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華裔記者被路人罵「滾回中國」
繼美國福克斯新聞播出一段被指辱華的街頭採訪後,《紐約時報》一華裔編輯又被路人罵「滾回中國」。
福克斯辱華事件引發全美各界,尤其是在美華裔的聲討,也惹得華裔記者錢信伊(Ronny Chieng)在節目中爆粗口反擊:福克斯毫不了解中國,唐人街不能代表中國。
華裔記者錢信伊指出「唐人街和中國不一樣」
就在此時,紐約又發生了一件與種族偏見有關的事。
9日,《紐約時報》華裔編輯Michael Luo,帶著家人走在曼哈頓上東區,一名女子認為他們擋了自己的道,便呵斥他們「滾回中國」。
Michael Luo上前理論,女子則威脅要報警並再次高喊「滾回你那該死的國家去」。受到侮辱的Michael Luo喊了回去「我生在這個國家」。
這一幕讓他7歲的女兒不解地追問:「她為什麼要說『滾回中國去』?我們不是從中國來的呀。」
Michael Luo 資料圖
事後,在一封刊登在《紐約時報》網站的公開信中,Michael Luo說,這不是他第一次遇到種族歧視,很多亞裔每天都在竭力應對這種無處不在的異己感,「我們來自美國……但有時候人們並不理解這一點」。
一封公開信,致那位讓我們滾回中國的女士
Michael Luo的父母從台灣移民美國,目前他在《紐約時報》任都市版副主編,也是種族相關議題的編輯。
1976年,Michael Luo出生於匹茲堡,1998年畢業於哈佛大學,之後曾為美聯社撰稿兩年,還曾任職於《新聞日報》、《洛杉磯時報》。
2000年,Michael Luo因在中美議題上所做的優秀報道而獲獎。2003年至今,他在《紐約時報》工作了13年,他帶領的記者團隊今年入圍三項普利策獎。
即使如此,正如Michael Luo所說,和很多亞裔一樣,他們「算是人們口中的模範少數族裔了」,但他「依然常常覺得自己像個外人」。
他還認為,福克斯新聞在唐人街的採訪片段之所以引發憤怒和反彈就與此有關。
他在個人推特上分享了自己被侮辱的經過,引起了不少亞裔美國人的共鳴。
「種族仇恨似乎總在這個國家浮現,並在不經意間,無論何時何地,都能給你一擊。」
「我在美國出生,我的父母是美國海軍,來自菲律賓。上周,一個開著越野車的人突然停下,朝我喊:『中國佬,滾出我的國家』。」
「我被這樣叫了很多次,即使是在所謂「後種族時代」(作為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奧巴馬曾在演講中多次提到要帶領美國進入「後種族時代」,也就是種族平等的時代--觀察者網注)的夏威夷。」
「近幾年,即使在這個以文化多元著稱的紐約,我仍覺得自己越來越不受待見。我出生在韓國,但在美國長大。」
拋開那些種族歧視,仍然有一些人態度友好,他們鼓勵Michael Luo「你是屬於這裡的」。
紐約市長白思豪(Bill de Blasio)也在推特上聲援羅:「每個人都是屬於紐約的,除了那些你所聽到的(種族歧視)言論。」
「羅,你是屬於這裡的。一個傲慢的女人代表不了紐約人或者美國人,對你的遭遇我深感抱歉。」
「還要證明自己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真令人沮喪。這個國家是他的,也是我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的。」
「羅,很高興你能講出這些,教導下一代意識到並反抗那些言論,你根本不需要向那種人證明什麼。」
