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想】不認識繁體字,你如何能懂中國文化?

漢字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從陶文、甲骨文、金文到漢隸、宋楷……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身為中華民族的子民,我們有必要去了解我們的先賢文明。

但是,如果連漢字都不會寫,你還敢說你懂中國文化?

是美髮還是美發?

是令人髮指還是令人發指?

是鄰里還是鄰裡?

是二十里還是二十裏?

「發」字全寫成了「發」,明顯是錯字,應為「髪」指,美「髮」。為儆效尤,「儆」也錯為「警」了。

「里」字也用得面目全非,正確的寫法應該是鄰「里」,二十"里"。

諸如此類,「皇後」、「子曰詩雲」、「鐘山風雨」、「歲次己醜」、「北鬥星」、「茶幾」等等,張冠李戴不懂裝懂,真的讓人啼笑皆非。

不懂繁體字,就老老實實寫簡體字,沒人笑話你。

昔日倉頡作書,天雨粟,鬼夜哭。若是知道日後漢字被如此誤用,怕是倉頡都會被氣哭了。

漢字涵蓋天地,窮盡易理。其本身有著極強的象徵意義,是記錄中華民族歷史文明的載體。其中使用時間最長的繁體字,足足佔據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時間。

有人粗略統計過,只要認識大約3000個漢字,就可以閱讀現代所有報紙雜誌和基本讀懂兩千年前的古籍;而要讀通現代英文報刊,則非得認識50000個單詞不行;如果要閱讀西方歷史久遠的古籍,那就要重新學習古典英文了。

我們的先人給我們留下了如此寶貴的財富,我們竟然不會用?

誠然,如今大多數人平時使用的大多為簡體字,在簡體字已經全面鋪開使用的情況下,已經幾乎沒有人再去翻閱看起來字形繁瑣的繁體字。

而相較於繁體字,簡體字確實有自身的優勢:筆畫更少更簡潔、書寫更省時高效、學習和推廣更方便快捷……

但是,這可以成為我們輕視甚至是忽略掉繁體字的理由嗎?

不,簡體字永遠不能完全代替繁體字。

繁體字最初無法應用於新興的計算機技術,而五筆字型輸入法的發明,也已經徹底解決了方塊漢字「不能適應現代計算機技術「的弊病,其輸入速度也已遠超其他類型的文字。

此外,那些簡化的繁體字,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頻率也只約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對於中國漢字的表意功能來說,並不構成閱讀障礙。

最重要的是,在你所不了解的文化層面,繁體字比簡體字更具有意義。

① 字以載道,繁體字可以喚醒那些沉睡的文字本義。

繁體字包含原始而完整的含義與信息,包含中國傳統的智慧,字本身既是道,正所謂「文字般若」。

譬如:

甲骨文中的陽,像是太陽升到了祭神的石桌上方,在金文

中加上了「彡」表示陽光,後來有些字體加上了「阜」旁,「阜」是土山,表示太陽從山上升起。

簡化後的陽則少了「太陽光線」的象形符號。

② 繁體漢字美觀大方,其藝術性高於簡體。

繁體字的結構和筆畫使其容易給人以書法的美感。學書法的人幾乎都是寫繁體字,尤其是楷書、隸書,在近兩千年來歷史的長河裡,千錘百鍊地被實踐、流傳、保留著,其字體筆劃舒展、挺拔,工整、勻稱、優美、流暢。

中文是唯一把可以文字當藝術品(書法)的文字。中文可以寫三言詩、四言詩、五六七八九言詩,寫律詩、填詞,讀起詩詞來,陰陽頓挫,慷慨激昂,感覺有音樂般的美感,甚至有音樂無法表達的意境。

③ 繁體字是民族生命的根,它是閱讀古籍、傳承傳統文化的最好載體。

3000多年來,我國的古籍使用的都是繁體字。繁體字曾在積累和傳播文化知識方面功績卓著。古人作品之所以流傳千年,亘古不衰,在於其深厚的文化價值。繁體字在這方面起了很好的橋樑作用。

葉落歸根,繁體字的學習,可以讓我們更好的研讀古籍,加深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更便於我們尋找心靈的歸宿。

④ 繁體字形狀接近原始文字,可以促進開發兒童智力。

象形文字,可以通過理解、想像來記憶每個字的含義,所以能激活右腦的圖像思維。


推薦閱讀:

紫微14主星-認識 貪狼星
認識己日主與配偶之傾向
從認識夢境的角度談解脫
羅盤的認識
霍思燕和杜江是怎麼認識的?

TAG:中國 | 文化 | 思想 | 中國文化 | 繁體字 | 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