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功地輔導孩子念書〈上〉

如何成功地輔導孩子念書〈上〉

◆ 鄭育能 主講

非常榮幸有機會和大家談怎麼樣陪孩子念書,主要內容是從佛教的觀點出發。因為各個宗教的內涵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所以對本文的內容,應該都可以用各教的教義來作合理的詮釋。以往一般人認為科學跟宗教不同,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科學跟宗教是一體兩面。所以很多人預測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成就,將是科學跟宗教互相結合的結果。個人推論,今天所談的讀書環境和方法,雖然是從佛教的理論及觀點出發,未來將可證明仍不離科學之論述與方法。

讀書和「中觀」

首先從佛教「中觀」,也就是北傳佛典空宗的理論出發,跟大家討論念書、做事,以及很多方面如何運用這些理論。北傳佛教對「空」的詮釋,龍樹菩薩的中觀偈很具代表性,其內容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為了和今天的主題相契,作下列解釋。常人使用意識能夠覺知到的所有事事物物,都叫做因緣所生法。從「我」(自性)的角度來說,事事物物之行為和覺知的行為,都是不斷變異、虛幻不實的,所以叫做空。空不是沒有,而是隨著因緣變異,本體自空。由於人類意識的儲存容量的限制,無法將這些事物完整不差的顯現出來。故事物在常人的意識中顯現、被運作的時候,是用一種名相(簡化的圖形訊息)的方式,顯現在意識之中,故稱為亦名為假名。另者不管用什麼方式出現,它都是事物背後的本質隨著因緣而顯現的代表,此種本質並不因顯現的方式而有所不同,所以是一種和兩邊、中間都無關,也都有關的中道(無分別)意義。因此,假如從中道觀來解釋,若使用意識的角度來詮釋任何事物,所有詮釋的方式通通都有不圓滿的問題。所以在佛法上要人們對一切都直接契入,直下承當。以上是中觀偈和本文有關的字面上解釋。

現在從日常生活的角度來解釋,譬如大家喜歡過好日子,害怕過壞日子,喜歡走好運道,怕遇上壞運道。這種喜、惡都與意識作用有關。但從中道的觀點來講,過去、現在、未來是相通的,時間、空間在本質上是沒有差別的。因此走壞運的時候是你把過去的黑業消除,雖然走壞運的時候會覺得不舒服或受干擾,但是如果把時間空間的角度放大的話,事實上是好事情。反過來說,假如現在正值好運,就是把過去累積下來的福報用掉,以後有好運道的機會將會減少,所以從長遠來看,是屬於壞事。這是說事物之效應是相對的,短時間看事情雖然有好與不好,從長時間來看可能又不一樣。針對這一點,佛法的解釋方式很有趣:「菩薩畏因。」種因之後就會有結果,所以菩薩盡量不種惡因,當然就少於承受後果。相反的,「眾生畏果」,不從治本下手,只想要逃避因果,最後絕大多數在萬般無奈的情形下,面對果報。

進一步說,譬如我現在討厭一個人,不斷的罵他或詛咒他,希望他倒霉、立刻得現世報。他做錯事本來就該得到懲罰,現在你罵他,就是在處罰他,正好幫他消業障。另一方面,假如他沒做錯事而被人冤枉,沒有機會解釋,你痛罵他正好幫他修福。反過來說,大家公認某某人是好人,認為某件事情他做得很好,不斷稱讚他。若這事的確是他做的,稱讚他是讓他用掉福報,使他無法充分地累積陰德,他未來能繼續享受好運的機會降低。若不是他做的,稱讚他是讓他無功受祿,當然急速消耗其福報。因此,大部分的壞人往往越被罵,越長命,越不會得我們希望他承受的現世報。而許多公認的好人,反而不能得到長命報。所以從中道的解釋任何事務,和從一般的觀點得到的結論不同,即事事物物的真相,常常不是其表面所顯現的那樣,實質上是有現在、長時間、短時間,以及前世、今生、與來世的不同意義存在。

