惡,餓鬼是中品十惡,畜牲是下品十惡。聖人是以斷煩惱為標準,斷見思煩惱為羅漢、辟支佛,又稱二乘聖人;斷塵沙煩惱為菩薩,又稱大乘聖人;斷無明煩惱為佛,又稱一乘聖人。一乘是佛乘,是佛法的真實教學,其他三乘乃至人天乘,都是佛的方便教學。

辟支佛主要以十二因緣法為教學: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老死。「緣」是轉化的條件。此無明是思想見解中的無明,屬於見思煩惱。「無明、行」是過去苦因,「識、名色、六處、觸、受」是今世苦果,「愛、取、有」為今世苦因,「生、老死」為未來苦果。苦因斷了,苦果就沒有了。我們現在能做到的,就是從戒貪愛入手,古德說:「貪根不拔,苦樹常在。」貪嗔痴愛沒有了,生老病死苦果,就也沒有了。

推薦閱讀:

西遊記中太上老君的來歷是什麼?
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為什麼西遊記里的金剛琢能套萬物,反應了一個什麼哲理或者寓意?
太上老君為什麼不能用八卦爐將孫悟空煉化?
中國古代神魔小說下的政治結構——如來佛祖、太上老君、玉皇大帝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

TAG:太上老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