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園論壇

圖1 結腸鏡表現A為盲腸以及升結腸, B為橫結腸, C為乙狀結腸, D為直腸。

  

病程相對較短,以黏液膿血便為主要臨床表現

  患者,男性,24歲,因「黏液膿血便3個月余,加重2周」於2011年7月17日入院。

  4月,患者無誘因出現黏液膿血便,3~5次/日,每次約50~100 ml,伴陣發性臍周絞痛,排便後腹痛緩解,伴里急後重,無發熱。

  該例青年男性,病程相對較短,以黏液膿血便為主要臨床表現。

  膿血便通常提示下消化道,特別是左半結腸和直腸病變,病因包括感染(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腫瘤(結直腸癌、結腸息肉等)、自身免疫[炎性腸病(IBD)]和理化因素(放射性直腸炎)等。完整詳盡的病史對於鑒別診斷最為關鍵。

  初步分析為潰瘍性結腸炎,但須除外感染

  當地醫院查血白細胞(WBC)為11.43×109/L,中性粒細胞為79.6%,血紅蛋白(Hb)為156 g/L,血小板(Plt)為173×109/L。肝腎功正常,便常規顯示,WBC為20~30個/高倍視野,紅細胞(RBC)為1~4個/高倍視野。便潛血(OB)試驗(+)。

  結腸鏡檢查中,進鏡至回盲部,見結腸及直腸黏膜瀰漫性水腫、充血、糜爛、出血及淺潰瘍,覆有膿性分泌物,血管紋理模糊或消失,蠕動減弱。診斷「潰瘍性結腸炎(UC)」。

  給予潑尼松(60 mg/d)、美沙拉嗪(1.5 g,2次/日)、腸道益生菌及中藥灌腸治療。2周後癥狀明顯改善,腹痛緩解,每日排便1~2次,為褐色糊狀便。

  UC診斷為綜合診斷,在排除感染性或缺血性結腸炎等病的基礎上,結合臨床特點、輔助檢查、影像學、內鏡及病理表現方能診斷。

  該患者癥狀及外院結腸鏡對病變的描述符合UC特點。但臨床上對任何一例擬診UC的患者,均應著力排除感染或UC基礎上合併感染的可能,須進行包括細菌、結核、寄生蟲及病毒等病原學篩查。

  該患者白細胞升高,多種抗生素治療無效,細菌性痢疾可能性不大,病毒、結核和寄生蟲等病原體感染尚不能完全排除。激素治療有效支持UC診斷,但也不能完全除外合併感染可能。

  激素減量過程中出現高熱及黏液膿血便癥狀反覆,原因何在?

  潑尼松每3天減10 mg,減至40 mg/d時,患者開始發熱,體溫最高39.0℃,伴畏寒、寒顫。當地查Hb為76 g/L,白蛋白(ALB)為27 g/L,紅細胞沉降係數(ESR)為12 mm/h,C反應蛋白(CRP)為73.3 mg/L。

  胸、腹、盆部CT檢查顯示,縱隔及雙側腋窩小淋巴結,迴腸末端、右半結腸至橫結腸近端管壁水腫增厚,腸系膜周圍及腹膜後多發淋巴結。先後加用頭孢類、氟喹諾酮類抗生素及萬古黴素治療無效。除發熱外,患者再次出現黏液膿血便,5~6次/日,伴乏力、納差,無明顯腹痛、腹脹。為進一步診治收入北京協和醫院消化科病房。

  患者既往曾患過敏性紫癜(皮膚型)。

  入院查體,一般情況弱,慢性病容,貧血貌。體溫36.0℃,脈搏9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壓105/69 mmHg。心肺查體無異常。腹部平軟,左下腹壓痛,無肌緊張及反跳痛,肝脾未及,腸鳴音減弱,雙下肢輕度可凹性水腫。行肛診檢查,肛周皮膚未見異常,直腸指診無觸痛,未及腫塊,指套退出可見新鮮血跡。

  擬診UC的患者在激素減量過程中出現高熱及黏液膿血便癥狀反覆,應考慮以下可能性:① 激素減量過快導致原發病複發;② 為激素依賴性UC;③ 繼發或合併感染;④ 合併中毒性巨結腸;⑤ 初步診斷錯誤。

  該例患者主要考慮①和③可能。UC病情活動時可有發熱,但較少有寒顫,且發熱時腹痛和膿血便往往較重,與該例不盡相符。

  該例患者激素用量較大,且貧血、白蛋白低,營養狀態較差,須警惕感染。從影像來看,肺部和其他實質臟器無明確感染表現,仍應重點考慮腸道。除常見細菌和寄生蟲感染外,還應考慮病毒感染,尤其是皰疹病毒和巨細胞病毒(CMV),兩者好發於免疫力受損者,且均可致腸道潰瘍和出血。