總之,中觀偈對有關因緣的看法,它是好也是壞,是壞也是好,就整體來說,應該不是好也不是壞,因此不應該從意識角度看事情。應用到「要念好書」和「面對生活上的事物」也是一樣。例如我想把書讀好,成績要考第一,這是有所求,有所求就和假名是同一層次的。

佛法講苦有三苦。第一苦是苦苦:包括生、老、病、死、怨憎會、求不得、愛別離、五蘊熾盛等八種苦。第二苦是壞苦,譬如我現在到餐廳去吃飯,第一口、第二口、第三口感到很好吃,第四口就不怎麼樣了,吃飽時還被強迫要繼續吃就會不舒服。所以好的東西會變壞,壞的東西會變成另一種壞或好,苦會變成另一種苦或快樂(但變成好和快樂的機會較少),樂會變成苦等。第三苦是行苦,只要有這個色身,就有負擔而有苦。我們想要把書念好,所用的方法及希望和「厭憎會、求不得、愛別離、五蘊熾盛及壞苦」相應。孩子書讀不好,希望盡力幫助他,但和「求不得、 怨憎會、和壞苦」相應,故很難使其能讀得好。故不能只應用自己的認知,而想讀好書或去幫孩子讀書。若從如實瞭解佛法、以確實和中道相應出發,將有機會使自己或協助孩子念好書。

當意識和周遭的事情接觸那瞬間,若能以不執著的心面對它(這是指要把意識撇開),則所有事情都會變成發揮慈悲與智慧的因緣,變成開悟的契機。能夠捨掉意識面對事物,接受當下的一切,是一種開悟者的心態,是面對一切都能以中道者的觀點去相應的清淨行為。釋迦牟尼佛在大徹大悟的時候說:「真奇怪啊!每一個眾生和我一樣,都有圓滿智慧的德性,只因妄想、分別、執著把清淨如來的德性給遮蓋住了。」我們在面對事情發生的一瞬間,都以意識角度出發,所以無法像佛陀一樣看清真相。佛陀在《楞嚴經》上說,我把腳放下來海即發光,此時楞嚴會上大眾,受佛陀神力加被的影響,身心變成清淨無染,所看到的污穢世界,全都變成淨土。若我們能以如來的智慧去面對一切,則所有事情將因此變成慈悲與智慧的顯現。

讀書要結合佛法與科學

現在很盛行中陰身救度法,其中講到地光明及各種明光顯現的時候,假如能夠體會它、面對它,可以如實轉變自己的妄心,而可以當下成就。但是中陰身若無法當下覺知,絕佳的得度因緣在瞬間就消失了,因此只好隨因緣流轉到下一世。故任何因緣顯現的時候,假如能夠以不隨分別執著心去對應它,則一切都是美好淨土的事物。讀書時能依據這個原則,當然效率會達到極高的水準。

許多佛典解釋如何求解脫道、求菩薩道,這些都是科學方法。早期中國高僧以佛法修行,所以人文鼎盛,但在科技方面的表現就不如講求實事求是的歐美地區。進入二十一世紀,個人建議應該將佛法之中對名相的解說,以科學化的方式,重新詮釋,使人類能夠從佛法得到指引。若不如此,盲目地追求科技發展,容易引起各國或各地區之間的嚴重衝突。不但很危險,而且用科技發展來促進人類的福祉之進步,會非常的緩慢。因此,個人認為,南、北傳佛典科學化的詮釋,對於人文或科技發展都非常重要。本文所說的原則,就是在資訊氾濫的科技時代,如何將佛法應用到讀書方法的詮釋上。

