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一樁無頭公案:李自成之死亡迷局
原來闖王是在石門縣夾山普慈寺出家,法名叫作奉天玉和尚。闖王一直活到康熙甲辰年二月,到七十歲的高齡方才逝世。闖王起事之時,稱為「奉天倡義大元帥」,他的法名實是「奉天王」,為了隱諱,才在「王」字中加了一點,成為「玉」字。
---------《雪山飛狐》第5回
在金庸的筆下,攪動明末清初天下大勢的一代梟雄李自成,最終是以出家為僧的方式了此殘生。
按照《雪山飛狐》的說法,李自成活到了70歲,於公元1676年圓寂,這一年是康熙15年,農曆丙辰年,而非甲辰年。
在《鹿鼎記》中,已過花甲之年的李自成豪情不減當年,單槍匹馬殺到雲南昆明,和昔日的死敵吳三桂爭風吃醋,大戰三聖庵,端的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歷史上的李自成最終下落,已經成了一樁無頭公案,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主要有:戰死說、誤死說、自縊說、出家說四種,其中尤以出家說最為流傳廣泛,金庸先生也採用了這種說法。
山海關一片石大戰後,李自成倉惶退出北京,回到了陝西基地,意圖倚靠黃河天險、潼關鎖鑰負隅頑抗。
但清兵志在入關一統天下,絕不給李自成任何喘息之機,故而在1644年10月,清廷派出兩路大軍進攻陝西:東路軍由豫親王多鐸率隊,經河南攻潼關;北路軍由英親王阿濟格帶隊,經山西、內蒙攻陝北,計劃兩軍會師西安,徹底殲滅李自成。
李自成的大順殘軍不是清軍對手,1645年正月13,李自成在權衡利弊後,忍痛放棄「首都」西安,正式開始了南下流亡的歷程。
李自成從河南進入湖北後,意圖順江而下攻打南京,鎮守武昌的南明大將左良玉在驚惶之下撤軍東去,李自成輕鬆佔領武昌。
然而,還沒等李自成繼續沿江南下,阿濟格的追兵已至,清軍「分水陸兩路躡其後……窮追至賊老營,大敗賊兵八次」。
在這種情況下,窮途末路的李自成終於遇到了人生最大的危機,而且這一次,他終究沒能和以前一樣化險為夷、轉危為安。
作為明朝和清朝共同的敵人,最關心李自成生死的,莫過於清朝順治帝和南明隆武帝。阿濟格給順治上書奏報說:「賊兵儘力窮竄入九宮山……為村民所困,不能脫,遂自縊死。因遣素識自成者往認其屍,屍朽莫辨,若存或亡,俟就彼再行察訪。」(《清世祖實錄》)。
阿濟格的奏章說李自成於九宮山自縊死。但是,第一,未註明此九宮山是通城縣九宮山(又名羅公山)還是通山縣九宮山;第二,未確定死者是李自成本人。
清人修《明史》,也參考了這份奏章,《流賊列傳》里記載了關於李自成的最終結果:
「自成走咸寧、蒲圻,至通城,竄於九宮山。秋九月,自成留李過守寨,自率二十騎略食山中,為村民所困、不能脫,遂縊死。或曰村民方築堡,見賊少,爭前擊之,人馬俱陷泥淖中,自成腦中鉏死。剝其衣,得龍衣金印,眇一目,村民乃大驚,謂為自成也。時我兵遣識自成者驗其屍,朽莫辨。」
這一份材料里,確定了李自成死於通城九宮山,但除了「縊死說」之外,還多了「誤死說」——被村民用鋤頭擊中頭部而死!堂堂的官方史書文獻,也無法確定李自成的死亡方式。
南明兵部尚書何騰蛟給隆武帝朱聿鍵上《闖逆伏誅疏》,說李自成「以二十八騎登九宮山為窺伺計。不意伏兵四起,截殺於亂刃之下……闖逆之劉伴當飛騎追呼曰:李萬歲爺被鄉兵殺死馬下,二十八騎無一存者。一時賊黨聞之,滿營聚哭」。
何騰蛟得到的訊息是李自成被鄉兵地主武裝殺死於九宮山,這就是「戰死說」最原始的出處。此外我們還可以從地方志、宗譜來進一步考證。
《通山縣誌》記載:「程九伯,六都人。順治二年五月,闖賊萬餘人至縣,蹂躪燒殺,民無寧處。九伯聚眾圍殺賊首於小源口」。
通山《程氏宗譜》進一步記述:「程安思,字九伯,號南枝……於順治元年甲申,剿闖賊李延於牛跡嶺下,獻賊首、珠盔、龍袍於本省督憲軍門佟(養和)。」