在公開信中,Michael Luo認為這次遭遇可能與當下美國的政治氛圍有關。
據參考消息網11日報道,對於福克斯辱華事件,在美華裔團體,包括美國亞裔記者協會、亞裔聯邦、州、市的民意代表以及活躍人士,已提出抗議,要求道歉,並有2萬人聯署要求撤下視頻。
紐約法拉盛區的韓裔紐約州眾議會議員金兌錫說:
「特朗普認為不是白人就不夠資格當美國人,特朗普的言論放縱了福克斯新聞做這種報道。」
在美華裔在福克斯大樓前示威
(翻頁為Michael Luo的公開信)
親愛的女士:
也許我應該釋懷,選擇容忍。我們當時剛剛從教堂出來,我和家人以及一些朋友走在曼哈頓上東區。我們正找地方吃午餐,想要看看街邊的那家韓國餐廳有沒有位置。你行色匆匆。天空中飄著雨。我們的嬰兒車以及一群嘰里呱啦的亞裔擋了你的路。
你從不遠處朝我們大聲嚷嚷:「滾回中國去!」說老實話,當時我頗為震驚。
我遲疑了一下,隨即衝到你面前。這個舉動肯定把你嚇到了。你在Equinox健身房前掏出iPhone,威脅說要叫警察。回想起來有些滑稽。應該是我叫警察才對吧,尤其是當我走開以後,你高叫「滾回你那該死的國家去」的時候。
「我生在這個國家!」我嚷了回去。
感覺挺蠢的。但還有什麼辦法能證明我屬於這裡呢。
當然了,這並不是我第一次遇到種族侮辱。問問任何一個亞裔美國人,他們都會立刻回憶起在校園裡被嘲諷的情形,抑或在街上或雜貨店裡的惱人遭遇。我在Twitter上發帖講了事情的經過,許多人在回帖中提到了自己的經歷。
但出於某種原因--沒錯,或許是和當下的政治氛圍有關吧--這一次的感覺有些異樣。
後來走回家去的時候,一陣傷感湧上了我的心頭。
你穿著一件很好的雨衣,你手上的iPhone是6 Plus。你或許已身為人母,你的孩子或許和我的女兒們同校就讀。你看上去,怎麼說呢,挺正常的。但你的內心卻潛藏著這樣的情緒,事實上,這個國家的很多人都是如此。
或許你並不知道,但你對我的家人的侮辱直指亞裔美國人日常經歷的核心。我們許多人每天都在竭力應對這種無處不在的異已感。不論我們從事什麼職業,有多麼成功,和誰交朋友,我們都不屬於這裡。我們是外來者。我們不是美國人。福克斯新聞(Fox News)的傑西· 沃特斯(Jesse Watters)前些天在唐人街進行實地採訪的電視片段--涉及空手道、雙節棍和蹩腳英語--之所以引發了那麼多憤怒,也與此有關。
我的父母在1949年前來到台灣,又到美國念了研究生。他們養育了兩個孩子。我們倆都畢業於哈佛。我在《紐約時報》工作。算是人們口中的模範少數族裔了。
可我依然常常覺得自己像個外人。
不知這種感覺會不會消失。或許更重要的是,不知今天被我帶在身邊的兩個女兒會不會永遠都有這種感覺。
沒錯,網上如潮的支持令人欣慰。
但我的一個女兒只有7歲,目睹了整件事的她後來不停地問我妻子,「她為什麼要說『滾回中國去』?我們不是從中國來的呀。」
是呀,我們不是從中國來的,我妻子回答。她竭力向女兒解釋你這樣說的可能原因,以及人們為什麼不該隨便評判他人。
我們來自美國,她告訴我女兒。但有時候人們並不理解這一點。
希望你現在理解了。
此致敬禮,
Michael Luo
(觀察者網 文/趙可心)
推薦閱讀:
※2018.3.24期經濟學人,紐約客,時報,讀者文摘,大西洋周刊等外刊更新
※《紐約時報》數字化自救:成為精通代碼的新聞巨頭有多難
※紐約時報:研究發現 男性當上爸爸後 睾丸激素水平下降
※一個 UX 的想法:知道你將會移動到的地方(譯文)
※紐約時報:美國大學招生辦從申請人那裡想發現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