以上所說的方法並不是一種新的思維,而是人人在嬰兒時期都使用過的讀書、學習方法。剛出生的嬰兒,連「懂、不懂」的差別都不知道,當然不太會應用意識的功能。本能上,他對一切訊息都深感興趣,全都照單全收,靠天賦的本能,使用歸納和驗證(又喜歡模仿)方式,逐漸學會許許多多事物。這種不假思索之學習方法,和中道相應,故學習能力是一生中最好的時段。隨著愈來愈會運用意識,這個完美的能力逐漸衰退,最後退化成不知如何應用此種天生的絕佳方法去學習、念書。請注意,此種念書方法和真正最佳方法,還差一截,那是因為有第七意識(自我保護)的作用。但一般人不可能不使用第七意識,所以初生嬰兒的學習方法,對常人來說,就算是最完美的方法。

記得曾經有報導提到初生嬰兒的智商是超過三百的。另外有人從古代大科學家的貢獻,推論需要多少智商才能達到。其結論大約是:排名最前面的伽利略,其智商約二百一十九,愛因斯坦約為兩百零七,牛頓約一百九十六,這都跟智商三百是有一段距離的。也就是說健康的人在剛出生的時候,學習能力是極為驚人的。為什麼呢?嬰兒具有某些特質:其剛出生時什麼都不懂也不會想,「懂和想」的能力是逐漸學習而得來的,故在嬰兒期之中也不太動用意識,對潛意識和本能之運作的妨礙很少;對任何事物充滿好奇和興趣;身心柔軟;不怕犯錯,不斷將學到的事物學習表達。故我們想要有效地輔導孩子念書, 除了瞭解佛法的真諦之外,也可以參考孩子在嬰兒期的學習特質,以及我們為他所建立的學習環境。茲分別說明如下。

(一)嬰兒學習任何事物,都是很少思索、不太計較學會或沒有學會就照單全收。這種方式,不會以主觀的意識,篩選外來的資訊,不會漏掉任何訊息。因為很少動用意識行為,所以頭腦得以幾乎不受干擾,一心一意只是接收資訊。頭腦是一種龐大的平行運作系統,它透過第七識,以意識監控整個運作。若以好惡成敗來監控「接收外來資訊、對問題的理解和解答、推論演繹」等等,將會大幅干擾這些動作之進行,使其效率大打折扣。反之,若不計較學會與否,就沒有情緒反應之干涉,頭腦整體運作得以順暢進行。這相當於佛法所提到的身心清淨的狀態,是智慧顯現的重要條件。

(二)嬰兒在任何時刻,都是身心放鬆,因為一般人不會要求小孩要專心。其實要求某人專心,反而會增加他的緊張。身心放鬆時,新陳代謝好,除了不易疲倦,也會有充足的血液流到頭腦,使其維持高效率。這也是常人達到身心清淨的一個必要條件。

(三)嬰兒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和興趣,故其潛意識認知到一個極為重要的訊息:「應該將所有接收到的資料,不斷地作整體性的整理、歸納。」此種動作在佛法上稱為無師智、自然智之作用。

(四)嬰兒不怕犯錯,不斷將學到的事物學習表達出來。在表達之前和當時,可以促進頭腦對資訊之消化、吸收、應用。其後可以驗證頭腦運作的正確與否。這也是無師智、自然智之作用。

(五)我們對嬰兒的一切行為,不計較成敗,都鼓勵、疼惜他。在此種沒有壓力的環境中,其無師智、自然智之作用很容易出現。使他只顧往前衝,不畏懼失敗,因此頭腦之整體效率極高。常人在面對外來壓力時,會啟動其與生俱來的「妄想執著」之作用,使其智慧顯現的程度大打折扣。

以上這幾點,人人都可以從觀察嬰兒之行為,瞭解其周遭親友對他的態度等得到驗證。此外,要使頭腦充分發揮最大功能,以上這些都指向兩個重要的條件:「應該捨掉意識、去除外來壓力。」

從經典或從高僧大德所學的佛法,其中的一些內涵就是學習如何把意識捨去和讚揚如此的好處。它可以使人無所求,開發智慧。佛教將佛的智慧分成:無師智、自然智、佛智、一切智等等。雖然常人現前沒有佛的智慧,但見聞覺知之本能和佛一樣。其平時的見聞覺知發揮作用時,只有極少部分和佛的智慧相應,稱為作識。藉著捨掉意識,我們可使此種本能發揮的程度增加。