同樣是這個「程九伯」,順治元年在牛跡嶺殺死闖軍將領李延;順治二年在小源口殺死無名「賊首」。但此後的諸多文獻、野史,都將李自成之死,強行安在程九伯的頭上。
最為推波助瀾的,就是費密的《荒書》,繪聲繪色地表述了程九伯和李自成大戰牛脊嶺,恰逢大雨,李自成坐在程九伯臀上,抽刀欲殺,因血漬、泥漿而拔不出,程九伯大呼救命,其金姓外甥聞訊前來,以鏟殺李,遂立大功。
這把拔不出來的闖王軍刀,也就是《雪山飛狐》里藏有闖王重寶訊息的天龍門世傳寶刀。
相反,個人更傾向於通城縣九宮山說。通城縣地處湘鄂贛三省交匯處,《通城縣誌》載:
「順治二年乙酉,賊李自成盤踞鄉村四月……自引二十騎過羅公山下。山有元帝廟,山民賽會以盟,謀保閭井,自成呵騎止山下,單騎登山,入廟,見帝像伏謁,若有物擊之,不能起,民取所荷鍤,碎其首而死。其侄李過勒兵奪其屍,結草為首,以袞冕葬於羅公山下,滅一村而去。」
持這種說法的,除了《通城縣誌》外,還有《罪惟錄》、《永曆實錄》、《甲申傳信錄》、《明末紀事補遺》、《懷陵流寇始終錄·甲申剩事》、《所知錄》、《乾隆御批綱鑒》、《綏寇紀略》、《見聞隨筆》、《明亡述略》等諸多公私著述。
如果李自成確實是被通城鄉民合力擊殺的,那麼大順余軍必然會展開血腥的報復,「滅一村而去」的屠村行為是合乎邏輯的。
更何況,李自成下落不明後,大順余軍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裡,或投降清軍、或投奔南明、或解散返鄉、或落草為寇,但再也沒有人打著「李自成」的旗號自成一家,可見李自成確實是死於通城縣羅公山(九宮山)無疑。
至於石門夾山禪隱說,只是「李自成出家說」其中一種,除此之外,還有益陽白鹿寺出家說、山西五台山出家說、貴州正寧出家說、四川青城歸隱說等好幾種。
石門夾山禪隱說之所以流布最廣,和清乾隆時期醴州同知何璘有關。
何璘,順天府宛平縣人,乾隆11年調任澧州同知,乾隆15年 (公元1750年)主持纂修《澧州志林》。
在修志前,他各處詢問,搜集史料,冒著與當時官方正史持異的風險,親自寫了一篇《書〈李自成〉後》的重要文章,第一個提出了李自成禪隱夾山寺的觀點。
在這篇文章里,何璘說李自成「獨竄石門夾山寺為僧,今其墳尚在」,「塔面大書『奉天玉和尚』,乃其徒野拂所撰」,「和尚卒於康熙甲寅年二月,年約七十」,「(和尚遺像)高顴深頜,鴟目曷鼻,狀貌猙獰,與《明史》所載相同,其為自成無疑。」
這些證據都十分主觀,疑點、破綻甚多。故而,文章中,何璘也提出了自己的諸多疑問:
「脫匿空門,竟成巨賊末路故套,而一時咸為其所欺,不重可憤哉?」
「賊匿跡方恐不深,安敢以奉天侈然自號?」
「賊屬盤踞醴境六七年,詎無一物色故頭目而奉為依歸者?」
「況《明史》於九宮山鋤死之自成,而老僧親聆謦咳,其東西音又焉異也?」
最後,何璘特意註明,該文觀點、證據來自於「爰臚訪聞」,自己「備書傳尾」,目的是供後來的「怪史傳異辭者,有所參考雲」。
換句話說,何璘自己對李自成夾山出家說,也是持保留意見的。
事實上,奉天玉老和尚是在順治年間從四川雲遊到石門的,他看到夾山寺殘破不堪,唐代古剎香火不再,遂大發宏願,沿門托缽,化緣建寺。
奉天玉老和尚的苦心和善行終於博得了石門知縣和鄉紳耆宿的欽佩,從順治9年開始,歷任石門知縣,如魏紹芳、邵元璽、張霖等地方官都「相繼捐俸,置田畝,蠲免其租徭」,到了奉天玉和尚圓寂之時,夾山寺已經初具規模了。
故而,綜上所述,我認為,李自成的最終下落是公元1645年下半年,在湖北通城縣羅公山,為鄉民合力擊殺,其遺體也葬於羅公山下。今天,在通城縣九宮山北麓,還有一座李自成的墓園,埋葬著這位毀譽參半的一代豪強。
推薦閱讀:
※果殼網和科學松鼠會分別是如何定位的?為什麼要做這樣的分工呢?
※制茶工藝里的那些「青」究竟是什麼?
※如何看待新傳聞說9月19是世界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