  該例患者曾反覆接受抗生素治療,還應警惕艱難梭菌所致偽膜性腸炎。我國結核病(TB)較常見,亦須警惕,且UC合併TB者在臨床上並不少見。

  診斷不明的情況下,激素劑量暫時不變

  入院後改用琥珀酸氫化可的松(250 mg,1次/日)靜點、柳氮磺胺吡啶(1 g,3次/日)、美沙拉嗪灌腸及腸道益生菌治療,加強支持治療(腸外營養、輸血、補充白蛋白),給予頭孢曲松及甲硝唑抗感染。儘快評估病情和完善病原學檢查。患者仍有低熱(≤38℃),排鮮血便8~10次/日,每次約50~100 ml,內有血塊。

  在診斷不明的情況下,激素劑量暫時不變。由於柳氮磺胺吡啶在結腸分解,對結腸IBD療效相對較好,故用其替換口服美沙拉嗪。同時加強抗感染及營養支持治療。經上述處理後,患者病情暫時未惡化,為完善檢查爭取了寶貴時間。

  病原學檢查確認CMV感染存在,但感染是病因還是合併感染?

  入院後的檢查顯示,血常規中,WBC為3.18×109/L,中性粒細胞佔77.6%,Hb為62 g/L,Plt為 80×109/L。肝腎功檢查顯示,ALB為25 g/L,血鉀為3.0 mmol/L。便常規檢查顯示,鮮血便,OB(+),RBC滿視野,WBC大量/高倍視野。ESR為2 mm/h,高敏CRP為40.32 mg/L。

  糞便找寄生蟲卵及細菌培養(-),糞便艱難梭菌毒素(CDA)測定、血降鈣素原(PCT)、單純皰疹病毒及EB病毒抗體均(-)。血細菌培養(-)。結核桿菌抗體及結核γ干擾素釋放試驗(T-SPOT TB)(-)。CMV-IgM抗體及pp65抗原(-),CMV-DNA為2000 copies/ml。

  入院後第5天,患者再次排大量鮮血便,急行結腸鏡檢查,進鏡至迴腸末段10 cm,迴腸黏膜大片剝脫,多個息肉樣隆起,見暗紅色血液自近端小腸流下;回盲瓣輕度變形,關閉尚好;全結腸黏膜大片脫失,散在瘢痕形成,有密集假息肉樣隆起,結腸袋結構消失,呈鉛管樣,距肛門15 cm以下直腸黏膜光整,血管紋理清晰,與病變腸段界限清晰(圖1);腸腔內大量暗紅色出血。遂加用更昔洛韋(250 mg,2次/日靜點)抗病毒治療。

  由於CMV病毒血症明確,本例可確診存在活動性CMV感染。但為UC基礎上合併CMV感染,還是起病時就是CMV腸炎,尚須進一步推敲。

  CMV感染與腸道病變

  CM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為40%~100%,但大多為隱性感染。感染後病毒可長期潛伏於體內,當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時,病毒可被激活而致病。

  國外報告,CMV活動性感染在重症IBD患者中的發生率為21%~34%,在激素抵抗患者中可達到33%~36.8%,而在輕中度IBD患者中則少見。

  CMV感染可累及多個器官,包括視網膜、肺、肝、胃腸道、神經系統及造血系統等,胃腸道自口腔至結腸均可受累,其中最常累及部位是結腸(47.9%),最常見癥狀是消化道出血和腹瀉,嚴重者可導致腸穿孔。

  如何診斷CMV感染

  診斷CMV感染方法主要有3種。

  1. CMV-DNA測定 外周血、腸黏膜組織或糞便均可檢測,敏感性最高(65%~100%),但特異性較差(40%~92%)。

  2. 血清學檢查 包括CMV抗原pp65、CMV-IgM或IgG抗體,其中CMV-pp65敏感性約為60%~100%,特異性為83%~100%,IgM滴度升高提示近期感染。

  3. 組織病理學檢查 是診斷CMV腸炎的金標準,可採用蘇木素-伊紅(HE)染色法、對病毒抗原的免疫組化染色或聚合酶鏈反應(PCR)方法。CMV感染的胃腸鏡下表現通常無特異性,與腸道炎症或缺血性病變難以區分。

  該例患者起病時以黏液膿血便為主要臨床表現,沒有發熱,激素治療有效,結合外院結腸鏡表現,支持UC診斷。但本次腸鏡檢查顯示直腸病變很輕,不同於常見的UC,是否考慮存在「中間型IBD或未定型IBD」可能,抑或是與治療過程中的長期灌腸治療有關?尚須在治療隨診中進一步觀察確定。

  在激素應用過程中,患者出現高熱、腹瀉加重及消化道大出血,查血CMV-DNA陽性,雖然遺憾未進行腸黏膜組織病毒學檢測,但臨床上考慮IBD基礎上合併CMV感染基本明確。由於此類患者病情兇險,死亡率高,必須儘早開始抗病毒治療。
推薦閱讀:

網易論壇將關停服務, BBS為何會走向衰落?
唐博論壇:1851年印第安酋長西雅圖的宣言
一正廳級兩代祖墳 - 龍行天下風水論壇
●國粹論壇

TAG:丁香園 | 丁香 | 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