當我們捨掉意識,去面對自己和孩子之讀書時,會啟動智慧的本質去掌控環境,自然而然地提供孩子沒有壓力的最佳環境。此時就像黑夜的月亮照著孩子和自己,在佛法叫夜燈三昧。這是釋迦牟尼佛教化之主要精神,希望我們學習佛菩薩默默引導、加被我們的方式,去影響自己和周遭眾生,使大家都能不以意識分別的方式去做事情。這與禪宗曹洞宗之「默照禪」很相應,默照禪的祖師洞山良價的〈寶鏡三昧〉,共有九十六句,最後四句是「潛行密用,如愚若魯,但能相繼,名主中主。」其意思是做事時只是做事,不要去求表現,因為求表現就已落入意識行為。有智慧的人外表看起來好像很笨,但所有事情卻在他的掌握之中,其心像月亮一樣地明照一切。另外一種情形是他表現出來聰明的部分似乎你可以知道,可是你做不到,因為他的心是如如不動。用這種方法面對孩子,有不會給孩子壓力,又能在暗中不斷給與積極支持的兩大特色。您可能很難體會到這樣做好處的積極面,故以下用各種角度來詮釋。

許多宗教都提到,我們所學到的東西,假如沒有深刻的體會,它只是知識。有一種說法是,若我們學東西時,沒有因學不好而被處罰,所學的東西將如過眼雲煙,很快就忘記了,即使平時還記得片斷,但緊急時一定是想不起來。有關深刻體驗的例子很多,例如小時候,用筷子吃不到飯時,雖會受到「肚子餓」的處罰,但有父母溫柔的愛之撫慰和鼓勵,通常短短幾個月就學會如何使用。長大後即使在暗中吃飯,也不會吃到鼻孔裏,因為已經成為本能反應。另一種情形是重複的次數非常多,也會形成深刻體驗及印象而形成本能反應。請注意,孩子成績不好,偶爾罵他,可以是一種加速達到深刻體會的方法。但如果常常罵他,反而會使他產生反抗心理和畏懼面對困境的態度,此點應該極力避免。

回頭看看我們自己,如果我們不以分別執著的態度去面對讀書,就會對所讀的內容有相當深刻的體會。想要達到此種狀態,首先身心要經常保持放鬆安詳。想要如此,就要不計成敗地隨時修行。若要能時時修行,需要有深刻的修行體驗。此先決條件是需要有正知見,否則體驗只是聲光幻影而已。要有正知見必須從親近善知識、深入經藏下手。但善知識只是提供你某些道理,對這些道理,仍需要自己從修行之中,去逐一體驗。並且廣種福田、廣泛地聽聞佛法之後,以不喜不捨之心,堅持自己原來所用的法門去努力持戒、行善、修行,此才算深入經藏、親近善知識。例如以希望趨吉避凶的心態去燒香禮佛持咒,得到的利益是有限的,應將此有所求之心捨去,真正的利益才會顯現出來。又如使用某一法門修行,已經有一段得力的過程,當變成修行不得力時,仍然必須不放棄該法門,此才叫真修行。此時親近善知識聽聞教法,不是要換方法,而是從其中找到契機,使心中不計較成敗,得以安住於原法門。久而久之,就會得到深刻的體驗,若一直換方法就不可能有深入的體驗。

另外,在生活中修行也要合乎中道的原則。例如不論是公開或私下去罵一個人,不論他的反應如何,將易使自己先身心失去平衡,應該有下面的做法。從中道觀角度來看,你要一個壞人得現世報:當他做錯事時不罵他,心中反而提醒自己此人過去所做過的好事,他將會很快得現世報,為什麼?因為他做錯事該受處罰,不但未受處罰反而得到稱讚,就會加速現世報的來臨。但若以提升心靈品質而言,我們應隱惡揚善,對壞人應發出慈悲心希望他們能夠改過。以上這些條件,一般人或許一時間不易做到,但是縱然只能做到少許,自己的智能就有機會大幅度提升。當我們提升自我以後,對孩子的一舉一動,將變成極為敏銳,可以在第一時間之內,做出合理反應。故可在輔導孩子念書方面,得到驚人的利益。

再者,目前的政治活動太多了,無形中會產生群眾催眠作用。被催眠的人身心不穩定,會影響到家庭,自然地小孩念書也明顯地念不好。若發現小孩書念不好,或許該想想是否自己對政治太狂熱了。若真是如此,希望能儘早把它淡化掉,多參加宗教活動,利用懺悔法從被催眠的困境解脫出來。

在四書中也可找到關於讀書方法的重要資料。第一個是孟子說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其次是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所謂「放心」是「放輕鬆並專心」。不過常人都把專心的意義弄錯了,過度強調「要專心」這件事,反而造成身心緊張,無法一心不二用的做事。真正的專心一定是在身心放鬆時才能做到,其次要腦中沒有「要專心做某一事情、做好該事」的想法,才能一心不二用的執行要做的事。這兩種原則在「默照禪」和佛教「四念處」所講的是相類似的。

直接使用默照禪的修行方法念書,因為不太啟動意識,不會注意有沒有專心、有沒有放鬆、會不會失敗等等,可一心不二的讀書,效率極高。常人很難一邊讀書一邊修行,但可以每天都抽出時間專修默照禪或其他法門。此時雖然無法讀書,但修行後能使身心清淨不執著一段時間,念書的效果會比沒有修行的人的效率高出許多。所以鼓勵孩子輕鬆的修行,只要是依照正統宗教的教導修行,其好處很多。

現在請看黑板上的字(清楚地顯現某一中文字),看久了會覺得越看越不像。另外請看另一個字(此時演講者不斷干擾,使聽眾不易清楚看清楚那個字)。雖然未能看清該字的全貌,但在看到的一瞬間,就知道那是什麼字,即使被干擾地看同一字很長時間,也不會懷疑那個字的正確性。這個例子指出,看書方法不能一成不變,例如直盯著它看、身體完全不動等等。用固定方式看書看久了,「諸行無常」的定律會產生作用,使自己信心大失,反而念不好。故念書的方法,應該要多樣化,不要一成不變的死專心。這個例子也指出,人們的頭腦只須抓個大概,就可以迅速判定目標的意義,隨後的驗證也以大概的方式迅速進行。因此頭腦可以同時有效地捕捉極多資訊,但需要確定對最重要的事花心思的心思較多。換句話說,只要維持身心安詳,不緊張地專注一件事,多樣化的環境將可使頭腦進入高效率,結果不但可處理好最重要的事,且其他的事也沒有被忽略。

回過頭來說,前文提到每個健康的人剛生下來就是超級天才。假如你去問外國朋友學中文難不難,他們一定會說很難喔!全世界最難學的是中文,雖然剛出生的時候什麼都不懂,現在都會了。可是若有人說你是超級天才,你一定回答:「不是不是,這怎麼可能?」為什麼?因為你沒有信心。想要將自信心帶回來,最佳的方法是學默照禪或正統宗教的修行法。因為這些方法無形之中,直接或間接教導我們如何回到「健康的嬰兒」的身心安詳狀態,也就是超級天才的狀態。什麼叫身心安詳,例如嬰兒尿濕褲子不舒服,他會哭。當你剛幫他換好乾淨的尿布,他就笑了。隨著周遭環境該如何反應,就如何反應,這就是身心安詳。忍著不哭,沒有反應這叫有問題,或者是笨孩子。因為剛出生什麼都不懂,所以他只是看,只是聽等等,這些出生嬰兒的特質,是人類既有的本質,叫作無師智、自然智。我們透過佛法的了解,可將之找回還運用在讀書方法上。其原則是:「放鬆身心,把心保持在靈敏狀態,不計較得失,不放過任何資訊。」把握這些,就能和嬰兒的特質相應,時時透過五官把信號放到頭腦裡,直接讓資訊進去,不會有選擇性,不會去管懂或不懂。

目前科學研究已經證明,頭腦的容量可以記憶和處理無限多量的東西,只要不去干擾,資訊一定可以直接進去。當相同或部分相似資訊第二次輸入腦中後,只要能「維持靈敏的心」,頭腦會開始比較兩者。輸入腦中的資訊,只要類似的部分重複次數多了,自然會整理出規律來。整理的過程是在潛意識之下進行,意識不必知道,但要放在「意識靈敏狀態」,否則潛意識會分一部分功能去處理很久以前的事,使對周遭的反應變遲鈍。如果你保持靈敏的心,一旦有規則性被整理出來,它會馬上通知意識,出現懂或不懂的感覺出來。懂的感覺出現時,會產生一絲絲莫名的微細喜悅。資訊不斷的重復,微細的喜悅感就會成為較實在的「自信心」的滿足感。同樣的自信心出現次數多了,「本能反應」之感覺就跑出來。什麼叫本能反應?請把眼睛閉起來想想媽媽是什麼樣子,假如你能想出媽媽的樣子,這個人是有問題的人。為什麼?媽媽是無法形容的感覺,媽媽在我們腦裡所顯現的是個充滿「安全、完全信賴、溫暖」等感覺的特殊符號。閃過一個影子、一聲腳步聲、一個咳嗽聲,就知道是自己的媽媽。因她會被簡化到很抽象的圖形符號,所以你想不清楚你媽媽的樣子。那時候就叫做本能反應。學習過程之發展,就像從小和媽媽相處,最後發展出現在的溫暖感是一樣的,非常有趣。若讀書的過程順這種自然發展的方式,那將是最佳的,充滿喜悅的。此種過程是絕大多數人都經歷過,也可以輕易使之不斷再現的。當我們以初生嬰兒的方法努力用功,極多次重複獵取相同與不同資訊,可以使相同資訊被歸納整理出規則,並進入近乎本能反應的狀態,其好處實在說不盡。

除了以上幾段對讀書方法的說明,幫助孩子養成正確的讀書方法還包括:培養孩子對讀書的興趣,建立自信心,養成持久用功的心,培養孩子美好的品德,以及大人不可以檢測他的成果等。這些方法在許多書上都提過,個人也有一本讀書方法的書,貼在「般若文海網站」,想參考的人請去下載。在此要強調最後一點,大人不應主動檢測孩子的讀書成果,應等待孩子自行回報,且不論好壞,都應該鼓勵他。因為檢測成果,會啟動孩子的反抗心裡,孩子有反抗心裡就很麻煩。

其實「不檢測孩子成果」是學習成果最佳化的重要環節。學習包括四個過程,很像桌子的四隻腳,缺一就不完整:「第一不了解,第二弄錯了,第三半知半解,最後才是瞭解。」學新的課程犯錯誤,若不被處罰,也不斷重複學,當重複次數足夠多以後,無師智會產生作用,歸納出正確的結論,達到瞭解。若犯錯後被處罰(例如考試得低分,自己好沮喪),只要能再接再厲的學習,可以使啟動無師智的時間縮短。檢測孩子讀書成果有過度施加壓力和引發「反抗心理」等危險,兩者都可能使孩子不願再接再厲的學習,也會影想無師智的運作。(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是不是國外孩子很少哭鬧?
犧牲掉所有、專心養育孩子的全職媽媽,為什麼帶出來的孩子反而更差勁?
環境導致教育差異的真相:同輩才是影響孩子人格的關鍵
不可不思考的問題 父母、孩子
7妙招終止 孩子鬧脾氣

TAG:孩子 | 成功 | 輔導 |